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1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跨文化交際》學習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跨文化交際》學習心得體會

在中國,以“禮”服人我們常常使用禮貌用語,即使是小孩剛咿呀學語,或是學習一門外國語,大多以禮貌用語開頭進行學習。中國推崇“和為貴”,意思是,按照禮來處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孔子認為,過去的明君聖王,在調正人和人關係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在於能使人們之間能夠根據禮的要求,作到和諧。

新聞上報道過,孔子禮儀文化學校是省唯一一所將儒家傳統文化與現代禮儀相融合的學校,坐落於禮儀之邦、孔孟之鄉的。這所學校意在於弘揚中國優秀的儒家文化,讓人們時刻感受到“德治愛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新”的倫理文化,“文質彬彬”的禮樂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諧文化。這樣的學習之地建立,正利於中國禮儀文化不斷地發展前行。我讀過《孝經》,裡面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大概意思是,曾子曾經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用來教導天下之人的理論和德行,人們就能和睦相處,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禮儀的核心在於尊重,懂禮儀更是一個人心的外在清晰表現!

相比中國,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在稱謂方面,在漢語裡,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裡的圍要廣得多。他們更加忌諱問隱私,他們追求效率、重視小費,女士優先更顯得獨有的紳士風度。“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有時間講究禮儀”愛默生這樣認為,按照西方的禮儀,雙方在面對面交流時,總該用眼睛直視著對方的眼睛才好。

我從電影《喜宴》,看出西方道德禮儀文化的差異。在西方國家中,稱呼都比較概括,包含著中國的許多稱呼。比如在電影中,賽蒙稱高偉的父親為先生,而在我國口語中的“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這是對教師最為久遠的稱呼。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先生成為尊稱,而在西方國家卻稱為“uncle”。這反映出中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特徵與價值觀,其中包括對於家庭的孝道、禮儀道德等方面與西方人們的個人主義與家庭觀。

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地理環境差異,造成了不同文化的差距,西方國家的個體相對於人來說相對地自由。因此,在道德禮儀上不如人的保守與繁冗。

最後,我們學習完了《跨文化交際課程》。我記得列寧說過:“忘記歷史等於背叛。”那麼,忘記民族文化,忘記一個民族的精神,這難道不算是背叛嗎?我心想,如果作為我們中國人自己,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都不願接觸外來優秀文化,那是有多麼不幸!

那麼身在文化碰撞與交流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明白,銘記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不忘過去,引領未來。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其歷史和文化是其他一切民族所無法比擬的。歷史大浪淘沙,匯聚了多少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白、陸游、成吉思汗、……而他們留給我們的,便是中華民族在漫漫長路上創造的一部輝煌文化史,我們應該慶幸,先人們為我們留下這樣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們也不能忘記,當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對中華文化讚不絕口時,難以言表的民族自豪感怎能不油然而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