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7W

春節的習俗1

走會是一種傳統的中國民間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節至燈節前後,在某亦稱香會,1949年後改稱花會。每逢年節或遇喜慶大典以及山壇廟會,它便成為最有組織、最為熱烈的街頭歌舞表演。

春節的習俗集合15篇

走會的主要表演形式有:開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車會、高蹺、槓箱、獅子、十番、太平鼓等。

開路會

走在最前面,以舞鐵叉開路。叉上有鈴檔片,一舞即響。演練者面畫古人臉譜,身著青緞靠,系絲絛,腰圍虎皮戰裙,腳穿青色緞靴。演練中除邊行進邊拋叉接叉外,還有“十字披紅”、“橫腰玉帶”和“旱地拔蔥”等技藝。開路會是每次走會必有的形式。

秧歌

是最受歡迎的一種走會形式,幾乎每會必有。某地區的秧歌,一般指不踩高燒的地秧歌,故又俗稱蹦子;此外還有一種打花鼓和邊唱邊打小銅錢者曰花鈸,但不多見。秧歌的角色有漁翁(手持魚竿身背魚簍)、樵夫(亦稱柴翁,肩扛扁擔)、陀頭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籃,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醜鼓(醜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鑼(俊扮女子,打小手鑼)、醜鑼(醜扮女子,打小手鑼)、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漁婆及賣膏藥者(抹白鼻樑,手持膏藥旗或拿串鈴),共12人,若全部出場演練,稱全活。演練者每人唱一段秧歌調,最後合唱,由小跨鼓及小手鑼伴奏;秧歌調每首4句,每句7字,內容多取自水滸、八仙等故事;舞姿有“龍擺尾”、“黑虎掏心”等,伴以不同的鑼鼓。

五虎棍

取材於宋太祖趙匡胤與董家五虎打鬥的故事。演練者勾花臉,著戲衣,手持齊眉棍和三節棍,表演雙打,群打,有鑼鼓伴奏。各種武術套路是預先編排好的,較簡單。

跑旱船

用竹片紮成架子外罩綠布成船形,內有一旦角將船鉤在腰間,邊唱邊舞;另一丑角勾白鼻樑戴髯口,在船旁作搖櫓狀。跑旱船來源於祕書工作早年修運河的民工歌舞。

中幡

亦稱幢幡、耍幡、大執事。幡旗用綵綢製成,繡中幡2字或圖案,上下均由橫竿支撐,上橫竿兩端繫於一根三丈多長的粗竹竿頂,竿頂還綴幾個大鈴檔;在粗竹竿中段約幡旗下橫竿處有一個傘狀物,幡由上述部分組成。幡的練法有單臂舉三舉、落三落、腦箭、牙箭、肘箭等,演練時有鑼鼓伴奏;牙箭難度最大。中國自晉代就有“幡舞歌”的記載,耍幡在明清前多為宮廷舞樂,後傳入民間,清代中幡已是某走會中必不可少的節目。

小車會

小車用竹片紮成長方形框架,外罩色布,兩側畫車輪,上搭涼棚,後有兩根車把;內有一俊扮女子將車鉤在腰間,腰前裝一雙盤膝假腿;車後有一人扮車伕手扶車把,前有一人拉車。演練的套路與旱船相似,但演唱的詞曲比旱船活潑有趣。

高蹺

一種用雙腳踩著木蹺作舞的傳統歌舞形式。蹺有高矮之分,高者約五尺多,矮者三尺多。高蹺的角色與地秧歌大同小異,全活有:陀頭和尚(雙手各持一木棒互擊,在隊前開路)、小二哥(童子扮相,持花籃)、傻柱子(醜扮)、老作子(花婆扮相)、柴翁(肩扛扁擔)、漁翁(身背魚簍)、俊鑼(俊扮女子,手打小銅鑼)、醜鼓(醜扮公子,打小跨鼓)、武扇(醜扮公子,手持蝴蝶)、文扇(俊扮女子,手持扇)、漁婆、賣膏藥者(身挎藥葫蘆)12個角色;若出場10人,則去掉後兩角,亦有加入青蛇、白蛇。演練多為兩人一組的小場,套路有單腿跳走、摔叉、蘇秦背劍、過高凳、走獨板橋、疊羅漢等。

槓箱會

在清代是一種半官半私的會檔,內容多取材於“借餉”。演練時,八人抬著四隻有響環的大箱子做各種舞蹈動作,有時跳著走,使箱環聲合拍節;接著是一個官員(醜扮)頭戴紗帽身穿紅袍坐在一根竹竿上,身後打一把大傘;觀眾可任意向坐在“轎子”上的“官老爺”鳴冤告狀,“官右爺”則必須對此發表感慨或作出詼諧的回答,觀眾也可以與“官老爺”打趣說笑;扮衙役抬轎的演員,邊走邊喊官威,模模擬宮出巡。此會在清代多由六部衙役演練,借用吏部大堂執事,民國以後多由民間演出,30年代初絕跡。

獅子

亦稱耍獅子。獅子分為太獅(大獅子)、少獅(小獅子);太獅由二人合作演練,少獅由一人獨演。演獅子的披苫稱囊,由兩部分組成,獅頭用木雕制,飾金漆繪彩綴彩穗和鈴鐺,口眼均能動;獅子身軀由黃或藍色平紋麻布製成,綴多縷染成黃或藍色的青麻當獅毛。演練由兩隻太獅出場,按規距左黃右藍;少獅無定數,但必須為偶數。耍獅子比其它會都壯觀,很為人們喜愛。

十番

亦稱小執事,是一個宜於行走的.樂隊,樂手身穿彩繡服裝,多用絲竹樂器,演奏優雅的曲調;大麴都成套,每套下有牌名,如《風吹花蝶》、《清江引》等。十番原為明清兩代的著名樂譜,清代乾隆嘉慶之際,內廷曾設《十番學》,專門研究十番中的所有樂曲;民國以後,十番絕跡。

太平鼓

亦稱年鼓,其道具是一把蒲扇形的有柄單面鼓,羊皮面鐵條框,鼓面繪花草、人物等,鼓框襯絨球或花穗,鼓柄下綴小鐵環數枚。演練人用軟藤鼓鞭邊擊邊舞,打法有正面打、反面打、打邊、手磕鼓面、手磕鼓柄、振動鐵環等。太平鼓原為小孩子過春節敲打的玩物,清代宮廷也有打太平鼓的習俗,民國以後,太平鼓成為走會內容。套路有“大扇”、“小扇”、“鬥公雞”、“夾籬笆”、“穿衚衕”等。

春節的習俗2

相傳,在大年三十晚上,人們為了躲避年獸,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守夜坐等天亮,這便是除夕守夜了。

吃過年三十的團圓飯後,我便期待著最後一出精彩的壓軸戲除夕守夜。我們在戶外,呼嘯的寒風像刀子一樣颳著我們的臉,兩旁的大樹發出“沙拉拉”的響聲。我們不停地搓著手,同時不忘向嘴裡塞一顆太妃糖,期待的,等著新一年的到來。

“十,九,八,七,六,五”隨著倒計時的結束,新年到了!人們齊齊地歡呼起來,互相慶祝這新年的到來。隨著一聲巨響,五彩斑斕的煙花陸陸續續地升上了漆黑的天空:紅的、黃的、綠的有如一幅精美的畫卷。孩子們一邊玩耍著,一邊欣賞著絢爛的煙花,快活的像吃了蜜一樣的甜。正在玩摔炮的表弟,看到天空中煙花的綻放,吃驚的睜大了眼睛,連摔炮也忘了玩,眼睛痴痴地盯著天空中的煙花,輕輕讚歎道:“多美啊”連旁邊的大人,也露出了小孩子般的笑容,都紛紛凝視著天空中的煙花,似乎回憶起了自己美好又快樂的童年。

不久,鞭炮也響了起來。鞭炮素來有驅趕年獸的象徵,故而聲音特別響亮。鞭炮的響聲,人們的.慶祝聲,給這裡帶來了一番熱鬧與年味。爆竹的火光映在每個人的臉上,顯得亮堂堂的,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眼中無一不閃爍出激動的光芒。

除夕守夜是春節的一種習俗,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春節的習俗3

今年,我們一家回老家過春節。 我們家鄉的春節別有一番特色,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會有精彩。雖然春節期間大家都忙裡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歡樂相比,我想應該是歡樂佔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使我們最值得慶幸的時刻,因為在這個時刻,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家裡的所有人都會回來與家人團聚,不管有多遠,在除夕當晚,享受著一大桌的年夜飯,大夥在一起說說自己的事業,津津有味地品嚐著奶奶做的美味佳餚。聽說除夕前一兩天,爺爺可忙了:打掃大庭院,還要炸丸子,炸出一大鍋來,這丸子可是我們那兒的特產!爺爺還要炸“蘇菜”,真聽不懂!吃完飯,我們就去村頭觀看四處美麗的煙花在夜空中繽紛綻放,傾聽者四周每一處喜慶的聲音,真是激動人心的時刻。最值得說說的是守歲,一家大小,(除了很小的小孩子)都不睡覺,就是來迎接新年敲響鐘聲的.那一刻,儘管很冷,但是也阻擋不了大家的那一份激情!

大年七年級的早晨,我們都很早起床——包餃子。擀皮的擀皮,包餡的包餡,這是我們家鄉大年七年級都要做的事情,然後把一元硬幣包在任何一個餃子裡,誰吃到今年就會有福氣。結果又被姑姑吃走了,上次也是,姑姑就在那年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把我奶奶樂死了。看來吃到福真會有好事情!從八年級到初五這段期間,我們都要出去拜年,走親訪友,我們那兒一般不派紅包,就是讓家裡的男人向長輩磕個頭,我覺得這樣才實際化,發紅包太見外了,還要“禮尚往來”! 有些是發紅包的,每當我和弟弟拿到壓歲錢後,心裡是美滋滋的!

家鄉的春節多姿多彩,最快樂的當然要屬我們小朋友了。除了過年能有壓歲錢外,最開心的是我們可以輕鬆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節裡,男孩子們可盡情地點放鞭炮,每一次響亮的爆炸聲,都預示著一次快樂的歡呼,哪怕是冒著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們雖然沒有和我們一起玩,但看著我們那高興的樣子,他們自己也都心花怒放!

春節是快樂的節日,是豐收的節日,讓我們一起來慶賀吧!

春節的習俗4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方,過春節的習俗也各不相同。我的家鄉德清,春節就有非凡的意義。

在除夕這一熱鬧的日子,家家趕做年夜菜,空氣中瀰漫著酒肉的香味。男人們要一起大掃除,齊心協力把家打掃得乾乾淨淨,象徵著辭舊迎新。門外得貼上紅紅的對聯,代表著喜慶與吉祥。晚上,全家人還要圍在圓桌旁,一起吃年夜飯。不管你身在何方,不論你有多忙,都必須回到家中,與親人們團圓。在這一頓與眾不同的晚飯中,家鄉總會有一盤特殊的美食——糯米肉圓。一個個肉圓外,包著一層糯米,香氣四溢,無比誘人。這親手製作,看似簡單的一道菜,對常年不回家的遊子卻有著不同的意義。

在除夕這一天,夜晚是要守歲的。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際,人人都要吃上前一夜父母為自己準備在床頭的一塊糖,使這新的一年天天甜蜜。糖雖在口中溶化,但它帶來的'愛卻一直留在心頭。隨後,便迎來了那響徹雲霄的鞭炮聲。“砰砰!砰砰!”源源不斷的鞭炮聲帶給人們了異常的喜慶。

大年七年級則與除夕不同。在這天,晚輩是要給大人們拜年去的,人人都喜氣洋洋地走親訪友。小孩子那一聲聲的祝福,都讓長輩們心裡樂開了花兒,急忙把精心準備好的紅包遞了出去。接著,長輩們拉著小孩子的手,笑眯眯地和他們聊天,眼神裡流露出無限的讚許……

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閤家上下都要一起猜燈謎,觀花燈的。五彩繽紛的花燈掩映出了人們美好的心願,春節便在這歡聲笑語中落幕了。

家鄉的春節看似平凡,卻讓人心中倍感溫曖……

春節的習俗5

春節就是農曆春節,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降臨,永珍更新,象徵著一年的開始;標誌著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是因為通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家庭聯絡與親情。諸如吃團圓飯、向親友拜年送禮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的慶祝這個節日。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到農曆正月十五,一連15天。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

歷代皇室慶祝“春節”的場面往往反映出那個朝代的強盛、穩定與繁榮,國家越富強,慶祝儀式就越隆重。

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每家每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在我們國家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春節的習俗6

“從臘八‘吵年鑼鼓’敲響以後年氣越來越濃。”李福蔚說,人們都往家趕,“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開始置辦年貨,親人團聚,忙的不亦樂乎。

團圓的習俗傳承多年,也是一種文化認同,所以除夕飯又稱為“團圓飯”,而熬年守歲則稱之為“團坐”,“團圓”也是每年春節不變的主題。吃年夜飯是春節的重頭戲。據瞭解,西府川塬地區的年夜飯叫“抄盤子”,而山區則稱之為“大糝湯”。“抄盤子”時,晚輩要給長輩敬酒、磕頭,長輩則會拿出壓歲錢。除夕熬年時,全家圍坐一起包餃子,大年七年級第一頓飯要吃餃子,寓意招財進寶、吉祥如意之意,一些人也會將硬幣、紅棗或是糖、花生仁等放入餃餡裡“吃出”各種好運。

除夕全家團圓後,大年七年級開始親族拜年,新過門的媳婦由妯娌陪同拜年,謂之“認門”;八年級“走親戚”,給岳父母、孃舅拜年;九年級輪到姑姨輩。正月初六開始送燈籠,長輩給晚輩“送燈籠”寓意“添丁增口”。如果外孫是頭胎的,外婆、舅舅在送燈時還要加送小燈籠,稱之為“垂頭”。

正月初十到十五是遊燈籠時節,正月十五鬧元宵、猜燈謎。正月十六晚“碰燈”,拿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講究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燬,忌諱遊燈中途用嘴將燈火吹滅。

陝西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並流傳下來一個關於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發現這種凶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年”一見熊熊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陝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關中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戶豆要蒸好多饃和包子,並準備禮饃。

禮饃分為三種:一種是媳婦要給孃家帶的“大饃”,狀如蝸牛殼,裡面包的是菜油、乾麵、蔥花合拌的餡;一種是帶給不太走動的遠方親戚的“小饃”,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饃,做成老虎、小鳥、魚等各種吉祥動物的形狀,在饃頂部表面會用紅色顏料點上紅點,象徵吉祥。這些饃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七年級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孃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著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婦和新生小孩的家裡,要把自家蒸的花饃擺出來看。

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裡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淨淨。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乾淨,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臥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

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

春節的習俗7

春節有許多習俗,如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拜年、放鞭炮、祭祖等,或許你喜歡的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放鞭炮的刺激感,又或許是“舉杯互送屠蘇酒”的飯菜可口的滿足感,而我喜歡的則是“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聯的儀式感。

貼新聯的寓意是迎祥納福,辟邪除災,同時也寄託著家家戶戶的美好願望。小時候看著爸爸把舊聯撕下,貼上新聯,十分留戀,也十分歡喜。惜在一年已逝,喜在一歲又到。便是伴隨著這一張又一張的春聯,一年又一年的長,直至長大,我也會貼春聯。

大人常說撕舊聯不得遲疑,不得留戀,免得被舊日的邪氣抓住,無法在新的一年創新改變。我看著那副已佈滿灰塵的舊聯,將手輕輕放在上邊,抓住聯邊,想奮力一撕卻又怕將其撕破,毀了過往,可過去的'時光卻那麼脆弱,只有零散的碎片躲在記憶中。“過往如此輕脆,何不氣派的展開新的一年!”我這樣想著,便撕下了舊聯,展開那嶄新的春聯,慢慢地貼上,看著新聯一點一點的粘在牆上,我不禁十分高興,因為我便能隨著這新聯長高一點,聰明一點,吃多一點,幫父母多分擔多一些家務活,但同時父母的白髮又會多一點,壽命又會短一點,身體又會衰老一點,真希望父母也能多幸福一點……

貼春聯,是漢族人民對美好願望的寄託與對未來的鼓勵,同時也讓我懂得了要放下過去,不要留戀以前,做好現在的每一件事,迎接美好的未來!

春節的習俗8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9

自古至今,春節都是中國最盛大的節日,宋人王安石曾寫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不僅寫出了春節盛大的場面,還描寫了春節放鞭炮、換桃符等習俗。春節前後,各省各地都有著獨特的習俗,我的家鄉也不例外。

我的家鄉在陝西省渭南市下面的一個小縣城,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前後,各家各戶都開始為過年做準備。除夕之前,家家戶戶都應做好四件事情:掃塵除舍、蒸花饃,捏餛飩,辦年貨。

㈠掃塵除舍 每至年關,家庭主婦都要組織家庭成員進行大掃除,一則去舊迎新,二則可以把家中的穢氣清除。此時的掃塵除舍不同於平日的灑掃庭除,人們通常翻箱倒櫃、清理垃圾,把屋內屋外的每個角落都要打掃地乾乾淨淨。與此同時,還要拆洗衣被,清潔窗戶玻璃等等,可謂是個大工程。在農曆年尾打掃家居,有助改善家宅來年運程。所謂“財不入亂地”,家居整潔有助聚財;淩亂的家居難聚財。清潔房屋的同時人們也會關注個人衛生,男女老少都會在年前去理髮管換個新的面貌。俗語說:“有錢沒錢,剃個光頭過年”。可見,不論家庭還是個人,都要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㈡蒸花饃

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所謂蒸饃,就是用上等白麵即頭遍面,蒸做春節期間敬神祭祖的獻爺饃(又稱早馬糊)和走親戚往來的餛飩饃等。在此期間,各家各戶都要按照親戚的家數,長幼的多寡,一次性蒸夠行門戶所需和自家過年食用的各種過年饃,並準備禮饃以及花饃。花饃的製作是頗為講究的,有一套嚴格的工序,發酵、揉麵、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捏花饃也是婦女們一個比手巧的過程,沒有教材,沒有圖樣,全憑一代代人口傳心授,經過一番搓、捻、擀、剪、切、捏等手法,花鳥草蟲、飛禽走獸便從巧婦手底下活脫脫地變出來。花饃主要用於對天、地、神的祭祀,表達了老百姓追求豐衣足食生活的美好願望,當作走親訪友的饋贈禮品。正所謂“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蒸饃時,左鄰右舍要相互商量,約定具體時間及先後,互相幫忙。做饃時將案板放在火炕上,婦女們盤坐在案板周圍揉麵造型,分工合作,邊操作邊說笑,其場面既緊張又有樂趣。這一陣子,心靈手巧的婦女成了紅人,這家請,那家叫,忙得不亦樂乎。春節期間,韓城人多做棗花饃,象徵著幸福與多壽,花樣以神態自然的花鳥蟲魚蝴蝶、蔬菜雜果、猴獻桃等萬物生靈為主,表達對祖先的祭祀、老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 儘管花饃本身並不能久存,但它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卻一代又一代傳承並發展下來,成為人們饋贈親友,表示情誼的佳品。

㈢捏餛飩

北方的餛飩不同於南方的餛飩,在韓城流傳著這樣一首關於餛飩的歌謠:“清水水,和白麵,一擀擀下多半案。左折右折刀兒切,面片變成蓮花瓣。你捏一,我捏三,捏的蝴蝶有萬千。排成行,列成隊,眼看翅膀還在扇??”。餛飩含有

“團圓美滿”之意。在韓城人,臊子餛飩是招待貴客的名吃。逢年過節、男婚女嫁、老人過壽、喬遷、招待親朋厚友和貴賓等的第一頓飯必須是餛飩。韓城的餛飩與眾不同,非常之小,只有成人指甲蓋那麼大。餛飩的`製作較為繁雜,一般是年前家人捏餛飩,或邀請鄰居幫忙,抽出一天時間捏餛飩。年前包餛飩也可以說是一道韓城獨特的風景,每家每戶都要包很多為過年做準備,有時候家裡親戚客人多都包一袋面的餛飩。這可不是誇張。所以年前最忙的就是家裡的女主人,忙著請人包餛飩,也幫忙給別人家包,這也促進了鄰里關係,加強了人和人的交流,在一起說說笑笑餛飩就這麼包完了。韓城的餛飩必須用擠幹水分、剁碎成餡、調好味的白蘿蔔做餡。將擀好的面切成2-3釐米正方小塊。然後用面片包上餡,捏好,就成了未熟的餛飩。捏時整齊擺放在篦子上,上籠屜蒸,大概30-40分鐘即熟。然後從篦子上剝落,晾乾後存放。這樣久放不壞,甚至能儲存一個冬天。如同坐佛般的粒粒小餛飩寄託著人們美好的願望。吃的時候入開水中浸泡軟即可。每年正月七年級、十五,韓城各家早飯必食餛飩,這是韓城與外地春節飲食的最大區別。另外,結婚、祝壽,上樑,喜慶也皆以食餛飩為敬事。一餐餛飩,主人的家道及文化素質便一覽無餘,這是吃其他食品所無法比擬的。

㈣辦年貨

年貨的置辦一般在除夕之前的兩三天。瓜子花生和橘子是過年必備的待客小零食。飲料也是待客必備之物。在置辦年貨的這一天,一家之主也會買夠過年期間所需的蔬菜水果,買完這些當然也不能忘了過年必須用的對聯、貼畫和鞭炮等物品。

做完了這四件事,基本上也就迎來了除夕。在除夕的這一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然後家庭成員再次對庭院巷道進行第二次的簡單清掃。家庭主婦在此期間會做好韓城特有的早餐—餛飩。吃一碗熱騰騰的臊子餛飩,家人圍在火爐旁聊天,或坐在火炕上打牌。中午,大家一定要在一起吃餃子,預示著團團圓圓又一年。下午的時候,人們都開始在大門的兩邊貼春聯。大紅的紙上金色的字,好不喜慶。對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人們對新一年的願望。貼完對聯和門神,也到了吃年夜飯的時間了。很多農家如果不吃年夜飯,那一定是吃韓城特有有的“蒸肉”,將碎饅頭,麵粉,粉條、豬肉、白菜拌在一起,放上特製的料,蒸出一大鍋,可以吃好幾天。除夕的晚上,必做的事情就是看春節聯歡晚會了,一家人嗑著瓜子聊著天,看完春晚也就迎來了新的一年,在午夜十二點,守完歲、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

大年七年級為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這一天天剛朦朦亮人們就會起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門口放鞭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吃一碗餛燉當做早餐。然後換上新衣,打扮的整整潔潔,晚輩就開始帶著小孩去長輩家拜年。在我們那邊的大年七年級有這樣的說法,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孃家拜年,要不然會吃窮孃家,孃家在新的一年過不上好日子。這一天兒子帶著媳婦提著禮品給長輩拜

年,長輩會給晚輩發提前準備好的紅包,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字諧音,晚輩得到了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給長輩拜完年,這一天基本上就沒什麼大事了。如果人們還有時間,就會一起去城隍廟燒香祈福,或者帶著小孩去司馬遷祠堂走一走,讓他們記住這令每個韓城人提起來都會自豪的祖先。

正月八年級到初四,女婿給丈人拜年,外甥給舅舅拜年。拜年一般要拿規定性的禮品,在農村,一般帶禮饃和其他糕點菸酒等東西。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基本上不會帶自家蒸的饃,買一些禮品就可以了。過了初四,親戚基本走完了,年基本也過完了。過年期間,一般村子裡都會組織在戲臺子那裡表演秦腔,秦腔,發源於陝西、甘肅一代,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因用“梆子”擊節,故也稱“陝西梆子”,又因陝西地處古函谷關以西,古稱“西秦”而有“西秦腔”之稱。當地也叫“梆子”、“桄桄”、“亂彈戲”、“中路秦腔”、“西安亂彈”、“大戲”等。陝西人認為秦腔是百戲之祖。它不是廳堂的藝術,它是根植於土地的旋律。秦腔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於誇張性。在韓城,你隨便找一個年齡稍大的人,他都可以給你吼兩嗓子,但是對於外面的人而言,秦腔已經是接近於一個難以普及和理解的古董了。

春節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是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它象徵著美好和幸福。但是由於時代的發展,很多的傳統的舊習俗也有了新的變化。那些帶有封建迷信的習俗也有了不同的意義。個別的習俗也因為經濟的撞擊而逐漸消逝。

春節對小孩子來說是穿新衣,收壓歲錢,對家庭主婦來說是每年任務最繁重的日子。但是,無論如何,新年是帶著希望而來的,它拉近了親朋好友的關係,為學業繁重的學生減了壓,給每個人都帶來了希望,它昭示著每個人都有一個新的開始。

春節的習俗10

春節,是農曆地歲首,也是我國古老地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在“臘日”,既後來地“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春節是我國盛大、最熱鬧地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楞,正月實一古稱無日、元辰、元、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還有上日、正朝、三、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七年級是年、月、日三者地開始。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開始。開始來了,永珍更新,愚意著新一輪地播種收穫時節又要到來。人們沒有什麼理由不來歡歡樂樂地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日來臨之前就早早地在門簾上貼上紅紙黃字地新年寄語,期待著節日地來臨。

春節地另一個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給人們帶來災難地想象中地怪物。“年”一來。樹木凋謝,百草不生,但“年”一“過”卻恰恰相反,會萬物生長,鮮花遍地,生機勃勃。“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用紅紙照,於是有了燃鞭炮,貼春聯地習俗。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地節日,這一點和西方地聖誕節很相似,離家地孩子這是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地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團年”。傳統地慶祝則以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七年級前有祭灶、祭祖、掃除汙穢,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掛旗、吃餃、放鞭炮,除夕“守發”等儀式,正月七年級晚輩要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等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互相祝賀。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地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春節的習俗11

春節。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晚間送灶王上天,報人間吉祥,稱為“祭灶”。到除夕之夜,換以新灶王神像,名曰“迎灶”。

除夕,即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家家殺年豬,炸晨子、烙年餑餑、蒸供饅,做各種佳美菜餚。午後請出各種神祖三像,如“喜利媽媽”和家譜等,擺設祭祀供品;男家長攜子孫,帶紙錢、木銑上墳地,將墳堆上積雪打掃乾淨,回來之後在大門口擺設飯桌,祭祀祖宗,全家叩頭,然後進屋吃團圓飯。這天在外的親人都要回家過年;已出嫁的姑娘,不許在孃家過年,除夕晚上點長明燈,所有房間、馬廄、磨房、碾房、倉房等都點上油燈、蠟燭或燈籠,使室內外燈火通明。

天黑後拜年“辭舊歲”。半夜子時(11時至1時)俗稱“諸神(新神)下界”,家家在院中擺供紙畫天地碼子(神位),插於香斗上(鬥內裝滿高梁,口上糊上紅紙),中間插上整股香。供奉干果(紅白佔果、冰糖、栗子、棗)、焚香燃燭,鳴鞭炮。全家男女長幼,都穿新衣,向神位叩拜,叫做“接神”。“接神”後煮餃子吃,餃子叫“元寶”,餃子湯叫“元寶湯”。吃完餃子、男子到村廟中焚香叩拜,叫做“行香”,“行香”完了才能回家睡覺,也有徹夜不睡者,謂之“守歲”。說一夜不睡,精神一年。七年級天不亮煮餃子,全家團聚歡度新春佳節,之後晚輩向長輩請安叩拜,全族互拜,叫做“迎新年”。

正月七年級到初五,在神祖像前焚香,每日早、午、晚焚香三次,焚香人要向神像行叩拜禮。七年級、九年級、初五早晨吃餃子。八年級、初四早晚吃米飯、炒菜、白肉片、血腸等。錫伯人吃“火鍋”,除用豬、羊、牛肉外,還用野雞肉、狍子肉、鹿肉等,菜類還放大量切得細的酸菜、細粉,也有用蘑菇下鍋的。這幾天內忌諱屋內灰土汙水倒在外邊。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親戚朋友不往來串門。八年級、九年級、初四,家家多吃節前準備好的'食物如餃子、白麵豆包、粘面豆包、粘麵餃子、粘糕等。

正月初六,俗稱“出行日”。農村各家男女者騎馬駕車,按占卜吉利的方向飛馳,來到有橫道的路上,全家人下車下馬,撮土燒香,鳴放鞭炮,向四方叩拜,然後返回,這叫“出行”。所有人等,在“出行”後,方可出門辦事,謀生或尋親訪友。

正月初七,俗稱“人日”(從七年級開始,順序排列為:一雞、二鴨、貓三、狗四、豬五、羊六、人七、馬八等)。這天天氣晴朗則認為人們全年吉祥如意;天氣陰晦,則認為全年不利,有病有災。這天吃餃子,吃年糕,下面條,意味著年高壽長。

春節的習俗12

“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到了三十掛門神!”這就是我的家鄉武漢的春節。

春節前夕,外婆忙進忙出打年貨,一大早就出門,中午才回來,只見外婆的手拉車裡堆得滿滿的,有牛肉、羊肉,各種蔬菜,還有我最喜愛的豬蹄髈。看著外婆為了做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忙了幾天了,我想我能做點兒什麼呢?我看了看家裡:我可以掃房子呀!我立刻拿出媽媽的吸鐵石擦玻璃神器沾上水,把玻璃門窗裡裡外外擦得亮晶晶的`,又拿出吸塵器把家裡地板、書桌下吸得乾乾淨淨。晚上,外公外婆開始做炸貨、開滷鍋了。大人們絞肉切菜,做丸子,我們小孩子幫著大人們把海帶、千張用牙籤串起來,看著大人們把牛肉、海帶、雞腿、乾子和千張等放進鍋裡開滷,等呀等呀,那花椒,八角的香味就瀰漫在整個屋裡,濃濃的久久不散,我想這應該就是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了,外公外婆一大早開始準備年夜飯,媽媽和大姨忙著裝飾屋子,貼年畫、窗花,掛燈籠,我和表妹也不閒著,我們把零食、水果裝進精緻的果盤裡,擺滿了一茶几。到了中午該貼對聯了,我站在板凳上小心翼翼地拿出對聯貼在大門上“福多財多喜事多,人順家順百事順”!“團圓啦!”爺爺叫上我們上了桌圍成一圈,看著一桌好菜,立刻動了筷子,只見表妹正要對那條大魚插下去,外婆趕緊說,“小饞貓,等一下,這條魚是不能吃的,是看的,預示著年年有餘”我們哈哈大笑。我們一邊品嚐美味佳餚,一邊說著吉祥祝福的話相互敬著飲料,不知不覺到了晚上八點,我們一家人坐在沙發上,看聯歡晚會守歲,這天一晚上,我們一點睏意都沒有,只有期待和興奮。電視裡傳來“咚,咚,咚”,12點了,外公把家裡的電子鞭炮打開了,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辭舊迎新啦!

大年九年級,我們一家一起去梅園玩,一進公園便聽到了鑼鼓聲。湊近一瞧,是正在舞獅子呢!一開始,一隻亮橙色的獅子跳上臺,隨後一隻粉色的獅子又從下竄了上來,兩隻獅子披著帶有流蘇的彩服,隨著鑼鼓跳舞。他們並在一起,把腿交叉狠狠地踏在鋼架臺上,發出轟轟的聲音,使表演更有節奏。粉獅子忽然跳了起來,又撲了下去,橙獅子又接著躍起,他們身上的流蘇彩片都飛舞起來,似波浪一樣湧動,有些凌亂,卻井然有序,讓人賞心悅目。跳著跳著,兩隻獅子似乎疲倦了,走起了臺步,他們走在舞臺,一邊俯著身子慢慢兜圈,一邊向人們撲閃著她的大眼睛賣萌,小孩子們新奇地紛紛去摸獅子頭,開心極了。只聽鑼鼓重振,兩個獅子又並在一起,一隻俯身另一隻從背上躍過,好似一隻彩色的大輪子,不停滾動,這時兩隻獅子站立起來,叼著一副對聯“萬事如意,新年大吉”,大家紛紛叫好,掌聲雷動。我們繼續向前走賞梅......

我的家鄉武漢的春節就是這樣祥和熱鬧,我喜歡在家鄉過年!

春節的習俗13

為了使我感受到科學的魅力,領略它獨有的風采,今年春節,我和媽媽來到了寧波科學探索中心。一聽說我們要去那裡,我就迫不及待了,恨不得馬上飛過去。在毛毛細雨的滋潤下,汽車行駛了一個半小時後終於到了。

一進館內,似乎正深陷在這夢幻的科學童話王國中。

裡面一共有6個常設展廳,以娛樂的形式推廣了科普知識,每一個展廳都十分震撼人心。知識的海洋就在身邊,再不學就晚了,想到這裡我就頓時玩性大發。

走進宇宙展廳,好像真的步入浩瀚的宇宙中。火星登陸船、太空基地、中國航天…這些人類探索宇宙的成果,讓我目不暇接。我初步瞭解了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宇宙可能是100多億年前由一個“奇點”大爆炸產生的,地球在宇宙中是多少的渺小與“年輕”,宇宙深處,一定有許多未知的生物文明。這些新奇的知識,我一時接受不了,需要慢慢消化。

一隻巨大的“帝皇”蟹模型掛在半空張牙舞爪,迎接我們進入海洋展廳。海洋既是生命的搖籃又是一個神祕的地方。全球潮汐、海洋主權、冰洪,我看得似懂非懂,深海登陸船,水下手勢訊號,倒是蠻有趣。但展廳裡最熱鬧的還是打擊海盜遊戲展臺,一個長長的水池橋樑、海盜船,還有噴水池,海盜船上有各樣的'寶藏,我們要變動橋樑,再用噴水柱擊翻海盜船,我玩得不亦樂乎。

最後,我們來到“人體與腦”展廳,瞭解人體各個器官的相互合作過程;來到“和諧家園”展廳,在“後果牆”目睹地球環境興衰,反思人類行為的利弊,在幻影成像帶來視覺衝擊的同時,得到了心靈的震撼;來到“人的技能”展廳,懂得了沒有合作就沒有成功的道理;來到“科學的樂趣”體驗科學的魅力…

經過這次體驗,我終於真正領略到了科學獨有的風采。

春節的習俗14

在我的家鄉湖南,過年有著許多風俗習慣,與北方有著些許不同。

在我們這裡,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的小吃—糰子,而不是北方的年糕或餃子。這是一道用麵粉製成的美食,麵糰中夾雜著胡蘿蔔丁、幹豆腐、豬肉等,包好之後放火上蒸,不多久,香噴噴、熱騰騰地一籠團長就出爐了。光看那白嫩的'外皮,就饞得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更讓人讚不絕口,脣齒留香。糰子不僅可以蒸著吃,還可以煎著吃。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這天,街上比以往都要熱鬧。家家都在準備年貨,而小孩子們也在為過年做準備,買爆竹,買小玩意兒。

過了小年,人們更忙碌了,家家戶戶進行大掃除,給家中的大小物品“洗個澡”,將家裡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戶戶貼對聯、貼年畫,準備年夜飯。到了晚上,鞭炮聲絡繹不絕,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一家人圍著在一起邊看著聯歡晚會邊吃著年夜飯,不知不覺就迎來了新的一年。在除夕夜,大人、小孩是要守歲的,長輩們會給小孩子們壓歲錢,寄託著“歲歲平安”的美好祝福。

七年級這一天很講究。早上一般都煮麵條吃,寓意著長長久久。在這一天人們通常都閉門不出,各自在家休息。春節的假期也就基本上從七年級至初六,過了初六,人們就陸陸續續上班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放花燈、猜燈謎在這裡是不流行的,只是煮煮湯圓吃而已,所以相對於北方的元宵節,就不那麼熱鬧了。湯圓有各種各樣的,有芝麻餡兒、花生餡兒、奶黃餡兒……如玉盤珍珠,惹人喜愛。

過了十五,年就算過完了,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大家夥兒又開始了一年的忙碌。

春節的習俗15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日——春節。家家戶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

過年當然要貼春聯。除夕那天,媽媽特別吩咐我,讓我去找幾對春聯,貼在我家門上。於是,我找了兩對春聯,我大聲讀道:“萬水千山憑虎躍!”媽媽連忙說出下聯:“五湖四海任龍騰!”“呵呵,媽媽真厲害”!還有一幅上面寫著:“五福臨門,上下平安。”媽媽說春聯都是吉祥話,是人們祈求在新得一年裡能過上快樂幸福的日子。

除夕的晚上,瞧!外面成了煙花的世界。窗外簡直是火樹銀花,格外絢麗。看那千姿百態的煙花多美呀!有的`銀蛇飛舞,有的金花四濺,有的像仙女散花,還有的像孔雀開屏。這些煙花使人看得目不暇接,把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

七年級至初十左右,我們大家都要到親戚朋友家裡去作客拜年。去時都會帶上一些禮品,表達一片客氣之意。無論是我們去作客,還是親戚朋友來作客,我們肯定賺足了便宜,因為我們能得到壓歲錢,拿到壓歲錢心裡別提有多高興!

我喜歡過新年。新年能貼春,能拿壓歲錢,能賞煙花……最重要的是能和大家分享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