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

來源:果殼範文吧 4.34K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1

時間過得很快,幾天的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已經結束,可我的內心卻是百感交集。

我上的是七年級的《EXcEL資料求和》,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省級比賽。我很榮幸能夠代表XX參賽,內心有點小小的欣慰,卻也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壓力。全省22個選手,聽說其中還有曾經參加國家賽的選手,壓力真是無比的巨大。我時常安慰自己:沒關係,XX地區資訊科技發展比較好,但其他地區的選手或許和我一樣,不管怎樣每參加一次活動,也會有不同的收穫,就當是鍛鍊自己。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鑽研教材、觀看視訊、琢磨教案……。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後來試了一節課,之後大家給我提供了寶貴意見,同時也得到他們的鼓勵。

12日下午,我的課終於上完了,可課後我發現上的並不是很理想,我竟然犯了不該犯的錯誤:①本來匯入的時候是有聲音的,我沒有檢查一下PPT,播放的時候沒有聲音;②準備工作沒有做好,在課前沒有好好看一下學生的機子,有的學生機沒有收到下發的檔案,耽誤了我不少的時間,以致於沒有詳細的講解函式,草草一句話帶過;③課堂的應變能力不好,前面用了大量的時間,後面的'練習可以不用做,特別是用公式來求水費的多少,應該先總結和評價,有時間再回過頭來做練習。在這裡犯下了這麼多的失誤,這多多少少給我留下了遺憾。

我覺得不管是上課還是聽課,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下午聽了於老師的評價,知道很多東西自己是沒有想到的,比如國興中學岑老師的課,從匯入到結束用的都是同一組資料,環環相扣,非常好。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就想起,為什麼我上課的時候不先播放一段威馬遜的視訊,給出一組受災的資料,一直使用在課中呢?這樣的效果不是更好嗎?

雖然課上的不是很理想,但也是教學成長中一次寶貝的機會,增長了見識,鍛鍊了膽識,提高了教學認識,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

此次活動,我也得到了一些感悟:堅持總有希望;好的課也需要多研討;只要自信與努力並存,才能走得更好。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2

本學期,我擔任了國小的資訊科技課教學。羅樂中學歷來對資訊科技課非常重視,注重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非常感謝校領導能給我這個機會,給我一個自由發揮的舞臺,尤其感謝黃校長,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您的一些創新的理念,令我受益匪淺。

國小資訊科技課的教材,已經要求對網路的瞭解;對於一個剛踏上教師崗位的新教師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在學生中開展了調查,對於時下他們最感興趣和了解的資訊科技內容進行了統計和歸納;其次,把學生知識點內容也結合進來;再次,教授了教材上將要學習的某些內容,但是程度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說不是很簡單,但能為國小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最後,和其他學科的內容想結合,使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

本學期,大致教授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基礎操作篇

①開關機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②資料夾的操作(要求每個同學建立一個以自己班級學號命名的`資料夾,將今後每堂課的作業都儲存在自己的資料夾裡)。

③檔案和資料夾的搜尋。

④桌面的設定。

(2)網路篇

①學會瀏覽網頁。

②申請免費電子郵箱,收發電子郵件。

③聊天軟體QQ的使用。

④申請北海網誌(學生Blog)的空間,學會修改模板、發表日誌。

⑤學會發送電子賀卡。

(3)軟體篇

①“畫圖”軟體的使用。

②用“Word”軟體製作小報。

③用“Word”軟體製作表格。

④用“Powerpoint”軟體製作幻燈片。

⑤用“金山畫王”軟體製作圖片。

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每堂課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然後讓他們運用學過的知識完成任務。所設計的任務有:教師節賀卡,給老師的一封信,國慶節小報,製作一張課程表,奧運會幻燈片,製作一幅“秋遊”的圖畫,給自己安一個網上的家。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完成任務還是比較有興趣,他們覺得如果能快速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就能體現出自己的能力。我還發現,他們對於上網完成的任務,熱情特別高,可能是因為網際網路的普及,已經滲透到我們身邊的每個地方,網上豐富的資訊內容能夠使他們的視野更寬闊。對於依靠軟體完成的任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也做的非常好,比如小報、幻燈片和金山畫王的圖片,有些學生的作品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我在授課和指導學生的同時,注意了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及時瞭解他們的愛好,他們感興趣的技術,和他們想學的知識,並把這些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力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他們引導到主動學習、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也通過不斷的交流,增進了和學生之間的感情。

當然,在本學期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掌握知識還不牢固,教過的內容,過了2.3個星期就忘記了;有些學生對於鞏固的、知識點重複的練習興趣不高;由於學生水平的差距,造成講課效果不一致,往往好的同學已經反覆操練了幾遍,而較差的同學還未能完成一遍,而我個別輔導的時間有限,因此某些同學一學期內完成的任務寥寥。這些問題在下一學期裡都需要改進。另外,資訊科技課基本都是上機操作課,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也比較容易興奮,因此要保證課堂紀律,做到收放自如,還需要下一番功夫。

以上是本學期資訊科技課教學中的一些得與失,在新的一學期中,我要更加努力,爭取出色地完成校本課程的編寫和課堂教學任務。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3

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課堂中真正體現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的課堂教學結構,通過聯絡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針對資訊科技學科的特點,進行了以下的教學反思。

資訊科技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它有一個理論聯絡實踐的基本過程。教師課堂教學的設計、環節的策劃、安排並不等於教師一人唱獨角戲,要善於引導、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不但要引導學生把每節課的知識體系、脈絡把握好,還要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在實踐操作中對理論知識加以實踐、驗證。所以要求我們資訊科技教師注意以下方面:

一、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

學生學習的方式是理論聯絡實際的學習方式,科學設計,合理組織學習小組,在小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學習風氣,真正發揮小組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作用。同時也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基礎、學習能力、性別等進行小組人員的合理分配,使每個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互補。教師要始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習的過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儘量讓學生自己做主張,在小組學習中形成齊心協力對付困難的合作風氣,對於學困生,引導他們從集體中尋求幫助。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新空間,在促進學生自身發展的同時,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學習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二、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資訊科技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下,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國中生易受外界的影響,有時顯得比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內,總要求他們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是很困難的。那麼,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值得我們思考。我認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自學也未嘗不可;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教師加強隨堂指導,使學生聽明白,做正確。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如果整一堂課只講理論不讓他們動手,他們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多動手,這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在上機內容的選擇上,也要注意難易結合,有時候採用同樣的練習,基礎好的學生由於認為太簡單在操作的時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礎差的學生有時又認為太難做不出來,這樣“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這時候佈置不同的任務,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務,另外佈置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基礎好的學生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和知識技能。

四、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如果總是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錯,但長期下來,學生便會慢慢地失去興趣。資訊科技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或學生自己看書學習,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優生輔導差生。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臺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很好。另外,將書本中的例題和練習相結合,提出典型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然後由小組派代表上臺來講解和演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經驗。

以上點滴的反思,是通過教學活動摸索的,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堅持不懈的用新理念、新知識來不斷的充實、完善自己,不斷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4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型的課程。發展速度快。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其實踐性強。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們很喜歡上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的操作課,更是有一種讓我一次上個夠”感覺,但是一部分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玩”樂”為主要的情緒支配,對遊戲、上網聊天情有獨鍾,而對於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不好玩”或者乾脆來個置之不理。上機操作的秩序也比較混亂,結果一節課下來,外表上課堂氣氛很輕鬆、活躍,其實效果很差,學生覺得自己一節課後好象什麼也沒學會。面對著這樣的學習現象,經常會產生幾許無奈,但更多的.思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作為從事國中資訊科技教學的教師要改變這樣的現象又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那麼就不能以原始的教學方式來教學

作為中學時期的教學,資訊科技屬於一門新型課程。屬於初級往中級過度階段,學生處於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初步狀態,對於趣味性的知識較為敏感,所以根據這一階段的年齡心理特徵,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課本知識為主,益智遊戲為輔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這樣做,符合本階段的認知結構,便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使學生處於一種愉悅的學習狀態之中,便於接受老師教授的知識,且易於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發展自我能力。為此,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內容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餘,也教學時玩玩“掃雷”紙牌”等益智教學遊戲,以激發和調動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

其次。受此影響,資訊科技在學生們印象中屬於副科。

學生們從思想上也未得到重視。為此,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列舉生活、工作中的例項,來闡述資訊科技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了解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從學生的思想上,來改變這樣傳統的副科無所謂”觀念。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5

我們課題組成員把這一段時間的調研實踐進行了反思,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任務驅動的形式化和簡單化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實施中存在著將任務簡單化的傾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對達成教學目標確實有著獨特的優勢,但把任務簡化為以教學目標的問題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義錯誤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計算機網路”一節的示範課上,教學目標是:認識並瞭解計算機網路。作用。分類和組成,教師依此提出了四個問題什麼是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的作用?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計算機網路的組成?並認為這就是給學生提出的四個任務,而後用大半節課的時間要求學生從教師做好的網路課件中,分別單擊“計算機網路”“網路的作用”“網路的分類”“網路的組成”等超級連結,通過看到螢幕上呈現出的與書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來完成“任務”。這種對“任務”與“問題”的理解未免過於膚淺,這裡提出的四個“問題”不需要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來建構知識框架,而只需要開啟書本就可輕而易舉地獲取正確答案,它不是“任務”,不構成“任務驅動”的前提,自然也不屬於任務驅動教學方式,這位教師所做的課件自然也屬於“課本搬家”。對高中學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學生,這種照搬課本的資訊科技課是不會受歡迎的,因為學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們不需要“課本搬家”,他們渴望獲得在教師引導下的,展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展示事物本質的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驅動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過程。

二、關注任務驅動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不能僅僅理解為是對學生技術的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門課程,它既含有豐富的科學性,又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知識,在教學目標上則體現為豐富的情感目標。任務驅動的教學形式使教學環境情境化、問題化,教學過程則要求既源於具體情境而又能超越具體情境,達到融知識、技能、情感於一體的至高境界。有價值的任務驅動的設計除了能使學生達成一定的認知目標和技能目標以外,還需要能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感、行為習慣乃至人格塑造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均產生積極影響。有這樣一節國小資訊科技課:以“附件”中“錄音機”的錄音、效果等的學習為載體,使學生學會“視窗”、“選單”等的操作。這本是一節任務驅動較為得當的好課,遺憾的是,教師在要求學生自行錄下一段聲音並進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關於音樂審美的說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學生在講合演示時,將國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悅耳更為重要的是影響了國歌的嚴肅性和莊嚴感,不能不說是這節課的一大敗筆。

三、改進之處

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技能教學效果不錯,但有一些問題需注意和改進:

(1)教學進度不易把握。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課堂更為開放,但這一“放”就不好“收”,每一組的探究程度和進度教師很難把握,實訓結束時,有的組提前完成,可有的組只能草草“收兵”,影響效果。以後需採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證探究效果,又不影響進度。

(2)課堂管理待改進。探究性學習法的課堂更為“活”了,這也導致個別學生干擾他人。對此還要想些辦法,採取措施在行動上約束學生,最好能使學生都“忙”起來。

(3)評價上有困難。傳統教學強調“單打獨鬥”,學生表現很容易掌控。但採取任務驅動教學法,可能有個別學生濫竽充數、混水摸魚,給教師造成形勢一片大好的錯覺,影響到教學效果。

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將可能通過計算機網路隨時獲取幫助,並隨時成為“教師”。這種教學方式全面應用到技能教學相信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它將完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讓每個學習者將學習當作一種享受。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6

資訊科技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及各方面的協調能力,要確保資訊科技教育在培養新型人才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探討資訊科技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多年從事計算機教學的教師,在教學中我總結了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利用“任務驅動”法來實現教學任務

單從“任務驅動”字面上看,好像是學生在老師佈置的“命令(任務)”驅動下完成某些學習,如果這樣的話,那學習過程就不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而是被動積極的學習了,學生主體仍然沒有從被動的'去接受知識中解放出來。我們這裡所說的“任務驅動”是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找出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事實上它並不是簡單的給出任務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講畫圖中的圖片翻轉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任務:畫出一個倒“福”字來。學生得到這一任務後,他們就會主動的思考並學習完成這一任務所需要的知識。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完成這一任務需要用到“為圖畫新增文字”這一舊知識和圖片翻轉這一新知識,學生就可以通過完成該任務學習並複習新舊知識,而且還學到了把知識綜合起來運用。

二、使用懸念手法,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時,往往喜歡上上機操作課,對課堂理論性教學則感到單調,尤其是在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時表現較突出。此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強調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或採取簡單批評指責的方法要求學生注意聽講和積極思考,效果不會很好。如果採用電視節目預告中使用的“懸念”手法,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計算機儲存容量時,我手舉一張光碟,設其厚1mm,接著提問一套百科全書的厚度是多少?此時學生會七嘴八舌地猜測回答。這時學生已經產生了一個疑問,一張盤和百科全書有什麼聯絡呢?接下來話鋒一轉說道,就用這樣的一張盤,可以存入幾套百科全書!學生馬上會瞪大眼睛、張開嘴發出驚訝的聲音。此時懸念已產生,興趣也調動起來了,學生會懷著極大的好奇心要了解計算機儲存容量到底有多大,預期的教學效果就達到了。

三、注重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知識不再僅僅作為資訊而被簡單傳遞,它應該成為引發學生思考的物件。學生的思維是在活動中發生的,並隨著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展。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促進者,指導者,應該引導學生針對某些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儘可能地去暴露學生思維過程,做到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結論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使學生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發展能力的過程。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匪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7

一.建立新型的教學環境,構建教學模式

要進行教學改革,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關鍵。作為一名教師應要求自己把著眼點放在科學方法論、教育方法、推理方法、蒐集資料的方法、從事實中做結論的方法以及分析綜合事實的能力培養上面。要減少教師講授的內容和時間,增加學生自學的內容和時間。在自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通過研討,促進學生對規律性知識的掌握。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啟發、點撥、誘導、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得到最充分的發揮。要打破以前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樹立育人的教學觀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現代教育觀。在教學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和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參與,使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在這裡還不得不提出當遇到差生時,千萬不要厭惡,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不要草草了事,要知道自己正在實行的教學改革呢!

二.求真務實、紮實工作,加強管理和領導

要認真組織和實施好現代遠端教育工程,運用資訊化的手段和方式,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實現資訊科技課改的跨越式發展。要提高認識,進一步把課程改革推向深入,嚴格規範教材選用行為,嚴禁使用未經國家審查通過的教材,更不得直接使用境外教材。加大對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支援進一步完善新課程推廣機制,廣泛開展交流活動,組織開展評選表彰先進學校和教師活動,及時宣傳報道實施新課程的先進典型,努力營造推廣新課程的良好氛圍。

三.要合理設定課程內容和安排課時

課程設定為“多起點”模式: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習者,採用不同內容、不同難度、不同要求的教材進行學習。對於難以避免的部分重疊內容,必須改變其教學難度、廣度、深度,並形成梯級層次。國中階段應以獨立研究、探索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主;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裝置較差,硬體水平跟不上,對大型通用軟體和網路資訊的處理將是困難的,不能適應網路化、互動式學習,課程考慮安排計算機基本原理和程式設計等內容,對計算機的硬體要求不高的應用軟體的課程。

四.資訊課程在評價體系上,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關注過程

《標準》在評價建議中貫穿著評價觀念的轉變。強調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資訊科技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課程評價應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和過程。這樣的評價體系應做到評價目標多維性,評價主體多元性,評價方法多樣性,評價結果激勵性。

五.在資訊科技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誤區和改進的方法

1、要克服教學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誤區

這就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師生觀。我們的教學過程,總是隻把結論告訴學生,很少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很少重視過程。過去有一個教學原則叫“精講多練”,但講到了什麼程度才叫精,是講少點才叫精,還是越細越精?多練,練到什麼程度才算好呢?過去我們講:“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現在行嗎?如今,報紙、雜誌和網上都有很多很多的資訊,老師有一桶水夠不夠?學生都在資訊海洋裡面“衝浪”,我們教師要跟著學生一起“衝浪”才行。很多的觀念都是要轉變,因此,我們要重新審視教育的原則,重新審視教師的作用。現在的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重要載體,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教師仍然要起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指導學生應該怎麼學習,選擇正確的學習路線和學習策略;告訴他們學習的.方法,教會他們處理資訊的方法,而不是把現成的結論傳授出去,我們要改變教學原則叫“優講優練”。

2、教學設計誤區

在教學設計中著重統一的學習

要求、統一的學習內容,沒有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層次性、獨立性。因各學校的資訊科技教育的開展情況不一樣,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差異很大,以及在一個教學班內學生基礎知識普遍存在兩極分化的事實。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應適當進行分層、分段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同學佈置不同深度的練習。

3、資訊環境的互動的誤區

熒屏取代了課本,忽視課本的作用。上課時,老師一直坐在教師機前通過計算機與同學進行交流,缺少了師生間的面對面的交流。還是應該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加上一定的肢體語言和眼神,不要讓課件代替了教案。

4.熱鬧的課堂過於形式化

“將課改理念融入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授課老師想著,聽課老師也惦記著,於是課堂上各種花樣層出不窮。很多時候,我們捨本求末,只注重形式,課堂是熱鬧了,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盡人意;學生的語言表達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紮實;更為嚴重的是開放的教學空間助長了學生渙散、鬆懈的紀律觀,這對教學和學生管理都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然而,很多教師都把它當成了課改後的教學模式,這樣反而影響了正常的課堂教學。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學校計算機教學條件的改善,資訊科技教學也會不斷地發展。我也會不斷的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新型的教學方法,讓這朵資訊科技教育之花在祖國的大地上開得更加燦爛。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8

電腦科學與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中職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電腦科學與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電腦科學與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0xx-20xx第一學期的工作結束了,結合本學期的工作實際,我針對自己在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評價和反思,寫出如下反思報告,以利於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幫助。

一、把電腦科學與技術教育提高到培養學生未來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電腦科學與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作為資訊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在教育中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謂計算機能力,是指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能自行開關機器、能用畫圖軟體進行畫圖、能獨立進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處理軟體作一些文字編輯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網獲取資訊的能力等。將計算機能力提高到學生未來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會原因,這與現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關。“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義是指未能獲得讀、寫及計算能力的人,他們無法與同時代的人溝通,儘管他們可能上過學,並獲得過文憑。當今的資訊社會,讀、寫及計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擴充套件,“功能性文盲”的標準也有了更為廣泛的涵蓋面。

“讀”的含義在發生變化,不僅要讀印刷的文字,而且隨著全球網路化的到來,如何有效、快捷地閱讀網上豐富的資訊資源成了一個現代人必備的才能。

“寫”的含義在發生變化。寫也不僅是指以往的用筆書寫,它還包括藉助計算機的“寫”。更為重要的是,還需要將自己的思想或需求在網上書寫,通過網路和其他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獲取最廣泛的幫助和支援。

“算”不僅僅侷限於過去的做算術。計算機的出現,使算內涵和外延極大的擴充套件。很好的把握計算機的計算方法,能大量節約精力和提高效率。我們有義務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能力的缺乏,將導致成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為“功能性文盲”,將有可能出現如下的尷尬局面:在用途越來越廣泛的諮詢系統的電子觸控式螢幕幕前無從下手;手持信用卡卻在ATM自動取款機前取不出錢來;在家庭的自動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煙海的INTERNET資訊中找不到急需的資訊等等,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明確電腦科學與技術的重要性。

二、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進:

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只有積極調動學生,能夠讓他們主動參與,思維得到開發,這就的教學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輕鬆的學習氛圍。

1、自學是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好電腦科學與技術課程的基礎。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別是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代表的電腦科學與技術更是日新月異,以至於一些以前已經學過計算機的人還要從頭學起。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教學生學一成不變的東西,那麼也許學生還沒有畢業,那些東西就早已過時了。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獲取資訊,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掌握千變萬化的電腦科學與技術,才能適應資訊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

2、幾年來,計算機組在計算機教學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務”為驅動,採用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探究方法來進行知識、能力傳授的教學方式,它讓學生就某一“學習問題”自覺地、主動的進行探究學習。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於是教師從講授者逐步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和創造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互動的。教師設計了合理的任務、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推動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地去完成各項任務;而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會發現並解決更多的問題,當問題無法解決時,就會求助於他人、求助於教師,此時,教師為學生所推動,可以深入發揮其主導作用。主導推動主體,主體促進主導,直至完成整個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任務作為重要的載體,被教師、學生運用,推動整個課堂教學的進行;因為學生、教師的推動,任務的本身也會發生一些事先不可預知的變化,可能發生更為深層次的拓展

3、“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是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型別。從理想的'狀態來講,整合型課程十分有利於學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課程改革的趨勢。計算機組在計算機課教學中,根據實際需要,設計綜合化的教學內容,將其他學科的一些內容整合進來,在課堂上不僅講電腦科學與技術,而且涉及多學科知識,將各類學習看作電腦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組織教學時,把這些相關的知識聯絡起來進行教學,促進和實現多學科知識之間的真正聯合,從而形成了一種綜合化的教學模式,有助於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例如在講解軟體時,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求Excel中的內容。

這類課型其優勢在於:首先,知識之間的聯絡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學習的知識與他所熟悉的或喜歡的知識有關聯時,那麼在他面前的知識就立即變得開闊起來,學習興趣就會提高,從而形成突破口,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其次,整合課型促進了多方面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能力是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每實踐一步,都要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和自己的親自操作,學生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修正和調整自己的計劃、行動和方法,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就落實在這些實踐過程之中。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設計學生進行研究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親自體驗獲取、傳輸、處理、釋出和應用資訊的全過程,同時體驗創新;在指導學生交流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交流作品,還要讓學生交流完成作品的過程和方法;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時,不僅要看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總之教師要從多方入手,使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增長才幹,學會創新。

1、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使學生具有創造的源泉

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才具有創造的基礎,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從而發揮出學生的潛能。

“創設情景”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身臨其境”更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如,五一勞動節到了,讓學生設計慶祝自己父母節日的圖片;學校要召開運動會,讓學生設計本班啦啦隊的標語牌以及設計運動會成績統計表;學校要召開辯論會,讓學生製作自己的簡報配合演講等等。大量的實踐告訴我們,學生有創造的源泉,又有創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挖掘出他們的創作潛能。學生的能力也會在創作實踐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2、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的環境,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增長才幹,學會創新

研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主動性學習是電腦科學與技術課程的主要有效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資訊處理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協作精神的培養。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的環境。

開展基於主題研究式的電腦科學與技術教學活動,是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環境的一個好方法。創設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研究,完成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全過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積極探索和交流,完成對某個主題的瞭解、認識,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結論或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協作精神。

教學中不僅要創設主題,還要設計符合學生情況和學習環境的任務。而且主題和任務要有實際意義,要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例如,“環境保護”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也是全社會都關注的主題。針對這個主題,教師可設計以下不同的任務:製作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電子板報;製作“環保專刊”或有關環保的簡報,介紹和宣傳環保知識;通過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提出環保建議和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的方案;製作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網站等。

四、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作為一個好老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高二的學生雖然經過了一年的學習,但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電腦科學與技術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對學生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創設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養

興趣是學生基於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學習《Flash動作補間動畫》一課,大家都懷有一種畏懼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動畫是如何“動”起來的,更想切身體會一下操作計算機的樂趣。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動機是當興致高、心裡想做的時候。我抓住這一契機先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你知道動畫是如何製作的嗎?”、“用Flash這個軟體又如何製作動畫效果呢?”,接著我向學生展示了課外活動小組中學生做得一些Flash動畫,通過觀看,這時學生學習興趣倍增,教學氣氛活躍,從而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在教學理論指導下,採用多種有效教學方法,激發興趣,如果師生的教學雙邊活動是愉快的、積極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時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首先要將教材研究透選徹,要將學生了解清楚。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了。要注意精講多練,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探究學習;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聽講邊操作,實行手把手教學。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要給他們百分之七十的時間練習。再次,本學期主要講授了Flash動畫的使用,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樣,所以佈置操作任務時不要“一刀切”,對基礎好的學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務外,可佈置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他們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

七、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電腦科學與技術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同時可以採用網路教學,通過網路和自制的學習網站,引導學生通過網路手段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幫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臺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也很好。

八、與其他學科整合,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當今計算機網路的龐大資源庫和對資訊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認識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培養學生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處理資訊的意識;各學科的考核越來越重視與社會實際問題的結合,讓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通過網際網路絡,加深學習效果,根據所學的知識在論壇中與網友討論各種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齊心協力一起解決問題,如各學科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為學生提供一些關於某知識點內容的參考網站,在電腦科學與技術課上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瀏覽和學習這些網站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網路與其他學生、各種專家、教師等交流,擴大了課程資源範圍,拓展了學生自身獲得知識的渠道,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這一方面這學期我做的還很不夠,以後在這方面要多與其他教師多交流,加強電腦科學與技術輔助教學這一功能。

九、教學評價

一般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較多,特別是在學生自由創作過程中,教師對於學生的活動給予恰當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掌握教學內容,達到良好教學效果。也使學生更客觀地評價別人的作品。讓不同水平的同學在活動中都能有所發揮和創新。本學期我在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佈置完任務,就去指導學生操作,而沒能及時給完成任務的學生評價。

電腦科學與技術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資訊能力解決自身生存中所遇到資訊問題,適應社會的需求。在思想意識上明確了電腦科學與技術教學目的是電腦科學與技術教學成敗的關鍵,提高學習興趣是必要的手段,培養電腦科學與技術素養是根本。我們教學的物件是學生,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非常重要,以這個目的指導我們備課、上課,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和顯著的成績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9

我是一名農村國小的資訊科技課的教師,我的從教時間很短,現在來說是不到半年的時間,可在這個半年時間裡,我認為我和學生的共同成長經歷很有意義,加之最近的國培,使我對國小資訊科技課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以便更好的審視和開展自己的今後教學工作。我對半年來的工作反思如下:

1、補充和更新資訊科技知識迫在眉睫。

我深深知道:學海無涯,在資訊科技面前,我們只有不斷的去學習資訊科技,具有廣博的資訊科技知識才能面臨今後教學的任何挑戰。有的教師說:弄個資訊科技證就可以了,可我知道,在學歷滿天飛的今天,我們教師更應注重真正、真實知識的積累,不能做一個沒有真功夫的老師,與學生、與自己都是很不利的。我認為電腦本身就會給我們提供很多學習的機會和平臺,靠我們自己取努力。在學懂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儘量要涉獵很多課外資訊科技知識。這個方面我做的很不夠。

2、更新教學方法。

這次培訓,我深受啟發:資訊科技課同新課改同屬一個步伐,我

們在自己的課堂上更要體現新課改的思想。自主、和作、探究,仍然是資訊科技課的教學思想,決不允許教師獨霸課堂,把更多的思考時間和探索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中前進,培養創新思想和創新行為。我的一言堂仍然存在,很不符合新課改思想,應該加以改進和提高。今後要把所有的表現機會和發現機會讓給學生,不要搞過去的權威教學。

3、教師要追求以“智”取勝。

本學期開學大約兩個月了,資訊科技課很正常,可是最近一段時間,由於“國培”,教師上網,學生中止了電腦實踐課。我們停了一段時間課,可後來我發現:我可以到多媒體室去上課,上課的.方法很多:可以觀看教學光碟,也可以把教學內容製成課件傳授給學生等方法,學生做好筆記,也是很好的理論課。我發現:我發現這個新辦法的時間拉得的過長,缺少教師應有的快速反應機智。作為一名教師,頭腦要有“智”,要有新的思想和行為,才會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出會創新的學生,這一點很重要。當然需要速度,如果我們的創新總是在時間上落後於別人,我們還不是創新,這個是我的特殊認識,僅供參考。

4、勞逸結合,學玩並進。

老的觀點不一定都是真理。我在聽講座,備課、上課等正當活動之餘,有時候也參加遊戲活動,提煉一下自己的智商。我喜歡“學與玩結合”的思想,甚至我認為有時候是相輔相成的。當然我鼓勵學生注意時間的分配和調整,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遊戲之中。現在的家長一聽到遊戲,談虎變色,我很不理解。國培教師提到:讓學生自己去創造遊戲,玩自己的遊戲,說明教學觀點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是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想和行為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思考,不能一棍子都去打死。當然我們不能片面的誇大遊戲的作用,忽視它的負面影響,教師要適當調控,不能讓學生任意妄為。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10

課文主要內容:

1、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叫“埃尼阿克”(ENIAC)與1946年在美國誕生。

2、計算機硬體系統由運算器、控制器、儲存器、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等五大部分組成。

3、運算器和控制器統稱為中央處理器(CPU)。

4、儲存器分為記憶體儲器和外儲存器。

5、電子計算機經歷了電子管、電晶體、積體電路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等四個發展階段。

我就所講授的這一課談談自己的教學感受:

1、我認為“匯入和小結”是課堂的點晴之筆,即使準備的時間緊張,但在“匯入”環節的設計,還是費了不少的時間。由“計算機能做什麼”——一幾乎每個同學都能回答的問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沒有難度,感覺輕鬆。老師就著學生的回答,比如,有的同學說“用計算機聽音樂”,與人類比,人是用嗓子唱歌,那計算機用什麼部件就能發出聲音呢?引出了本節的內容——計算機怎樣計算的及工作原理。引入學生的生活經歷,簡單、自然的思維引出了本節的內容,讓學生沒有陌生感。

2、教學內容安排緊湊、有序。由學生看到的自己面前的計算機,說到外部裝置;由神祕的主機箱說到主機的組成,又由裝置說到裝置是怎樣工作的,這種“由近到遠,由淺入深”的.循序漸時的安排,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易於接受。

3、重、難點突破有“法”。計算機是怎樣計算的是本節課的重點,採用任務完成法讓學生完成任務,講解學生完成計算的過程,來完成計算機工作計算的過程。

4、注重細節設計,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5、有待改進的幾個方面。完善每個硬體的講述內容,規範語言;演示工作原理中的例項時,將程式編寫過程加入進去效果會更好;現場拆機箱,發硬件,會讓學生感覺更直觀。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11

本節課是國小資訊科技下冊word學習中的一課。在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有關word的基礎知識,這節課主要是學習在word中插入藝術字和自選圖形的方法從而達到美化文章的效果。本節課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採用“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下多媒體教學系統,對學生實施研究式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了解美化文章的方式多樣,需要靈活運用,並從中體驗“美”的.感受。

首先,我通過聖誕老人寫給大家的信來匯入,並且讓學生挑選漂亮的信,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想要自己做一份漂亮的信件,從而引出課題。接著我選擇先講解自選圖形,從而與上一節課《插入圖片》相呼應,使學生能較容易聯想到插入自選圖形的方法和插入圖片的方法類似。並且通過聖誕老人給大家的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索插入方法,同時我要求和學生一起比一比,但是我故意做的不太好,使學生能夠儘快地發現問題,從而想要去修改。接著我讓一學生幫助我來修改,並且自己做相應的補充,使其他有相同問題的學生也可以通過演示瞭解修改方法。

其次,通過讓學生看一開始挑選的漂亮信的標題,說說有什麼不同之處,從而引出藝術字,並且告訴學生這也是圖片的一種,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索操作方法,之後選擇會做的學生向全班演示操作,讓學生教學生,可以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因為學生會仔細注意演示學生的操作,尋找錯誤。當學生操作完畢後,我進行了一定的鼓勵表揚,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插入自選圖形一樣,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光插入藝術字還不夠,還需要修改藝術字的位置、大小、顏色等,才能使其達到一個美化的作用。經過學生的嘗試修改和教師的補充說明,讓學生學會修改藝術字的方法。

雖然一節課上下來,已經比之前要好一些,但是問題還是很多的。

首先,我講解的話說得太多,有些可以通過演示讓學生一目瞭然,或者讓學生來說明自己的操作過程,要比老師講來的更讓學生記住。並且講解要清晰,要放慢速度,讓學生能來得及消化所學知識。

其次,課前預設不到位,很多情況我還無法掌握,也無法預料到,所以致使到後面就被學生打斷了思路,跟著學生的思路跑了。

接著,美化文章突出重點在美上,在我匯入部分展示的信件,做得不夠美觀,太過樸素,激起學生興趣的能力有限。

然後,在教授藝術字部分,在告知學生藝術字也是圖片一種時,可以直接通過操作:插入—圖片—藝術字,來說明,而非僅僅靠口頭語言說明,這樣學生容易忘記。

最後,美化文章並非僅僅靠藝術字、自選圖形、圖片就能完成,word中的這些功能,要互相配合,互相呼應,才能使文章變美觀。

資訊科技課反思集合12

國小資訊科技教學反思,資訊科技課程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探索適合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將資訊科技教育的每一堂課真正轉變為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對一堂國小資訊科技課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在powerpoint中插入圖片時》時,剛開始我的教學設計只是讓學生跟著課本上的例題做,一插入剪貼畫、二插入自選圖形,例題完成後再做課本後的習題。一節課下來,覺得教學效果不好,雖然學生一直在動手實踐,但是他們只是照著課本上的操作步驟一步步完成練習,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激起,創新精神根本無從體現,頂多也就是一次計算機操作技能訓練而已。

課後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為什麼不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呢?這樣不是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了嗎?於是我重新規劃了此節課,設計了“製作賀卡”這一主題。把這節課教學目標由一維(知識)轉變成立體三維:知識、能力、情感。

具體如下:

(一)知識目標: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貼畫的基礎上學會插入外部圖片檔案;

(二)能力目標:逐步提高審美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啟發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精神;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進行創造。

在教法設計上不再是“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首先,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主動探究、積極進取、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這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有了良好的氛圍,原本單調的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個充滿樂趣、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一個科學的、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其次,設計的任務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學生們敢於獨立思考,敢於大膽想象,並通過實踐探索實現了自己的想法,這為學生的創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臺。

簡要教學過程如下:

1、全班學生自願組成學習小組,每組4-5人。教師引入話題——製作“學生在已經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貼畫的基礎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圖片檔案,圍繞“賀卡”這一主題,製作簡報作品。在自主探究後,教師可藉機進行“插入圖片檔案”技能的小結。完成作品後,進行成果展示,可解說作品的.構圖、意境等,甚至演繹。其它小組學生可進行評價。

2、碰到問題,鼓勵學生自行解決,或小組內、小組間共同協作解決。

3、鼓勵學生創造與眾不同的作品來表現這一主題。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原本拘謹的學習環境變得寬鬆了,民主了,師生間有著融洽的溝通、啟發、交流、互動,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以上教學策略我運用的是“學生主體性教學”。其指導思想是:一切從學生主體出發,讓學生成為知識技能的“探究者”、難點問題的“突破者”,使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實踐證明,以此作為原則的課堂是生動的,學生所樂於接受的。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把它作為永遠不變的中心法則,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

但是,這堂課還存在不足的地方——沒有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這也是資訊科技學科普遍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長短不一,他們的這種差異是由主客觀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師一人的力量,難以面面俱到。在課堂中,對於很快完成任務的孩子,教師應該及時給他們安排一些新任務,如對作品進行完善,也可以讓他們依著自己的興趣或疑惑,繼續進行與任務相關的深入的探究,當然還可以請他們作為教師的助手,去幫助學有困難的同學。這樣,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在今後的備課環節,我將多多注意分層次教學有關的研究探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