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文章(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5W

元宵節文章1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節日——元宵節。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賞花燈。象徵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元宵節文章(15篇)

2**年的元宵節是我最難忘的。那天晚上,我和爺爺、奶奶以及爸爸、媽媽一起吃完香香甜甜的湯圓以後就到中山公園裡欣賞花燈。

我們來到公園,只見公園裡燈火輝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對著公園門口是一座由八條龍組成的巨型花燈,燈光閃爍,異常壯觀。在七星池裡,一個漂亮動人的蓮花仙子高高地站在鮮豔的蓮花上,好像在祝福人們健康長壽!我還看到一個月亮造型的花燈,製作精美,吸引了許多人圍在它的周圍觀賞。一棵高大的樹上掛滿了蜜蜂、蝴蝶造型的花燈,微風一吹,飛來蕩去,彷彿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春天來了”。還有許許多多製作精美,造型不同的漂亮花燈,吸引著人們競相拍照,留下一張張永久的紀念。

多麼令人難忘的20xx年元宵節,多麼幸福的夜晚。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抬頭望去,只見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是那麼的透亮,我彷彿看到了嫦娥仙子抱著她心愛的玉兔正津津有味地欣賞著人間這熱鬧的元宵之夜。

元宵節文章2

在我們家鄉,元宵節傍晚,吃飽喝足的大老爺們兒扛上一根葵花稈,慢悠悠地來到自家的草垛旁為孩子扎火把。火把不難扎,在葵花稈上捆上草就行。紮好了,再喊上孩子抱上一抱麥草來到自家門前,把麥草在門前堆成一座小山。做好這一切,男女老少便三五個一堆海闊天空地諞閒傳。同時,在靜靜地等待一個神聖時刻的到來。 天慢慢地擦黑了,金黃色的圓月從東邊的山頭上露出半邊臉時,人們在喜悅地注視那輪照過秦漢照過唐宋的明月時,不經意間發現東邊的山樑上有星星點點的火把亮了。於是,一個嘹亮的聲音幾乎傳遍了全村—— “東山上的火把亮了。” 彷彿一聲令下,人們紛紛回到自家門前,進入自家院內。扛著火把的孩子老早等在堂屋門口了,單等當老子的來親自點亮這火把。火把一著,就勢將著了的一頭伸進堂屋一燎,然後依次是閣房、廚房以及豬羊雞舍。一一燎過了,燒掉屋內院內一切的晦氣和黴氣之後,這才扛著火把衝出院門,點燃門外那一堆白得耀眼的麥草。一時間,四處的人們歡呼著擁過來,你從這火上跳過去,我從這火上跳過來。吃奶的孩子由孃老子抱著跳,小腳老太太則被孝子賢孫揹著跳。越是多災多難跳火越不能少,越是大病纏身越要把握好這個難得的逢凶化吉、消災避難的機會。在我的家鄉,無宵節跳火似乎成了一種神聖甚至有點神祕的儀式。 這一家的火滅了,那一家的火著了;這一家門前剛剛安靜,那一邊又是人聲鼎沸。在一種喧囂與混亂中,元宵夜的跳火程式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看著人們歡呼著從一個火堆奔向另一個火堆,你不能不相信這元宵夜火真的燒掉了你的一切失意,一切惆悵,從而不由自主地加入這歡樂的人群,與他們一塊兒分享這火的溫暖、熱烈、熱情和希望。 終於跳累了,走出村外一看,嗬,東山上一排排火把猶如一條條火龍,西山上處處紅亮的火堆猶如滿天的星星撒落人間。而從村裡出來的一個個點亮的火把,不約而同地走向祖祖輩輩約定俗成的最後的年火地,組成一個龐大的火堆,經久不熄,照亮了半邊村莊,映紅了半邊天空。到這時,那無數的星星之火,讓你開始懷疑這個世界真的燃燒起來了,而且彷彿要燒盡一切的黑暗。 亮起來的火把越來越多,村頭那堆大火越燒越旺。一張張被火映得紅彤彤的興高采烈的臉,忘卻了人生的一切煩惱與哀愁。慢慢地,從四面八方匯來的人們,圍著這堆火組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人們說啊笑啊,跳啊唱啊,跑啊鬧啊,把一切的快樂盡情地向別人毫不吝嗇地拋灑。直到那堆火慢慢地熄滅了時,人們仍然圍在那一堆灰燼前,享受著餘火的溫暖,沐浴著明月的清暉。老奶奶們拉著小孫子,指著月亮說哪是嫦娥,哪是桂樹,並把這美妙的傳說讓孩子帶進甜蜜的夢鄉,直到第二天早晨,從溫暖的炕上的被窩裡醒來。

元宵節文章3

汪曾祺: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

上街去看走馬燈。連萬順家的走馬燈很大。“鄉下人不識走馬燈,——又來了。”走馬燈不過是來回轉動的車、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轉幾圈。後來我自己也動手做了一個,點了蠟燭,看著裡面的紙輪一樣轉了起來,外面的紙屏上一樣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馬燈並不“走”,只是一個長方的紙箱子,正面白紙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連著一根頭髮絲,燭火烘熱了髮絲,小人的手腳會上下動。它雖然不“走”,我們還是叫它走馬燈。要不,叫它什麼燈呢?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整個畫面表現的是《西遊記》唐僧取經。

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軲轆,可以拉著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紮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軲轆,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裡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

(節選自《故鄉的元宵》)

肖復興:

一衚衕的各家院子前都會掛起各式各樣的燈,溢彩流光。

在老北京,燈節在街巷裡,在平民百姓之間,方才會有“鬧花燈”的那種“鬧”勁兒。那時候,前門和琉璃廠一帶,最為輝煌。清竹枝詞裡,“細馬輕車巷陌騰,好春又是一番增,今宵閒煞團圓月,多少遊人只看燈。”說的是那時候的盛況。即便在小衚衕裡,在四合院裡,小孩子們也會提著走馬燈、氣死風(一種簡單的圓形燈籠,說它“氣死風”,是因為提著它怎麼跑,風也吹不滅),或者小橘燈,繞世界跑。現在,燈節已經萎縮進了公園或電視裡了,即使街巷、高樓大廈和商家店鋪前,可以看見燈,卻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無法和《京都風物誌》中所列舉的那些琳琅滿目的燈相比了。對於元宵節的燈,我們的想象力似乎在退化,元宵節的味道也隨之只剩下了元宵的一種味道。

小時候,我家住前門樓子東邊的西打磨廠衚衕,元宵節之夜,是燈火熱烈的地方之一。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這條老街,還看見我們大院大門口房簷上專門掛燈的粗粗的鐵鉤子。那時候的元宵節,一衚衕的各家院子前都會掛起各式各樣的燈,溢彩流光,才能夠真正稱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如今,順著老街望去,一排院子灰色魚鱗瓦的房簷下,一溜兒生鏽的鐵鉤子,間隔半米左右排列在那兒,彎彎翹著老式古樸的造型。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它們依然還在,燈卻不會再掛起來了。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被日子漸漸遺忘,被我們自己的手漸漸丟棄。

(節選自《元宵節的燈是小百科全書》)

老舍:

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節選自《北京的春節》)

沈從文:

元宵主要在觀燈。觀燈成為一種制度,似乎《荊楚歲時記》中就提起過,比較具體的記載,實起始於唐初,發展於兩宋,來源則出於漢代燃燈祀太乙。燈事遲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燈市”得名並擴大作用,也是從宋代起始。論燈景壯麗,過去多以為無過唐宋。筆記小說記載,大都說宮廷中和貴族彩裡燈奢侈華美的情況。

觀燈有“燈市”,唐人筆記雖記載過,正式舉行還是從北宋汴梁起始,南宋臨安續有發展,明代則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八面槽一帶。從《東京夢華錄》和其他記述,得知宋代燈市計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達數丈的“鰲山燈棚”,上面佈置各種燈綵,燃燈數萬盞。封建皇帝到這一天,照例坐了一頂敞轎,由幾個親信太監抬著,倒退行進,名叫“鵓鴿旋”,便於四面看人觀燈。又或叫幾個遊人上前,打發一點酒食,舊戲中常用的“金盃賜酒”即由之而來。說的雖是“與民同樂”,事實上不過是這個皇帝久閉深宮,十分寂寞無聊,大臣們出些巧主意,哄著他開心遣悶而已。宋人筆記同時還記下許多燈綵名目,“琉璃燈”可說是新品種,不僅在富貴人家出現,商店中也起始用它來招引主顧,光如滿月。“萬眼羅”則用紅白紗羅拼湊而成。至於燈棚和各種燈球的式樣,有《宋人觀燈圖》和《宋人百子鬧元宵圖》,還為我們留下些形象材料。由此得知,明清以來反映到畫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遺事》和《水滸傳》插圖中種種燈景,和其他工藝品——特別是保留到明清錦繡圖案中,百十種極其精美好看旁綴珠玉流蘇的多面球燈,基本上大都還是宋代傳下來的式樣。另外畫幅上許多種魚、龍、鶴、鳳、巧作燈、兒童竹馬燈、在地下旋轉不停的滾燈,也由宋代傳來。宋代“琉璃燈”和“萬眼羅”,明代的“金魚注水燈”,和用千百蛋殼作成的巧作燈,用冰琢成的冰燈,式樣作法雖已難詳悉,至於明代有代表性實用新品種,“明角燈”和“料絲燈”,實物在故宮還有遺存的。歷史博物館又還有個《明憲宗宮中行樂圖》,畫的是宮中過年情形,留下許多好看成串成組宮燈式樣。這個傳世宮廷畫卷,上面還有個松柏枝紮成上掛八仙慶壽的鰲山燈棚,及燈節中各種雜劇雜技活動,焰火燃放情況,並且還有一個樂隊,一個“百蠻進寶隊”,幾個騎竹馬燈演《三戰呂布》戲文故事場面,畫出好些明代北京民間燈節風俗面貌。貨郎擔推的小車,還和宋元人畫的貨郎圖差不多,車上滿掛各種小玩具和燈綵,貨郎作一般小商人裝束。照明人筆記說,這種種卻是專為宮廷娛樂仿照市面上風光預備的。

我生長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七年級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城廂內外各處走去,和大夥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燈的不僅要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我們年紀小,還無資格參預這種劇烈活動,只能趁熱鬧在旁吶喊助威。有時自告奮勇幫忙,許可拿個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運氣不壞。因為始終能跟隨隊伍走,馬不離群,直到天快發白,大家都燒得個焦頭爛額,精疲力盡。隊伍中附隨著老漁翁和蚌殼精的,蚌殼精向例多選十二三歲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當,老漁翁白鬚白髮也做得儼然,這時節都現了原形,狼狽可笑。樂隊鼓笛也常有氣無力板眼散亂的隨意敲打著。有時為振作大夥精神,樂隊中忽然又悠悠揚揚吹起“踹八板”來,獅子耳朵只那麼搖動幾下,老漁翁和蚌殼精即或得應著鼓笛節奏,當街隨意兜兩個圈子,不到終曲照例就癱下來,惹得大家好笑!最後集中到個會館前點驗傢伙散場時,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財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著豆豉蘿蔔絲擔子上街叫賣了。

有了這個玩燈燒燈經驗底子,長大後讀宋代燈節事的詩詞,便覺得相當面熟,體會也比較深刻。例如吳文英作的《玉樓春》詞上半闋:

茸茸狸帽遮眉額,金蟬羅剪胡衫窄,乘肩爭看小腰身,倦態強隨閒鼓拍。

寫的雖是八百年前元夜所見,一個小小樂舞隊年輕女子,在夜半燈火闌珊興盡歸來時的情形,和半世紀前我的見聞竟相差不太多。因為那八百年雖經過元明清三個朝代,只是政體轉移,社會變化卻不太大。至於解放後雖不過十多年,社會卻已起了根本變化,我那點兒時經驗,事實上便完全成了歷史陳跡,一種過去社會的風俗畫。邊遠小地方年輕人,或者還能有些相似而不同經驗,可以印證,生長於大都市見多識廣的年輕人,倒反而已不大容易想象種種情形了。

一九六三年三月北京

巴金:

元宵節的夜晚,天氣非常好。天空中有幾顆發亮的星,寥寥幾片白雲,一輪滿月像玉盤一樣嵌在藍色天幕裡。

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禮。覺英帶了覺群到街上去看人燒龍燈。瑞珏和淑英姊妹們想到琴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種惜別的心情,雖然兩家相隔不遠,但是她們少有機會跟琴在一起玩幾個整天。而且元宵節一過,新年佳節就完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再不能夠像在新年裡那樣痛快地遊玩了。於是大家聚在一起,在覺新的房裡商量怎樣度過這個晚上。大家都贊成覺新的提議:到花園裡划船去。

瑞珏本來也要去,但是海臣臨時吵著要母親陪他玩,她無法走開,就留在房裡不去了。去的是覺新三弟兄和淑英三姊妹,連琴一共是七個,還加上鳴鳳。鳴鳳提著一個小藤籃,裡面裝了些酒菜。

他們一行八個人魚貫地進了花園,沿著那一帶回廊走去。淑貞最膽小,便拉了鳴鳳靠著她走。園裡很靜。電燈光顯得黯淡,孤寂。長條的天井裡露出一段月光,中間再塗上一些黑影。他們慢慢地走著,一邊走一邊說話,正走過花臺旁邊,忽然聽見一聲不尋常的哀叫,於是一個黑影往假山上面一縱就過去了,再一跳就到了迴廊的瓦上,嚇得淑貞連忙往鳴鳳的身上偎,淑華驚訝地接連問:“什麼東西?”

眾人都站住了。但是周圍沒有一點動靜。覺慧頓了頓腳,也沒有聽見迴應。他跨過欄杆,站到花臺上,拾了些石子往屋頂上擲去,接連擲了兩次,聽見石子落在瓦上滾的聲音。馬上起了貓叫,接著又聽見貓逃走的聲音。“原來是你這個東西,”覺慧帶笑地罵了一句。他又跳進迴廊裡來,看見淑貞膽怯地偎著鳴鳳,便哂笑道:“這樣膽小,不害羞!”

元宵節文章4

一、學會引用

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詩詞歌賦,既可以增強文學性,又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度。試看下面這段文字:傳統的詩詞歌賦豐富了我的文化底蘊,現代的視覺藝術又觸動了我活躍的神經。“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使我感受到浪漫主義的飄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使我領會到現實主義的沉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又使我感受到《詩經》的源遠流長……

作者運用了李白、杜甫、《詩經》《離騷》等人或作品的詩句,信手拈來,展示了深厚的文化積累,材料的運用恰當而有效,使文章具有文化內涵。

二、運用時事

關心時事,運用時事,是學生參與社會,認識社會的過程,也在無形中構建了自我的社會意識。這段寫於2008年的作文片段,很好地融入了當年的社會大事:當奧運聖火在異國他鄉遭遇襲擊時,我們看見一位瘦小的殘疾人彎腰護住火炬,完成了她一生中最出色的防守。那一刻,奧運聖火為她感動,燃燒出耀眼的光芒!當冰雪肆虐我國南方時,我們看到無數綠色的身影忙碌在鐵道公路兩旁。那一刻,世人為之感動,冰雪為之消融!當地震突襲四川時,我們看見,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面帶憂慮,在廢墟間穿行。那一刻,國人為之感動,世界為之驚歎!在風雨之中,在瓦礫之上,我們見證了最頑強的民族、最偉大的愛!帶著這樣的感動出發,誰不會變得更加成熟,誰不會了解溫暖的含義?

北京奧運、汶川地震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但說起那些事情,仍讓我們感同身受。如果僅僅使用身邊的小事充當作文素材,雖然同樣真實同樣深情,但總比不上這些時事、大事感染力強。

三、舊例新用

許多材料很經典,但用多了往往會產生“疲勞效益”,有時候不妨換個角度重新解讀材料,讓舊例翻出新意,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請看這段:

程不識治軍嚴明苛刻,不少士兵對其厭煩,轉而投向治軍簡易,使人人自便的李廣。程不識並未因此改變自己的治兵之法,因為他自知無李廣之才,“效李廣,鮮不覆亡哉”。其雖無大功,卻也未曾敗亡,便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的智慧的體現。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於自己能力之外或是並不擅長之事,若想執意為之,這樣的勇氣並不會為人讚賞,多半隻換來“匹夫之勇”的評價。

《資治通鑑》中李廣治軍的例子一般都用來評議李廣,但這位同學出新出奇,讚揚了程不識治軍的價值、意義。通過新的切入點使用材料,發揮出材料的新作用,材料雖然是“舊”的,但呈現形式卻很新穎。對舊例的新用,無疑增加了材料解讀的意義,更能引人思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材料庫”,善用材料者不需刻意去使用材料,只要關注生活、主動閱讀、多思多想,不愁缺乏材料,也不愁用不好材料。

元宵節文章5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代表著閤家團圓,大家在這一天裡放煙花、孔明燈,吃元宵,到處洋溢著喜慶的味道,我們真的好開心。

晚上,我拉著媽媽的手鬧著去電影院對面的大廣場玩。哇!來這裡的人還真不少,他們都在放孔明燈,一個個許願燈被小朋友們放飛到了天空,夜色籠罩下顯得格外亮麗,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它們又恰似一個個調皮的孩子,你追著我,我趕著你,互不相讓。

不知不覺中,我們看得如痴如醉。緩緩升起的孔明燈,宛如一隻只火紅的鳳凰,放飛了我們無盡的期望。燈的火焰在半空中跳躍著,彷彿在為我們講述千百年來那悠然的往事。

我們繼續走,人群也越發擁護,好不容易擠出來,這時,我看見一個賣熒光棒的的小攤,拉著媽媽的手跑過去,左看一眼,右看一眼,終於選到了一個藍玫瑰熒光棒。

放煙花了!只見“撲哧”一聲,煙花點燃了,一朵朵漂亮的火花衝上天空,綻放一個個豔麗的火球失在半空中。

漸漸地,人群減少了,我和媽媽依依不捨地回到了家中,和爸爸媽媽一起看起了元宵晚會,我想,這真是一個歡樂的元宵節!

元宵節文章6

元宵節除燃放燈火外,還有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活動,為節日增添了喜慶氣氛。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一民間娛樂活動形式活潑、表演優美、極具浪漫色彩以及東方特色。每逢元宵燈節,城鄉人們都要耍龍燈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多用竹篾、木條紮成骨架,外用綢、布或紙上粘金銀箔製成,節數不等,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

舞獅子也是我國的一種優秀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躥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

除了舞龍舞獅外,元宵節裡,質樸的北方人民喜歡扭秧歌來慶賀。秧歌的流傳地域非常廣,各地秧歌的風格也大不相同,其中以東北秧歌流傳範圍最廣,其藝術水平較高。

東北秧歌在演出形式上,一般分為大場和小場。大場是由幾十個人分別扮成漁夫、樵夫、貨郎、小丑、小旦、醜婆等形象,同時舞蹈,主要表演各種隊形的變換,而小場是由兩三人表演的舞蹈或歌舞小戲。

元宵節裡還有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等習俗。民俗專家表示,這些活動年年扮演,盛行不衰,元宵節可說是中國的狂歡節。其風俗活動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更顯得千姿百態、絢麗多彩。

元宵節文章7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海拉爾人會用放煙花和扭秧歌等形式來慶祝。每年,大家都會早早地在市中心——三角地那裡等著看秧歌比賽。我家每年也都不例外。只不過,我家可不會像其他人那樣早去幾個小時或者晚到一會兒,而是正好到時間時就去。因為,我那聰明的媽媽早在正月十五的前一天就會做好一切準備:查好幾點扭秧歌,幾點放煙花。哈哈,我們家聰明吧!

九點半了,我、爸爸和姐姐就去看秧歌了。可惜媽媽沒來,我只好用相機把我最喜愛的錄下來。我最喜愛的就是第一個節目,先有幾個獅子上臺摔跤,摔過以後再有好多獅子搖頭晃腦地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就好像浪潮一樣,來勢洶洶,很壯觀的。還有好多很好玩的秧歌,我都很喜愛。

秧歌看完後,我們就開始閒逛了。終於到了放煙花的時候了。橋頭上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我好不容易擠到前面,又差點被擠回去。“拿著,錄影”爸爸說。沒辦法,我只好拿著錄影。

煙花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像蛇,有的像瀑布,還有的像字。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煙花五顏六色的,真好看,有綠的,有黃的……這就是我愛過的元宵節。也是我最難忘的元宵節。

元宵節文章8

或許是年齡大了,我現在對節日越來越毫無興趣,從小時候的喜歡盼望已經到了現在的麻木和煩燥,別人因為節日而歡心,而我卻因為節日而落莫。在滿是祥和與熱鬧的城市,我猶如置身局外,即便身穿上新衣宣耀著喜慶又怎能掩蓋住我空蕩蕩的心。

濃濃的年味還沒有散去,正月十五又大張旗鼓的浮出了,於是我又開始傷心了,在這個本應該與家人團團圓圓的日子裡,我卻驚慌失措,不知道奔向何方,不知道我該與誰團圓,眼淚不爭氣的流下來,思念在寂寞邊緣,飄浮著憂憂的心。

一直是在父母的身邊長大的,三十多年來也從沒有離開過,直到結婚時,也並沒有感覺到是離開了他們。婚後即使偶而的耍小性子跑回家,也因為能得到父母的安慰而幸福不已。可當他們踏向北上的那一刻,這一切都不會在有了。

剛離開父母時,自己就象迷途的小羔羊,總是在原地等待,以為媽媽會找到自己,然後和我一起回家。當清晨的陽光撒進房屋時,我以為這一天是最美好的,我以為這一天爸爸媽媽會回來。時間在盼望中溜掉了,我依然是空歡喜,靜靜的夜裡,只有黯然神傷。

熟悉我的人都說我長不大,怎麼這麼離不開父母,四十不惑有家又做母親的人,應該能獨立生活了,為何還這樣依賴父母。不管別人怎麼認為,我確實就是這樣的人,也許真的不成熟吧。至從和父母遠離之後,我就有沒有了家的感覺,總覺得自己孤苦一人,無依無靠。從此我心裡最害怕自己生病和過節日,別人生病都會有父母陪伴和安慰,而我就只能一個人扛著;別人過節都有家可回,而我卻沒有家可回;那份痛苦任我怎麼堅強都無法承受得了的。

鞭炮聲陣陣,又一次讓我憶起了從前父母的樣子,如放電影一般的在我眼前穿梭而過。父親蒼桑而平和的臉龐,母親忙個不停操勞的背影,上學時期給予的我的鼓勵,上班時期給予我的支援,婚後又無怨的幫助著我,也許只有他們才能這麼容忍我,也許只有他們才能這麼對待我。多想再一次聽聽他們的嘮叨,多想再一次聽聽他們的責斥,我多麼懊悔以前那麼不懂事不理解他們;我多麼懊悔以前與他們頂嘴,可這一切,難道只能在煙花中才能回憶嗎?

除了想念還有自責,父母在身邊時,任性嬌慣的我從來沒有用女兒的心去孝敬他們,只會做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主,從來沒有替他們想過讓他們享享福,為了生存,為了家人,他們操勞了一輩子,受了多少苦和罪,父母只會壓在心裡不說出來,而不懂事的我卻從沒有關心過他們。如今自己也成了母親,真正體會到做父母的不容易,可當我理解這些時,他們卻離開了我。

如飛的歲月一點點把我變得堅強起來,女兒一天天的長大了,我開始意識到如果我就這麼頹廢下去,女兒終究會失去我,那麼她也會因為沒有媽媽沒有溫暖的家而痛苦了,這樣的滋味,我是絕不要女兒去體會的。離開父母一年來,當初的惶恐已漸行漸遠,而更多是我開始學習獨自生存,為了女兒,為了家,堅強的生活,因為有媽媽,才有家,才有幸福。人都是在體會到痛苦而又沒有希望時學會了堅強。

滿天的璀璨煙火映出父母的笑臉,那麼蒼桑、那麼溫暖,他們也一樣的在想念我,雖然身在異鄉,他們的心也一樣牽掛著他們的女兒。元宵節雖然我不能為年邁的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陪他們看絢麗多彩的煙花,陪他們和女兒一起滑冰雪,但是我們的心卻是在一起的,相溫暖相牽掛,直到永遠。

元宵節文章9

這是我20xx年的第一篇日誌,安逸的假期在我的慵懶中溜走。咋暖還寒好個冷,風還是那麼硬朗。帶著一顆熱切的心出行,有個地方讓我歸心似箭,那是親情的誘惑。往北走給我浪漫,那是燈的魅力。有愛陪伴在身邊融化了冬的冷漠,列車疾駛平原,穿過山洞隧道,在氣笛的回聲中我心飛翔。飛翔在燈的十里長街,閱讀那花好月圓的章章節節,等待一場元宵的盛宴,在柔軟的記憶中植下幸福的思緒。

又一個月圓之日向我們走來,正月十五,一個家家開懷歡樂的日子。親情元宵節,它永遠是那麼溫馨,那麼青蔥,那麼鮮活,那麼盛情。元宵節一個燈的炫彩,一個紅的光帶,一個幸福的.團圓。它把人間的美好傳遞,它把友情、親情、愛情凝聚。我感嘆著這個有兩千年曆史的燈的節日,人們在虔誠的繼承光大,在年輪的光圈裡,把它延續的紅紅火火、精彩分層。在它的繽紛妖嬈裡,體現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得不讓中華民族的子孫為偉大的國度而驕傲。淵源的歷史,璀璨的文化,徜徉在元宵節的神采世界裡,再翻出那古老的傳奇,傾聽來自千年的詩歌,那悠悠之音來自於腳下的大地,來自於茫茫的滄海橫流,來自於殘葉落盡的枝頭來自於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旅。當抹去歲月的浮塵,走進20xx的日曆依然是那麼燦然,耀眼得醉心醉魂,只因為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百姓的快樂之日,團圓之夜。

一個節日就是一場繁華的記憶,今宵的記憶依然留在了北方的北方,那兒真的很冷,一張張燈的照片還在發散著襲人的寒氣,我欣賞著。拽回思緒走在元宵節的古道上,捧讀著那一盞盞燈的詩章,穿越時空,編輯有關這個節日的故事,在現實與傳說中,在思想和虛構中,咀嚼著元宵節的原汁原味,鍾情於從古自今元宵節帶來的那份美好與祝福。“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隋煬帝的一首詩一展隋代燈樹的風貌,我仰視了一棵聳入雲天形同大樹的巨型彩燈,在它旁逸斜出的枝幹上垂下千條流光,就像天上的流星雨,那搖曳的燈火與星星輝映,在燈火的霓光中,雀躍著春的激情,美好的心願隨著燈樹飛入碧霄,叩響月宮的拱門,求得嫦娥千里共嬋娟的的美好祝福,在隋代的燈樹上,掛上我會心的微笑。我提著隋帝賞賜的一枝燈丫,走進了盛唐的踏歌。城門外已是紅霞映天,長安城內已是燈火華燦。這裡的元宵節,皇城已是歌舞昇平,樂聲醉人,萬盞彩燈已把長安城裝扮得明如白晝。天壤相接,燈星互耀,百姓歡騰,笑顏綻放。我穿梭於這萬頭傳動的人山人海,觀一盞盞奇燈異彩,賞一處處夜遊的美景,迴應著黃髮熱情地問好,牽挈著垂髫活潑的嬉戲。換一身唐裝舞霓裳,提一盞唐燈來踏歌,此時我早已忘記荀荀是千年後20xx年的一女子,再也走不出那“誰家見月不來坐,何處聞燈不來看。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隘通衢。”的盛唐仙境。四十里燈光璀璨,躋身於摩肩接踵的人群,憑著我的聰明睿智,去揭曉一個個燈謎。迎來了宋人的羨慕的眼光,在耀眼的燈輝裡,我綻放著現代人的驕傲,讓一個個秀才舉人拜倒在現代文明的腳下。我為宋代元宵節猜燈謎的創舉而助威。最終我還是情不自禁的痴迷在辛棄疾的千古佳詩“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繞過元代高聳入雲的燈塔,“拔地燒空空炬長,炫龍桂影照穹蒼,七層火樹雲生暖,九曲神珠夜吐光。”它的偉岸之軀光芒萬丈,讓我留戀。穿過那明朝萬家燈火的華燈萬點,在通明的街道上,欣賞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傑作——元宵節裡的冰燈。可謂是炫彩奪目,晶瑩剔透。再也收不住腳步,駐足於明代大畫家唐寅的府前,“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美詩盛景,讓我把一個深情的讚許留在了這條遠古的街道。我激動在清代的萬民之樂的元宵燈展裡,好一個清代的乾隆盛世,萬蒼歡騰。來自民間五彩繽紛的各式彩燈,都是人們的秀手佳作。“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燭花不得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裡看。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我精贊這民族的智慧,我驕傲著勞動者的雙手。我沉浸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感慨之中。那一盞盞燈火永遠是古老民族人民心中的希望,正是這燃起的希望,才讓我們的祖先在千辛萬苦的跋涉中,在艱難的世世中,從遙遠的古道上一步步走來。這一路之上,他們憑著頑強的民族精神,開創著一個個偉大的紀元,做出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創舉。又在血脈的繁衍中,延續了一個個家族,前仆後繼,風雨無阻,終於讓一個偉大的民族,頂天立地的屹立於地球之上,世界之巔。

夜深,詩詞煙花伴我激情無眠。這多情的元宵節,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聖燈,把我們美麗的生活裝扮得絢爛多彩,婆娑旖旎。把每年的新春盛典推向情更濃,愛最深,景尤美的最高境界。讓人在佳節的親情裡,享受著最美好的真情盛意。縱然有生活中的煩惱,也被這紅色的海洋淹沒。縱然有無盡的相思,也被這燈的色彩迷戀。縱然有太多的坎坷,也被這希望之光牽引。縱然有無奈的聚散離合,也被這燈豔的妖嬈愉悅。把太多太多的情感珍藏在這一刻,在忙碌的一年裡一點點的品嚐,帶給人們別樣的風情萬種。撩開窗紗,遙望那屬於十五的一輪明月,在這紫色的夜裡,我的心情在靜謐裡悄然悸動。那來自心靈裡的一份激動,不知道偏愛了哪一個方向,也許還沒有從闌珊裡走出,在斑駁陸離的夜幕下那綴滿五光十色的空間,那星河璀璨的天空,讓我迷失了思的歸路。在這個多情的元宵節裡,迷失了自己,都因佳節太濃情,痴顛了多情的有情人。都因元宵太魅力醉倒了鍾情這火樹銀花的墨香之筆。今夜,我為這盛典的元宵節讚美,我為這有情有義的佳日動情,帶著我思緒的豐翼讓心飛翔。在這個承上啟下的元宵節裡,在一個“今年元月時,月與燈依舊。”的告別中,翻過昨日的日曆,續寫又一個新春的未來。在新春落地娃娃的臉上,捕捉新的靈感,在新春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的衣裙上寫滿新的篇章。在新春健壯青年的臂膀上,挽起一個新的自我。於是我感動在此刻,當最後一束煙花和春節做著最後告別的時後,我落筆20xx情繫元宵節。

元宵節文章10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開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倡導佛教,聽說佛教在正月十五日,僧人 瞻觀佛舍利,並點燈敬佛,就下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都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必須掛燈。於是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成為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從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歷程。

到漢文帝時,即下令將正月十五確定為“元宵節”。在漢武帝時,把“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已將元宵節定為重大節日。

關於元宵燃燈的習俗,另有一說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日是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是“天、地、人”三官,因天官喜樂,故上元節必須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及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逐漸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一天,到唐代為三天,而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就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有十天。因與春節相接,白天為市,熱鬧非凡,夜晚燃燈,蔚為壯觀。尤其是那精巧、多彩的盞盞燈火,更使元宵節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又一高潮。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到四至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曆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遭殃。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哪些人不能吃元宵

①糖尿病患者

最好不要吃甜餡元宵,可改吃鹹味湯圓。如果把元宵當點心吃,就一定要減少正餐中主食的量。

②心血管病、高血壓病患者

應儘量少吃這種難以消化的食品,如果吃得太飽並吹到冷風,這類病人就容易引起急性心絞痛、心肌梗塞等。

③潰瘍病患者

吃元宵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者可誘發胃出血、胃穿孔等。

④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

元宵是由糯米麵做成的,黏性較大,不易消化,食後可導致胃痛、胃脹、噯氣、反酸甚至腹瀉。

⑤急性胃腸炎患者

春節期間很多暴飲暴食的人易患急性胃腸炎,這時候如果多吃元宵反而會加重胃腸道負擔。

⑥老年人

老年人多有消化功能減退,牙齒脫落,而且吞嚥反射也比較遲鈍,可能會因急速吞嚥而引起元宵卡喉,導致呼吸困難,甚至造成窒息,所以老年人吃元宵一定要細嚼慢嚥。

⑦嬰幼兒

3歲以內的嬰幼兒是不適合吃元宵的。由於糯米比較黏,1歲以下的孩子很可能將元宵黏在食道而阻塞呼吸道,1到2歲的孩子不容易嚼碎元宵餡中的花生。另外,小兒消化功能較弱,吞嚥反射尚未發育完善,即使大一些的孩子吃元宵時也不能急於整個吃,以防不測。

元宵節文章11

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了,很多年前的元宵節對於我來講是熱鬧的,快樂的,有意思的......那時有父親在,每當元宵節,父親親手扎燈籠、親手滾湯圓......,帶著我和逛燈會、看煙花,記得我更小的時候,父親把我放在肩上追著獅子,籠燈跑.....

時間過得好快,轉眼父親已經離開我們十幾年了,前幾天我去他墓地,和他聊了很多,我的現在和未來,我能感應他對我的祝福和更深更濃的愛。父親的離開在當時我沒有太多難過,因為我知道父親的離開不必在承受病痛,對於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可以帶著他的靈魂去另一個美麗的國度,在那裡我想父親一定能找到他想要的幸福。所以我很坦然的面對了父親的離開......

而現在的我不知為什麼越來越想念父親,也許這麼多年過去,我才體會到父親對我傾注了多少愛和關懷,對我又有多少期待,想來很慚愧,對愛我如命的父親自己又做了什麼呢?想來心裡一陣陣酸楚,“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痛。

父親是個善良的人,不論誰有困難,只要他知道一定會全力幫忙解決,因此吃了不少虧。

記憶拉回很多年前:記得有一年發了很大的洪水,因國家財產受損父親被規,而他在檢查中除了寫自己的失職,其他一個字也沒提。結果,其他人升職的升職,加薪的加薪,保職的保職.......唯有他受到嚴重處分。

因我家很要好的鄰居,有困難找父親擔保貸款,結果款到期,鄰居還不上,父親只好自己墊上,事後一直未還,我家因此經濟上緊張了很久。

父親從不計較得失,很少拒絕別人的求助。他告訴我說,待人要寬厚、真誠,別人是不會隨隨便便找人幫忙的,既然找上你,向你開了口,一定是想了很久。 父親教會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和處世的智慧。

父親會洗衣服會做飯、給媽媽洗頭、給我縫衣服......,把母親寵的像個皇后,就在他要離開的哪一年,身負病痛親手為媽媽做了生日宴,就是為了讓我們永遠記住媽媽的生日。 雖說父親一生並沒有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在我心裡他是最好最偉大的父親。

女兒說,我沒見過姥爺,但我很愛姥爺。

我說,為什麼呀?

女兒說,因為姥爺是媽媽的爸爸!

聽了女兒的話,我熱淚盈眶,抱著她說,他也愛你,而且非常非常愛,因為你是他寶貝的寶貝。

是的,他一定非常的愛她。

今晚又是賞花燈,猜燈謎的良宵 ,我想念您---我親愛的父親,願您一切安好!我也相信有一天在那個遙遠而美麗的國度,我們一定可以相遇。

我是禮芳,專注於家庭教育知識領域的學習和研究,不只是一個家庭教育科學理念的傳播者,更是一個家庭教育路上的踐行者,一個8歲女孩的母親,我開啟這個平臺的初衷就是希望與您分享科學的並適合您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分享我生活中的成長和體驗、分享更多有利於我們家長自我成長的點點滴滴,分享讓您的孩子快樂成長,您的家庭和諧幸福!希望我每一次的分享都會帶給您收穫!希望您的孩子快樂成長,您的家庭和諧幸福!

元宵節文章12

我想大家都知道元宵節吧,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今年的元宵節讓我十分難忘。

元宵節到了,晚上的時候,我和媽媽來到了廣場上。廣場上人山人海,到處都充滿了熱鬧的氣息。周圍有許多小攤,有的在賣漂亮的的氣球,有的在賣五顏六色的孔明燈,還有的在賣清一色的牛角燈。我抬起頭,看見了那又大又圓,十分皎潔的月亮掛在漆黑的夜空中,顯得格外漂亮。在看看周圍,“哇,全是孔明燈!”我不由地發出了感嘆。那一盞盞孔明燈就像一顆顆星星點亮了這寂寞的夜空,又像一條漂亮的銀河,掛在天上。我也被這孔明燈給吸引了,於是,我也買了一盞孔明燈。

放這兒孔明燈可有學問了。我先將孔明燈給敞開,然後將那小塊蠟燭點上,接著,就雙手舉著孔明燈,讓空氣將它填滿。漸漸的,孔明燈變大了,原來凹進去的角現在也被空氣塞得鼓鼓的。現在孔明燈已經塞滿了空氣,我放手了。孔明燈先是左右搖擺不停地在空中低飛這,我想像那是風兒在做怪吧,慢慢的,它悠悠忽忽地飛著,好像在跟我道別。我望著它,心裡默默許著心願,期望它能幫我實現,也能將我的祝福帶到遠方。

今年的元宵節一切都是那麼美,使我十分難忘。

元宵節文章13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與自然天象有極微妙的對應關係。“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表達了人們全家團圓幸福的心情。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北方的元宵,是以餡為基礎製作的,一般借用機器來做。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乾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南方的湯圓(湯糰)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麵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裡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圓(湯糰)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

包湯圓(湯糰)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擀麵杖。溼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溼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湯糰)。做得好的湯圓(湯糰)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圓(湯糰)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儲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現在有了速凍工藝,湯圓(湯糰)才出現在商店裡。

無論北方元宵或南方湯圓,其外皮均以糯米粉為食材。糯米含較多澱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腸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小孩,在食用湯圓的時候應特別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嚥阻礙。

元宵節文章14

今年的元宵燈會又在蕭山南江公園裡舉行了。吃完晚飯,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興致勃勃地去南江公園觀賞燈會。

啊!南江公園的人可真多,前來觀賞燈的人肩挨著肩,前胸貼著後背,擠得我都快喘不過氣來了。好不容易擠進了公園的大門,一個燈光燦爛的南江公園就呈現在我的眼前。一串串大紅燈籠掛在欄杆、掛在枝頭上,好像是滿天的繁星。我一直向前擠,在一個草坪旁,被觀燈的人們擠得水洩不通,我也拼命地往裡擠,想看看裡面究竟是什麼。啊!我看到了,原來是一組恐龍燈,在一片熱帶叢林裡,生活著很多大大小小、各種顏色的恐龍,最大的比大卡車還大,最小的比大人大不了多少。恐龍嘴裡的燈不停變幻著色彩,非常引人注目,每條恐龍都像活的一樣,它們的嘴巴一會兒張開,一會兒合攏,還會搖頭擺尾呢!看,那隻應該是大家熟悉的八王龍吧,彷彿它在和我說話呢!

隨著擁擠的人流,我被擠到了“花果山”前,看!“花果山”上豎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齊天大聖”四個大字,下面一隻只小猴子拿著兵器在習武,孫悟空坐在一把交椅上,一副猴王的模樣。還有幾隻猴子待從端著鮮桃,給孫悟空吃。悟空背後瀑布嘩啦啦地往下流,旁邊的幾座假山上,小猴子機靈地在山上採摘桃子。

我順著人流來到了南江公園的江邊,看到江面上有一條鯉魚精,鯉魚精被四海龍王圍著噴水,頓時江面掀起了狂風巨浪。師徒四人在岸邊正愁著呢!這時觀音菩薩派來一隻大烏龜幫助他們。你看,師徒四人坐在烏龜背上,高高興興地過江去了。

公園裡還有許許多多的燈籠等待著我們呢,每一盞燈都有很漂亮,每一盞燈又都是一個漂亮的故事。

元宵節文章15

不知不覺又到了元宵節,童年的記憶象開啟的閘門,波濤凶湧般地在腦海中翻騰。

在我的記憶中最美不過是元宵節,我的故鄉在肥河之擯,河道彎彎,賦有淮北水鄉之稱,村莊不大,可有豐富的傳統佳節韻味.大年剛過,家家戶戶就張羅著元宵佳節的籌辦工作.鄉里有句土話叫正月十五大似年.母親開始磨年糕,包湯圓,母親的湯圓確實圓又圓,餡子多種多樣,有紅沙糖的,有白沙糖的,有桂圓的,有紅棗的,有黑芝麻的,還有葡萄仁的,讓人一見就嘴讒.自家釀造的米酵濃郁飄香,那是母親用最好的酒米,在棉被裡加溫而成的。吃著不僅香甜可口,而且蘊含著母親的織愛,散發著母親的溫暖。一大早父親就把兩隻圓圓的彩燈掛在大門的兩邊,母親剪著各式各樣的彩紙,有五穀豐登,慶豐年,兩個童男童女合抱著一隻大魚那叫年年有餘,五顏六色地剪紙貼滿了堂屋的牆壁,增添了節日的濃厚氛圍。

我最盼的是元宵夜,一顆癢癢的心早已飛向了田間四野,街頭村莊。夜幕降臨,孩子們就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打著蠟燭燈籠,我拉著的是一隻小白兔,那時父親用竹篾扎做的,潔白的身子,高高豎起的兩隻耳朵和翹起的尾巴,在繩索的帶動下一晃三搖,紅紅的眼睛在黑夜中閃閃發光,引來眾多圍觀的孩子們,大人們逗我說燈籠底下有蟲,那是鬧我玩的,一翻底座,我的小白兔就會化為灰盡,我才不會上當,小孩們你想扯,他想拉,但都只好乾瞪眼,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我向遠方拉去。

不知是那家最先點燃了元宵夜,噼裡啪啦地鞭炮聲引爆了整個鄉村,不絕於耳的炮竹聲此起彼伏,飄蕩夜空,打破了鄉間的寧靜,一道道光束銀花劃破夜色,形成一隻震耳欲聾的交響曲。象箭一般地奇花吱地一聲飛向天空,我們這些孩子們就不顧一切地追趕去檢那些落下的空殼,剛過雪後的麥地泥爛腳滑,為了搶一隻奇花的空殼弄得我滿臉是泥,渾身是汗。

那時鄉下很窮,看煙花只能到幾裡開外的集上,家鄉所在的集市是公社所在地,街上張燈結綵,到處洋溢著喜慶熱鬧地氣分。五顏六色的煙花,光燦燦,是那般漂亮,那樣瀟灑,有仙女散花,有鐵樹開花,銀裝素裹,簡直好看極了,把整個鄉村點綴的更加美麗多姿,風情萬卷。公社組織的文藝宣傳隊,敲鑼打鼓,放著鞭炮,一路高歌向街心走來,兩邊紙糊的燈籠高懸明照,整個大街通明閃亮,展示著民間風情和民間藝人的風采。街東頭的舞龍隊,街西頭的高翹隊象潮水般地彙集而來,龍燈或走,或速行,或翻騰,或打旋,彷彿是一條巨龍在盤旋,在歡呼,在雀躍——。這是鄉村的壯舉,村莊以民蔟的圖騰把年推向了高潮。那種濃郁的年味,久久在我心頭蔓延,終生難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