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週記模板彙編十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W

時間是箭,去來迅疾,轉眼一週又結束了,這一週裡,大家都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仔細地寫一篇週記了。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週記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清明節週記模板彙編十篇

清明節週記 篇1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到了快樂的清明節假期。

第一天,我和朋友去了桐浦看油菜花和摘草莓。我們先去看油菜花,哇!油菜花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裡面有許多蜜蜂船和蝴蝶海鳥。我們就像一條條小魚游進去拍照。中午我和朋友在油菜花旁邊野餐。我們肚子餓得咕咕叫,一下子把食物吃完了。接著我們去摘草莓,我們摘了一筐又紅又甜的草莓,一邊走一邊吃,結果草莓吃得只剩下幾個了。

第二天我去永嘉燒烤。我們坐車在山路上行駛,這裡的山路要轉很多個彎,一傳彎就像掉下去似的,可怕極了。終於到了。我和幾個小朋友在玩水,那些小朋友捉過來的螃蟹都是我發現的呢!開始燒烤了,我才發現水裡除了螃蟹還有許多小魚呢!並且還有螺絲。可我捉不到小魚,但我捉回來許多螺絲。

燒烤烤熟了,我去拿了幾串烤肉和烤雞心吃,吃了幾串就飽了。我們還去挖竹筍,雖然我沒有挖到竹筍,但我還是很開心。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快樂的清明假期就結束了。

清明節週記 篇2

今天我一早就起床啦,因為,奶奶說今天要帶我們去上墳,我很期待!

早晨7點我和大家一起出發,路上我看見許多許多得人,我問媽媽:“今天怎麼這麼多人啊?”媽媽說:“今天天氣很好,正好又是星期六,所以很多人都來上墳,就是為啦表達對先人得敬意和懷念。”我似懂非懂得跟著媽媽他們走啦好遠,終於看見前面有座小山,奶奶說:“就在上面啦,你們小心點。”我爬上山,看見啦我們要上得墳。墳得旁邊有許多小竹子,奶奶他們在清理小竹子,我也加入啦他們得隊伍和他們一起清理,一會兒我覺得我得手有點疼,一看,我得手破啦,還流啦一點血,媽媽說:“沒事,男子漢大丈夫,這點小傷不算什麼對嗎?”我說:“對,這點小傷沒問題。”我們繼續清理小竹子,一會兒,奶奶就讓我們去磕頭,我一共磕啦六個次,因為我爺爺沒來上墳,他們就說讓我多磕幾個頭,說是以表敬意。燒完錢,磕完頭,我們就下山啦,我在下山得時候還摔啦一跤,把我得褲子也給摔破啦,雖然是這樣,但是我還是很開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媽媽說這首詩就反映啦清明時節得自然環境和淒涼哀怨得氣氛。

清明節週記 篇3

四月四日,在農曆上顯示清明節。

下午,天陰沉沉的,正應證一首唐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時,我正與爺爺去“靈祗”公墓掃墓

一路上,我看到了道路旁有許多新建的廠房;不時還見到一片一片油菜大田。金黃色的油菜花,引來了無數的小蜜蜂,它們忙碌在花海中,辛勤地採著蜜。

不一會,爺爺開著車已經來到了“靈祗”公墓。爺爺按照傳統方式,下車買來了“香”與“紙錢”。我的太祖父和太祖母都安葬在這裡。

我們在墓地東看西找,首先找到了太祖母的墓,太祖母是我奶奶的母親。在墓碑前,爺爺用打火機點燃了紙錢。我雖未見過太祖母,親情的連續,同樣鉤起了我的懷念。我太祖父的墓在墓地東北角,太祖父是我爺爺的父親。我與爺爺一道,動手打掃起太祖父墓碑上的塵土。爺爺用同樣的方法,再次點燃了“香”與“紙錢”。我在碑前鞠了躬,爺爺誇我真懂事。其實,我心中早就存在著追宗尋祖的期盼,今天終於如願認識了我的太祖們。

懷念先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明年菜花盛開時,傳統清明節,我還會再去為先祖們掃墓。

清明節週記 篇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在這個節日裡,我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當一聽到這首詩,我的心裡油然升起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今天,天公不作美,天上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我們全家來到外婆墳前來掃墓,此時,我不禁會回憶起於外婆共同度過的那些快樂時光,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

清明節還要吃艾餃,因為艾是多年生草本,可供藥用,有殺蟲和防止植物病害的功效。小小的一隻艾餃需準備的材料還挺多的,首先,取洗淨的艾葉稍煮一下,撈出煮熟的艾葉放入清水中冷卻幾分鐘,再用刀我愛夜切成碎末,加入糯米粉,和成一團。以豬油、白糖、芝麻、松仁、核桃肉、百果為餡。準備好了材料,媽媽就開始做艾餃了,只見媽媽先把艾糕做成僧帽狀,然後,把艾餃餡放入裡面,再在邊緣用棉籤塗抹一圈水,然後在邊緣用手捏一圈像裙蕾一樣的花邊,一隻艾餃就做好了,看著這隻艾餃,我垂涎欲滴,口水不停地往喉嚨裡咽,肚子裡的饞蟲已經在打轉了,我迫不及待的把艾餃放進了蒸爐,幾分鐘後,艾餃熟了,那黑芝麻的香味瀰漫了整個房子,我吃了一口,滿口留香。

這個清明節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因為,我知道了怎麼樣包艾餃,還知道了為什麼清明節要吃艾餃。

清明節週記 篇5

今天是清明節,本打算著去羊山一轉,但爸爸說羊山人太多,就沒有去。

不過我們去了金鄉金平湖,那裡的人也很多,車子根本沒法開,但要知道金平湖是很大的,所以還是將車開了進去。走進金平湖,紫色小花博得了我的眼球,好可愛!我抱著弟弟蹲在花叢邊,拍了好多照片,我們走著(唉,沒有辦法,車子太擠,而且慢,所以就下來了。)我們來到了一片梨林,梨花,淡淡的白,美麗至極!我的臉上有點淺淺的梨渦,手中握著冰糖葫蘆對著梨花笑……

最美的地方要數湖北面的紅色,桃紅色的樹了,我麻利地爬上樹,對著媽媽笑,媽媽趕快按下快門,留下最美的瞬間。我們拍了許多合照,就是沒有爸爸,我好幾次央求他拍幾張,可他就是不拍總是說:“我不上相,你們慢慢照吧……”正好媽媽給我買了件白色夾克衫,映在花中更好看了,我們走了大半個湖。天吶!好累哦!

雖然我們沒能遊歷羊山烈士陵園的壯觀,但在金鄉觀看這湖中美景也是清明節的一種享受啊!

希望下次清明更有意義!

清明節週記 篇6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廈門薄餅和寒食節有關

廈門薄餅又稱春捲,全國各地的春捲做法都大同小異,但僅有閩南地區的傳統春捲不經過油炸的。

民俗專家郭坤聰告 訴記者,這和古時候的寒食節有關係。寒食,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日本等國,至今仍 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因此廈門人在清明節吃“寒食”(薄餅)。到了唐朝,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而廈門的這一道傳統小吃至 今還保留了這一古老的習俗,這也是全國少見的。

薄餅做法極其考究

在廈門,多數人都吃過薄餅,知道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軟綿醇香。記者特意請教了民俗專家範壽春,據他介紹,薄餅的做法極其考究,也很繁瑣,它 必須在立春前後,各種新鮮時令蔬菜上市後才可以做成。最早的薄餅是用麥面烙制的薄餅做皮,選筍、豌豆、豆芽、粉絲、豆乾、魚、蝦仁、肉丁、海蠣、紅蘿蔔等 為主料,各種葷素菜料酌量搭配煎炒燜熟後,調入適量味精即成。盛放菜料的鍋裡要經常保持一定的湯汁和熱度,吃時才有風味。

範壽春說,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裡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相關典故

關於薄餅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宋代同安的理學名宦蔡復一在外省署理總督時勤於政務,常廢寢忘食,他有一個非常賢惠而又能幹的妻子,看著丈夫平時讀書辛苦茶飯不思沒有胃口,飯菜總是熱了再熱,很是著急,於是她用麥子磨成粉製成皮,再把各樣蔬菜各夾一些包在一起捲起來,讓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十分方便,這也就是薄餅的原形了。

清明節週記 篇7

清明節的早晨,陽光明媚,萬里無雲是個踏青的好日子。

我們出發了,路邊的花草樹木都開了,迎春花開出了黃色的花,大樹媽媽瞬間也變綠了,好像穿了一件綠袍子,大地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

到了目的地,我看見一個超大的土疙瘩,上面有很多已經去世過的人,清明節就是要紀念自己家的人。

我們順著一條又窄又陡的小路上,我們不停地向上爬,終於看見了我們的太爺爺,然後拿一些錢擺在太爺爺的墳前面,再給旁邊擺一些橘子,再給上面放一些麵包,在拿打火機把錢一燒,我們見人還說了一句:“祝我們的太爺爺,太奶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於是,我的爸爸說:“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這代表尊敬的意思。然後,還給旁邊插了一些蠟燭。我希望太爺爺和太奶奶能看到我們對他的這份愛。

燒完了紙,我們和爸爸準備爬這個大土疙瘩,我們使勁的爬呀,到了中間,有一些帶刺的.草把我的手給弄傷了,但是是堅持了下來,最終,還是到了山頂,從上向下看,人就和小馬一樣,車和毛毛蟲一樣。

到了回家的路上,我看見了好幾個洞穴,我就問爸爸:“這幾個洞穴是幹什麼的?”爸爸笑著回答說:“過去,野人就在裡面生存。”哦,原來是這樣啊!

清明節週記 篇8

人們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可是今年的清明節並沒有並沒有下雨,老天好像一點也不悲傷。不過,火辣辣的太陽並阻擋不了人們對親人的思念。

清明節,我跟媽媽去放風箏發現街道兩旁又有了春的足跡。看野菊花探出了頭露出了笑臉,小樹發出了嫩嫩的枝芽。人們也脫去厚厚的冬裝,小鳥也從南方飛回來了,嘰嘰喳喳的落在樹枝上。在不知不覺中,天色暗了下來。路旁燒紙的人們也多了,他們在是給天堂的親人送一些錢財、衣物。可人們這樣燒紙,不但汙染環境,還容易引發火災。我認為,人們可以採取文明的行為來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思念。

人們大多數認為這天是個沉痛的日子,可我不覺得,因為這天我可以放風箏,放飛心情。

  清明節週記 篇9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裡過。在家裡,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好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好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週記 篇10

清明時節,與父母回鄉下掃墓。車子穿過田家巷陌,停在了一家人戶門口。

“咱們到了。”父親說。隨即,我們一家三口攜著大大小小掃墓用品下了車。這棟房子,紅色磚瓦砌成,一棟略大房子四周圍了兩屋小間,窗戶用的是普通玻璃,有的窗戶又被打碎過的痕跡,或許因主人不願在幾塊窗戶上費心思而只用報紙糊上邊完事兒。房子四角立了四根大而寬的柱子,因年歲已久,牆角起了青苔,上面還欠了幾丫小腳印。

“這是你表舅公。”來人身材魁梧,但髮髻早已斑白,皺紋也顯現出蒼老的痕跡。我想他略一點頭。

“咱們走吧,早去早回。”發親說著,一家人便向墓地走去。沿途穿過了幾條狹窄而碎石密佈的小路,又經過了一片曠野,幾位農家婦人一邊拾穗苗一邊哼歌,沉重的揹簍壓在他們瘦弱的肩上,原本美麗的臉蛋也顯出黃色,不斷彎腰不停起身,有時撐不住,他到田邊上休作……一會兒,半晌又繼續。臉上的汗水在陽光的射影下是如此晶瑩、清晰。但,他們臉上時時浮現的微笑卻在我心中留下了驚鴻一瞥,久久不能釋懷。

“她們看上去勞累不堪,為何不休息會兒或不幹了?”我回身問表舅公,他憨笑了一會兒,嘆了口氣:“這是一家的收成啊,咱鄉下比不得城裡,如若不吃點兒苦,受點兒累,拿來糧食填肚呢?”“可她們願意麼?”“只要能讓一家老小有飯吃,也值當了,心裡也能好受些。”

我心裡一顫,那一抹笑容,那一聲聲清脆的聲音又在腦中飄蕩。農村生活,艱苦、勞累、寂寞、苦累,而農家女子,卻不對此埋怨、悵恨、抱怨,她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幹活,為家庭,為子女。有時,她們累了,哼哼小曲,聊聊家常。苦中作樂,一天天變這樣過去了。或許,早不知何時,她們已然習慣了這種生活,慢慢學會在這種生活中學會享受、得到快樂、產生興趣。她們在勞動中、在苦難的生活中,歡喜高歌,自由自在,“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C,為?為?,服之無?盡!?/p>

而西晉陶淵明,放棄榮辱得失,浮名虛利,與苦為伴。住深山林間,淡泊名利,以苦為志趣。不慕那過眼雲煙般的權利,不會拿來之不易的錢財。以陶淵明般才學與智慧,爭取這些奢侈之物,輕而易舉。但他不屑、不顧,以苦為志趣是他的追求,亦是現實。或因他以苦作志,才會得以流產千古,或因他以苦為志趣,才知人生不過如此,有何好解;或因他以苦為志,才會經歷那滄海桑田後依舊保持本性,而於我們,把苦當做一種志向,何其不易。但若真邁出這一步,那邊真能“不慼慼於富貴,不濟濟於貧賤。”笑看庭前花開花落,靜候天上雲捲雲舒,美矣!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以苦為樂,以苦為志,人生便無憾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