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工智慧的作文精選(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7.21K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人工智慧的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人工智慧的作文精選(2篇)

關於人工智慧的作文1

人機大戰,以人類的完敗告終。於是恐慌的情緒盛行,無數悲觀主義者從水下探出頭來,大肆丟擲《終結者》這種類似的例子,目的想必只有一個:說明人工智慧必將成為我們的敵人。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就已經有過人機大戰的先例了:IBM公司的超級主機“深藍”在國際象棋這項賽事上擊敗了世界冠軍。就現在的情形來推測,當時也必定掀起了一陣輿論熱潮,但為何今日的人機大戰又一次成為熱點呢?大概是因為它的傳播,只能依靠一些科學知識尚未形成健全體系的人,但最後卻又止於智者。

道理相當簡單,計算機所使用的優秀演算法和其超強的運算能力,使它們可以用匪夷所思的速度模擬完成一場又一場的比賽情形。專業資料表明,一個人,從出生開始下棋,到一百歲死亡,期間不吃不喝,約乎能下八十多萬盤圍棋,而阿爾法狗利用自身優勢,到比賽前,已經累積了三千萬盤的經驗了,這並不算是公平的,可也解釋了失敗的原因。與之相較,世界冠軍李世石就好像飛向太陽的伊卡洛斯,傾其一生也只能看到太陽邊緣有個在顯示屏上顯示emoji笑哭表情的主機罷了。

之所以設計人工智慧,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方便人們的生活。它所具的優點不可能達到人類的廣泛性,身為創造者的我們,這點自信還是得有的罷。假如結局是成了人類之敵,也只能說明是設計製造者的失敗。於主觀上將一種工具定義為兵器,就好比你想吃西瓜,別人拿了把西瓜刀給你切西瓜,你偏偏又不想吃西瓜,拿著刀搶銀行了,那豈不是西瓜刀對於人類的未來也會生成威脅?這顯然是進入了思維誤區。

霍金老爺子的話也不能當成真理,他總是反覆無常,推翻自己言論的'事情還少了麼?“黑洞”,這個耳熟能詳的詞彙,作為科學界研究黑洞第一人,近幾年一次釋出會,他用特有的電子音說:“好吧,其實黑洞可能並不存在。”而對於我們,數字化工具的普及實際也有弊端,無數的資訊傳播途徑開闢後,謠言就好像當年歐洲殖民者般橫行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空間上,可謂取關之無盡,澄清之不竭,是網路之毒瘤也,而吾與子之所共恨。

讓我欣慰的是,人工智慧並不理睬針對它的言論,依舊在穩步發展,試想一下,數十年後,開車能夠自動,那麼不再有酒駕,孩子的家庭監管得到保障,父母可以在外放心打拼,老師們批改冗雜的作業和試卷時能有一位效率極高的助手,替他們緩解肩周炎這種長期毛病困擾。作為工具,它將無處不在,好比頭上純渾的天,腳下踏著純渾的地。

當然最讓我開心的,還是阿爾法狗乾脆利落地贏了,它如果坐擁此等經驗水平,還假裝不敵人類,仔細想想,更令人恐懼不是麼?

俗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但因這種莫須有的猜忌,使得無責的人工智慧白白背上沉重的黑鍋,雖然並無情感,但或許也顯示了資訊時代的隱患,是應該反思的跟風或是求異的心理。

因為:從古至今,人類的敵人,只有自己。猜疑鏈的形成給社會的未來蒙上一層迷霧,熱衷討論者連圍棋所代表“中庸”之道也不知只論成敗,大概也很難醒悟。

希望在不遠的未來,社會因有了人工智慧而欣欣向榮,地球越來越好;而不是隻能在被稱為未來之敵的它們投影下,觀看曾經美麗的地球,和現實的滿目狼藉。

關於人工智慧的作文2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計算機與機器人被髮明出來,並一步步邁入大眾視野,而當下將二者高度結合的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名字中有“人”的機器人愈發擬人化,這給許多人敲響警鐘。霍金也曾十分擔憂:“如果管理不善,會思考的機器人可能會給人類文明劃上句號。”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的警示中,重要的是管理妥當。而在我看來,機器人擬人化與否並非問題,最重要的是,放風箏的人要緊握住線,製造出機器人的人類要掌握這“擬人化”的命脈。

科技的進步,實際很少允許我們說“不”。時間的指標倒撥回19世紀,工業革命從大西洋彼岸一個小島開始,機器生產大肆侵佔城市甚至農村的每一寸市場,無數手工業者在失業邊緣聲討這場災難般的進步,最終卻均以邁入工廠就業為結局。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人的價值,實則一次又一次被重新定義,人與人之間的“等級”也一次又一次被重新劃分。從“書生百無一用”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再到今日對高智商高學識高科技人才的追捧,無不證明著這一點。機器本身的發明即為解放勞動力並使之進步,而機器不斷進步的同時,進步更快的,是人類。今日科技進步的巨大浪潮無疑也會逐漸侵佔我們的每一寸市場,蘇埃爾所言“機器高度擬人化,將重新定義‘人’的價值”亦毋庸置疑。故而,人類勢在必行的,一是作為創造者,把握尺度;二是作為參與者,讓這一次的“重新定義”能像以往的每一次般,達到另一個新的高度。

宮澤賢治在《銀河鐵道之夜》中寫道:“可現在的我,一邊瞧不起這個人,一邊又吃著人家給我的糖果,自己也想到困擾。”這隱喻著我們如今的.狀況。在“抽菸有害健康”成為常識的背景下,香菸市場依然如此龐大,抽菸者與日俱增,竟有人責怪起美洲的菸草;在許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因沉迷遊戲而走向末路的同時,電競產業依舊極速發展,竟有人直指“遊戲本不該產生”。面對這類矛盾極大的事物,人們往往從結果而非源頭——人的慾望——入手。它們均因人的慾望而產生、壯大,也的確帶來一些益處,極端情況產生的問題在於,人們一開始便沒有把握好它們的尺度與底線。它們的底線是什麼?是不允許公開推銷,是分級制度,是將選擇權留給有能力選擇的大眾。而機器人擬人化之路並未走得很遠,在它壯大之前,科學家們要做的是守住底線。道德、法律、人文主義、消費者的知情權等都是底線,而在把握這一命脈的基礎上,當然應當掌握好擬人化的方向。既然擬人化不容拒絕,那麼保證機器“人”始終以保護人類利益的程式執行便是關鍵。如此,霍金所說的“管理”便做到了。

與此同時,每一個人都應時刻自我警覺,我們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只有揚鞭自奮蹄,才不會在“重新定義”的浪潮中被淘汰。而如庫克所言,“我只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機器能做到邏輯滿分,人類更應做到道德滿分、人情滿分。這亦是守住底線、拓展上線的關鍵。

機器人擬人化之路,不容拒絕,隨之而來的“重新定義”亦是大勢所趨,把握這“擬人化”的命脈,便能使其物永為我所用;與此同時,人亦不可在此路上迷失,當存人性以求立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