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晉商文化的思考範文兩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6W

篇一:對於晉商文化的思考

關於晉商文化的思考範文兩篇

摘要 晉商這個社會群體,自古代晉國時期出現,經過“開放關市,招徠商賈,以有易無,各得所需,四方來集,遠鄉都到”(《禮記·月令》)的原始、半原始經營活動的艱苦歲月,發展到明代中期,隨著國內資本主義工業的萌芽和興起,山西商人以善於從事商品交易的智慧和才能,乘勢崛起,逐漸形成一股以地域關係、鄉土紐帶為特徵的商行幫會群體。晉商文化具有政治上博大寬厚、相容幷蓄,經濟上求同存異、自強不息的內力與特點。這一文化特性,加上晉國曆史上著名商人計然提出的“賈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平糴齊物,關市不乏”的經營思想;計然的徒弟范蠡提出的“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的經營方針;猗頓提出的“欲速富,當畜五(牛字)”的經營理念;白圭提出的“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方術,以及“務完物,無息弊”的經營道德,“薄飲食,忍私慾(婪),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的艱苦創業、平等待人的經營作風,即成為晉商文化的完整體系和晉商群體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智慧寶庫。

關鍵字:晉商文化;發展和精髓;

(一)晉商文化的發展和精髓

晉商文化在我國商業思想文化史上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其精髓表現在六個方面:

1、誠信義利的價值觀念

山西人受孔孟之道影響,崇尚信義,在其重商立業的創業思想指導下,在“義”和“利”的問題上,有其獨特的理解和行為規範,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古代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孔廟、關廟,很多關廟由山西商人所建。關廟作為祀奉關雲長的地方,之所以被山西人百般信崇,均在於“信”、“義”二字。晉商與關雲長乃鄉親關係,將關雲長尊為財神,以其信義教育同行,以其武功希冀保衛自己的商業利潤。反對採取卑劣手段騙取錢財。晉商史料中有很多不惜折本虧賠,也要保證企業信譽的記載,以致各地百姓購買晉商商品,只認商標,不還價格。

2、博大寬厚的經營胸懷

博大寬厚是晉商文化的底蘊所在和晉商群體賴以興旺發展的精神支柱。胸懷寬廣,眼光遠大,使晉商具有在商海中游刃自如,審時度勢,洞察機遇的銳利眼光;敏於觀察商情,捕捉戰機,採取主動,適機而上,乘勝獲取戰果的機智頭腦;寬厚待人,以義取財,以利厚人,增強友誼,在化解業務糾紛和協調師徒關係方面展現的大家風度。

3、相容幷蓄的經營氣度

表現在經營管理上既能與人寬容共處,和平共事,又能讓利經營,薄利取信。太平王家從清初王太來發家,到王協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癸卯科考中舉人,是王家的鼎盛時期。王協在乾隆南巡時,承辦接駕差務,禮遇和?,寬待同僚,在奸相專權的夾縫中危襟獨潔,容忍共處。還在兩淮捐輸軍餉,取得“恩加十三級,晉資政大夫”的官銜,從而躋身“官商”職位,獲得兼事經商的合法地位。

4、同舟共濟的協調思想

晉商信奉“和氣生財”,重視與社會各方的和諧,尤其在同業往來中既保持平等競爭,又相互支援和關照。在晉商中,相互指友好的同行為“相與”,凡是“相與”,必須善始善終,同舟共濟。他們不亂jiao友,需經過了解,認為可以共事,才與之銀錢來往,否則婉言謝絕。既然“相與”,必竭力維護,即使無利可圖,也不中途絕交。

5、求同存異的經營策略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一方面,各國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開始傾銷洋貨,國內洋貨充斥;另一方面,國人大呼變法革新,民族工業步履艱難。尤其在晉南,因商行經營思想守舊,商品滯銷,抵擋不住洋貨的滲入。如何振興固有商業,利用商業積累資金,發展新型民族工業,制約洋貨(洋務)氾濫,求民族工業之存在和發展,就成為商界愛國人士的共識。太平劉家的代表人物劉篤敬,知難而上,振臂而起。

6、自強不息的經營精神

清末民初,國事日非,外受列強侵略,內遭軍閥割據。既要解民生於倒懸,更要抵制洋貨的泛濫,成為當務之急。二三十年代,晉南各地洋布、洋麵、洋菸、洋煤油、洋火柴以至洋畫、洋書等洋貨,充斥市面,洋商、洋號,隨處可見。太平楊家在此時刻,以振興民族工商業,抵制洋貨為己任,挺身而出。楊世堂於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接管楊家號務後,目睹洋商廉價收購西北皮、毛、棉、麥以及金、銀、鹿茸、麝香、紅花等土產和貴重藥材,攝取大量利潤。世堂立志要和洋商競爭。他抽出資金,派出經營能手,在津、滬、寧派駐莊號,以電訊與蘭州、西寧通市,並與洋行代辦掛鉤,由洋行將鉅款存入楊家商號,再由商號以行市價格收貨訂貨,收購牛皮、羊皮、羊腸、棉花、金銀和藥材,打包運往天津、上海等地,每宗可賺三五萬到十餘萬銀元。這樣既減少了洋商低價套購西北特產的損失,楊家也由此成為西北商界巨魁。楊世堂興盛後,又將投資轉向現代民族工商業,並將投資地點由外地轉向晉南家鄉。他將獲得的利潤作為資金,在新絳開辦了世德永當號、世德和錢莊,在汾城開設藥鋪、古城糧店。還在運城購買鹽池一處,在晉南十幾個縣鎮開設鹽號。以數萬銀元開辦新絳火柴廠,又將鉅額資金投入新絳大益紡紗廠,建立起晉南第一家股份制現代企業。太平楊家以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精神,經兩代人十年奮鬥,由以貨易貨的小販,一躍成為擁有店號數十座和兩個廠的鉅富。

(二)晉商傳統文化

晉商之家族不同於一般官紳家族,它是具有商業烙印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家族。在晉商大族中,有些家族興盛時間較長,子弟有前途者多,而有些家族則衰敗得快,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者重視家規家風,後者家規弛、家風差、敗家子弟也多。並沒有躺在祖宗基業上成為紈絝子弟,而是靠著自身的奮勉,各自開闢自己的事業與前途。且恪守祖訓,無一人涉足政界,大多在金融界、教育界、科技界工作。

1、居住文化

從居住地看,他們大多住在北京、上海及昆明等地,少數在遼寧、海口等地。民宅建築獨具特色,山西商人的民宅建築,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文化代表,喬家、渠家以及曹家都曾走過西口,塞外的風沙磨鍊了他們不甘貧窮的意志與毅力,他們用自己飽含著汗水的業績,衣錦榮歸之後,給後人留下了這些雕樑畫棟的宅院,和古色古香、風韻猶存、遍佈城鄉、數以千計的庭院建築。佔地8724平方米,6幢大院,20幢小院,共313間房屋組成,整體為“雙喜”字佈局,全院以一條平直的通道將6幢院分隔兩旁,院中有院,院中有園,既重整體美感,又具區域性特色,無不造型考究,匠心獨用。全院裝飾木雕300餘件,幾乎每件都是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院內磚雕,俯仰可見。100個“壽”字組成的照壁,百字百樣,方勁古拙,靈動纖秀。

2、儒商文化

心智素養,人們把有文化素養的商人稱為儒商,明清山西商人中有不少受過嚴格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從而對經商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並形成了他們的新文化觀。儒賈相通觀,對於儒和賈,明清社會上的一般看法是“儒為名高,賈為厚利”,認為儒、賈追求目標不一。但一些山西商人卻提出了儒賈相通觀,他們認為行賈也可習儒,儒可賈,賈可仕,仕可不失賈業。

義利相通觀,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一種道德規範,也是禁約人們行為的準則。在義利相通觀的影響下,誠信戒欺,重視商譽,則成為山西商人的商業道德觀。義利思想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誠”與“不欺”,儘管“不務仁義之行,而徒以機利相高”的商人大有人在,但奉行誠信不欺的商人仍為主流。如清代著名的山西介休商人範永鬥,就是由於“與遼左通貨財,久著信義”而受到清政府的垂青,後來當上皇商,並由此獲得厚利。誠信不欺,以誠信重義作為商人處世立業之道。“誠召天下客,義納八方財”,可謂山西商人精神價值觀的體現。

謀略競爭觀,義利思想是明清山西商人的精神價值觀,也是經營管理哲學。但商品市場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與人相對而爭利,天下之至難也”。深謀略,通權變,作為商場上的競爭之道,體現出明清山西商人文化觀的又一個特色。明人張四維說:“蒲俗,善賈者必相時度地居物而擅其盈,故其業有不終身(生)變老,有不終歲變者,其有一業不變而世守之者。”如前述山西蒲州商人王海峰,“始亦以居貨走四方,而中負隱隱與眾不類。青滄者故太公管仲之鹽莢之區,陶朱公據以累致幹金者也。國家亦有榷務存焉,法弊利雍。諸賈過,不以正目視之。公獨曰:此可居也。遂相地制宜,審時觀變,究覽鹺政,人所棄我則取之,人所去我則就之,而公之業益饒”。

修身正己觀,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培養人才之道是“修身、正己、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自我修養為前提。“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這就是說,修身正己,是使人具備擔當治國、安天下重任的基本素質要求。關於這些基本素質的標準,孟子主張“仁義禮智信”,兵家對為將者的要求是“智信仁勇嚴”,《三略》概括為“道、德、義、仁、禮”。因而晉商用人唯賢是舉。勤儉經商也是晉商修身正己的一個重要內容。

科技應用觀,數學、地理、交通與商人的經商活動有著密切關係,明清山西商人很注意對數學、地理、交通等科技的實際應用。明代蒲州大商張四教,16歲服賈遠遊,“所經紀廢居,鹹出人意”。其兄張四維說他“尤精《九章算術》,凡方田粟布勾股商分等法釐中白首不得肯綮者,弟皆按籍妙解,不由師授。

晉商還在清代江蘇王氏所著《生意世事初階》基礎上,編著了《貿易須知》,總結了培養學徒和坐賈經商等經驗,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經商著作。由以上之例不難看出,明清山西商人在經商活動中十分重視科技的應用,並通過科技的應用推動其商業活動。

(三)晉商文化的思考

明清晉商精神表現了山西人經商的思想品質、經營謀略、經營作風、文化觀念等,這是晉商取得商業成功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由勝及衰,其一,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影響。鴉pian戰爭後,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利用其在中國攫取的經濟特權,擠壓中國工商業者,使中國的手工業、商業蒙受了重大損失。其二,封建政府的腐敗與內亂外患的影響。

帝國主義通過不平等條約,刮分中國。其三,封建政府肆意壓榨的影響。明清山西商人從清季開始走向衰落,而清政府對商人的肆意壓榨,則是山西商人走向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從晉商文化中體會到這樣一句話,“正德厚生,臻於致善”這一核心理念,充分體現了以德做人、以人為本、追求完美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它是我們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今天作為山西人的我們以此為鑑,明天我們將以此為傲。

參考文獻:

【1】晉商文化及其發展的研究 - 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 - 2008(12)

【2】雄財良賈,匯通天下——論晉商文化歷史檔案 ? 2008

【3】張正明.明清晉商及民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張正明.晉商興衰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篇二:感受晉商文化

今天,我們懷著激動地心情去參觀了晉商文化的代表之一——常家莊園,體驗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社會實踐活動。

走進常家莊園的大花園,映入眼簾的是一代聖賢孔子的青銅塑像,只見孔夫子在向遠眺望,他前面有一張石桌。孔夫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可見常家人很敬重儒學。

行走在常家莊園中,偶然看到常家人喝茶的地方,只見身後的竹簾上用綠色寫的“茶”,常家是一個很注重茶道的家族。

在客院中,一進門,便可以看到一個雕刻著一隻鹿和一隻蝙蝠,這隻鹿正回頭望著天上的蝙蝠,寓意著希望客人“回頭見福”。

常家的家譜可謂是一個亮點了,在有一牆之大的已泛黃的紙上寫滿了常家幾十代的男士,從創業的祖先到歷代的子子孫孫,有的經商,有的從政,可見常家從興旺繁榮到衰敗的過程,也可以體現出晉商當時的繁榮。 晉商是通過“駝運”進行商業往來,當你在立體塑像前看到一列駝隊馱著沉甸甸的貨物,艱難地走在沙漠上,有的人怕貨物掉下來,便小心翼翼的扶著,有的人怕駱駝摔倒,緊緊地拽著它。我們可以看到山西人通過重重艱辛,才開闢了這條晉商之路,也見晉商人的毅力堅定,不畏艱難的精神。

常家莊園中還有專門供文人對詩句的地方,也可以看出常家人文化底蘊深厚;還有刻有“福、祿、壽”三星的刻像,三位老壽星個個笑容滿面,也希望常家的老人笑口常開,長命百歲。

希望大家多來了解千百年悠久歷史長河中璀璨的一顆明珠——晉商文化。

感受晉商文化 C1009 王天驕

篇三:閱讀《是什麼成就了晉商》心得體會

通過此次閱讀對是什麼成就了晉商文章的學習,使我們對晉商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晉商縱橫明清兩代,在中國創造了綿延五百年的商業傳奇,他們的精神核心和制勝法寶是什麼只因為他們誠信樸實,而且他們還把誠信應用於經商的各個過程當中:

一、對外以誠,對內以信

晉商在對外或者對內的態度都是以誠相待,對客戶方面,保質保量的完成承諾的事情,內部用人方面“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從現在企業的角度來看,即企業文化以誠信為主體。真正好的企業文化不是寫在紙上或是掛在嘴邊的,而是真正能夠把無形的東西運用到各處,最終作為一個企業代名詞出現在別人的眼中。

二、仁中取利,義內求財

很多人都在討論晉商誠信理念形成的原因,大多數認為是參與商業活動的各經濟體之間博弈的結果。如今社會,商人都是“理性經濟人”,所追求的目標都是力圖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當利益和道義相沖突的情況下,利益往往就佔了上風。可事實證明,當晉商面臨單次交易的時候,往往選擇的是誠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樣子的'情況在當今時代是很難發生的,因為很多說法影響了現代人的思維,例如:“救人不救急”、“親兄弟明算賬”“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等,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很微妙。

三、內受儒教,外合誠信

誠信就像其他道德品質一樣,是人的一種本然選擇。當今時代,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還是會選擇欺詐,原因在於我們面臨誘惑時失去了本心和本分,而且一次兩次的失信於人,我們還是可以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並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影響,在此情況下,人們對誠信的重視程度將會大打折扣。而在晉商時代,不誠信的人很難生存,很快就被淘汰出局,外部環境要求人們以誠待人,

他們內心也篤守誠信,兩相應和,晉商的誠信精神就形成了。現在我們缺少的就是一種認知,堅信的東西就要一直堅守。

四、選人以誠,教人以信

考察人品成為晉商選徒的一項重要指標,但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晉商選擇學徒之後,還會不斷教給他們在各方面的技能,例如:志、敬、能、智、信、仁、節、則、色。當代企業,招聘人才的時候可能只關注一個人的某方面的才能,忽略了對最本質東西的考察,進而造成日後的損失。這個事情告訴我們,要抓住關鍵因素,選拔人才的時候雖然我們只能看到很少的東西,但看到的一定要是最重要的,在能力方面企業可以多提供機會,讓他們的能力得以全方面的展現出來。

五、內有號規,外有行會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晉商實行規制化管理,對於所有的事情都有規定的標準,成文公示,有章可循,人人必須嚴格遵守,賞罰分明,公平對待每一個人。制度化管理在現代企業的應用更為廣泛,大到公司各項決策,小到辦公用品的使用,每一項都有明文規定,很好的消除了利弊,鞏固了基礎,也不是規矩一定就不能改變,是在不斷改善中更加完善。但在賞罰方面現在企業能做到“王子與庶民同罪”嗎?應該一直同仁,否則成敗早已成定局。

六、義利合一,士商合一

晉商只是“誠信”精神的代表,並沒有一個因素可以完全影響一個企業的興衰成敗,真正的在於管理者的態度,提到自己所在的行業,內心的榮譽感就油然升起,自我價值感也會隨之產生,一個群體需要對自己的職業身份和社會地位有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可度,企業才能在這些人的帶動下更快發展。

對於歷史,人們大多數記住了它輝煌的存在,卻不曾想它終究還是會消失,晉商文化也同樣如此,叱吒明清五百年,最終還是銷聲匿跡。作為現代企業的管理者,想到這裡我們會覺得難道是堅守誠信導致的?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企業缺乏對當下所處時代變化的敏銳的感覺,同樣缺乏那種對企業未來戰略發展的考慮。晉商的衰落的根本原因由是連綿不斷的戰爭、國家動盪和政府的腐敗共同造就的,任何行業在面臨戰爭的時候都會受到巨大沖擊,因為戰爭影響的是整個社會的經濟,破壞力不言而喻,但回想起來,現在沒有戰爭情況下,有的行業或者企業也是每天都在衰敗的,這就告訴我要與時俱進,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在面臨非不可抗拒因素影響的時候,能從容應對。

整體來看晉商文化的興起到發展到興盛再到衰亡的過程,“自強不息,誠信經營”的晉商精神是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形成的特有的企業文化,說是自願形成也好,被迫形成也罷,只要是能很好的和自身所處行業和環境相適應,就是最好的。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核心,體現了一個企業經營管理的主張,以及由此產生的組織行為。我們要圍繞此核心,擴充套件到各個方面,例如:對現代行業的判斷、對未來發展的預測、規範化的管理制度、用人方面的規範等,才能讓企業的發展枝繁葉茂,經久不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