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端午節日記合集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6W

不知不覺中一天又要結束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並且記錄在日記裡了。日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日記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端午節日記合集5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著在裡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裡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

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端午節日記 篇2

陽曆6月6日晴

今天是農曆5月5日,是我國人民的端午節,外婆做了許許多多的粽子,有豆子,有肉的真香啊!

還買了許多包子,有糖包子,有肉包子,還有茶蛋,麵包…。晚上的菜非常豐盛,有雞,魚,肉、蛋,還有許多蔬菜,全家歡聚一堂。爸爸媽媽特意從南昌趕來,還有大姨,小姨,大姨夫,小姨夫一家都來了,全家人在一起真是快樂無窮。

端午節日記 篇3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

相傳,五月初五那天,楚國的屈原大夫投江自盡。為了紀念他的愛國精神,後代在五月初五那天,都會自發地包粽子,吃粽子,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紀念屈原大夫。

今年的端午節,媽媽也買來了一些粽子。粽子的味道有很多種,有蛋黃味、有肉味應有盡有。我挑了一個紅棗味道的粽子吃。

粽子是用純糯米做的,形狀呈四角形,外面裹著一個小金字塔。我先拆掉綁在粽子外層的線,然後把裹在粽子外面的竹葉一層一層剝掉。一個金黃色的粽子就呈現在我的面前。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香噴噴的,軟軟的,帶有竹葉的清香,吃上一口,令人回味無窮。這時,我彷彿看到了屈原大夫投江自盡,老百姓全力打撈他的屍體的情形。我大口大口地吃著,不一會兒,一隻粽子就被我消滅了。

我吃完後想:粽子這麼好吃,希望在遙遠的未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不會失傳。

端午節日記 篇4  端午節日記600字

端午節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來臨了

端午節不是快到了嗎?在端午節的前一天,

我們學校畢業生還參觀黃埔軍校!

開心,興奮,

有喜有悲,

總之,味道各不相同.

傳統的端午節,

快樂的端午節,

辛苦,要付出代價的端午節!

家家戶戶都忙著包粽子,

一家大小都溫馨地散步,

這和諧的景象,

實在是太好了,

我實在深深地被感染了!

端午節,你給了我們許多快樂,

端午節,你是我們的好夥伴.

雖然你並不顯眼,

你並沒有春節,中秋節那樣散發光彩,

但你更值得我們讚頌!

默默無聞的端午節,我愛你!我喜歡你!

端午節,不是粽子節,更不是屈原節

端午節到了,按照傳統民俗,端午節既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習俗,也有迎接炎夏、預防疾病的寓意。可是在現代生活方式下的人們是否瞭解這些傳統文化,是否能很好地延續並尊重這些傳統習俗呢?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節不同。今年端午節應有所不同,國家將其列入法定假日,這使得大部分國人都能在假期中享受端午節的快樂和風光。

可如今端午節似乎被異化為粽子節,或者屈原節。端午節人們過多的想到粽子,於是總要在粽子上大做文章,商家就會推出高價粽子,還要將粽子包裝地精緻異常,從而吸引吃食者的注意力。當然一些地方更藉助於屈原,還要進行了各種祭祀活動。

(轉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在魏晉時代粽子很盛行。到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如今,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粽子。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象徵和代表。

在端午節,我們更忘記不了一個人,那就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為此人們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殺這一事件,魏晉時期,周處撰《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事。

隨著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忘記,國家將端午節列入法定節日,就是保護我國的傳統節日,更是發揚光大我國傳統文化,讓我國優秀文化傳統萬古長青,似水長流。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鼓,滿街路。”可見端午節不僅僅是吃粽子,祭祀屈原,還有門前插柳放艾葉,手上脖子上戴上香囊,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當然地方不一,文化形式不一。我小時候的農村端午節除每個人手上腳上戴上紅手絆,吃上五顏六色的麵餅外,總要在晚上和小夥伴拿上火把掄耍一番,還要點起高高的高山式的火堆,大人小孩子圍坐在周圍互話農桑,拉著家常。孩子們只顧玩高興。當然還要五月五走親戚,定了親的姑娘會收到婆家一份精緻的禮物,婆家的好朋友藉機會到親家看看媳婦什麼樣。

如今端午節總是一種形式,吃吃粽子也是花樣,沒有真正將節日的氣氛烘托出來,於是就沒有凝聚力,更沒有吸引力。沒有洋節那麼讓人瘋狂。似乎在人們的心目中,端午節卻成了粽子節,或者屈原節,而沒有挖掘出真正的端午節的文化傳統。端午節,既不是粽子節,也不是屈原節。端午節就要真正挖掘出其傳統文化的深意,進行傳承,不能簡單的一個“吃”,更不是一個“祭”,而要的是文化內涵。將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結合起來。在文化的傳承上更應把文化內涵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在關注人們的生活、關注人生命的質量和關注親情友情上下功夫,在文化方式和形式上來些創意,更要繼續傳統。確實讓端午節豐富起來,活躍起來,讓節日轉起來,唱起來,傳下去,形成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節日理念。

端午節

端午節,英文:Dragon Boat Festival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夏節、詩人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如今被大家熟悉的端午節活動有:包粽子、吃粽子、裹粽子、吃鴨蛋、賽龍舟、 描雄黃、插艾草、戴香包、登高、掛葫蘆。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20xx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端午節

端午 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掛鍾馗像,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配香囊等等一些公益性的活動。

端午節的'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我們這裡的習俗是,端午節前幾天每家會買粽葉糯米在家中自己包,粽子裡的餡可以放紅棗、火腿、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口味,自行選擇。人們把包好的粽子,五個一紮紮起來,掛在高出這樣可以防餿。南京人在吃粽子的時候大多都喜歡放糖。

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到了端午節大家只要到街上,或菜場上都能買到現成包好的粽子,有餡的、無餡的、生熟都有,真方便。

我最喜歡吃粽子了,每逢過節,我都能吃上好幾個,它甜甜的、粘粘的,還有一股清香味,粽子真好吃啊!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_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_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_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端五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_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日記 篇5

端午節又要到了,從我到了北京以來,已經五年沒有回家過端午節了。

在哈爾濱,端午節是很熱鬧的節日。小的時候,天不亮奶奶就要給我和弟弟綁上五彩線,其中我最喜歡紫色的線,那個時候的五彩線通常是家裡用剩下的毛線,捲起來粗粗的一根,綁在雙手雙腳和脖子上,以祈求好運,當端午節過後第一個雨天,就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水坑裡,奶奶說五彩線會變成小蛇,然土壤變得更肥沃。綁完了五彩線,老媽就會帶著我們去松花江邊,用嶄新的手絹沾著江水擦臉,可是現在的江水變得很臭,不能再擦臉了。早市上,會有賣香草、艾蒿、荷包、掃帚、葫蘆、小老虎、布娃娃、充氣棒的,老馬會給我買一個好看的荷包和掃帚掛在身上,而奶奶會買一些香草、艾蒿和小葫蘆掛在門上。二姑和奶奶包好的大棗粽子和白雞蛋、茶雞蛋也會在這個時候熱氣騰騰的端上來。小時候喜歡玩撞雞蛋,看誰的雞蛋最堅硬,有的用鴨蛋,有的人用鵝蛋,有的乾脆用假的石灰蛋,結果沒個端午節都會吃很多的雞蛋。

上了國中高中,同學們提前很久就會計算端午節的日期,一般是要提前一天晚上去江邊玩一個通宵。這個時候江南、江心島、江北都會燈火通明,年輕人拿著充氣塑膠棒互相追打,閃閃發光的項鍊、戒指都很受歡迎,有烤串,有人打麻將,還有人放鞭炮,這樣的民間慶祝活動一直會持續到第二天清晨。

上了大學就很少去江邊趕這個熱鬧了,記得同學去玩通宵之後趁我熟睡給我綁上了五彩線,結果掉顏色弄得滿手的彩色,真得很懷念。上了研究生之後,北京對於端午節並沒有很大的慶祝活動,每年只是在食堂吃幾個粽子應節。

如今,在端午節來臨之前,真想回家去,想讓奶奶給我綁五彩線,想讓老媽帶我去江邊買荷包小掃帚,想吃奶奶包的粽子煮的茶葉蛋,想看到香草艾蒿和葫蘆掛在我們家的門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