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清明節的作文集錦四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清明節的作文集錦四篇

清明節的作文 篇1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我還查找了一些有關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掃墓,追憶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祖先的墳墓,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鍬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人們掃墓與踏青返家的路上,都願採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摺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後。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紀念與希望長壽的願望。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為我國春季造林的植樹節。

清明前後還流傳著許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把馬術、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豔奪彩,不可勝記。我知道了,清明既是節氣,又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清明節的作文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古詩膾炙人口描寫的是清明節的景象。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得為姥姥掃墓了。

車外的風景如畫,鮮明唯美。可是我的心情卻沒有車外的風景那麼美。縱使妮妮在我旁邊嘰嘰喳喳的說不停我還是陷入了沉默。

車內,小姨正與媽媽聊天,小姨一直說他的女兒又在學校拿什麼獎了,校長親自表揚他了等等,小姨的聲音聒聒的像夏天的禪,一直叫不停使人心煩意亂,小姨眉飛色舞,忘了今天是什麼日子,簡直把“掃墓”,變成了她女兒的“表彰大會”。小姨夫用心開著車,沉默著,我也陷入了沉默。

經過一個小時的奔波,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我從車窗望去,那些草地還是那片草地,可是來的人已經不同了。

面向長滿野草的墳堆,擺好精緻的供品。看眼四周,一切依舊。樹葉被風吹得嘩嘩作響,彷彿在低聲吟唱著古老的經文,野草還是不知疲憊的往上竄著。風景依舊,但再也不見那個帶我奔跑的老婦了,多了一群不知心思在哪的子孫。只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我呆呆地站在那兒,眼角發酸,沉默著,小姨和我們一起站著,可眼睛裡怎麼也藏不住那份得意,餘光四處瞟。妮妮也沒有了剛剛的吵鬧,但還是好奇的往四處瞄去。小姨夫幹吧吧的抽著煙,滿腦子盤算這什麼升職的事,見天色不晚,我們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小姨又在發表“長篇大論”我不禁發問: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真的只是人不同嗎?那心呢?感情呢?

清明節的作文 篇3

我的外婆家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所以休假了我特別喜歡去那兒。

一個風和日麗的假日,外公和我興致勃勃地去竹山“探險”。剛到竹山,我就讓漫山遍野的竹子給“勾住”啦!我迫不及待地衝上山去,外公在後面急得直叫喚:“寶貝,當心……”。外公的話還沒說完,我就摔了個狗啃泥。我一骨碌地爬起來一看,還好,只是把衣服弄髒了點,都怪地上的小石頭。我氣沖沖地踢了那“石頭”一腳。咦,這“石頭”怎麼長牢啦,居然沒踢飛?我蹲下來細細看了看,發現剛才害我摔跤的不是石頭,而是一根咖啡色的小棒,我使勁拉它,可是拉不動,怎麼回事,小棒吸住啦!

在一旁的外公看了笑彎了腰,他告訴我說這個是竹筍,竹子媽媽的小寶寶。哈哈,原來這就是筍啊,我原來以為筍就是餐桌上那種白白的樣子,原來它還穿“外套”的呢!我趕緊用自己的小手拼命挖呀挖,可它總是牢牢地“吸”在地上,總也挖不出。最後還是外公幫助了我:只見外公拿著小鋤頭就那麼用力一下,筍娃娃便乖乖地躺在了泥地上,外公真厲害呀!

在我的努力“幫忙”下,我們一會兒就挖了一大籃的筍,外公說,回家馬上讓外婆烤點吃吃,肯定特別鮮美,我聽了口水差不多嘩嘩流啦!哈哈!

清明節的作文 篇4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著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候也叫三月節,有20xx多年曆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現代人的眼中,“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絡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溼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