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支撐學習方式轉變路徑分析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6W

(一)資訊科技支撐學習方式轉變的方式

資訊科技支撐學習方式轉變路徑分析論文

隨著教學觀念的更新,資訊科技只被作為教學媒體已不能滿足教育資訊化和培養人才的需要,因此,在資訊科技教學應用中,需要轉變資訊科技支撐作用觀,即資訊科技不僅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更要把資訊科技作為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從資源、工具、情境的途徑去思考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支援有效學習活動的開展[2]。資源是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學習活動其實就是一個以數字化資源為學習物件和探究手段的過程。在資訊科技支援的學習活動中,工具主要包括搜尋工具(查詢資源)、內容學習工具(提供認知支援)、操作工具(觀點/觀念/理論檢驗)、交流工具(交流觀點)。情境是指促進學習者理解水平發展的環境,資訊科技在創設的虛擬問題情境方面對學習提供有力支援。

(二)支撐學習方式轉變的數字化環境構想

1.多維智慧的學習場

多維指按照學習過程構建支撐體系化的內容結構的資源(或工具);智慧指方便快捷的檢索、推送,個性化的學習環境的構建。利用多維的資源、工具以及智慧的構建,基於多媒體、網路技術,依託雲服務平臺,可圍繞某一學科教學內容建立的有序、生動、體系化、智慧化的教與學支撐環境。這個環境集學習任務、學習資源、學習編輯工具和評價系統於一身,以學生為本,以學生自主、個性化學習、探究式學習為出發點。在這個多維立體的環境(學習場)中,學生可以通過系統方便快捷地檢索、推送、選擇適合自己學習思路、水平、風格的學習任務、學習資源、學習工具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自如地表達、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形成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從而達成由被動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

2.個性化的學習工具

目前一些教學工具很難針對某一專項內容或綜合性問題搭建個性化知識講解、探究學習、系統訓練的互動環境。教學中迫切需要針對各類專項內容教學工具軟體,教師利用這樣引數化的工具象搭積木一樣簡單操作就可以製作出互動動畫、探究式學件,以此組織學生學習、對學生進行測試與評價,為學生構建個性化的學習環境,滿足數字化環境下的備課、授課時個性化內容生成的需求,提高教師備課效率,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數字化學習環境的搭建

通過建構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資源技術支撐,形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以《多維智慧電子教材》為例,這個多維電子教材共設為五個區,依次是電子文字區、導學任務區、學習資源區、編輯工具區和評價反饋區,學生只要進入這個學習空間就進入了一個自主探究的學習場。“學習任務自選”,提供以教師為主體的“教案”、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案”。“學習資源自助”,提供實用、夠用的學習資源供學生自己蒐集、整理、加工、歸納和總結,想學哪就進哪,想學什麼就點什麼,完全是一種自助式的學習。“成果編輯自如”,提供了簡單、便捷的編輯工具,如寫、畫、上傳、下載、貼上等小工具,在學習之後形成自己的學習彙報成果。“成績反饋自動”,學習成果上傳,系統進行自動評價。多維電子教材基於多媒體、網路技術,依託雲服務平臺,圍繞某一學科教學內容建立的有序、生動、體系化、智慧化的教與學支撐環境,為學生提供方便實用的學習資源及工具,營造出一個立體的學習場。再例如數學教學工具,針對整數、分數、小數、方位、時間、圖形、統計等專項內容,提供了能夠實現數與理、形與量關聯,支援引數化動態修改的個性化教學內容構建模版與整合工具,以及面向整合點的生活情境、教學互動動畫、課程標準案例等素材,使得教師能夠像搭積木那樣構建能夠實現數學知識視覺化、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個性化教學內容,使學生擁有了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針對學科內容快速編輯的困難,平臺提供了快速編輯學科符號、公式、圖形、影象、圖表的編輯工具,教師可以方便地編輯、呼叫,從而提高教師備課以及學生學習的效率。這種人性化的設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自主的思考與探究環境和零距離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在學習平臺中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動手實驗,從而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轉變。

高效開展資訊科技支撐學習方式轉變的途徑

(一)課題引領

為了使課題能在高位上執行,2011年我校確立了“國小課堂教學中資訊科技支撐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的課題,在省規劃辦立項。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聘請多位專家對研究進行指導,使課題研究得以在全國課題研究的前沿上立足。

(二)有效合作

一項科學研究的高效完成需要整合多方力量,為此我們匯聚了東北師範大學理想資訊科技研究院和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家單位的教學專家、教研人員、技術人員,各方的`資金投入、智力投入和感情投入是本項研究的力保障。

(三)加快建設

我校建立的數字化校園網,一是對外發布資訊和內外互動的平臺——學校站;二是對內建設教育教學的管理系統。在多媒體教室環境和網路教室環境的基礎上,重點構建和研究移動學習環境,通過使用電子書包(膝上型電腦、IPAD)和建立“雲”平臺,實現“無處不教室、無處不課堂”的自由學習。

(四)精細管理

課題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讓教師經歷課題研究的過程,培養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共贏理念,實現專業化素質的可持續發展,這些意義遠遠超出了課題研究本身。

(五)科學研究

1.研究思路

電子教材的設計思路是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因材施教是因教材而設計電子教材,當然這裡所說的教材是廣義的,不是單指課本,而是指根據課程標準、教學材料、學習材料生成的學科知識體系;因才施教是因學生而設計電子教材。多維電子教材的設計在充分考慮學生認知心理,便於學生感知、理解、歸納、記憶的心理過程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學科本體的知識規律,因此我們的設計思路是基於學科本體,基於學生認知規律生成理想的教學設計,在實施理想設計達成的過程中遇到難點、重點利用技術支撐(進行整合點分析,研究難點突破方法),構建合理的教學環境,最後生成有效的教學設計。

2.研究方法

根據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基本要素,學科本體認知規律和資訊科技支撐環境,我們研究的方法是通過四種分析生成三種方法。四分析是:學科本體分析、學情分析、資源軟體分析、教學環境分析[3]。(1)學科本體分析:基於教材、課標,研究知識點在學科體系中的知識的前後聯絡,準確定位知識點在學科體系中的教學任務與作用。(2)學生學情分析:分析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前期知識基礎和後續知識的鋪墊,找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及學生學習此類知識的認知心理。(3)資源軟體分析:對教學資源進行檢索與分析,找出學生的學習困難,創設學習環境和找準整合點。(4)教學環境分析:對可利用的多媒體、網路教室環境和移動學習環境進行分析,選擇最大限度發揮教學效果的教學環境。生成三種方法:以本體研究為本的教學設計方法;以學習規律為本的教學實施方法;以支撐學習為本的環境設計方法。

研究成果

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建立了語文、英語多維智慧學習平臺,各學科專題站,數學教學工具,建立了校本庫、專案庫和廣域庫,豐富的資源庫集成了雲平臺,實現了校園無線網路覆蓋,增添了平板、筆記本等學習裝置,增加了終端學習點數,形成了體系化的整合模式方法。

(一)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資訊科技的應用使學習的時間、空間、內容、深度、廣度、同伴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課堂上老師利用多維智慧電子教材、教學工具生成的學件讓學生明確了我要學什麼,我可以怎麼學,我學到了什麼,我學的怎麼樣,今後如何改進,這樣一系列的學習過程,完全處於自我控制中,這種自我調控的狀態就是自我發展的狀態。學生們說:有了這個電子教材和學習工具,我每天不用揹著大書包了。這裡面裝著我們所學每一科的電子課本,就連作業也在這裡完成,我覺得這些資源特別豐富。以前遇到不會的問題,我就會打電話問老師,現在我可以用導學案來複習和預習,感覺很棒。我覺得我的上課方式發生了變化,每節課我都可以和老師互動交流,不會因為只有一個題目而叫不到我感到遺憾了。遇到播放視訊的時候,如果我沒聽明白,還可以再聽一遍,感覺就像老師在我身邊輔導一樣。1.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保持。傳統的教學中國小生注意保持的時間一般為15分鐘左右,而自我調控的課堂注意保持的時間大大延長。2.學習質量得到保障。學生利用數字化資源、工具全面感知知識,透徹理解知識,深刻記憶知識,有效應用知識,這一系列的認知過程都是在自主建構的,因此學生學得快,記得牢,用得好,提高了學習效率,保證了學習質量。3.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經常在多維智慧的環境下學習,學生很快學會了用資源學習,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形成了問題意識、研究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適應未來發展的能力更強了。我們提出的“教學生五年,為學生想五十年,為國家民族想五百年”辦學理念,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使用新教材、新工具,提高了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人才的競爭就是學習力的競爭,有了這種學習力,學生一定會在今後的社會發展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改變了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因材施教,研究學科本體,建立學科知識體系,夯實專業知識,提高教學能力,提升資訊素養,增強合作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新教材的開發過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1.更新了理念。在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過程中,促使教師不斷地認識到資訊科技不僅能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更要把資訊科技作為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教師的教育理念得到了進一步更新。2.夯實了專業知識。通過梳理國小各冊教材,生成了學科體系表,建立學科知識體系,按知識型別呈現內容分佈表,在表內整合點處連結媒體,生成教學策略,這一過程就是教師系統把握教材,夯實學科專業知識的過程。3.提高了教學能力。通過設計開發多維智慧電子教材轉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從學生如何學習來構建教材的環境,設定教材的目標,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了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實施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4.培養了創新精神。通過新的教學環境的構建,教師在合作探究中精誠團結,密切配合,大膽實踐,提高了教師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4]。老師們說:電子書包在這節數學課上給了學生一雙用數學的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一個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讓學生體會到了不一樣的數學課堂。電子書包作為教育資訊網路化的重要終端產品之一,它真正地成為了我們班級孩子學習的綠色助手,也是我和學生進行數學課堂溝通的重要手段。電子書包實現了時尚教學、科技教學,也督促我在數學教學的路上不斷勤思敏學。

(三)轉變學校管理方式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

和諧的師生關係,自主的學習狀態,濃郁的研究氛圍,體現了教育理念的現代化。優質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手段,有效的融合策略,體現了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先進的教學裝備,開放的教學空間,有力的物質保障,體現了教學環境的現代化。科學的理念引領,完善的制度建設,人文的教育關懷,體現了教育管理的現代化。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實現了用教育資訊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我們應該自豪地說:資訊科技與教育理念、思想、內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所開發的電子教材這個成果將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將會開創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結束語

通過歷時一年多的研究我們得出這樣的基本結論:成功的融合技術的教學一定是教法精良而不一定是內容製作精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法任何時候都適用;教學活動需要教學系統的全面支援,尤其是資訊科技的支撐作用,文科類主要支撐點在於豐富資料的有效整合(多維智慧電子教材),理科類支撐點主要在個性教學內容的製作(專項內容工具軟體),以上三點總結起來就是:技術支撐的學習方式轉變研究要達到好的效果,必須遵循以本體研究為本的教學設計方法、以學習規律為本的教學實施方法、以支撐學習為本的環境設計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