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範文吧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以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歡迎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1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2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3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4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5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6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7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8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9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10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屬

關於“非遺”,往往側重於個別少數民族的、特別是瀕臨消亡的人口基數小的民族文化的搶救,這當然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能不能突破個別民族、區域性區域、特定時間、某個行業的“非遺”,在中華民族的巨集大敘事中,去發掘對56個民族的大家庭成員有普遍影響,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覆蓋,不分男女、貧富、行業、信仰等差別在全社會廣泛適應的“非遺”呢?

  “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但在物慾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侷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非遺”,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但現實保護中,我們對遺產的文化品質在不斷消解,功利性目的越來越突出,甚至“非遺”的留存、申報乃至保護,都有著強烈的利益驅動,不僅是個人的需要,還有當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遺工作變成了本地的廣告、旅遊的宣傳、增值的途徑。更有甚者,“非遺”的申報就是一個異化的過程、商品化的過程、去神聖化的過程、從文化常態中剝離的過程。沒有經濟利益的衝動,有多少人會從文化本位上關注“非遺”?

  “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非遺”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現代的文化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髮展流變,雖然隨著族群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但對遺產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是始終不變的。現代的“非遺”,如何保留遺蹟的自然狀態和真實性而減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繼續保持日常性而減少節慶性、如何增強實用性而減少表演性、如何體現民間性而減少官方性,這才是還原前人的遺產對後人的作用,失卻了這種作用,遺產就成了包袱。特別是現代看到的“非遺”,大部分是農耕時代形成並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地方儲存下來,能否在現代化的大潮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何避免被現代性同化而發揮作用,是有資格繼承遺產的孝子賢孫必須考慮的問題。

  “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

“保護”一詞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說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有產生、成長、延續、消亡的過程,“非遺”的未來,同樣在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非遺”自身如果沒有足夠的生命力繼續發展下去,我們現代的保護就成了對“非遺”的臨終關懷。當一個“非遺”不能讓後人自覺傳承而需外力被動留存時,我們不能不考慮其維持的時間有多久?當一個“非遺”要靠專案申報的方式來保護而自身難以維繫時,我們不能不想到有多少沒有被列入申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沒有關注到的偏遠村落苟延殘喘直到停止呼吸並隨著歲月漸漸流失?現代化的衝擊,商品化的影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會環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當一個文化專案被裝進保護的溫室裡,供後人從外部考察、觀看、品味的時候,也許已經是一種憑弔了!

  “名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同

我們基於西方的學術理念、按照西方文化分類方式和程式進行申報,也因為符合西方的價值評判標準而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個過程中,“非遺”本身可能被肢解,系統的整體性可能被碎片化、活態性演變成標本化而走失了“非遺”原來的模樣。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保護,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有用!如果“非遺”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跟古董和藝術品收藏沒有什麼區別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非物質的無形的遺產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