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要讀出的學校文化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9W

讀書“讀出”的學校文化——一個校長和60個教師的心靈對話

讀書要讀出的學校文化

成都市高新區實驗國小很年輕,1997年建校,建校僅7年。成都高新實小的校長陳光前也很年輕,但更年輕的是他的思想與方法。2002年以來,每個月,陳光前有一個必做工作:用幾天的時間,看完全校60名教師的讀書心得,並且,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心得,完成一場從讀書開始,卻指向遼遠的心靈對話。

兩年多來,高新實小的教師們每年至少要讀懂10本書,校長陳光前則要讀懂600篇讀書心得……他們各自讀到了什麼?他們一起讀懂了什麼?

讀懂工作的美麗

劉四維,一個“有靈氣的”數學教師,這是校長陳光前的評價。

她的讀書心得《分數也“多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孩子,200字的作文,字跡潦草,錯別字連篇,但文章構思新穎,很有創造力。老師拿到這樣一篇作文,打了95-20-15分,並寫上這樣的解釋:構思新穎,有創新精神,95分;減去20分,因為字數不足;再減15分,因為字跡潦草,還有錯別字……

劉四維在讀後感裡寫道:同樣是60分,但由於教師多了一點理解、寬容與溫情,使評分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讓冷冰冰的分數也多情。但願,那些飽含著我們希冀的溫情分數也能注入我們更多的信任、尊重與希望……

讀完故事與感言,陳光前寫下:“充滿人性和美的教育,是把教書當成工作和職業來做的人不易達到的境界。劉老師,人生最快樂的是獨上高樓,看風光無限,試試吧……”

這之後,面對孩子們的數學作業和試卷,劉四維開始嘗試“溫情批註”:孩子,這是粗心犯的錯,小心一點好嗎?這是書寫錯誤,這是知識錯誤……同時,劉四維在班級管理中倡導“學生自治”的民主管理,以一種更加深入的理解去詮釋讀書帶來的震盪。

“如果只有當初看文章的心動,而沒有隨後的記錄和交流,很多感受或許永遠只能留在潛意識裡。與校長的對話,讓我讀懂自己因何而感動,為何要行動?”

語文教師蘇華彬個頭不高,一張娃娃臉,看起來還像個孩子。但陳光前說:“她有著不可忽視的豐富的內心。”

這學期,蘇華彬讀了《莊子》,上課時又正好遇到節選篇《鵬程萬里》。在以前,小蘇老師可能就只是讓學生們掌握生字、難字,讀懂、讀順課文而已。這一次,她不僅把大綱要求的講了,還由此生髮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給五年級的孩子們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課。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小蘇老師知道自己的決定是何等正確。

上學期,學生們讀《幻城》、《鬼馬少年》讀瘋了,引起了老師們的注意。於是,幾位老師找來讀了讀。沒想到,一讀還讀出了眼淚,進入到和孩子們一樣的“痴迷”中。當然,也有反思,“書裡的老師真誠地向孩子們認錯,我們行嗎?”陳光前很高興老師們的思考,他說,這個時代,教師早被請下“神壇”,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有勇氣正視缺點,為的是做一個真正的人。

讀書是一種積累,也是一種分享。教育工作亦如是。

讀懂個人的價值

桂海波兩年前舉家遷移,從達州萬源來到成都,應聘成為高新實小的語文教師。

桂海波書讀得很雜。有一次,他寫了一個文學評論的讀後感,陳光前的對答“深得其心”。於是,桂海波開始與陳光前以“應和”之方式,對很多書籍和文章進行了交流。

一次讀書心得返回,桂海波發現,校長在對答裡說到:銳氣。“這一次,校長評價到人了。”桂海波明白,這是校長在暗示自己。的確,當時的桂海波有點“精神狀態欠佳”,很不能適應“沒有午休”,校長看得很清楚。

認識到這一點後,桂海波迴應寫道:“不是沒有銳氣,而是正在理性。”很快,桂海波調整好狀態,投入工作。“個人的價值需要配合集體的節奏,教育是一個集體的事業,不能因為任何個人的習慣而改變。”

“讀書是我們最重要的心理需要,是自我發現、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這是薛德紅老師寫在自己讀書心得扉頁上的話。幾年來,薛德紅看了很多教育書籍,在看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手記後,她萌發了“為什麼我不能寫”的想法。

於是,“教育試驗手記”片斷出現在她的讀書心得裡:小詩人誕生記、小磨蹭“改造”記、小東東醒悟記……這些生動、鮮活,卻又容易被忽略的教育故事,在薛德紅一天天的教育實踐中被“找”出來,成為她的記錄,成為她心中花開的聲音。

“這就是讀書的價值,讓教師從旁觀者演進為身體力行者。沒有強制,沒有要求,是一種內心的需要與衝動。”儘管陳光前對薛德紅的教育手記未動聲色,但他心中的喜悅卻顯而易見。

讀懂人生的力量

教師是一個教育者,也是一個真實生活著的人。

幾年前,剛出校門的袁華老師遇到了人生中的困惑,她在心得中有所流露。陳光前表示了理解並給予了鼓勵。依靠自身、工作與朋友,袁華漸漸走出了困惑。今年,已經成為一個孩子母親的她,在心得中顯露出一種昂揚與積極的狀態,陳光前在文後對她寫道:袁老師,覺得你成熟了許多,也許是角色的新增使得責任也在新增,真心祝福你幸福。

鄧思娟是一個年輕教師。陳光前對她下的定語是“聰明”,但同時又不斷告訴她,聰明需要厚重。一次,鄧思娟在筆記中寫下這樣一個觀點:每個班級都只能有一個第一名,但是教室外的漫長人生卻有無數的第一名。小鄧老師陷入了深思:她是拋棄了在雅安的穩定生活,甚至一份難得的愛情,為開創新的人生來到成都的。“什麼才是生命中的第一?”她不能給自己一個完整的答案。

“看完上面的文字,我不知該說些什麼。人生常有迷茫,有時候,覺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有時又覺得‘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在一次又一次的迷茫之後,還是不知怎麼才是最好,只好這樣想,努力做總比不做好,於是,又投入到無盡的奮爭之中。”陳光前說:“這樣的對話不是簡單的肯定與否定,而是一種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引導對話的雙方走向不可預期的期待中。”

每個月最後一週的教師會上,陳光前會宣讀他認為最好的當月讀書心得,每次校長看後的心得,各教研組的老師們爭相傳閱。

數學教師曾秋聲的讀書心得讓人吃驚,教數學的他,筆記裡大多是對詩和散文的感悟:徐志摩的、余光中的、戴望舒的、林清玄的……讓人吃驚的還有體育老師肖玉美的讀書心得:她寫新課標課堂設計之我見,寫渴望生命,寫遺憾也美麗,寫追憶似水年華。肖玉美常常在夜裡起身,寫下湧蕩在心中的文字。如果不是看了她的讀書心得,不可能知道表面上“男兒氣十足”的她是如此愛看書,如此認真地思考著人生。

教師是立體的人,經歷著真實生活的悲歡離合、愛恨情愁。藉助書籍,他們尋找到安慰;藉助對話,他們得到力量。

“三流學校靠校長,二流學校靠管理,一流學校靠文化”,高新實小自建校開始就在創設著一種蘊藏於自身,別人無法替代也無法模仿的學校文化——“誠信、平和、敬業”,自下而上產生的高新實小文化正在展現——7年裡,來自全省各地的60位教師,在高新實小體驗著一種“書話”式的成長與學習,他們真實地釋放自己,真誠地面對學生,真心地對待工作。

“我呆過五個學校,有村小、城鎮學校、私立學校,這裡的環境是我最認同,也最珍惜的——少功利、少庸俗。沒有人為評優晉升爭吵,沒有人為待遇高低計較,大家閒談說的是讀書的感受、教研探討的是讀書的心得,所有的人都在忙工作,感受生命的快樂”。曾秋聲老師對學校氛圍所做的評價,是對高新實小文化的真實詮釋,也是文化能為一所學校帶來的真實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