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畢業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W

物流管理專業是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絡十分緊密的應用性學科。改革開放以後,在經濟浪潮的推動下,我國開始了對現代物流的研究與探索。然而,在這一時期,對現代物流的認識與理解處於朦朧階段,是一種自發的、無序的狀態。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畢業論文,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畢業論文

一、準確的定位物流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從1999年開始擴大招生規模,到200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首次超過15%。根據國際比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臨界指標(毛入學率達到15%以上),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也就是說,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我國物流管理專業的快速發展正是處於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

同時,物流的概念很寬泛,幾乎涵蓋了所有經濟活動領域,物流產業又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複合產業。因此物流管理並不能簡單的將其理解為所屬於某一單一的學科,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是技術與經濟、管理與工程相結合的邊緣性學科。其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這就對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根據物流市場人才需求狀況,將物流人才分為兩大類:理論研究型與管理型。理論研究型人才在理論功底、科研能力等方面具有較深的造詣,主要從事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就目前我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情況來看,所培養出來的人才還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而在管理型人才中又根據個人的能力及實踐經驗、閱歷等不同分為:物流管理高階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中級管理人才、物流管理操作人才。

根據美國供應鏈管理研究小組2003年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一般來說,在物流領域有13年、21年和20年從業經驗的人才可能升遷至物流經理、物流總監和物流副總。可以看出,物流管理高階管理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澱,也就是說剛剛踏出學校大門的大學生們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才有可能升遷至高階管理人員。因此,從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及學科發展的角度考慮,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在專業理論、能力培養等方面與研究生、高職高專等層次有所不同,應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還應注意與其他辦學層次進行較好的銜接,即物流管理本科專業應要求學生一般性地掌握物流業務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便熟悉和了解初級物流管理崗位的要求;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在基礎理論學習、新知識獲得等方面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以便未來通過自身理論素質和業務素質的全面提高進入更高階的管理崗位。

因此,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要從過去的培養物流管理複合型高階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轉向與市場需求相結合進行準確的人才培養目標,這是物流管理專業市場生命力所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物流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為各類企業培養物流管理中級管理人才。這類人才需要熟悉物流企業或企業的物流部門的運作流程,能夠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協調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戰略決策能力。並在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為未來高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兼顧初級物流管理人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

二、科學的構建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根據一定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由相關學科知識及實踐環節按一定比例及邏輯順序排列組合而成的知識系統。課程體系設定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實施方案,專業的教學思想集中體現,直接關係到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課程體系建設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要素。

物流管理專業涉及的知識面廣,其發展與整個時代的經濟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著名的學者Lancionietal.(2001)認為,大多數物流課程未準確地反映國際背景和供應鏈管理的多學科性質;VanHoek(2001)指出,實踐的快速變化和物流研究的深入發展,要求教育者進一步更新其課程。

世界最負盛名的物流專家之一馬丁·克里斯托弗(2006)則更深刻地指出:物流教育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建立一套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出具有“T"型技能結構的物流管理人才。所謂的“T”型人才是指既有寬廣知識面(用“一”表示),又有精深專業知識(用“1”表示)的人才。

目前國外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設定一般都是基於物流核心要素展開的,典型課程包括物流戰略、配送系統、供應鏈管理、運輸與倉儲規劃和作業系統設計等,尤其注重現代資訊科技、規劃工具的開發與應用。

由於我國物流管理專業的設定時間較晚,相對於其他的一些成熟的專業而言,其課程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課程設定重複性高、理論課程偏多、課程設定過於寬泛、針對性較差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很強實踐性的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應該根據市場和物流業發展的需求進行合理設定,並要隨著我國物流業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做動態的調整。這樣可以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崗位要求相吻合,既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又要得到社會廣大用人單位的認可,畢業生能夠找到相應的專業崗位,並充分發揮專業特長。

基於此,本文提出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設定體系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在完善課程體系時,適當減少必修課比例,增加選修課比例,,設定採購、運輸、倉儲、配送、貨代、行業物流等更具專業性的模組化課程,並讓企業參與到具體的課程設定過程中,這樣既可增強教學針對性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又能很好的為學生提供就業的平臺。

為了進一步突出人才培養的特色,使課程的設定具有系統性,同時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課程設定的指導思想可以歸納為“二四四三”,即:2種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4個模組(基礎模組、專業模組(分企業物流與物流企業兩個方向)、專業拓展模組、實訓模組),4條知識鏈(管理科學知識鏈、經濟學知識鏈、技術科學知識鏈、管理工程知識鏈),3種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協調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研究型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等。

三、全面的建設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直接影響著專業建設,特別是對設定的.時間較短、學科交叉性強的物流管理專業來說,目前還存在著教師數量嚴重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為此,採取措施,加大力度建設師資隊伍,使之成為一支結構合理、素質精練、適應物流業發展的師資隊伍是一項緊迫的重要任務。

根據筆者多年來從事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綜觀目前各高校從事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其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高校畢業的應屆研究生。這類教師具有非常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理論知識,完全能夠勝任基礎學科的本科教學,但對於實踐性較強的物流管理專業而言,這樣的師資結構卻略顯不足。這是因為他們的知識來源於學校來源於書本,並沒有在企業中真正從事過企業的管理與運作,因此在實踐教學環節還存在著眾多不足。其結果是,學生對物流的認識只是處於理論的基礎層面上,對具體的物流活動缺乏感性的認識,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二是從其他一些相關專業轉行過來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必須要改善教師的師資結構,擴大師資隊伍的來源渠道。即:要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建設物流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但由於社會上物流師資缺乏,引進成熟的物流教師難度較大。因此,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還是要立足於學校現有的資源以內涵發展為主,適當的擴充套件外延。

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第一,利用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培訓教師。由於各種條件所限,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在培養青年教師實踐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針對目前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實踐性欠缺的這一狀況,各高校可以挑選一些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通過以老帶新、新老教師之間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等方式,開展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的培訓,全面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水平。第二,利用企業培訓教師。學校可與企業合作,有計劃的定期將專業教師選送到相關企業,深入生產一線鍛鍊,讓專業教師熟悉和掌握企業生產流程、生產技術、技能操作及經營管理。由於這些教師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因此,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能夠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並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知識體系,將之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三,聘請兼職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專業實訓課程可以請物流相關行業、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和高階技術人員來兼課。同時適當引進兄弟院校的專業教師作為兼職教師,也能起到拾遺補缺的用。在提升他們知名度的同時,也解決了高校缺乏專業實踐教師的難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