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物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8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生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通用15篇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1

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從不知所云到有所瞭解,從初步嘗試到學習研究,這其中有著許多的感想,許多的收穫,也有許多的困惑。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堂好的生物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學生喜愛的生物課究竟是什麼樣子?我認為,應該是摒棄了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

在只接受了理論學習而沒有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我開始了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嘗試指導課堂實踐的活動。雖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卻還是陷在傳統的“打乒乓”式的教學模式中,圍繞課本的主要內容我不斷地打(提)出問題給學生,學生又不停地打回來(回答)。當時我感覺課堂氣氛很活躍,看起來也是採用了啟發式,學生圍繞著我設計的若干問題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預想的答案。但上完課後,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是否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是否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呢?

隨著新的課改理論的不斷學習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觀念也隨之在發生著翻天覆地地變化。備課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以往那種對教學重、難點的每個環節加以細緻、具體安排的作法,沒有事先設計好師生對話、設計好學生應怎樣答,而是放手給學生,在尊重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繞教學目標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說,我是帶著和學生同樣的興奮和期待走進課堂。

在課堂中,學生始終處於學習興趣所激發的學習熱情之中,或探究、或討論、或展示,全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置身其中,看不到失敗者,看不到被遺棄的角落,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學生實質上是在與老師合作創造並發展著課程,從而賦予了課程全新的含義。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2

一、夯實基礎,注重學科內的知識聯絡,形成知識網路

近幾年來大學聯考試題強調以能力立意、加強能力測試,但不是說我們可以忽視和放鬆基本知識的教學,恰恰相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規律和原理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離開了知識的積累,能力是很難形成的。

在基礎知識的複習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主體知識,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構建生物學知識的網路體系。在複習課中,不少教師喜歡用括號的形式把知識點的有關內容括起來,認為這就是知識網路,我認為那只是概括了一個知識點的內涵,是某個知識點或某方面知識的具體化而已。

要把它擴充套件為一個知識網,應該是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儘量聯絡與此有關的知識點,並使它們有機地連成一體。例如光合作用是一個知識點,它的內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條件、場所、意義和過程、反應式等。把光合作用與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與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水分代謝及礦質代謝(從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組成、ATP的組成等方面看)等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才是一個知識網。這個網還可以進一步擴充套件與農業生產中作物增產、社會熱點問題(如溫室效應)等聯絡起來。

二、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跨學科命題是大學聯考命題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其目的是通過學科間的知識綜合,考查學生對中學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應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中學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面對這種改革,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生物學教師,首先要搞好本學科的教學,“種好責任田”。在此基礎上,應努力介紹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聯絡,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但從本學科,而且儘可能聯絡、類比相關學科。例如涉及到葡萄糖時,不但要從生物學的角度讓學生了解葡萄糖的分子式及其作用,瞭解葡萄糖如何分解釋放能量的過程,瞭解葡萄糖是如何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還可以聯絡到化學知識,讓學生複習葡萄糖的化學性質,進而瞭解如何鑑別葡萄糖。

三、注重改革課堂教學

1)複習內容的調整,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a、加強學科內綜合:這一調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概括、綜合、歸納形成知識鏈,進而構成知識網。例如我們可以將教材知識結構重新組織,分成這樣幾個單元: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的代謝,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生物與環境。甚至可以以問題的形式組織教材,如生物體是如何構成的?生命活動是怎麼進行的?生物與環境有什麼關係?親代與子代有什麼聯絡?等等。

B、加強學科間的聯絡:見前面。

C、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絡,關注生物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所謂生物學的熱點,主要是指哪些影響最大、幾乎人所共知的問題,同時也是學生能夠接受的內容,而不是指偏、難、怪的內容。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等。理論聯絡實際則是指將生物學知識與自然現象、生產和生活的實際聯絡起來。例如:無土栽培與植物的礦質代謝、癌變與生物的變異、環境與生態學知識、光合作用與糧食增產等等。

D、加強探索性實驗:如後所述。

2)改革教學方法。改革的出發點就是要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去。教法要靈活多變,要徹底拋棄一講到底、一練到底的教學形式,多采用討論式、引導式、過程式的教學。在學科內綜合的教學中,可多采用引導式教學。例如,複習細胞分裂就可以採用引導式,()什麼是細胞分裂?細胞分裂有哪幾種方式?

每一種方式有何特點?細胞分裂對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有何意義?細胞分裂與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何聯絡?通過提出問題,創設情景,一步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串成鏈、連成網。在一些跨學科的、理論聯絡實際的、研究熱點的內容中可以多采用討論式的教學。在探索性的實驗教學中應多采用過程式的教學。

不論採用那種教學方法,我們都要把落腳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說要以發展學生能力為基礎來選擇和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在高三的複習中,尤其要注重學生綜合、分析、識圖、實驗設計和操作、求同存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的發展。因為這些能力在大學聯考中常會考查到。

四、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連續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都十分強調考生的實驗能力。有的題目是改正錯誤的實驗步驟、有的是要求設計實驗步驟、有的要求預測實驗結果或分析實驗現象等。這些題目從方案到結果的分析都是開放的,給學生以更大的思維空間,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

它給我們一個導向:教師講實驗,學生背實驗肯定不行;照著教材的實驗設計依樣畫葫蘆做實驗也不行。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真正弄懂實驗原理,弄清實驗中每一步設計的科學依據。要讓學生掌握整個中學階段生物學實驗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如對比實驗法、單因子實驗法等。

同時應增加一些探索性的、開放性的實驗,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3

一、引入要新穎生物學科是一門趣味性強、知識廣博、與生活聯絡密切的學科。

所以在課堂上應該是愉快地、具啟發性。要把一堂課上好,新課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經過實踐證明,引入可採用詩、視訊、歌曲、動畫、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以下是教學中的一些例子:

1用詩(散文)匯入“季節向前發展了,成熟了。在新的一年裡,鮮花、樹葉、夜鶯、畫眉、金翅雀,以及諸如此類的生命短暫的生物,都出現在它們各自的崗位上了,僅僅在一年以前,這些位置都被其它的生物佔據著,而它們不過只是一些胚芽和無機體的分子。在朝陽的光照下,苞芽滋生了,長出了長條,汁液在無聲的溪流中奔湧,花瓣綻開了,在無形的噴吐和呼吸中把香氣散發出去。”節選——《苔絲》在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的新課匯入時我選擇了這篇文章,並帶著“這段文章描述了一個什麼景象?”因為學生一開始學習生物學還很陌生,腦海中沒有構建出學習的模式,用一些生動的語句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生機勃勃的生物領域。引出什麼是生命?進而怎樣區分生命?

2用視訊匯入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這一節中第一個知識點是我國有七大生態系統,而用《生態系統》的視訊引入,能很直觀的給學生展現不同生態系統的特點。還能使學生記憶猶新。

3用歌曲匯入《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這一節重點是學習“什麼是病毒”、“病毒的結構”、“病毒與人類的關係”而病毒很小,我肉眼不能看到,所以用了一個歌曲《我不想說—我是雞》這個改編的歌曲引入。對學生而言,單調乏味的開場白往往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豐富多彩、求新的活動才能使學生胃口大開。4用角色扮演匯入在《愛護植被,綠化祖國》這一節教學中,其中一個知識點是關於我國什麼植被情況,可以課前引導學生搞個小品劇,學生自己扮演深林中的小動物,用動物的方式去講述我們的森林在不斷減少,其中面臨了什麼問題。

計算機集文字、圖形、音訊於一體,具有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是同學感到有話可說。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並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互動式的教育技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條件,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況,實現了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求知識的轉變,為新課匯入提供了直觀的、高效的、互動式的輔助教學。

二、注重實驗課教學

新課改也包括教材的改革,生物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實驗內容,其中有探究實驗、演示實驗等等。由於學校的裝置有限、課時有限,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有4個大實驗、假如不作實驗,學生在理解上會有障礙,所以在儘可能開展實驗的同時,教師也要熟練課堂講授實驗。

以下關於學習實驗內容的例子:預習實驗內容:這看似簡單的工作一定要提前佈置給學生,生物學的實驗內容比概念內容難記、 解,所以要讓學生大概知道實驗的目的、要求、步驟是什麼。不懂的在原文找答案,還是不懂的做好標記,上課認真聽講,並提示學生這往往是考試的難點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學生提出問題:在課堂上先讓學生再看一遍實驗,然後簡要的講解實驗的目的和要求(也可以提問)。後就實驗的步驟大家提出問題(也就是不懂的地方)。用這種形式能使不敢回答的學生也積極回答。學生自己找答案:當問題提到一定的時候,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然後能解決前面學生問題的學生可以舉手。這樣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起到指導修正答案的作用。

三、嘗試多種教學方式

生物學的趣味性不只是在內容上,因為生物學是所有學科中能運用教具和教學方式最多的學科,生物新教材中也是嘗試放入多種教學方法。

可以總結為兩種:

一種是在教室就可以完成,如資料分析、觀察、討論、演示實驗等,

第二種,如調查、實踐實驗等。教師可以按照課本的提示適當選擇完成,而且以上幾種都可以作為開發教材的線索,找到每一節課到底適合什麼教學方法能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

四、每節知識的連貫

新課改的教材特別重視章與章、節與節的連貫,只有連貫才能很好的構建知識,體系,學生也能更好的記憶、理解,而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每節課書本中的位置和重要性,特別是與前一章的聯絡。

以下是教學要特別注意的:

1每個新課匯入或知識點匯入可以用以前學過的知識。

2可用聯絡的形式,用以前學過的知識。

3設計提綱,知識網路圖。

五、與學生的互動

新時代的教學,在課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在新課改中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已經發生了改變,多與學生進行互動,把教師講變為學生回答,多用設問,讓學生回答。

特別注意:

1越是課本的重點知識,越要讓學生自己說出來。

2較難的知識可先閱讀,學生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回答。

3用討論的方式得出答案,可促進落後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利用好課本的探究實驗。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4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開展“高效課堂”研討,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需要。對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哪些標準?是否有公認的標準”的問題,現在許多學者都一致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教學的效率高不高,產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因此,高效課堂應具備:

1、“導”的有效性

如何解決“導”的有效性?面對“增肥”了的新教樣處理?面對一片題海,哪個該講?面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怎樣分層講解?教師應該儘快從學科本位走出來,用大課程觀解決教教材的問題;用整合觀解決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用師生互動解決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用學情研究解決重複訓練的問題;實施選課制度下的分層次教學,用學科分層解決學生的需求差異問題。

2、“練”的有效性

要加強“有效訓練,分層作業”的研究。教師要為學生精選適合不同學生層次發展的個性化作業。課內作業主要解決課標要求,課外作業滿足差異自主發展需求。避免機械重複訓練,引導學生跳出題海,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做到辛苦教師一人,解放學生一片。

3、“學”的有效性

要解決學生有效自主學習的問題。學生的自主時間多了,如何規劃學生的課餘生活,讓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學會自主學習是擺在教師和家長面前的共同課題。學校應注重建立滿足學生充分發展需求的教育環境,構建學生充分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的機制,開發學生自主發展的課程,充分體現學生在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等方面的主體性。學校要調整管理的方式,解決對學生管理過死、過硬的問題,由被動約束式管理向學生自主主動式管理轉變,逐步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由學校包辦式管理向學校、社會、家庭多元協作式管理轉變,引導學生學會習、規劃人生。

4.“檢測”的有效性

目前,不少學校已明確要求教師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少於15分鐘。這就要求教師還必須在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和靈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複習鞏固時,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後。課堂練習題的提前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生物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

例如,在講解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概念時,列舉嬰兒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談虎色變、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動,請學生辨別等,其檢測和鞏固效果都非常好。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5

學校現在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我認為很有必要,但同時我更認為,應把個體獨立學習放在首位,個體獨立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前提。千萬不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依賴。

在生物課堂教學我注重理論聯絡實際,注重應用,讓學生在個體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

在課堂講授中,我努力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挖掘生活例項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興趣。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6

通過實施了新課程後,許多同學跟我說:“生物課太有趣了”,聽了學生們真誠的話語,我也很興奮。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孩子都是在遊戲中學習長大的”,對於中學生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呢?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遊戲的平臺,學生們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親自做出計劃,參與調查、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相互學習,汲取並互補了各自的經驗,從被動的“知識容器”變成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習資源的開拓者,合作的意識、自主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在學習體驗中生成新的問題,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的能力差異較大,比如在進行調查時,第一組調查校園內的生物,為了快速有序地調查,他們在組內又劃分出了三個小組,一個小組調查樹木,一個小組調查花壇中生物,另一個小組調查動物。第四組同學調查了龍沙公園內的生物,在時間的分配上就沒有第一組計劃得周到,但他們也有聰明之處,參觀動物園時,他們為了得到確切的資料,走訪了園長。這些也啟示我們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的發展。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很的挑戰,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實施新教材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教材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和修養。

教師的主動參與,熱情投入,創造性解決問題,成長的速度和質量(人氣指數)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為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和修養,認真學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端正態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終身學習,有為實施新教材甘於奉獻、不怕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否則,新課程改革又將成為穿新鞋走老路。

二、要求教師要及時進行角色的調整,要從傳統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促進者。

現代教師要集學習者、欣賞者、合作者、開發者、引導著、組織者、創造者、研究者、反思者於一身,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而新課程教材中9個《觀察與思考》、7個《資料分析》、6個《探究》、8個《實驗》、4個《演示實驗》、3個《調查》、l個《設計》、l個《模擬製作》、5個《課外實踐》、5個《進一步探究》、8個《技能訓練》等,恰好為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提供了素材。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絡實際,調動學生的經驗儲備,從學生興趣和生活實踐出發,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體驗。其次,教師要給學生出示導向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和探究,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多方位、多角度考慮解決問題的能力。再者,教師要充分體現學科特點,利用掛圖、標本、模型、實物、投影、CAI課件、探究性實驗、演示實驗、科學調查、資料分析等,設定認知衝突,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如珊瑚蟲是生物嗎?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生物圈是人類惟一的家園嗎?魚缸長期不換水,魚缸內壁為什麼會長出綠膜?化工廠附近,原來綠茸茸的苔薛植物,為什麼不見了?等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新教材要求教師要改革評價方法。

要面向全體學生,學會從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要尊重學生,不輕易對學生進行否定。如實驗操作、課堂發言、作業批改、單元檢測等都實行事後100分,課堂教學中注重分層次教學,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積極創造和諧的育人氛圍,使所有的學生都樹立起信心,揚起思想的風帆。

四、新教材突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注重了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探究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涵,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產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奇特效果,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其次,課堂教學手段要多種多樣,使學生好學不厭。如為了更好地實施互動式教學,課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備課,課堂上由學生講課,師生當堂評課,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效果顯著。再者,要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相互交流,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處處呈現合作的育人氛圍,真正體現“眾人拾柴火焰高”,推動學生共同發展和提高。總之,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探究與合作,就不能培養學生全面的科學素養,也不能培養有主動參與意識的高素質的公民。

五、新教材要求課堂教學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

葉聖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正是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激勵、組織、點撥、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學會學習。新課程教材正是在此理念的指導下,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素質,課堂教學精講精練,從學生實際出發,加強學法指導。如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探究我們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會發豆芽嗎?調查校園、社群或農田的生物種類,撰寫一片《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小論文等,都極大地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條件和機會。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7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生物課教學的同時,還教授七年級(23)(24)兩個班的生物課。對於這兩個班學生的活潑程度,我早有耳聞。面對著天真活潑的面孔,我一直琢磨著如何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愛好。上了幾堂課後,我逐漸發現這兩個班同學的知識面比較廣,他們瞭解的生活知識也比較多,他們很願意積極思考生活中的問題。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總結了講授七年級生物課的.基本有效的方法。

(1)生動活潑的匯入,是一堂成功生物課的要害。只有成功地將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引入到課堂,才能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因此,每堂生物課我都要精心預備生活小常識,科技小故事或精美的生物圖片,來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課堂。

(2)在講課時,一定要把課本上的語言轉化成通俗的生活語言,這樣同學們會感覺到生物課教學就是一位大哥哥在和他們平等地交流生活中的生物常識。

(3)豐富的肢體語言完全可以豐富七年級生物教學的課堂,讓學生們不會感到呆板和枯燥,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表演,提高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生物課的講授不要離開七年級學生的生活,以他們感愛好問題和生活常識設疑同時配以影象動畫,讓他們在生物課上學到生活常識,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可以擴充套件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生活主人翁意識。

(5)七年級生物課教學一定要突出強調重點。由於年齡的原因,七年級學生學習主動性尚未完全建立,作為老師一定要幫助他們找到學習重點難點並督促他們理解把握。

本人在教學上是一位新手,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本人願虛心接受。<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8

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物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這是一節實驗探究課,更應充分體現這一目的。聽取了李老師和方老師的課深受啟發,以下是我的幾點認識:

1、如運用多媒體展示,會使學生更加直觀的體會各種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運用導學提綱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來。我們要真正的實施起來。

3、探究實驗是這一節的重點,關鍵讓學生學會制定方法步驟的思路,對於結果與結論在實驗後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國小科學中探究實驗的基礎,完全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通過交流確定實驗方案。

4、學生討論計劃及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的資訊隨機解決問題不僅關注學習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差的學生;不僅關注學習活動,更要關注學習狀態。

5、在交流過程中,要強化師生之間互動,要善於激發學生不要壓抑學生,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

6、課堂上,教師的板書、板畫、肢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來,還要有情感的投入。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9

本節課,是中學生物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科學思維方法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解決問題的程式。

〈觀察鼠婦活動〉的實驗設計思路。

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為什麼在花盆下、石塊下等處容易找到鼠婦?這些地方有什麼特點?

其次,提出假設(對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猜測和解釋)。

1.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條件有關。

2.鼠婦的活動還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關,等等。

第三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說。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所以,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假設(當然還有賴於學生對有關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1.先檢驗“光照”對鼠婦活動有無影響。

2.為了消除無關變數的干擾,突出自變數,找出自變數和因變數的因果聯絡,必須創造一個除“光照”以外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兩處相通的場所。把一定數量的鼠婦放在其中,觀察鼠婦在明暗兩處的數量分佈情況。

第四步,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推導結論驗證假設的真偽。

通過“鼠婦實驗”,要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國中所有的生物實驗幾乎都體現了這條思路,這裡不再重複。 需要說明一點,科學的“假設”絕不是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學根據的。這種根據來源於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來源於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來源於對客觀實際的觀察。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10

以往的生物教學主要讓學生背誦課本知識,因此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死記課本內容,一碰到理論聯絡實際地問題就無從下手。為此我們應從傳統的教學方法、觀念中解脫出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強化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以下是我個人對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

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綴入一點文學味,讓“課本劇”化為“教育詩”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閃耀著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輝,而且蘊涵一定的科學道理。如在講到“動物的發育”時可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若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可將其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外還可引用成語、諺語來說明生物學道理。同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心理需求,能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教學中“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自主式學習。

要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習基本功,並在學習中不斷地實踐和應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改變傳統教學的重教不重學、重記不重做等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應做到洋思中學的“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會的不教,學生教學生”。洋思中學一直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短短的八個字,卻體現了該校的教學理念。為此我們學校也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六步教學法”,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滲透素質教育。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新課程、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少數尖子生。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個體差異,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造能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他們通過學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的實施,都力求滿足每一個學生,承認他們理解能力以及最終發展程度上的差別,在討論中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充滿學好生物課程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地備學生,而且要從學生地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分層備課,精簡講授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多地自學、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表現地機會。在作業的設計上,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依照不同學生的需求,儘量留一些發散和開放性的題目,為不同的學生留有餘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這樣可以給教師創造性地教和學生創造性學留有充分的空間。

總之,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及探究性很強的學科,應充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獲取了知識,領悟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11

一.利用案例引入新課

在新授課的教學中,好的引入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與實際相關的一些案例材料來引入新課,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我首先由事物的兩面性來承接上一堂課的內容(有關生態因素),同時匯入本節課的內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然後利用一些錄象資料介紹昆蟲的採粉過程、獵豹的捕食過程以及植物的種子形態、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熱帶雨林植物等,通過這些形象的案例引發學生興趣,並因勢誘導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生物對於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從而為本節課開了一個好頭。利用這種方式來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剛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還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利用案例展開討論

在通過這種靈活的方式匯入新課後,不是帶著能夠層層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問題留給學生,並展示了一些與要學習的內容相關的一些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層層設問,來引導學生看書,自己總結知識上,解決問題。如:在介紹生物的保護色時,展示三幅相關的圖片,然後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總結出保護色的概念。然後進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蒼蠅、北極雷鳥的保護色等,讓學生圍繞其討論保護色的意義。這樣的方式使的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學生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見解各有不同,最終通過看書又獲得了一致的意見。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得到一些進一步的結論,如保護色的侷限性,當北極雷鳥冬季換羽後,卻沒有下雪,這時對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種危險。

三.利用案例材料進行檢測

在學生結合問題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後,我改變了通常的先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做法,而是採用相關的案例或檢測題,來檢測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情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學習完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三個概念後,提供給學生黃蜂、毒毛毛蟲、北極熊、枯葉蝶、蝗蟲等各種生物的圖片,分析他們在適應環境方式上的區別,從而得出三者的區別。通過填表的方式完成檢測,既讓學生動了起來,又檢驗對於知識的理解程度。

四.利用案例材料進行點撥

通過上面的檢測,找出學生上在知識、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後,需要進行點撥及反饋糾正。這時我通過一些典型的例子,幫助其進一步加深對各個概念的理解。例如:通過蜥蜴體色隨不同環境而改變、雷鳥在降雪前就換上了白羽、震動枝條,竹節蟲跌落不動、蜂蘭花瓣吸引雄黃蜂幫其傳粉幾個例子的分析,指出在這幾個概念的理解關鍵是體色和外界環境的關係。

五.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

生物學本來就是一門生命科學,是和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學生掌握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認識到這個世界是人類生存的家園,我們應當愛護我們的這個家園。

總之,通過這次多媒體課,我再次認識到了多媒體上課的優勢,當然也認識到了這種新的教學方式的弱勢,比如說沒有傳統的板書教學在學生心中的印象更深刻,不利於相關知識點的落實等,所以我以後還要更加強對這種新出現的教學方式的研究,多向組內其他老教師請教,儘量在最合適的時候採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去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12

生物學實驗是學生認識生物現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規律的基礎,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課堂教學形式,但是由於在組織教學、結果控制等方面比較費神且佔用時間較多,因此很多教師不大願意進行生物實驗教學,特別是分組實驗教學。那麼如何對生物學分組實驗進行有效的教學控制呢?

1、程式控制。首先要引導學生在熟識實驗目的、內容及注意事項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實驗操作程式。其次在分組實驗中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程式控制,還要培養學生養成按順序觀察的習慣。實驗中要引導學生做到:從整體到區域性,由表及裡,由粗到細。

2、結果控制:

①為了最大限度、最大範圍的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控,首先要在實驗前“定點,抓預習”。對每個實驗,筆者都堅持首先把重點、難點提前告訴學生,同時圍繞重點、難點提出思考題或應注意的關鍵問題,讓學生在預習時有明確的目的、有思考的內容、有議論的話題。在預習期間,筆者也經常參與學生們的討論,指導課外興趣小組對實驗內容進行預演,培養實驗課小骨幹,從而為實驗課上減少盲目性,順利完成教學內容奠定了基礎。

②為了最大限度、最大範圍的對實驗的結果進行調控,也應該在實驗“控速,促程序”。由於學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識水平的不同,在實驗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速度上的差距,另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也難免“離標”。對待這種現象筆者的做法是:劃分實驗小組時要根據以往瞭解的情況進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礎上對實驗速度特別慢的小組再進行強化指導,或把他們落下的個別次要步驟“演示”完成,以幫助他們在實驗結束後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為今後的學習樹立信心。對實驗過程中“離標”走樣的學生應在講清楚道理局嚴格要求,有時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規範化操作。

③為了最大限度、最大範圍的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換,還必須每時每刻“防偏,保方向”。對每個實驗,筆者堅持可以允許各實驗小組在結果上出現一定的偏差,但實驗步驟非經允許不得更改(探性實驗除外)。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操作並且會影響實驗結論時,應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到補救辦法,以防學生一錯再錯,偏離正確方向,影響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形成相關知識的錯誤定勢。

總之,在實驗中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程式控制和最大限度、最大範圍的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控,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引起教與學雙方的同步反應,實現實驗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13

摘 要:“學案導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實用性和高效性,有其深層次開發的價值。在實際編制和使用中,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索。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自新課程推行以來,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不斷地探索、創新,提出並實施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其中“學案導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很多學校以課題形式都在研究,一些成功的經驗正在推廣。雖然該教學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實用性、高效性,但是經過一年多的教學研究與實驗,筆者認為,“導學案’教學模式有其深層次開發的價值,同時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思考。

一、學案導學的設計應避免問題化

學案導學的設計問題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學案內容變成問題的羅列。表面上教師是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似乎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實質是教師利用“精心”準備的問題,讓學生“上套”,學生則順著教師佈置好的“問題”一步一步走進去,最終說出教師預期的答案。

(2)學案中的問題沒有梯度,缺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力度;有些問題的提出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導致學生失去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

學案不杜絕問題,但是如果走了極端,那麼課堂就由傳統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問題的初衷是為了設疑、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要體現針對性和梯度性,從多角度、多方面考慮。問題的內容應該更傾向於、來源於生活中、學生中的真實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不但可以學會新的知識,還會生成新的問題,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潛能的開發。

二、學案導學的內容避免習題化

在一年多的實踐過程中,有些教師設計學案時把教材內容編織成習題,“學案導學”成了習題課的變形。這是教師對“學案導學”的曲解,表面上教師一直在“導”課,實質是變相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我們應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學案,學到生物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而不是成為做題的機器。所以“導學案”決不是單純的一份作業,也不是一本“練習冊”,編制學案一定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核心,要在指導學生學習上下工夫,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達到通過學習提升能力的作用。

三、學案導學的思維訓練避免浮泛化

無論學案“問題化”還是“習題化”,伴隨著的另一個問題的出現就是學案中的問題或習題蘊含的思維訓練浮泛化。生物學科所具有的特點要求課堂必須聯絡生活實踐,而學案知識問題化、習題化,都是強行以邏輯思維替代了形象思維,不僅失去了生物學科的形象化的特點,也失去了生物學科的魅力,影響了學案教學倡導的“思維訓練為主”的思想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實現。因此,教師在設計學案時應該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既要讓學生有馳騁的工具又要有馳騁的空間,又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這樣才可能開拓思維、才有機會創新。

四、學案導學避免教材化

在我校試用學案導學的初期,有些教師整堂課師生只用一份導學案,生物課本不翻一下,甚至誤導學生認為導學案比課本詳細、重要。這種脫離教材的授課方式無疑是對“學案導學”作用的過度誇張,對教科書作用的忽視。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特點是:插圖豐富,直觀形象;實驗有趣,激發探究;難點問題,啟發、質疑層層深入;熱點問題,緊密聯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學案導學絕對不能替代教材。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課本資源的教育價值,讓學案基於教材,源於生活,指導學生走進教材,理解教材,啟發學生結合書本進行知識構建、實驗研究。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有目標,有重點,有方法可循,有學案可依,學生的探究和質疑才能振盪於他們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五、學案導學避免公式化

這種現象體現為:

(1)學案導學形式流程固定不變,缺少差異性、階梯性。學案的每個環節成為公式、框架,教師設計學案不過是將教材上的知識往“公式”“框架”中生搬硬套,扭曲了課改的真諦,桎梏了“學案導學”的效能。

(2)什麼課都用學案導學,不能因人而異,因課而異。這種形式是教師將傳統教學模式的否定,違背了新課改“為了提高學生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理念。

(3)學案導學的設計過度崇拜探究,有些探究活動的設計毫無意義,變

成了為了探究而探究。

總之,經過一年的實驗與探索,我認為“導學案”教學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對重課標、重引導、重互動、重反思,對傳統、單一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較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問題,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有了可靠保證。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科學的、成功的。但在實際編制及使用過程中也對教師素質和教學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引發出許多問題,這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繼續探索、繼續完善。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14

  一、課題:

七年級生物下冊第七章《鯽魚》

  二、構思:

學生觀察活鯽魚→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置疑匯入本章內容→觀察鯽魚外部形態結構和內部結構的實驗操作→師生共同分析魚與水中生活適應的特點。

  三、準備:

1.自制“鯽魚的脊柱”模具

2.自制“鯽魚解剖路線圖”投影儀

3.準備實驗材料

4.準備掛圖和其它投影片

  四、教學形式:

實驗操作與教學同步――邊實驗邊上課的形式。

  五、新增小實驗:

在一個魚缸裡面放三條魚,一條剪去尾鰭,一條剪去胸鰭和腹鰭,一條正常的魚。觀察三種情況鯽魚的運動有何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得出魚鰭的作用。

  六、課堂特點: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準確。

2.增加小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能充分調動珠興趣,有效地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實驗操作能力。

3.基礎知識掌握得好。

  七、教學不足:

1.體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說得多了一點點,學生主體體現不充分。

2.演示效果不明顯,主要是實物不能放大,故後面的學生觀察不清楚。

3.學生設計實驗過程把握不準確。

  八、自我評價與反思:

1.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學生能基本掌握鯽魚的外部形態特點和內部結構,理解魚生活在水中的道理。達到教學目標。

2.某些細節掌握不是很精確,課堂用語不夠精煉。

3.自我感受是好象跳不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4.疑惑:我這堂課算不算得上是一節創新課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15

生物課是經常要做實驗的。但是由於條件的限制,再加上學生平時缺乏訓練,動手操作能力有限,因此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探究任務。而教師面對人數眾多、時間有限這一現狀,也不能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逐一進行指導,以致實驗課效率不高。為了真正達到實驗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可培養部分學生作為實驗教學的得力助手,協助教師進行實驗指導,及時彙報學生探究過程中存在的誤區,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實驗課的效率及教學質量。

一、 選擇合適的助手

選擇一個合適的助手至關重要,只有一個得力的助手才能發揮他應有的作用,協助教師完成實驗任務。選擇合適的助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助手必須品質好,威信高

2、助手要具有一定的專長

二、培養出色的助手

要選擇得力的助手,教師平時必須注意觀察,從課堂學習和生活中瞭解、物色。當然,開始選擇的助手能完全符合以上條件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教師的耐心培養。

1、經常對助手進行思想教育

2、培養助手的工作能力

3、經常樹立助手的威信

三、使用得力的助手

培養助手的目的在於使用助手,使用助手也是培養助手的繼續,同時,在使用助手的過程中又能加強對助手的培養,不斷提高其工作能力。

1、幫助教師和同學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2、發揮小助手的積極帶頭作用

3、協助教師做好實驗指導

綜上所述,選擇、培養並使用好得力的助手,對實驗教學有較好的推動作用,不僅提高了實驗課的教學效率,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在這同時,決不能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使用助手要從實際出發,決不能讓助手全權代替教師,助手只能是協助教師進行實驗的幫手,而不能是實驗課的主導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