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護花使者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1W

在一個文化豐沛的土地上,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於是——大地花開。

文化的護花使者

高大樓房四周的綠蔭處的花開著;居民小區裡綠地上的花開著;喧騰的馬路邊的綠化帶裡的花開著;僻靜的匡河岸邊的花開著;人來人往的健身廣場上的花開著……富貴的、優雅的、細碎的、芬芳的、豔麗的……所有的花,都熱烈而肆意地開著。

記得我上國小那會兒,語文課本里有一篇課文:“公園裡的花開了,弟弟要去摘,姐姐說:不要摘,公園裡的花是給大家看的。”我們小的時候,馬路兩旁栽的大多都是夏季用來遮陽的法國梧桐樹,法梧春天發芽、秋天落葉。綠色,在合肥的冬季悄然隱退……

那時,灌木和花草像羞答答的少女,全都躲在四面有牆的公園裡。為了保護它們,除在有護花柵欄的地方豎有醒目的“禁止摘花”“違者罰款”等警示牌外,還有專人看管。即便如此,也還是擋不住人們前去摘花的腳步。

是什麼時候,公園建在了街頭、機關、廠礦、小區的大院裡?是什麼時候,公園的大門敞開,所有的花木護欄拆除?又是什麼時候,在“花草皆生命,踐踏何忍”“你欣賞花的美麗,花感謝你的愛惜”“依依小草,楚楚生命,敬請愛惜”等警示牌前,人們走過一棵枝葉低垂的樹時,會低著頭哈著腰,讓每一片綠都高傲地挺起胸膛;人們看到觸手可及的花朵時雙手低垂,讓每一朵花瓣都能盡情地揮灑出自己的美麗;人們看見綠草如茵的草坪會繞道而行;人們經過花園不再與花進行零距離接觸……

警示牌上的語句越發文藝,警示牌下的人們舉止也越發文明。但假如土地上的文化很貧瘠,文藝語句豈能成活下去?

那天在電梯門口與一位鄉下老太太相遇,她見到我像是見到了一位老朋友(其實只是頭回見),微笑著和我打招呼,說她是老L家的親戚。電梯執行到老L家樓層時,她笑著對我說:我先下了啊!一個鄉下老太太,與一個擦肩而過的鄰居,能如此以禮相待,體現出她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這種行為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底蘊的反映。

所謂文化底蘊,也就是沒有學問、不識字的人也知道的禮數道理,因為代代相傳,因為耳濡目染,積澱在她身上的能夠為任何時代所接受的思想觀念。

無論窮人、富人;無論高貴者、卑賤者,只要他們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環境,就都是一位文化人。

去年清明節,我陪媽媽去鄉下掃墓,看到農村的留守人員除了年幼的孩子,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這些老人很多都是大字不識一斗。但在每家門口和院子裡都能看到他們為美化自己家園而特意栽種的花花草草。這些老年農民不懂什麼叫“美學”,不知什麼是詩情畫意,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在可以多種幾種菜、多栽幾棵蔥的地上,種下了色彩和季節打不敗的綠!

文化是一種素質,它還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身邊的一些小事上。

我住在五河新村的時候,樓下的樹叢裡一直襬放著兩隻碗,早上我出門上班時看到的是洗得乾乾淨淨的空碗,中午和晚上下班時看到的是一隻盛著魚湯拌飯的碗和一隻裝滿了清汪汪水的碗。這是看門的農民工師傅為每天來到這裡的流浪貓準備的。上週我去那裡,有兩隻貓正在吃那碗裡的飯。算起來,至今該有5年了吧。

文化行為是有感染力的,想起犯罪學家凱琳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的話,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玻璃。

換句話說,當我們置身於一個草坪沒有腳踩的痕跡,花朵都是自然凋謝的環境中,就會給我們一種不自覺的提示:這裡的草坪是給城市帶來綠意的,這裡的花是給大家看的。

在一個文化豐沛的土地上,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於是——

大地花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