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作文9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1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文化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文化作文9篇
中國文化作文1

一個國家最首要的是它的文化,文化是所有居住在這個國度的人民的價值觀與奮鬥、夢想與期望的總和。要了解一個國家,必須瞭解這個國家的夢想以及那些懷抱夢想的人。

揚·馬特爾《斯蒂芬·哈珀在讀什麼》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底蘊的東方古國,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運用他們深厚的文化積澱暈染了歷史上一副一副真實的畫卷,不僅給當今社會的我們留下了永垂不朽的名篇,更是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當時歷史最真實的部分。

從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我們能感受到他的桀驁不馴,充滿自信;從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我們能感受到他的高視闊步,氣勢豪邁然而讓我們為之痴迷的,何止是這些古代名人的佳作?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何不透露出在那個封建黑暗的社會裡,人們心中通過沉沉烏雲射出來的一道光?海子的路上萬人都要將火熄滅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我們難道體會不出其中青春的絕唱?

中國已經踏著豪邁而沉穩的步伐,走過了無數個春秋,在這片土地上,展示出了無數絢麗的風采,譜寫出了無數浪漫的樂章。然而中國的文化,始終是許許多多外國人對中國的第一印象。

很多的外國人認為中國的文化是神祕的,保守的,難以理解的。但通過這些年來的對外交往,以及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前來中國,他們對中國會逐漸改觀。在20xx年英國研究協會的專項報告表明,文化與歷史的吸引力,風土人情與自然風景,城市,藝術,安全感等等這些是眾多國民選擇的重要因素。這些統統都是可以通過新聞報紙,網路等途徑來獲取的。

但是從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現狀來看,外國人對帶有古老中國文化符號的概念認知較多,這些往往是在中國文化宣傳片,中外合作片中出現率較高的,其有著濃厚的中國色彩。可是這樣的中國文化漸漸變成了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以至於現在很多的外國人一提到中國就是熊貓,長城,算盤,絲綢,中醫

而這種的中國文化是未嘗不可的。但是我認為在我們宣傳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進一步讓外國友人來更全面的瞭解我們新時代的中國文化。從傳統文化出發,積極闡釋當代中國的現象與做法,讓更多的外國友人在瞭解到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當代中國的新穎和先進。

然而這些,我們中國已經早就有人在探討以及做出方案了。但是如果要真正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化,就要投入這個環境。就像開頭引用的要了解一個國家,必須瞭解這個國家的夢想以及懷抱夢想的人。我們作為生活在當今新時代的少年,應該主動擔負起祖國的責任,主動在各個方面祖國做奉獻。而不管是對祖國的文化輸出還是祖國與國際上的交往,都需要我們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深遠的目光。因此,要想讓別人瞭解我們的祖國,我們首先要自己瞭解我們的祖國,相信我們的祖國,熱愛我們的祖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滿腔熱血,奉公剋己。

中國文化作文2

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著,中國文化也不斷積澱。五千年來,在這黃河大地上,文人大家層出不窮。孟子就曾說過: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然而也有一位文人說過:大丈夫能屈能伸。這給後人留下許多思考。一個說大丈夫不能屈,另一位說能屈。這該做何解釋呢?看起來這的確是一對矛盾。而我卻認為,這並不矛盾,在不同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而這正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明確觀點:看似矛盾,恰恰體現出了文化的多樣性。開頭擺出矛盾,然後化解矛盾,體現了思辨的特點。)

南宋詩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被世人所稱讚。當時元軍攻入南宋首都,身為丞相的文天祥組織軍隊堅決抵抗,最後失敗被俘。元朝一直勸他投降,文天祥誓死不屈,便留下了這傳誦千古的詩句,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這就是文天祥的選擇,在民族大義與個人私利面前,文天祥毫不猶豫地為了民族利益而死。在當時的環境下,文天祥沒有屈服於元朝,試想,若文天祥投降於元朝,以他個人的力量也是不能挽救南宋的,所以他才選擇了從容就義。

當然,我並不否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意義,有時,能屈能伸也能給我們帶來成功。(一般議論文在正面論述後彌補邏輯漏洞、體現辯證思維的經典表達方式)

西漢名將韓信以“忍”字著稱。曾有一次,韓信在路上遇到一個拿著匕首的小混混,他對韓信說:“有種你就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跨下爬過去。”韓信忍耐了這個恥辱,從那人跨下爬過。之後韓信找到劉邦,最終和劉邦一起打敗項羽。這就是韓信跨下受辱的故事。這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事,俗話說的好:忍的一時之怒,免得百日之憂。假如韓信殺了那人,殺人償命,韓信也就不會和劉邦一起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耐並不等於懦弱,不意味放棄,而是在積蓄力量等待反擊的機會,最終取得成功。你能說韓信不威武嗎?恐怕我門都不能吧!韓信與文天祥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愛國,去成就事業,他們兩個都沒有錯,這也只是他們選擇不同的方式罷了。(看似矛盾的選擇,其實是達成統一目的的兩種不同路徑,思考更顯深度。)

這就是中國文化,表面上看,充滿著許多難以解釋的矛盾,其實不然。尋其根本,會發現每一句話都有其適用的地方,何時何地如何選擇就是自己的 決定了。(每一句名言都不是絕對真理,都是有條件的,體現了思維的辯證色彩。)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獲得成功,這正彰顯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所以,我並不認為其中存在著矛盾,其實更多的是它們之間的共性。

中國文化作文3

我們是中國人,講著中國話,寫著中國字,做著中國事,講著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血脈,是我們奮鬥的精神力量!我們應當珍惜,重視起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別像馮驥才感嘆如今青少年對中華文化漠視那樣:“春節過得沒意思,只想過情人節;不喜歡端午節,卻喜歡在感恩節裡吃火雞,雖然不知道感恩誰”,我們要尋根,尋找我們丟失的中國文化根!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本來是一個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這天想到這汙濁的塵世,雖自己不能挽救,但也絕不允許它玷汙了自己,因此懷石自沉,所以端午節就變成了追憶和紀念屈原的日子了。

粽子的香,是清新中帶著淡淡的甜香。

每到端午前夕,媽媽總帶我回鄉下取粽葉,洗粽葉,包三角粽,圓鼓鼓的頭,粽葉被棉線纏繞成了“可愛多”的樣子。粽葉雖然不及荷葉的濃郁,但也有竹葉的清香。裡面裹著家鄉本地產的糯米,白白亮亮的,晶瑩剔透,熟了以後,咬一口,清芬香甜。

艾葉菖蒲的香,是清新中帶著獨特的草藥香。

媽媽把兩把艾葉和菖蒲分別掛在大門的兩側,菖蒲的根處是白嫩白嫩的,葉子是翠綠扁長的,艾葉圓圓的莖上佈滿了綠綠的絨絨的葉子。掛了一段日子,那原本亮澤的綠變得黃綠,變得枯乾,隨之驅蚊的的艾草香瀰漫在空氣中。不僅如此,媽媽總拿一些艾草菖蒲來煮水給我洗澡,艾草香在滿身溢開。滿身的艾葉香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情。

雄黃酒的香,是清新中帶著回味的醇香。

雄黃是一種礦物,把它調和在米酒中,製成雄黃酒。端午節臨近酷暑,按古人的話來說,蟲類和一些細菌都會在這個時期紛紛快速繁殖,活躍起來。爸爸也仿效古人,端起酒杯把雄黃酒一飲而盡,為了解毒防疫。媽媽也拿著那雄黃酒在家裡到處灑,拿著桃枝,蘸上雄黃酒,在我的身上灑了幾滴,又在腦門上畫了個“王”字來驅毒避邪,一整天我都沉浸在這雄黃酒香中,昏昏欲睡時,彷彿回到了古代,不禁欣喜,醒後便回味無窮。

端午節的中國文化根,裹在溢滿鄉情的粽葉中,懸在滿含溫情的艾草菖蒲中,飄在回味的酒香中……

我們守住根,就是熱愛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讓我們懂得生活,懂得感恩,懂得傳承。傳承和弘揚我們的中國文化,正是祖先對我我們的希望和要求。

守住中國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們的靈魂!

守住中國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們的血脈!

守住中國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們的精神力量!

讓我們一起守住中國文化根,創造中國文化的輝煌!

中國文化作文4

中國多麼廣大,中國多麼富有,中國多麼龐大。我極其愛哺育我的黃河。因為她美麗,因為她慈愛,因為她養育了我。

不知多少萬年前,萬里黃河就猶如一條巨龍橫在祖國中原大地上。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的北麓,開始為涓涓細水,流淌大地,而後匯成排山倒海之勢的巨流,踢開層巒疊嶂,穿過三門峽谷,在河南鄭州邙山腳下的桃花峪進入下游,形成了開闊的河面。遠遠望去,波湧連天,浩浩蕩蕩。

儘管如此,黃河也有過憤怒的時候。黃河從大禹腳下流到我們這裡,也曾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多少次黃河氾濫,無數次黃河改道,使人民嚐盡了苦頭。但是在這同時,黃河也鍛鍊培育了人民堅韌不拔的性格,同黃河進行了數不清的搏鬥。這喚起中華民族奮勇向前的黃河濤聲,記錄著兩岸人民與天奮鬥、與地奮鬥的種種英雄業績。

我夢中漫步在黃河的故道邊,聽著那日夜不停的咆哮聲。順著時間的經線追尋著,追尋著孕育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一曲大河文明的頌歌,在炎黃子孫的心中永遠傳唱著。

那岸邊的泥土,曾燒成一個又一個的彩陶,上下翻滾的波浪,曾鑄成青銅器上多姿多彩的花紋。那千佛洞裡飛天壁畫,是先人用這黃河之水調配的。那神奇的甲骨文,是先人在黃河岸上構想的。那蜿蜒萬里的長城,莫不是這黃河東去的身姿?那萬里波濤的長江,莫不是這東去黃河的姐妹?在黃河流淌的土地上,孕育了無數的神奇:從黃河的血液裡,不僅流淌出《詩經》、《離騷》、《長恨歌》,還流淌出哲人孔子,詩人李白,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更會流淌出千古不息的民族精神。我們把黃河稱作“母親”,她不僅孕育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而且書寫了一部悠長的文明史。正因為如此,人們愛她、戀她、頌她。中華民族離不開黃河--母親!

黃河,咆哮,奔湧,跳動著永恆的心律,唱著不知疲倦的歌。黃河浩蕩,峰迴路轉,滾滾滔滔,一瀉千里。黃河洶湧,九曲十八彎,曲曲折折,勇往直前,任它“山重水複”,定會“柳暗花明”。今日的黃河大堤巍峨雄偉:堤坡上青草覆蓋,河堤兩側林帶蒼翠。古人幻想的“河清海宴”為時不遠了!如今,它又以嶄新的面貌向世人訴說著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今非昔比,中華民族是偉大的,能夠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業績!

奔湧吧,黃河!中華大地上將重寫一部嶄新的黃河史,黃河兒女將重唱一曲高亢的華夏歌!黃河呼嘯著,奔騰著,奏出時代的凱歌,奏出改革的樂章和那民族覺醒的意識!它將以前所未有的雄姿步入更廣闊的天地。

我以她為榮,以她的磅礴氣勢為榮,以它的獨特魅力,慈愛為榮。

中國文化作文5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叫中國。”這優美熟悉的旋律,瞬間讓我們一遍遍想起親愛的祖國——中國!

自遙遠的曾候乙編鐘到司馬相如的“綠綺”古琴;自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到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自《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到各種華美大氣的“釉彩大瓶”,自京杭大運河到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中國,用悠久、跌宕的歷史譜寫了一曲跨越五千年的、磅礴不朽之歌!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正因為有了詩歌的滋養,中國人的生活才會如此有滋有味,豐饒多姿。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代詩仙李白,他的豪情萬丈,樂觀向上讓我折服。他借酒澆愁愁更愁,他舉杯望月月更明,對酒當歌,月下獨舞,抒發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憤懣。他“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他對酒是真摯的愛,對山河是熱切地戀。他才華橫溢、憂國憂民;他懷才不遇、憤世嫉俗;他直爽率真、放蕩不羈……也正因如此,才為中國詩歌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身處亂世,彷彿一片浮萍四處飄零的杜甫,仍然懷揣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每時每刻關注國事和天下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52歲的杜甫為國而樂,與國同慶,讓人敬佩!“安史之亂”雖然讓杜甫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可他很少自怨自艾,詛天咒地。他更關注的達官顯貴的“朱門酒肉臭”和芸芸眾生的“路有凍死骨”。他著就的“三吏”、“三別”,是迄今為止,仍然為人們傳誦的、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以她清風拂柳般的柔情婉約,令人牽腸掛肚的惆悵悽苦,小橋流水般的和風細雨使人過目不忘。還有陸游“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精忠報國,劉禹錫“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邁樂觀等,讓我們的祖國處處都有詩意,人人都有詩情。

中國詩美詞美,畫更美。

《洛神賦圖》、《步輦圖》顯中華之文采,《韓熙載夜宴圖》、《唐宮仕女圖》示人物之形象;《五牛圖》、《百駿圖》現動物之姿態;《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展中華之風貌;《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露秀麗之美景。還有齊白石遊動的蝦,徐悲鴻奔騰的馬,黃胄淳樸的驢……一個個,一幅幅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中國充滿畫意。

一詩一畫,詩情畫意;一山一水,山清水秀。這就是中國,一個處處山清水秀的國家,一個時時詩情畫意的國家。

中國文化作文6

漢字,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輝煌的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這一寶藏,我們責無旁貸。它們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漢字使我們人類的'文化得到延續,是它使得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發展,它們各有獨自的魅力。每個字都有自己的特點,當你寫下一個個漢字時,彷彿身臨其境。他們像一群變化多端的小精靈,時而輕於鴻毛時而重於泰山,時而飄若遊絲時而嬌若驚鴻。

漢字和別的國家的文字比起來擁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從甲骨文到金文從隸書到楷書。

現在大多數人都在學英語,可那二十六個字母並不具有漢字所具有的感情。

漢字培育的中國古老的文化,不管這塊東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種不同的語言,但這漢字卻論為了這群羊羔的領頭羊,漢字的發展源遠長流,每次每句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我們每天在漢字的海洋裡遨遊怎能讓漢字文化的根基流失,損害?

漢字直接已經有40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漢字,別看它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方塊字,組合在一起,就成為一個個不同含義的片語,一篇篇語句優美的文章,一首首抒發情感詩歌,一個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看著這些字就像一顆顆星星在紙上閃爍。

漢字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古往今來,我國湧現出許多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柳工權,顏真卿,等等這一個個漢字在他們的筆下更能發出無窮的魅力!呈現出不同的風韻,各種各樣的書法字型有著不同的特點。

中國漢字是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的瑰寶,也是我們終身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天地萬物,只有語言文字是永遠存在的,我們的漢字集形體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它的獨特魅力,是永遠不可能改變,也是無可替代的。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歇後語,字謎,繞口令,等等等等。繞口令裡用了漢字的讀音來鍛鍊舌頭的靈活度,所以我天天有事兒沒事兒就不由自主的說起繞口令來。

漢字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瞧!街頭的廣告牌上,眼前的書上,到處都有漢字的足跡。讀書,寫作,文化,語言說沒有漢字這一切,從何談起?

漢字的悠久歷史,每前進一步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心血,漢字是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凝聚的核心!

現在社會已經進入科技化,只要用電腦,無論什麼字都能打出來,不用花大力氣去學習漢字,漢子已經落後,而我認為漢字是人類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無價之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書法瑰寶,拋棄漢字,就等於把漢字擁有20xx多年曆史,生命給扼殺掉。

所以,我們應該讓漢字流傳下去,而不是讓漢字文化失傳。

中國文化作文7

中國,常被譽為一隻正在沉睡的巨龍。它沉睡在中國的大陸上,紅色的鎧甲在熠熠生輝的陽光下閃耀著不斷的光芒。是什麼讓它生生不息?是什麼讓它昂首屹立?是古老悠久的鎧甲!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巨龍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來自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巨龍由兩個重要的部分組成,一是堅固的鎧甲,二是它的靈魂。這兩個部分支撐了這條龍度過了數百年時間,從而使它的能量不減不老,並且一直不斷的成為世界上的一根不可獲缺的重要支柱。

龍的鎧甲是牢不可固的是讓人夢縈魂牽的。巨龍的鎧甲是由長期歷史發展中累計的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形式是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它們是中國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的,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鑄造加固這個堅硬的鎧甲。傳統習俗所產生的古代的風尚、禮節和習慣在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傳統建築被成為凝固的藝術,在世界建築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是展示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傳統文藝是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的。傳統文藝是由我國人民不斷的積累的經驗所凝結所形成的精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帶給我們積極的影響。傳統思想包括長期歷史沉澱中形成得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巨龍的鎧甲也有脆弱的地方,傳統文化也有不好的地方。

“人非生而知之,熟能無惑?”它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的強大,而相反的是在過去它也是弱小的。傳統文化也曾在過去受到打壓。原來的百家爭鳴的社會場景為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學術思想受到了壓制的最大話。這正是這條巨龍最脆弱的時候。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變成文化主流,私學風氣興起。於是,巨龍甦醒了,它的筋骨又增強了。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傳統思想的雙面性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窗花、剪紙等是精華為巨龍的成長提供了能量。酒桌文化等就是我們文化中的糟粕,阻礙了巨龍的成長。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辨證的分析來傳承。

巨龍的魂是屹立不倒的,是強大的。它是維繫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強大精華支柱。巨龍雖沉睡千年,但它經過千錘百煉後依舊銳氣不減反而鬥志更堅。巨龍的力量熔鍊於近代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後繼的奮勇鬥爭之中,是存在於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的。引領了我們創造出了偉大的文藝作品,傳承了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建設了氣勢恢弘的偉大工程。讓我們的創造精神前無未有的迸發出來,推動我國日新月異向前發展,大踏步的走在世界前列,凝聚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不斷髮展。

一株牡丹,在晨光熹微中,透露著生命的活力;一群辛勞的人,在昏黃的斜陽中,記錄下時間的傳奇;一條東方的巨龍,在朝陽的對映下,煥發蓬勃生機。

中國文化作文8

隨著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國首次摘下了久違的桂冠。是時候讓中國文學走出國門,與國際文化接軌了。最近有人提出設立"李太白文學獎"讓我們的作品走向世界,從而促進文化交流,的確,對此我十分贊同。

反對者會認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會是設立此獎項的巨大障礙,中國文化的現狀也對此限制嚴重。但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形勢的不清,將左右他們正確的判斷而釀成大錯。沒有兩種文化是完全相同或是截然不同的。不要忘記曾經的日耳曼人、匈奴、哥特人。這些在古羅馬古希臘文明看做是野蠻人的群落,最終還是相互融合,但至今歐洲列國仍存在大大小小的差異。這就好比我們的文學作品,文化差異總能消除。至於我國文學現狀,設立此獎的目的就是解決這一頑疾,如果我們一再推脫,只會加速我們的文學陷入深淵。

當然設立"李太白文學獎",並不是像某些野心家一樣,爭奪文學上的話語權,再擬定一套以自己價值觀為基礎的判定標準,用苛刻的眼光去判定外國人的好文章。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將自己的好文章好作品推向世界,讓人們共同去欣賞去享受。而不是像殖民者,同堅船利炮開啟殖民地的市場,推銷商品。

因為莫言作品的獲獎,我們的作品已經引起了外國人的興趣,趁此時機,大可以乘著莫言的東風,將更多的作品與外國友人交流,這樣東西方相對獨立的文化氛圍可以融合起來,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我國昔日的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不都是在相互的交流中博採眾長,在討論時,無形地推動了文化發展。試想,如果他們像現在一樣封閉自守,哪還有諸子百家流傳下來的眾多經典之作。

在我們加強文化交流的同時,是一個西方人瞭解我們的過程,我們與西方人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讓他們在潛意識裡對我們有牴觸。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消除這種隔膜。而只有在他們瞭解我們的思想方法之後,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將我們的《四書》《五經》送入西方,讓他們瞭解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儒文化或是看看更接近天下蒼生的《墨子》亦可以在修養身心時讀讀《老子》《易經》,潛移默化中西方人慢慢接受我們,以後就能拿公正的眼光判定我們。

當然在國際間作用巨大,在國內最廣泛的群眾文化,此舉也算一步好棋。乘勢而上,我們可以鼓勵更多有才情的人投入文學,喚醒人們心中對本土文化的熱愛。當群眾有了文學基礎,提升中國文壇自然指日可待,接著中國文學的地位將穩步提高,明顯這儼然形成了一個良性的迴圈,也是每一位有志之士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認為設立"李太白文學獎"是一個有益的舉動,對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與在國際上的地位都幫助很大。

中國文化作文9

作為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深邃的人文內涵,是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財富,中國文化話題作文。然而,隨著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快速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再強烈:曾歷經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積澱逐步流失,儀式感日漸淡化,節日正演變為簡單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頭。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個節日,讓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應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

節日不僅僅是假日

從20xx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翻開了中國傳統節日保護的新篇章。這一改變固然對保護民族傳統節日起到了積極作用,卻也面臨著“雞肋”的尷尬境地:文化傳承的斷層,導致增設假日的初衷並未真正實現,節日出現了“假日化”的趨勢。

對於傳統節日“假日化”的情況,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指出,節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為了實現公民休息的權利,是一種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內涵。節日則大有不同,如春節,意味著全家團聚,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內容。又如中秋節,表達了人們對團圓的渴望。增設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是為了創造條件讓民眾更好地度過這個節日,而不僅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麼簡單。

被“瘦身”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多種多樣,如春節的祭灶、掃塵、放鞭炮、貼春聯、掛年畫,端午的祭祀、划龍舟、懸艾葉菖蒲,清明節的踏青、插柳等,人們通過這些行為表達願望、敬畏自然、親近血緣、懷念祖先、體現價值觀,它們也是節日文化的重要支撐。然而,在現代文明背景下,節慶活動的簡化導致儀式感淡漠,節日文化內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程序令大多數百姓住進了鴿子籠似的高樓,賞月的理想環境已不復存在。至於七夕,被扭曲為“中國情人節”;重陽,對於年輕人來說越發陌生……無怪乎有人驚呼,中國傳統節日似乎就剩下飲食文化了,中秋節、端午節更是被戲稱為“月餅節”、“粽子節”。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如何拯救這些流傳千年、意蘊豐富的文化記憶,讓它們在新時代重現活力,是近年來包括專家學者、普通百姓在內的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陶思炎說:“節日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節日風俗的傳承可以並行不悖,不一定構成前者對後者的破壞,而是一種對節日文化生活的適時補充。把‘產品’、‘產業’與‘傳統節日’相提並論,既順應了時勢的需要,也體現了文化創新精神。”

拓寬民眾瞭解節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據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被訪者主要通過“老一輩說的”這一途徑瞭解中國傳統節日,選擇“媒體上了解”的僅佔四成;同時,近七成受訪者呼籲,網路、電視、報紙、雜誌、書籍等媒體要擔起文化責任,加大宣傳力度和廣度,營造更積極的節日氣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