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端午節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4W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最多的說法就是紀念屈原。據《史記》裡的《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有關於端午節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但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在北方端午節,人們把插艾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艾葉、製成人形或虎形或心形,稱為艾人、艾虎、艾心;給小孩佩帶在脖子上說可以辟邪。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我們這裡還用艾來煮雞蛋,每人分幾個吃,看來也有道理吧。我想起起了小時侯過端午節是多麼快樂!我記得1975年左右吧,那時家裡人口多,每個孩子也就兩三個用艾煮熟的雞蛋,捨不得吃,上學的時候就拿著去學校和同學碰雞蛋,看誰的雞蛋結實,就表示贏了,贏了的同學非常高興,他就再和別的同學碰,碰爛的就吃了。那時吃著雞蛋是多麼香啊!可是現在吃者雞蛋就沒那時的滋味了。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快到端午節了,讓我們也紀念報國的詩人屈原吧。

端午時節把艾插,

辟邪驅癢把蟲殺。

龍舟如風跑得快,

快快打擾屍體來。

屈原雖死心還在,

報國堅強永不敗。

學習您的英雄志,

革命工作幹到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