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重陽節日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6K

一天又結束了,在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用心地寫一篇日記了。快來參考日記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的重陽節日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的重陽節日記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今天上街,路過一家音像專賣店,聽到從裡邊飄溢位《九月九的酒》的熟悉旋律,才突然想起今天正是重陽節,也正是親人團聚喝酒的時候。

陳少華演唱的《九月九的酒》這首歌,由於充溢著一股濃濃的思鄉情懷,再加上特別抒情的優美旋律,所以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走紅了好一段時間,在1995 年還獲得北京音樂臺《中國歌曲排行榜》金曲獎。我清楚地記得,那幾年,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大街小巷都回漾著陳少華散播的“酒香”:“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尤其是到了“倍思親”的佳節之際,更是勾起人們的思鄉情懷。這不,我在這家音像專賣店的門口,一邊聽著《九月九的酒》這首歌,一邊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以往常常喝到的家鄉米酒,那無盡的鄉愁就這麼被輕輕地撩撥起來了。

重陽節喝酒,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晉代的時候,陶淵明就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到:“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的“醪靡”,是指一種米酒。由此可見,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喝酒就已經成為我國民間流行的一種習俗。記得在《九月九的酒》這首歌剛剛流行的時候,我經常會悄悄地跟著學唱,為的是可以去夥伴們面前炫耀。那時的我,還未能完全體會到歌詞裡的真意。而如今,再細心欣賞,腮邊早已流出兩行思鄉的淚水了。“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其實,他鄉也是有烈酒的,只是少了親人的問候而已。畢竟,最醇不過家鄉酒,最親不過家鄉人啊!

我的家鄉地處桂東南,平常的時候,鄉親們都喜歡自釀一些米酒,以供日後飲用。雖然,家鄉的米酒算不上是什麼烈酒,然而也曾醉倒了無數的文人墨客。李清照有詩云:“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陸游的飲酒詩也顯得特別豪放:“愁閒如飛雪,入酒即消融。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李白的飲酒詩更是盡興:“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那一份思鄉的情懷,因了美酒,悠悠千古,與人同在。

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的米酒入口綿軟、醇厚,暖心暖胃,其酒力是緩慢地上身的。喝起家鄉的米酒,絕不會像喝高度白酒那樣感覺到喉嚨裡有一道火舌流過,它的功夫是不知不覺的滲透,在你還沒有覺察到它的勁道,完全將它忽略的時候,它輕鬆地將你掀翻,把你醉得猶如軟泥一般,讓人扶也扶不起來。所以,很多性子剛烈的外地人,一般都不大敢喝家鄉的米酒,他們寧願喝嗆喉的白酒,也不願喝絲綢般纏綿悱惻的家鄉米酒。

一般說來,鄉親們釀製米酒的時間 ,大多會集中在歲末年初這段時節。走進村中,處處即可聞到濃烈的酒香,可謂是“歲登通臘祭,酒熟薰村翁”了。家鄉米酒的釀成過程,不需要太複雜的工藝和高超的技術,只需在大灶上置一蒸籠,將糙糯米蒸熟蒸透,提上幾桶井水或清河水過濾冷卻,然後將之倒在石缸或木酒桶裡,撒上酒麴,拌勻,用幹稻草、棉被將缸、桶捂得密密實實,等上個十天半月聞到了一縷釅釅的清香就可開封了。不過,開封時一定要掌握得恰到時候,如果開封早了,發酵不足就成了爛糟,太遲,則發酵過了頭,又要成為酸糟,糟酸了,那米酒自然就也是酸的了。開封后,一切保溫物都要撤去,然後按一斤糯米加三斤清水的比例進行化水,化水後兩個星期左右,那米酒就做成了,淡青色的,帶著濃濃的香味和隱隱的甜味,喝上一茶缸子,能使人微醺但不醉。

特別是到了逢年過節的時候,倒滿一壺家鄉的米酒,上面飄浮著白色的泡沫,輕輕地呷上一口,再挾一塊肉入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那真是其樂融融,趣意無窮了!

如今,不知不覺地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真是“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啊!在我國民間,人們又把重陽節稱為老人節、敬老節。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常年在外,遠離親人,對父母等老人很少盡到孝心,也很少有口福喝上家鄉的米酒了,但我那濃濃的米酒情喲,就像時時憶起的家鄉和時時憶起的家鄉人一樣,那種思緒,那種留戀,總是揮也揮不去……《九月九的酒》裡是這樣唱的:“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而我,卻只能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外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