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高中生物優秀說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1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優秀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薦)高中生物優秀說課稿

高中生物優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後重點講述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義三大部分內容;它系統介紹了生物異化作用的一個重要過程,為我們瞭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新陳代謝與ATP、光合作用、植物對礦質離子的吸收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絡,也為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

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的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

①識記呼吸作用的概念、型別、場所、生理意義、以及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區別和聯絡、呼吸作用意義。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

能力目標

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過學生讀書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通過學生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④學會用化學方程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呼吸作用的實質。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質、能量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計算能力。

⑤適當擴充套件認知面,培養學生聯絡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絡中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使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能通過事物的現象看事物的本質。

②在教學中,通過聯絡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在國中已經學習過生物呼吸的有關知識,對呼吸的氣體交換現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等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限於國中學生的化學知識和認識水平,對呼吸作用的過程幾乎未涉及。高中學習呼吸作用,重點放在使學生認識呼吸作用的基本過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上,可使學生對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呼吸作用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是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絡的基礎。學生認識呼吸作用過程,有利於理解內外因素對呼吸作用的影響,有利於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學重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

1、通過資料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過提問、讀書、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出。

3、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4、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的化學知識,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不足。在呼吸作用的過程中,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呼吸作用的過程比較抽象,現又缺乏直觀教具,是學生對其理解困難的又一原因。

教學難點:

1、實驗設計過程

2、有氧呼吸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實驗設計過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3、利用化學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和相關呼吸作用的運演算法則

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只在課堂活動中起主導、引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所以本課採用比較法、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討論法、閱讀法等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閱讀、計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知識。

3、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絡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原則和方法,發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

建議同學們聯絡各種親身體驗,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概念、過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過程。聯絡課件,並運用對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討論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指導學生在預習時以有氧呼吸為主,明確基本概念、場所、條件、產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來去等,接著以同樣的方法對無氧呼吸進行列表比較,最後聯絡生命活動和日常生活識記呼吸作用生理意義。

指導學生學會形象思維,結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線粒體""細胞質基質"的相關內容,形象地分析、記憶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其反應機理。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如果能量供應一旦停止,生命也將結束。那麼,生物體內是通過什麼方式來產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學生的興趣後引入新課。

提出課題:細胞呼吸

探究新課:

(一)、區分呼吸(運動)與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歸納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麼區別?(圖片)

2、"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麼聯絡?(圖片)

3、細胞呼吸和有機物的燃燒有什麼共同點和區別?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呢?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5、綜合以上幾個問題的分析:同學們能否歸納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從"反應物、產物、場所、條件、本質、方式等多方面歸納)

細胞呼吸是指糖類等有機物在細胞內通過酶的催化作用進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片4)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產生後代。在有氧、無氧的環境中均能生存。(簡單介紹此片:圖1、2、3)。

(片5)首先我們看一段小資料同學們能否從這段資料中,提取出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資訊?

學生:(同學們可能分析出:)酵母菌產生了CO2、酒精

教師:(此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酵母菌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據酵母菌的介紹(有氧、無氧均能生存)酵母菌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環境中產生的呢?

教師:科學結論的得出,均是通過實驗探究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嘛!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設計實驗,來證明或推翻這位同學的分析。

在設計實驗之前,請同學們注意幾點: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其生活方式與動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們就應該根據具體的生物物件,採用不同的實驗技術手段。(可轉回片4)

2、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與原則:(講解實驗變數與無關變數)

3、在檢測觀測指標時,應根據具體的觀測指標採用具體的'實驗措施:CO2、酒精可通過其化學性質來的鑑定。橙色的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酒精的鑑定需在黑板上寫出)

(片6)展示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

(片7)教師:我們來分析一下完整實驗步驟(與此同學的實驗過程比較)

(三)、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片11)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探究的過程,能否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1、觀察現象:麵包鬆軟,啤酒的形成均與酵母菌有關

2、提出問題:酵母菌的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條件下還是在無氧條件下產生的。

3、提出假說解釋問題:最可能假設:

4、設計實驗:明確實驗目的;操縱實驗變數;科學檢測實驗的觀測指標;限制好無關變數

5、實驗結果預期

6、實施實驗

7、得出結果,對比分析,判斷假說真偽、結果與預期相符,證明假說正確。

8、得出結論;

(五)、本節課小結:

(六)、關於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和有關實際應用,我們下節課再繼續講解。

(七)、作業:以哺乳動物(小白鼠)、植物(小麥、金魚藻)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八)、以植物種子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1、操縱實驗變數:活種子、死種子

2、科學檢測觀測指標:(在黑板上寫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進行觀測指標的分析。)

A: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有機物量(物理學方法)

B: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氧氣量(物理學方法、化學方法)

C:觀測指標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學方法結合)

D:觀測指標為溫度變化(物理學方法)。

(九)、板書:

第二課時:

提問: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型別?提問:有氧呼吸怎樣進行?

(一)有氧呼吸全過程

出示課件:(展示有氧呼吸過程圖)由學生先自學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提出問題要求分析並討論: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別產生於有氧呼吸的第幾階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別來自哪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從何而來?

③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H]產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ATP產生?最多的是哪一個階段?

⑤有氧呼吸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麼?

⑥C6H12O6能否進入線粒體參與有氧呼吸?

再請學生講述,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處理髮現的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既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師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解:有氧呼吸各階段的場所、各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釋放情況及反應式,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的原因,以解決學生中的疑難。

展示: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比較過程圖;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資訊

有氧呼吸場所反應物產物釋放能量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討論:總結有氧呼吸的概念和總反應式(關鍵詞:氧氣、酶、徹底、分解、大量)

通過以上處理,使得有氧呼吸呼複雜、抽象的過程變得形象、具體,既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無氧呼吸全過程

提問:蘋果、香蕉儲存久了,會有什麼氣味散發出來?(回答:酒味。)轉入無氧呼吸的學習

展示: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提出要求:閱讀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自學無氧呼吸過程、產物、能量的釋放、概念、發酵等,教師只起組織、提示、引導和歸納性總結的作用。

(三)、有氧、無氧呼吸的比較

提出問題:討論並分析:1、為什麼無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為什麼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產物不同?無氧呼吸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麼?

3、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異同?

展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資訊。

4、那細胞呼吸有什麼意義呢?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遷移,聯絡動植物和人體的其他代謝過程加深理解

(四)、鞏固練習:展示:知識目標檢驗小結:讓學生自行檢驗有無達到知識目標。

(五)、課後探究課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農村有家庭釀製甜酒釀的技術,請同學們組成合作小組一起探究甜酒釀的釀製過程並能提出相關問題繼續探究。(如:①加酒藥前為什麼先要使米飯冷卻?而後為什麼還要保溫?②加的酒藥是什麼?③既然是酒為什麼會甜?④在瓷壇內的米飯中間挖一個洞的目的是什麼?⑤釀製甜酒釀時,總是先來"水",後來"酒",為什麼?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釀嗎?等等問題)

(六)、板書設計(略)

五、效果預測

在這兩節課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引入,利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引起加強學生有意注意,通過比較歸納,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與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能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預測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後的探究性課題將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高中生物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掌握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努力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本著體現這一教學理念的思想,這節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併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利用多媒體的簡潔性、動態性,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變靜態微觀知識為鮮活有趣的巨集觀再現,降低難度,縮短時間,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求知的心理。

二、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單元第五節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植物的礦質元素及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反映了《新大綱》在設計教材順序時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思想,關注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

本節內容前與根尖的結構、水分代謝、光合作用,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相聯絡,後與呼吸作用相關聯,具有顯著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

同時,這節內容所介紹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本節內容,還為將來學生設計實驗做好鋪墊,為此,我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面對相關現象,進行分析和設計,觀察想象並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習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瞭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係。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絡和區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水培法培養植物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學習方法,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係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水分和礦質元素吸收過程的比較,學習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介紹植物必需元素的種類、分析影響礦質離子吸收的環境因素的教學中,聯絡合理施肥、無土栽培技術、中耕鬆土等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高二新課程標準,在理解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什麼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及其種類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有關元素的知識,但只是在認知水平上,不能進行系統的分類,並且潛意識裡總有水和鹽相伴而行的觀點,認為是水把鹽帶進去的,這就為理解“相對獨立”的觀點設起障礙,所以我把“對水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作為本節課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重點、難點引入新課時宜採用實驗方法匯入新課,通過實驗現象巧設懸念,突出重點。教學中首先從一個實驗觀察引入,請學生觀察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培養的植物,問:“它們在長勢上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土壤浸出液中的植物長得好?”引出植物要生長得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礦質元素,從而提出課題。這樣匯入能造成學生急切期待解釋現象的心理,從而對學生產生極大的誘惑力,創造學習新知的良好氛圍和激發探求知識的渴望,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教學目標的實施上來,使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很快調節到最佳狀態,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精心設計好導言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2、講授新課:(30分鐘)

2.1介紹灰分元素,由此引入礦質元素,使學生了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2.2科學家們通過溶液培養法研究得到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種類。這段內容的處理,我採用請學生設計實驗找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通過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方案,並通過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逐漸形成較為成熟合理的實驗設計,教師藉機引匯出對照實驗應注意的問題(對照的思想和實驗條件的控制等)。告訴學生科學家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即溶液培養法找到植物必需礦質元素的。

2.3根吸收礦質元素過程

植物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是主動運輸的過程,這一概念的建立在科學史上走過一段彎路。人類最初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錯誤的,後來經過分析大量的實驗事實才認識到:“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主動運輸的過程”。處理這段教材時,我先請學生提出猜想,“礦質元素是如何進到根細胞內部的?你能提出你的猜想嗎?”學生往往會提出一個錯誤的猜想,即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隨著水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一)。”同時,有的學生會根據前面章節所學過的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二)”。

教師提供資料(二組實驗事實),引導學生分析,共同否定了假設一,這段討論設計的目的在於,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人們認識問題的本質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會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但是科學本身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

請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證明假設二,即科學的結論不能僅從理論到理論,一個假說要成為理論,一定要有充足的實驗證據。在這裡請學生提出證明假設二的研究思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初步瞭解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並在教師提示下,能夠提出問題和假設。

最後通過CAI課件的演示,把微觀粒子的運動形象化,直觀化,增強了礦質元素離子吸收的動感。使學生理解主動運輸是根尖細胞吸收礦質離子的主要形式。而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來自呼吸作用,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溫度和根系通氣狀況等,最後得出結論:凡是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都會影響根細胞吸收礦質離子。這與生產實踐很貼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

2.4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

把蕃茄和水稻實驗前和實驗後Ca和Si濃度繪製成影象,用投影片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蕃茄吸收Ca多,吸收Si少;水稻吸收Si多,吸收Ca少。提問:為什麼植物對離子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學生通過吸收過程的學習知道吸收的第二步是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因此,吸收什麼樣的礦質元素離子與根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有關。吸收離子的數量與載體的多少有關。

2.5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請學生自己看書,總結出離子在植物體內的三種存在形式及能否被再度利用。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補充、修正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6介紹無土栽培,引導學生分析無土栽培的好處及在我國發展的前景。通過聯絡生活實際,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相關聯的思想,激發並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興趣。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5、佈置作業。

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最後來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評價

八、說教學評價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教師瞭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評價的目的不僅在於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在於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教學中的缺陷,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這節課採用的評價方式有以下幾種:

1、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對創設問題的討論、回答,對學生進行直觀性評價。

2、在學生完成比較表格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動態評價,鼓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通過練習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課堂終端量化。根據習題正確率,進行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反饋這節課的目標達成情況,從而調整下一節課的內容(如課前複習的側重點)及課後作業的佈置

4、通過研究性活動,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