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端午節為話題

來源:果殼範文吧 4.78K
以端午節為話題1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

以端午節為話題

按照習俗,這一天早上人們會把門上、窗上都掛上艾蒿,表示驅趕蚊蟲等,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人們還要包粽子、吃艾葉蛋。在我國的南方等地區人們還要賽龍舟,主要是為了展示各種龍舟的風采,賽龍舟的人會非常得多,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齊心協力地劃一邊喊著響亮的>口號,一邊追趕前面的龍舟,你追我,我追你,非常熱鬧。

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也會包粽子,我要跟著奶奶學包粽子。包粽子首先要把粽葉洗好,然後再把糯米淘好,都準備好了就開始包。粽子的口味有各種各樣的,有紅棗的、豆沙的、還有栗子的,看著奶奶熟練地手法我羨慕極了。我選擇了豆沙餡讓奶奶教我包,在奶奶的幫助下我先把粽葉折成三角形然後放上一顆紅棗,再放糯米對摺包,包了一半就散了,再包一個又散了。我深深地感到奶奶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其實非常不容易,我一定要好好學會包粽子。

晚上,我們全家人會坐在一起吃著又大又香又甜的粽子,愉快的端午節隨著粽子的飄香離我而去。

以端午節為話題2

5月5日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騎摩托車到離城很遠的山上踏青。一路順風順水,景色宜人。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剛到了半山腰,好好地摩托車後輪胎突然癟了。我們只好推著洩了氣的摩托車打道回府。

因為這裡離市區很遠,所以在短時間內沒有地方修理。摩托車本來就比較重,再加上沒有氣,大大的增加了它的重量,推著非常吃力。我在後面推,爸爸在前面推,過了不大一會兒,我們兩個就氣喘吁吁、汗流滿面。

媽媽不但一直給我們鼓勁,而且還積極的尋找修理點。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因為我自己也盡了一份力量,全家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嘛!

經過一番拼搏和努力,我們足足走了5公里,但還是沒有到達目的地。向當地村民一打聽,說再往前走半小時會有一個修車的地方,到那裡就會有希望了。

雖然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但一聽到這話,我還是信心百倍的推了起來。在這半小時裡,可能是我這一生中最漫長的30分鐘,路上我竭盡全力的向前走,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堅持就是勝利。終於,在我和爸爸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走完了這段艱難的旅程。

這次特殊的旅行,讓我真正的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相信這次旅行會讓我終身難忘,我想今後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束手無策了。

以端午節為話題3

“五月五日,是段陽。放一片葉子,戴一個香囊。吃粽子,撒糖。龍舟在水下。每次這個最重要的夏天——端午節來臨,我都會聽到來自交通工具的地方。

端午節在農曆每年五月五日,又稱重五節、端陽節。

傳說,屈原是楚懷王時大臣,因為他受到楚蘭的嫉護,就在面對楚王及繼位的頃襄王時期之前進行誹謗屈原。楚王之間逐漸開始疏遠,最後我們甚至將屈原自己放逐。屈原生活滿懷悲恨,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跳江自盡。屈原選擇自盡後,百姓心中哀痛異常。紛紛下江尋找到了屈原的屍體。有的人就是為了一個不讓這些魚蝦吃屈原的屍體,還做了許多粽子等食物去給魚吃。從而可以慢慢發展演變成賽龍舟和吃粽子了。

當端午,人們也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許多習俗等各色絲綢錢包和螺栓。這麼多的死亡或邪惡的習俗是為了紀念屈原。

我們家後,我的祖母包一般都是煮熟的餃子,送幾個鄰居餃子,是友好的,那麼慶祝各種節日。到了晚上,我們全家開始看電視,旅遊夫子廟......

我想:原來我們大家自己身邊的節日活動都有一個這麼動聽的故事,看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瞭解社會歷史,知道他們更多的文化知識才行啊!

以端午節為話題4

醉倚窗側,仰頭望向蒼茫的夜空,微弱燦爛的星光斑駁了淚痕,清風微拂,瀰漫著絲絲粽香,思緒卻零散飄落了一地...

又是一年粽香時,可當今人們享受的卻只是那滿齒噙香的包裹在葦葉中的粽子吧,而享受美食的同時,誰又想到了那個他,那個兩千多年前孤獨寂寥的他...

那個清瘦枯槁的他踱步江畔,心中多少離愁往事,滿腔抱負空化作聲聲長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又如何,那種無力感有幾人能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決計不允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這絕不是自負,而是屬於他的驕傲。於是,陰暗的天空下,一代大師就此辭世,那灑然一跳,卻又滿含多少憂憤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們是否已遺忘了端午的初衷,那愛國的忠魂是否已無人記得...“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歷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節都要寫詩作賦,以表達對他的緬懷。而至今日,不堪言...

蒼天何在,那汩羅江畔的滔天怨氣竟視不得。今日世人所閱的《離騷》《天問》出自誰手?是的,楚辭不朽了,但屈原呢?世人口口聲聲說紀念屈原,學習愛國精神,可何時付諸過行動?兩次流放的屈夫子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換來了今日的什麼。國人的無知嗎,還是麻木?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無論何時都要銘記先人教誨,華夏九州的兒女,該醒悟了,愛國,愛民族,不是說說那麼簡單,它叫——傳承。

屈原,你的不渝的精神沉澱的是一種信念,它令人歎服。若將楚辭作為你的輓歌,和著汩羅江的驚濤,我一定會奮起而唱,端午哪來的快樂?

以端午節為話題5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我們都很開心。屈原投江的故事,流傳至今,大家都還是能耳熟能詳。而我也因為內心有期待,迫不及待的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屈原投江的故事,據說是因為古時候有一個皇帝非常喜歡屈原,而其中有一個大臣忌妒他,那一個大臣就向皇帝一直說屈原的壞話,讓皇帝把屈原開除,屈原因此過度傷心,農曆五月五日中午在汨羅江投江自殺。屈原投江的故事從古自今流傳著,也有悠久的歷史了,這個故事在我心中,也一直給我深刻的印象。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也就是農曆五月四日,我和媽媽一邊包粽子,一邊談天,包著包著,也到晚上了。親戚朋友全都我家,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享受著天倫之樂。玩累了,大家就決定留下來住一晚。第二天,也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一早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今天的行程,經過一番討論之後,終於有個結論了,中午先去看龍舟比賽、下午去溪邊玩水、晚上再去吃當地小吃。爸爸說:“既然已經決定好了,那就二話不說,快走吧!”就這樣,開始了一天的行程。早上我們開了一小時的車,到的時候剛好中午十二點,我們就坐在湖邊看龍舟比賽,我聽到畫龍舟的人喊著“加油!加油!”非常賣力。我要感謝畫龍舟的人給我們看這麼精彩、好看的龍舟比賽。接下來該去一探究竟溪邊的景物到底長的怎麼樣子?到了溪邊,果然是景觀優美、碧水縈迴。這裡讓我們身心放鬆,可以好好的休息。而我和表姐用石頭打起“水漂兒”,有趣極了!玩著玩著,到晚上了。我們一起到夜市吃小吃,我的肚子一直“咕嚕咕嚕”的叫著。當一桌豐盛好吃的菜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迫不及待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大家也都津津有味的吃著、吃完以後,我們一起逛夜市、買東西,最後一起拍照,為今天,今年的端午節留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這次的端午節讓我非常開心,希望下次也能像這次端午節一樣快樂。

以端午節為話題6

盼星星,盼月亮,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終於盼來了。你知道我為什麼喜歡這麼端午節麼?因為我是很喜歡吃粽子的喲!

說到粽子,我就口水流千尺。雖然現在大街小巷都有賣的,但是,媽媽包的粽子,吃了讓人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感覺,那就是一個香。

當然,今天也不例外,我也會迫不及待地讓媽媽給我包些粽子吃。媽媽先把蘆葦葉煮一煮,再把泡好的蜜棗、花生、肉餡等材料準備好。媽媽取出三片蘆葦把它捲成圓錐體的模樣,再向裡面放少許糯米,把準備好的餡放在中間,上面再放一些糯米即可。最後把葉子向下折,用線捆住,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媽媽包的粽子又圓又大,像老佛爺睡覺。一會兒,香噴噴的粽子煮好放在桌上,如果你的面前有一盤又香又好吃的粽子,你一定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那就更別說我這個小饞貓了!

另外,戴上媽媽縫好的荷包,紅紅綠綠香香的,別提心裡有多高興了。

今天的粽子真好吃,今天的節日過得真快樂!

以端午節為話題7

又是一年端午節,父母不再像往常那樣張羅著包粽子了,估計是年歲大了,手腳不利索了,精力也不行了。本來打算第二天回家給父母親送些粽子的,中午接到了母親的電話,說姐姐已經捷足先登把粽子送回了家,叫我千萬不要再買粽子了,怕吃不了壞掉,讓我和孩子回去就好,弟弟也特意從深圳打電話回來關心父母親端午節的安排,怕年邁的父母過節的時候沒有人陪。

很久沒有去看望父母了,因為一些瑣事,但這也絕對不能成為忽略他們的理由和藉口,所以內心還是充滿了自責的,剛一進門,小花兒就撒歡的圍著我們蹦來跳去,小花兒是我們家的小狗,今年三歲了,已經是一群小狗崽的媽媽了,兒子是小花兒最喜歡的物件了,激動的狀態真的是難以形容,父母親正在和鄰里們一起打牌消遣,父親難得能夠清閒,因為到了做晚飯的時候一般都是父親在幹活,母親在聊天,難得我回來,父親就安排我做晚飯,雖然我並沒有買多少東西會回來,但是父母還是嘮叨說東西太多了,他們是無論如何吃不了的,父母真的是老了,上次給他們染過的頭髮又開始白了。院子裡的蔬菜水果倒是被父母打理的充滿了生機,我最喜歡的提子今年如願的結果了,紅果樹似乎是累了,往年碩果累累今年掛的果兒少得可憐,媽媽說走的時候一定要給我拔一些小蔥,因為今年的小蔥長勢真的喜人,第一撥絲瓜也被媽媽毅然的從秧子上摘下來,儘管它們還沒有長的很成熟,每次離開家的時候拿走的總比送來的多很多。

姐姐買的粽子很香甜,為父母姐姐總是會很費心思,晚上我陪父母住了一夜,只有在這裡才能找到家的感覺,這個從小魂牽夢縈的地方。

夜裡睡得很踏實,很久沒有睡過這麼安穩的覺了,似乎都沒有夢。第二天父親很早就起來做好了早飯,每次父母總會把家裡的好吃的留到我們回來吃,吃飯的時候接到了哥哥的電話,哥哥也是在端午節當天趕著回來陪父母的,父親說哥哥最近回來的比較多了,也許是年紀大了些,生活條件更好了些,所以騰出了更多的時間來看看父母親。本來早飯是沒有給哥哥準備的,但是父母親非要省下自己的早飯留給哥哥,還不停的督促我和孩子吃飽。臨行前,母親正在和鄰居的嫂子自豪的炫耀孩子們回來的情景,一向很強勢的母親變得越來越容易滿足,依依不捨得告別的父母和我摯愛的家,路上遇見了哥哥,非要塞幾個粽子給我,惹得我只想流淚,家人就是這麼好。

每個家庭都會在這一年一度的節日裡有很多平淡感人的事情吧,雖然沒有像我這般贅述,但是一定都是暖心的。

以端午節為話題8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新增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侷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面板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離端午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街上飄著陣陣粽香。

我和我的媽媽準備好糯米、粽葉和線等,開始包粽子。我目不轉睛地看著,只見媽媽拿一張粽葉捲成漏斗型,再往裡面加上參有紅豆的糯米,然後用粽葉包成三角形,最後用線把它拴好。看著媽媽包粽子,我不解地問媽媽:“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媽媽耐心地給我講到:“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的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由一個著名的詩人叫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陰曆5月5日這天,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真是太可惜了!”聽完媽媽講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嘆息道。

媽媽繼續說道: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媽媽停下手中的活,抬頭問我:“你看見過賽龍舟吧。”“我們去年在新津看見過啊”我不解地問。“其實,賽龍舟也與端午節有關。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哦,是這樣的。想不到一個節日還有這麼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們經常過的節日,竟然有這麼多的文化。

吃著香噴噴的粽子,我深深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我發誓要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以端午節為話題9

“凼凼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糰,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摞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

“龍船扒得快,好世界。”

在江南、華南一帶,每年“端午節”前後一個月內的一次較大降水過程,被稱為“龍舟水”。當然,既然是民俗的稱法,自然還有諸多有不同的概念版本。有些人講:行龍舟遇大雨才是吉兆“龍舟水”。在此暫且不論。廣州人不管什麼事情,都很講“意頭”,每每此時,本地人會帶著自家的小孩走到江邊,讓孩子小手小腳都“浸浸”龍舟水,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洗洗”龍舟水能夠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而在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會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一應習俗。

賽龍舟是廣州人過端午最大的活動專案。賽龍舟,廣州人稱“扒龍船”,過去多為郊區農民為之。

龍舟競渡在V州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辦端午賽龍舟的活動。明、清兩代,V州是龍舟競渡的鼎盛期。古時V州龍舟競渡與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種藝術性很強的群眾藝術活動。正如屈大均當年所形容的:"舟龍長十餘丈,高六七尺,龍鬚去水二尺,龍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倍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龍舟,"上建五丈檣,檣上有臺閣二重,中有五輪閣一重,下有平臺一重。每重有雜劇五十餘種,童子凡八十餘人。"而現在則是舟小人少。龍舟競渡變成了一種體育競技比賽活動。

20世紀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便將去年端午節後沉入湧底的龍船起出,俗諺謂“四月八,龍船隨海滑”。30年代以後,逐漸改為五月七年級才起出龍船。俗語順口溜:“七年級龍船起,八年級龍船忍,九年級初四遊各地,初五龍船比,初七初八黃竹岐,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初五是賽龍船的高潮,得勝者可獲賞全只燒豬與賞銀元。初八郊區各鄉龍船多集中到市郊黃竹岐進行表演比賽,因那時黃竹岐地方有一座龍母廟,初八為龍母誕。

1994年,廣州市政府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龍舟活動為龍舟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在V州市區海珠橋到人民橋的珠江河面上舉辦龍舟況渡活動。其時,V州城區萬人空巷,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遊客前來參觀龍舟比賽,可同時參與"洗龍舟水"、"掛香囊"、"嘗龍舟宴"等多項民間習俗活動。

廣東划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劃龍船,叫做“趁景”。兄弟村、老表村的近百條龍船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聯絡感情。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輪流在各鄉舉行,從五月七年級至五月二十,幾乎天天有“景”;七年級珠村景,八年級海珠大塘景,九年級車陂景,初四廟頭景,初五石牌、獵德景,這已是廣州傳承多年的習俗。每年農曆五月七年級,天河區、番禺區、海珠區、黃埔區、越秀區各村的龍舟都會到珠村“應景”遊玩。珠村人就在農曆五月的第一天進行“招景”,各村的龍船都到來“應景”,有兄弟村、老表村、友好村,深湧上下一時間彩龍飛舞、百舸爭流,當天近百多艘龍舟在珠溪水竟渡巡遊,讓兩岸群眾大飽眼福。另一種形式是鬥龍船,比賽奪標,又叫“鬥標 ”。

廣東龍船製作十分講究,多選擇堅韌輕便的坤甸木作龍骨。每年龍舟比賽之後,便將它埋於村邊河底處,直至來年農曆四月初八,即傳說中佛世祖生日(浴佛節),才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之後,由青壯農民下水將龍船挖出,肩託上岸,打整塗油,這一儀式,叫做“出水龍”。

據悉,3xx年前,龍舟比賽,鹽步龍舟和泮塘龍舟進入決賽。鹽步龍舟眼看奪標在即。不料泮塘龍舟上的年輕人撲下水去奪了錦旗,隨後領回獎品燒豬。泮塘父老知曉後,將燒豬送回鹽步。鹽步人禮讓再三,又將獎品送回泮塘。雙方你來我往,終於有泮塘長者說:“請鹽步受禮吧,今後鹽步同泮塘結交,深厚之情,世代相傳。”於是鹽步龍舟作了契爺,泮塘龍舟作了契仔。傳說此事後來傳到京城後,慈禧太后欽賜鹽步龍舟“鹽步老龍”之美稱。

且看某年的“鹽步老龍”的出場描述:

……

“泮塘景”(景即龍船活動)的高潮就是“契爺”南海鹽步老龍的露面。上 上午約10時,一陣鑼鼓聲響,鹽步老龍前邊的兩隻小船首先出現。據介紹,這叫“龍標”,寓意龍的爪子。緊接著,一艘威風凜凜的黑色“老龍”緩緩劃了過來,引來兩旁泮塘鄉親一陣歡呼。三四位老者划著一條小船迎過去,為鹽步老龍簪花掛紅。熱情的泮塘人還為“契爺”準備了雙份禮物,包括一整隻燒豬、燒酒以及地方特色的“泮塘五秀”。老龍接下禮物後,也向“契仔”送上請柬,邀請泮塘龍舟參加他們農曆五月初六的“景”,並且回贈其特產“秋茄”。

老龍簪花掛紅後,開始與陸續到來的鄰村龍舟一起“游龍”。一時間,群龍奮髯,健兒舉槳。每當老龍遊過,旁邊龍舟都紛紛讓道,並且舟上人和岸上老者也都禮貌地拱手打揖致意。

……

廣州珠村有一艘二百多年的龍船叫“烏龍公”(即龍船王),此龍船比一般龍舟鼓位處寬多15釐米,長多七米,造船的船板也加厚,人可以從船頭沿著船舷走到船尾,“烏龍公”也絲毫不受影響,所以“烏龍公”扒出珠村與風浪博擊時,特別穩,人人都爭著扒“烏龍公”。有“烏龍公敲起鑼鼓快過風”的美談。以前“烏龍公”扒到那裡都有老人帶著小孩到“烏龍公”上取龍船水喝,據說可以消除百病、身體健康,“烏龍公”名噪一時。在烏龍公每天在珠村出發時,都會用聖水兜裝上聖水,然後用珠村北帝廟前的龍眼樹葉蘸水灑在各龍船劃手的頭上才會出發,以求順風順水,平安、吉祥。龍船盛事結束後,聖水兜就會高價投標。

“起龍”是端午龍舟節第一個傳統習俗,流傳至今已有約3xx年曆史。民俗選吉日良辰,清早由丁壯、父老來到上年沉塘的船坳(即船塢)前,焚香燭、上酒果、燃鞭炮。隨著隆隆的龍舟鼓鑼聲,丁壯們爭先躍入泥淖,鋤去雜草挖開淤泥,舀卻積水,待船隻慢慢浮起。由於早潮已退,一般還需待下午或次日潮漲,將船起出空地,或以龍架將其支起,用柚葉或艾葉水洗淨,再經數天至一週的抹豬油、補桐油、添新漆等,再另擇時日採青、安上平時供在祠堂的龍頭龍尾,這樣龍舟才光彩奪目。廣州周邊有傳統龍舟的村埠頻頻看到。連日雨霽交替,龍舟水漲,老城區內,天河車陂、石牌、獵德;海珠龍潭、土華、小洲;荔灣沙湧、坑口;黃埔下沙、雙崗、南灣等等大小百多處龍舟紛紛出水。

廣州舊俗,一般在端午節前開始,七年級祭祖,八年級便有送禮之舉,禮物包括粽子、酒肉、香包等。已婚婦女要用“全盒”盛上粽子、生果、豬肉、酒等,送回孃家。清末民初時,私塾學生亦依例送上述禮物給先生。這些風俗,1949年後城市中已不多見,鄉村中仍有。節日期間,姑娘、兒童身上多佩帶五色絲線繡織的香包,一般由新嫁娘製作送給親友,俗稱“新抱手藝”。香包內裝香粉、硃砂、雄黃等物,意在“辟邪

粽子是端午必備的食品,據說與祭奠屈原有關,各地皆然。廣府地區的粽子有鹹肉粽、鹼水粽、裹蒸粽三類。成肉粽以糯米、豬肉、綠豆、五香粉等為原料,用芒草葉包裹,呈墳堆形;鹼水粽以鹼水或草木灰泡浸糯米制作,用芒草葉包裹,呈三角錐形,俗稱三角粽;有加豆沙餡的,亦有無餡料的,食時加白糖或糖膠,金黃爽滑,別具一格;裹蒸粽為肇慶特產,以當地特有的荷葉包裹,用料比成肉粽更講究,除鹹肉粽配料外,有加粟子、鹹蛋黃、香菇等的,呈方形。其最大的特點是裹粽的荷葉,煮熟後會留下一股清香,十分可口。

舊時的端午中午,家家貼“午時符”,一般請道士用黃紙書寫,作為驅魔辟邪的一種鎮符手段,符章多為漢字形體的變異。然後用水果、粽子拜神,燒艾草以薰蚊,撒雄黃酒以殺蟲,另外,還用雄黃酒調硃砂、塗在小孩的額頭、胸口和手心上,謂可辟邪。

龍船飯”是初四晚龍舟大賽前招待橈手的。龍船在出水打整之後,九年級初四到各地遊大比試;併到關係較好的鄰村去拜訪,主家村寨必以禮相迎,放鞭炮、敲鑼打鼓,中午則以“龍橋餅”(類似核桃酥)招待客人,晚餐則以燒豬肉、雞等宴請客人,互祝大賽成功。初五大賽之後,初七初八便到市郊黃竹岐去拜龍母,因五月初八是龍母誕,故V州俗諺雲:“正月生菜會,五月龍母誕”,這是廣府地區兩個大的民間誕會。當時南海黃竹歧有間龍母廟,附近江面也較寬闊,拜祭龍母之後,又在那裡舉行“綿龍盛會”,再賽龍舟。

賽龍奪錦:又叫《龍舟競渡》,廣東音樂名家何柳堂的代表作。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廣東音樂,也是廣東音樂興盛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賽龍奪錦》原是一首絲竹樂曲,後來為了表現樂曲的氣勢,改編為吹打樂合奏形式,增加了嗩吶和打擊樂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調為基礎,加以不斷衍生和發展。並從表現龍舟竟賽的內容出發,借鑑外來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進和變形等手法,是我國傳統樂曲中較少見的。

樂曲開頭以嗩吶吹出號召性的引子,表示比賽開始。接著是 樂曲的主題,逐漸活躍,表現了龍舟競發,生氣勃勃的景象。然後是比賽正式開始,情緒逐漸熱烈,並加進了打擊樂,刻畫了龍舟在水上前進的形象;隨後速度進一步加快,節奏多變,猶如龍舟你追我趕,氣氛相當熱烈。最後吹響嗩吶象徵比賽結束,結尾再現了前一段的曲調,表現了龍舟在碧波上自由盪漾,令人心怡。

以端午節為話題10

端午節就快到了,我來到奶奶家。爺爺因為奶奶都忙開了,整天都是忙裡忙外,也不知道學習他們工作累不累。

爺爺在收五頭,東西的五頭是什麼??分別是:小草,菖蒲,龍舟花,石榴花,蒜花。爺爺不到一天就買了。啊,讓我找十天半月也找不到,也不是我的笨,其實是因為我沒見過,所以不知道,自然找不到哦。爺爺說休息一下。奶奶也出去了,回來了,帶回了粽葉,肉,蠶豆,糯米。我想奶奶是我最喜歡的棕色——。不知不覺,我突然蹦出來,嚇了奶奶一跳。奶奶把肉放進醬油裡,然後把蠶豆做成豌豆。奶奶終於開始包粽子了,太有趣了,我專注地盯著。粽子包裹,奶奶把粽子放進鍋裡,很快就好了,我吃了幾個粽子,讓我回味無窮。我要吃,奶奶不讓我吃,所以我不得不沮喪地出去。在出去的路上。我不是故意在五頭找爺爺的,我說:“爺爺,你插這個東西叫無緣無故,怎麼辦?”爺爺說:“別做什麼,聽說這樣可以避鬼避鬼?”爸爸笑著說:“別逗她笑。”“爺爺,你騙了我。我不理你。我無話可說。誰說這是我祖父的祖父傳下來的。爺爺很生氣。爸爸把我拉進房間,說:“別跟爺爺爭論。這就是你用來趕走蟲子的方法!”我似乎一點也沒變,慢慢地說:“哦!”

第二天早上,我的祖母戴五色線,我說:“難看死了,那是什麼樣的?”我說:。“別亂說,這是長壽命的分支,讓您長壽”我說不出話來。來到學校,我偷偷地把它放在袖子,到類,我覺得見大家都戴五色線,然後將其拉出,看看誰是美國。

原來中國端午節有這麼多的風俗,我才知道呢。

以端午節為話題11

“吃粽子,吃粽子嘍!”終於盼到奶奶這清脆甜美的聲音了。我告別了親愛的小夥伴,一個箭步跑回家,筆直地站在奶奶身邊喊道:“報告,我回來了。”媽媽在邊上點著我的鼻子說:“你這速度都快趕上火箭了。”笑聲在院子裡迴盪著。

我特別喜歡吃奶奶包的紅棗粽子,香香的,甜甜的,真是好吃極了。當一層一層的葦葉攤開來,江米的醇香也越來越濃的撲到鼻子,流進了我心田。看著手裡的粽子,白得透明,鮮得誘人。我迫不及待地吃著粽子,不一會兒,粽子就只剩一個角了。“慢慢兒吃,細細兒嚼,聽爺爺給你講講端午節吧。”

爺爺蒲扇一搖,故事就開始了:“你知道我們為什麼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當年的五月五日,楚國被秦國打敗,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就是因此得來。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聽到訊息,馬上把船划進茫茫的洞庭湖進行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我使勁地點頭。是啊!端午節吃粽時不能忘了我們紀念的是一個人,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沒有國,哪有家。沒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哪有豐衣足食的百姓。屈原愛國就像愛自己的家,愛百姓就像愛自己的親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值得世世代代崇尚。

吃著手中香甜的粽子,聽著屈原愛國的感人故事,真是個幸福的時刻呀。

以端午節為話題12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裡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裂縫之後,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以端午節為話題13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所以,我和媽媽一起來包粽子,因為,以前我們都是買粽子,我今天突發奇想,想要自己學一學包粽子。

一天,媽媽和小寶貝去美麗華,我在家尋思怎樣包粽子。過了一會,媽媽回來了,她正好在美麗化學會了,回來教給我。我甭提有多高興了。好了,下面,開始包粽子吧!

包粽子的材料是:粽葉、江米,這兩樣都是主料,配料是:葡萄乾、蜜棗、肉……自己想吃什麼,就加什麼。

第一步:煮棕子葉,泡江米。把粽子也放入鍋中,煮上兩個小時,江米同樣浸泡兩小時。

第二步:包粽子。首先,把粽子葉的根的梗剪下來然後用這頭往裡一勾,就有了一個圓圓的東西然後手捏著那個角,把江米放進去,配料自己想加什麼,就加什麼,加完以後,一直沿著邊纏, 等把葉子纏完以後,再用繩子一道一道地纏纏的時候,先留一個頭,最後一搓,就可以了。

第三步:煮粽子。最後一步就是煮粽子了。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鍋裡,煮上兩個小時,就大功告成了。

別看包粽子只有三步,包起來還挺難得。

兩個小時後……

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粽子的葉子,放到碗裡,剛要吃,爸爸問我放糖了嗎?放過了糖,我們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吃著格外的香,心裡格外的甜。

以端午節為話題14

又到飄滿棕子香味的端午節了,讓我想起了我們家鄉端午節的習俗。

我五歲那年,在湖南老家過了一個端午節。那天上午,爸爸領著我去看划龍舟比賽。還沒有到江邊,遠遠地就聽到鑼鼓喧天,非常熱鬧。走近一看,江邊插著許多彩旗,岸上人山人海,五條龍舟在江裡一字排開,划船手摩拳擦掌在準備著。正式比賽開始了,只聽一聲炮響,五條龍舟像五支離弦的箭一樣向前駛去,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加油聲、鑼鼓聲、歡呼聲……異常熱鬧。

這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但是人們一點也不在乎,完全沉浸在這歡樂的海洋裡。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有一條龍舟劃到終點,笑聲、歡呼聲更響亮了。

我看見岸上看熱鬧的人往江裡扔粽子和雞蛋,我非常奇怪地問:“爸爸,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把好端端的粽子扔進水裡呢?”爸爸說:“賽龍舟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到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以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紀念他。借划龍舟趕走江中之魚,同時丟粽子等食物餵給魚吃,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我們家鄉的愛國詩人屈原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以端午節為話題15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的起源,只知道每年中國農曆新年在家盛大作為端午。後來才知道有關的傳說是為了紀念屈原,至於還有什麼我什麼都不知道一點點。

每一個端午節,戴香囊和五彩線系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做的第一個問題是拴在孩子的手腕的彩色線條,腳踝,脖子,捆綁的彩色線條只能是良好的夏天,當第一大雨或第一次洗澡,失去之前。媽媽告訴我,據老人們說,為了避免災難,它可以確保福祉。

端午食粽子是我們自己家鄉的主要社會習俗。剛到五月,家裡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企業都會需要準備一盆米進行研究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裡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中國媽媽一個就是發展一直都是這樣可以做的。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開始包粽子,我偶爾會搗亂,努力學習收拾,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看來包粽子不簡單。

當粽子也可以放一些紅棗,葡萄乾,雞肉糯米餡混合做的,做餃子的不同口味。米利佳和我喜歡吃肉,吃得特別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我們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或者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睏意,熱鬧的人們對於來來發展往往,真的像過年也是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著糖的甜餃子,心裡很開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