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3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

今年4月21日,義務教育階段的資訊科技課程終於有了自己的課程標準,並且正式更名為“資訊科技”,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需要教師打破以往的教學觀念和經驗,站在未來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揣摩課標的規劃意圖,同時,教師還要有勇於接受新觀念、新思想的精神。

“科”與“技”並重

資訊科技強調課程的科學屬性,但並不弱化課程的技術屬性,也就是主張“科”與“技”並重。改變以往資訊課程“工具論”的固化思想,避免在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僅僅圍繞具體軟體工具的使用,應同時關注其蘊含科學原理,問題解決的思維方法和處理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技術倫理。

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深有體會,平時學生見到我們會稱呼我們為“資訊老師”,但是在上課時,問學生學過哪些內容,他們會回答“學過Excel、美圖秀秀、Scratch…”而不是回答“學過電子表格處理、美化圖片、****小遊戲”,雖然我們上課時可能沒有明確的告訴學生我們學習的是哪一個具體軟體,但是我們可能在無形中給學生了一種暗示,我們學習的是這個軟體,這個工具,因為我們在教學時就是緊緊圍繞某一個軟體展開學習的,從這個軟體叫什麼名字,到這個軟體的安裝、使用方法甚至是快捷方式的使用技巧,卻忽略了這個軟體實現的功能,這些功能實現的科學原理以及使用這個軟體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當教師自己有了“資訊工具論”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我們面對的物件是學生,他們的發展在未來,我們要培養的是學生自覺適應資訊科技快速更迭的能力。軟體的推陳出新和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這款軟體現在特別好用流行,沒過多久,更好用的軟體出現了,而我們舊的軟體才剛入門,這樣會導致我們學的東西一直處於滯後狀態。而且現在的學生都是數字原住民,他們獲取資訊的能力比以往更快也更廣,如果他們知道有更好的替代產品,他們就會對學習內容產生懷疑,“為什麼有更好用的工具我們不學要學習操作這麼麻煩的呢?”進而質疑教師的能力,影響教學效果。

主題式、大概念教學

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強調體驗,這樣可以保障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安排課程體驗的內容和程度,但是如果僅僅是體驗或者體驗的佔比太多,就會使教學流於表面,學生樂呵呵的上完一節課,到最後並沒有實質上的思考和收穫,所以課標把教學內容劃分了具體的主題單元,內容形式上使用大概念的方法,弱化知識點的學習。

大概念是將素養落實到具體教學中的錨點,是指反映專家思維方式的概念、觀念或論題,具有生活價值。理解大概念有助於達成高通路遷移,形成具體與抽象的複雜認知結構,不僅僅可以打通跨學段、跨學科的學習,而且能解決學校教育和真實世界相阻隔的問題。大概念是有層次的,包括跨學科大概念和學科大概念,從具體-抽象維度來看,層次越高的大概念,越為抽象,可以輻射的範圍也就越廣。這裡的大概念是指“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強的遷移價值。資訊科技要關注學生未來所要面對的真實世界,因此,大概念的遷移價值更體現在走出學校之後。

新出的義務階段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確實做到了站在未來的角度謀劃課程發展,思想理念超前,需要我們細細學習、琢磨和領悟,期待下一次更加具體的內容培訓,緊跟政策綱領,不落後於時代發展需要。

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2

面對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高科技時代,人類以資訊科技為核心內容的現代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的重視程度。資訊科技課已作為一門獨立的必修課納入中國小的課堂教學。結合近期上網對新課標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我的體會是:《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取代了大綱,在形式上它打破了《大綱》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難度和教學程式規定過細的做法,並在理論上追求面向所有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的設定和教學內容與以前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有兩點,一是課程設定的基點不同。以前由於硬體條件的限制及各學校對資訊科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國中階段的資訊科技教育差異很大,這就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從農村、鄉鎮來的學生沒有接受過較好的或系統的資訊科技教學。因此當時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是以“零起點”為基點的。“零起點”保證了資訊科技學科基礎差的學生能通過教學逐步提高,但卻造成了國小、國中、高中學習同一或相似教學內容的尷尬局面。這使得有較好基礎的學生,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得不到什麼提高。而新課程的設定不再有“零起點”的限制,認為國中生通過學習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資訊科技基礎,高中課程是在此基礎上設定。這將使所有同學都會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獲得提高。二是教學內容的不同。從以前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可以看出,資訊科技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資訊科技的基礎知識,並掌握計算機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資訊科技的理論知識、windows作業系統、word、Excel等,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新課程的設定則是在高中階段統一學習必修模組,並至少選修一門選修模組。通過必修模組對國中所學知識進行整合、昇華,讓學生更全面、系統地瞭解資訊科技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能健康地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學習某幾個常用軟體的使用;通過選修模組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個性發展,讓他們能夠較深入地瞭解和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某一領域。

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要設計出只有通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任務”,是用非計算機手段難以實現的。實踐證明,資訊科技課的理想教學環境是人手一機,學生上課的最佳過程是邊聽講(或邊看書)邊操作。在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中,用得最廣的教學方式便是任務驅動式教學。以前的高中教材,主要學的是計算機操作能力,學習作業系統及常用辦公軟體的使用等。在教學中普遍採用“操作演示----任務驅動做練習----評價”的方式,在教學中會設計若干任務,通過一個個任務的完成來使學生掌握各種技能。對於資訊科技基礎來說,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昇華,逐步提高資訊素養,培養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獨立主動去學習和探索新的軟體以達到觸類旁通的程度,發揮學生大膽探究的精神,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

中國小的資訊科技課畢竟是一門新興的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供我們借鑑;而且資訊科技本身就是一門飛速發展的技術。我們還只是一個新手,但探索新的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卻是一名資訊科技教師刻不容緩的責任。資訊科技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作為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的先驅者,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勇於開闢,勇於創新,在探索中尋求道路,在創新中總結經驗,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創造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而奮鬥!

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3

近日,教育部頒佈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xx年版。就課程方案而言,這是20xx年《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執行20年以來的首次系統修訂,就課程標準而言,這是20xx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執行十年來的一次系統修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關乎於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這也凸顯了本次課程修訂的重大意義與基礎性價值。

4月27日7點至9點,合肥市蔡蕾****工作室開展了線上教研活動觀摩了義務教育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線上公益解讀,活動舉辦方邀請了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課程課標研製組的組長和核心專家組成員,分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熊璋,以及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樊磊;此外,還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資訊科技教研組組長袁中果老師,以及未來基因(北京)人工智慧研究院首席專家龔超博士,請這四位專家共同來解讀新課標。熊璋教授在解讀了資訊科技的前世今生中,談到了資訊科技為什麼必須是國家課程?為什麼把資訊科技改為資訊科技?現在中國正處於百年未遇的.大變局中,國家對資訊科技的重視,對人才的培養。資訊科技從以前的重知識、重精英、重城市變為重科學、全面的重素養、重全體,使資訊科技不輸在起跑線。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樊磊對資訊科技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進行分析,他指出,義務教育資訊科技課標以新課改的巨集觀理念引進了新模式、新觀念,核心內容是將數字素養與技能培養為目標。專案式學習為基本途徑,強調利用資訊科技解決知識場景問題,豐富了義務教育資訊科技課程的內涵。接下來樊磊老師從資訊科技到新科技的變化、如何處理程式設計、如何處理人工智慧的內容進行了分享。最後給教師一些實用性滿滿的建議,來幫助我們廣大教師更好地應對此次標準的實施。北京特級教師袁中果首先對於資訊科技標準進行詞雲統計分析,新標準凝練引領性學習主題有四個依據:學科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素養進階和學生基礎。要確定以素養為導向的學習目標,把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要求進行具體化,對於給定的任務,能夠將其分解成一系列的實施步驟,最後完成任務。對於學習評價,我們要設計持續性學習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並開展反思性教學改進。最後未來基因(北京)人工智慧研究院首席專家龔超對義務教育階段的人工智慧課程進行了介紹,並指出目前中國小人工智慧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此次培訓,使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也將會以此次解讀活動為契機,立足新課標,結合教學實際,構建科學、高效的優質課堂,探索新思維,促進新發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篤行致遠。

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4

資訊科技課程的任務是在學校對學生實施資訊科技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資訊科技課堂是學生接受資訊科技教育的最佳場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通過資訊科技課的教育過程,使每個學習者,在運用、管理、評價和理解資訊科技等方面具有高度素養。

資訊科技屬於技術類課程,在目標上強調對事物的改造使之適應人們的各種需要。資訊科技教育過程的著力點以設計為基本特徵。

作為與課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學生在學習其他科目時可以發揮其重要作用,開好資訊科技課程是實現與其它許多科目領域整合的先決條件。

資訊科技課的理論基礎,依賴電子技術與軟體基礎的發展,所以資訊科技課的內容設定和課程實施是與時俱進的,並且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流行性。

資訊科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所有學生不論處在何種環境,不論其個人特徵如何,都應該有機會接受資訊科技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適應時代需要的資訊科技素養。在課程實施中既要注意到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良好的發展,又要恰當處理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個性發展與統一要求的矛盾。所有學生都應該具有所規定知識水平和各種能力。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最後結果是: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夠做的事情,而不是學習這些東西的方式和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強調“應知應會”。在教學實踐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國中的資訊科技教育,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終身學習為基本原則,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要考慮課程內容,關注和尊重學生在探究、獲得新的體驗、獲得認可與欣賞和承擔責任等方面的需要。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尊重學生的自主意志和獨立人格的形成。把價值引導和自主構建作為資訊科技教學的基本點。依據青少年的認知心理,在受教育過程中應當達到的目標一般分為三個領域:由知識的掌握、理解和知識的發展等目標構成的認知領域;由價值觀,判斷力和個性發展等目標組成的情感領域;由模仿、操作等各種技能目標構成的動作技能領域。在每個領域分類中,根據認知邏輯關係又分為由低階到高階的遞進層次。

學生可以根據課程目標抓住學習要點,有計劃地進行研究性學習,進行自我評價與判斷,教師也可以從學習者的行為來判斷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課程目標即是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使學習者正確把握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課程目標應以學習者的行為來表述。

課程目標:具有良好的科學與技術素養,是我們這個時代對每個公民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資訊科技是當今所有的人必須掌握的一門通用技術,社會的各個應用領域對每個人提出的資訊科技素養是:在各種場合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根據資源配置管理資訊科技的能力;以與時俱進、日益深入的思維方式理解資訊科技的能力;明智的評價資訊科技的能力。資訊科技課程是集科學與技術於一身的綜合性科目,它擔負著使學生具備良好資訊科技素養的教育責任。

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5

通過參加了《資訊科技課程標準》教材教法達標學習活動的培訓。使我們重溫了《課程標準》、明確了教學總目標的要求、教學內容及教法建議對課程性質、地位、基本理念、教育的基本特點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認識。我的體會是:

本次的達標學習活動,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隻有明確了教學目標,充分了解教材編寫的新理念,把握教材蘊含的新特點,才能夠在教學中得心應手,提高我們駕馭教材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主要有兩點,一是課程設定的基點不同。以前由於硬體條件的限制及各學校對資訊科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國中階段的資訊科技教育差異很大,這就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從農村、鄉鎮來的學生沒有接受過較好的或系統的資訊科技教學。因此當時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是以”零起點”為基點的。也有的老師出現了因為對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對學生無意中拔高了要求,結果拔苗助長,急壞了老師累壞了學生,結果適得其反,很難產生教學實效。二是教學內容的不同。從以前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可以看出,資訊科技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資訊科技的基礎知識,並掌握計算機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資訊科技的理論知識、Windows作業系統、WORD、EXCEL等,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必修模組對國中所學知識進行整合、昇華,讓學生更全面、系統地瞭解資訊科技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能健康地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學習某幾個常用軟體的使用;通過選修模組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個性發展,讓他們能夠較深入地瞭解和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某一領域。

為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態度積極加強自身學習,。認真細心研讀課標,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熟知整套教材的編寫體系,明確各教學段之間的聯絡,明白自己所授教材的內容設定,把握教材具體的教學目標、要求及教學重難點。

對於資訊科技基礎來說,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已學的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昇華,逐步提高資訊素養,培養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各章節的教學中,所涉及的軟體基本上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軟體,如資訊的獲取中要用到的瀏覽器,資訊加工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我們在上有關這些軟體的教學內容時,不能只是以前所學簡單功能的複述,這樣會使學生覺得老師教的東西都是他們已經會的(事實上也有學生在課後反映所教的東西早就會了),從而沒有學習興趣。我們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設計的教學內容要符合我們的實際需要,且學生不經過認真探索是不那麼容易解決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和能力,讓他們認識到要靈活應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6

20xx年4月24日,藉助網路平臺,聆聽了解月光教授對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課程標準解讀。通過專家的解讀,對資訊科技課程的概況、變化、核心以及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有了更深的瞭解。

一、概括

首先,解教授對於資訊科技課程作了總的概括,資訊科技教育是全民都要接受的教育,數字素養是未來公民必備修養。《義務教育資訊科技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釋出,全新定位了課程性質,從“資訊科技”調整為“資訊科技”,將資訊科技及其所佔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更清晰地凸顯“科技創新”的重要價值。強調“資訊科技課程”對“促進科技創新自主可控、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性意義”。解教授也指出資訊科技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科技倫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識,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國家安全觀,提升國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瞭解了資訊科技課程的概括,才能為接下來的課程調整打好基礎。

二、變化

接著,解教授講了本次資訊科技課程標準與之前的不同,一是課程屬性的更改:課程目標、內容和實施都具有顯著的變化;二是課程總目標定位從資訊素養變為數字素養;三是“跨學科主題”作為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資訊科技和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課堂的內容,增加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情感昇華;四是更加強調自主可控、原始創新和原創精神,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會忽視學生面臨問題時“窺測方向”的過程,也就是忽視了學生思維的最初方向——原創思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和成功者。”因此,心得體會新課標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原創思維,使課堂上解決問題的策略“百花齊放”成為可能。

三、核心

然後,解教授給我們講解了資訊科技課程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要體現的課程理念,包括五部分:一是反應數字時代正確育人方向(價值);二是構建邏輯關聯的課程結構(結構);三是遴選科學原理和實踐應用並重的課程內容(內容);四是倡導真實性學習(實施);五是強化素養導向的多元評價(評價)。從價值、結構、內容、實施、評價五部分作了詳細的解釋說明,這意味著,學校在開展資訊科技教學時需要引入線上教學平臺,採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或作品,並開展學生自主評價、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四、需要關注的地方

最後還拓展瞭解了一些需要關注的地方。教育是為了培養未來的人,不僅需要教授學科知識,還要培養創新力、學習力、遷移力以及其它適應當前及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素養。

解教授闡明此次課標修正的目的是希望讓課程標準真正成為教科書編寫的依據、教學活動開展的依據,讓課標真正引領、推動教學實踐的深度改革,提高義務教育教學質量,讓核心素養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我們作為資訊科技教學的船長,在課標作為風向標的指引下,定會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