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投資自己的職場成功路徑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8W

在投資環境好的時候,買套房、買點兒股票、買點兒黃金,不費什麼力氣,就能掙錢,許多職場人士開始不在乎工資這點兒“仨瓜倆棗”,更提不上自我投資了。如今,經濟形勢變化,掙“快錢”、撈“外快”的機會變少,一些人又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處於不敗的地位?於是,如何投資自我、提升內涵等話題開始出現在職場人士的規劃之中。

關於投資自己的職場成功路徑

白玲是中國最早進入職業測評行業的專業人士之一,從19XX年至今,已有10多年的從業經驗,是國內資深心理測評專家和麵試官。在她看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房地產投資、股票投資,並不是提升一個人核心競爭力的投資。核心競爭力的投資,一定是對自身的投資,因為人是財富的創造者,也是財富的掌控者,這個主體不強,財富也不一定能把控得住。所以,她認為,現在人們重視對自己的投資是找到自我、不浮躁的一種體現。

但是,知道了要自我投資,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自我投資是目前很多人的現實狀態。“一個人的職場之路,就像打撲克牌一樣,是從"小3兒"到"大貓兒"的進軍之路,你衝的位置越高,你的自由度越大。但客觀上,有的人可能只能衝到"10",有的人能衝到"老A"甚至更高。”職場人士如何才能衝到“老A”以上的位置呢?白玲通過自己的一些實戰案例,一一為您梳理。

成功案例

完美的職場路徑

馬濤現在是一家IT公司負責財務的副總裁,年薪過百萬。他從大學畢業到現在,這段路只用了11年的時間。

20XX年馬濤大學剛畢業的時候,衝著名氣,先去了“四大”之一的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剛開始,他覺得收入不低、又是外企,工作起來很興奮,再加上忙,從來沒考慮過職業目標和職業規劃。

因為工作的需要,他曾一直在公司外面報輔導班補習英語口語。這一被動的培訓,後來為他的職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需要經常加班和出差。兩年下來,原本身強力壯的馬濤有些扛不住了,經常感冒發燒。20XX年,他就開始反省: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馬濤給自己規劃了兩條路,一條是在本職工作上發展,專業做財務;另一條是以財務為基礎做管理。相對來講,他更喜歡後者。

馬濤知道,要想做管理,本科所學並不夠用。20XX年,在一位師兄的指導下,他辭職到國外一所大學讀專案管理課程。這時,他此前一直沒放棄的英語發揮了作用,保證他在1年多的時間內,就順利讀完了相關課程並拿到了學位。

回國後,馬濤加盟瞭如今的這家IT公司,就職財務總監,年薪50萬元,這比之前在會計師事務所的收入高了2倍。而他到國外的學費是7萬元人民幣,加上生活成本、工資損失,總投入花了30萬元。這對於當時的馬濤來說,壓力還是很大的。

之所以加盟IT企業,馬濤說他有兩個考慮。一方面是他認為IT行業就業前景較好,以後發展機會更多。另外他也比較喜歡,平時經常關注這個行業。

進入公司後,馬濤積極瞭解公司的主體業務,並多次從財務專業的角度,向主管副總裁提出自己的建議。與此同時,他還在網上進行團隊精神、營銷技巧、薪酬設計、領導藝術等方面的學習,目前研究的是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馬濤說,這幾年來他的同事、同學熱衷於樓市、股市的投資機會,他也曾“染指”過,但從來沒有投入過很大的精力,後來還轉交給家人打理了。

20XX年,公司主管財務的副總裁另有新的發展機會,辭職時舉薦了馬濤作為這個職位的候選人。儘管馬濤的資歷尚淺,但這個職位還是落到了馬濤頭上,成為公司最年輕的高管,也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接下來,馬濤的職業路徑已經清晰,因為他現在離“大貓兒”很近了。

白玲分析說,馬濤的經歷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職場成功路線圖,完美中包含了一些幸運,不是大多數人能複製的。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掌握了一些自我投資的意識、原則、技巧,這條路徑還是可以借鑑的。

成功投資的三大原則

原則一:投資自己要有主線

白玲說,馬濤在這10年中,每一次“進補”都是圍繞著他的定位、目標進行的,並以此為主線。就像裝修房屋一樣,開始裝修時要有一個基本風格定位,是中式還是歐式的,是繁複還是簡約的。買什麼材料,都要根據這個定位來搭配,一點點積累,到最後會發現色調與樣式非常和諧。相反,如果沒有這個主線,室內即使有很多高檔的傢俱,也會顯得很凌亂。職場的自我投資也是一樣,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達到什麼目標,今天看見別人學會計證,他也學;明天覺得律師的職業前景挺好,就又去考一個資格證。實際上,如果與定位相左,很多學習、投資都是無效的。

那麼,該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給自己在職場定位,找到主線呢?白玲表示,很多人都是從興趣、愛好出發,這是對的,但職場定位僅靠興趣、愛好並不夠。從專業的職業測評來講,需要從價值觀、承受力、職業背景、當前實力、未來潛力5個方面來評估。興趣、愛好、性格包含在未來潛力裡面,只佔職業定位非常小的一部分。

白玲解釋說:“價值觀是確定你想要什麼的問題,比如有的人想從政,有的人想經商,這對職業定位影響很大;承受力、職業背景、當前實力是評估你能做什麼的問題,有的人目標很大,但承受能力很差,我們在給他做職業指導時,就不會推薦高強度的工作;至於未來的潛力,評估的是你未來是不是可持續發展,潛力會影響一個人持續發展的內容,例如思維模式、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在給每個人做定位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個人特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很多特質難以改變。比如,有個小夥子,很內向,但他就想做銷售工作,想挑戰自己,我們不建議他做,因為違背自己的本質很累、很難。最後,這個小夥子還是去做了,但很不開心。”

白玲強調,只考慮個人特質並不夠,還要考慮外部環境,即社會上是否有足夠的機會提供。馬濤最後選擇在IT行業發展,這個結合點就找的很好,他藉著行業發展的力量,會走的更遠、更輕鬆。

原則二:缺什麼補什麼

白玲在做諮詢的時候,有很多職場人士問她:“白老師,我工作很努力,也很注意學習,但為什麼在職位上還是常年原地打轉兒?”

白玲說,這些多數是有“不看病就吃藥”的毛病。比如有個女孩兒在人力資源部工作,想往上升一步,她不去思考這個職位需要什麼能力,我具備什麼能力,缺少什麼能力,然後怎麼把所缺的能力補上?而是亂補一氣,又學會計證又補英語,這就好比你想治好感冒,吃了很多胃藥,但這些藥對治療感冒是無效的。

白玲說,還有很多人遇到職場上的中年危機。這種危機,多數是職業倦怠。明明有很多機會和挑戰,但就是心裡沒勁,工作只是應付,被外力、壓力拖著走,慢慢形成惡性迴圈。這時候,需要解決的是“心”的問題,是最根本的動力出了問題。這時,要想辦法給“心”一些力量,學習一些積極心理學、幸福學課程,提升自己對這個行業的理解和熱愛,而不是去讀MBA、報專業技能班。職場投資的原則是缺什麼補什麼,因為越到高層,對人的要求越全面,越不能有短板。

原則三:接受人生必要的小彎路

白玲曾給一個做編導工作的小夥子做過職業指導。這個年輕人之前3年的從業經歷都是做電視編導,而且根據白玲的測評,他也適合繼續做這個工作。但最終白玲並沒有建議他繼續做下去,而是建議去大公司的企劃部、宣傳部。

為什麼這樣建議呢?白玲發現,由於加班、熬夜等原因,小夥子對編導工作已經極其厭倦,對職業的承受力很差。這個年輕人後來接受了她的建議,到一家企業做了一年多的宣傳工作,後來又轉回到編導行業。

“這一年多看似耽誤了一點時間,走了一些彎路,但有時是必要的。人在職場30多年,比拼更多的是持久力。就像游泳一樣,很少人會快速呼吸,大多數人一定是遊遊停停,這是符合規律的。職場中的質變,一般都是爆發、沉澱、學習、成長、再爆發的過程,沉澱和學習會有助於他的質變,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需要慢下來,甚至是後退一些,反而能夠走得更遠。像做編導的這個年輕人,離開原行業一段時間,有利於他修復自己對這個行業的熱愛,也讓他有機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審視這個行業。等到他重新回去,工作狀態和能力一定和以前不一樣。”白玲解釋說。

白玲告訴記者,有的人一直很忙碌,開餐館、做汽車修理、服裝乾洗……看似企業越來越大,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他本身的發展,而是市場的發展,本人並沒什麼提升。以前是六七十分的水平,現在還是,如果要成長,一定要有沉澱、學習、成長的過程,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八九十分。有時候,抵住誘惑什麼都不做,也是對自身的一種修煉和投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