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文化教案集錦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15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衚衕文化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衚衕文化教案集錦15篇

衚衕文化教案1

【教學目標 】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敘事抒情的手法。

【教學重點】

1、 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 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

1、 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學設想】

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匯入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 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衚衕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文。今天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二、 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1)衚衕:巷;小街道 (點出了寫作物件)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2)文化:①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②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③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

三、 作者簡介: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那種清秀雋永、生趣盎然的風俗畫描寫風格得到了文壇的普遍讚譽。

《衚衕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四、研讀課文

1、探索思路與結構

明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先談北京的衚衕,再談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徵,最後談衚衕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這篇文章分成三大塊,第1~5自然段為一層,第6~12自然段為一層,第13~15段為一層。

2、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衚衕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衚衕的特點?

明確: 介紹衚衕——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3)第2自然段交代衚衕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還有的衚衕取名未知取義。

(4)衚衕的環境又有什麼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5)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麼?那麼,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衚衕”過渡到“衚衕文化”。因此,用“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並列複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6)提問:作者為什麼說“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明確:因為衚衕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衚衕,蘊育了獨特的衚衕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著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衚衕文化的精義

(1)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說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於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裡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衚衕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於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說……真有你的!”

(2)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嚮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3)提問:“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於忍耐的性格。最後“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讚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問:衚衕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衚衕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衚衕文化也必將隨著衚衕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2)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3)提問: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衝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5、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著的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瞭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

(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衚衕、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醃蘿蔔,小醬蘿蔔,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麵,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探究學習:

(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佈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麼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於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說:“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於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著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說明。

3.為什麼要從“吃”的角度來說明北京人的易於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於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於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著,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著,是因為看慣了鉅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著眯著,是因為睡不著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眯著,才能養成看慣風雲變幻的大氣,靠著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麼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說:“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著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麼事過不去。也就是說,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說,就是“難得糊塗”。為什麼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事難料,風雲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於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麼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讚許、褒獎之情溢於言表。

二、品味語言

讀完這篇文化式散文,我們彷彿喝下了一碗風味獨特的北京大碗茶,讓人神清氣爽,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1)提問:課文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色?請舉例分析。

明確:“蝦米熬白菜,嘿!”

“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語言特點:樸實、雅緻,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三、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語言形式,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達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悠,窗明几淨,老樹參天。

四、課外延伸:

請任選一種文化形式(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在週記上寫一篇文章。

衚衕文化教案2

師:同學們,你們讀《衚衕文化》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麼,與其他文章比較覺得語言上有什麼不同呢?

眾生:(沉默)

師:我們讀一段感受一下,好不?請大家讀第一段。

生:(讀第一段)。

師:有什麼感覺?

生:有,感到語言樸實、親切,老頭子與老婆婆床上對話的方位詞特有趣味。

師:同學們,這樣樸實的語言能反映百姓最真實的生活。大家在寫作文時,常感到無話可寫,總認為,作文的語言是很“高雅”的。是的,作文“行動”本身就是高雅的,但它的“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作文的內容都是生活化的。這篇文章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本文沒有寫“驚天動地的事”,文章中兩老頭子床上的話都寫了,這樣看來,“寫作文就是”。

生:(齊聲)寫生活。

師:我昨天給大家發了一篇閱讀的文章,叫做《汪曾祺……》。

生:(齊聲)《……喚起青年對語言的熱愛》。

師: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也希望喚起同學們的對語文的——。

生:(齊聲)熱愛!

師:也希望喚起大家對語文老師的——

生:(齊聲)熱愛!

師:(笑)我沒有這麼說哦!

生:(齊聲)笑。

師:同學們,在你們看來,文章中哪一些語言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的特點,哪一些語言最能體現北京人的特點。我們班有五個組。看哪一個組能夠比較好地體會到課文的語言特色。過一會兒,你們推出一個代表你們組水平的同學發表看法。你們需要幾分鐘時間?

生:三分鐘。

師:三分鐘夠了嗎?好吧,現在開始。

生:(讀書,討論)。

師:三分鐘時間到了,可以了嗎?

生:不可以。

師:噢?還需要延長時間嗎?

生:需要。

師:我就估摸著,三分鐘時間你們搞不掂。再延長2分鐘好嗎?

生:好。

師:就再加2分鐘時間吧,請繼續。

生:(讀書,熱烈討論)。

師:時間到了,再不給你們時間了。研究出的水平就是你們的水平了噢,哪一個先來發言?

生:(指第5組)從那一組開始?

師:為什麼?

生:我們講“風格”,所以讓他們開始。(眾生笑)

師:你們要這樣的“風格”還是要講“人格”?(笑)

生:我們要“風采”。

師:好!哪一個組先表現“風采”?

生:我先來(很多學生舉手)。

師:好,第2組,第4組,第3組。只有你二個組了,你們要抽籤,還是講“風格”?

生:(第5組舉手)

師:(指第5組)好,就你們組先來。

生:我覺得74頁上寫到《八月驕陽》裡“文化革命”的一段對話很有意味,表現北京人不管閒事,其中“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賣!”“還是的。有棒子麵就行。”還有下面的句子“忍著吧——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表現了北京市民的“忍”的精神。

師:好,很有水平的發言,下面的組就有壓力了。

師:噢,兩位同學站起來了,原來各有招數啊,請。你們要不要模仿一下?大家說要不要?

生:(齊聲)要!

生:我們模仿74頁所引小說裡面的對話。

生:(模仿對話)

師:怎麼樣?

生:(齊)鼓掌。

師:我很激動,我們班真是人才輩出啊!

師:能不能說說你們這樣讀的依據?

生:他們愛嘮嗑不愛出頭,且覺得他們會說話,很貧嘴的。

師:給他們掌聲(眾生鼓掌)

師:下一個組。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語言有三個特點。

師:做總結啊?

眾生:(笑)

生:第一是通俗,第二用了老百姓的語言,口語化,第三是還有高雅的語言。

眾生:(感嘆)哇——

師:請用文中例句說明。

生:文章開頭說“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通俗地說明了北京城的特點。下面北京人的“東去……西去”這樣的話,就是口語化的。還有第七段的文字都也很口語化。第三,有的語言很高雅。如74頁:“西陽殘照,衰草離披……”這樣的語言很高雅。

師:噢,真是一個比一個精彩啊!

生:(齊)(熱烈的掌聲)

師:下一個組。

生:(沉默)。

師:大膽說,你們沒有壓力!說說看法而已。

生:我讀一段話:“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

師:能不能讀出感情來?或者你的組有沒有人幫你讀出來?

生:(齊聲)讀啊。

生:(沉默)

師:噢,我們就不難為你了。我們也該給掌聲。

生:(鼓掌)。

師:下一位。

生:(模仿語調讀)“我們樓裡有一個小夥子……北京人,真有你的”。

師:(指前面那個組與剛才這位同學)你們二位雖然相距遙遠,卻心有靈犀啊(生笑),你把他們沒有完成的任務,很好地完成了,給大家帶來了真切的語言感受,鼓掌!

生:(熱烈的掌聲)

師: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想法?

生:想啊。

師:你們猜,我會同意哪些組的發言?

生:(議論)

師:我感覺啊,韓彗豐同學很像一位語言的鑑賞家啊,假使我要能夠理解到這種程度,也要花很長一段時間。

(多媒體屏示字幕:1、樸素親切2、簡潔,口語化3、典雅別緻)

同學們不要看你的說法與我的不太一樣就焦急,我看同學們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即使大學聯考答題,對你們的答案,老師也不會扣分了。同學們的討論已經把很多主要意思都表達清楚了。

我在這裡補充一點,關於語言的簡潔,既體現在引敘的材料的典型性上,如表現北京人的方任意識,用二位老人床頭對話“東去”“西去”的對白,如果是斜街,則一定會表明叫“斜街”等,還表現在全篇文章裡多用短句,使文章顯得簡潔。關於語言的“高雅”,我更正為“典雅”,正象韓彗豐同學所找的依據“西風殘照……”一段,四字一句,語言流暢,語氣貫通,古樸典雅,充分表現出作家的古典文學修養。

請看這些句子的出處

屏示: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唐李白《憶秦娥》)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唐白居易《琵琶行》)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烏衣巷》)

同學們,汪曾祺先生用樸素簡潔的文筆表達了他對衚衕文化的留戀與對衚衕文化走向衰亡的理性認識。那麼,我們的同學如何看衚衕文化呢,它與取而代之的“高樓文化”比較,你更喜歡什麼?或者你有什麼看法呢?做一個小調查,你認為“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比較,哪一種更優一些?

生:(舉手)

師:好,因為第三、四組認同衚衕文化的多一些,我就給全班劃分為二個“派別”,就是“衚衕派”和“高樓派”吧。(生笑)作者這樣看衚衕文化,對照課文,想一下,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哪一個更有優勢,各自有什麼弱勢,給你們3分鐘時間準備,怎麼樣?

生:好(看書討論3分鐘)。

師:衚衕文化,有代表發言嗎?

生1:衚衕文化有優勢,很熱鬧,人的距離近,大家能夠不約而同地會鳥,喝酒,下棋。

師:“高樓”注意聽人家的發言,以利於反駁啊。

生1:那二位對那一段打小姑娘的事情的態度,就是住了“高樓”的緣故,所以不管閒事了。

師:噢,他們如果住了衚衕就不會是這樣的態度了,是嗎?

生2:還有,衚衕裡沒有車水馬龍,遠離了熱鬧。

師:噢,你說的是環境安靜。

生2:衚衕有很典雅的感覺。

師:高樓派?

生3:剛才他們說的不管閒事的二位老人原是住在衚衕的,與高樓無關。

生2:不是,他們中有團結,文明的精神傳統,我們還要這種傳統,而且要發場。

生4:“我是高樓派,首先,高樓是科技發達的象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生(齊聲):哇——(歡呼鼓掌)

師:你說高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發言好有高度啊!

生4:住高樓的人思想就應該進步一些。

師:那你認為,住高樓的人就應該管一管打小姑娘的事,住衚衕的人就可以不管。所以,住衚衕的人就說,讓他道歉沒有理由,那同一個事例怎麼證明相反的觀點?

生5:(舉手)

師:請。

生5:我覺得,這是不同的生產力背景下發生的事。

生(齊呼)哇!

師:你又開拓了一個新的思路啊。

生6:我認為高樓文化是衚衕文化發展過來的。

師:你是哪一派的?

生6:中間派的。

生:(齊笑)

生6:高樓文化是歷史走過來形成的。並不代表高樓文化好。衚衕文化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堵牆,課文裡說到,鄰里之間,過往不多;高樓文化有一點進化,二者各有優缺點。即高樓使人們之間的牆越來越厚,鄰里之間交往更少了。這二者都不很好。但這些是人造成的,不是環境造成的。

師:你認為,不論什麼文化,關鍵在人,是嗎?

生6:是的。

師:你看問題似乎站得得更高一些!

生7:這二種文化都畫地為牢。衚衕畫出的是四合院,書中說他們各人自掃門前雪,而高樓則切分為每一戶人家。我也認為這是歷史發展成這樣了。人們之間隔膜深了。按照“天下為公”的說法,我不認為高樓好,我不希望有這樣的文化,還是自然一些好。我想穴居也好,人與人之間沒有那麼多提防,夜裡睡覺可以不用關門;用現在流行的睡袋也好。如果硬要選擇,我選擇穴居文化了。

師:很有“老莊”風格啊。

生7:我希望過小國寡民的生活,希望人們有交往也有能獨立的空間,人要少一些。人多麻煩多。

師:你是國家未來的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的很好人選啊。(眾生笑,鼓掌)

師:同學們發言有理有據,條分縷析。請接著來。

生8:剛才王典的說法太理論化,不可能實現的。

生9:我是中間派的。我贊同孫楓的觀點,有人曾說,在城市這所用鋼筋混凝土灌注的人性的沙漠上,我感到十分的孤獨和無助。但高樓為什麼代替了衚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衚衕裡的人很清閒,年老的搖一把蒲扇,年青人無所事事去會鳥,生活節奏緩慢,不合現代生活的節拍,所以被高樓取代了。但進步的文化也是雙面劍,至於為什麼,我目前也說清楚了。

生:(鼓掌)(舉手)

師:這麼多人要發言,我該叫誰呢?請你!

生10:我代表衚衕文化的,我首先反駁王典的觀點,她說的那種夜晚開啟門睡覺的生活是不現實的。衚衕文化具有歷史意義,是傳統文化,不會完全被取代,一定會得到一定的發揚。

生11:我是衚衕派。如果說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請大家看一看課文73頁的第一段。

師:特別注意,我們聽,她講話的依據是從課文中來的,很好。

生11:北京人也“處街坊”,看得出來,北京人講究獨門獨院也講究“處街坊”,這與現代人相似,現代人講究交往,也保持個人的獨立自由空間。現在高樓大廈裡的人,人們心理的隔膜更大了。剛才有同學說過,混凝土已經使人際之間的距離更大了,我們應該感謝衚衕文化,它使我們既保持一定距離又不會使人們之間的距離更加拉大,現代高樓裡的人,鄰里已經完全是陌路人,見了面也不說話。

師:在你看來,衚衕文化並不是那麼隔膜的,它有適度的交往,又使人們保持了適度個人空間,就算今天的高樓文化也是衚衕文化發展而來的,是嗎?

生11:是的,還有,今天的高樓裡的人有一定交往,也是從衚衕裡繼承下來的,所以,我們應該感謝衚衕文化。

師:汪曾祺先生說:“再見吧,衚衕。”,那麼,你的意思呢,則是“你好,衚衕。”對嗎?

生:是的。

師:好,請坐下。

生:(鼓掌)

師:還有嗎,有請“衚衕派”

生:(不滿地)又是衚衕啊

師:好好,我改正,待會兒,多請你們“高樓”發言

生12:衚衕文化還有適用價值,如課文裡說到有上馬石、栓馬樁等,它們的歷史價值還在,為後人提供了考查的依據。

師:好,有請這邊

生13:我讚賞高樓文化,從74頁17段看出,衚衕走向衰敗沒落,如果外國遊客來看到殘破的景象,就認為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影響中國的形象。

師:哦,她是站在國際交往的角度來看衚衕的,發展高樓就可以讓外國人看見中國的發展,如廣州的中信大廈多麼驕傲地矗立在中國的大地上啊?

眾生:(掌聲)

生7:我先想反駁一下麥家輝的觀點,我自己也沒有說完整,大家覺得衚衕已經不適合現在了,已經Toold.

師:她是英語科代,說話要用英語才能較好地表達啊!

眾生:(笑)

生7:大家看看物理書,知道物質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看似兩極但都是可以統一的,同樣,我說的穴居文化,不是過鑽木取火的生活,我討論的是理想,我們現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我相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會更適應物質生活更豐富的將來,人們可以夜不閉戶地生活。

師:運用了鄧小平的初級階段理論來論證啊!

生14:為什麼高樓這麼多,我們學習的地方也是高樓?這是現實存在,衚衕總會走向沒落。

生15:我比較支援衚衕文化。對衚衕有很親切的感覺。

師:你住過衚衕嗎?

生15:住過類似衚衕的院子。高樓只是人口與時代發展而形成的,我們住高樓只是因為人多了,如果建衚衕要佔用更多的土地。

師:你是從國土資源部部長的角度來考慮的。

眾生:笑

生16:外國人不會因為看到衚衕就說中國落後,這可能還是他們喜觀看的特色建築。

師:你是從旅遊局長的角度看的。是啊,北京有一個旅遊專案就叫“到衚衕去!”很買座噢!

眾生:(掌聲)

師:有請繼續。

生9:我說高樓是衚衕發展的結果,我又傾向於衚衕文化,書上說:“偶有剃頭刀子的‘喚頭’之類”,這些在高樓裡是見不到的;還有,課文說,北京人容易滿足,高樓是從衚衕發展來的,不好說誰優誰劣,至於高樓的“隔絕”狀況是不會長久的,古話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人本性是趨於交往的。

師:你是說人的社會性會使得人們將自然打破高樓的封閉。好,現在每個派別給一次發言機會

生2:衚衕是我們的特色,民族特色,它不會消失,高樓文化雖然發展了,但衚衕還會保留下來。

師:請高樓派

生17:我想請問許佳俊同學,如果廣州有衚衕,你住哪兒呢

師:回答啊

生15:廣州有很多城中村,類似於衚衕的

生18:我告訴你,這些村已經被改造了,被高樓取代了。

生19:這是發展的結果。

師:是啊,難道你到學校學習不是為了發展嗎?

眾生:(熱烈的掌聲)

師:啊呀(指生19),被他抓住“尾巴”了呀!

眾生:大笑

生17:還有,高樓文化是追求現代化生活的結果,衚衕文化是歷史的見證物。

眾生:(鼓掌)

師:請中間派

生7:有人說我的觀點太理想化了,其實沒有理解我的意思

師:那我問你,王典同學,白雲山上有個洞,你去住嗎?你怎麼回答?

眾生:(笑)

生7:如果我的一切都那麼現實,那我還有什麼理想的追求呢。

師:你看,我問她,她反問我了,這就是語言運用的藝術。

眾生:(鼓掌)

生:是的,我不能住山洞,我要上學,要考大學。雖然我不能住深山洞,但我不能丟掉理想。當年有人想象今天有電腦,有高樓時,當時他旁邊的人也許會覺得他的想法荒唐可笑,但理想是前進的.動力。

眾生:(鼓掌)

師:同學們的辯論非常精彩,發言彬彬有禮,顯示了應有的辯論風采。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大家從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價值、現實發展、未來展望等方面結合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做了充分的交流和熱烈的探討,有的同學還表現出了一定的辯論藝術水準。不論怎樣,我聽了大家的發言是很受啟發,很有收穫。大家以後在辯論時注意兩點:一是發言要有比較可靠的依據,二是注意不要被別人的意見牽著走,避免走進對方話語的圈套。請同學們課後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充實一下內容,以“你好,文化”為題,寫一篇作文。下課。

作家汪曾祺說,讀小品文是悠閒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氣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衚衕文化》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筆者學著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學設計中努力體現“快樂語文”:在快樂中增長見識,瞭解衚衕的特點及衚衕文化的內涵;在快樂中體驗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與作者懷舊、感傷、理智超脫的情懷;在快樂中品味語言,體會京味語言醇厚活潑的魅力;在快樂中拓展開來,由遠及近,從北京的衚衕文化聯絡到家鄉的地域文化——中央電視臺多次報道過的江山市廿八都鎮的“飛地文化”。在初步介紹後將此確立為班級的研究性學習課題,讓各個研究小組討論申報子課題。

一、序曲

上課鈴聲過後,我開啟多媒體,螢幕上映出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熱烈、韻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鄉是北京》在京韻大鼓的伴奏下嫋嫋而起。

(多媒體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圍,創設情境,能彌補傳統語文教學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之不足。)

學生馬上進入了情境,聽得如痴如醉。

我恰到好處地按下滑鼠,音樂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這畫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覺怎麼樣?”我微笑著問學生。

“太美了!”“太好聽了!”還有人打趣道:“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引得鬨堂大笑。

“知道這是哪裡嗎?”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北京!”

我順勢匯入:“對,北京。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韻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讓我們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綿綿的魅力。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寫的京味小品文《衚衕文化》。”我邊說邊在衚衕背景圖上即時打上字幕“衚衕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強現場感,體現多媒體教學的互動、隨機。)

然後問學生:“這位老人是誰呢?”

“汪曾祺。”

“對,是汪曾祺老先生。”我點選滑鼠,螢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藹的笑臉及其簡介。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但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別有京味兒。他主張‘文化休息’,認為讀小品文是悠閒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氣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們這節課也好好地體現一下‘快樂語文’。米盧不是有‘快樂足球’嗎?我們也該有‘快樂語文’,在快樂中增長見識,體驗情感,品味語言。怎麼樣?”

學生興趣倍增:“好!”

我高聲道:“那就讓我們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衚衕文化。”

二、增長見識

1.揭題切入。

切入課文的方式很多,此處採用“揭題法”——從揭示標題“衚衕文化”的內涵入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時,從“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講課順序有了變化。

我點選滑鼠,螢幕上再次出現“衚衕文化”主頁。

“各位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是‘衚衕文化’?請引用書上的一句話回答。”

學生在課前就對課文進行了預習,所以很容易讀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對。反過來說,衚衕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話到此處,我又把學生往定語“衚衕”二字上引:“那作者為什麼用‘衚衕’做定語,而不用諸如‘草原’‘水鄉’之類的定語呢?請再引用本段的話回答。”

學生馬上齊讀起來:“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

於是自然地轉到了第1~4段的內容:衚衕。本文的文脈是先“衚衕”,而後“文化”。

2.衚衕。

本文所在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為了落實這八個字,我這樣問學生:“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內容呢?請大家引用1~4段中的關鍵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麼意識很強?”

“方位意識很強。”

“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怎麼說?”

“你往南邊去一點。”學生齊讀後忍不住笑起來。

“要是我們睡覺遇上這類事,會怎麼說?”

“往裡面靠一點。”“移過去一點。”

看他們比較出來了,我於是笑道:“看來我們的語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識差多了。”雖然沒有通讀串講,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話展開,可我發現效果倒很好。

衚衕文化教案3

1、走近北京胡同:

1)課前佈置學生蒐集關於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郵票、照片、圖片,對衚衕作一定的瞭解,獲得直觀感覺。

2)聽一聽北京城裡的“衚衕歌”,在歌聲裡走進悠悠的衚衕,去領略衚衕深處傳唱的北京的民風。——“不唱那輝煌的故宮 ,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 單唱這北京城裡的小衚衕啊,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無名的衚衕數不清, 橫衚衕豎衚衕, 半截衚衕斜衚衕,就像那棋盤布在北京啊,磚塔衚衕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長可分西東, 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 錢市衚衕兩個人相遇,您哪,要側身行……”

2、走近汪曾祺,瞭解“文化”的概念。

1、看一看圖片:

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蒐集到的衚衕的圖片(老師可補充學生課前蒐集的不足),老師給圖片配上悠揚的樂曲,運用音畫效果來設定情景,讓學生走近衚衕。

2、說一說感受:

看了圖片,學生說說自己看了衚衕圖片後的感受。

3、讀一讀課文,找找衚衕的特點:

重點閱讀一~四段,採用圈點段落要點,根據要點理思路、概括要義的尋讀法,引導學生從課文對衚衕的描寫中發現衚衕的特徵。

衚衕的特點:走向——正 名稱——俗 數目——多 環境——靜 生活方便安靜

4、議一議衚衕文化:

1)閱讀第五自然段“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通常說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明晰“文化” 的有關概念。

“文化”從廣義說,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衚衕文化”,指住在北京胡同里居民的一種精神狀態或文化心態。

2)探究長期生活在這樣方正又安靜的衚衕里居民的習慣和精神狀態,即衚衕對衚衕居民的影響。

讓學生劃出能揭示衚衕文化的內涵的語句,抓點化要旨的句子來梳理思路、概括要義。

衚衕居民: 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3)進一步探究衚衕文化的本質。採用發現、引導法對衚衕文化的內涵加以品讀。

作者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名稱來源、寬窄、居民居住方式,談市民文化形態——“封閉”;從北京人生活的理想“捨不得挪窩,獨門獨院”,寫他們“安土重遷”;物質要求不高,寫“易於滿足”,愛瞧熱鬧、不管閒事,突出“袖手”“忍安”。揭示衚衕文化的本質是“封閉”、“忍”。

探究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要讓學生理解,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作者賦予的,也是作者眼裡的衚衕文化,並不代表衚衕文化的全部。

4)探究衚衕建築特點、地域特點與文化的關係。採用討論法。

建築特點決定了其文化特點。衚衕安靜閉塞,使人思想保守;方正又影響到思想意識,且長期處在政治統治和政治風暴中心,正統思想嚴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衚衕文化的前景如何,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點與其命運有何必然聯絡?

A、隨著舊城的改造,衚衕消失了,衚衕文化也會消失沒落.衚衕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代前進的步伐,必然會隨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B、衚衕文化中封閉、保守、自私、知足、忍耐的特點使這種文化失掉了吸收外來養料,發展進步的機會,沒有發展的文化註定了只能在消耗盡自身儲備之後走向衰亡;C、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也同時產生了衝擊,也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5、品讀、體味作者對衚衕、衚衕文化的情感 。

1)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展示幾幅衰敗的衚衕的照片,配樂朗讀文後三段,感受作者的情緒)

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再見吧,衚衕”這些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學生自讀自品,老師點撥。

明確: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但當他直面衰敗的衚衕時,也認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所以,在理智上又欣然接受。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2)進一步探究作者為什麼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極為複雜的情感?(教師點撥與學生品讀、討論相結合。)

首先要從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文化修養談起。作者的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耳濡目染北京文化幾十年。衚衕是他生活的家園,衚衕是滋長他文化的土壤,那裡的一草一木,那裡的一朝一夕,無不蘊藏著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無不寄託著作者對傳統文化濃濃的情感。細品此文,不難看出作者對北京文化的瞭解之細、熟悉之深和喜愛之濃。這些都說明作者對傳統文化懷有深厚的感情,傳統文化已在作者心中深深打下了永不能磨損的烙印。對於這樣一個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老人來說,衚衕的消失,難免讓他對即將消逝的傳統文化產生深刻的留戀之情。

其次,在北京胡同文化豐富內涵中,具有一些作者所推崇、所鍾愛的傳統文化的“精華”(作者這麼認為)。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安土重遷等。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眷戀,實際上也是安土重遷思想在作者身上的集中體現。事實上,這種思想不只是在作者身上存在,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所共有的一種懷舊情結。

商品大潮的衝擊,歷史發展的必然,又決定了衚衕的衰落命運。作者態度是達觀的。所以,無奈中有懷念,批判中有失落。

6、聽一聽歌曲:欣賞《前門情思大碗茶》,更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我爺爺小時候常在這裡玩耍,/高高的前門彷彿挨著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著它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它一日三餐窩頭鹹菜就著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誰知道,誰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著淚花。

如今我海外歸來,/又見紅牆碧瓦,/高高的前門幾回夢裡想著它。/歲月風雨無情任吹打,/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叫一聲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帶著童心帶著思念再來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這最廉價,/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它淳厚的香味,直傳到天涯?

7、評一評:

1)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的衝擊也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評價?

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使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既看到這一衝擊不可避免,傳統文化的衰落從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不能一概否定,應繼承發揚並有意識 的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2)怎樣評價“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兩種居住氛圍,你更喜歡那一種?闡明理由。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意見。

街巷衚衕消失後,作為衚衕文化的替代品──高樓文化,並不能立即填補失去衚衕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為封閉”的一面。雖然高樓文化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擁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的普及,傳媒的迅速發展,資訊的高速流動,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盡曉天下大事。這在某種意義上說,確是徹底打碎了傳統封閉文化的桎梏,讓人們充分享受到開放帶來的成果。但是,在人們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奧祕的同時,與我們近在咫尺的鄰里、朋友、同事之間卻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樸的鄉土之風、親切的鄰里之情日漸淡化,更多的卻是無可名狀的孤獨。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為封閉”的一面。 雖然高樓文化並不是完美的文化,還有很多侷限性,但高樓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具有衚衕文化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儘管不十分完美,但確實是先進的文化。我們須用坦然的心態接受它。

8、想一想:

1)北京在發展,衚衕文化在發展,暢想一下今天的衚衕及衚衕文化。

2)試給北京、西安這樣的文化名城做一個發展規劃。

閱讀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西安這座城》,在讀、思考、與《衚衕文化》對比中感受兩者文化意蘊的不同。

選定四個對比點,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研究。1)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作者感情的異同;2)對比兩文的語言特色;3)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風俗習慣;4)討論“文化”一詞的內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歷史古蹟之外,跟有那充滿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視著西安,在濃釅的歷史古意中發現著生命的活力。

2)《衚衕》語言京味濃、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餘年,北京的民風民俗到了作者筆下,一股濃郁的京腔京調的衚衕韻味,醺人慾醉。有獨特的京話詞語,如約二斤雞蛋、“挪窩兒”“處街坊;還有北京人特殊時期的獨特話語,如把學生與東說成“鬧學生”、“過學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態“封閉”、“忍”,《西》一文對古風古韻是一種讚賞的心態。

1)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的衝擊也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評價?

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使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既看到這一衝擊不可避免,傳統文化的衰落從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不能一概否定,應繼承發揚並有意識 的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2)怎樣評價“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兩種居住氛圍,你更喜歡那一種?闡明理由。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意見。

街巷衚衕消失後,作為衚衕文化的替代品──高樓文化,並不能立即填補失去衚衕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為封閉”的一面。雖然高樓文化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擁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的普及,傳媒的迅速發展,資訊的高速流動,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盡曉天下大事。這在某種意義上說,確是徹底打碎了傳統封閉文化的桎梏,讓人們充分享受到開放帶來的成果。但是,在人們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奧祕的同時,與我們近在咫尺的鄰里、朋友、同事之間卻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樸的鄉土之風、親切的鄰里之情日漸淡化,更多的卻是無可名狀的孤獨。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為封閉”的一面。 雖然高樓文化並不是完美的文化,還有很多侷限性,但高樓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具有衚衕文化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儘管不十分完美,但確實是先進的文化。我們須用坦然的心態接受它。

7、聽一聽:欣賞《前門情思大碗茶》,更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8、想一想:試給北京、西安這樣的文化名城做一個發展規劃。

閱讀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西安這座城》,在讀、思考、與《衚衕文化》對比中感受兩者文化意蘊的不同。

選定四個對比點,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研究。1)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作者感情的異同;2)對比兩文的語言特色;3)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風俗習慣;4)討論“文化”一詞的內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歷史古蹟之外,跟有那充滿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視著西安,在濃釅的歷史古意中發現著生命的活力。

2)《衚衕》語言京味濃、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餘年,北京的民風民俗到了作者筆下,一股濃郁的京腔京調的衚衕韻味,醺人慾醉。有獨特的京話詞語,如約二斤雞蛋、“挪窩兒”“處街坊;還有北京人特殊時期的獨特話語,如把學生與東說成“鬧學生”、“過學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態“封閉”、“忍”,《西》一文對古風古韻是一種讚賞的心態。

衚衕文化教案4

教學目標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方衚衕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重點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應是精品》中說:

“近幾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興起。散文有讀者。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說、電視連續劇氾濫的時候,也還有一些人願意一個人坐下來,泡一杯茶,看兩篇散文,這是為什麼?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顛簸,心情浮躁,人們需要一點安靜,一點有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擾攘之中,想尋找一種比較精美的藝術享受。這些年,把語言看成藝術,並從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漸多起來,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素養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徵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現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寫得較多也較好的有兩種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頭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覺比較細,這是她們寫散文的優勢。有人說散文是老人的文體,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閱歷較多,感慨深遠。老人讀的書也較多,文章有較高的文化氣息,多數老人的散文可歸入“學者散文”。老年人文筆大都比較乾淨,不賣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較枯瘦,不滋潤,少才華,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說家的散文有什麼特點?我看沒有什麼特點。一定要說,是有人物。小說寫人的,小說家在寫散文的時候也總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寫遊記,寫習俗,乃至寫草木蟲魚,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們就體會一下作者寫的散文的風格特點,看他屬於哪一種風格。

二、自讀課文,分析,討論。

按照課文由表及裡的行文順序和由簡易到繁難的思維規律,讓學生先閱讀、分析、討論前半篇課文的段落大意比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們的要點,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視時間充裕與否而定。

(課文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可以選作課堂學習的起點。通過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等方法,幫助他們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問: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進一步對要點概括可以表述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衚衕,影響著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這種概括,首先是對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煉、提純,其次也是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的語言推敲,這比勾畫關鍵句要來得困難。應該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老師不要越俎代庖,同時老師還要注意掌握好寬嚴尺度,學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確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過高而嚇退他們。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衚衕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談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為讀者描繪了衚衕的安靜,這已經隱約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從而結束了對衚衕在城市建築方面的特點的介紹,開始轉入對衚衕所連帶的地方文化性質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安土重遷”只是“封閉文化”的一種表現,並非惟一表現,這可以從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據。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進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裡。

第八段繼續從物質生活方面寫北京人的封閉文化。他們滿足現有的一切,拒絕外界事物到了固執的程度,當他們說“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時,天知道他們與多少“別處”的優長和進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寫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仍是滿足於現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對“衚衕文化”的封閉性質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衚衕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地不斷壓低時,滿足會變得愈來愈不容易,這時“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三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所以說它們典型,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通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來暴露正是“忍”在支撐著衚衕文化。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寫了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這個層次的難點在於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應該說,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著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是時代的要求。

三、小結

全文的中心意思歸納

以封閉保守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這一切正在不可逆轉地走向過去。

四、作業

繼續深入研讀課文,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一、從四個方面解讀“忍”。

1、“忍”是衚衕文化的精義。

2、“精義”是相對於“表現”而言,衚衕文化的表現是封閉。

3、“封閉”滲透於北京人生活的許多方面,如安土重遷,如渴望獨門獨院,如對物質生活容易滿足,如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

4、作者對“忍”的態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這層意思後可向學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二、分析以封閉和忍為特徵的北京市民文化為什麼冠以“衚衕”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衚衕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塊,傳達著封閉的思想。

2、眾多的衚衕在北京城市建築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從而對北京市民的思想擁有深廣的影響。

3、衚衕一端連著大街鬧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質上不屬於車水馬龍的大街,而同閉合的四合院成為一體。

三、小結

本文讓我們欣賞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瞭解了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這種文化將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業

完成課後習題

衚衕文化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瞭解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特點。

(2)品味語言,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資訊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3、德育目標:積累民居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資訊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互動討論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匯入:如果到北京旅遊,你會遊玩那些景點?

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

故宮。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宮很遺憾。

前些年新興旅遊的熱點:衚衕。坐上一個老實黃包車,到衚衕裡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們的導遊)作者介紹: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大淖記事》等。雖是江蘇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對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寫作風格和沈從文相似,取材自由,講歷史、掌故、花鳥蟲魚、四方食事。其作品以營造氣氛為手段來抒發情感,語言平實自然,較多使用口語,很有表現力。

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然後梳理文章思路。

1. 北京胡同的特點(1----4)

2.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徵(5----12)

3. 衚衕文化發展的趨勢(13----15)

我做一個示範:讀文章第一段。然後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反正不當影響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這個方法,快速默讀文章2------4段。

提問,然後歸納。

衚衕特點:

衚衕特點——正

名字來源——廣

衚衕數目——多

衚衕環境——靜

第五段是一個過渡段落。

衚衕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徵。

居住習慣——安土重遷

鄰里關係——過往不多

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處事態度——置身事外

先讓學生欣賞電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後在此過程注意品味語言。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2.“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

“賣!”

“還是的。有棒子麵就行。……”

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徵

市民生活 衚衕文化

安土重遷

封閉

過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於滿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點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語言:

1.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2.再見吧,衚衕

討論作者的感情:

1. 喜愛與批判

2.傷感與留戀

3.理智與豁達

七、作業

課本84頁。研究性學習

衚衕文化教案6

教學目標:

1. 學習瞭解北京的衚衕及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2. 體味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複雜情感。

能力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作者對衚衕文化所持的態度。

教學方法:1.教法:點撥法

2.學法:朗讀法、討論法

輔助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匯入新課

1. 談談自己對於北京的印象.

(莊嚴,古老,現代……)

2. 學生髮言,談談對與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體觀看幾張有關北京的圖片

4. 自己總結: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裡有著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一樣也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呈現)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他當過教師、編輯。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整體感知,明確學習內容

1. 提問: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接著用多媒體觀看幾張衚衕的圖片。

2. 提問:什麼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體總結明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問:什麼是衚衕文化呢?請同學翻看文章找出有關語句。

然後用多媒體呈現有關語句: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等

( 學生分組討論),談談比如“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優缺點,有意識得培養學生辨證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四、理清思路,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1. 齊讀1—4段,談談北京的衚衕有哪些特點。

方法:抓關鍵句子和關鍵詞

(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自己板書:佈局,名字,數目,環境)

(讓學生走上來在黑板上填寫有關特點的字詞)

衚衕的特點(1)佈局——方正(2)名字——市民氣息(3)數目——多(4)環境——靜

2.齊讀5——12段,談談衚衕裡的居民形成了怎樣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

方法:抓關鍵句子和關鍵詞。

用多媒體呈現:

(1)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2)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3)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4)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5)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 生活在衚衕裡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那麼作者認為這種衚衕文化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其精義又是什麼?

衚衕文化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應用前面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概括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內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氣息,領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語言韻味,體味複雜情感。

二、教學重點:

1、品味衚衕文化的內涵。

2、揣摩本文自然閒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設計:

1、從題中和文中讀出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

2、由“衚衕文化”聯想到“高樓文化”,作發散思維訓練。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課間:螢幕上出示課題、作者、背景衚衕圖片、背景音樂(前門情思大碗茶))

一、匯入新課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築)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於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著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同學們,大家對“文化”的瞭解有多少?從時間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現代有現代文化;從空間地域看,有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峽兩岸有閩臺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樓文化。可見,“文化”一詞的內涵是多麼的豐富。(課件一)

《辭海》:“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衚衕文化》,(課件二)就是一篇詮釋北京民居建築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寫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單元“概括要點”之下,我們將通過它來進行概括要點的學習。同時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氣息,揣摩本文自然閒適的語言,領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課前佈置大家自讀課文,從文中讀出問題來,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個問題,那麼現在我們集中來展示一下,看看同學們提的是哪些問題。(投影)這些問題,有的可以通過概括要點來尋求解決,有的需要細細地品味鑑賞。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再讀課文。(不確定因素)

二、概括要點,揣摩語言,體味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複習:

前面我們學習歸納出概括要點的一些方法,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概括要點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學生回答,老師演示課件三)

注意題目傳達的資訊

注意上下文的聯絡(理清思路)

尋找關鍵語句(段首句、過渡句、修辭句、情態語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應用:

本文題為“衚衕文化”,那麼,題目傳達了什麼樣的資訊呢?(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衚衕有什麼特點?衚衕文化有什麼內涵?衚衕與文化之間又有什麼關係?)題目中傳達的這些資訊,正是需要我們去概括的內容。

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從中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確: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

(1)自讀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邊讀邊畫出要點。(演示課件四)看北京平面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演示課件五)。

衚衕:方正——影響生活,影響思想

取名,多種來源

數量多

形成網路

與四合院一體

(2)、聽配樂朗讀6-12段,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同時品味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課件六)同學們聽了這段錄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確實京味十足。請幾位同學範讀“蝦米皮熬白菜,嘿!”一句,體味句中所傳達的複雜情感(滿足、欣賞,也有幾分感慨)。那麼下面再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衚衕文化的特點。(演示課件七)

文化:封閉----安土重遷

自掃門前雪

易滿足

愛看熱鬧,不愛管閒事

(3)、讀課文後三段,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三、討論

同學們今天學了這篇文章,對北京胡同的特點,對衚衕文化的內涵,對北京胡同與北京市民文化的關係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認識。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環境,它是那麼深刻地影響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見,文化的形成與居住環境的聯絡多麼緊。我們要學會像作者汪曾祺這樣善於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們由此再引申開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們生活在怎樣一種居住環境中,這其中又是怎樣一種文化?(老師相機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演示課件八)

問題:“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比,哪一個更封閉?(演示課件九)

參考:“大雜院中最讓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鑰匙放心地放在鄰居處,以備家人和至親的突然到來。至於日常用的油鹽醬醋,做飯時沒有了,不要緊,直接到鄰居家櫥櫃裡去拿。

社會在進步,住了四十多年大雜院的我,搬進樓房後真不適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當然,這還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開門時忘記把鑰匙取下來,那您可就留神吧,須知現在的兔子也吃窩邊草了。”(作家徐城北語)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筆:(演示課件十)

學習《衚衕文化》的寫法,以“××文化”為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

2、課外閱讀:

在課文以外找和“衚衕文化”有關的素材,和同學說一說,藉以印證或補充作者的觀點。可在看過的影視作品中或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找。

課外閱讀參考篇目: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城市季風》(東方出版社)

《文化苦旅》(知識出版社)

衚衕文化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北京的衚衕及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2、體味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複雜情感。

能力目標: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作者對衚衕文化所持的態度。

教學方法:

1、教法:點撥法

2、學法:朗讀法、討論法

輔助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談自己對於北京的印象。

(莊嚴,古老,現代……)

2、學生髮言,談談對與北京的印象

3、用多媒體觀看幾張有關北京的圖片

4、自己總結: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裡有著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一樣也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他當過教師、編輯。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整體感知,明確學習內容

1.提問: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接著用多媒體觀看幾張衚衕的圖片。

2.提問:什麼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體總結明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3.提問:什麼是衚衕文化呢?請同學翻看文章找出有關語句。

然後用多媒體呈現有關語句: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等(學生分組討論),談談比如“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優缺點,有意識得培養學生辨證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四、理清思路,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齊讀1—4段,談談北京的衚衕有哪些特點。

方法:抓關鍵句子和關鍵詞

(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自己板書:佈局,名字,數目,環境)

(讓學生走上來在黑板上填寫有關特點的字詞)

衚衕文化教案9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裡行間的細膩感情

3、品位文化的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論語》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仁智的人喜歡山水。其實,不僅僅是仁智的人喜歡山水,在旅遊逐漸風靡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把山水聖地作為他們旅遊的首選。我們旅遊看的是什麼?

請學生回答後,明確旅遊看的是當地的文化,出示幻燈片:

1、江南水鄉圖片

2、張家界山的圖片

明確:不同的風景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內型)再出示兩張同樣是亭子的照片(一張是蘇州園林的照片,一張是頤和園裡的照片)

明確:兩座亭子給人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皇家園林中亭子給人的感覺是“雄”,而蘇州園林給人的感覺是“秀”。將內容引進課文:

北京,大家並不陌生,請說說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築(學生大多都會說天壇、地壇、故宮、天安門、長城),今天我們就隨著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進北京,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衚衕文化。

打出課件主頁,顯示課文標題,作者等。本文是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寫的序,介紹有關序的知識。(這部分請學生朗讀)

序是一種文體,是附加於著作或書畫等並與它們有一定關聯的評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為書序和贈序(寫出來送人的文章),多放在書後,後來一般放在書前,所以也叫前言,在專業著作裡還叫導言;而把放在書後的叫做“跋”,或叫“後序”或“後記”。序和跋的體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序跋文既可以由作者自己寫,也可以請別人寫。這種文體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介紹式、評價式、闡發式和隨感式等幾種。

本文的標題為《衚衕文化》,我們剛才也說了那麼長時間的文化,那什麼是文化呢?(接著介紹有關文化的概念、分類)

文化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他可以分為:

(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精神文化產品就是。(2)物質型的。主要指凝聚著人類文化的物質產品,。(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較為複雜,主要指人們通過某物某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定式。

我們首先來看看衚衕文化它屬於哪一種文化:齊讀課文第五段,思考什麼是衚衕文化?請學生回答。

衚衕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因此,他就應該是一種心理型的文化。

那麼它的內涵是什麼,指導學生找出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的詞語——封閉。

這種封閉性的表現是什麼(老師示範朗讀第6段,指導學生概括其內容,其餘部分由學生自己默讀概括)板書如下:

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那麼,作者為什麼會對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如此深刻地理解了,我們還是來看看作者簡介: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衚衕裡,有機會經常接觸北京的普通市民,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化心態。他多年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在他筆下,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自稱是一箇中國式的柔情的人道主義者。

正因如此,在作者筆下的散文都具有一種濃濃的“京味”,在本文當中,在描摹北京人易於滿足時有一段對話(“有窩頭……嘿”),以及《八月驕陽》中的對話,就極其富有京味,首先讓學生醞釀,再由他們推薦代表朗讀,最後聽有關音訊朗讀。

匯入到對衚衕特點的學習當中: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作者筆下的衚衕文化之所以稱之為衚衕文化,而沒有叫做草原文化,湖泊文化,是因為這種文化與北京的衚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接下來我們看看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閱讀課文1~5自然段,概括衚衕的特點):正、多、名稱俗、靜

多媒體展示衚衕的圖片,引導學生從直觀視覺去印證衚衕的特點,同時,我們還可以根據圖片看出北京胡同的另一特點,那就是破舊,作為長期生活在衚衕裡的居民,面對著衚衕的衰敗,作者心中有何感想?聽課文最後部分的朗讀,說說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衝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但是總的來說,作者顯得還是比較灑脫的,正如他在《日子就這麼過來了》中所說的“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無可奈何中,便有新的希望在增長”

我們也要說,再見吧,衚衕文化!

課後作業(研究性學習內容)

讀下面一段文字,請你概括蘇州吳文化的特點,並談談你對吳文化的看法。

蘇州缺少金陵王氣。這裡沒有森然殿闕,只有園林。這裡擺不開戰場,徒造了幾座城門。這裡的曲巷通不過堂皇的官轎,這裡的民風不崇拜肅殺的禁令。這裡的流水太清,這裡的桃花太豔,這裡的彈唱有點撩人。這裡的小食太甜,這裡的女人太俏,這裡的茶館太多,這裡的書肆太密,這裡的書法過於流麗,這裡的繪畫不夠蒼涼遒勁,這裡的詩歌缺少易水壯士低啞的喉音。

——餘秋雨《文化苦旅·白髮蘇州》

衚衕文化教案10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一、新課匯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裡。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著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裡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裡的北京市民卻有著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為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麼?

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裡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北京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著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看待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沒落?(幻燈片打出)

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來的是傷感、懷舊、留戀的複雜感情。

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衚衕及衚衕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衚衕文化是永遠都說不盡的,北京人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在一句京腔,兩句皮篁,三餐佳饌,四季衣裳的調侃中,過著平穩而講究,寵辱不驚,樂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沒了衚衕,就沒有了北京,沒了京味兒,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衚衕裡,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經生活在衚衕裡。衚衕作為北京文化的載體,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

衚衕,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歷史的遺蹟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餘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

因為文化是沉澱在人們的心裡的。

幻燈片打出作者簡介及課下作業

作者簡介:汪曾祺

作業:課下閱讀語文讀本194頁的《金嶽霖先生》,體味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衚衕文化教案11

一、教學目的: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並藉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衚衕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並藉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緻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四、課型: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以討論為主,教師作適當提示。

六、教學時數:1課時

課前預習:學生朗讀課文,作適當的批註。提供有關背景資料給學生閱讀。有興趣的學生可以上網點選汪曾祺、北京胡同,搜尋相關材料。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匯入

聽一聽北京城裡的衚衕歌,在歌聲裡走進悠悠的衚衕,去領略衚衕深處傳唱的北京的民風。

不唱那輝煌的故宮,

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

單唱這北京城裡的小衚衕啊,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

無名的衚衕數不清,

橫衚衕豎衚衕,

半截衚衕斜衚衕,

就象那棋盤布在北京啊,

磚塔衚衕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長可分西東,

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

錢市衚衕兩個人相遇,

您哪,要側身行

提問:聽了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討論、明確:(1)京腔京韻(2)對衚衕瞭如指掌,如數家珍,對衚衕的熱愛。

歌聲裡唱出的是往昔的歲月,如今的北京滄桑鉅變,新城區面積不斷擴大,舊城被大面積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狹小的衚衕擁擠的四合院,住進了高樓大廈;現存的衚衕都在沒落著,甚至那些很有名氣的衚衕也在走向沒落。

在北京胡同裡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對於衚衕的沒落是怎麼想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汪曾祺先生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言《衚衕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筆下的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體會他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讀課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築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3)、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討論上述問題。參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築特色: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是正北正南,正東正西。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作者的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四、閱讀指導:

本文充溢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氣息,語言樸實、雅緻,這些內容需要個性化的感悟和體會。課堂完成練習第二題。

五、小結

普普通通的衚衕,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稱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間是很大的。衚衕是一種建築文化(幻燈片12),一地的建築,一地的民風民俗。汪曾祺更擅長寫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查一查資料,寫寫本地的食文化。

衚衕文化教案12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衚衕文化》教學設計6。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 新課匯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裡。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著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裡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裡的北京市民卻有著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設疑討論】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小結】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6》。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為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麼?

【明確】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裡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北京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著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衚衕文化教案13

內容預覽:

《衚衕文化》教案

教學目的:

1.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虛實敘事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課文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理清思路。

教學難點:

1.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 的情感。

2.在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北京自古帝王都,自明代以來,它就是北方乃至中國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蘊的都市。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遺留下的歷史文化遺蹟外,我們自然會想起老舍筆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著四合院的老北京,提著鳥籠,穿梭衚衕之間,養魚養花的悠閒自在的生活。他和我們黃土高原上吼著秦腔,吃著黏面的陝西人身上透著不同的氣質文化氣息。這種感覺得出卻道不明的東西是什麼呢?汪曾祺先生把他歸結為《衚衕文化》。衚衕也是一種文化?特別吧!讓我們一起走進衚衕領略他的文化內涵!

二、整體研讀

大家知道這篇文章是汪先生為他的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所寫的序,北京就衚衕天下有名,最能體現北京的民俗特點和市民生活特徵。

1.閱讀課文,思考:

(1)衚衕是北京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北京城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什麼?(像一塊豆腐,四方四正)

(2)在作者的眼中,這四方四正的形式,僅是事物存在的一種方式嗎?(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3)這篇序言從內容上寫了兩方面的內容是什麼?(介紹北京的衚衕、受衚衕影響的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觀念)

(4)衚衕是不是一種文化形式?在文中找

2、探討衚衕文化

(1)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形態呢?讓學生找關鍵詞句

明確:封閉

那些生活現象體現了它的封閉?

明確:安土重遷 獨門獨院

討論:安土重遷是什麼意思?他們的家是“金窩”“銀窩嗎”?那為什麼不肯搬家?

明確:(住慣了,戀舊,圖安逸)破家值萬貫的內在思想

他們願意過封閉守舊的生活,獨門獨院是說他們深居簡出不彼此交往嗎?不

那能說北京人封閉嗎?

明確:能,平常不多交往,隨一點“份子”只是為了合禮數

看來,這北京人送禮給你並不代表對你感情深,沒咱陝西人誠,陝西人不講客套、面子,對待客人不管食量大小,一律大碗黏面,雖然粗獷了點,但卻是赤誠之心。

(2)、大家用同樣的方法,讀後面的段落,看衚衕還有那些文化內涵?

明確:易於滿足 冷眼旁觀。

易於滿足在文中如何體現?文中有具體的生活驗證嗎?

第八段語言有什麼特點?讓學生示範朗讀。

衚衕的文化精義是什麼?(忍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通過什麼體現?找出文中最能體現這一文化精義的句子

“ 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地道的北京口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這句話的精彩之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衚衕文化的現狀如何?

小結:衚衕之中濃縮著北京人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可謂是一種意蘊豐富的文化形式,汪先生通過衚衕探討展示了一種文化。

三、討論分析

1、想想我們生活之中有那些文化形式?

茶文化 酒文化 服飾文化 飲食文化

2、文化究竟是什麼?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A 、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 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個錯綜是風俗習慣的結晶體,具有維持現狀的傾向。

--美 杜威

C、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現代漢語詞典

看來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抽象概念,而他卻以具體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圍,只要我們有一雙善於觀察發現文化的眼睛,汪先生就是一個成功的示例。文化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面對改革開放的今天,它的情況如何?一個熟悉北京文化的老北京,對這一歷史的必然作何感想?萬般感慨化作一句話,是什麼?(再見吧,衚衕!)

汪先生對這一歷史的必然既能正確的認識和接受,留戀,懷古,感傷之情對於他這個老北京是人之常情。豁達的態度和對文化現象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孕育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江南的小橋流水孕育了秀美的江南園林文化,請大家用汪先生審視文化的方法,考察一下我們陝西的文化或者你們當地的村落文化。文化存在與我們的生活之中,只要你有文化眼光。

五、課後欣賞 《文化眼光》 馮驥才

板書設計

衚衕文化

封閉 安分守己 改革開放

衚衕→衚衕文化→ 滿足 忍 → 沒落

旁觀 逆來順受 衰敗

衚衕文化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內涵(查詢並陳述如下相關資料:衚衕、衚衕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作家的經歷、思想、語言風格)。

2、品味作者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特點的概括基礎上,找出文中樸實雅緻、表現裡的語句,通過誦讀體味調侃、諷刺的語氣)。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和衚衕流露的複雜感(在誦讀、佔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從關鍵語句出發探討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態度)。

二、教學重點:

品味作者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流露的複雜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放一段曲子《衚衕文化》,讓學生品味樂曲傳達出的感情(歡喜)

(二)

1、這首曲子體現出北京人的哪種心態?

明確(易於滿足)

2、什麼是文化?

“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英國泰勒《原始文化》)

3、在文中還有哪些詞形容北京人的心態?

明確:安土重遷、獨門獨院——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多媒體展示)

4、這些都從屬於衚衕還是衚衕文化?什麼是衚衕文化

明確:從屬於衚衕文化,是一種心態。衚衕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衚衕文化與衚衕是什麼關係呢衚衕文化的“忍”、“封閉”與衚衕的“方正”有關

1、衚衕的特點有哪些呢?文章的一至四段具體講到衚衕,請同學們儘可能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確:第1段,“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方位意識很強;“你往南邊去一點”,我們一般說“你往北邊去一點“或”往裡點”,我們的方位意識差多了。

第2段,“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請同學們說出衚衕名來,歸納特點——俗

第3段,現成的語句沒有,自己歸納——窄,多

第4段,“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裡更安靜了“——靜。以動襯靜,以聲襯靜,是反襯手法。

(歸納並用多媒體展示衚衕的5大特點——正,俗,窄,多,靜)

3、衚衕為什麼這樣方正?為什麼這樣的環境就有“忍”的衚衕文化?

明確:我國古代城市佈局十分講究“方正”,突出了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以及長幼尊卑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居住在衚衕,四合院中的人都是勞苦大眾。他們奔波勞累,尚無安身立命之地,無餬口度日之食,“忍”有可理解的一面。

4.寫衚衕主要用了哪中表達方式?為什麼?

說明。本文是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做的序,有說明的義務。

文中還有其它表達方式尤其是寫衚衕文化時,用的是哪些表達方式呢? ——描寫,議論,抒情,感情色彩很濃

(四)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同學們在寫衚衕文化的段落裡可以找到語句,邊讀邊體會其中的豐富含義,尤其是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有問題的同學可以相互質疑,師生共同探討。

l 抓住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揣摩,講解

1“地根兒”,“挪窩兒”“破家植萬貫”處

此段中,“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說,“挪窩兒”(就是搬家)“破家植萬貫”,是引用北京人自己的日常口頭語來調侃。言外之意是,這樣差的房子,隨時有可能倒塌,老北京,你們不該留戀。含蓄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願意搬家的人。

2,“處街坊”,“禮““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處

這一段共有13個引號,前12個都是老北京的常用語。老北京講究“處街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合”禮數“,特意把“隨份子”(即是“送禮金”)一詞拆開說,可見北京人的“禮數”充滿的是被動和不情願,批判老北京的封閉自私;其二是會棋友“殺一盤“(即“下一盤棋“),到”大酒缸“喝兩個(喝兩杯)和”會鳥“,閒散人的交往,體現不出來溫暖和熱心腸。段中作者指出他們“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已含諷刺意,段末作者再也忍不住“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來直言調侃老北京的自得其樂了。

3,“蝦米皮熬白菜”“五味神在北京”處

(1)讓學生比較“窩頭”——“大醃蘿蔔”——“臭豆腐滴幾滴香油“的變化:只是變好一點點而已,但北京人是那樣的滿足,甚至可以招待姑奶奶。;龍蝦——人蝦——蝦米——蝦摸皮的變化是越來越不好,但北京人還能滿足。可以讓學生反覆誦讀,讀出滿足感。最後一個字不能按常規法念去聲,應把這個音拉長,並把聲調往上提。、

(2 結合“哪兒也比不上北京“,讓學生談談對北京人”滿足“的看法。

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一是唯我獨尊,二是保守。為了在皇權下艱難地生存,他們隱忍滿足,所以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是可以理解的。聯絡寫作的具體背景,可以體會到語言中局外人調侃的味道:這重生活要求就未免顯得太低!知足常樂的觀念不合當今的時代了。

4,“鬧學生”“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過學生”這一段,揣摩作者為什麼在文章中選用這些詞語。例如:“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關閒事”這段,從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過學生”這些貶義詞就可看出作者對下面描寫的北京人事不關己彌補願改變自己現狀的幾件事的強烈不滿,氣憤和批評。5,“棒子麵”“睡不著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這一段

讓學生練習誦讀這兩段,體會北京人的“忍”,同時揣摩作者對其“忍”的態度。“忍”有合理性,看慣盛衰,做“順民”,窮可躲避皇權的威嚴,富能不顯山露水,之所以睡不著眯著,是因為睡不著乃心為外界所動,才維持了自尊。但在當代失掉了正義感卻不能原諒。最後又用“這話實在套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些反諷來諷刺“安分守己”的過分,達到“逆來順受”喪失正義感讓人氣憤的現象。這裡比前兩段的調侃諷刺就更尖銳些了。

(注意:以上三個段落例子可不可以顛倒順序?為什麼?不能,原因有二:首先在內容上,他們是按照歷史時間順序排列——〈〈茶館〉〉寫從清初到民國這樣一段歷史,《八月驕陽》寫文革時期,而電梯事件就是現在,說名衚衕文化歷時很長,有歷史根源,根深蒂固,不會很快消亡。其次是在結構上為下文做了鋪墊,文中的第12小段括號裡說:“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衚衕裡的。“衚衕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攝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達需要)

(五)品讀抒情語句

1,作者對北京胡同,衚衕文化的感情集中體現在哪幾段?(最後3段)

全班深沉齊讀第13段,朗讀時要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來。

2 ,把最後幾個短語(“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再齊讀一遍,細細品味其中的感情。回答;這幾句話有什麼特點?和前面寫北京人“易於滿足”一節是同樣的語言風格嗎?如果把他們換成和前面一樣的口語,怎麼換?效果如何?試試看。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頭語言,這裡是典雅的書面語言,富有表現力。這裡四字相連,形式整齊,一氣呵成,給人撲面而來的傷感。可以試著換為“那種衰落的樣子,還有什麼說的“或”那荒涼的景象,真沒得說。“

3,面對如此衰敗沒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詞語表達他的心情?請從下一段找出三個詞語。

“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4,請大家用快,中,慢三種語速齊聲朗讀結尾句,體味一下三種語速表現的三種不同感情。可以讀得誇張一點,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這樣容易比較,體會。]

(快速)再見吧,衚衕。(歡快,輕鬆)

(中速)再—見—吧,胡—同。(認真鄭重其;有悲有喜,複雜多樣)

(慢速)再——見——吧,胡——同。(沉痛,悲涼)

通過體會,比較會發現,應為中速更能表達作者的複雜感情。

(六)結語:“懷舊”“傷感”“無可奈何”是作者對衚衕的複雜感情的一些體現。衚衕的衰敗,沒落和消失是時代發展的結果,過分傷感沒有必要,若懷舊,“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讓你去“悵惘徘徊”的。時代變遷,老北京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拋棄舊思想,拋棄封閉的衚衕文化。我們可以試著認為結尾還少可一句話,那就是:“再—見—吧,胡—同”,“ 再—見—吧,胡—同—文—化”。

衚衕文化教案15

教學重點: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點及內涵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出感情和個性化語言的品味

教學手段:課件輔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運用聲像,直觀渲染

師:大家喜歡不喜歡旅遊啊?

生:喜歡!

師:現在我帶大家去北京逛逛,請看大螢幕(出示課件1,展示長城、故宮等名勝的圖片),下面,我再帶大家到北京的小衚衕去看一看(出示課件2,迴圈放映“到衚衕去”一組圖片,並播放衚衕歌曲)。聽完剛才播放的歌曲,一股濃厚的北京韻味撲面而來,這種感覺我們同樣可以到文學作品中去尋找,讓我們跟著他(螢幕出現“汪曾祺簡介”幻燈片),一起走進北京胡同,就像欣賞美妙歌曲一樣去領略古老胡同建築的風格,瞭解其獨特的文化底蘊。

二、示標:出示課件3(教學目標)

三、朗讀課文,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1—4節,概括衚衕的特點,並思考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特點之間的聯絡。

四、研讀6—12節,瞭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俗話說“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這些被外化在衚衕上的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興趣習慣、思想狀況等,就是所謂的“衚衕文化”,那麼這一文化有怎樣的內涵呢?

(1)衚衕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

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2)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安土重遷、講究處街坊(平時各人自掃門前雪)、易於滿足、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逆來順受,安分守己

(3)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麼不順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4)作者用那些事例說明衚衕中的人善於“忍”的?

《八月驕陽》中的對話和“電梯事件”。

(5)衚衕文化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雲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世故通達。作為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小市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統治子者要消滅他們,猶如碾死一隻螞蟻般容易,所以他們也就學會了忍耐。”

(6)作者在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怎樣的感情?

喜愛推崇:知足長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有所批判:封閉、逆來順受、冷眼旁觀、忍

(7)對傳統文化我們應持什麼樣的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吸收,不斷創新,不斷髮展。

五、研讀13—15節,瞭解衚衕文化的前景及作者的感情。

六、品味語言

衚衕文化這種內涵除了表現在北京市民的處世方式上以外,作者還通過北京人的語言生動地來表現。小組討論,找出最有味的語言分別品味,朗讀,推薦代表發言。

四、小結

普普通通的衚衕,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稱為“文化散文”。衚衕是一種建築文化,一地的建築,一地的民風民俗。

五、作業

汪曾祺更擅長寫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請同學們課後可以蒐集一些資料,寫寫書沭陽的飲食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