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5W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

琴瑟為伴,共譜生活樂章,激昂澎湃;紙筆為伴,共寫人生,絢爛輝煌;我與你為伴,探訪中華,走過漫漫文化長路。與你為伴,我觸控到你樸實的筆風;與你為伴,我感受到你對中華文化的獨特感悟;與你為伴,我聽到了你發自內心的吶喊。

讀你,彷彿一股股暖流緩緩流入心間。散文寫成美文不易,寫出點歷史文化意味更難。餘秋雨的歷史散文,也許可以讓人二者兼得。這種寫作方法令人稱奇。“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你用你那樸實的風格,生動通俗的語言向我們訴說那遠古的悲哀。

讀你,另一片文化天空開啟了。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你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啟迪哲思,引發情致。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另一面的與眾不同,瞭解到更多中華文化。自古以來人們似乎總是歌頌萬里長城,而作者卻從當今實用的角度提出都江堰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餘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在道士塔前,由一座碑追溯莫高窟所受的侵略;在寧古塔前,遙想古代對犯人的懲罰。有理有據,使人深深信服,改變了以往的觀點,讓我對中華文化有了一個全新認識。

讀你,你的吶喊在我的耳畔迴響。讀莫高窟,我聽到你對中華文化的喜愛讚美;讀道士塔,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我聽到你對賣國求榮的先人的訓斥和對流失的文化的惋惜;讀風雨天一隔,我聽到你對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哀嘆。讀你,我感受到你作為文人和愛國者的情懷。

你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陪我走過一段漫漫文化歷程。因為你的陪伴,我的文學詩篇更加優美;因為你的陪伴,我的文學之路鮮花滿徑;也是因為你的陪伴,我的人生墨香四溢。我願與你一起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行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賞識中華文化。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2

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裡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儘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殞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餘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裡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3

漫漫長夜,輪輪皎月。夜深人靜的時候悄然翻開這本土黃色的書,那仿若大地般的色彩,似乎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洗滌,斑老的書皮,就像經歷了書中餘秋雨先生寫的那不堪回首的歷史,來到我們身邊,是要告訴我們歷史的點點滴滴。

藉著茫茫月色翻開書,視野模糊了,我們漸漸走近了書中的情境與思考。像一群從未回過家的孩子,流放到一塊熟悉卻又陌生的土地,迫使我們不得不抬起頭一點一滴地看下那個“我們”的文化和歷史,曾經被我們遺忘甚至唾棄的一切又重新來到我們的眼前。

再看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一般。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我們竟然不僅不爭不搶,還把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再次來到我們的眼前。那一幅幅美麗的圖片成了我們國人文化中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已經缺失了曾經的鮮豔亮麗,那斑老的圖畫時候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虐踏。

看完《上海人》,我簡直自愧不已。曾經傲人自居“我是上海人”,如今回首在思,曾經的我就是一個傻子,抓住一個羞辱自己的名號自霸驕傲。書中以徐光啟為值得書寫的開端,他能在一個愈趨封閉、衰朽、宋明新儒學佔統治上峰的封建時代坦然開放的接受、傳播西方文明,甚至受洗皈依基督宗教,他的影響決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文化交流者,他給古老的中國注入了完全異質的文化血液,也樹立了一個“新人”的榜樣。是啊,上海人,有什麼了不起?

至今還記得此書中,作者借某個日本學者的話“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來挽回中國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來,而以往那些他剛剛咬牙切齒描寫的中國的愚昧、荒蠻、落後、病態都集中處理算在了王道士一個“個人”的身上,這種形式習慣似乎已成了中國的一種病態:中國只要一有了壞事,便據說總是因為某幾個“小人”作亂的緣故,而中國一旦有了好事,便肯定是證明了整個中華民族“向來優秀”的集體榮耀。深深嘆息,曾經高傲的自尊究竟哪兒去了?

夜間跟著餘秋雨一路依稀走來,又於夜色迷茫中漸行漸遠,雖然征程漫漫,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4

手杆《文化苦旅》,連同作者的筆觸,字裡行間走遍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的時候,我本應該陶醉在祖國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卻無法陶醉自己,一種苦澀的感覺莫名其妙地從心裡湧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裡的“苦”字感到不解。一開始我以為這不外乎是旅行的辛苦,現在才知道這太天真了,不懂。其實身體苦不要緊,心苦才是真苦。作者曾感慨地說:“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相連。”在我看來,這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後,總會有一絲回味。——.對歷史的理解,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考,都融化在這苦澀的回味中。

虞丘老師說:“如果人生是一條直線,那麼只有一些點有保留價值。”是的,人生無非是一段漫長曆史的縮影。歷史從古至今,還會繼續下去。歷史的足跡已經成為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在於,它的足跡總是藏在山河之間,難以尋覓。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找不到這些無價之寶的。毫無疑問,餘虞丘教授是探索寶藏的贏家,他的收穫就是這個《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引領我遨遊歷史長河。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歷史舞臺上上演過的強大而華麗的現場劇,出現過的偉大人物。他們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人格,但大多數人仍然逃脫不了悲劇的結局。我心都碎了!但是這顆破碎的心真的懂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大量具有巨大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為歷史歡呼。然而,歷史上演了一場極其荒謬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把一箱箱珍貴文物搬到他們的博物館。也許歷史就是為了刻意磨礪那些執著的歷史學家,讓他們只能依靠國外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片來研究中國的敦煌研究。同時我們要問歷史,這種削尖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當然,這段歷史留給我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思考。

“對歷史的激情總是會增加生活的負荷,歷史的滄桑感會引發一種生命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發。一個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曲折的;回頭看身後留下的腳印,在驕傲的同時難免會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的成功多麼輝煌,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河之間跋涉,為了記錄歷史的足跡和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是為了記錄生活的真諦。

看完《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的回味;那麼漫長的人生之後,我們會留下什麼呢?

來自新華文軒書店的感受:在山水中讀歷史,在歷史中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靈魂受文化影響,受精神洗禮,這是我讀《文化苦旅》時得到的最強烈的感受。也許,我還沒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深刻含義。也許,我還沒有真正讀懂這本書的含義。然而《文化苦旅》的苦澀哀愁奏響了時代的最後的聲音,警示世人,令人惋惜!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5

初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於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悽苦的哲語。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遊刃有餘?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於讀者來說,欣賞餘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面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內容可謂古往今來,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豔,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裡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批評,讚揚等態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接受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並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於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可以聯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餘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麼的富有詩意,特別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例如“淺諸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作者詳細敘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敘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藉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6

從翻來這本書第一章開始,我就有感覺,這將會是一趟長途跋涉,是目光和靈魂在書中的跋涉,是思想和視野的一次開拓。

它並不是快消文學,它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帶給人厚重感,帶給人思考的空間,要讀懂,還得放慢速度,細細品味。

文化之苦,在於創造,而問尋文化創造之路,必是苦旅。問極蒼穹,文化的宿命在於此。

想象著,為了寫這本書,餘老先生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河流山川,一遍遍叩尋著中華文明的歷前世今生。用腳步度量腳下這塊大地,撫摸著前人留下的文字,觀察著前人留下的足印,在一個個深夜久久思考,執筆把這些觀察感悟寫下來。

除此外,他還要走一條世界古文明探尋之路,把目光投向世界,以世界的眼光,以多種文明相比較的角度,來反思中華文明。

穿過戰火紛爭不斷的國家地帶,在海上承受暴風雨的打擊,在沙漠裡不畏艱苦地行走。文學的考察,不再只侷限於前人的書,而化作了一步一腳印的實地考察。

中華文化缺乏的實證精神,從這裡開始踐行。古人有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句話不是說,書就不必讀了,就去像個苦行僧一樣去人間遊歷體驗就好。書對於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而言,永遠都是滯後的,有些內容可能寫下來就已經過時了,早已經有更新的內容取代了它。但是,書的價值在於,使文明得以延續,使過去的事變成故事。

這就是沉澱,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沉澱。只有記得來時的路,他日我們才知道應該走向何方。所以,學者不僅要讀萬卷書,但是更要行萬萬里路,所謂知行合一,該是如此。

餘老先生之大學問在乎行,更在乎筆端,所以他在遇到危險時,其他的東西可以不要,但是筆和紙,一定隨身攜帶。他讓我感覺到大學者風範就在這些小細節中,而非印象中的高談闊論,指點江山。

現代文明的足跡從哪裡開始?

他從本身出發開始探尋,然後從本國國土國情開始探尋,再放眼世界,最後回到本國近代文明的創造者身上,如此高屋建瓴的氣魄,令人眼界頓開。

在他走出來的小山村裡,有一群女教師承擔起了文明開化的責任,而她們本身是封建禮教的被迫害者,正是她們把更多的學子送出了大山,而餘老先生正是其中一個。一位老師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不要太黏著故土,只有來來去去,人活了,地方才會活了。

所以他邁出了小山村,邁向了更廣大的世界。

我說得太多反而多餘了,去書中看看餘老先生行走中記錄的世界吧。心疼餘老先生在國內的遭遇,敬仰他高尚的人格,感謝他堅守文學的傳播,為普世大眾留下珍貴的資料。

我相信,即使再過二十年,經典依舊經典,快消文化只會隨著時代變遷而被世人遺忘。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7

文化苦旅就是一部大的文化圖書,它從各個方面讓我體味文化這個高深晦澀的詞語,喜歡餘秋雨他的平實樸實的話語,偉大的文字工作者讓我有幸瞭解中國文化的小皮毛,文化的探索是一個艱苦而又充滿成就感的過程。

從國中開始就一直就很喜歡餘秋雨這個性情特別的作家,他的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都能讓我在放下書本後久久的陳思,個人感覺他的文章有一種文化的深沉感,關於《文化苦旅》這本書也不例外的讓我深有感觸。現在的國人缺少的就是一種關於民族的歸屬感,我們需要在對文化的探究當中感受到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每一個人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就像餘秋雨先生在書當中指出來的,我們要保護好傳統的珍貴的中華文化,對於古書的保護的研究要加緊了,對於那些自認為可又有可無的歷史認知要加緊的普及真相。對於中華文化的保護髮揚研究不是一個人一個小群體能夠完成的,需要每一個炎黃子孫共同凝聚力量團結一心去為之奮鬥不息,只有一個民族的精神上面站起來了團結起來了才是真的強大了。

餘秋雨先生是明智的學者啊,知道對於文化的研究保護或者是弘揚是一件很困難艱苦的正途,我們瞭解到了這個現狀是不是應該要做點什麼,必須要擔當起自己作為炎黃子孫的責任,讓我們從瞭解中華文化開始為了宣揚它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8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我都孑然趨行於人生這段亙古的旅程,在坎坷中涅槃,於荊棘中重生,輕重緩急,酸甜苦辣,在與孤獨言和的過程中,所遇見的悲歡,始終無可提防。個體侷限性的約束下,你我用盡了全力,只為平庸地度過一生。

雖然如此,人生的最高境界,卻莫過於“活出自我”。《月亮與六便士》如是提到,“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可我更渴望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信仰,在人世的逼仄狹隘下,而依舊跅弢不羈;在社會的框條科律中,而依舊狷狂乖張。

余光中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證。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先生曾以一懷鄉愁穿越故國兩萬裡,用一枚小小的船票,構建海峽兩岸久違的團聚;他曾與李白同遊高速公路,也曾夢迴東海,聽聽那冷雨;在月色與雪色之間,他曾體味天地第三種絕色,生命末了,他要葬在黃河之濱,終於能夠皈依這片熱土。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我,終究是要回到這片土地。駐足回首,無窮歲月,不過是洗淨了我滿身塵埃,還我一個乾淨輕盈的靈魂。

那積澱下來的,都是無數的人贈予我的慷慨。那篩選出局的,都是每個時代的慎之又慎。

我慶幸啊,中國,我於這片神聖的土地孕育而出。時間果腹,也曾見識過無數荒誕可笑,也曾被滾燙的點點淚水灼燒,也曾被聲聲質疑包圍,也曾被生硬改變過,但是無數無數的過往,終成了成長的步步臺階。

離家的我,是唐朝的出走文化,歸來的我,是閃耀的中國文化。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是文化,中國文化!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裡,我們需要信仰。以夢為馬,去親吻柔和的歲月,去體察溫潤時間,去慢慢接近,天地間最本真的美好。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時光中千萬塵埃,都會伴隨著風遠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孤獨的背影。

時光荏苒,即使是有再多的不情願,但,青春與夢想,都會被時間吞噬,一去不復返。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最終留下的,就只能是滿目滄桑,和時光留在臉上的印跡。悲傷,痛苦,在我眼前都化為烏有。我能做的,就只有躺在草地上,望著白雲,遠去~遠去~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9

起初,因為喜歡餘素雅的文筆,《文化苦旅》這本書開始在床頭出現。

餘的文章雖有儒生之清,但不失雄壯之力,文筆犀利,灑脫灑脫。透過山河風光和優雅的事物,尋找文化的靈魂和生命的真諦,令人驚歎。

他走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用他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品味,去思考,去有一段艱辛的旅程。但是,他用心去品味幾千年文化積澱的芬芳。

我喜歡好文章,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只讀過一半。如果說最有影響力的不是《白髮蘇州》和《江南小鎮》;不是《道士塔》,《陽關雪》給人很深的蒼涼感;關注文化人格的不是《風雨天一閣》和《青雲譜隨想》,而是沉默了幾千年的“都江堰”。

文章開頭,作者並沒有太關注都江堰。這個對我來說也是一樣,只是我跟著作者進入了存在了近千年的古建築,帶著閱讀全書的習慣。它比長城還古老,顯然很少有人關注,但它卻不厭其煩地為無數人送去阿姨的淨水。如果說長城佔據了廣闊的空間,那麼它真的佔據了很長的時間。如果把他們比作人類,長城會像父親一樣保衛國家和家園,而都江堰是一個只懂得奉獻,不炫耀,不索取的國母,讓我尊敬卻又憐惜。

都江堰的水充滿了喧囂的生活,不像大海的深度,以奔騰的方式展示著它層層疊疊的精神力量和奔放的生命力。

永恆之流今天還在,當年也很少聽說都江堰。我喜歡都江堰水的川流不息,喜歡都江堰無私奉獻。古老的民族留下了古老的建築,也展示了他們偉大而高尚的民族精神。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0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裡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湧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於幼稚的理解。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苦於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後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後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曆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於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餘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穫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裡。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藉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捲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麼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呢?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1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餘秋雨 初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於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悽苦的哲語。而欣賞餘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對我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和給我了一個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

有人說餘秋雨老師寫的文章太苦了,尤其是《文化苦旅》。

的確,寫文章絕非易事,而寫一些關於文化的歷史情節方面的.書就只有“苦”了。 至於說《文化苦旅》是最“苦”的,大概是因為它的涉及面之廣,其所涉及到的歷史情節又最深、最扣人心絃:

任何一本散文集敢像它那樣一開頭便涉及到王圓錄那樣的具有重大歷史背景、能在讀者心靈最深處刺痛原本就很薄弱的民族自尊心的人物。膽怯之餘,還因為,除了歷史學家,很少有人能夠將那段塵封多年的、早已無人問津的歷史片段寫得如此詳盡而生動。

更沒有哪一部散文集能有它那樣大的涉及面。因為很少有散文家,或其他文學大師會象餘秋雨老師那樣僅靠兩條腿去拜訪祖國的名山大川,去丈量歷史的每一寸土地。

正因為餘秋雨老師靠自己的腿走了那麼多的路,所以他的文章讀起來總不會讓人感到很輕鬆。

卻有一種想讀而又不能輕易去讀的感覺。

也正因為餘秋雨老師靠自己的腿走了那麼多的路,所以讀他的文章總會感到一種長途跋涉的“苦與累”。

但如果沒有這種“苦與累”的感覺,讀者就不會因到達而喜悅;就不會因半途折返而失望;就不會因前途渺茫而惆悵;就不會因尋訪半天卻徒勞無獲而鬱悶;就不會好似身臨其境地隨文章的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而或喜或悲。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都可以象秋雨這樣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這樣冷靜而痛苦地揭露,歷史留給我們的大多都是疼痛和傷疤,即使有時光這樣的良藥,也難以痊癒。有些人可以把時光當成忘憂草,有些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他們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澀,而這份苦澀還會一代一代地遺傳。

餘秋雨在《文化苦旅·廢墟》中寫道:“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的車道間輾碎凹凸。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

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後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他反省整個民族的文化。他從“中華王朝的背影”中,評論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一個文化盛敗的因由。

就我個人來說,最動人的一定是那篇《風雨天一閣》:“登天一閣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麼?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就這一句問話,讓我這個自詡為“書生”的書生汗顏,這個詞實在離我的個人旅程太遠。我捫心自問,究竟是什麼觸動了我的神經,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人種之一,讓人驚歎地創造了獨特而美麗的象形文字,創造了簡帛,然後又順理成章地創造了紙和印刷術。這一切,本該迅速地催發出一個書籍的海洋,把壯闊的華夏文明播揚翻騰。但是,野蠻的戰火幾乎不間斷地在焚燒著脆薄的紙頁,無邊的愚昧更是在時時吞食著易碎的智慧。一個為寫書、印書創造好了一切條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擁有和儲存很多書,書籍在這塊土地上始終是一種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於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於散亂狀態和自發狀態,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幹什麼。而讓我們這些從事於古籍修復的人員更加痛心疾首。可能對待王道士那種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情感也是如此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向往著沿著他的足跡,避開舒適並且平庸的生活,走向文化探索的精神聖殿。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2

《華語情結》是一本書,有美麗的文字,但有意義的文字。這本書讓我南北旅行,帶我穿越時空,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的歷史。這本書寫的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可以說是遊記;其中記載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歷史記載;全書中的喜怒哀樂、詩畫,使這本書成為一部非常好的散文集。

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洞察,對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用他細膩的筆觸,進行了一次“苦澀的旅行”,對中華文化進行了審視。這本書裡有太多的辛酸,讓我難以承受,無法親身經歷。苦澀的味道,在看到《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不會想到一個引人入勝的景點和歷史遺蹟背後會有如此深刻的含義;作者把他的精彩文字和乾淨優美的散文結合成精彩的文章。走進書中的情境和思考,不禁認真起來。我像一個被流放的孩子,被流放到一個我不熟悉的土地,這迫使我前進。我面前莫高窟有洞窟。洞穴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舊寂靜。我靜靜的看著投射在巖壁上的光影變化,就像他們靜靜的看著千年敦煌的變化。千年前的第一刀,千年後開啟了雄偉的莫高窟。它遭受了浩劫:王道士手裡的一串鑰匙守護了敦煌幾千年,卻把它留在外人手中,而華夏子孫也拋棄了它。那輛馬車和裝載文物的馬車被出口到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這個神祕而有意義的洞穴為什麼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它不是一種耀眼的外表,而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它的深層內涵。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美也有一個宗教的世界,它是一個千年中國的標本,一個同樣美的標本,儘管它曾經是不完整的、無情的、任意的改造。

在留侯廟前,柳宗元的一生被一尊石像銘記,從文采到降職,被貶謫,劉墉二州是個偏僻的地方。因此,他把自己置身於山水之中,把自己悽苦感傷的心境寄託在觀光和寫文章上,使中國文學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優秀的山水文學,這樣一代文人

苦和甜屬於一個家庭。苦為先,甜為後。就像餘虞丘拿冠軍一樣《文化苦旅》!但是苦難中處處有希望。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3

午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題記

寒假裡,我懷著敬畏之情讀完了這本餘秋雨先生寫的《文化苦旅》。

這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份: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分別寫了秋雨先生在考察為同地區所想到的,在期間發生的事所想到的,在不同著名人物身上所見到的。

這裡,我就有一個問題想要問了:書名叫《文化苦旅》,但本書中卻沒有一個與苦有關的字眼兒,這是為什麼?能叫《文化之旅》嗎?

先把這個題目分析一下,文化,大概是指秋雨先生經過這些物、事、人所悟出來的道理。旅,顧名思義,就是旅行的意思吧!但我覺得在最後一部份中,並沒有涉及到旅行,而只是一件件讓人若有所思的事件,因此,旅就是指獲得這些道理的途徑、過程,那苦文是什麼意思呢?是艱苦,辛苦的意思嗎?

從這本書的寫作背景來看,苦的意思是體現了的,就拿世界之旅舉例吧,世界之旅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秋雨先生在各地考察得出的結論,而秋雨先生卻經歷了中東、中非等戰火紛飛的地區,冒著生命危險完成的這本鉅著。光聽這背景,就不由得讓我對《文化苦旅》這本書肅然起敬。因此,苦的意思是艱苦,辛苦,那麼,還有別的意思嗎?

再從一些我自認為好的文章來分析吧:《道士塔》主要講述了20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被發現並且被外國殖民者掠奪的悲慘境遇,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借王圓籙所修的道士塔,引出斯坦因等外國考古學家們對莫高窟經卷的瓜分,表現了莫高窟的悲慘境遇,聽聽秋雨先生所描寫的吧。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後只能跪倒在沙漠裡大哭一場,哭聲,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裡嗥叫。也對,本來屬於中國的寶物,卻這樣輕易地被外國人取走,但中國人又能做什麼,把車隊攔下來,把這些無價之寶運到京城?但那時的中國,正處於極大民族危機之中,誰也不知道自己腳下的土地明天會被誰佔有,更何況這一卷卷珍貴的經書?作者所哭的,不僅僅是經卷流失海外的悲痛,也是國家不強大的惋惜,因此,這個苦字又多了一重意思,苦澀。

現在就能解答這個難題了,苦,既指作者考察時行程的艱苦,又指作者對於中華民族飽受掠奪的澀回苦憶。秋雨先生寫這個苦字為全書做了一個完整的刻畫,同時也使我們這些讀者感到心頭一震,我們不能沉迷於我國四大發明與國悴等,在我們眼中,應該還有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的慘痛歷史,以上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全部感想。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4

之前聽語文老師說過,我們的文筆還太過嫩,像初歷塵世的無知小兒,當時不太肯承認。直到讀完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那一刻才明白,什麼叫滄桑,什麼叫蒼老,才懂得,文化的那一份厚重感。

回過頭來看自己以前認為很成熟的文章,才發現竟顯得如此蒼白。的確,是蒼白,而且是蒼白得無處可躲。曾以為可以意氣風發談蘇東坡,可以大恣讚揚都江堰,可以怒斥清代文字獄。但餘秋雨一篇《黃州突圍》,便是所有對蘇東坡的言談批判黯然失色,《山莊背影》《寧古塔》將知識分子的災難與艱苦寫的一覽無遺。文化苦旅闡述的是一種平實,卻將文化的那種厚重感一一還原。捧著這本書,心裡還有著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一開始讀,有點讀不下去,因為讀得不是很懂。開篇的兩篇是《牌坊》《寺廟》,講了尼姑庵與吳山廟的故事,故事我看懂了,但老覺得有一種隱含的、難懂的在裡面,我可能還不懂。讓我突然喜歡上這本書的開始,是讀到《信客》這一篇。信客帶給我一種震撼,人性的感悟。簡簡單單的倆字,聯絡著一邊是沒了家的男人,一邊是沒了男人的家。他們承擔著艱辛,生命危險、懷疑、猜忌、汙衊,他們本可以不必承受這些,但,為了他人,為了遠行者與遠行者的家,他們義無反顧的當起了信客,接受著多少難以承受的痛苦,但,他們不會後悔。這種人性的無私付出,劇烈的撞擊著我的心靈,我感受到一種厚重,做人的厚重。

慢慢改變著我的思想的是第二部分《中國之旅》。“沒有兩者。路,就是書。”秋雨的話一直迴盪在腦海,讀完《中國之旅》才品味出這句話的精闢。文化,是都江堰中拜水與問道的互相融合;是王圓籙,蔣孝琬使文化毀滅或歸於他國的那種惋惜;是陳萬里及時救下一些莫高窟文物的那種保衛意識;這是一種思想上的文化,讓我漸漸瞭解。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飽含著多少對毀滅的文明的痛惜,杭州的美麗是蘇東坡是錢繆對生態的一種敬重,希望這種敬重,能帶給每個人。“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流放,是一種災難,文人的災難。顧貞觀“季子平安否?”“我亦飄零久”是對不公的流放的無聲訴訟,更是一種沉重的友誼,重得壓人心。寧古塔,展現了遠年靈魂在苦難中的高貴,但也在告訴我們“文明可能產生於野蠻,但絕不喜歡野蠻!”

《中國之旅》寫了很多古代的中國文明,但我讀到的,卻是痛惜,對不懂文化,嫉妒文化,摧殘文化的痛惜。我感受到,一種厚重,一種該省視,該尊重文化的厚重。

帶給我最大感觸的是第四部分《人生之旅》,謝晉,巴金,黃佐臨,餘秋雨,這些支撐著文化的高貴生命,在承受著創造之苦,文化之苦,他們,使我深深折服。他們,都各自經歷著折磨人的文革,又恰都是最深的受害者,卻又無怨無悔的將文化創造著,為了文明,也為了文化。巴金在文革災難中受盡屈辱,在造謠者奉迎者中孤影難支,但,他無畏折磨,不懼傷害,一人領頭“斥棍子,講真話”這精神,震動著山河大地。秋雨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著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遺址。在鋪天蓋地的誹謗中,那麼多人連續收到傷害他二十幾年,秋雨卻從未回擊一句,他不忍傷害石一歌年邁的成員,也不忍傷害一些無知的群眾,於是,一人默默承受著痛。秋雨默默闡釋著:“大智不群,大善無幫,何懼孤步,何懼誹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人生之旅》寫的是令人欽佩的文化名人,但我看到的,是靈魂,是文化是人性是那高貴的靈魂。這種厚重,精神的厚重,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繼承與體現,是一種壓人心扉的厚重。

看完這本書,文化被摧毀的心酸,文人被壓迫的悽楚,讓我不禁沉思:“怎樣做人,怎樣傳承和重建這厚重的文化?”這句話,一直鎖在我的心裡,時時拷問著我的靈魂。這一刻起,興許我也不會再膚淺地亂談文化了,因為文化的厚重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變得厚重起來……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5

在廣為傳頌的中國大地上,流浪教師餘先生,在文化的苦旅中,跨過大山,走過雪地,回到歷史的陌陌。他理性而嚴厲,回味苦澀,焦慮過後是理解,沉思之後是放鬆,是老幼,是言辭激昂的氛圍,是能吞噬世界的深刻評論。——這是《文化苦旅》。這就是文化的苦旅。

沙漠的荒涼,黃河文明的興亡,江南文化與人情的美麗與落寞,古城風貌與歷史。在《心靈之旅》中,餘先生以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文化感悟與藝術表達,再現了隱藏在時間底層的深層思考,展開了山水與歷史精靈的遠端對話。太棒了!神奇!精彩!

是山水溶文化,還是文化對山水的詩意?還是景觀與文化的結合?在看似平凡的景點裡,隱藏的歷史與內涵,覆蓋的文化與深度,在秋雨老師的筆下,一點一滴,猛的,全部滴水成球,如洪流,震撼人心,感覺耶!感嘆!搖一搖!

一位西方哲學家說:“只有歷經滄桑的老人,才會明白真正的人生哲學。”餘的經典文化評論是他歷經滄桑而繁榮的哲學思想。蘇東坡37歲自稱“老人”,對蘇東坡的“長談少年狂”頗為大度。在山水的世界裡放手,在文化的天堂裡放手。他曾經說過,他在觀察自然與人交流的境界時,常常站著思考前人的感受。在漫長而深邃的文明史中,餘虞丘先生把他的犀利筆法直接延伸到了歷史和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批判缺點;他敢於發表意見,一針見血,真的和其他散文不一樣,這就是永不死的《文化苦旅》精神。至於靈魂和精神的刻畫,我至今還記得莫高窟那個懵懂的道士的愚蠢行為,還有上海人的精明傲氣和健談,一個長江入海口的特殊群體。是對大眾看不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是社會形態各方面的反映和體現,是這本書魅力和價值的成就。

讀歷史,讀歷史中的文化,看破文化中的山河,讓靈魂受文化影響,受精神洗禮,這是我讀《文化苦旅》時得到的最強烈的感受。也許,我還沒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深刻含義。也許,我還沒有真正讀懂這本書的含義。然而《文化苦旅》的苦澀哀愁奏響了時代的最後的聲音,警示世人,令人惋惜!

品一杯香茶,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