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臘八節作文集錦八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4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臘八節作文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臘八節作文集錦八篇

臘八節作文 篇1

今天是臘八,而在郊區開會的媽媽在不停地忙。

晚上,媽媽給爸爸發了條簡訊,內容是“今天晚上我回去看你們,給我做點兒好吃的。”

但是,由於爸爸不認真,讀成了“今天晚上我回家看你們,我給你們做點好吃的”看完後,爸爸很奇怪,一般都是爸爸做飯,,媽媽怎麼想起來做了呢?

因此,我和爸爸一直等,等到九點多的時候,媽媽回來了,媽媽問爸爸:“晚上做什麼好吃的啦?”

爸爸說:“等你做呢。”

媽媽說:“我不是讓你做嘛?”

爸爸把簡訊碉出來,仔細讀了一遍,說:“哎呦,我給讀反了。”

最後,我們每人吃一帶方便麵,我說:“咱們吃的是臘八面!”

臘八節作文 篇2

在我兒時的飲食記憶中,一個叫“臘八”的日子,簡直就是弘揚味覺的巨集大敘事。

20世紀的成都平原,既未受到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也沒有“暖冬”一說。只要進入“三九”,川西壩子儘管沒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勝景,結結實實的寒冷卻叫人神清氣爽。

那時我在一個名叫“新繁”的小縣城上國小,學校與東湖公園僅一牆之隔,學生們在課間操也能溜進東湖公園玩一會兒。只有30畝大小的東湖,為唐朝西川節度使、著名宰相李德裕開鑿。我國現在僅存兩處唐代古典人文園林,新繁東湖就是其中之一(另一處為山西XX縣絳守居園池);“宋蓮”則指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王安石父親任新繁縣令時,曾以東湖並蒂蓮為祥瑞大事,寫長詩《東湖瑞蓮歌》以資紀念。

精巧玲瓏的東湖,景物美得叫人心醉。紀念古代先賢的“懷李堂”、“三賢堂”和“四費祠”,掩映在大片古柏貞楠中,荷塘曲水環護20多處樓臺亭閣,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思;還有許多楹聯匾額,常讓初識字的我平添思古幽情。最讓我喜愛的,是“三賢堂”的那副楹聯:“何物薦馨香,西蜀繁田,東湖清水;前賢有遺愛,唐封翠柏,宋詠紅蓮”。記得大哥曾用朗誦詩歌語調對我解釋那副楹聯——什麼事物的芬芳比祭祀焚香更為悠長?只有川西繁江的沃土和東湖的清澈流水;唐代聖賢留下的蒼翠古柏和宋代詩人吟詠過的紅蓮芙蕖,都是先哲留給我們的深厚仁愛呀!

東湖是我和三弟兒時最愛玩兒的所在。初春時節,我們在城牆根一帶摘“狗蒂芽”(有清熱解毒等藥用價值的野菜),還有一種鮮紅色的野草果叫“蛇苞果”,據說那是蛇的最愛,我們總要狠下決心,才能拒絕它那水靈靈紅豔豔的誘惑。盛夏之中,榿木樹林是我們捉蟬子和“牽牛郎”的勝地,慈竹林則是我們捉“筍殼蟲”和“丁丁貓”(蜻蜓)的好去處。到了深秋,我們跳到乾涸的荷塘裡,幾乎不費力氣就能挖菱角和蓮藕。

即便進入隆冬,頑童眼中的東湖也是絕佳去處。一個陰霾瀰漫的下午,天冷得出奇,坐在教室裡百無聊賴的我朝窗外看望去,只見紛紛揚揚的雪花漫天飛舞,不一會兒,操場旁那株高大鐵樹的墨綠色針狀葉子上就積滿白雪,看上去格外賞心悅目。放學鈴聲還在耳畔縈繞,我已叫上三弟,一邊背誦新學的課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一邊拉著他奮力朝東湖跑。

東湖城牆上,幾大片盛開的臘梅被積雪壓彎了枝頭,那雪松軟而潔淨,伸出舌頭尖舔而食之,冷絲絲、甜絲絲,差不多堪與街頭藝人賣的棉花糖媲美,卻又勝在多出幾分馥郁。我們採集臘梅上的積雪打雪仗,弄得滿身都散發著臘梅沁人心脾的幽香,眼見天色已晚,這才意猶未盡地回家。

未進家門,老遠就聞到一股誘人的噴香——有臘肉的醇香、蔬菜的清香、乾果的脆香,還有若干莫可言狀的.馨香。來不及放下書包就直奔廚房灶頭,揭開鍋蓋,只見一大鍋五顏六色的稀飯。問及姥姥此為何物,答曰“臘八稀飯”。再問“何為臘八”?姥姥再答“農曆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接下來的“佛成道節”等語我則完全聽不明白。

且不管“臘七飯”、“臘八飯”,只要可口就是好飯——好像有點兒“英雄不問來路”的意思。待到晚飯時,對吃喝問題一貫喜歡刨根問底的我再度提出質疑,姥姥講的那些話我仍然一頭霧水。讓人喜出望

外的是,平素嚴厲有餘和藹不足的父親居然給了答案:“臘八”古稱“臘日”。早在先秦,人們就在“臘八”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云云。咦,一碗稀飯竟然有如此久遠的來歷和神奇作用,想不肅然起敬也難啊。

以吃喝為載體緬懷先人是“古已有之於今為烈”的事情,倘若套用it業內人士的術語,就是“程式執行正常”。可是,怎麼也沒料到,今年我煮“臘八稀飯”的既定程式,卻因膝上型電腦莫名其妙染上“熊貓燒香”病毒而毀損殆盡。忙完重灌作業系統、安裝新買正版防毒軟體等煩心事兒,“臘九”也要按“臘八”來過。至於將 “臘八粥”重新整理為“臘八飯”,不是顛覆傳統,不為另類炫酷,不想顯擺廚藝,只因自己立志“把日子過成廚子”嘛——糯米、大米以及紅豆洗淨、分別煮至半熟瀝起;臘肉、火腿腸、四季豆、胡蘿蔔、獼猴桃、紅杏果脯、大棗、花生仁、核桃仁均切顆粒,鐵鍋燒熱調和油燒熟,先炒紅豆等輔料,再以米飯均勻覆蓋,扣上鍋蓋小火燜之,一刻鐘就成。

姥姥當年做的“臘八稀飯”,一直是我私人食譜中一個難以消解塊壘,一種值得永遠珍藏情愫。每年開始“數九”,我都會在潛意識裡默默期待“臘八”的到來。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好吃”德行所致,還是味覺記憶使然,抑或生活原本就是一個圓,圓周的起點其實也是終點?

思來想去,似乎豁然開朗——生命其實是個過程。即便走到那個“終點”,人生也應該該像江河那樣激揚奔流,絕對不能凍結為冰山,在上面刻下“孤獨”、 “冷寂”、“漠然”等字樣。何況長路上總會有關注的目光、友好的笑靨、溫暖的雙手和親切的語言,引導我們一直向前行;何況鐫刻在心靈深處的親情、愛情、友情,早已譜就明媚樂曲——那是首無字詠歎調,只要在心底低吟淺唱著它,我們就會依然寄情於初春菜花、仲夏芙蕖、深秋桂蕊,還有那隆冬傲然開放的臘梅。

臘八節作文 篇3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裡溢位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裡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在我家鄉,臘月裡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有句俗語叫“紅白蘿蔔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蔔、白蘿蔔、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後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擀好臘八面。在家鄉,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擀麵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擀時要拿穩放平,用力要勻,先鬆後緊,先慢後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麵糰擀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後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麵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摺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抬,伴著“咯噔、咯噔”的節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後,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裡,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著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裡滴上幾滴紅豔豔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後意猶未盡。

“母親叫你吃臘八。”說的是臘八這天,嫁出去的姑娘無論是十里八里、無論是忙還是閒,都要趕回孃家吃上一頓母親做的臘八面。這天,在鄉間的道路上,你會不時地看見穿著新衣服的姑娘、媳婦們高高興興地回孃家。臘月天寒地凍,為了迎接女兒回來,往往是做一大鍋臘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這天全家人端著一大碗臘八面邊吃邊嘮著閒話,圍坐在熱炕頭或是灶火前,溫暖而愜意。

吃完麵後,母親還叮嚀兒女們給豬兒、貓兒、狗兒留下一碗,給樹上、糧倉等地方掛上面,據說,這樣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樹木快長,人的身體也會更健康,這也寄託了家鄉人追求平安、嚮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鄉的臘八面啊!

臘八節作文 篇4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

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臘八節作文 篇5

農曆臘月初八是我國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今天是臘八節,我要做一鍋臘八粥,因為爸爸教過我怎麼做,我有信心做好。

爸爸說:“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粥內除了大米、小米、綠豆、紅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可以加些肉絲、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我按照爸爸說的做著臘八粥,10分鐘過去了、20分鐘過去了、半個小時過去了……臘八粥終於大功告成,一鍋香噴噴的臘八粥出鍋了,讓我很有成就感。

吃著自己做的臘八粥,心裡美滋滋的,爸爸媽媽還誇我做的臘八粥真好吃。

臘八節作文 篇6

臘月初八是進入臘月的第一個農曆節日,在這一天,各地均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臘八節喝臘八粥和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是同等重要的風俗習慣,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習俗,代表著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希冀與渴望,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近年來,臘八正與其他許多民俗節日一樣,漸漸淡出現代人的生活,成為遠去的記憶……

臘月初八是進入臘月的第一個農曆節日,在這一天,各地均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臘八節喝臘八粥和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是同等重要的風俗習慣,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習俗,代表著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希冀與渴望,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近年來,臘八正與其他許多民俗節日一樣,漸漸淡出現代人的生活,成為遠去的記憶……

這天,以及這天的前前後後,都應該是雪花的節日。它們像少女一樣乾淨質樸,在這個時候輕盈地飄落人間,來了就把一切抱在懷裡:村莊、田野、小院、柴草堆、麥秸垛……

這天的炊煙是年底盛事開始的標誌,嫋嫋地蜿蜒在房頂上的天空裡,延續著幾千年的鄉俗。在醇香的氣息裡,遊子想起了母親的呼喚,想起了老屋的溫暖,泛起了歸家的情思。

鐵鍋下火苗跳躍,像一群好動的精靈拉扯著柴草,紅色的錦綢消解了鄉親們四季辛勞的痠痛,化作母親們臉上止不住的笑意。水花沸騰中,清香飄逸。陽光的味道被各樣雜糧吸收,又在氤氳的水汽中化作一縷清香,散發出來。

這清香帶給我們臘月裡第一絲清清淡淡的幸福。鍋邊那口盛滿清清山泉水的石甕還笨重地立著嗎?大黑還在翹著尾巴繞著石甕打轉嗎?甕裡那把厚厚實實的水瓢還悠閒地漂著嗎?那隻陳舊的木盆還在工作嗎?木盆裡還有五彩的糧食嗎?金黃的小米,鮮紅的大棗,白的蓮子,各色各樣的豆子,核桃仁,花生米……那麼多的色彩,那麼濃的甜香,吸引著孩子們熱切的目光,傳達著鄉親們對土地的感激。

那個臉蛋紅撲撲、扎著小辮的“愛哭蟲”哪兒去了?呼呼的風箱聲裡還有媽媽那好聽的老故事嗎?還有媽媽那每年都說的話嗎?她說:過日子就像熬粥,總是要經過時間的煙熏火燎,香甜才會慢慢醞釀而成。收穫總需要用心情的水去浸潤,去蒸騰,去熬煮,才會在心中留下智慧的營養……

在臘八粥的醇香裡,是趕赴新春的歡欣與忙碌。

在臘八節的記憶裡,是家的溫暖與舒心。

進了臘月的門坎兒,年就越來越近了。在我的家鄉鄂東北,臘月初八是莊戶人家頭一個年節,稱之為“臘八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煮臘八粥。

在所有的粥食中,鄉下孩子最盼望的便是香噴噴的臘八粥。之所以好吃,是因為臘八粥的原料很多,雜七雜八的有十多二十種,大多是我們平日裡很少能吃到的東西。乾果類的有紅棗、杏幹、花生米、香酥核桃仁、蓮子,鮮果片兒有鴨梨、山楂、橘子瓣兒,雜糧類的更齊全,有江米、大麥仁、豌豆、大刀豆,除了這些,還有秋日裡晾晒的一些乾菜,有白蘿蔔幹、胡蘿蔔條、扁豆角兒,有的人家還會放上冰糖、青紅絲。

臘八節作文 篇7

過年喝臘八粥在我的家鄉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習俗。人們喜歡喝臘八粥,既是因為臘八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更是因為臘八粥是一種美味。在家鄉不論貧窮富裕,還是繁忙與否,人們都會熬臘八粥。

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開始準備熬臘八粥用的材料了。首先準備的是各種米:糯米是首選,因為它既糯又香。黃米也很好,它是我們華北地區的特產,也是中國最古老的糧食作物之一。兩種米比較起來,我更喜歡黃米,因為用這種米熬出來的粥味道更濃。再加入大米,小米等。

其次是各種豆,主要是紅小豆,它既有營養,又色澤鮮豔。黃豆、綠豆更是應有盡有。我最喜歡的是紅棗,其實紅棗早在深秋,就要開始準備了。剛打下來的紅棗要晒乾了,直到棗的皮兒皺了為止。聽爺爺說,大紅棗晒得越幹就會越甜,因為在太陽下一晒,水分都跑走了,只留下糖分在裡面。所以我家每年都是最晚收紅棗的戶家之一。晒完後,還要把壞的棗撿出來,棗壞了,就會變苦,很澀的那種。雖然現在在超市裡也開始賣紅棗,可以省去不少人力,但是家鄉人還是沿用傳統的老方法,因為超市裡的不僅壞的棗居多,而且也不如自己種的甜。

到了臘八這一天,家鄉人就要熬臘八粥了。把頭天煮熟的紅棗、花生、大米、小米、綠豆等放在鍋裡,用文火熬。熬得黏黏的、軟軟的,吃起來,不僅細膩,而且口味極佳。

關於臘八粥,有這樣一個傳說:在一個貧窮、乾旱的地方,那裡不知什麼原因鬧起了瘟疫,在糧草盡絕的最後時刻,一些人把找到的零碎的穀物放到一起熬製成粥,給患病的人們喂下,奇蹟發生了,那些患病人的病全好了。於是人們把這一天也就是臘月八日記下來,每年慶祝。從而期望明年身體健康,無病無災。

臘八節熬的臘八粥特別多,每家都熬一大柴鍋,要吃十來天,人們不僅吃的是粥,更主要的是那種氛圍,那種歡樂,那種文化,那種家鄉的味道。

臘八節作文 篇8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

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