關於節日中秋節的作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93K

秋雨綿綿,天漸漸轉涼,空中的雲朵不似盛夏午後那般厚實,顯得越發清淡,像是蛋清攤開後最薄的邊角處,風一陣起伏、雲便飄落到更高處。此番季節,北校區后街中開始兜售的新鮮板栗、略帶酸澀的金桔,加上海鮮店裡張牙舞爪的蟹兒,在入夜後的微風中,便知離中秋又近了一些。

關於節日中秋節的作文

民間盛行過八月十五中秋節。自元以來,每屆中秋,府第朱門以月餅果品相饋贈。十五月圓時,將瓜果擺放在庭院以供月,有些人家還要加上毛豆、雞冠花。信步庭院,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所謂的良辰美景不過此番吧。除卻觀月,各地更有觀潮、燃燈猜謎、賞桂飲酒的習俗。如今,中秋有了小長假,自然也有了近郊出行、探親訪友的味道。

中秋的月亮,連線著古今。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小時候最先學會的一首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時雖不明其意,卻也朗朗上口背得搖頭晃腦。如今細想,清霜冰冷,客居他鄉,詩人以霜比擬,自然是觸景生情的體驗了。把酒對月、追憶懷古的味道被歷代文人騷客留在翰墨,而遊子心中的中秋月兒也就變成了鄉愁、掛在了天邊。

少年時代過中秋,莫過於對一種儀式的執著與喜愛。無論什麼樣的年景,和家人團聚總是令人喜悅的。這種充滿了神話氣息的中國式團聚在物資匱乏的少年時代顯得格外突出。中秋前夕,滿大街多是散裝月餅。外皮軟糯,內陷充足。棗泥餡、蛋黃餡、五仁餡,每個都要吃上一遍才算過足了中秋味兒。當晚,在院裡點一盞玉兔燈。桌上擺著幾份冷盤、一點熟肉,配上溫好的稠酒,用刀將月餅切成小塊、分給在座的賓朋,就著難得一見的肥美閘蟹,一番大快朵頤。遠行的人回家難免問問近況、天南地北的聊天。小孩子們則搬著板凳聽老人講嫦娥奔月的故事。一面聽一面默想嫦娥的樣子。雖未見其人,但總覺得比年曆上美目流盼的女子還要美上三分。想必是天狗偷喝了桂花酒、找個地方打盹去了,散場後的月突自得亮著。恍惚間看到若隱若現的陰影,暗自想象多半是吳剛了,也不知吳剛是否砍得完桂樹,又覺得替他人憂心忡忡實在好笑、幾番來回後變沉沉睡去,次日醒來只有“原來中秋月亮並非很圓”、月餅?甜的回憶了。

十五的月兒十六圓,儘管中秋之夜的月亮不甚圓滿,倒也無礙。站在北門外的人行天橋上,二環上車如流水馬如龍的景象看得熱鬧,雖然月光清涼,但心裡也是一片溫暖。全世界皎潔如洗的月光都在此刻如銀河般傾瀉而下,城市的鋼鐵水泥裹上了一層柔軟的果凍外衣。霓虹燈下行走,腳步似乎也安逸了不少。月下的唐代佛塔、明代城垛,樓宇裡精明的商家連夜趕製出大閘蟹招牌,巨大的廣告牌上閃爍著“中秋佳節饋贈親友”字樣,配上抹茶紅豆、榴蓮各色新潮口味的月餅,使得古都的中秋充滿了世俗與廟宇的混合味覺。雖說城市擴張的腳步禁錮了追尋自然的雙眼。但是細想起來,氤氳在各色香料調味品的古都裡,配上碩大皎潔的月亮,幾個臨窗好友聽著3/4節拍的老歌,一番觥籌交錯,也算是“對月當歌,人生幾何”的新體驗了。中秋是豐收團聚的時節,可也算是對夏的真正道別,與秋的開始。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亦稱仲秋節、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中秋佳節素有全家團聚,品嚐月餅,吃酒賞月的風俗。

據史記記載,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禮制,後來逐漸成為民間的習俗。

《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拜月。

韋莊詩:“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賞月,民間爭佔酒樓玩月,連宵嬉戲,至於通曉。

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拾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室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有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更,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月餅始於唐,盛於宋。

北宋詩人蘇東坡曾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這個時候人們都要吃月餅、賞月、家人團圓,因為那天的月亮最圓。關於中秋的月亮還有許多美妙的故事,帶著這些憧憬,今年中秋節,我也賞月了。

那天晚上,我在看電視,忽然想起今天是中秋節,便叫上媽媽拿上望遠鏡,一起來到小區門口賞月。我們等了半天,天空一片空白,連星星的影子也沒有,天上空空的,只有深色,沒有其它顏色,我們有些失望了。但是,一會兒,我看見了天上有一朦朧的光芒,也有了一些些星星。我想:星星都出來了,那麼月亮一定也會出來。我望著天上,慢慢地有了一絲光芒,彎彎的,一會兒又變成了小船;最後變成了一個大圓盤子。“啊,月亮出來了!”圓圓的月亮在天空上,把它那皎潔的光芒灑向大地,把大地照得亮晶晶的。月亮的銀白色光芒照在樹上,樹像披上了一件白紗衣,照在花上,花像一面鏡子,把光線反射到我的臉上。看著月亮,月亮上面似乎有什麼東西?噢,那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士嫦娥和玉兔吧,正望著亮晶晶的大地。不一會兒,月亮不見了“是什麼東西?”慢慢地那東西飄走了,藉著月光看,那是雲。原來,晚上也有云呀。這時,我發現,地上的螞蟻不動了,好像也在看月亮。月亮多麼迷人啊!媽媽告訴我:“因為人們為了日子能過得圓滿,所以,人們要望著月亮許願。”於是我也許了一個願:希望每天日子能過得圓滿。

月亮真神祕啊!又圓又美又亮,下一次我一定還會再賞月。

明《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瞌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為何中秋月色倍於常時呢?據現代氣象科學分析,中秋之時,多屬高氣壓天氣系統控制,大氣層結穩定,空中微粒、塵埃,雜質較少,視程良好,秋高氣爽,因此,月色分外明亮。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總盼著過節。春節和中秋是家鄉最受重視的兩個節日。或許是因為那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只有過節時家裡才會改善一下生活;或許是一到過節就放假,總會搞一些娛樂活動,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或許兩者兼而有之。總之,過節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們忙歸忙,每到過節也都有一種心情的放鬆。當然,最高興的還是我們這些無憂無慮孩子。

春節的時候,雖然恰逢農閒,但總感覺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獨中秋,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想往。後來想起來,似乎是心緒不同使然。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穫的積蓄,又是收穫的開端。說她是積蓄,是由於夏收才過不多時候。說她是開端,是因為秋天邁著她碩果累累的腳步迎面而來,融著人內心即將收穫的欣喜。我想惟有經歷過鄉村生活體驗的人,才會有這種情感、心境和內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圓圓的月光之下,圓圓的月餅,蘋果熟了,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們品嚐著節日的美食,談論收穫的話題。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備思親”。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媽媽每年都要親手給我們做月餅吃。媽媽做的月餅外觀象大餅,很厚實,新鮮的面,新鮮的餡。不管是蒸出來的,還是烙出來的,上面都有用農家的大碗所刻畫出來的月的圖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餡,也很特別,主料是紅塘,裡面放些芝麻、清紅絲,果仁、葡萄乾什麼的。新做出的月餅,蒸的,柔軟可口,適合老年人;烙的,外焦裡嫩,年輕人情有獨鍾。你看,新端上來的月餅,熱氣騰騰,一股清香味道兒撲面而來,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市場上的月餅琳琅滿目,各種瓜果一應俱全,但是我還是喜歡吃媽媽做的月餅。月餅的花紋雖然沒有太多變化,但是花紋總是那麼的清晰,那麼均勻,那麼好看。所以一趕上中秋過節回家,總要吃上兩大塊兒,覺得好香、好甜……。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因為從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水平變遷。

你看,農家餐桌上,除家禽肉類,傳統的蔬菜等食品外,越來越多的餐桌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肉類、蔬菜、海鮮。

“無酒不成筵席”,喜慶的日子,中國人總要飲一點酒。過去,多是二鍋頭等高度白酒,現在人頭馬、茅臺等國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這些都預示著祖國經濟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紅火。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藍圖上的規劃和設想,而是逐漸成為千家萬戶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真。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