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傳統飲食習俗

來源:果殼範文吧 6.71K

重陽節飲食習俗

重陽節傳統飲食習俗

1:吃重陽糕

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的含義在裡面,比較吉利。

在重陽節的前兩天,人們紛紛用麵粉蒸糕,糕上插著彩色的小旗,點綴著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仁等果實;或者做成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名為“獅蠻慄糕”,這都是南宋時期臨安(今杭州)的風習。這些慄糕,恰是“我輩合登高時攜帶的佳點。”

北方的重陽糕,以發麵花果蒸糕最為著名(又名發糕)。發麵蒸糕是將麵粉發酵後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種花果,如紅棗、果仁、蜜餞、紅絲、綠絲等,上籠蒸熟後將面糕倒出,正好各種花果均在面糕上面,並呈饅頭狀。發麵的重陽糕,鬆甜軟糯,十分味美。

在我國有些地方至今還留存著這樣的風俗:到了重陽時節,已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送重陽糕,一般是兩個大的,九個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農村流傳的“中秋剛過了,又為重陽忙,巧巧花花糕,只為女想娘”的民謠,正是反映了這個風俗民情。

2:吃餈耙

吃餈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餈耙分為軟甜、硬鹹兩種。其做法是將洗淨的糯米下到開水鍋裡,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裡搗爛,揉搓成團即可。食用時,把芝麻炒熟,搗成細末,把餈耙團搓成條,揪成小塊,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適口,稱為“軟餈耙”(溫食最佳)。硬餈耙又稱“油餈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後不搗爛,放在案上搓成團,擀開後放些食鹽和花椒粉做成“餡芯”,再卷條切片,再入油鍋中炸制,成色金黃美觀,鹹麻香脆,回味無窮。

3:吃柿子

吃柿子食俗,在我國民間還有一種傳說。據《奇園奇所奇》中介紹: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私訪,這一天正值重陽節。他已經一天未食,感到飢餓口渴,當行至剩柴村時,只見家家牆倒樹凋,均為兵火所燒,朱元璋暗自悲嘆,舉目環視,唯有東北隅有一樹柿子正熟,遂採摘食之,約食了10枚便飽腹,又惆悵久之而去。乙未夏,太祖攻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採石磯),取太平(今安徽太平縣),道經於此,柿樹猶存,便將以前微服私訪在此食柿的事告於侍臣,並下旨:“封柿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陽節均食柿子,以示紀念。

各地重陽節習俗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除了這些習俗外,中國各地還有很多饒有興趣的風俗。

1、陝北在重陽節白天是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麥麵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燈火,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人們都會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頭上,以之辟邪。

2、在山東北部,人們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

3、在浙江,紹興人在重陽節這一天互相拜訪。桐廬人備豬羊以祭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包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4、在江蘇,南京人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常州人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人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5、在河北香河,重陽節這天,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相互送禮,稱為“追節”。有的地方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有的地方境內無山,民眾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6、在湖北,重陽節這天要釀酒,傳說此日所釀之酒最為清冽,且久藏不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