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餃子散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8W

舊曆(也稱農曆)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根據自然界力量變化規律的不斷總結,制定了二十四個節氣,而每一個節氣都與農時有著密切的聯絡,在舊曆的最後一天午夜零點亥時與子時界定了辭舊迎新的時刻。更有意思的是,為了迎接這一時刻的到來,還要吃一頓味美可口的餃子慶賀辭舊迎新,以烘托過舊曆年的歡樂氣氛。

除夕的餃子散文

最初在舊曆除夕吃的餃子還有另外的叫法,有的地方稱扁食或嬌耳。據說最早嬌耳是我國東漢時期中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的;有一年冬天爆發瘟疫,一些窮苦百姓帶著患病的身一體,挨餓受凍,不少人耳朵被凍爛,為了早日讓貧苦百姓治癒傷痛,於是,他叫上弟子們在南一?一東關搭起一個臨時的茅草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正式開張,向窮苦百姓免費治傷。

張仲景製作的藥方名曰:“祛寒嬌耳湯”,他把能夠驅寒的羊肉、辣椒和一些中藥一起放在鍋裡煮,然後撈出再把它們剁碎,再用和好的面一皮包成耳朵形狀放在鍋裡煮熟,每個傷者一碗湯兩隻嬌耳,不想這些喝過這碗既好吃又能治病的藥後,周身發一熱,氣血暢通,耳朵也變暖了,吃了一段時間,耳朵的凍傷竟然痊癒了。

由於張仲景的奇特治療方法藥到病除,吸引了越來越的耳朵凍傷患者,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人們在慶祝舊曆除夕,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效嬌耳湯裡面的耳朵摸樣的耳朵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開始人們把它叫“餃耳,”後來人們又叫它“餃子,”也有人叫它“偏食,”在冬至和舊曆七年級吃煮食。自今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開棚向患病百姓舍藥救人的崇高行為,在每年的冬至這一天仍有吃餃子的習俗。

張仲景無疑是發明餃子的第一人,舊曆除夕之夜,無論餐桌上製作多少道菜餚,那頓非同尋常的餃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歷經千百年的興盛,人們舉一反三,由最初單一的藥用功效演變成品種繁多,味美可口的飲食佳品。在東北較有名氣的要數“老邊兒餃子”最受人們的青睞,雖然在製作上較為繁瑣,但食用起來遠遠勝過其它種類的餃子;首先選料要選肥瘦適中的豬肉,然後將豬肉清洗後剁碎上鍋爆炒,待炒熟後,調餡時加蔥姜沫少許,再放適量老湯(豬肉湯。)和農家大醬,附加的蔬菜一定是酸菜(自家醃製的酸白菜,在華北及東北是冬季裡最常見的菜,俗稱酸菜。),否則就不能算是地道的老邊兒餃子。

舊曆除夕吃餃子,還有另外一種寓意,因為是相交於亥時離去子時來臨之間,所以,人們又把吃嬌耳或扁食稱作餃子,意為交子之意。這是一個極端複雜的時刻,每一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感受,亥時的離去註定了我們又增長了一歲,在人生的旅途中逐漸成熟,又老去一年,雖說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也會讓我們產生許許多多的.惆悵,而新一年的開始,會給我們展現一幅潔白的生活畫卷,熱一愛一生活的人,由於平時刻苦磨練,胸有成竹,描繪的畫卷不僅自己滿意,眾人也會滿意;對生活倦怠的人,往往不思進取,總想投機取巧,平時不加強基本功的訓練,怎能畫出美麗又耐人尋味的畫卷。畫錯了儘管經過塗改也難免會留下斑斑汙點,有時我們不願意去面對,可又覺得十分的無奈,只要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墊底,我想,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能克服,都能戰勝!

記得年少時的舊曆除夕的餃子都是吃著母親一親手製作的老邊兒餃子,有時也吃母親在中秋時晾晒的幹芹菜餡的餃子,雖然顏色不是很綠,那芹菜的鮮香依然猶存。現在好了,無論你隨意走進哪家超市或菜市場,琳琅滿目的反季節蔬菜把我們的餐桌裝扮得異彩紛呈,為了讓尋常百姓都能吃上評價的蔬菜,為抑制價格上漲各地一黨一政部門還進行調控、補貼。

舊曆除夕的餃子,是國人最不尋常的飲食。在外奔波的遊子無論遠近都要回家同親人一團一圓,這親情的相聚往往還表現在一家人圍在桌前一起包餃子,欣賞著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在陣陣劈啪作響的鞭炮聲中辭舊迎新;從鍋裡撈出熱氣騰騰的餃子,那是全家人最愜意、最溫馨的時刻。

時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中國老百姓的現實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人選擇到國外去過年,城市和鄉村的一些家庭在舊曆除夕這一天選擇在酒店度過,雖然省去了辛苦的勞作,但總覺得缺失了許多舊曆除夕的美好意境。

由於久居城市多年,每當舊曆除夕來臨,都會在我內心深處掀起塵封已久的漣漪,一閉上眼睛,年少時的故鄉小村的影子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浮現在眼前;小村的舊曆除夕時而會飄著雪花兒,不知為什麼,沒有了往日的雞鳴狗吠,只有我們這些無憂無慮的孩童身影攪動著小山村的寧靜,院落裡一盞盞高高懸掛的紅燈籠,把小院裡的積雪輝映得紅光四溢……我彷彿看見母親為全家人制作的滿桌子的豐盛菜餚和那香香的舊曆除夕的餃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