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錦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9W

茶文化1

在祖國浩瀚的文化傳統中,茶文化作為一項實實在在的、經久不衰的歷史沉積,它不再是遷客騷人們舞文弄墨、談茶會友的話題;也不再是文人雅士賣弄清高、炫耀聰明的依託,而正在成為人們挖掘利用和研究開發的有用之材。

茶文化錦集(15篇)

有不少的年輕人,夏天喜歡喝冰飲,其實較為解渴的是熱茶,尤其是一些清醇的名茶。中國古代民間人士早已懂得以熱茶解暑,用來散發內部體熱。通常飲熱茶後,面板便慢慢發汗,而汗能幫助體內熱量的散發,也就是說隨著熱茶的飲用,熱量隨即緩緩排出。但冰冷飲品,則熱量較難在短時間內揮發,仍存於體內,致使口腔和食道短暫時間覺得冰涼而已,很快的又會感覺熱得難以忍受。出汗散熱後,身體表皮便自動降溫,使人感到涼爽舒暢。古人所謂:一杯清茗,心靜自然涼。其實內含科學理論與人生修養。

當然,如果茶葉的功用僅僅限於消渴解暑,自不必形成龐大的茶文化,根據茶葉的品質和材料以及加工工藝的不同,茶葉還有以下保健功能:

一、抗輻射的菊花茶,由白菊花和上等烏龍茶焙制而成的菊花茶,是每天接觸電子汙染的辦公一族的必備的一種茶。因為茶中菊花具有去毒的作用,對體內積存的暑氣、有害化學物質和放射性物質都有抵抗和排除的功效。

二、剷除脂肪平小腹的普洱茶,中國的茶葉多數都有促進脂肪代謝的效果,普洱茶更是清除多餘脂肪的.高手。茶中含有的元素,有增強分解腹部脂肪的功效。

三、減肥也能嘗甜頭的羅漢果茶,羅漢果茶是一種甜味茶,對於想保持婀娜身材,但又喜歡甜食的女性來說,既是一種可以解嘴饞的替代品,同時又是一種不錯的佳飲。

四、能治療便祕的枸杞茶,如果一個人連續三天不能排出大便,就該買點枸杞茶喝了,或者自己泡製也可以,因為枸杞能排出附著在腸壁上的宿便。

五、以假亂真把煙戒的蘆薈茶,吞雲吐霧真好,可是一旦吸菸引起病變後,其悔之晚矣。為了健康還是趕快戒菸吧,想吸菸時,泡上一壺蘆薈茶,那與香菸相似的感覺,是解除煙癮的最好替代品。

六、適量飲用能醒酒的烏龍茶,現代社會應酬是必不可少的,喝酒喝醉的時候很多,為了防止身體虛冷,排出積聚體內的酒精和膽固醇,儘快醒酒,那麼只要喝與酒同量的烏龍茶就可以了。

七、喝個水飽能解餓的甜茶,我們知道成年人吃零食確實很不雅,尤其在外企工作是很忌諱的事情。有一種從薔薇科植物抽取的甜茶,由於對腦部飽腹中樞的刺激,控制了食慾,達到了解餓的效果。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茶葉還有如下功能和藥用價值:

1、茶水漱口能健齒,飯後用喝剩的茶水漱口,可漱出食物殘渣。漱口時,讓茶水在口腔中反覆運動,能清除牙垢,提高口腔黏膜的生理功能,增強牙齒的抗酸抗腐能力。

2、茶水具有護髮、美容功能,茶水可以去垢滌膩,洗過頭之後,再用茶水洗滌,可以使頭髮烏黑柔軟,富有光澤,並且茶水不含化學劑,不會傷害頭髮和面板。晚上洗臉後,用棉球蘸茶水塗抹臉部,堅持經常,可以消除臉上的黑斑。清晨用茶水擦抹眼部,可以消除黑眼圈。

3、緩解感冒症狀,喉頭髮炎、聲音嘶啞,可能是感冒,用冰糖泡濃茶喝上幾大杯,立刻會覺得口腔清爽,痛苦減少。

4、殺菌治腳氣,茶葉裡含有大量單寧酸,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尤其對導致腳氣的絲狀菌特別有效。腳氣患者,如果每晚將茶葉煮成濃汁來洗腳日久便會不治而愈。不過煮茶洗腳,要持之以恆,短時間內不會有顯著的效果。煮茶時,最好用綠茶;經過發酵的紅茶,單寧酸含量就少得多了。

此外,將茶渣或晾乾的廢茶葉用紗布包好,放入冰箱裡對消除冰箱中的異味有很好的效果。衝跑過的茶葉仍有無機鹽、碳水化合物等養分,堆掩在花圃或花盆裡,能促使花草生長。

茶文化2

摘要:傳統茶文化包羅永珍,茶文化存在於我們生活、工作、社會等多方面。高等職業院校在校園硬體建設中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開始思考提升高職校園文化的具體辦法。校園文化作為高職院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鑑於此,從茶文化影響力入手,進一步研究高職校園文化的特點和需求,從而找到兩者的融合契合點,為傳統茶文化在高職校園文化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文化;高職校園;校園文化;融合;影響力

高職院校吸引力的提升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其中校園文化成為當前各個院校搶先發展的重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下,吸收和發揚當前社會中的優秀文化元素,其中傳統茶文化就是很好的契合點。優秀傳統茶文化的內涵需要進一步挖掘整理,從中提煉出更有利於提升高職校園文化的支撐元素。

1傳統茶文化的影響力

傳統茶文化經過上千年的歷史積澱,不斷完善、不斷豐富,以日趨成熟的姿態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茶文化影響力在個人、社會、國家等很多層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尤其是茶葉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在前期的對外貿易中發揮了媒介作用,走進了歐洲地區的市場,促進了國外飲食文化的改變。尤其是對英國傳統飲茶文化的影響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1傳統茶文化的發展軌跡

傳統茶文化傳播離不開茶葉的發展。因此,茶文化可以看做是附屬在茶上面的一個文化符號,茶文化伴隨著茶葉的出現而產生。研究表明,大多數人認為茶葉從神農嘗百草中就開始出現,這作為他的歷史起源座標。而在初唐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始變得興盛起來,出現了文人墨客對茶進行的專項研究,第一部關於茶的研究著作也在這個時候產生。後來到了宋朝,飲茶開始變成廣大百姓的一種平常的生活狀態。此後,跨越到明、清時期,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經濟水平的提升,使更多百姓有寬裕的財富來購買茶葉,相對來說,茶葉價格還屬於相對昂貴的“奢侈品”。比如,我們生活中一天的場景都離不開茶,上班一杯早茶、提升清腦,令人心曠神怡,很多上班族每天早上到公司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中午一杯濃茶,消除疲勞、提升精力;飯後一杯清茶,清新潤腸,還有助於消化。晚飯後一杯茶,還可以幫助消化,健脾養胃。

1.2傳統茶文化的文化特點

傳統茶文化包羅永珍,從型別來說有很多種。包括了種茶文化、製茶文化、品茶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茶道、茶藝,甚至飲茶工具也有相關的衍生。因此,這也賦予了茶文化更多特點。比如說飲茶工具,有的人喜歡用茶杯,有的人喜歡直接用茶壺,僅茶杯就有玻璃杯、陶瓷杯、塑料杯、木刻杯等等多種,不同的用品也折射不同的文化內涵。另外,有人喜歡用玻璃杯,因為這樣可以清楚的看到泡茶過程中茶葉的舒緩,色素的慢慢滲出,別有一番享受。這樣的人往往喜歡觀察事物的變化,體現的是一種細緻的茶文化。除此之外,有的人喜歡用陶瓷杯,認為這樣可以更好保持茶的本身味道,這樣的用法折射出的是一種順應自然,迴歸本來的精神文化。

1.3傳統茶文化的影響力價值體現

傳統茶文化的影響力很難用一個量化數字或者文字表述出來,雖然不能給他下一個絕對值一樣的定義,但是卻存在於我們生活的不同情景之中,茶文化用它獨特地魅力影響著我們的認知觀、體驗觀和價值觀。比如,“茶”和“禪”在讀音上極為相似。茶道即禪道,茶道中包含博大內涵在禪道中也有很多的體現,茶道中倡導的“清新淡雅”和禪道中的“清心寡慾”如七年級體,都告訴大家要有無欲則剛的價值追求。又如,茶文化在江南水鄉的影響力更為廣泛,很多地方茶樓林立,在洽談工作時選擇茶樓成為了很多商人的熱門選擇,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到這樣能夠靜下心來的地方談工作,因為這樣可以反映出他們的價值品味,發映出他們的文化追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化品位,勢必會對個人和企業的整體形象帶來優勢。所以傳統茶文化的影響力已經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很多層面。

2高職校園文化提升的客觀因素分析

高職院校同本科院校甚至“985”“211”這樣的院校,在學科水平、設施水平上還有很大差距。如何來提升高職校園文化內涵,讓文化內涵成為學校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一個重要招牌,成為各大高職院校越來越需要考慮和重視的問題。

2.1校園文化對高職院校的重要影響力分析

高職校園文化是一個多元的整體,組成成分層次不齊,這是一個共性問題。高校學生的廣泛性,必然帶來文化的多樣性。比如,飲食文化體現的就是這一個校園裡飲食方面的一種價值取向。由於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各有個的飲食習慣,南方的喜歡吃辣吃甜。來自山東學生喜歡吃魯菜,來自長江上游的學生喜歡川菜和湘菜中的辣,小吃上也各不相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絕大多數學生會在飲食方面有所改變,不在單純堅持家鄉的飲食種類,反而受當地飲食文化的影響,歸集到期中一種或幾種,同時很多商店為了迎合學生的需求,做出各種不同地方的小吃,飲食文化也反映出了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所以說高職校園文化是一個多元化、交錯式的共同體。

2.2高職院校對校園文化需求方向分析

高職院校文化受辦學檔次、辦學規模、辦學定位、辦學文化的影響。相對來說,缺少了一些高階的、具有親和力和融合力的文化元素,這些也成為了高校文化的短板。從辦學角度來講,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需要濃厚的學習文化氛圍,但是高職院校的短板也決定了在這方面缺少可操作性。從培養學生角度來說,提升學生對學校認同、國家認同、社會認同,顯得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學生價值觀的昇華需要有一股強大的文化力量來引領更多學生。高度認同才能夠按照文化導向,追求自身的提升。從老師角度來講,一種能夠引起師生高度認同的校園文化,要以校園文化為引導,大力提高教師教學進度和授課難度。

2.3校園文化的對高職院校的重要性分析

高職校園文化缺少了很多本科院校的學術氛圍,從而讓人感覺高職校園文化缺少一些文化氣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教育的長足發展。從整個面上來看,目前高職校園文化還處在相對弱化、虛化、邊緣化的狀態,急需要一種強有力的文化元素,來改良提升高職校園文化,促進高職校園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比如說,很多家長在幫助孩子選擇高校時,對於同一梯隊的高職院校會對院校的口碑進行了解,從而做出判斷。這種口碑式思維很多時候會被校園文化所左右,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會受到更多家長和學生的青睞,勢必對高職院校的招生工作,以及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帶來更多實惠。

3傳統茶文化與當代高職校園文化融合的.實踐路徑

傳統茶文化與高職校園文化的融合是一個漸進過程。傳統茶文化的多元性同高職校園文化的多元性,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我們需要進一步理清兩者目前的融合狀態,從中挖掘兩者融合的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3.1豐富高職校園文化的表現力

傳統茶文化的影響力在社會領域、商業領域、文化領域等多個方面存在。除此之外,也在一些高職院校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這些傳統茶文化在高職院校文化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高職學校逐步重視傳統茶文化在校園文化中扮演角色。比如,有的高職院校通過開設品茶課,引導學生加強對茶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有一些需要的宣傳版面也開始用到茶的詩詞;一些高職院校通過成立茶文化研究社吸引學生的加入;還有一些學校在文藝匯演中穿插上茶道表演節目,來增加學生對傳統茶文化的瞭解。我們可以發現,一種受歡迎的表演方式讓茶文化在校園文化中傳播和接受更加有說服力。

3.2加深高職校園文化的影響力

傳統茶文化對高職校園文化的影響是一個漸進地過程。從原來的無人問津到逐漸重視,最終有可能帶來繁榮發展,這些都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大部分高職學生開始參與到校園茶文化這個主題當中去,其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很多茶葉生產地區的高職學校開始開設茶葉種植、茶葉加工等相關的課程,有一部分學生願意接受這樣的專業,選擇茶相關專業進行學習,畢業後選擇職業時,也會有跨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選擇與茶葉有關的專業;另一方面,非茶學專業的學生雖然本身沒有學習茶葉及相關專業,但卻表現出對茶文化濃厚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積極參加與茶文化有關的社團,還有的學生願意在文藝表演中展示茶道、茶藝。實踐表明,這樣的節目受到了師生的廣泛歡迎。

3.3提升高職校園文化的正能量

從傳統茶文化和高職校園文化的發展角度來講,兩者有文化契合點和歷史契合點。在文化契合點上,兩者都是文化的一種體現形式,有著天然的相互融合的土壤,這種土壤為兩者的相互提升提供了有利條件。比如兩者都有文化屬性,在校園裡談到茶文化,就會給其他人一種高雅的感覺,因為茶文化本身具有很多元素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融會貫通,能夠對傳統茶文化了如指掌,也代表著淵博的學識。在歷史契合點上,兩者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傳統茶文化和高職校園文化都是變化的,他們的變化受到了外部壞境的共同影響,也為兩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促進融合性提供了必要條件。

4結論

通過對茶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理清了茶文化歷史發展脈絡,找到茶文化發揮的作用點。另外,還進一步分析了茶文化的社會影響力,研究了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需求,得出了校園文化對提升高職院校整體水平的重要意義。在當前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傳統茶文化日益成為高職校園文化的重要價值體現。在當前高職院校發展中,更加激發了院校提升校園文化的主動性、積極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高職校園文化吸納傳統茶文化元素。

參考文獻

[1]樊超.中國茶道文化對高職生文化傳承的教育研究[J].福建茶葉,20xx(11):206-207.

[2]鄭雪源.現代高職院校特色文化品牌培育路徑探究———以寧德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xx(5):41-44.

[3]劉卉,王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xx(9):193-194.

[4]胡芬芬.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結合點分析[J].福建茶葉,20xx(1):184-185.

茶文化3

宋室南渡,建都臨安,把中原的儒學文化也帶到杭州。據宋吳自牧《夢樑錄》記載:“臨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壺拎水者沿門點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點杯鄰里茶水。”宋《鹹淳臨安志》中記有“歲貢茶葉”,可見當時杭州的茶葉已列為貢品。其實最早關於杭州茶葉的記載見諸於唐代陸羽《茶經》中提到的“錢塘天竺、靈隱兩寺產茶”。作為名茶之鄉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夢樑錄》裡這樣描述:“茶館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夜市於大街有車擔浮鋪者,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茶起之時,需奏樂鳴鼓,非同尋常。”明《西湖遊覽志》稱:“老龍井產茶,為兩山絕品。郡志稱寶雲、香林、白雲諸茶,未若龍井茶之清馥雋永也。”清乾隆下江南時,曾到龍井胡公廟。品茶後,讚不絕口,遂封胡公廟前18棵龍井茶樹為御茶。龍井茶葉由此聲名大振,盛譽久享。

杭州餘杭區的徑山寺,處於山巒重疊,林木蔥籠的西天目山中。宋孝宗御書“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號稱“江南禪林之冠”。清康熙書寺名“香雲禪寺”。徑山環境幽靜,樹林密佈,流水潺潺。徑山寺建於唐代,是讀佛、論道、參禪、品茗的.好地方。青山綠水品香茗。佛教中的參禪悟道,實際是“閉目靜思,修心養性”。坐禪允許飲茶。唐宋時,佛教興起,香火日盛,以茶助談,以茶助經,參禪悟道,成為一種風尚。茶與佛,茶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春季,徑山要舉行茶宴,由法師親自主持,然後獻茶於僧客。僧客接茶後,不能立刻飲下,而是聞香、觀色、再品茶,而後方可評論茶品;再談經論道。到了明清時期,進山品茗論道者日眾,影響甚至遠播海外。日本禪師親自到徑山寺拜師取經,他們將徑山的茶宴形式帶回本國。據考,日本的茶道就是源自徑山。

茶文化4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人類從發現並利用茶開始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自茶產生之日,茶就與人們的生活休慼相關。茶,可雅可俗,相容幷蓄的品性,透射出了強大的親和力,使得她以自然物昇華為文化物。古今文人雅士大都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茶適應了文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理想追求。晉代張載是這樣盛讚茶的品性,“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茶也是文人雅士宣洩心中沉鬱,澆開胸中塊壘,甚至激發文思,助詩興,浮想聯翩所不可或缺的飲品。難怪詩人白居易每次睡夢初醒時,必飲茶一盅,竟有“從心到百骸,無一不自由”之感。

幾千年來,茶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茶也是一面鏡子,折射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養。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約在公元前的2730-2697年,即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茶葉為神農氏所發現和作藥用。飲茶之風興於周朝,嗣後傳播開來,並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記載。到了東西兩晉,茶事更為興盛。南北朝以後,朝廷貴族設宴皆擺設茗飲。

飲茶之風在唐朝全面盛行。一代茶聖陸羽,生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他涉足百家經典,對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致力於茶研究。為此,他爬山涉水,翻山越嶺,輾轉於江南,考察名茶勝水。於唐至德乾元年間,寫成了《茶經》。該書為歷代文人雅士所稱頌,被譽為茶的百科全書,成為茶文化的經典之作,是茶文化的精華。陸羽對茶的起源、種植、性狀、品質、產地、採製、烹飲方法、茶具用水等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以及所作的詳盡記述,無不精美新奇,令人叫絕,歎為觀止。陸羽畢生的心血用於研究與弘揚茶文化,造福了人類,帶來了茶文化研究的勃興。

飲茶在宋朝極為盛行,而且逐步引入文人雅事,與琴棋書畫結合,同詩詞歌賦相融,使茶文化日臻完善,茶事更富情趣。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福建廖剛在所著《世採堂詩集》中有一首《詩韻盧駿給事試茶》曰:“春容未動柳梢頭,寵賜初驚遠自甌;蟹眼翻雲連色起,兔毫抉雪滯香浮。出塵香味端難品,無渣肝腸可耐搜;青鎖夜長應不寐,珊瑚重見萬金鉤。”詩人不僅描繪了飲葉入水後如“蟹眼翻雲,兔毫抉雪”,同時也把大葉茶的色、香、味描寫的活靈活現。

明清時代,人們對茶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清代乾隆皇帝是一位好茶的帝主,他六下江南,四次幸臨西湖龍井茶區,留下了許多茶詩。年近八旬的乾隆擬退位時,近臣勸諫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笑答:“君不可一日無茶。”

現代人對茶更是情有獨鍾,如作家老舍。老舍出身於平民,在大雜院裡度過了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使他從小就熟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市民生活,喜歡流傳於市井和茶館的曲藝和戲劇。每當他路過茶館,總要瞧一眼或稍作駐足。後來有了條件,就經常獨自或和朋友前往茶館,並構思成了他的成名之作《茶館》。老舍的《茶館》是新中國話劇舞臺上的經典之作,反映了清末至民初50年間茶館的變遷,鍼砭時弊,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中華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給人如沐春風之感,其根本原因在於茶文化豐富的內涵。其內涵主要包括茶藝和茶道兩個方面。茶藝是對茶葉色、香味、品飲技藝的研究鑑別,對衝泡、品嚐等技藝的`探究,對茶具的鑑賞。茶道是指人們通過對飲茶而產生的精神體驗和思想昇華,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一脈相承。茶道是一個包羅永珍的複合體,它巧妙地吸收融合了“儒、道、佛”等各種精神因素,使不同階段的茶文化呈現各自不同的追求和標誌性特質。它一般包括飲茶藝術、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學術文獻、茶具藝術、語言文字和名人茶事等。茶與特定社會制度相結合的呈現和表徵,也較多地表現為茶道,如風土人情、茶禮儀式、社交娛樂、神話傳說、民族茶事、茶政茶法等等。茶藝和茶道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賴的兩個方面,只有講究茶藝和茶道,才能在品茶中得到充分的享受。

源遠流長的中華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跨越國界,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普天同飲的茶來自東方,吸收當地習俗文化,從而形成世界各地特有的茶文化。中華茶文化傳播海內外。中華茶文化是中國文化寶庫中一顆靚麗的明珠,出版、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出版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

茶文化5

摘要: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其中茶文化就是我國民族文化寶庫中尤其突出的一種文化,是我國的文化寶藏。中國茶文化在幾千年的傳承中蘊含著許多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將其完整的進行傳承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為了能夠讓茶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我們需要尋求更多的傳承途徑,其中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進行茶文化的傳承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因此,本文就高校音樂教育在中華茶文化傳承中的作用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中華茶文化:傳承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幾千年以來,人們在談起茶文化的同時,都會聯想到茶香以及採茶姑娘的婀娜多姿,記憶中會不由自主的浮現一種十分安靜的環境。隨著茶文化的不斷髮展,與茶相關的音樂也逐漸被人們瞭解,人們在進行飲茶的過程中會聆聽相關的音樂,以此來提升品茶的意境,讓自己能夠更好的體會到茶的內涵。久而久之,茶文化音樂就逐漸的誕生出來,並且隨著茶文化的發展逐漸的壯大。高校的音樂教育是一種能讓人的靈魂受到昇華,與音樂更加貼近的教育,而茶文化也可以讓人的心靈得到昇華。因此,當高校音樂教育與茶文化進行聯絡融合,就更加能夠讓受教育的人的心靈和身體得到滿足,讓教育的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所以,高校音樂教育對於茶文化的傳承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茶文化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茶文化發展歷史十分的久遠,早在神農時期茶文化就出現了,到了漢朝時代,茶逐漸地流傳於民間,成為人們的日常飲品,從這以後,茶就受到很多文人的喜愛,他們也將茶寫進了自己的作品中。茶文化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之後,成為如今被大眾認同的茶文化,變成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如今,茶文化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需要我們為其尋求更好的發展途徑,同時將其更好的進行傳承。

2中華茶文化的發展現狀

2.1傳統茶文化的流失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的許多文化逐漸的被人們所遺忘,其中茶文化也面臨了這樣的問題。如今,人們對我國傳統茶文化的瞭解越來越少,雖然有部分的人一直在為傳統茶文化的傳承而努力著,但是他們的努力卻很難被大眾所接受,認同。大多數人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為了追逐生活,無法停下腳步來對茶文化進行品味,對其進行傳承。因此,面對茶文化的流失,大多數人都是漠視的。高節奏的生活使他們沒有時間享受生活,久而久之,對於茶文化這種需要靜下心、慢下腳步來進行品讀的生活狀態,已經不能被他們所接受。

2.2外來文化的入侵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絡也更加頻繁。同時,由於中國表現出來的開放,接納的大度,使得許多的外來文化進入到了我國。這也為我國的茶與文化帶來了衝擊。尤其是對傳統的茶文化,以往人們的日常飲品大多是茶,但是隨著外來飲品的入侵,如咖啡、牛奶等,使得人們的選擇就更加的多樣化,並且因為大多數人對外來飲品的好奇與推崇,導致茶這一飲品逐漸的被人們遺忘,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當前,除了一些老年人外,大多數年輕人對茶的興趣十分的低,這樣的社會情況對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來講是十分不好的。長期下去,當這一代老年人不在之後,我們的茶文化也許就真正的消失了。

3茶文化與高校音樂教育結合的特點

3.1促進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每個大學生都有著不一樣的民族精神,因此茶文化的傳承和音樂教育的發展是互利的。每個地區的茶文化都與音樂有相應的聯絡,就像茶歌、茶戲、茶音樂的產生等等,因此,許多地區的茶文化都有通過音樂進行傳承的痕跡,因此音樂不僅可以使得茶文化的傳承力度得到提升,而且還可以將它的文化價值進行提升。同時反過來茶文化可以使得音樂的品質得到提升,讓音樂蘊含著傳統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而且還可以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茶文化中含有的寧靜致遠的品質。我國的茶文化是一種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文化,因此,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不同時期的茶農們對生活的態度,瞭解他們的生活習俗,學習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在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融入茶文化,不僅通過音樂的藝術形式來對茶文化的內涵進行表達,使得茶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發展,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3.2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要想提升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就需要對其進行音樂教育,因此對大學生進行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其情感的提升。不管是西方對音樂教育得到理解,還是東方對音樂的評價,無一不說明音樂是促進人們思想提升的藝術。進行音樂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自我修養。讓他們擁有更加崇高的音樂追求,因此我國的音樂種類是十分豐富的,其中的每一種都蘊含了我國的文化內涵。高校在進行音樂教育的時候與茶文化進行融合,就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使其在提升對音樂熱愛的同時,還能夠潛移默化的提升其對茶文化的興趣,能夠促進茶文化的傳承。

4高校音樂教育對茶文化傳承作用

4.1一般作用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進行茶文化傳承的具體作用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是高等教育進行的作用是為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同時也要培養能夠對中華文化進行傳承的人才。因此,將高校音樂教育與茶文化進行融合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就更加懂得進行茶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同時也只有文化程度較高的人才可以更好的進行文化傳承。其次是音樂教育對人來說,不是簡單地讓人聽得懂音樂,主要作用是讓人的心靈得到昇華,從這點出發,可以發現音樂與茶文化的價值是非常相似的,兩者都可以促進人自我修養的提升。

4.2實際作用

音樂教育對於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提升人們對美的欣賞,提升想象力等等。增強高校的音樂教育能夠讓人們更加的感受生活,更好地發現生活中的美。它可以創造更好的生活領域。音樂和茶文化的交流能夠使得茶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

4.2.1增強人們對美的感受

相信看過茶藝表演的人都對其表演的感覺十分的喜愛,當表演者在進行表演的時候,可以從他們那渾然天成的表演動作中得到不一樣的感受,並且通過配樂的薰陶,讓聽眾真正深入到茶文化中蘊含的寧靜淡雅的意境中。同時在音樂中融入茶文化,能夠讓人們在傾聽音樂的時候,可以享受到品茶時的淡泊,靜雅,使其對美的感受更加深入,然後逐漸的融進音樂所創造的意境中。

4.2.2更有利於傳承中華文化

中國的茶文化不僅僅是茶的表演,還有與其有關的歌曲和作品。這些其他表現形式與茶表演不同。他們更關注音樂的組合。通過音樂表演,觀眾可以深入地感受到日常的茶葉工作,傳達出樂觀的態度。表演者將愉快的心情通過肢體語言進行表達。它展示了茶文化的歷史,展現了茶文化的特點。茶文化和音樂呈現出某種潛在的融合狀態。此時,茶文化音樂已經超出其意義,因為茶文化有了全新的含義,也為茶文化帶來了新的表現形式,這也反映了茶文化從音樂教育中傳承的特點。

4.2.3向世界展示中國茶文化

中國人一直有喝茶的嗜好,並且很注意這一點。中國人關注飲茶的藝術理念,在評估茶的藝術概念之前,他們應該在更加和平的狀態下喝茶。當人們處於緊張狀態時,他們也可以通過喝茶來讓他們的緊張情況更加放鬆。音樂的神奇之處也在那裡,聽音樂的人經常感受到音樂的效果。當我們喝茶的時候聽柔和的音樂,會讓飲茶的意境更加唯美,讓人的心情平靜的更快。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也有利於推動中國茶文化在世界上的發展。音樂在全球範圍內普及,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音樂觸及茶文化的藝術界限,然後讓世界人民瞭解茶文化更深層次的意義。人們將更加熱愛中國文化,更多地愛中國,加強中國的軟實力,將中國文化輸出到世界,讓世界更直觀地瞭解中國的茶文化。

5結語

總之,高校音樂教育對中華茶文化的傳承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除以上描述的之外,還有許多的意義。音樂也屬於文化的一種,將茶文化與音樂進行融合,可以讓茶文化通過音樂傳播得到發展,可以通過音樂,讓世界都瞭解到中華的茶文化,瞭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現階段,中國的許多優秀文化由於缺少傳承途徑,正在逐漸的消失,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損失,因此為了能夠將更多的優秀文化進行傳承,我們需要尋求更多的途徑對其進行傳承。就像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進行中華茶文化的傳承一樣,只有不斷的進行創新,文化才能夠得以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璐拳.論茶文化在當代音樂教育中的發展及應用[J].福建茶葉,20xx(5):44.

[2]莊嚴.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融入與應用分析[J].福建茶葉,20xx(2):11-12.

[3]陳文貞.論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運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xx(4):78-79.

茶文化6

一般說來,全國被劃分為四大茶區,分別是西南、華南、江南與江北茶區。而華南茶區內有五個省區:即兩廣、海南與福建、臺灣。這一區域是中國最適合茶樹生長的地區,品種資源豐富,有喬木、小喬木、灌木等各種型別的茶樹品種,茶產業工藝涵蓋了中國茶的六大類:紅茶、綠茶、烏龍、花茶、黑茶、白茶。尤以半發酵茶品質優異。

儘管這五個省區同屬華南茶區,福建與臺灣的茶,則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

福建與臺灣的名茶

福建省位於祖國大陸東南,福建的緯度,從北到南,約在北緯28度與北迴歸線之間。臺灣則在25-20度之間,與福建隔海峽而相望。兩地同屬亞熱帶型氣候,多山多雨多丘陵。經專家考證,北緯30度以內,特別是25度附近,是最適茶葉生長的地區。

臺灣省的全境皆產茶。東部有臺東的鹿野與花蓮的瑞穗,是近年新興發展的茶區,這個地區的茶產業與休閒農業結合,主產清香型烏龍。中部,則以南頭鹿谷的凍頂烏龍最為有名。此地茶園開發較早,製茶技術純熟,有近二百年曆史。在海拔800米的山區,終年雲霧繚繞,產製醇香幽雅的凍頂烏龍。而通往阿里山海拔1000-2000米沿途,則有高山茶園,產製量少質優的高山茶。臺灣的南端,也有佳樂風景區的港口茶,還有金萱茶。北部,自然是重要的產茶區,有著名的文山包種與木柵觀音。

福建省則更不必說,八閩名茶中,單是烏龍茶,就有永春水仙、佛手、色種、武夷巖茶、大紅袍、鐵觀音、黃金桂、漳州白芽奇蘭、詔安八仙茶、漳平水仙、閩北水仙、正山小種、武夷奇種等。

一比較我們可以發現,福建與臺灣的名茶,都是以烏龍茶為特色的。按我們大陸所說的烏龍茶類主要有:水仙(武夷水仙、閩北水仙、閩南水仙、),烏龍(福建烏龍,臺灣烏龍、),鐵觀音,奇種(武夷奇種),色種(閩南色種),包種(臺灣包種)。但在臺灣,我們所說的烏龍茶則以青茶類來論。因為烏龍茶這三個字,在大陸,是半發酵茶的代名詞,特指一種製茶方法,是綠、紅、烏龍、花、白、緊壓茶六大種類中的一種。而臺灣,“烏龍茶”則一定指用烏龍品種的茶葉做的半發酵茶,歸青茶類。所以有“凍頂烏龍”、“玉山烏龍”的名稱,而其他非烏龍品種的半發酵茶則不用烏龍的名稱,如“阿里山珠露”、“金萱”“凍頂梅”等等。

閩茶傳入臺灣交流與隔絕

福建省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歷史。福建產茶最早的文獻記載,見諸南安縣豐州的蓮花峰摩崖石刻。比陸鴻漸的《茶經》一書還要早三百多年。而臺灣近二百年來所產製的烏龍名茶,如文山包種、凍頂烏龍、木柵鐵觀音與高山茶,其品種則皆源自福建。

從歷史上看,臺灣茶葉生產的創始者,都是從福建移居臺灣的先民。

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三年(1798年),安溪人王義程在臺灣把烏龍茶製作技術進一步改進與完善,創制出臺灣包種茶;臺灣南投縣的凍頂烏龍,是在清咸豐五年(1855),舉人林凰池往福建科考之後,從武夷山帶了36株烏龍茶苗回臺,種植於鹿谷山區的;木柵鐵觀音,則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安溪萍州村人張妙回省時,引進純種鐵觀音,在木柵的樟湖山試種成功的;關於包種茶的另一種說法是:1881年,泉州人吳福源在臺灣創制包種茶回銷內陸,開創了包種茶的先河。

因而,近兩百年來,由於閩臺兩地的這種文化地理與血緣關係,臺灣早期茶葉,不論品種及技術,幾乎都來自福建。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臺茶因政府大力扶持,在福建傳統烏龍茶的製茶工藝基礎上,最早以“先進”名義進行一系列的機械化革新,將茶葉的品質與工藝,市場與觀念,都大幅度提升到一個高點。

閩臺兩地的茶產業與茶文化可以說是一脈相傳的。然而現在,臺灣烏龍與福建烏龍,無論外形、香氣與滋味,均有不同。這裡面有一定的地理原因,也有人為因素與技術交流阻障的原因。

有一個現象我們不得不承認:即臺灣茶界一直與日本、韓國有茶文化的.往來交流,而與一水之隔的大陸,特別是茶種品質相近,地理、文化相似的福建茶文化交流較少。兩岸茶文化的當代交流,起於1988年臺大教授、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理事長吳振鐸先生返鄉省親。而大陸茶人訪臺,則在1993年由浙江茶文化交流考察團力拔頭籌。

閩臺行為茶文化大同小異行為茶文化是人們在茶葉生產、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如:“吃講茶”,“施茶會”,將樂的“擂茶”,畲族的“新娘茶”,茶禮、茶俗及茶藝等表現形式。比如在拙作的長篇小說《鐵觀音》中,就寫了安溪茶藝沖泡的十六道程式:山泉初沸、孟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孟臣重淋,若琛出浴、玉液回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鑑湯賞色,喜聞幽香、初品茗湯,再斟玉液、品啜甘霖。當然,也有稱八道、十八道或二十二道的。

同樣,當今的武夷茶人也在繼承和發展歷代茶人茶藝的基礎上,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共二十六道程式。這二十六道程式除品茗之藝,還把賞景、觀藝、聽琴等等融為一體,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

比如說茶王賽,兩地都隆重地舉行過。茶王賽的源頭,應該來自古時的鬥茶或茗戰。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裡就有精彩描述:“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寄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這首詩浪漫壯麗地描繪了武夷鬥茶的巨集闊場面,也道出了武夷山北苑皇家貢茶的地位。

同樣,閩臺兩地衝泡烏龍茶的茶具、茶藝表演,基本上是相同的。一般來說,品飲高中檔的烏龍茶,兩地茶人都會備好一套專門茶具。過去,最為精緻的茶具是“潮汕四寶”:玉書、孟臣罐,潮汕爐、若琛杯。現在,飲武夷巖茶或包種茶,精美的紫砂壺還是必不可少的一寶。而現代的鐵觀音,由於向清香型發展,聞香賞色是品飲過程中不可少的程式之一,所以大多改用白瓷蓋碗。臺灣茶藝,用具主要有紫砂壺、龍鳳杯、茶巾、茶荷、茶盤等等,當然,為了聞到烏龍茶獨特的香味,還特別發明了一組高且細的聞香杯。歸納有十八道茶藝程式:恭請上座、焚香靜氣、火煮山泉、春江水暖、鑑賞佳茗、烏龍入宮、高山流水、春風拂面、孟臣淋漓、提壺灌鼎、鳳凰點頭、若琛初浴、對飲成雙、天地合一、珠聯璧合、奉茶敬客、喜聞幽香、細品佳茗。

據說,閩南茶鄉的某些茶歌,和臺灣的詞曲完全一樣。多為七言四句一節的閩南方言歌曲。另外,婚姻茶俗、敬佛茶俗等方面,閩臺兩地也有相同或類似的地方。1937年的《安溪茶葉調查》一書中載:“每一人家,有一茶壺,壺以久為貴,以小為上。”早年,臺灣老人家也時常拎著小茶壺到外串門聊天。上世紀七十年代後,臺灣興起文藝復興運動,先大陸一步地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功夫茶品賞。

茶道還是茶藝?

心態茶文化,就是對茶的精神認識及價值觀念,這是從飲茶的物質、行態文化上升至哲理高度,也是茶文化的核心與最高層次。

談到這個方面,大家都會想到日本的茶道,即和、敬、清、寂。從術語的概念上講,在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有茶道、茶藝、茶德、茶禮等等提法。古人說:志於道,據於德,遊於藝;另外,古時的茶文化,常常是一種人文觀的茶文化,多在“儒、道、禪”。而如今,茶已是千家萬戶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與健康飲品,所以,我個人認為“茶藝”的說法,也許更合於中國現代茶文化的意境。

而從閩臺兩地茶文化現狀來看,也以稱茶藝的居多。中國江浙及江浙以北,對茶藝的概念則淡化的多。已故的浙江農大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的主張是:發揚茶德、妥用茶藝。

茶文化的悠久歷史自然在大陸,然而“茶藝”一詞,最早卻現於臺灣。1978年臺灣茶文化復興,臺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建議成立有關茶文化組織時,使用“茶藝”一詞,於是有了“臺北市茶藝協會”、“高雄市茶藝協會”等組織協會。而後各種茶藝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茶藝一詞也被廣泛接受。後來傳播到福建及大陸其他地區,尤其吻合福建的功夫茶文化。

以“和”為主的茶文化精神

1982年,臺灣的林荊南教授將茶藝的基本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個字,即是: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然而這四個字單單從字面上講,讓廣大普通百姓很難一下聯絡到茶,必須對這四個字做具體解釋。所以後來,臺灣的范增平先生又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是:和、儉、靜、潔。其中含義不難理解。

在祖國大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迴歸,許多專家、學者也開始總結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如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的《茶文化淺議》中,則明確主張了“茶德”的提法。即:廉、美、和、敬。

而另外一些專家則提出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或“清、靜、和、美”“靜、正、清、圓”四字表述。也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中國茶禮或中國茶道的概念。我在拙作茶文化小說《鐵觀音》中,則按安溪習俗描述了茶藝的“禮、純、雅、和”精神。

總而言之,概念的歸納雖不盡相同,主體精神還都是接近與相通的。特別是大陸與臺灣,許多學人都提到了“和”字,這是中國文化意識的集中體現。和的內涵非常豐富,意味了天、地、人,意味了宇宙萬物有機統一與和諧。我個人認為,“和”應是中國茶文化的本質與核心,同時也應該加上內省的“正”或“清”字。

普洱茶區彝族民俗

1990年全區彝族人口37.6萬人,西雙版納州彝族人口3.9萬人。彝族有熱情好客的傳統風尚,每當客人臨門,主人便沏茶、敬菸、熱情招待,態度親切。

思普區的彝族支系有阿列、蒙化、倮倮潑、香堂、聶蘇、拉烏等。在景東、鎮沅、景谷、普洱、江城縣等均有分佈。日常生活喜食酸辣味,喝濃茶、飲白酒。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過火把節,各家都要到田頭地腳,擺上米飯、茶酒、雞肉、插上香火,獻祭天神、地神和五穀。阿列人談婚提親過“火龍酒”後,男方家要用上煙、酒、糖、茶、肉和衣服等禮物到女方家吃“定親飯”。蒙化人吃過定親飯後的婚禮聘禮中,男方除要拿一頭百斤以上的“過禮豬”給女方外,還要2壇酒、60斤大米、8樣蔬菜、2斤茶及鹽巴,來和親孃的嫁妝。蒙化人種茶葉,過去有冬季借錢待次年春季用春茶抵還之俗。倮倮潑說親“合八字”合上後要帶一隻雞、一丈六尺布、米、酒、肉、茶、煙等禮物到女方家“認親”,女方家請吃“定親飯”。

香堂人的喪禮是在亡人靈柩前,要獻祭茶、酒、飯、祭司“朵溪”在“獻飯調”中念有唱詞:“要吃東西你來接去,左手拿羊血羊肉,右手拿飯、茶、酒,要吃多少帶多少,拿到按板(鎮沅),拿到景東,拿到大理,拿到涼山,拿到西麻地方煮吃去,拿去後就不要再回來。”彝族民俗裡,多有茶貫穿其中。

基諾族涼拌茶

基諾族喜愛吃涼拌茶,其實是中國古代食茶法的延續,所以,這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食茶法,基諾族稱它為“拉拔批皮”。

涼拌茶以現採的茶樹鮮嫩新梢為主料,再配以黃果葉、辣椒、大蒜、食鹽等製成,具體可依各人的愛好而定。製作時,可先將剛採來的鮮嫩茶樹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後放在清潔的碗內。再將新鮮的黃果葉揉碎,辣椒、大蒜切細,連同適量食鹽投入盛有茶樹嫩梢的碗中。最後,加上少許泉水,用筷子攪勻,靜止一刻鐘左右,即可食用。所以,說涼拌茶是一種飲料,還不如說它是一道菜更確切,它主要是在基諾族吃米飯時當菜吃的。

基諾族的另一種飲茶方式,就是喝煮茶,這種方法在基諾族中較為常見。其方法是先用茶壺將水煮沸,隨即在陶罐內取出適量已經過加工的茶葉,投入到正在沸騰的茶壺內,經3分鐘左右,當茶已經浸出時,即可將壺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飲用。

大理白族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國西南地區,主要分佈在風光秀麗的雲南大理,這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裡,或是在親朋賓客來訪之際,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就要先吃苦"。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傾,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瑤族、侗族打油茶

居住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侗族、瑤族和這一地區的其他兄弟民族,他們世代相處,十分好客,相互之間雖習俗有別,但卻都喜歡喝油茶。因此,凡在喜慶佳節,或親朋貴客進門,總喜歡用做法講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當地稱之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經過四道程式。

首先是選茶:通常有兩種茶可供選用,一是經專門烘炒的末茶;二是剛從茶樹上採下的幼嫩新梢,這可根據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選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乾等,應預先製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鍋底發熱,放適量食油入鍋,待油麵冒青煙時,立即投入適量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發出清香時,加上少許芝麻、食鹽,再炒幾下,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鐘,即可將油茶連湯帶料起鍋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慶典或宴請用的,那麼,還得進行第四道程式,即配茶。配茶就是將事先準備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備好。然後將油炒經煮而成的茶湯,撈出茶渣,趁熱倒入備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後是奉茶,一般當主婦快要把油茶打好時,主人就會招待客人圍桌入坐。由於喝油茶是碗內加有許多食料,因此,還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說是喝油茶,還不如說吃油茶更為貼切。吃油茶時,客人為了表示對主人熱情好客的回敬,讚美油茶的鮮美可口,稱道主人的手藝不凡,總是邊喝、邊啜、邊嚼,在口中發出"嘖、嘖"聲響,還讚口不絕!

納西族的油茶罐

中甸與麗江交匯的金沙江河谷地帶,居住在這裡的納西族既喝罐罐烤茶,又喝他們傳統的油茶。即便是罐罐烤茶,也加一點用鐵勺烤紅的食鹽。受罐罐烤茶的影響,油茶也分為兩種,一種用烤茶,一種不烤直接用茶水與羊油、紅糖在一個橢圓型的小陶罐裡,兩手掌心搓動一根帶節枝的竹棍攪動。攪動前,雪白的羊油先在小石臼裡搗碎。隨南詔打仗遷移過來的其他民族,大都喝罐罐烤茶。在一戶納西人家,幾個中年男子在行猜拳令,每次說完“包穀粑粑鹽巴茶,老婆娃娃一火塘”,接下來對猜數字,“兩個、兩個一火塘,五個、五個一火塘,八個、八個一火塘……”火塘邊有一個烤茶陶罐,輸家罰喝酒,喝了酒,是要用茶葉來醒酒的。

茶文化7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愜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態與世間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風廬茶事》中寫道:“飲茶要諦應在那隻限一杯的‘品’,從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種氣氛。成為‘文化’,成為‘道’,都少不了一種捕捉不著的東西。而那捕捉不著,又是從實際中來的。”

品茶,真正的內涵便是品生活。有了這一個“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罷,苦也罷,人生的酸辛,就從這“尋常茶話”中透現出來。

朱竹坨在《掃花遊·試茶》詞中說道:“培香氣,嫋一縷早煙,人靜門閉。”“清話能有幾,任舊友相尋,素瓷頻遞,悶懷盡矣。”這裡似道出了飲茶的兩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穀雨初晴,獨處於清室,嫩芽初試。以止水之心,而舌頭之味,鼻觀通神,是為自得其樂。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劇談半日,暢敘款曲,此則闔座怡顏,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裡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見茶之文化由來已久。品味茶趣,知曉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觀其色而知蒼生萬物,品其味而曉人世沉浮者,寥寥無幾。而這樣的人又往往都是白髮蒼蒼、仙風道骨般的長者。他們經歷了人世萬變,滄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舉杯把盞之間,萬物已瞭然於胸。他們,可能過多的並不在乎茶的`優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靜的心情。

國人愛茶,一日不可無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餉賓迎親會友不可或缺的禮節。每到一處,主人除了給你介紹山水勝蹟,少不了要讓你品嚐當地的名茶。一杯熱茶端上來,自然有種心靈的溝通,感情的融合,一切盡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溫和的,不像酒那樣熱性張揚,也不似咖啡濃豔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韻味、品位可與玉與水晶媲美。正是有了這些特性,才和中國人主張中庸之道,養心養情之說相契合,茶自然是國人的所癖所好。

茶為神樹,一身清正,忌俗、忌塵、忌噪音、忌油膩、忌羶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嵐雲霧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壺中,抑或是收藏在罐裡,雖然經歷採摘、揉搓、滾煞、烘炒、氣蒸等多道工藝,她都是一個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繹生命的精彩,釋放生命的本色,讓你體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對水質、水溫的要求極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過燥,沏之過急,悶蓋過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聞到煙火的熟湯氣。

如今,喝茶花樣迭出,又是檸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純幽香,澀中回甘,沁心潤肺,兩腋生風,耳目清亮的體驗全都丟失了,那並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喝茶。

喝茶,是種心靈的愉悅,精神的滋潤,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間,選個幽靜茶館,泡上一壺陽羨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細細去品,讓你浮躁的心態平穩下來,讓你矜持的神情放鬆開來,然後你嗅到飄逸的茶香,看到葉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態,於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搖曳,聽到高樹的鳥鳴,於是你的思緒變得清新而高遠,怡悅的快感滲透到身體的每個細胞,這時,神茶在你不知不覺中助你進入“寧靜致遠”、“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茶是對春天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裡飲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裡那庸懶的陽光。坐在一個人的房間,待上一杯茶,看著茶葉的翻卷也常會生出頗多感慨:茶要沸水後才有濃香,人生也要經歷磨練後才能坦然。濾去浮躁,沉澱下來的是深思,在肺腑間蔓延開來,滌盡了一時的疲憊冷漠。孰能不醉,朦朧中,久久不願醒來。是夜的芬芳,茶香滿室,杯中茶由淡變濃,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澀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文化8

“茶禪一味”的真有人說:茶文化屬於農耕文明,與現代化格格不入。我以為此論大謬。在我看來,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不但不會消亡,相反,還會發揚光大,為什麼?因為茶無論作為一種飲品,還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剛好是現代社會所需要、所缺乏的。

其一,茶是溝通最高階的精英文化與最基層的民間文化的一座橋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說法,叫做“琴棋書畫詩酒茶”,這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七種修養,屬精英文化的至高境界,其中有茶;在中國民間也有一種說法,叫做“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老百姓過日子的開門七件事,其中也有茶。茶在兩種文化層面裡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唯一的,因此也是不可替代的。事實上,茶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扮演著溝通高雅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特殊角色,它能使文人們多幾分民間情懷,也可使百姓們多幾分文人情趣。這實在是一個很可愛的角色。

其二,茶是撫慰人們心靈的清新劑,是改善人際關係的調節閥。現代社會,人們常常處於極度緊張之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使人們變得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冷漠。在這種情勢之下,以茶會友、客來敬茶等傳統民風,便顯現出特殊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們往往內心浮躁,充滿慾望,當此之際,一杯清茶正可以清心醒腦,滌除煩燥,使心情恢復平靜。可以說,茶是最適宜現代人的“時代飲品”,它可以使許多現代人的“現代病”不治而愈。

其三,茶是世俗生活與宗教境界之間的中介體。佛教與茶的關係堪稱水乳,古來素有“茶禪一味”之說。茶禪如何一味?首先是淵源有自。茶之興,得益於禪。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可見,茶的驅除困魔的功效,恰好為禪家所利用。而“天下名山僧佔多”,名山又多產好茶,近水樓臺,茶為禪用,也是順理成章。但是,光有淵源還不夠,茶禪之所以能夠一味,還有更深的禪機。禪宗講究頓悟,頓悟強調的是“當下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恰恰就在這一點上,禪與茶“神合”了。想想看,茶的滋味,誰能準確地描述出來?

恐怕是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體驗。這,不就是禪理嗎?所以,禪宗常說一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你手捧茶杯,欣賞著一片片翩然下墜的茶芽,品味著集香甜苦澀諸多味道於一身的茶汁,體驗著那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境時,你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一種“虛融淡泊”的'心情呢?那或許就是“茶禪一味”的真諦吧?

本來,茶是屬於凡人的,卻被賦予如此濃重的宗教色彩。我相信,在現代社會,恐怕再也找不到像茶這樣具有宗教特性的神奇的物質了。

其四,茶是通往詩化生活的重要媒介。現代工業文明帶給人類的最大缺失,是使我們越來越遠離大自然、遠離綠色,遠離詩意。現代都市把市民分隔在一個個鋼筋水泥所建造的“籠子”裡,割斷了人類與山水田園的聯絡;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也只能是促使人們想出越來越多的點子向大自然索取,向人類自身索取,致使人們同機器越來越親密,同計算機越來越親密,卻與我們生存其間的大自然、與我們的同類越來越疏遠。人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追求現代化,就是為了換來人與人心隔壁壘,越來越像機器一樣單調、呆板嗎?”這種情況已經引起西方許多智者的擔憂。德國思想家海德格爾就此提出一個有名的命題,叫做“人需要詩意的安居”。這成了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們一心追求的理想境界。今天,中國各地(包括臺港澳)茶文化的勃興,恰好反映了中國人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社會的急劇轉型,迫切需要以某種具有示範作用和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來平衡民族的心態,淨化和靜化人們的心靈。這個文化符號,可以是中國書畫、可以是氣功、可以是京劇,但是,我認為最廣泛和最典型的,莫過於茶——茶是最容易誘發詩意的精靈,它與詩歌、音樂、書法、繪畫等等藝術形式自古就是相通的,無論哪種藝術形式與茶融合,都可以平添幾分詩意,使人脫俗近雅。

其五,茶是東方倫理和東方哲學的集中體現。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將倫理道德滲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而茶恰恰充當了這樣的中介。日本茶道講究“清、靜、和、寂”;臺灣的“紫藤茶藝”講究“正、靜、清、圓”;中國茶學大師莊晚芳教授提出的“中國茶德”講究“廉、美、和、靜”……這些精闢的概括,無不體現了東方人在茶身上所寄託的理想境界。它們是茶德,是倫理,同時也是哲學。周渝先生曾提出中國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耐人尋味的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臨終之前口述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所作出的最大貢獻,他說:“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指“天人合一”——引者注)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並強調“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錢先生的這段話被中外學術界稱為他的“文化遺囑”。我在這裡並不想把茶文化抬舉到不適當的高度,但是,在體現“天人合一”這一點上,茶的確是達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最高層次。

現代人如果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以上五點,自然會做出自己的一個理性選擇,那就是如當年趙州僧人所倡言的:“吃茶去。”

茶文化9

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對茶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意義,對茶文化的傳承和意義也自然不同。

土家人是具有博愛精神的人,即使到了今天的現代社會,他們也依舊崇拜大自然。比如對於茶葉,他們就視為靈物,認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因而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屬於本民族的獨特茶文化。

一是敬茶。禁忌將茶潑在地上,否則即玷汙茶神。抓茶葉要“淨手”,即先洗手然後才能抓茶葉。這既是對茶神的敬重,也可防止汙染茶葉。“茶不欺客”,倒茶的時候,得依照一定的順序,一杯一杯端給客人,不掉一人,哪怕是抱在懷中的嬰兒,也得問問大人一聲“喝點茶”。“茶棍兒立,客未齊”。即在倒的茶杯中,若出現倒立的茶梗,預示著客人還沒到齊。若出現的'茶梗懸浮,表示客人到齊了。在對茶園的管理上,無論是種茶,摘茶,他們都有自己的講究。“陽坡的木瓜陰坡的茶”。“春茶苦,夏茶澀,秋茶好喝無人摘”。“頭道香,二道澀,三道好喝無人摘”。最神祕神聖的,則是用茶水敬神靈。比如除夕敬亡靈、敬財神、灶神等等,都得用茶水。茶水乃是打通陰與陽之間、天與地之間、虛與實之間的中介物。通過茶水,今天活著的人在精神上與先祖進行了溝通,與神靈進行了溝通,實現了天人合一,獲得了至高境界。

二是獨特的泡製方法與享受。土家人的茶具不同一般,泡茶的茶罐為專門燒製的土罐,即喝烤罐茶。先架上昂昂大火,一邊燒開炊壺的水,一邊將茶罐放於火上烤乾,等茶罐發燙了再放進茶葉,邊搖邊烤,直到滿屋子溢位茶香,才將炊壺的開水倒上少許“發窩子”。“窩子”發好,然後再將茶罐裡注滿水,溫火緩烤,煮出茶汁。這樣泡出的茶特別香,喝上一口可以讓脣齒間的茶香保留一整天。喝茶也有特別的喝法。“頭道水,二道茶”。“頭杯渣,二杯茶”。茶一般要喝第二口,第二杯,而喝茶也要喝出響動,深吸氣,不僅要讓茶香在嘴裡多回味,而且得把茶香深深地吸進肺中,讓五臟六腑都得到享受之後,再吞下去。

三是獨特的茶禮。土家人的茶禮繁多,就家庭的茶禮來講,飯前的小吃叫“吃茶”,待客有雞蛋茶、葛粉茶、麵食茶等,別人結婚、做壽或是生了小娃整酒席叫“吃茶”,給人送禮叫“茶禮”,新媳婦進門後的第一天早晨得給公爹公婆各敬一杯茶,公爹公婆受下這杯茶後要回禮,這個禮便叫“茶錢”。但僅僅侷限於家庭內的這些茶禮,不管有多麼繁雜多麼講究,那終究也是“小兒科”。土家人最高貴的茶禮,則是“施茶”,即在稻場邊放上一缸茶水,並放上杯子或碗,讓過路人隨意取用。土家人信奉“積德有德在”,認為“施得三年茶,不生娃也生娃”,因而這種施茶習俗一直保留至今。

透過土家茶文化,讓我們看到的是土家人的精神世界,看到的是土家人的博愛精神。博愛乃人間大愛,愛親人,愛朋友,愛人類。這種博愛便叫天地精神,即為孕育萬物不為己有,永遠只有給予而沒有獲取。

茶文化10

儒家以茶養廉

茶在與道家神仙思想發生聯絡的同時,也與儒家思想結緣,引領了當時人們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窮獨達兼、勤儉節約”,深入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的精神生活,並與品茶融合,從而開啟了“以茶養廉”的茶文化傳統。

與當時的奢侈之風相比,很多人以茶來明志,表現自己的節儉,諸如陸納以茶待客,齊武帝以茶祭祀,桓溫以茶下飯等。

當然,在當時的風氣下,茶之所以被視作一種節儉生活的象徵,不僅是因為它被社會上層和下層普遍飲用,更重要的是因為其價格便宜。

也就是說,茶與“儉”這樣一種品德建立聯絡,不是由於茶所特有的物質屬性,而是由於茶的社會屬性,即茶在市場上的價格所決定的。

其間的推動促進,還要歸功於深受儒家薰陶的高雅人士,正是他們把茶的社會屬性與儒家“窮獨達兼、勤儉節約”的思想聯絡起來,從而開啟了儒家“以茶養廉”的茶文化傳統。

至此,茶作為飲品,結緣中國傳統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標誌著茶在歷史上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開始萌芽。

喝茶重心態品茶文化心境

中國人愛茶,就像西方人愛咖啡一樣。喝茶也有一定的講究,每次喝茶,特別剛買回來的茶葉,不同心態在品的感覺上是不同的,這就是中國普洱茶網要說的喝茶心態的重要性,如果心情不好,喝什麼茶就沒了滋味,而好心情是品好茶的關鍵,體味中國茶文化的心境能讓喝茶變成對身心都非常有幫助的習慣。

喝茶有利身體健康,現在人們食用酸性食品過多,茶鹼能起中和作用,加之茶葉還含有維生素、氨基酸等物質,甚至還含有許多目前科學尚未認識的有利人體的元素。

要不,每天喝一百杯茶的老茶人張天福,不僅動作利索,思維敏捷,而且一百零一歲了還娶妻結婚哩!

前幾天信陽茶葉網發貨的一個外地朋友反饋意見來,說喝茶今天感覺好,昨天感覺不好,同樣的茶為什麼喝的感覺不一樣呢,原來昨天茶葉剛收到,心情急切就沖泡,擔心信陽茶葉網的茶葉質量,因為心境比較著急、煩躁和擔憂,導致品茶時候口感總是有點不滿意,今天他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喝同樣的茶,感覺非常值得,越喝越值,這樣的情況您是不是也有過?

喝茶心態非常重要,用平和心去品茶,才能品出茶的清香,而不穩定的心情是喝茶的大忌,想品茶先平靜心態,喝好茶要有好心情就是這個道理,微閉著雙眼品味茶香,是每個品茶者都愛做的習慣,可見心態對喝茶來說是多麼重要。

同樣喝茶喝的是口感,而品的是茶文化,茶葉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八個字上,最為恰當;既理事圓融,又雅俗同歸,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實和操作的現實意義。

喝茶對身體好另外也可以培養氣質,以前都是老人愛喝茶,現在中年人喝茶的更多,就信陽茶葉網裡購買信陽毛尖的消費者統計來看,愛喝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真的去品茶的卻很少,一般年輕人喝茶目的明確,利用信陽毛尖的功效與作用,比如減肥,美白,抗輻射等等,這樣就歪曲了喝茶的真實涵義。

喝茶是對一個人心態調整的培養,是對生活態度的轉變,是對憂慮和煩惱的控制,不論什麼茶,其味苦澀香甜,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一定是喝出不同的`味道,品出不同的意會。而在人際管理裡,倒茶禮儀能培養一個人的交際能力,常喝茶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

茶,一種樹葉、大眾飲料、天然飲品而已,是喝的,甚至可以說茶就是為喝茶的人服務的。而平常的心情就是喝茶最好的時間,心態的調整是喝茶最能讓人轉變的動力,喝茶不是非要喝出來茶文化,只要喝出來好心情其實也就把喝茶已經當成了文化。

一般用結緣的心態來喝這杯茶,如果有朋友就分享,這樣都培養我們推己及人的仁愛胸懷,喝茶心態很重要,喝茶是為人體健康服務的,不要太累,特別不要對茶要求太多,在要求的同時,你心態已經有點憂慮,而憂慮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茶文化11

7年前,舒小紅在武漢華中農大讀大二,發現學校周邊餐館眾多,卻缺少符合重慶人口味的川菜。於是,她找了一個學校周邊門面,從重慶請了一名川菜師傅,開了一家川菜館。經營最好時,一天營業額達到五六千元。如今27歲的她二次創業開辦的茶館,生意最好的時候月營業額高達6萬多元。

舒小紅愛茶,曾經大學的專業是茶學專業,踏出校門後,她進入北京一家出版社做文字編輯,主要職責就是編撰與茶有關的文字。現在每年都要去福建、雲南、廣西、安徽和江西等15個省的茶鄉進行考察。走訪中,她漸漸意識到在故鄉重慶,“茶”包含著不可估量的商機。

初次創業命運掌握在廚師手上

“每一次成功或失敗都是為後面的創業做鋪墊。”舒小紅說,開菜館時完全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子來做,當中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第一,自己沒有掌握技術,所以生命線完全掌握在廚師的手上。第二,經驗不足,當時很學生氣,缺乏制度管理。師傅發脾氣,就給師傅買水果,買東西來讓他消氣。這樣飯菜的質量也不穩定。

二次創業結合自己的專業

第二次創業看似波瀾不驚,但創業中的細枝末節,不少人都會遇到。茶學專業畢業後,舒小紅先後編過茶書,到過全國各大茶區走訪,做過茶業推廣,這為她後來的創業,積累下了人脈資源以及更具競爭優勢的貨源。20xx年夏天,她開始創業。首要問題,資金從哪裡來?她拿出自己存下的10萬存款,又找父母和親戚朋友東平西湊30萬,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夢。

放棄工作時父母並不支援

當舒小紅決定回重慶開一家關於“茶”的公司時,做教師的父親卻更希望女兒生活穩定,用舒小紅的話來說就是:“他們理解,但並不支援。”

面對40萬左右的啟動資金,舒小紅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也許是女兒的勤奮和認真讓父親改變了看法,最終,舒小紅以字據的方式向家中借款成功,加上“泛海揚帆行動”支援的3萬資金,舒小紅終於有了一家自己的茶文化公司。

一次失敗的營銷卻贏得口碑

舒小紅說,營業初期,由於定價系統不完善,他們做過一次失敗的營銷,卻意外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有一次,店裡來了三位客人,他們是自己帶著茶葉來品嚐的,當時我們就說自帶茶葉一位10元。”舒小紅說,當天客人一直到晚上11點才離開,“其實這段時間的電費、水費和人工費等成本加起來遠遠不止30元,可以說是一次失敗的營銷。”

但沒想到的是,因為這裡環境和服務,幾位客人不僅帶來了更多的客源,還與舒小紅成為了好朋友。“一次失敗的營銷和一個良好的口碑,創業者似乎更需要後者。”舒小紅說。

搞培訓、學茶藝,年營業額達200萬

除了銷售茶葉外,舒小紅更多的是以“茶”文化中的精髓和精神來培訓航空公司和銀行的職員:“我們會教他們茶禮儀和茶文化,培訓他們如何溝通。”

但單單是培訓員工和營業茶葉並不能維持公司的運轉,舒小紅又開始單獨培訓想要學習茶藝的市民,許多客人不僅自己嘗試學習,還帶來孩子感受傳統文化。

久而久之,舒小紅開始萌生培訓孩子的想法。“今年暑假,我做了第一期少兒茶藝培訓班。”舒小紅說,能將自己的事業做到現在,依靠的是“興趣”二字。去年,舒小紅的營業額已經達到200萬,對於創業的後來者,她說:“興趣是愛好的老師,投入感情做事。”

茶文化12

摘要:本文首先就職業能力的定義、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進行了簡要說明,接著對當前高校茶文化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最後在此基礎上就基於職業能力培養需要的茶文化英語教學改革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希望對該領域有所幫助。

關鍵詞:職業能力培養;茶文化英語;教學改革;教學方式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茶文化的發展逐漸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其在現代社會也面臨著斷層的危機。為了促進茶文化的傳承,不少高校相繼開設了茶學和茶文化英語等相關課程,旨在為社會培養更多的茶文化人才。然而,近年來高校向社會輸出的茶文化人才存在專業水平不強、綜合素養不高等一系列問題,這也足以說明傳統的茶文化英語教學存在著一定的漏洞和不足之處。隨著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高等院校等人才輸出基地對於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越來越重視。職業能力的高低關係到學生的就業規劃和未來的職業生涯拓展,因而不少專業學科和相關課程會將職業能力培養列入教學目標,而事實證明這種設定對於人才的成長和就業均有著較大的幫助。

1職業能力培養概述

1.1職業能力的定義

從字面來看,職業能力表示個體在從事該項職業時所需掌握的能力。具體而言,職業能力又可以劃分為“一般能力”和“專業能力”兩部分。其中,一般能力表示任職者在職業場合中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比如語言交流能力、計算機運用能力、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這些因素都是任職者所必不可缺的;專業能力表示服務於特定行業的能力,比如茶企任職者就需要具備基本茶學知識和茶文化常識,而茶文化旅遊景區導遊則需要具備一定的導遊知識,茶文化英語教師則需要掌握中外茶學知識和較高的英語水平。

1.2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職業能力是現代企事業單位十分重視的因素,通常在一些招聘啟事中就會相應列出職業能力要求,因而從這點來看,高校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對於學生而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職業能力培養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重視職業能力培養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職業能力對於未來就業的重要性。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往往將重心完全放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卻因此忽視了社會實踐和社會經驗的獲取,導致自己在求職時難以真正脫穎而出,而這與高校對職業能力培養的'忽視不無關係。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多講述與職業能力相關的知識,就會使學生重視自身的職業能力,從而更好地平衡專業知識學習與職業能力培養。其次,在專業課程中重視職業能力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職業的專業能力或技能,這樣學生在入職時能夠更快地適應新的企業環境。比如,如果茶文化英語教師將涉外茶企作為例子融入到商務英語的教學之中,學生將會提前瞭解茶企商務英語的注意事項,這樣他們在入職時也能夠儘快掌握培訓內容。

2當前高校茶文化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一些國內高校相繼開設了茶文化英語課程,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並不如想象中的樂觀。針對多所高校的調查資料顯示,茶文化英語教學所存在的漏洞和問題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說明:

2.1教學目標

高校茶文化英語課程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不太明確。一些教師在教授該門課程時,將這門課程作為一般的英語課程對待,他們僅僅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詞彙即可,這種過於泛化的教學目標顯然未將該門課程的特點凸顯出來,這容易導致學生在課程結束後難以真正掌握相關茶文化英語知識。還有的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有著一定的功利化傾向。據我們所知,很多高校要求學生考取CET-4等英語等級證書,而一些茶文化英語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會將教學重心放在考點、考綱等專案上,且要求學生針對考試內容進行學習,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存在應試化的傾向。

2.2教學內容

調查結果顯示,高校茶文化英語的教學內容存在單一化的問題。很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往往嚴重依賴於教材資料,而未從課外挑選其他材料輔佐課程教學,導致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比如,在講述英國下午茶習俗時,教師只是根據課程知識加以講解,而課程知識主要圍繞著下午茶的發展歷史、文化名人等內容展開,學生在學習完該章節後也只能夠了解到較為有限的下午茶知識,無法瞭解到下午茶習俗形成的文化背景、下午茶的製作手法等內容,因而也就無法對下午茶習俗有一個深入的認識。

2.3教學方式

高校茶文化英語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死板。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習慣於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他們將自己作為整個課堂的中心,師生在課程中嚴重缺乏交流溝通,這導致很多學生難以對茶文化英語知識提起興趣。同時,我們還發現一些教師還習慣於“重知識、輕實踐”的教學模式,整節課幾乎都是茶文化英語知識的強行灌輸,很多學生都是在對茶文化欠缺理解的基礎上聽取相關內容,久而久之他們對於所學內容也將是一知半解。

2.4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同樣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這對於評估學生的實際學習成果和整個課堂教學效果而言十分重要。然而,某些高校的茶文化英語教學評價卻不太科學。教師主要採用期末統一考試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確不知考試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僅憑一次考試成績就對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進行蓋棺定論是極其不科學的。而且,一些教師在期末測驗前的一段時間會給學生劃重點,讓學生就指定內容進行復習,考試的公平性和可參考性也大大降低。

3基於職業能力培養需要的茶文化英語教學改革

由上述分析不難看出,高校茶文化英語教學亟待革新。一些教學工作者認識到職業能力對於學生未來成長的重要性,且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專業教學經證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因而,基於職業能力培養需要的茶文化英語教學可以按照以下方式開展:

3.1重設教學目標

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師應該儘量擯棄功利化心理。教學目標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區分設定,比如英語基礎一般的學生只需在課程結束後掌握100-200個相關茶文化英語詞彙並能夠用英語簡單介紹中外茶文化常識,英語基礎較好地學生則需要掌握200-400個相關茶文化英語表達、並能夠較為詳盡地闡述中外茶文化知識,且能夠和外籍人士就茶文化內容進行長達10分鐘的對談。這種分類的教學目標設定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儘快明確學習目標。

3.2優化教學內容

教師的教學內容應該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加以優化。首先,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從權威外文網站中獲取國外相關茶文化知識,並針對其中的優秀章節加以講解,使學生學生能夠了解到更為廣泛的茶文化知識。其次,教師還應該根據職業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設定,比如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茶企商務英語、茶文化旅遊英語、茶文化人文英語等,並在這些不同模組的英語教學內容中加入相關職業知識,使學生能夠了解到所學內容與未來就業的關聯。

3.3豐富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的革新可以從以下方式入手。其一,教師可以將多媒體作為輔助手段運用到課程講解過程中,比如綜合運用圖片、音訊、視訊等講解中西方茶文化傳統習俗、這樣可以使所講內容生動化、形象化。其二,教師可以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的需求設定相應的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情景模擬,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分別模擬涉外茶企工作場景、茶企合同談判場景、茶文化旅遊場景,並讓學生在該場景進行英語口語交流,這樣既使學生深化了對職業能力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鍛鍊了自身的口語。

3.4革新教學評價

除了上述幾項之外,教師還應該注意對教學評價加以革新。為了充分了解學生的茶文化英語水平及其對職業能力的認知,教師可以將課堂活動表現列入評價專案。綜合來講,教學評價可以這樣加以設定:出勤率(10%)、課堂活動表現(20%)、課外實踐(20%)、課堂總結(20%)、期末測驗(30%)。其中,課外實踐主要包括國際茶博會志願服務、涉外茶企實習、茶文化旅遊景區實習等可選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專案中,這對於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姚瑞.基於職業能力培養視角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141-142.

[2]孫麗梅.基於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24(3):90-92.

[3]賈志穎,陳俊媛.基於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英語教學評價方式改革與實踐———以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英語課程改革為例[J].科教導刊,2014(29).

[4]孫文學.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兼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5,26(4):20-22.

[5]李新生.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9):23-25.

茶文化13

成都的茶文化

茶作為一種文化,已然成為一種精神象徵,而各個地方的茶文化也不盡相同。那麼成都的茶文化如何呢?

成都的茶文化豐富多彩,這點可以從成都街市上的茶館品味出。成都的茶館不僅歷史悠久,且店家如雲,有“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的說法。茶館講究待客態度、鋪面格調、茶具、茶湯、操作技藝配套服務。正宗川茶館應是紫銅茶壺、錫杯託、景瓷蓋碗、圓沱茶、茶博士樣樣告精。茶館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穩、貼身,或靠或坐不覺累,閉目養神不怕摔。成都各種各樣的茶館消費少至兩三元多到數百元,一年四季生意興隆,這在全國絕無僅有。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生活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成都人永遠都需要一個從容飲茶聊天的場所。許多商家牢牢的把握這一商機,各種高檔茶坊也紛紛應運而生。室內均為西洋陳設,茶具典雅,席間還播放輕音樂,彈奏鋼琴,形成為一種新茶俗。

成都茶館是多功能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功能為一體,大有為社會“拾遺補缺”的作用。行行都把茶館當作結交聚會的好去處,茶館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雖少了些雅緻,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卻得到充分體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成都的茶文化不僅個性鮮明,而且也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象徵。

英國的茶文化

雖然飲茶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不過經過不斷的向外傳播,外國人也開始形成了自己的飲茶文化,下面就帶大家來看看,英國人與俄羅斯人的.飲茶文化吧。

英國人熱愛紅茶的程度世界知名。在一天中許多不同的時刻,都會暫停下來喝杯茶。中國茶在向西方各國傳播的過程中,許多國家只傳去了茶葉,而只有在英國真正形成了一種文化,這也許跟英國特有的文化和英國人貴族式的品位有關。他們飲茶、愛茶,文人以茶助思,友人以茶會友,可說茶的浪漫、茶的芳香無處不在。

俄羅斯的茶文化

源自中國,俄羅斯炊茶,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俄國人飲茶的歷史雖不算太長,但茶在俄羅斯民族文化中卻佔有重要位置。俄國人喜歡飲茶,而且逐步創造並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茶文化。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將來定會發展向更高的高度。

泰國的茶文化

歷史悠久的泰國,在風俗習慣和禮儀上也呈現出獨特的民族性。

泰國北部地區、緬甸和雲南地區相似,這裡的人們有喜歡吃“醃茶”的風俗,其法與出自中國雲南少數民族的製作醃茶一樣,通常在雨季醃製。

醃茶,其實是一道菜。將生茶醃製成酸味製品,時拌入食鹽、生薑、花生之類,吃時將它和香料拌和後,放進嘴裡細嚼。因為這裡氣候炎熱,空氣潮溼,吃醃菜又香又涼,所以,醃茶成了當地世代相傳的一道家常菜。

印度的茶文化

印度人飲茶方式很特別,他們把茶倒在盤子裡用舌頭舔飲。另外,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遞送茶具,就會被看作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他們喝奶茶,也愛喝一種加入姜或小豆蒄的“薩馬拉茶”。

斯里蘭卡的茶文化

斯里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家憑舌試味,再核定等級和價格。

西亞地區的土耳其人,不論大人小孩都喜歡紅茶,城鄉茶館普遍,出門飲茶也方便。

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離濃味紅茶,用沸水沖泡,再在茶湯中新增糖、奶或檸檬共飲。

茶文化14

蓋碗茶,是寧夏回族同胞最其特色的茶飲,也是回族人民對中國茶文化的貢獻。寧夏人喝茶頗有講究。既不叫飲茶,也不叫喝茶,而是叫“刮碗子”,而且最講究用“三炮臺”蓋碗子。所謂“三炮臺”蓋碗子,是有茶碗,掌盤和蓋子三個部件組成,各有其用。掌盤是碗的底座,喝茶時用它既不燙手叉能盛灑出的茶水,蓋子的大小既能侵入碗中,有不會掉入碗內,當茶湯不釅時,用它順碗口輕輕一刮,茶場即刻濃釅。自然,蓋碗子也有精粗之分,有普通瓷的,也有用銅、白銀景泰藍掌盤的,還有用玉碗的。寧夏人喝茶很重視茶的配料,通常是喝放有茶葉、冰糖、桂圓的“三香茶”。招待佳賓時,則用茶葉加桂圓、荔枝、葡萄乾、杏乾等,稱“八寶茶”。

每到炎熱的夏天,喝蓋碗茶比吃西瓜還要解渴。到了冬天。回族群眾早晨起來圍坐在火爐旁,旭上一碗蓋碗茶,烤上幾片饃饃,或是吃點饊子。這大都會神清氣爽。

年輪的變與不變中,經歷著無數的輪迴。茶、茶人、茶館似乎總存時代的節拍中踏響著潮流。先是單一茶館有了棋牌窀,多了娛樂的功能,而後是各類茶樓遍佈在銀川的人街小巷。

品味著文化的茶商們由內及外精心打理著他們的茶世界。如今,銀川的茶館不僅莊重室內外環境的設計與佈置。而且茶館的名字也一個比一個雅緻,這些刻意營造了濃郁文化氛圍的條館,有的以精湛的茶藝表演見長,有的以靜謐的環境為優,有的蘊合著深邃的古韻,有的充滿了時尚的情趣。這些茶館就像是點綴在鋼筋水泥森林中的小小綠色雅舍,成為時下鳳城人休閒、會友、洽談生意的極佳去處。

時下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個人都像上緊了發條的鐘,不停地飛跑,因此特別渴望能夠停下來,用休閒獎賞心靈。茶可獨酌,也直共飲,一杯在手,清香滿室。消除煩慮,使人拋卻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來條當酒”,以茶奉客,雖不及酒後令人豪情萬丈,意氣風發,但三倆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閒話家常、天南地北、氣氛更為和樂,客更能曲盡情意,別是一片祥和在茶中!

在酒吧裡我們可以喝到龍抖,存咖啡館我們可以隨蒽地品到鐵觀音、普洱茶,在水吧裡我們同樣可以捧起那杯散發著回鄉氣息的入室蓋碗茶。還記得20xx年8月10日,在鳳城一場別開生面的茶文化節吸引了鳳城人關莊的目光。文化節上有身著江南水鄉民族服飾而表演的江南茶語,舉手投足同一股灑脫的靈氣侵透了炎熱夏日市民煩躁的心,還有那透著江南姑娘靈氣的擂茶、將進茶表演,放茶、提壺、倒水,動中有靜,靜動相融、把姑娘們柔與剛的性格彰顯得淋漓盡致,更有散發著回鄉氣息的入室蓋碗茶表演,回族姑娘嫻熟的演技,表現的不只是一種演技,更多的是寧夏回族人對客人的一片真誠的心。

寧夏的茶文化,從回鄉入室茶到南方的綠茶、龍井、鐵觀音、烏龍,到今天流行於寧夏的普洱茶,茶中的包容變幻吸引著不同的人群。漫步街頭,銀川的每個角落裡幾乎都瀰漫著絲絲茶香,遠遠近近地縈繞在人們的生活中,有關茶的文化也就這樣深深淺淺的滋潤著這座鳳凰城。

如果願意在行色匆匆的都市生活中,嘗試著放緩腳步,學著感受一段慢生活,那麼一個茶的世界可以讓你有機會選擇。品茶,是虛懷若谷的超然,是怡然自得的7西脫。品茶是心的迴歸,心的釋懷,心的洗禮,心的享受品茶如涉塵,茶雖微渺,卻片片蘊藏著奔放的生命力,在煎熬中越發顯得從容瀟灑。只有體驗了身入其境的磨礪,才能感受得出清靜、甜潤、悠遠之味。

喝茶是一種意境,一種感覺。喝茶可淨化身心,濾去浮躁,喝茶是一種情凋,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一種“乾紅一杯,萬豔同窯”熱鬧後的落寞。繁忙之餘一直想在一個秋日的午後,伴著清爽的陽光捧一杯香磬,慢慢地靜靜地品著這其中的滋味。文/李才旦,中國普洱茶網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來自!

寧夏回族有哪些飲茶習俗

寧夏回族民間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饋贈送茶、聘禮包茶、齋月散茶、節日宴茶、喜慶品茶等茶俗,而且還從選茶、贈茶、用茶、點茶、配茶、煎茶、沖茶、遞茶、加水、品飲、宴請等諸方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茶事禮俗。可以說回族民間茶文化內容豐富,興旺發達,經久不衰。 寧夏回族民間有諺語云:“不管有錢沒錢,先刮三響蓋碗。”每個回族家庭至少有兩套蓋碗盅子,有的多達十幾套。他們喜用蓋碗子飲茶,不用缸子和杯子。飲茶是他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回族茶諺雲:“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動。”那些上了年紀的回族老人每天清早禮完“榜布達”(晨禮),有喝早茶的習慣。他們圍在火爐旁,烤上幾片饃饃,總是要“刮”一碗子的。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種陶瓷器皿,古代叫“茶盞”,底小口大。茶碗、茶蓋、茶托(長方形叫盅船、茶船)配套,俗稱“三泡臺”(好似戰地碉堡)。有的茶蓋上繪有藍色的花紋或紅色的小花朵,還有的繪有綠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樣,既精巧美觀,又方便耐用。喝茶先備一壺滾燙的開水,把茶、糖等原料放入盅內,用開水沖泡5~10分鐘再喝。用蓋碗盅子喝茶有很多好處,民諺雲:“一防灰(清潔),二防冷(保溫),三防茶葉卡喉嚨(安全)。” 中國茶葉品牌網

擇茶、泡茶、配茶種類甚多,都依經濟條件、茶宴大小、賓客身份、生活需要而定。一般常見的有紅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糖、棗、茶)、紅四品(紅茶、紅棗、紅糖、枸杞)、白四品(白毛尖茶、白糖、芝麻、白葡萄),還有開胃化食的五味茶,即綠茶(苦)、山楂(酸)、芝麻(香)、白糖(甜)、姜(辣),健脾強腎、提神明目的五珍茶(龍眼、枸杞、葡萄乾、杏脯、祈門紅茶),生津養胃、健身美容的元寶茶(珠茶、紅棗、枸杞、桂元肉、葡萄乾),提氣補虛、強身健骨的八寶蓋碗茶(茉莉花茶、冰糖、紅棗、芝麻、元肉、枸杞、葡萄乾、核桃仁)等。一般回族家庭除山區喝罐罐茶以外,川區回民多喝“三香茶”和“白四品”,所選茶葉有茉莉花茶、毛尖茶、陝青茶、紅茶、磚茶、珠茶等。家庭條件好的喝龍井、烏龍、碧螺春等茶。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寧夏回族群眾還根據需要,自制了明目清心的枸杞泡茶、止咳化痰的鎖陽膏茶、滋陰補腎的羊骨髓茶和八寶甜麵茶。

“客人遠至,蓋碗先上”,家裡來了客人,寧夏回族多用蓋碗茶來招待。他們先將蓋碗擦洗乾淨,盛上茶葉和佐料,揭開茶蓋半遮掩,將沸騰的開水注入盅碗內,衝出一圈一圈浪花,恰似牡丹開花。泡約五分鐘,雙手遞給客人。客人飲茶邊喝邊“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聲響。否則會被視為不懂茶禮、沒有教養之人。喝茶時要留茶汗,不得一次喝乾,要邊喝邊添。左手擎著托盤,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抓住蓋頂,第四指卡住蓋口,“刮”一下,喝一下,茶露湯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連綿不斷。這一套茶事活動,就貫穿了“輕、穩、靜、潔”的飲茶禮節。“輕”指衝、刮、喝要輕,不得出聲;“穩”指沏茶要穩要準,落點準確,一次沏妥當,似蜻蜓點水,不淺不溢,不漫不流;“靜”指環境幽雅,窗明几淨,無干擾,無噪音;“潔”指茶碗、茶水清潔衛生,一塵不染。

寧夏回族喝茶全在於“刮”,不會“刮”就等於不會喝茶。俗話說:“吃油香要掰呢,喝蓋碗子要刮呢!”回族吃油香要掰開,一小塊一小塊地吃,禁忌囫圇吞咬,否則被視為不懂禮節之人。喝茶要用碗蓋一下一下地“刮”動,使茶葉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湯汁儘快變溫,喝時又不會燙嘴。使用茶蓋不僅可以防塵防灰、保溫,而且還可起到攪拌茶葉的作用。民諺說:“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意思是說,“刮”第一遍時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的甜味,“刮”第二遍時,茶葉與佐料經過泡製,香味完全散發出來了,這時的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時只剩下茶葉淡淡的湯色,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回族先民用茶消食,以茶代藥,以茶代酒,繼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茶文化傳統。回族婚禮中的提親裹包,以茶包為主,訂婚時親鄰喝“定親茶”,結婚時喝“喜宴茶”,婚後與老人喝“闔家茶”。某人幹事業決心很大,也用“下茶”來形容,表示堅決,與古代“茶不移木”同出一轍。

“金茶銀茶甘露茶,比不上回族的蓋碗茶。”因為蓋碗茶多有糖、紅棗、核桃仁、枸杞、桂元肉等配成,本身就是“長壽果”、“益壽果”,營養價值極高,所以各類蓋碗茶對強身健體大有裨益。 “回回老人壽數長,早起禮拜喝茶湯”、“不抽菸,不喝酒,蓋碗子不離手”,這些都是回族養生保健的寶貴經驗,從中不難發現飲茶在回族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性。

孫大軍:《一種由飲而藝的生活—— 且論且飲且讀的茶文化研究》

感謝孫大軍老師的評介,受益良多!文中多有過譽之詞,慚愧。

孫大軍:淮南師範學院中文與傳媒系碩士副教授,學校辦公室副主任。主持省社科規劃專案、省廳級專案6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影印資料、中文研究網、中國文學網等轉摘,曾獲安徽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安徽省文聯文藝評論三等獎。

人,作為大自然的一種生靈,總會林林總總的想法,也會有各式各樣的行為。能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並始終如一的去踐行它,殊為不易。且飲且讀先生就是我結識到的一位這樣的人。他一邊教書,一邊品茗,徜徉在三尺講臺和一杯清茶的美好世界裡,讓思想在粉筆灰中閃耀著光輝,讓智慧在茶氤氳中飛騰出力量,給人們帶來幾多欣喜。

一、茶飲是且飲且讀先生選擇的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人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於是,很多人開始追求豪宅、華服、美食的奢侈生活,很多人爭鬥、傾輒於名利場上,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違背良心的事。急功近利、躁動不安、偽飾和虛誇之風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的時代症候。處於這樣的一個物慾橫流的年代,一些有道德良知的文人們是不屑於營營苟苟,隨波逐流的。他們開始在落落寡歡中尋求他途。

茶作為大自然的精靈,質樸無華、自然天成。品茶一直被文人當成一種高雅的藝術享受,一種淡泊的人文精神,既講究泡飲技藝,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內省修行”思想。吳覺農先生曾說:“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據朋友介紹,且飲且讀君曾深入鑽研過茶樹的栽培種植、茶葉的加工製作到各類茶葉的品飲鑑別,尤其是茶文化的歷史演變,茶與古代詩詞歌賦、書畫陶瓷,甚至宗教哲學等方面知識。從第一部茶葉專著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到宋、明、清各代茶文化著作,以及現當代茶界專家的作品都做過系統深入地研讀。並在各種茶文化專業雜誌上發表了有關茶文化的學術論文和散文隨筆近百篇。完成了散文集《詩畔說茶》和《紫砂文化漫談》等兩部茶文化著作。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他還走出書齋,走進茶區,遍訪名茶產區,遍訪茶文化專家,組建茶文化協會,積極投身於促進飲茶養生的社會實踐中。

與且飲且讀君的交往中,能感覺到他是個十足的文人。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古代文人雅士的沾溉,愛好茶飲似乎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文章裡,茶已成為他淨化心靈、文思泉湧、創作大塊文章的動力。他談茶論道,暢意人生,將情思、情性和情趣溶入了琴、棋、書、畫之中,這種品茗論道的方式,是他所選擇的一種陶淵明悠然見南山式的生活方式。

茶與中國的書法藝術

“酒壯英雄膽,茶助文人思”。茶能觸發文人創作激情,提高創作效果。但是,茶與書法的聯絡,更本質的是在於兩者有著共同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藝術特性,兩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現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將兩者永遠地聯結了起來。

中國書法藝術,講究的是在簡單的線條中求得豐富的思想內涵,就象茶與水那樣在簡明的色調對比中求得五彩繽紛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麗,而注重內在的生命感,從樸實中表現出韻味。對書家來說,要以靜寂的心態進入創作,去除一切雜念,意守胸中之氣。

書法對人的品格要求也極為重要的,如柳公權就以“心正則筆正”來進諫皇上。宋代蘇東坡最愛茶與書法,司馬光便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從陳,君何同愛此二物?”東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這裡,蘇東坡是將茶與書法兩者上升到一種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來加以認識的。此外,如陸游的“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這些詞句,都是對茶與書法關係的`一種認識,也體現了茶與書法的共同美。

唐代是書法藝術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苦筍貼》。

宋代,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群起。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為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詩》、鄭燮的《竹枝詞》、汪巢林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至於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

法門寺地宮的茶具和法門寺發現的茶文化

西安大雁塔在慈恩寺內,是玄奘法師譯經的地方,傳說玄奘為擔憂經文梵篋遇到火難而散佚,乃請高宗皇帝採西域之制,建大雁塔,安置梵篋。

大雁塔的來源還有兩個傳說,都非常動人。

一是在一位菩薩捨身的紀念日,慈恩寺的法師聚集在一起誦經,這時,一群雁子呈人字飛過天空,有一位僧人起了一念:“我們生活艱苦,一直不能飽腹,菩薩也應該知道吧!尤其今天是他捨身的日子。”

他的念頭才閃過,空中雁群裡有一隻雁子突然筆直墜落,當場觸地而死,為了紀念這隻捨身供僧的雁子,在它觸地的地方蓋了一座雁形的寶塔。

二是曾有獵人在慈恩寺外射雁,一隻大雁被射中了,它的伴侶悲啼數聲,飛上高空,然後急速地撞地而亡,為了紀念這對雁子的情深義重,慈恩寺的僧人遂蓋大雁塔以為見證。

不管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每一個都令人十分動容。

法門寺則是收藏佛骨舍利的地方。唐朝皇帝經常迎佛骨舍利入宮供養,使得韓愈看不過去,寫了《諫迎佛骨表》給憲宗皇帝。

我想去法門寺,不只是為了瞻禮佛骨,而是十年前因法門寺的寶塔崩塌,發現了“地宮”,這地下宮殿裡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茶文化,還是首次被發現。

可惜行程的安排太緊,使我沒有時間到大雁塔和法門寺,幸好,在書店裡找了許多書籍資料,對法門寺發現的茶文化有了更新的認識。

在陸羽的《茶經》裡雖然對茶作過非常完整的記述,但陸羽到底是一個平民,對於唐朝宮廷的飲茶方式是無法記載的。

此外,陸羽對茶具雖有細緻的描寫,可惜因年代久遠,找不到當時的茶具,無法呈現出茶道在唐朝的原貌。

法門寺在一九八八年發現的茶具,製成於鹹通九年到十二年,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這套唐朝宮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最精緻的茶具文物。

法門寺地宮的茶具包括:

一、烘焙器:金銀絲結條籠子、鎏金飛鴻球路紋籠子。

這兩件都是烘烤團茶所用的,通體剔透,工藝精巧,可見早在唐代,金絲編織工藝已達到極高的水準。

二、碾羅器: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

因唐代用團茶,煮茶之前,要將團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羅子篩茶。當時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羅,是品茶者醞釀品茶情趣的重要過程。

陸羽在《茶經》中主張碾羅器要用竹木製成,法門寺出土的茶具顯然豪華得多,也可見帝王飲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講究得多。

三、貯茶器、貯盆、椒器:鎏金銀龜盒、鎏金人物畫壇子、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臺。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發中烹煮,加入椒、鹽等佐料,調成糊狀,一起吃下。

四、烹煮器:鎏金飛鴻紋銀匙、鎏金飛鴻紋銀則。

銀則是投茶時的匕狀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時用來擊沸湯麵,使茶末融於湯中。

五、飲茶器: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素面淡黃色琉璃茶盞、茶托。五瓣葵口圈足祕色瓷茶碗。

可見以琉璃製成的茶具,早在唐代就已起用,色茶碗更可看出茶具在唐朝已經在造型、釉彩、紋色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了!

法門寺地宮得以儲存如此完整的茶具是非常偶然的。原來,晚唐的皇帝經常到法門寺拜祭佛骨舍利,祈願“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這套文思院特別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時供養佛陀所用?或者是隨行喝茶所用?它就存放在法門寺的地窖裡,上面又蓋了寶塔,才能經歷千年還毫髮無損,完美如新。

這套茶具使我們知道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現象,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還是精美的藝術形式,成為生活的完美實踐。

宮廷,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層,也是社會意識的源頭。既是時尚與文明的典範,又是文化思想傳播的中心。當皇帝講究飲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輝煌、華美富麗到了極致,社會飲茶的風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們將飲茶分為不同的層次:民間茶道是為了聯結友情、品味人生;寺院茶道是為了超脫世俗、寧靜致遠;宮廷茶道是為了揀精擇極、豪華享受。這樣,我們才能對茶道有全面的瞭解。

漢魏六朝——中華茶文化的醞釀

茶是因作為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上是飲茶文化,是圍繞飲茶活動所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的產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後,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

(1)茶與宗教結緣

漢魏六朝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2)茶文學初興

晉宋時期的《搜神記》、《神異記》、《搜神後記》、《異苑》等志怪小說集中便有一些關於茶的故事。孫楚的《出歌》、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左思的《嬌女詩》、王微的《雜詩》是早期的涉茶詩。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才辭豐美,對後世的茶文學創作頗有影響。南北朝時鮑令暉撰有《香茗賦》,惜散佚不存。

(3)茶藝萌芽

茶藝即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是飲茶生活藝術化,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有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兩晉南北朝,佛教、道教徒與茶結緣,以茶養生,以茶助修行。茶文學初步興起,產生了《荈賦》等名篇。中華茶藝亦於西晉時萌芽。這一切說明,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

茶文化15

茶是世界四大飲料之一,但它並沒有想象中的好喝,不像咖啡中帶有一絲甜甜的奶香,茶大多是苦澀的。現在的人飲茶已經和從前不大一樣了,年輕人喝不慣苦的飲料,對於大多數中年人來說,喝“苦茶”卻是一種享受。

擺一張八仙桌,在實木托盤上放上幾個精緻的瓷杯子,用紫砂壺沏上熱水,泡上上好的普洱或者大紅袍,當香氣從壺中偷偷溜出來鑽進你的鼻孔時,慢慢地把壺中的茶水從過濾杯中倒入小茶杯裡,這樣一杯上好的茶葉水就沏好了。淡黃色中可以根據不同的人喜好加上幾片茶葉或者是茉莉花,這樣的茶入口後先苦後甜,脣齒留香。

茶不僅僅是飲料,它更是一種精神和文化,這裡面的內涵,就是中華文化。

沏茶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一個人若是太急躁,入口的茶就會燙口,茶葉並沒有融入水中,茶水就會發澀,還伴有一絲絲的酸。同樣的,一個人若是太慢,入口的茶就會發涼。茶涼了,便失去了入口時那溫潤的感覺。中華文化反映的出是從古至今中國人的一種樂於吃苦的態度,茶苦,證明這個人幹活幹事不辭辛苦,那麼他喝到嘴裡的.茶過一會就會變得香甜無比,這就是先苦後甜的茶道。有些人認為茶苦放些糖不就行了嗎?但是加了糖的茶就會發澀,變酸,難以下嚥,這些人可能因一時吃不了苦而錯過了成功的機會,這杯沏得不好的茶就成了鞭策他們吃苦的最好禮物。

茶道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喝茶,茶是一種文化,它所反映的就是先苦後甜的做人態度,它不急不躁,不慢不驕,越是經歷挫折,越是活得開心快樂。浮浮沉沉的茶才是一壺好茶,起起落落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茶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