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版圖”的固守與拓展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7W

就“個體”來講,我曾想固執地在寫作上不“換筆”——因為我始終覺得無論是毛筆轉換成鋼筆或圓珠筆,最終其體現形態上畢竟是在“方塊”漢字基礎上的書寫;而電腦的寫作是手指與鍵盤“點選”的記錄。我擔心思絮的流淌會因“點選”的操作而失去一種特有的文字型驗與感受。而就“群體”來講,面對網路對所有媒體的衝擊,不屑與不安曾一直令我茫然;沒有編輯輔助的“文學創作”的缺乏道德責任感的“文學自由談”是否能夠真正起到滋潤智慧,撫慰靈魂的藝術功能?——這是1999年末我仍固執的困惑……

 “文化版圖”的固守與拓展

2000年元月,一條訊息讓我意識到我所固執的困惑需要一次徹底的震盪和改變了。這條訊息,便是美國最新的傳播媒體“線上”公司與“資深”傳媒大戶“時代華納”的聯姻亦或謂之“新媒體”對“老媒體”的合併……這條訊息傳播的速度相當快捷,不排除此次行動包含著市場運作的“泡沫”或“炒作”,但有一點是讓我們警醒與必須承認的:面向21世紀,傳統的電視傳媒已失去了過去二十多年中(特別是中國的電視業)獨佔鰲頭的優勢——高新技術的誘惑與無情,比之電視衝擊廣播與電影來的更猛、更快。

在承認以上“無情”又充滿魅力的現狀的同時,中國的電視業無疑會在新世紀的門檻上審時度勢,迎接挑戰並與新媒體同步、結合。更由於“全媒體”的快捷、廣泛、受眾參與性強甚至可以“互動”,則更要求我們的電視人在節目選題與製作上更為強化本土文化的觀念,增強文化意識的自覺性——一句話:關注“文化版圖”的固守與拓展

在中華民族成長發展史上,除漢民族之外,還有兩個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對祖國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疆域版圖的穩固與拓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這便是元朝的蒙古族和清朝的滿族。元朝是中國版圖史上幅員最遼闊的時期,成吉思汗麾下的騎兵遠征歐亞,直至今天我們的學者在德國還能看到數年一次的歌頌成吉思汗遠征過程中為當地帶去財富與文明的一些表演儀式,名曰:“東方之神”。但是,正因為遠離祖國的內陸文化,而蒙古族本身又是一支遊牧民族,本土意識與草原文化的單一性使文化發展和延續不甚豐富,當明滅元之後,蒙古民族精神氣質與文化版圖都低落、萎縮了;至於滿民族,在進入山海關之前,是中國北方一個有自己的宗教、語言、文字、習俗、服裝等等文化積澱豐厚的漁獵民族,但當他們殺入中原,統一版圖之後,完全被博大豐富的漢文化所震驚、吸引,直到最後的徹底同化(當然,這其中也有多民族國家文化共融的必然性)。 迄今,滿民族“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威勇也只能是後人對一個民族青春時期的輝煌所留下的讚歎而已。

文化是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的一個社會綜合性體現,在世界和平發展的今天,我們常說的“經濟全球化”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文化全球化”,這個全球化不是簡單的“通用”,更不是同化,而是應更有自己的個性、特色(國家、地區),使自己的民族真正在精神世界中也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國民心靈中固守住本民族的“文化版圖”。——這裡既有本土傳媒所覆蓋的面積,更應有本土文化的本質與內容,惟如此,才能保持與發展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並真正體現全球文化的多元化與多樣性。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國際部選進了一部英美合拍的文化歷史專題片《千年滄桑》,其中的許多篇章介紹了20世紀每一個百年中的重大事件,文學、科技的發明創造成果。內容繁浩,思想深沉,但就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界定、評價又與我們的許多觀點、方法大相徑庭。比如:在談東方文化文明的事例上,該片在唐、宋、元時代極力地推崇了日本的文學大作《源氏物語》和一些藝術現象,而對中國在其相應階段所誕生的《西遊記》、《水滸》、《三國》的文學鉅著等文化成果則隻字未提。而在涉及元代中國的綜合評價上也頗多微詞。特別是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及性質的評價給予的仍是“西方式”的簡單片面的定論。我以為這是因為該片原創作者的認識侷限、理解侷限,當然,也不排除“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不失時機地用各種方法向世界傳播本民族文化資訊的具體操作。如何“匡正”和“再製作”《千年滄桑》這部片子,便需要用“文化版圖”的固守意識來給以關照。以前我們的方法較為簡快——去偽存真,為我所用。不合乎我們口徑的刪去不用即可。但面對文化傳播多元化的現實,面對文化理解的差異和可以通過媒體交流的可能,更面對傳媒的道義與責任的需要,我們專門聘請了中國社科院和其他相關領域中的優秀專家、學者出鏡演講,以他們的學識、理念點評或全新敘說有關歷史階段的真實景況和精神風貌……。非如此,閃耀著東方文明之光的“文化版圖”便會一寸寸地在“新殖民文化”式的傳媒過程中漸漸失守。——而現實中那些簡單地“克隆”境外電視節目形態,盲目追求膚淺庸俗內容,甚至一味苟同有悖傳統美學與本民族優秀精神氣質的文化表現不是已多有氾濫嗎?由此可見,媒體絕不單單是為了傳播。

大概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東芝電器曾一度在中國市場飽和。儘管如此,“新時代的東芝”廣告一直沒有停歇,其目的就是“要在新一代中國小觀眾的印象中留下‘東芝是最好的’記憶”——即便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商家也沒放棄“文化版圖”的佔有目的。又可見,文化傳播是有記憶和可“遺傳”的。——試想,面對新媒體的出現,從業者沒有鞏固自己民族的'文化版圖的意識,對外來文化中的糟粕沒有抵抗的精神,對本土文化中的精華沒有捍衛的意志,其結果,便是一任新殖民文化的侵入、擴張,自取文化消亡!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皆因無法適應更新的經濟、科技、政治的異起而落伍於歷史。惟中國華夏之火迄今長燃不熄。究其因,除卻我們的民族文化豐富博大,源遠流長之外,文明文化之光,文學、藝術、科技的發明創造,在不同時代都以其熠熠之光與進步的世界相呼相映——同步甚為重要。

在面對全新媒體出現的今天,中國的電視業自然會加大改革的力度並且深化,市場化機制的注入,產業化方向的發展,與新媒體的適應與結合,都無疑使我們面對21世紀充滿信心與勇氣。但我們還應當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沒有對文化版圖的重視、固守和拓展,沒有健康的人文精神給以關懷,我們中華民族之優秀文化也很可能會在全新的技術現實中被外來文化版圖所蠶食——吞噬。

做為“個體”我,在用筆寫完此篇文字之後,當應立即“換筆”——以現代人的覺悟來投身並適應有速度與有質量的文字寫作與創作。做為“群體”中的一員,面對高新技術對電視業的巨大影響與衝擊,我呼籲同行們強化文化意識的自覺性,充分掌握、控制、運用新媒體,固守拓展我們的文化版圖。

“和平與發展”仍是未來世界的主題。“經濟全球化”更是新世紀的發展趨勢。如此,精神空間的佔有與“文化版圖”的固守、拓展是我們擁有了更新的傳播媒體之後的必然選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