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知識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W

冬至的知識 篇1

冬至的別稱有哪些

冬至的知識14篇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為小年,是因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秦漢又續沿其制,這個觀念一直流傳到今天。漢代改稱冬至為冬節、日至。從南北朝至唐宋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

冬至為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陽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間。按照天文學的解釋,冬至日太陽到達黃經緯度270度,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我國傳統的陰陽觀念則認為此日陰極而陽至,日南至,漸長至也。這些自然現象成為豐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動的依託。

冬至的別稱長至。也叫長至節。這是以自然現象為基礎的別稱。自夏至以後白晝漸短,到冬至達到極點,其後白晝漸長,因此冬至別稱長至,意謂白晝之長將(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詩云: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若將冬至視作節日,相應地也就有了長至節的別稱。冬至日,為長至節。國小學生衣新衣,攜酒脯,各赴業師拜。

亞歲。這是與年節相比較而生的別稱。意思是冬至亞賽年節,和俗諺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轍。魏陳思王曹植《冬至獻襪頌表》有句雲:伏見舊儀,國家冬至,……亞歲迎福,履長納慶。又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浙江臨安》:冬至俗名亞歲,人家互相慶賀,一似新年。吳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說。

在民間,將此二者加以比較的俗諺頗多,這些俗諺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節俗的大眾心理和社會生活基礎。

冬至俗諺冬肥年瘦。這是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比較年節和冬至。據說此俗以江浙一帶為最,其實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懷來縣誌》即稱冬至拜節,或以羊酒相饋遺,謂之肥冬。在我國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一般民眾一年辛勤勞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秋收之後,農事告竣,新谷入倉,鄉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爐火通紅,酒漏滴香。而在小雪、大雪之後,年節準備工作開始,宰豬殺羊,廚溢肉香。冬至節在年節前,正是諸物豐饒之時,各家飲食自不待說,親友賀節所攜禮物也頗貴重。而當年節之時,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就生活的肥瘦(舊時鄉民談菜餚的好壞,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論之;推而廣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著生活的好壞)而言,當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諺,正道出了冬季鄉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狀貌。

冬至大如年。也稱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這種比較和冬肥年瘦的比較基點大體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說:十一月冬至節,叢火,把家廟、福祠、灶王,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與元旦一例。諺雲大冬如大年,即吳中肥冬瘦年之說也。但是,兩句俗語的比較事項卻稍有些差別,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節日的禮俗,是說冬至與年節的禮俗活動相差無幾,所謂(冬至節)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謠。

九九歌與消寒圍每當冬季來臨時,慈愛而靈慧的母親們給孩子吟出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開,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冬至的10大習俗特色

1、享祀先祖

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說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武林舊事》說以餛飩享先。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陰縣誌》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誌》:“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風俗,如萬曆《建陽縣誌》說:“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製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於家,祭於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

3、吃餃子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以及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4、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5、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6、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7、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赤豆和糯米為1:2.5的比例,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為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淨後,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後,上籠屜蒸大約40分鐘,即可食用。

老一輩的長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於產婦滋補產後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於增加乳汁,哺乳嬰兒。這道食譜糯米噴香,臘肉油而不膩,赤豆和花生都燜入味了,特別好吃。若是想吃得更為健康,可減少臘肉的比例,增加多一點豆類雜糧亦可。

8、冬釀酒

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後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曆認為,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為這一天過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甦。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簷。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掘出“冬釀”兩字,才稱之為冬釀酒。

9、冬至做節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10、冬至贈鞋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市場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的知識 篇2

冬至節氣活動

活動一:一起做手工掛飾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關於冬至節氣的手工掛飾,讓孩子們懂得了冬至節氣的非凡意義,感受不一樣傳統文化。

材料可以是成人提前準備好的圓形紙板或是網上購買的材料包,手工呈現內容關於冬至即可,如雪人、餃子食物等,成人可以先帶著孩子瞭解冬至節氣的元素有哪些再進行製作。

活動二:一起尋冬的記憶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是我們農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規律,也是萬物輪迴生長之理。每個時節都有各自不同的、只屬於這個時間的細微變化,成人可以孩子一起走到戶外,跟隨節氣追尋冬的腳步,開啟五官感知冬季自然變化。

活動三:吃過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說的是冬至這一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就像這長長的麵條。成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一份冬至面,品味節氣裡的味道。

不同地區吃的面也是各不相同,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計劃選擇,並準備適量的麵粉、配菜,讓孩子跟著大人的步驟嘗試操作。

配菜準備妥當,麵條製作完成後,就可以燒水下鍋啦。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感覺格外香甜。

活動四:一起為小樹穿冬衣

冬日天氣寒冷,萬物斂收,都在為來年的成長積蓄力量,小朋友們也紛紛穿上棉服、圍上圍巾過冬,成人可以引導幼兒,除了人類需要保暖,還有哪些也需要呢?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帶著孩子去發現,去行動,如果條件允許,成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為樹刷白石灰,進行冬日樹木防凍工作。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身邊的小知識,並且去行動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活動五:一起包餃子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直到現在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這種時刻,自然少不了一節生活實踐課啦,成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從和麵到下鍋煮沸全過程參與,不僅能瞭解食物餃子的由來和意義,還能體驗下廚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

活動六:跟著民俗大雪醃個肉

冬日白雪皚皚,除了熱騰騰的紅薯是我們的最愛,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蘆也佔據一席之地,在一個飄雪的時候,帶著孩子一起做一串冰糖葫蘆,也是一樁美食。

準備適量的山楂果,幼兒清洗去莖梗。成人在幼兒清洗山楂果時準備熬製糖漿,幼兒將串好的山楂裹上糖漿。將裹滿糖漿的山楂果晾乾即可。

活動七:製作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中國歲時風俗。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在冬至中國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於它,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

親手製作中國傳統九九消寒圖,觀察整個冬天隨時間變化而變化,並用獨特的方式記錄於自己的消寒表中,九九八十一天後,寒冬就過去了。

活動八:知三候,感時令

大雪節氣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成人可以給幼兒講解三候的意義,或是一起走進自然尋找這些節氣變化,以及其代表的物候現象背後的含義,讓孩子們瞭解這不僅僅是歲月時令的符號記號,更是人類共生的歷史,是文化的結晶。

冬至節氣養生知識

冬至起居知識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運動知識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冬至飲食知識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冬至情緒知識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鬱症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症。有抑鬱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晒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儘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鬱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有什麼講究

冬至回孃家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為冬至不能回孃家。這是由於過於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後回孃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最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冬至結婚

一般來說節氣前後都不宜結婚。古人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於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

通常我們選擇結婚的吉日都比較慎重,因此小編建議大家最好避開冬至日另擇他日,讓婚姻有一個大家都放心滿意的開端會更好。

冬至出門

在冬至的傳說中,不是不能出門,是不能出遠門。

因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傳說這天是天狗來人間尋找化身的時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遠門,天黑了也不要亂走哦。也有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於天才剛被開啟,萬惡無首,天地遨遊。不過在現在城市中夜晚也燈火通明,人們工作學習也經常夜歸,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當然如果能再點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種意外發生,則肯定比夜晚還在外遊蕩更為安全。

冬至是鬼節

有許多人會認為冬至這一天是鬼節,其實許多有祭祀習俗的節日節氣都會被人認為是鬼節,但是為人所承認的我國鬼節只有三個節日:清明、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曆十月七年級)。

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一般當天都會早點回家,因為天黑的早,陰極之至,故有鬼節之說。

冬至的知識 篇3

冬至簡介

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同時也是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的習俗雖有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冬至習俗

1、餛飩麵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2、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3、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4、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知識 篇4

數九寒天要養陽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有"冬至陽生春又來"之說,可見"冬至"與"陽氣"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冬至過後,人體內的陽氣逐漸增多,陰氣相應減少。因而此時養生應陰陽兼顧,或在養陽的基礎之上再養陰,即中醫所講的"陽中求陰"。同時,由於陽氣在冬至前後才逐漸萌發,因此要特別注意補充陽氣並固本培元,只有體內的陽氣充足,機體方可安康無疾,繼而才能益壽延年。

在冬至時節養生,首先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在清晨和氣溫最低的夜晚,儘量不要出門,在白天外出時應注意新增衣服,特別是頭和腳要"捂嚴"一些,睡覺時應多加增一層被褥。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的二十字方針,保持健康的作息規律。第三,要本著少食多餐的原則,多吃溫熱性的食物,以護脾益腎。

有虛症才需大補

所謂"三九嚴寒補一冬,來年四季無病痛",寒冷的冬至前後是進補的好時節。由於冬日天寒,人體所需要的熱量和營養多於其他季節,身體的新陳代謝也相對於旺盛,此時進補東西很容易被吸收。

當然,進補也需因人而異。中醫認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老年人或者身體虛弱的人、亞健康的人可稱為虛症者。有虛症的人需要大補,無虛症的人只需小補。另外,所謂"虛症"又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等。要按"虛症"的不同種類採取不同的進補方式,才能達到進補的效果,否則會適得其反。

如果常感到疲勞神卷,不願多說話,或出現面色無光澤,甚至自汗、舌淡和脈象虛弱情況,則屬於氣虛症,可用生晒參、黃芪等補氣的藥材滋養。如果發覺四肢冰冷,臉色發白,疲勞神卷,甚至出現尿液多且清、大便稀、舌淡苔白的情況,則屬於陰虛,可用紅參、鹿茸、冬蟲夏草、仙靈脾、肉蓯蓉、胡桃肉等補陽藥進行滋補。

冬至的知識 篇5

冬至節氣養生知識

冬至起居知識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運動知識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冬至飲食知識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冬至情緒知識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鬱症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症。有抑鬱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晒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儘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鬱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習俗

冬至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相傳,這一習俗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冬至赤豆糯米飯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諺語知識

冬至不離十一月

冬至大如年

冬節夜最長,難得到天光。

冬節丸,一食就過年。

冬至無雨一冬晴。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在尾,賣牛去買被。

冬節烏,年夜蘇(晴暖);冬節紅,年夜耽(淋溼陰雨)。

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

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冬至節令天。稼接桃李奈。

冬至稻無刈,一夜脫一籮

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熱。

犁田冬至內,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鐵。

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

冬至地乾燥,鐘響人咳嗽。

冬在頭,賣了被置頭牛;冬在腰,凍死貓;冬在尾,凍死鬼。

晴冬至,年必雨。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黑,指下雨)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

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冬至在頭,凍死老牛;冬至在中,單衣過冬;冬至在尾,後悔沒有火爐。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

冬至西北風,來年幹一春。

冬至南風百日陰

陰過冬至晴過年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犁田冬至內,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鐵。

冬至頭,天氣暖;冬至中,天氣冷;冬至尾,冷得遲。

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冬至的知識 篇6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口市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東平、汶上、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冬至如何養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的知識 篇7

冬至晚上為什麼不能出去:

冬至晚上不能出去是因為,很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祭祀祖先的習俗,而冬至上墳祭祀的時候陰氣比較重,所以在祭祀之後一般都會早點回家。

冬至有什麼禁忌不能做:

【不宜婚嫁】

冬至期間不宜婚嫁,因為古人把冬至前一天稱為四離日,離日為不吉利的日子,而是一件大喜事肯定要選擇一個黃道吉日。

【不宜搬家】

冬至期間不宜搬家,因為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在寒冷的日子搬家會破壞家中的興旺之氣。

【不宜同房】

冬至期間不宜同房,民間有冬至前後10天不宜同房的說法。古人認為冬至期間是人體最虛弱的時候,這個時候同房的人,陰陽不調,非常不利身體,還會影響後代的繁衍。

【不宜回孃家】

冬至期間不宜回孃家,民間有冬至回孃家對公公不益的說法。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比較封建的思想,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嚴格遵循。

冬至祭祖習俗:

在時節轉換的日子裡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們一起過節。一般來說,冬至雖然不是正式家祭,但應該給祖先的靈位前祭獻供品和香火,酪酒一盞而後全家在一起同慶。此外,還有上墳燒紙、送寒衣等風俗。所謂送寒衣,就是為已故的祖先送去禦寒的衣服。過去在民間信仰看來,人有人世,死人有鬼世。已故親長雖然軀體已經死亡,但靈魂還在鬼世生存,不同季節需要不同的飲食、服裝,尤其秋盡冬來,鬼魂也是很怕冷的,所以才流行送寒衣,這是懷念祖先的一種表現。這些活動,無論是祭天,還是祭祖,都是冬至節的一種宗教活動,雖然帶有很濃重的迷信意味,但是卻有著一種美好的期望在裡面,表達了人們的某種意願。

冬至祭祖有什麼風俗:

浙江寧波:

正月,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糰、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象供在祠堂裡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

廣東東莞:

正月七年級,大多數人家先在曆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河南開封:

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著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羅田:

新正七年級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準備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準備一支長竿掛著鞭炮,等族人來到時,便點火燃放,表示歡迎前來祭祖,等到祭祖儀禮完畢,有果盒、茶點或豐盛的早餐相招待。

東北地區:

一到七年級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粵桂地區:

七年級上午五、六點鐘,擺設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豫東地區:

七年級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一一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

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的敲著,瀰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冬至的知識 篇8

冬至民俗

一、冬至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的一種方法,是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國泰民安。《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清嘉錄》則直言:“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而今國內只有潮汕地區延續此習。

二、南吃糰子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江南地區的傳統習俗。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更豆、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亦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三、北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曆冬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亦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之事。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捨“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大家每人兩隻“嬌耳”和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就被沿襲下來。

四、消寒會

《天寶遺事》載,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則掃雪通路,延請賓客到居處宴飲,稱之為暖寒會。後人在冬至之後,招集朋友,輪番聚飲,稱為消寒會。《金陵歲時記》記載:“吾鄉當冬至節後,九人相約謙飲,自頭九以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名日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餘,兼及韻事。”

五、獻襪履

古代女子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三國時魏國曹植在《冬至獻襪履表》中言:“亞歲迎祥,履長納慶。”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後唐《中華古今注》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後婦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舊俗中無論南北,都流行這一風俗,寓意“陽生於下,日永於天,長履景福,至於億年。”因此,在過去,冬至也稱為履長節。

六、窖鮮花

宋朝時,北平人在冬至後,挖地為窖,以焰火燻烤,在窖中種植花卉瓜果,時常澆灌,使其生長。明代張置的《疑耀》中有較為具體的記述:“京師風俗,人冬以地窖養花,其法自漢已有之。漢室大官園冬種蔥韭菜茹,覆以屋房,晝夜嫌溫,火得煌氣,諸菜皆生……今內家十月即進牡丹,亦是此法,然在漢止言覆以屋房而已,今法皆掘坑塹以窖之。蓋人冬土中氣暖,其所養花木,借土氣火氣相半也。”冬至正午之時,賣花聲便在街巷中到處響起,女子爭相購買。山茶、茉莉、慈蘭、珠蘭之類的鮮花,用銅絲編製成別緻的形狀,或如半環,或綴成圓環,可在鬢邊斜掛或襟前點綴。而芍藥、碧桃、海棠、玫瑰等花,選取鮮嫩待放的花苞,圍插成巨球或者製成彩籃,懸掛在帳中,芳香四溢,令人陶醉。

冬至的知識 篇9

羊肉

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成為當下最流行的進補方法。冬至開始,民間便開始從這天“數九”,正如俗語說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在我國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一鍋燉羊肉,更有禦寒滋補的雙重功效。

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歷來被視為補陽佳品。冬季適當進食,為進補最佳食譜。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羊肉自然也就被列為冬季進補禦寒的主要方法之一。

餃子

我國北方地區民間素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肉餡的餃子,則寓意“鼓財”;酸菜餡寓意“算財”;芹菜餡則代表“勤菜”,都有吉祥的寓意。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據說是古代河南名醫張仲景因記掛鄉親們在冬天耳朵受凍,遂於冬至那天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醫棚,向窮人舍“祛寒嬌耳湯”(“嬌耳”即現在的餃子),使人吃了以後只覺渾身溫暖,兩耳發熱。為了紀念他,民間百姓就將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傳承延續至今。

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尤其是狗肉燉豆腐,更是所謂的“東北八大燉”之一。

餛飩

北方人在冬至日有吃餛飩的習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冬至吃餛飩希望可以破除“混沌”變聰明。人們在製作冬至吃的餛飩時,往往在餡料中加入生薑,食鹽,味精等調味料,這樣調製出的餛飩餡香而不油膩,十分美味。

冬至南方傳統美食

吃餈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餈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餈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餈粑,因此,在老家把餈粑叫“大餈”,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餈”。

吃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冬至養生知識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運動知識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冬至飲食知識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冬至情緒知識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鬱症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症。有抑鬱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晒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儘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鬱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如何養生有利身體健康

冬至陰寒之氣隆盛,成為“進九”之始。在冬至養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所以冬至養生首先要多著衣、避寒邪,特別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運動:動中求靜

冬至起,自然界的陽氣開始上升,我們體內的陽氣如何升發呢?“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通過合理的運動就可以幫助我們升發體內的陽氣,但是過度的升發陽氣就會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蟄藏的養生道理了。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閒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飲食:補充津液

另外還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衝。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溼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

養心:寬厚暢達

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

首先在鍛鍊上

不適合劇烈運動,如運動過大,身體大汗淋漓,毛孔張開,陽氣易從面板外洩。人體的面板好比樹葉,夏季出汗降低體溫、幫助人體排毒,在冬天,則應該像松針一樣收攏,利於閉藏。所以《內經》中冬季養生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洩面板,……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也”。

不是完全不運動,活動前前要充分熱身,以強度適中的運動為主,讓身體發熱或微微出汗即可,比如瑜伽、慢走比較合適。還要注意空調的使用,不要因為天寒,室內空調使用過度,很多在寫字樓工作的人都會有體會,那冬日的寫字樓熱得和夏天一樣,每人穿半袖、襯衫、裙子,熱得出汗,毛孔都開著,出門就是零下,寒氣正好侵入體內。

科技改變生活,我們使用也要適當,生活才會美好,否則,人類總是自作聰明,聰明過度,太貪心,身體就會出現問題。

其次冬季人們順應自然

活動少,再有,城市生活繁雜,年底臨近,工作壓力加大,加上寒冷,抑鬱焦慮情緒容易產生,兩者有可能交替發生,那麼,我們對應自然,冬季要多多晒太陽,尤其要多晒後背,背部是身體重要的七條運輸和管理陽氣的經脈彙集處,經常背對日光而坐,讓太陽把脊背晒得微暖,體內陽氣充足,經脈通暢,我們又可以精神抖擻地享受生活。

女性還可以用玫瑰花、厚朴花、枸杞子泡茶飲用,調整氣機。

再次,飲食調理

冬至這一天,我國曆來有吃餃子的習俗,兒時老人都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好吃不過餃子,說明老祖宗對這個節氣的重視。鑑於這時陰氣盛、陽氣初升,建議大家吃羊肉大蔥餡兒餃子,有扶陽溫通的補益作用。羊肉陰陽都補而偏補陽,蔥白通陽開竅醒神,吃過後暖胃強心,並且對冠心病心動過緩有很好作用。

冬至的知識 篇10

1、冬至養生小常識——冷水洗臉

冬天天氣寒冷,很多人早上會選擇用熱水洗臉,事實上,清晨冷水洗臉不僅能讓人變得清醒、精神振奮,還可以預防冬季外出冷空氣侵襲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結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等穴則效果更佳。

2、冬至養生小常識——喝溫開水

洗臉刷牙後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

3、冬至養生小常識——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於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迴圈,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藥泡腳,這裡有個藥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天面板乾燥、皸裂。

4、冬至養生小常識——早睡晚起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5、冬至養生小常識——溫水刷牙

冬天刷牙最好用溫水。醫學專家對牙齒生態的調查顯示,人的牙齒在35-36.5攝氏度的口腔溫度下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35℃左右的溫水是一種良性的口腔保護劑,用這樣的水漱口,會使人產生一種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溫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齒敏感。溫水的溫度以接近體溫為宜,太熱的水也不好。

6、冬至養生小常識——穿衣適溫

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裡層與面板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攝氏度,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於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

7、冬至養生小常識——定時開窗

天氣寒冷,很多人不願開門開窗,加之現在家庭安裝的空調越來越多。在空調房間內,往往長時間處於封閉狀態,空氣流通不良。同時,室內外溫差較大,還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開啟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8、冬至養生小常識——常晒太陽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晒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養生,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9、冬至養生小常識——夜忌憋尿

很多人都有憋尿的習慣,認為忍一時並不會有多大的傷害,尤其是冬季氣候寒冷,有的人冬夜就寢後因怕冷而長時間憋尿。專家提醒,可不要小看這不經意的憋尿,有尿意而不及時排尿對身體危害是很大的。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10、冬至養生小常識——室溫恆定

首先室溫應保持恆定。如果室溫過低,人感覺冷,則容易傷人體陽氣。溫度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易外感風寒。所以,室溫應保持在18℃~22℃之間為好。室內還要保持一定的溼度,可以使用加溼器。

11、冬至養生小常識——睡勿矇頭

有很多人喜歡矇頭睡覺,特別是冬季由於氣溫低,更是有人喜歡將頭、臉全都埋進被子。在室內空氣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做會造成氧氣不足。矇頭睡覺的害處還在於被子內通風不良、空氣汙濁,人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使被子內新鮮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越積越多,易使人產生缺氧症狀。重者,會因缺氧使人做噩夢,精神恐懼,突然驚醒,久而久之,還可引起神經衰弱等後遺症。

12、冬至養生小常識——溫水洗澡

冬季少洗澡多保溼,可避免乏脂性溼疹。洗澡時儘量用溫水,避免過燙。一般油性面板的人在冬季一週洗兩次澡即可,乾性面板的人一週洗一次澡為佳,最好少用或不用肥皂、沐浴露等,洗完澡後要擦保溼霜。

冬至節簡介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的知識 篇11

冬至的美好寓意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由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

“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冬至習俗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並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冬至的知識 篇12

冬至的由來

冬至(英語:winter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長至節”等,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節氣養生知識

起居。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運動。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飲食。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情緒。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鬱症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症。有抑鬱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晒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儘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鬱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

寓意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風俗,據說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所以,在中國北方,一到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寓意二:冬至到,吃餃子,團團圓圓。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這天,一家人就會忙忙碌碌,準備各種餃子皮、餃子餡,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團團圓圓過冬至。除了北方吃餃子,南方還有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冬至的知識 篇13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①冬至,“數九寒天”開始;

②冬至是北半球全年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

③冬至節氣第一天,即一九第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④“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北方會吃水餃,南方則有吃冬至湯圓、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的知識 篇14

冬至知識科普

冬至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並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習俗

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很多地方對冬至很重視,甚至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有很多習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漢代,晚的也多見於唐宋,並主要表現在飲食方面,比如吃狗肉、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釀酒等。

吃餃子、餛飩或湯圓。冬至這一天,北方時興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一帶則喜歡吃湯圓和麻鬆。冬至的湯圓又稱“冬至團”,有粉團和粉圓兩種,裡面要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清嘉錄》記載道:“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民間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來饋贈親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講究吃湯圓,有一首古詩說:“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北京一帶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這有一個故事。相傳漢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其中有兩個部族首領分別姓渾和屯,十分凶殘。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的音,把它們叫做“餛飩”,然後恨恨地全部吃掉。藉此表達對他們的痛恨之情,希望早點把他們消滅。因為做餛飩最初是在冬至這一天,於是就流行冬至吃餛飩。這個故事不知是否可靠。在宋代時,當時的京城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一個叫周密的人說,杭州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

說到祭祖,就不得不說說廣東一些地方,那裡冬至祭祖的習俗很盛,甚至還有“冬節不回家無祖”的說法。因此冬至這一天,出門在外者,都要儘可能回家過節祭祖。一般的習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全家老少把甜丸湯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錄》所說的“無餡而小者”,類似現在商場賣的小丸子。有的人家還在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在門上,俗稱“敬門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稱為“頭丸(圓)”,冬至丸稱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著全家人整年一切圓滿。中午也要祭祖,供品需要葷素五味;晚上還得祭祖,供品中必須有嫩餅菜。

餃子,相傳起源於醫聖張仲景。(可以參看前面“12.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現在北方的習俗,一般在冬至和春節都要吃餃子,有些人還把餃子稱為“扁食”或“燙麵餃”,並說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怕凍了。

江南一帶還有冬至晚上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這也有一個故事。相傳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變成了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這樣就可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此外一些地方還時興吃年糕、蕎麥麵、九層糕等,“糕”與“高”諧音,寓意步步高昇,年年如意。

很多地方時興冬至吃狗肉。據說這從漢代就開始了。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啥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於是,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先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可靠,冬天吃一點狗肉,確實可以驅寒暖身。

客家人則喜歡在冬至時釀酒,認為冬至時的水味道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以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