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的來歷作文錦集七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2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歷作文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清明節的來歷作文錦集七篇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1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清明到,天空應時下起了小雨,天灰濛濛,不時夾雜著風,感覺冷冷的,有些淒涼,讓這個特別的節日顯示出獨有的韻味。

我們一大家族人,踏在泥濘的小路,穿過被雨水洗滌過的樹林,來到鐵山坪“祖祖”的墳塋。

作為家族老大——大舅公來到墳前就挽起衣袖奮力清理雜草,二舅公拿出準備好的帕子輕輕的擦拭石碑上的灰土。婆婆和姨婆找來棍子掛青,給祖祖打遮陽傘。伯伯、爸爸、表叔們和我們小字輩兒都清理周圍的垃圾,大家的動作都輕柔而緩慢。這時一陣風,輕輕吹過,帶著絲絲憂傷。我好像被這憂傷的氣息感染了,鼻子不由的一酸,眼前模糊了,好像回到了小時候。

祖祖生長在農村,特別愛乾淨,小時候我的衣服都是她洗的。她特別愛菊花,她常說菊花是花中君子,清麗、高潔。有一次我把口香糖扔到了菊花上,祖祖看見那把臉一沉,嚴肅地對我說:“菊花是能玷汙的嗎?”於是,她拿起手帕,輕輕地擦拭著菊花上的.口香糖,就像對待她的寶貝似的…..

我凝視著那一張張寄託哀思的紙錢在火中發黃、捲起、變灰......眼前彷彿又出現了祖祖的音容笑貌。他彷彿就立在我的身邊,似遠非近,似近非遠,彷彿我們一伸手就能把他抱住。一陣風吹來,還是被無情的風吹走了……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3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如果按農曆計算,沒有確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曆計算則在4月4日或5日(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太陽到達了黃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草木茂盛,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兩字,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說:“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清明時節,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淨明潔。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到:“春分後……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這裡說的“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所以有“三月節”之稱。《歲時百問》一書也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可見,清明節是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溫、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所以,國家通過立法,將清明節納入法定的節假日。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我們準備去香爐峰公墓給爺爺上墳。

一路上,車輛行人川流不息,有的去大禹陵景區,有的去看櫻花,還有的呢和我們一樣去掃墓。來到大門口,我發現這裡的景色和以前沒有什麼變化,寺廟還是寺廟,水池還是水池。在這種沒有改變的環境中,人們帶著沒有改變的心情,來看望自己去世的親人。

我來到墓地,看見墓碑前已放有許多美麗的鮮花,這些鮮花寄託著人們對死去親人的哀思。我們一行人來到爺爺的墓前,爸爸拿出水果、食品、鮮花……我們看著爺爺的遺像,不禁哭出了聲。這時,天空中飄起了小雨,雨水和淚水交匯在一起,流進嘴中又苦又澀。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就到了回去的時候,我十分捨不得,便三步一回頭地向前走去,直到看不見爺爺的墓為止。

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以後,我長大了,有錢了,一定要給爺爺重造一個更新更美麗的墓,讓他即使去世了也能享福。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今年的清明多了份傷感與思念,那是因為我的爺爺去天堂後的第一個清明節。以往都是我跟著爸爸媽媽去給他們的爺爺奶奶等故人掃墓,而今年是我第一次給至親的人掃墓,心情頓時感到非常沉重,沒有了以往遊玩的心情。

到了爺爺的墓前,為他上了香,擺上他喜歡的菜和水果,我跪在地上,靜靜地凝視著爺爺的墓碑。我彷彿看見爺爺正對著我笑,此時滿滿的回憶湧上心頭:爺爺很瘦,走路很緩慢。他獨自一個人生活,所以我們一家人經常去爺爺家看望他。每次我們去爺爺家時,他都高興得合不攏嘴,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連走路的速度彷彿也快了不少。爺爺偶爾也會來我家住上一段日子,我感覺那時的爺爺過得最開心、最幸福,有家人的陪伴讓爺爺的心情非常好。

現在,爺爺不在了,我只能回憶,只能懷念,只能牽掛。想念與爺爺一起散步的日子,想念與爺爺手拉手的日子,想念與爺爺一起睡覺的日子……

爺爺,我想您了,您想我嗎?

爺爺,願天堂沒有痛苦,沒有憂傷。明年此時,我再來看您!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6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澳門則是其中一個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另一個是冬至)。

在古代,清明還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寒食節主要節俗為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之中。清明節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但寒食的習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南臺灣部分地方、韓國仍舉行寒食節。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在古代,清明還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寒食節主要節俗為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之中。清明節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但寒食的習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南臺灣部分地方、韓國仍舉行寒食節。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7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