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實驗學習心得8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3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實驗學習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實驗學習心得8篇

生物實驗學習心得1

生物學從本質上說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從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到克隆羊多莉的誕生,再到人類基因圖譜的破譯,生物學每一個科學的發現,理論的產生,無一例外的和生物學實驗緊密聯絡。因此新課程改革後的生物教材中實驗的權重也在不斷加大,尤其增加了自主性很強的觀察性實驗、需要自主設計的探究性實驗、以及“動動手”、“實踐活動”等活動,這為在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發展創新思維方面提供了素材。

雖然創新教學無定法,但是創新教學也有其規律。我根據新課程標準,緊扣實驗教學的關鍵環節,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驗證式實驗向探究式實驗轉變,提高創新意識,在自主體驗和設計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視實驗總結反思,發展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將理論運用於實踐,激發學生創新的能力,實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

1.從教材設定出發遵循能力培養原理,

國中生物實驗的設定主要有三種:模仿式實驗、分段式實驗和獨立式實驗。

1.1模仿式實驗是教師講解實驗原理和操作要領,邊示範操作過程,學生邊聽,邊看,同時模仿教師的示範進行實驗。這種方法是針對剛剛接觸生物學實驗的學生,教會他們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例如:在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時,教師邊講,邊示範,學生邊聽,邊模仿,使學生很快了解顯微鏡的工作原理,學會基本的操作方法。

1.2分段式實驗是把實驗分成幾部分,完成一部分後,再進行下一部分。把實驗分成幾段,便於教師引導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同時對學生在實驗操作中不規範的動作進行矯正。例如在觀察“蚯蚓”一節的實驗時,應把實驗分為三部分:第一,學生對蚯蚓的外部觀察;第二,觀察蚯蚓的運動;第三,觀察蚯蚓對刺激的反應。

1.3獨立式實驗階段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操作、觀察和記錄結果,並分析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儘量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獨立實驗。但在學生獨立實驗之前,一定要經過模仿式實驗,再到分段式實驗,最後過渡到獨立實驗,只有遵循這種層層遞進的指導方式,才能更好的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創新意識

興趣是在一種好奇的心理需要的基礎上萌發,並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學生萌生創新意識和展開創新思維的最原始、最直接、勁的動力。在準備做學生分組實驗前,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資料展示、播放一小段視訊、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然後就可以順理成章地佈置相關實驗的預習作業。實驗預習充分,可減少老師過於細緻的講解,提高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步驟的熟悉程度,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

3.驗證式實驗向探究式實驗轉變,提高創新意識

為了在國中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可以改變實驗與傳授知識的順序,將驗證式實驗變為探究式實驗,學生在實驗中先觀察,後獲得結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探究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識時,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例如在“花的結構”這一節中,我首先播放了一段“世界博覽會”花卉展的片段,然後讓同學們把自己帶的花拿出來觀察,推舉個別同學到講臺前,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所帶的花的結構,同時讓其他同學對照自己所帶的花,比較結構是否相同?有不同的結構,就上臺展示,然後由學生討論花的基本結構應該有哪些在這節課中,教師只是起到教學引導的作用,學生動手解剖、觀察,對花結構的驗證性實驗變成了學生的探究實驗。如果在課上,教師把這些知識教給學生,讓學生再

通過實驗來驗證,學生有可能會熱情高漲的投入到實驗中去嗎?所以,在講授新課之前,先把有關的實驗佈置給學生,通過學生收集資料、操作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後,獲取知識,在探索中提高創新意識。

4.自主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設計實驗是要求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知識進行的開拓意識的創造性勞動。它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靈活應用知識的方法,引導他們進行創造性思維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根據實驗內容設計出不同於教材的完整實驗,對國中學生來說並非易事,這是由於他們的思維往往具有較大的侷限性所決定的,但只要教師積極加以啟發和引導也並非不可。加強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以此作為開啟學生新思路的鑰匙。

例如,在探究“蚯蚓在什麼樣的物體表面爬的快”一節實驗中,我在指導學生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後,要求學生設計實驗,觀察蚯蚓在什麼樣的物體表面爬的快?我只為每組各準備了同樣大小的一塊硬紙板和一塊光滑的玻璃板。有一個小組的設計是:選用一條蚯蚓分別在硬紙板和玻璃板上爬同樣的距離,記錄蚯蚓在不同的物體表面的爬行的時間,為了更有說服力,學生們重複了實驗三次。結果三次的資料,得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的結論:一次是在硬紙板上爬的快,另兩次的結果是,在玻璃板上爬的快。我首先肯定了這組同學設計實驗的的嚴謹和科學性,但並沒有發表自己對實驗結果的看法,而是再請每組同學按照這樣的設計方法,重複三次,同時要求同學們仔細觀察在每次實驗中,硬紙板和玻璃板有無變化?實驗很快有了結果,結論還是兩種,但同時細心的學生們發現,蚯蚓在玻璃板上爬的快,是由於前一次實驗,使玻璃板上有了雜質,已經不光滑的玻璃板,為蚯蚓提供了固定剛毛的'位置

5.重視實驗總結反思,發展創新思維

實驗結束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實驗目的、原理、實驗現象及結論等方面進行分析,使學生反思自身的不足或別人的新的實驗設計理念,活躍自己的思維。教師還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些拓展性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例如在進行“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節的實驗教學時,有同學在課後結束時提出,可以把綠葉與黃葉、接受光照與不接受光照的四個對照實驗放在一起做,這樣的結果對比就很明顯了。總之,實驗結束後的分析交流、總結反思,能有效地促使學生自我超越,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6.引導學生將理論運用於實踐激發學生創新的能力

實驗結束後,可以把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實驗佈置給學生作為課外活動,讓他們去嘗試動手動腦。例如在學習了“營養繁殖”一節以後,佈置了以下一個設計實驗課題:如何繁殖蜜桃和柳樹?怎樣提高其成活率?繁殖的方法、時間、材料、用具、步驟等全由學生自己設計完成。幾乎所有的學生採用的方法都是蜜桃採用嫁接、柳樹採用扦插,在怎樣提高成活率方面學生都進行了自己的探索。特別是在怎樣促進柳樹扦插生根方面拿出了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案,用什麼樣的生長素,用多大的劑量,都有詳細的記載,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我創新的能力。

總之,實驗教學的目的在於“學以致用”,通過幾年的嘗試,我在生物實驗中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啟迪學生思維,拓展思維空間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生物實驗學習心得2

一、開拓我的實驗教學眼見

有些實驗在平時教學時,總覺得過於複雜繁瑣,從沒有去實踐操作過,更沒有想過新改進,而這次真的讓我開了眼界,如: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條件,可以同時探究二氧化碳、水、陽光三個因素,探究水時用單面刀片切葉脈使無水和有水形成對照,探究陽光這個條件是,在脫色時用錐形瓶代替小燒杯效果更好,而且節省能源又安全,又如:焦作市第十九中學的原豔玲老師探究的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氣這個實驗,她大膽嘗試,用注射器抽取氣體驗證二氧化碳的做法,既簡單又便於操作,材料選取方便,可以輕易實現重複實驗,不怕多班教學材料用具準備不足,探究吸菸危害健康中鄧春老師用蟋蟀、蝗蟲、蚱蜢等昆蟲代替水蚤,效果比水蚤明顯得多,這些無不與平時的`紮實功夫密切聯絡,無不與教師的孜孜不倦、努力嘗試實踐相聯絡。

二、體會到實驗教學創新之艱難

各位選手進行了精彩的表演後,選出了前兩名,這前兩名教師介紹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平時教學中的做法是,原豔玲老師提出了“指尖上的生物學”讓我大開眼界,明白了可以用生活中廢棄品為材料,變廢為寶,為生物學服務,如教材中的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灌水排氣法操作複雜,效果不明顯,在實踐過程中,原豔玲老師和她的學生還發現了煮熟的菜豆放時間長了也會發酵,也會使石灰水變渾濁,這個細微的發現足見她平時功夫之深;xx第三中學的崔鍵老師創新了“測定食物中的能量”時,先從課程標準解析,確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然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這樣學生充分地參與,將原有的裝置改成了三個版本,即改進版1.0,升級版2.0,終極版3.0,這樣的成果是多麼壯觀,徹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這些是我在平時教學中根本沒有做到的,看到後深感慚愧,自嘆不如。後來,一位高中組的老師講的《滲透實驗的改革》,也讓人銘記在心,他為了解決半透膜的問題,不斷地嘗試,用魚鰾,用豬膀胱,用雞蛋膜,用洋蔥內表皮,不斷地嘗試,困難重重,但從沒有放棄,解決了又遇到怎麼固定,仍是不斷地探究,真切地體驗到作為科學家的堅持不懈的精神。

總之,本次學習之旅收穫不少,也見識了許多教學能手的真知灼見,實驗創新應讓學生多參與,多給學生進行實驗的機會,實驗創新應落實在課堂上,不要再望而卻步,不要再紙上談兵,要實實在在地進行。

生物實驗學習心得3

探究性實驗是學生自己帶著疑問,自己動手進行觀察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去探究、發現,獲得新知識。它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徑,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探究性實驗在國中生物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義。現就自己對探究性實驗教學談談體會。

一、親自動手,激發興趣

比如“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這個實驗無論是知識背景,還是材料用具對學生來說都沒有難度,組織實驗也不受實驗器材和裝備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從實驗設計本意理解,也並不是要求學生嚴格按科學探究的七個步驟去一一完成,而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設計的實驗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讓不同的組探究不同的'變數對黴菌生活的影響,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只是這個活動需要近一個星期的觀察時間,在融洽整個活動中要安排時間就實驗現象和結論讓學生交流。一則學生有成功感;二則讓學生體驗完整的探究過程,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規範探究性實驗的基本程式

無論學習什麼,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實驗亦如此。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注重了七個步驟的記憶,忽略了七個步驟之間的因果關係和思維順序;注重了探究過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各步驟的獨立性。所以老師應該重點結合已做過的探究性實驗和教材示例讓學生理解各步驟的意義和步驟之間的聯絡,從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維順序。要實現這一點,教師還應該有意識地設計針對某一步驟的強化訓練,排除學生的畏難情緒。

三、科學訓練

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沒有探究,就沒有創新;沒有訓練,就沒有能力。真正要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必須要有科學的訓練。1、是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實驗,從感性認識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當然,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實驗的目的改變實驗材料或重新設計。如“解剖觀察雞翅”這一實驗的目的是要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由組織構成了器官,我們可以將雞翅換為柑橘,價廉物美,效果一樣。2、是以試題的形成對學生進行探究思維訓練,從理性認識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圍繞學生探究能力訓練的試題不少,但還是選擇與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為背景的探究試題效果更好,學生興趣濃些。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熟悉的生物學知識、事實和材料為背景編制訓練題。

生物實驗學習心得4

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為期兩個月的實習使我受益匪淺,我不僅學習到了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收穫了經驗與體會,這些使我一生受用不盡,記下來與大家共勉:

1.手腳勤快,熱心幫助他人。初來匝道,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份內之事,都應該用心去完成,也許自己累點,但你會收穫很多,無論是知識與經驗還是別人的稱讚與認可。

2.多學多問,學會他人技能。學問學問,無問不成學。知識和經驗的收穫可以說與勤學好問是成正比的,要記住知識總是垂青那些善於提問的人。

3.善於思考,真正消化知識。有知到識,永遠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當你真正學會去思考時,他人的知識才能變成你自己的東西。

4.前人鋪路,後人修路。墨守陳規永遠不會有新的建樹,前人的道路固然重要,但是學會另闢蹊徑更為重要。

5.獨立而不孤立。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實驗,但要記住與他人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和實驗事永遠不是你自己的。

6.實事求是做實驗。不騙自己更不要騙他人。

7.認真仔細地做好實驗紀錄。不要當你真正用到它時才知它的重要所在。

生物實驗學習心得5

為期一個多月的考前培訓終於結束了,我校由於校舍條件和實驗裝置的匱乏,在校領導大力支援和爭取下,在九年級所有教師支援下,鹿老師和我終於完成了對學生的培訓。(可以輕鬆一下啦)根據一個多月以來學生做實驗的實際情況和出現的問題,簡單的總結一下這次培訓中的心得體會。

一、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成績不成正比。

並不是學習好的學生動手能力就強,有些學生學習成績不一定很高,但是動手操作能力卻很強,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想不是做,在實驗中學生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只有通過親身體驗,學生才能在動手能力上有所提高。另外學生在實驗中的創新思維培養也很重要,比如學生在葉片橫切裝片製作的過程中發現用鑷子的一頭挑取標本,很容易製作成裝片,而用鑷子夾住標本會破壞葉片橫切面的結構,同時不容易放在水滴當中。

二、辦法總比困難多

雖然我校的條件較差,但是我建議明年七年級生物教師在辦公室準備一臺顯微鏡,可以邀請學生在課下隨時練習。避免學生在九年級考試過程中突擊。

三、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

生物實驗操作中,教師示範作用很重要,因此教師要具備專業的生物實驗技能,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由於觀察不仔細,不認真,導致錯誤操作,教師注意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如顯微鏡觀察中雙眼觀察,而不是一隻眼睛睜開一隻眼睛閉上;對光後,放入標本,顯微鏡鏡筒下降時,眼睛注視物鏡,而不是目鏡。

四、多找一些小助手

我校沒有專職的實驗員教師,所以實驗準備的任務都落在了教師身上,教師可以培養一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做老師的助手,幫助教師擺放實驗器材,培訓一些小助手,先教會他們,然後再讓學生教會學生。

五、每年在實驗基地中種植一些菠菜為生物實驗留用。

一個月以來身心疲憊,好好休息一下啦。

生物實驗學習心得6

動物學是生物學基礎學科。在中國近代第一份生物學高等教育專門的課程表中動物學實驗安排在第一學年,每星期10個課時,僅次於第三學年的植物學實驗20課時,位於第二。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公佈《大學規程》,生物學分為動物學與植物學兩門,並對兩門學科的課程進行了明確規定。20年代中後期,一批留學生學成回國,從事生物學教育,實驗生物學課程也紛紛發展起來,如1929年,壽振黃在清華大學開設胚胎學課程;1930年,蔡堡在中央大學開設胚胎學和實驗動物形態學課程。解放以後至1956年,全國各所大學生物系基本上設定的是生物學專業。1991年,當時的國家教委根據國內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專業設定過細的問題,提出了寬口徑培養的人才培養規劃。

根據國家教委的指導精神,1991年生物學教指委在內蒙古大學召開了工作會議,會議探討了生物學專業設定問題,提出了國內生物類本科生專業設定的指導性建議,生物科學專業基礎課逐漸走上了6+_模式,即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6門主要課程,另外根據學校的不同和特點,設定了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等_門課作為補充。1998年以來,全國高校的'生命科學學院在211工程、基地建設專案、世行貸款國家財政撥款專案及國家有關部委與地方政府共建專案契機下,深入進行實驗課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探討出了一條培養具有創新思想和較強綜合分析能力與動手能力的、面向21 世紀生物學人才需求的實驗課改革和教學管理體制改革道路。

知識學習的重要方面是學會運用它,並用它來啟迪智慧、塑造性格,動物學實驗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對大多數接受過動物學科嚴格理論學習、實驗訓練的學生來說,無論他們進入產業界從事管理工作,還是到中國小當教師,他們將是醫藥、農學、生物技術產業最優秀的人才資源。

實驗訓練是培養高質量生物學人才的關鍵之一,它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中,科學方法、科學觀念、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培養是其核心任務。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觀念、科學方法又是創新能力的必要基礎,是每一個公民迎接知識經濟挑戰所需必備的基本素質。

科學方法的本質是科學的思維方式,每一種科學方法的背後都包含著一種科學思想。學生在實驗課程中首先是科學方法的獲得。學生將逐步學會操作一些具體的科學方法,並知道如何選擇使用:這些方法都適用於什麼場合、情境或問題;在面對什麼問題時,我們應該選擇應用哪些方法。其次是科學觀念的獲得。學生們將在課程教材安排的學習活動中逐漸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標準;當新的事實和證據出現時,科學家們就著手修正曾經被認可的理論,我們所學習的各種知識只是目前我們所能獲得的對世界最合理的解釋,但隨著實踐的發展,這些知識有可能被修正。第三是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獲得。當學生通過逐年不斷的學習,瞭解了這些科學方法,科學觀念,那麼,在逐年的實踐中,他就能夠逐漸學會在面對問題時自覺應用所學的科學方法、科學觀念,並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上,不人云亦云,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形成一種質疑的習慣,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自我反思的習慣,對新事實和不一致的敏感能力,從習以為常的現象或理所當然的想法中找出矛盾、提出問題的能力。

生物實驗學習心得7

由應試教育轉軌於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培養途徑主要是通過生物實驗來實現的。國中生物實驗包括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因此,組織好實驗教學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在實驗教學中的一些反思。

1.明確觀察目的和任務

觀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生動的感性認識形式,它往往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並在思維的參與下進行的。在觀察時,必須對觀察者預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務,擬定一定的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某種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中。例如: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觀察前教師應強調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壁上不易辨認,有些細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調好光圈,光線強弱要控制適當。使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觀察。觀察的結果好壞,可由教師檢查,檢查方法可採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也可讓學生繪製觀察的標本圖示,這樣一定能達到觀察的目的。在該實驗中,還應該強調在撕取洋蔥內表皮時要小塊的,如果太大塊,在蓋蓋玻片時,容易產生氣泡,影響觀察。

2.明確重難點

對每個實驗,應首先把重點、難點提前告訴學生,同時圍繞重點、難點提出思考題或應注意的關鍵問題,讓學生在預習時有明確的目的、有思考的內容、有議論的話題。並經常參與學生們的討論,指導課外興趣小組對實驗內容進行預演,培養實驗課小骨幹,讓他們在實驗課上充當小老師的角色,既發揮了實驗小骨幹的作用,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充分對比觀察

運用縱橫比較進行觀察,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對比觀察能使學生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異以及從差異中找出共同點或因果關係。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中,教會學生對比觀察上表皮和下表皮,上表皮細胞排列更緊密一些,更整齊一些,氣孔較少,而且緊挨著柵欄組織(柵欄組織像一排柵欄),這樣,學生在實驗中就會有針對性,便於觀察,從而減少盲目性,且印象深刻。

4.先整體觀察後區域性觀察

教師要指導學生全面進行觀察,抓住事物的各個方面及其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樣才能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例如: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先用肉眼觀察認識根的形態,掌握直根系、鬚根系、主根和側根的形態特徵,進而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結構,認識和掌握根冠、生長點、伸長區及根毛區的細胞結構特點。

5.重複觀察

為了保證觀察的結果可靠性,觀察的次數要多,否則就難以區分偶然發生和一貫現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說的“觀察、觀察、再觀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觀察的嚴肅性和科學性。由於學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識水平的不同,在實驗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速度上的差距。對待這種現象筆者的做法是:劃分實驗小組時要根據以往瞭解的情況進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礎上對實驗速度特別慢的`小組再進行強化指導,或把他們落下的個別次要步驟“演示”完成,以幫助他們在實驗結束後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為今後的學習樹立信心。對實驗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學生應講清楚道理佈局嚴格要求,有時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規範化操作。對每個實驗,允許各實驗小組在結果上出現一定的偏差,但實驗步驟非經允許不得更改(探性實驗除外)。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操作並且會影響實驗結論時,應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到補救辦法,以防學生一錯再錯,偏離正確方向,影響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形成相關知識的錯誤定勢

此外,在實驗完成後還進行了必要的總結,以活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結合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適時得當的點撥、引導,有助於他們將平時所學的被肢解了的知識系統化,從而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維輻射的作用。

生物實驗學習心得8

探究性實驗是學生自己帶著疑問,自己動手進行觀察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去探究、發現,獲得新知識。它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徑,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探究性實驗在國中生物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義。現就自己對探究性實驗教學談談體會。

一、親自動手,激發興趣

比如“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這個實驗無論是知識背景,還是材料用具對學生來說都沒有難度,組織實驗也不受實驗器材和裝備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從實驗設計本意理解,也並不是要求學生嚴格按科學探究的七個步驟去一一完成,而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設計的實驗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讓不同的組探究不同的變數對黴菌生活的影響,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只是這個活動需要近一個星期的觀察時間,在融洽整個活動中要安排時間就實驗現象和結論讓學生交流。一則學生有成功感;二則讓學生體驗完整的探究過程,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規範探究性實驗的基本程式

無論學習什麼,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實驗亦如此。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注重了七個步驟的記憶,忽略了七個步驟之間的因果關係和思維順序;注重了探究過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各步驟的獨立性。所以老師應該重點結合已做過的探究性實驗和教材示例讓學生理解各步驟的意義和步驟之間的.聯絡,從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維順序。要實現這一點,教師還應該有意識地設計針對某一步驟的強化訓練,排除學生的畏難情緒。

三、科學訓練

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沒有探究,就沒有創新;沒有訓練,就沒有能力。真正要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必須要有科學的訓練。1、是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實驗,從感性認識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當然,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實驗的目的改變實驗材料或重新設計。如“解剖觀察雞翅”這一實驗的目的是要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由組織構成了器官,我們可以將雞翅換為柑橘,價廉物美,效果一樣。2、是以試題的形成對學生進行探究思維訓練,從理性認識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圍繞學生探究能力訓練的試題不少,但還是選擇與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為背景的探究試題效果更好,學生興趣濃些。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熟悉的生物學知識、事實和材料為背景編制訓練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