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來源:果殼範文吧 5.15K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1

歷史悠悠,我品古代風味;文化綿綿,我讀千秋萬載,中華五千年悠久綿長的歷史長河淘洗了不盡的文化遺產。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題記

你,就是一道輝煌的歷史文明。

你,兵馬桶,多少年來,你們承受著泥土的重壓,忍受著千年的水蝕,歷經著火燒的磨練,但你們硬是挺直了身板,撐開了頭上的一片土泥,重現在世人面前。你們用泥塑的身軀震驚著我們,你們用永恆的精神震撼了全世界,向世界詮釋著生命與永恆的定義……

你,碉樓,經過風風雨雨,千磨萬擊,但你們毅然地聳立著,你們各具風韻,每一位都古色古香,氣勢磅礴,你們融合外國建築藝術的精華,造型獨特,獨樹一幟。你們中西合壁的建築藝術印證著中西文化的交流,向世界展示著交流與藝術的風采……

你,長城,受住了歲月千年的考驗,你堅毅不倒地聳立在崇山峻嶺之中。雖然歷經風與火的洗禮,你的色彩也早已褪去,但哪能掩藏住你內裡豐富的歷史沉澱,又怎能否定你曾經的璀璨多彩?你雄偉的氣魄驚歎著全世界,向全世界訴說著輝煌與不朽的故事……

五千年裡中華大地歷經了多少滄海桑田的變化,但歷史的車輪不會碾碎你曾經的輝煌,梢縱即逝的時間也不會吹走你不朽的文化,因為:消失的是有形的生命,永不退逝的是歷史文明殘留下來的世界文化遺產。它們永遠昭示著歷史的文化豐碑,永遠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成和民族精神……

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瞭解世界,傳承歷史文化,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後記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2

當汽車行駛在鄉間小道時,作家馮驥才再也沒有了寫作的衝動。往日白磚青瓦的農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頂和閃著異光的馬賽克,炊煙裊裊,小橋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夢。馮先生開始四處奔波,大聲疾呼:救救我們的文化遺產!

中國文化博大而寬廣。她無處不在??溶於書本,徜徉於江南小道,盤旋在峭壁飛簷。我們被這種濃厚的文化資訊包圍著,卻道貌岸然地做著蟪劊子手。忘記歷史就是背叛。我們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秦始皇的兵馬俑至今氣宇軒昂地挺立著,隋朝大運河的波瀾依舊拍打著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聲悽婉悲慟,縴夫的號子似乎仍在耳邊縈繞。沉澱了千年的沉浮、繁華、屈辱、悲憤,這些文化遺產燙帖了坎坷的心靈,將肅穆呈於世人。刀光劍影去了,長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廝殺消逝了。一切隨著大江東去,只有千年松柏和著輕風耳語。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魂。當你徜徉於天壇,遙望天穹,你便被賦予了寬厚深沉;悼念你走近岳飛,一股浩然正氣便向你襲來;當你登上泰山而小魯的時候,天地也便豁然開朗。我們在這樣的氛圍中呼吸、成長是幸運的。我們的祖先舉著火把從遠古走到了現代,磨鑄了寬廣、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這些文化遺產便趁了我們民族奮鬥的雕塑。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人的根。君不見,每年都有浩浩蕩蕩的海外遊子尋回家來,在黃帝陵前捧上一回黃土;君不見,每年都有殷殷企盼同胞回來拜祭媽祖。我們的文化遺產情牽了億萬炎黃子孫的心,這種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摧毀的。

歷史的見證,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使我們的文化遺產歷經千年而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當你讀懂了他們,千年古樹便熠熠生輝;當你走近他們,泛黃的古籍便不再晦澀;當你正視他們,一切陰晦的色彩就會消逝,建築物不再是冰冷的怪物。難怪馮先生寧可放棄寫作,也要文化遺產從人們視線的邊緣拯救出來,可謂良苦用心啊!

我們早已走出了閉關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切忌破壞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中國的文化遺產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們光輝燦爛、震古爍今的文明,更需要我們炎黃子孫細心呵護。惟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復興,像鯤鵬驚世,“直掛雲帆濟滄海”。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3

夏、周、商三代國家的出現和發展,農耕文化,許多古人的遺址等等。歷史也是民族賴以認同和團結奮鬥的精神基礎,歷史需要我們肩並肩去守護它!

回首歷史,中華文明的拓展,大一統帝國與多民族融合,繁榮昌盛的隋唐文明——這些我們中國曆代走過的旅程彷彿還歷歷在目,揮之不去。不過在這些我國古代繁榮景象的背後曾不知有多少慘不忍睹的事件在上演:黃河流域中為了爭奪土地、財務,部落間經常發生戰爭;秦始皇期間,濫用民力,使民不聊生,秦二世即位後,更加昏庸,最後爆發了農民大起義;商鞅變法,卻遭酷刑而死……

歷史是如此的深重,歷史是如此的燦爛。腳下的每一步路,似乎都成了對時間和空間的穿越。在現代,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遺產少之又少,如果我們現在還不保護它們,那我們中華兒女豈不是太對不起以前的辛苦勞動者了嗎?古老的中華民族,面對頭頂上的那片天空,迷惑,畏懼,無奈而又嚮往。誰會想到千百年後的文化遺產,會成為中華兒女探索的終點呢?

作為新時代的莘莘學子,我們更應該認真學習我國的歷史文化,多關注我國的民俗傳統,積極投入到保護中國文化遺產活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中華文化遺產一定會得到保護和發揚!

遺產已經成為歷史上的耀眼明珠,我們絕不能讓它停留在現在,停留在歷史上。讓文化遺產成為一幅壯美的畫卷,一如譜寫在曠野的詩篇!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4

中國的文化遺產有很多,古代的兵馬俑便在其中。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現在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時墓葬的一個類別。古代隨奴隸制建立而盛行了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人殉,在殷商時期十分興盛。在安陽殷墟王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周王朝之後,各朝吸取了之前暴政的教訓,並強調“明德保民”,逐步減少了人殉,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秦代的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人們在西安市一共發掘出了三個兵馬俑坑,加起來19120平方米,足有50個籃球場那麼大,其中一號坑面積最大兵馬俑也最多。1974年3月,附近村民打井意外發現了一號坑,該坑東西長216米,寬62米,面積為13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著斜坡門道,氣勢十分巨集偉。

在最早發現的一號坑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那麼它們就是二號坑和三號坑了!1976年4月23日,考古隊在一號坑的東北側發現了還有一個兵馬俑的坑,東西長96米,南北寬84米,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相當於14個籃球場,與一號坑十分相似,但陣型卻複雜得多得多,它裡面的兵馬俑各種各樣的,非常的齊全。三號坑是於1976年5月11日在一號坑的西北側發現的,約為520平方米,相對來說,比第一二兩坑更加小巧一些,但從佈局來看,是一二號坑的指揮部,而且三號坑儲存得更好,顏色比較鮮豔。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向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兵馬俑就發掘於秦始皇陵東1千米處。秦始王繼位後便開始興建自己的皇陵,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當時秦國非常強大,還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城牆連線起來,修築了長城,來抵擋匈奴的襲擊,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秦始皇在位期間,還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做了眾多創舉,真不愧是“千古一帝”啊!

兵馬俑種類眾多,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馭手俑專門駕駛戰車,它身穿長袍,披著鎧甲,手上還有護手甲,在古代戰爭中戰車殺傷力極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騎兵俑,出土於一二號坑,共有116件,多用於暫時奇襲,因為兵種特殊,所以裝束顯然不同,他們頭上戴著小帽,身披小鎧甲,衣服短小輕巧,特點就是在行動中十分敏捷;軍吏俑分為中下兩級,坑中的數量不過十件,非常稀有,他們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從外形上來看,鎧甲將軍俑頭戴長冠,身穿甲衣,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花結裝飾華麗多彩;武士俑是軍陣的主體,主要作用是作戰的力量,平均身高約1。8米,在秦俑坑中出土數量最多,也分為兩類,戰袍武士和鎧甲武士,他們靈活機動,持實戰兵器氣質昂揚;立射擁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品種,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了弩兵軍陣,他們身著輕裝戰袍,束髮挽髻,腰繫革帶,腳蹬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姿勢標準,從這個兵馬俑看出,當時秦國的射擊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兵馬俑可真是豐富吶,看出了當時秦國軍隊人數眾多,分工明確,級別分明,在戰爭中佔有了很大的優勢,可見當時秦始皇打仗時的輕鬆強大。

兵馬俑不僅樣式眾多,建造工藝也十分的高超。

兵馬俑主要是採用陶冶燒製的方法做成,在當時來看,這種方法的製作要求非常高,一要把握好火候,二色澤要鮮豔並要繪出和諧的彩繪,三要硬度高,不容易碎。兵馬俑創作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製作者的手法十分細膩明快,把每個兵馬俑的外形特徵描繪得十分活靈活現,仔細看,連每個陶俑的裝束和神態都不一樣,把每個秦俑的個性特點全都描繪出來了,整個群體顯得更活躍,真實富有生機,可見當時的'秦朝是多麼的強大,它們的製作者手藝也是非常高超。

兵馬俑不僅蘊含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蘊含著秦始皇的堅定意志。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5

蘇州是歷史悠久的古城,私家園林始於公元前6世紀,至明代建園之風尤盛,清末時代城內外有園林110多處。為蘇州贏得了“園林之城”的稱號。現存名園十餘處: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獅園、怡園等。

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被譽為“園林之城”,其盛名享譽海內外。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與“蘇州園林”並駕齊名的蘇州風景名勝: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風景區也是古往今來海內外遊客嚮往的旅遊勝地。

隨著經濟的發展,蘇州雖然發生空前絕後的變化,但仍然保留著蘇州古色古香的都市風格。而我們作為一名國小生,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雖然不能給這座古城做貢獻,但我們可以採取保護措施,例如當我們在遊玩時,不該在名勝古蹟上亂塗亂畫,看見別人在損壞的時候要上前阻止。

我們應當為生活在這麼一個美麗的文化古城,而感到無比自豪。那麼,無論在蘇州的某個角落,都要自覺保護美麗的古城風光,不讓它受到任何傷害,也為了能讓蘇州人民的後代都能看到古城風光,加入到保護美麗古城的行列中來吧!多一份保護,就多一分力量,億萬分力量結合起來,就會把這美麗的古老城市的風光保衛起來,讓世界遺產大會在中國——蘇州,圓滿舉行!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6

今天是我和媽媽來上海蔘觀世博會的第四天,這幾天在世博園裡觀看實在太累了,所以我和媽媽隨旅遊團來到了蘇州,早上起床,旅遊團的派車來到我們住的賓館接我和媽媽,車子沿著鬱鬱蔥蔥的樹林來到了蘇州的偶園。蘇州所有的園林之中,只有偶園裡的結構是對稱的,園裡有石,有花有竹,景色清新自然,離開偶園的方式很特別,是坐船離開的,據說這是古時送客的一種禮儀。在船上,搖船的大媽還給我們唱了幾句蘇州唱腔,很有意思。

然後我們去蠶絲場,裡面有好多的蠶寶寶吐著絲,用那些絲織出好多蠶絲被,枕頭,還有我們帶的圍巾,衣服,帽子等等。接著我們又來到了寒山寺,正如古人云:“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裡的景色更是一番美麗迷人。

蘇州的野生珍珠也是很好的,它可以用來做藥,可以治百病,還可以當護膚品使用,使人的肌膚變得越來越光滑,細膩。

然後我們又去了蘇州最北邊的北塔寺,我們在這裡見到了觀世音菩薩的真身,原來觀世音菩薩不是女兒身,它是男兒身,還看到了七位佛祖,我們的前世,今生,後世。在這裡許願是很靈的,我許的願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這時,我望了望天,已經是黑了,我們坐上返回上海的車。在車上,大傢伙高興地唱起了歌,一路上歡歌笑語的到了上海,這一天是多麼的愉快,有趣啊!

蘇州真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人們對蘇州的讚美。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7

是那秦時的銀鉤明月,是那秦時的崇山峻嶺,還是那秦時的巍峨長城。

悠悠往事,“大江東去,浪淘盡……”融入了千古歲月,凝入了古老長城。歷史定然記得萬里長城的輝煌,從山海關的老龍頭,到大漠黃沙的嘉峪關,綿延萬里似一巨龍盤臥在高山之巔。

今年春節,我終於見到了魂牽夢繞的萬里長城。由山腰直伸山頂,駐下一座守哨戰士般的敵樓後,恰翻身向下折回山半腰,又驟然升起,至海拔近千米處,盤卷一個大彎,那酷似牛犄角,蒼勁雄壯又渾然天成。

站在長城上,腳下的方磚一路向前延伸,望不到頭。撫摸著城牆上的條石,指尖傳來粗糙的觸感。蒼天高遠,群山連綿,不由感慨萬千,我彷彿看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揮著千軍萬馬,橫掃六國!又彷彿看到多少佝僂著身軀的腳伕在烈日下一步步的挪動,為巨集偉的長城灑下熾熱的血與淚!

遠處的山林是黃的,點綴著若隱若現的紅楓葉,像是醉了一般。順著城垛往外看,幾個烽火臺在山峰上錯綜相連在一起。那蜿蜒的長城,如一條探首天際的巨龍,盤旋在綿延山峰之中。

再往上走,便來到烽火臺前。看上去不是很大,走進裡面有很多門洞,中間的石階很陡,不費點力氣是絕對上不去的。來到烽火臺的二層,用石磚砌成的正方形的平臺應該就是巔峰火的地方。我站在平臺上,眺望兩側的敵樓和望亭,彷彿聽到了當年吹響那出征的號角。

這正是奇特的慕田峪關臺建築。慕田峪關與居庸關、山海關、嘉峪關等都不一樣,正關臺由三座空心敵樓構成,互相通連並肩矗立,兩側的敵樓較小,中間的敵樓比兩側的大一些,三座敵樓之上有三座望亭,關門不設正中,而是設在關臺東側,進出關臺也是兩邊的敵樓設門,這種獨特的關臺建築在萬里長城上也實屬罕見。

走上臺階,向回望,整個長城盡收眼底。那氣勢,如驚天動地,氣壯山河之雄偉,如同放眼整個天下。

這裡的長城,吸引了好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國友人,雖然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但是從他們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們被長城深深吸引,深受震撼。大家盡情的跳躍,盡情的奔跑,歡聲笑語在城牆上久久迴盪。

此時此刻,一種民族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這才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偉大文明。

庚子佳年,春滿九州。望著遠處的烽火臺,我熱血沸騰,我想高聲呼喊,我愛萬里長城,我愛這片土地!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8

舉世聞名得長城全長6000多公里,合12000多華里,它被譽為“萬里長城”,可謂名副其實。長城初為秦始皇下令修築,前後共動用了幾十萬民工,用39年得時間才完工。長城得修建,有利於抵禦北方匈奴得騷擾,因而保證了那裡農業得正常進行,對中原一帶得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遠望長城,高聳雄偉,蜿蜒萬里,四周被連綿起伏、危峰兀立、高大雄偉得青山環繞著。在這綠色得海洋中,它猶如一條灰色巨龍,盤繞於峰巒之間。曾有一位南北朝詩人,用這樣得詩句來形容它得險、長、高:“長城地勢險,萬里與雲平”。據報載第一次登上月球得美國宇航員說,在太空中望地球,最明顯得建築物就是長城了。

長城由磚砌成,城牆高3--5米,牆頭是齒形得,很適合防禦敵人。長城上有八大關: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雁門關、娘子關、偏頭關、嘉峪關、玉門關。其中得山海關最為有名,它背山面海,處於萬頃波濤、千丈絕壁之間,號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是歷代兵家得必爭之地,明末李自成曾與降清得吳三桂在此酣戰。其次為居庸關,在這個關口,成吉思汗曾同金兵刀槍相見。在近代,山海、居庸兩關腳下得農民,也在此奮勇抗擊過八國聯軍侵略者。20世紀30年代,手持大刀、長槍得中國健兒曾在這兩關阻擊過日軍,他們用血肉築成了保衛民族得長城。

萬里長城是座不朽得奇蹟,是中國人民智慧得結晶,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得象徵,也是中國人民英勇不屈得體現。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9

“不到長城非好漢”,說到長城這座建築奇蹟,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不過呢,你們或許對長城還沒有十分的瞭解,下面讓我來給你們再詳細介紹下。

長城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十多個朝代的更迭,見證了中國輝煌的歷史,當然也目睹了中國最敗落的時期。長城最早始建於西周時期,著名的歷史典故“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今天的長城經過多個朝代的不斷完善,秦朝、漢朝和明朝都曾大修過長城,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大多為明朝修建的,所以我們也稱長城為明長城。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它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進攻,它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長城全長二萬一千多公里,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寬約5--8米,可容5馬並騎10人並進;城牆高約8--10米,城牆上每隔30--40米,於險要處築有一保壘式堡臺。堡臺有高有低,高的叫做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屯儲火藥和糧食。低的為牆臺,高度與城牆差不多,但突出於牆外,上週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

說到這兒,我們來試想下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任何先進的機器和裝置下是如何完成這麼一項巨大的建築工程?關於長城還有這麼一個悽美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範喜良就被抓迫去修長城,累死後屍骨被埋在長城下,孟姜女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放聲大哭了三天三夜,最後長城被哭塌了,露出了範喜良的屍骨,孟姜女絕望至極,投海而死。因此可以說,長城是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用血肉之軀築成的。

長城雄偉而壯觀,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寶貴遺產。我愛你長城!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10

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西安臨潼出土的,是我國首批5A旅遊景點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兵馬俑規模巨集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達二萬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在三個俑坑裡,一號坑最大,坑裡的兵馬俑也最多,有八千多個。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北端,有陶俑、陶馬、木質戰車、青銅兵器等,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佈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三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能夠分為四個小陣:弩兵方陣、車兵方陣、步兵方陣、騎兵方陣,它們既可聯絡起來成為一個大陣,又可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攻能守,靈活機動,反應迅速,是最具戰鬥力的部隊。

三號坑的規模比較小,別看它小,它可是一、二號坑的指揮部,是整個軍隊的核心。三個俑坑組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營壘,面東背陵,是守衛秦始皇陵園的衛戍部隊。

兵馬俑博物館裡的主角不是坑,而是兵馬俑。兵馬俑不僅僅規模巨集大,並且型別眾多,個性鮮明。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燕尾長冠,身披鎧甲,昂首挺胸;武土俑身穿戰袍,腳蹬戰靴,手執兵器,整裝待發;騎兵俑上身穿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長靴;右手執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衝殺;陶馬與真馬一般大小,那躍躍欲試的樣貌,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巨集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