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6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還在為沒有系統的知識點而發愁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1

中心法則:

遺傳資訊可以從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複製;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資訊的轉錄翻譯。但是,遺傳資訊不能從蛋白質流向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近些年還發現有遺傳資訊從RNA到RNA(即RNA的自我複製)也可以從RNA流向DNA(即逆轉錄),也在瘋牛病毒中還發現蛋白質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質的自我控制複製)

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係:

1、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物質代謝,進而來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基因型與表現型的關係:基因的表達過程中或表達後的蛋白質也可能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生物體性狀的多基因因素:基因基因;基因與其產物;與環境之間多種因素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細的調控生物性狀。

細胞質基因: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的DNA中的基因都稱為細胞質基因。其主要特點是母系遺傳。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2

一、相關概念、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型別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菸草花葉病毒等。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3

一、細胞種類:

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英國人虎克用自己設計與製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並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荷蘭人列文虎克,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施旺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4

1、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導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2、赤道板就是細胞板。

3、溶酶體是消化車間。內部含有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4、有少量抗體分佈在組織液和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於血清中。

5、真核生物的同一個基因片段可以轉錄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mRNA。原因:外顯子與內含子的相對性。

6、洋蔥表皮細胞不能進行有絲分裂,必須是連續分裂的細胞才有細胞週期。

7、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動物細胞(受精卵、2~8細胞球期、生殖細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講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例項:克隆羊),胚胎幹細胞具有發育全能性。

8、原生質層、原生質體是同一個結構。

9、只有頂芽才能產生生長素、側芽不能產生生長素。

10、激素直接參與細胞代謝。

11、細胞器上也有糖蛋白。

12、抗體、胰島素等的分泌方式和神經遞質的分泌方式是主動運輸。

13、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中的“主要”如何理解?每種生物只有一種遺傳物質,細胞生物就是也不是次要的遺傳物質,而是針對“整個”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數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14、隱性基因在哪些情況下性狀能表達?、、、單倍體,純合子,位於Y染色體上。

15、染色體組不等於染色體組型不等於基因組。染色體組是一組非同元染色體,如人類為2個染色體組,為二倍體生物。基因組為22+X+Y,而染色體組型為44+或XY。

16、病毒不具細胞結構,無獨立心陳代謝,只能過寄生生活,用普通培養基無法培養,之能用活細胞培養,如活雞胚。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5

遺傳和變異

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通過DNA傳遞給後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遺傳物質除DNA以外還有RNA。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鹼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遺傳資訊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複製來完成的。

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複製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複製能夠準確地進行。

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於子代獲得了親代複製的一份DNA的緣故。73、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_,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

由於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鹼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資訊。(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資訊)。

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

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

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並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於3:1。79、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_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記憶體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_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的實質是:在進行減數_成配子時,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的不同基因,常常連在一起進入配子;在減數_成四分體時,位於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有時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生交換,因而產生了基因的重組。

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

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6

實驗一 低倍鏡、高倍鏡

1、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為什麼?

低倍鏡的視野大,通過的光多,放大的倍數小;高倍鏡視野小,通過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數高。

2、為什麼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後,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往往由於觀察的物件不在視野範圍內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並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3、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後,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鏡觀察,只需轉動細準焦螺旋即可。轉動粗準焦螺旋,容易壓壞玻片。

4、使用高倍鏡觀察的步驟和要點是什麼?

答:(1)首先用低倍鏡觀察,找到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

(2)轉動轉換器,用高倍鏡觀察,並輕輕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為止。

5、總結:四個比例關係

a.鏡頭長度與放大倍數:物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而目鏡正好與之相反。

b.物鏡頭放大倍數與玻片距離:倍數越大(鏡頭長)距離越近。

c.放大倍數與視野亮度: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

d.放大倍數與視野範圍:放大倍數越大,視野範圍越小。

實驗二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一、實驗原理

某些化學試劑能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1、可溶性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可生成磚紅色的Cu 2O沉澱。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 Cu 2O↓(磚紅色)+ H 2O,即Cu ( OH ) 2被還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液染成紅色)。澱粉遇碘變藍色。

3、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鍵,在鹼性NaOH溶液中能與雙縮脲試劑中的Cu2+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二、實驗材料

1、做可溶性還原性糖鑑定實驗,應選含糖高,顏色為白色的植物組織,如蘋果、梨。(因為組織的顏色較淺,易於觀察。)

2、做脂肪的鑑定實驗。應選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一般要浸泡3~4小時(也可用蓖麻種子)。

3、做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富含蛋白質的黃豆或雞蛋清。

三、實驗注意事項

1、可溶性糖的鑑定

a.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甲液、乙液分別配製、儲存,使用前才將甲、乙液等量混勻成斐林試劑;斐林試劑很不穩定,甲、乙液混合儲存時,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將甲液、乙液分別加入蘋果組織樣液中進行檢測。甲、乙液分別加入時可能會與組織樣液發生反應,無Cu ( OH ) 2生成。

2、蛋白質的鑑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開配製,儲存。鑑定時先加A液後加B液;先加NaOH溶液,為Cu2+與蛋白質反應提供一個鹼性的環境。A、B液混裝或同時加入,會導致Cu2+變成Cu ( OH ) 2沉澱,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則CuSO4的藍色會遮蓋反應的真實顏色。

c. 蛋清要先稀釋;如果稀釋不夠,在實驗中蛋清粘在試管壁,與雙縮脲試劑反應後會粘固在試管內壁上,使反應不容易徹底,並且試管也不易洗乾淨。

3、斐林試劑與雙縮脲試劑的區別:

驗三: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實驗原理:

1.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體中的DNA和蛋白質分離,有利於DNA與染色劑結合。

實驗四: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實驗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的細胞器,用這樣的紅細胞做實驗材料就只有細胞膜一種膜結構。

實驗五: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一、實驗原理

1.葉綠體的辨認依據:葉綠體是綠色的,呈扁平的橢圓球形或球形。

2.線粒體辨認依據:線粒體的形態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3.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染線粒體的活細胞染料,可以使活細胞中線粒體呈現藍綠色

二、實驗材料

觀察葉綠體時選用:蘚類的葉、黑藻的葉。取這些材料的原因是:葉子薄而小,葉綠體清楚,可取整個小葉直接製片,所以作為實驗的首選材料。

若用菠菜葉作實驗材料,要取菠菜葉的下表皮並稍帶些葉肉。因為表皮細胞不含葉綠體。

三、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不是靜止不動的?為什麼?

答:不是。呈橢球體形的葉綠體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可以運動,這種運動能隨時改變橢球體的方向,使葉綠體既能接受較多光照,又不至於被強光灼傷。

2、葉綠體的形態和分佈,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麼關係?

答:葉綠體的形態和分佈都有利於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葉綠體在不同光照條件下改變方向。又如葉子上面的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比下面的多,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實驗六 觀察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實驗原理:

1.質壁分離的原理:當細胞液的濃度小於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會通過滲透作用而失水,細胞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到溶液中,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由於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收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分離。

2.質壁分離復原的原理:當細胞液的濃度大於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會通過滲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過原生質層進入到細胞液中,整個原生質層就會慢慢地恢復成原來的狀態,緊貼細胞壁,使植物細胞逐漸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二、實驗材料和方法:

紫色洋蔥鱗片葉的外表皮。因為液泡呈紫色,易於觀察。也可用水綿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質壁分離劑對細胞無毒害作用。

質壁分離的方法(引流法):製作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的臨時裝片。然後,從蓋玻片的一側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這樣重複幾次即可。

質壁分離復原的方法:改用清水實驗。

三、討論

1.如果將上述表皮細胞浸潤在與細胞液濃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這些表皮細胞會出現什麼現象?答:表皮細胞維持原狀,因為細胞液的濃度與外界溶液濃度相等。

2.當紅細胞細胞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時,紅細胞會不會發生質壁分離?為什麼?

答:不會。因為紅細胞不具細胞壁。

實驗七 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一、實驗原理

鮮肝提取液中含有過氧化氫酶,過氧化氫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經計算,質量分數為3.5%的FeCl3溶液和質量分數為20%的肝臟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數,大約是每滴肝臟研磨液中過氧化氫酶分子數的25萬倍。

二、實驗注意事項

1.不讓H2O2接觸面板,H2O2有一定的腐蝕性

2. 不可用同一支滴管,由於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過氧化氫酶,會影響實驗準確性

3.肝臟研磨液必須是新鮮的,因為過氧化氫酶是蛋白質,放置過久,可受細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臟組織中酶分子數減少,活性降低

4.肝臟研磨要充分,研磨可破壞肝細胞結構,使細胞內的酶釋放出來,增加酶與底物的接觸面積。

實驗八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實驗原理:

1、澱粉遇碘後,形成紫藍色的複合物。

2、澱粉酶可以使澱粉逐步水解成麥芽糖和葡萄糖,麥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後不顯色。

注:市售a-澱粉酶的最適溫度約600C

實驗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實驗原理: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於兼性厭氧菌,因此便於用來研究細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略)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根據石灰水混濁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變成黃色的時間長短,可以檢測酵母菌培養CO2的產生情況。

3、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乙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在酸性條件下,變成灰綠色。

注意事項

增加水中氧氣的方法:用橡皮球或氣泵通入空氣,並用NaOH溶液除去空氣中的CO2

實驗十 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一、實驗原理與方法

1.色素的提取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是有機物,不溶於水,易溶於丙酮等有機溶劑中。提取方法: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色素分離的原理:層析液是一種脂溶性很強的有機溶劑。葉綠體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慢。分離方法:紙層析法。用毛細吸管在濾紙條的下端沿鉛筆線劃一條濾液細線,待濾液幹後再劃一兩次,然後將濾紙條插入層析液中(濾液細線不能接觸層析液)。分離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出現四條色素帶:橙黃色(最窄,胡蘿蔔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最寬,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b)。胡蘿蔔素與葉黃素之間距離最大,葉綠素a與葉綠素b之間距離最小。

二、實驗注意事項

1.加SiO2為了研磨得更充分。

2.加CaCO3防止研磨時葉綠素受到破壞。因為葉綠素含鎂,可被細胞液中的有機酸產生的氫代替,形成去鎂葉綠素,CaCO3可中和液泡破壞釋放的有機酸,防止葉綠體被破壞。

3.加無水乙醇是因為葉綠體色素易溶於無水乙醇等有機溶劑。

三、實驗討論:

1.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為什麼不能觸及層析液?

答: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如觸及層析液,濾紙上的葉綠體色素就會溶解在層析液中,實驗就會失敗。

2.提取和分離葉綠體色素的關鍵是什麼?

答:提取葉綠體色素的關鍵是:①葉片要新鮮、濃綠;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濾液收集後,要及時用棉塞將試管口塞緊,以免濾液揮發。分離葉綠體色素的關鍵是:一是濾液細線要細且直,而且要重複劃幾次;二是層析液不能沒及濾液線。

11實驗十一 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實驗原理:

1、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有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溫度,水分,礦質元素等等, 測光合作用強度可以通過測氧氣生成速率來進行間接的測量。

2、利用真空滲入法排出葉片細胞間隙中的空氣。並使其沉入水中,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產生氧氣的多少與光合作用強度密切相關,由於氧氣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因此氧氣會在細胞間隙中積累,從而使下沉的葉片上浮。依據葉片上浮的情況可推知葉片光合作用強度,可以用葉片上浮所需的平均時間或者一定時間內上浮的葉片數表示光合作用強度的大小。

實驗十二 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係

一、實驗原理

用瓊脂塊模擬細胞。瓊脂塊中含有酚酞,與NaOH相遇,呈紫紅色,可顯示物質(NaOH)在瓊脂塊中的擴散速度。方法:用含酚酞的瓊脂塊模擬細胞。2、現象: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紅色。

二、結論:瓊脂塊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隨著瓊脂塊的增大而減小;NaOH擴散的體積與整個瓊脂塊的體積之比隨著瓊脂塊的增大而減小。

實驗方法總結

1、模型方法。

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物件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數學模型、概念模型等。⑴以事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物件的特徵,這種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剋制作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就是物理模型。⑵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如"J"型增長的數學模型:t年後種群數量為Nt=N0 t 。建立數學模型的步驟:①觀察研究物件,提出問題。②提出合理的假設。③根據實驗資料,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④通過進一步實驗或觀察等,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

2、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⑴樣方法,適用於植物。①取樣的原則:隨機取樣。②取樣的方法: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樣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為宜。③計算方法: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

⑵標誌重捕法,適用於活動範圍大的動物。另外,活動範圍小的動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蟲、跳蝻)可用樣方法;土壤小動物可用捕捉器取樣法;趨光性昆蟲可用燈光誘捕法。

⑶抽樣檢測法,適用於微生物(如酵母菌)。

3、同位素標記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於追蹤物質的執行和變化規律。通過追蹤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學反應的詳細過程。這種方法叫做同位素標記法。此方法用於:⑴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途徑: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細胞外。⑵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⑶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⑷DNA半保留複製實驗。

4、孟德爾的實驗方法(成功原因):⑴正確地選用實驗材料;⑵先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性狀的遺傳;⑶應用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⑷假說—演繹法:先提出問題,然後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

5、類比推理法。薩頓根據類比推理提出了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假說。

6、排除法。達爾文運用排除法研究植物表現向光性的原因。

7、人工異花傳粉的方法:①去雄,套袋。②傳粉,套袋

實驗十三 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一、實驗原理:

1.在高等植物體內,有絲分裂常見於根尖、芽尖等分生區細胞。由於各個細胞的分裂是獨立進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組織中可以看到處於不同分裂時期的細胞。

2.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如龍膽紫溶液)著色,通過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各個時期細胞內染色體(或染色質)的存在狀態,就可判斷這些細胞處於有絲分裂的哪個時期,進而認識有絲分裂的完整過程。

二、觀察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過程

三、討論

製作好洋蔥根尖有絲分裂裝片的關鍵是什麼?

答:製作好洋蔥根尖有絲分裂裝片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剪取洋蔥根尖材料時,應該在洋蔥根尖細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躍的時間;

(2)解離時,要將根尖細胞殺死,細胞間質被溶解,使細胞容易分離;

(3)壓片時,用力的大小要適當,要使根尖被壓平,細胞分散開

實驗十四 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一、實驗原理與步驟:

原理:用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細胞,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於是,植物細胞的染色體數發生變化。

步驟:⑴低溫誘導。⑵卡諾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細胞的形態,再用95%的酒精沖洗2次。⑶製作裝片(解離、漂洗、染色、製片)。⑷顯微鏡觀察。

二、課後討論題答案:

低溫誘導和秋水仙素處理都是通過抑制分裂細胞內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卡諾氏固定液(Carnoy's Fluid) 適用於一般植物組織和細胞的固定,常用於根尖,花葯壓片及子房石蠟切片等。有極快的滲透力,根尖材料固定15—20min即可,花葯則需1h左右,此液固定最多不超過24h,固定後用95%酒精沖洗至不含冰醋酸為止;如果材料不馬上用,需轉入70%酒精中儲存。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細胞,將其固定並維持染色體結構的完整性,還要能夠增強染色體的嗜鹼性,達到優良染色效果。

配方:無水酒精3份、冰醋酸1份、或無水乙醇6份,氯仿3份,冰醋酸1份。

實驗十五 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一、實驗原理與步驟:

原理:顯性遺傳病具有世代相傳的特點,隱性遺傳病隔代出現。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是交叉遺傳,隔代出現,患者男性多於女性。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是世代相傳,患者女性多於男性。

步驟:①確定要調查的遺傳病,掌握其症狀及表現 ②設計記錄表格及調查要點③分多個小組調查,獲得足夠大的群體調查資料④彙總結果,統計分析

二、注意事項:

1、調查時,最好選取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如紅綠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等

2、為保證調查的群體足夠大,小組調查的資料,應在班級和年級中進行彙總

某遺傳病的發病率=某種遺傳病的患病人數/某種遺傳病的被調查人數

實驗十七 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一、實驗原理:

植物插條經生長素類似物處理後,對植物插條的生根情況有很大的影響,而且用不同濃度、不同時間處理其影響程度亦不同。其影響存在一個最適濃度,在此濃度下植物插條的生根數量最多,生長最快。

二、實驗注意事項

1. 選擇插條:以1年生苗木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條形成層細胞分裂能力強、發育快、易成活)

2. 處理插條:枝條的形態學上端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這樣在扦插後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促進成活。

3. 處理方法:

1)浸泡法:把插條的基部浸泡在配製好的溶液中,深約3cm,處理幾小時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濃度較低,並且最好是在遮陰和空氣溼度較高的地方進行處理)

2)沾蘸法:把插條基部在濃度較高的藥液中蘸一下(約5s),深約1.5cm即可。

實驗十八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一、實驗原理:

1.在含糖的液體培養基(培養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個封閉容器內的酵母菌種群,通過細胞計數可以測定封閉容器內的酵母菌種群隨時間而發生的數量變化。

2.養分、空間、溫度和有毒排洩物等是影響種群數量持續增長的限制因素。

二、酵母菌計數方法:抽樣檢測法或顯微計數法(用血球計數板)。

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於蓋玻片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多餘培養液用濾紙吸去。稍待片刻,待細菌細胞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將計數板放在載物臺的中央,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再以此為根據,估算試管中的酵母菌總數。

注意: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要將試管輕輕震盪幾次。

實驗十九 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一、實驗原理:

1.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礦質元素,也是一些動物的良好棲息場所。研究土壤中動物類群的豐富度,操作簡便,有助於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徵與結構。

2.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因此不能用樣方法或標誌重捕法進行調查。在進行這類研究時,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採集、調查,即: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如採集缺罐、吸蟲器等進行取樣)。

二、豐富度的統計方法:記名計演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記名計演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於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

目測估計法是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7

一、細胞的分化

(1)概念: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過程:受精卵、增殖為多細胞、分化為組織、器官、系統、發育為生物體

(3)特點:永續性、穩定不可逆轉性、普遍性

二、細胞全能性:

(1)體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於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

(2)植物細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蘿蔔跟根組織的細胞可以發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動物細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細胞>體細胞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8

第一節植物的激素調節

名詞:1、向性運動:是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運動。

2、感性運動:由沒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轉變、觸控等)而引起的區域性運動,外界刺激的方向與感性運動的`方向無關。

3、激素的特點:①量微而生理作用顯著;②其作用緩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體內合成的、從產生部位運到作用部位,並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調節作用的微量有機物;動物激素:存在動物體內,產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稱為內分泌腺,內分泌腺為無管腺,動物激素是由迴圈系統,通過體液傳遞至各細胞,併產生生理效應的。

4、胚芽鞘:單子葉植物胚芽外的錐形套狀物。胚芽鞘為胚體的第一片葉,有保護胚芽中更幼小的葉和生長錐的作用。胚芽鞘分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產生生長素和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發生彎曲的部位。

5、瓊脂:能攜帶和傳送生長素的作用;雲母片是生長素不能穿過的。

6、生長素的橫向運輸:發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單側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會使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尖端發生從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的運輸,從而使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側生長素分佈多。

7、生長素的豎直向下運輸:生長素從胚芽鞘的尖端豎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運輸。

8、生長素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說,低濃度範圍內促進生長,高濃度範圍內抑制生長。

9、頂端優勢: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由於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地積累在側芽部位,使這裡的生長素濃度過高,從而使側芽的生長受到抑制的緣故。解出方法為:摘掉頂芽。頂端優勢的原理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的例項是棉花摘心。

10、無籽番茄(黃瓜、辣椒等):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要想沒有授粉,就必須在花蕾期進行,因番茄的花是兩性花,會自花傳粉,所以還必須去掉雄蕊,來阻止傳粉和受精的發生。無籽番茄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2N。

語句:1、生長素的發現:(1)達爾文實驗過程:A單側光照、胚芽鞘向光彎曲;B單側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長也不彎曲;C單側光照尖端罩有錫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長;單側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長。——達爾文對實驗結果的認識:胚芽鞘尖端可能產生了某種物質,能在單側光照條件下影響胚芽鞘的生長。(2)溫特實驗:A把放過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胚芽鞘向對側彎曲生長;B把未放過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胚芽鞘不生長不彎曲。——溫特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並運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長。(3)郭葛結論:分離出此物質,經鑑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進生長,故取名為“生長素”。

2、生長素的產生、分佈和運輸: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長素是在尖端(分生組織)產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運輸,頂芽向側芽運輸),而不能反向進行。在進行極性運輸的同時,生長素還可作一定程度的橫向運輸。

3、生長素的作用:a、兩重性:對於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生長,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生長。濃度的高低是以生長素的最適濃度劃分的,低於最適濃度為“低濃度”,高於最適濃度為“高濃度”。在低濃度範圍內,濃度越高,促進生長的效果越明顯;在高濃度範圍內,濃度越高,對生長的抑制作用越大。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根、芽、莖最適生長素濃度分別為10-10、10-8、10-4(mol/L)。

4、生長素類似物的應用:a、在低濃度範圍內: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條,可促進枝條生根成活;促進果實發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濃度範圍內,可以作為鋤草劑。

5、果實由子房發育而成,發育中需要生長素促進,而生長素來自正在發育著的種子。

5、赤黴素、細胞分裂素(分佈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進細胞分裂和組織分化)、脫落酸和乙烯(分佈在成熟的組織中,促進果實成熟)。

6、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種激素相互作用來調控的。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9

1.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意義的部分

2.能量在2個營養級上傳遞效率在10%—20%

3.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4.真菌PH5.0—6.0細菌PH6.5—7.5放線菌PH7.5—8.5

5.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食物鏈食物網流動

6.物質可以迴圈,能量不可以迴圈

7.河流受汙染後,能夠通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 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汙染

8.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食物網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殼的是1—6多肽分子個

原核細胞的細胞壁:肽聚糖

10.過敏:抗體吸附在面板,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細胞表面,再次進入人體後使細胞釋放組織胺等物質。

11.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為流入該食物鏈的總能量

12.效應B細胞沒有識別功能

13.萌發時吸水多少看蛋白質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脫氨基主要在肝臟但也可以在其他細胞內進行

14.水腫:組織液濃度高於血液

15.尿素是有機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時產生有機物

16.是否需要轉氨基是看身體需不需要

17.藍藻:原核生物,無質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質粒

高爾基體合成纖維素等

tRNA含C H O N P S

18.生物導彈是單克隆抗體是蛋白質

19.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

20.原腸胚的形成與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關

21.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腸胚

(未分裂) (以分裂)

22.高度分化的細胞一般不增殖。例如:腎細胞

有分裂能力並不斷增的: 幹細胞、形成層細胞、生髮層

無分裂能力的:紅細胞、篩管細胞(無細胞核)、神經細胞、骨細胞

23.檢測被標記的氨基酸,一般在有蛋白質的地方都能找到,但最先在核糖體處發現放射性

24.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不一定有葉綠體

自養生物不一定是植物

(例如:硝化細菌、綠硫細菌和藍藻)

25.除基因突變外其他基因型的改變一般最可能發生在減數分裂時(象交叉互換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染色體自由組合)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10

1、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2、生命系統的由小到大排列: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3、科學家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兩大類。

4、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5、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資訊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6、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儲能物質。

7、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組成大分子的基本單位稱為單體,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線成多聚體。例:組成核酸的單體是核苷酸;組成多糖的單體是單糖。

8、水在細胞中以兩種形式存在。一部分水與細胞內的其他物質相結合,叫做結合水。細胞中絕大部分水以遊離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叫自由水。

9、細胞學說主要由德國的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內容為:

(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10、細胞中大多數無機鹽以離子的形式存在。

11、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脂質中的磷脂和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細胞膜的功能: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的資訊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統:這些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等結構,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些生物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很相似,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絡,進一步體現了細胞內各種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14、細胞核控制著細胞的代謝和遺傳。細胞作為基本的生命系統,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15、細胞核是遺傳資訊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16、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17、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稱為原生質層。當細胞液濃度小於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失水,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由於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逐漸分離開來,即發生質壁分離。

18、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叫做自由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藉助載體蛋白的擴散,叫做協助擴散(這種順濃度梯度的擴散統稱為被動運輸)。

19、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

20、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21、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統稱為活化能。

22、同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因此催化效率更高。

23、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24、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25、ATP是細胞內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26、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

27、有氧呼吸是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生成許多ATP的過程。

28、葉綠素a和葉綠素b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光,胡蘿蔔素和葉黃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29、葉綠體中的囊狀結構稱為類囊體。吸收光能的四種色素,就分佈在類囊體的薄膜上。

30、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它內部的巨大膜面積上,不僅分佈著許多吸收、傳遞、轉化(少數葉綠素a)光能的色素分子,還有許多進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3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32、光反應階段:光合作用第一階段中的化學反應,必須有光才能進行,這個階段叫做光反應階段。

33、暗反應階段:光合作用第二階段中的化學反應,有沒有光都可以進行,這個階段叫做暗反應階段。

34、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限制了細胞的長大,細胞大小還受細胞核的控制範圍限制。通過模擬探究實驗看出: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錶面積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效率就越低。

35、細胞在分裂之前,必須進行一定的物質準備。細胞增殖包括物質準備和細胞分裂整個連續過程。

36、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週期。

37、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38、細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39、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就叫細胞凋亡。

40、有的細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就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種細胞就是癌細胞。

41、細胞的衰老是指細胞的生理狀態和化學反應發生複雜變化的過程,最終表現為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

42、衰老細胞的特徵:細胞內水分減少、新陳代謝的速率減慢;多種酶的活性降低;色素積累;呼吸速率減緩;細胞核的體積增大、核膜內折,染色質收縮、染色加深;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使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11

種群的特徵和數量的變化

1、生態系統的結構層次個體

種群群落生態系統

同種生物所用種群與無機環境

(1)種群: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稱

(2)群落: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

(3)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境

(4)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2、種群密度

[解惑](1)一個種群不是個體簡單的累加,而是具有發展、自我調節、動態穩定以及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一系列特徵的有機整體。是生物繁殖和進化的基本單位。(2)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3)年齡組成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間接影響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4)性別比例隻影響出生率。

易錯警示(1)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不直接決定種群密度,但能夠預測和影響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4)除以上條件外,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都影響種群密度的變化。

3、種群密度的測量方法:植物:樣方法取平均值(取樣分有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動物:標誌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易錯警示樣方法的適用範圍及計數時應注意的問題

(1)樣方法並非只適用於植物。對於活動能力弱、活動範圍小的動物或某種昆蟲卵也可用樣方法調查。(2)樣方法計數時應遵循的原則。同種植物無論大小都應計數,若有正好在邊界線上的個體,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樣方相鄰兩條邊及其夾角上的個體。

4、種群數量的變化

種群數量增長曲線

①產生原因: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1)“J”型曲線②數學公式:N=Nλ

②特點: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加後減小

③特點:增長率保持不變tt0

(2)“S”型曲線③K值:又稱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

破壞的條件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數量

①產生原因: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

“J”型曲線“S”型曲線

(1)K值的應用

①對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措施:保護野生生物生活的環境,減小環境阻力,增大K值。

②對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環境阻力(如為防鼠害而封鎖糧食、清除生活垃圾、保護鼠的天敵等),降低K值。

(2)K/2值的應用

①對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措施:種群數量達環境容納量的一半時種群增長速率,再生能力——把握K/2值處黃金開發點,維持被開發資源的種群數量在K/2值處,可實現“既有較大收穫量又可保持種群高速增長”,從而不影響種群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②對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務必及時控制種群數量,嚴防達K/2值處(若達K/2值處,會導致該有害生物成災)。

易錯警示種群數量增長中的2個關注

(1)種群增長率和增長速率的區別

①種群增長率是指種群中增加的個體數佔原來個體數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長速率是指某一段時間內增加的個體數與時間的比值。在座標圖上可用某時間內對應曲線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則增長速率快。

③在“J”型曲線中,種群增長率基本不變,增長速率逐漸增大;在“S”型曲線中,種群增長率逐漸減小,增長速率先增大後減小。

(2)對“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種群數量增長倍數,不是增長率。λ>1時,種群密度增大;λ=1時,種群密度保持穩定;λ<1時,種群密度減小。

1、體液:人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

注意:凡是能直接與外界聯通部分的液體,就不是體液。如: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膽汁、腸液)、淚液、汗液、尿液都不是體液。

2、體液的組成:

注意:上圖箭頭表示體液間的相互轉化關係,並不是物質交換關係。另外,如需進一步學習組織水腫成因,只需回覆紅色關鍵字即可。

3、內環境是細胞和外界環境交換的媒介

正因為細胞無論是向外界排出廢物,還是從外界汲取養分,都需要進過內環境,所以內環境是細胞和外界環境交換的媒介。

1、內環境與穩態:

(1)單細胞與多細胞動物進行物質交換的區別:單細胞直接與外部進行物質交換。

(2)意義:維持內環境在一定範圍內的穩態(相對恆定而不是絕對不變)是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內環境的組成:

細胞內液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內環境)淋巴

(3)常見內環境成分:水、無機鹽、激素、脂類、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維生素、氣體分子、尿素、尿酸、氨、血漿蛋白、抗體等。而載體、血紅蛋白、胞內酶則為常見不是屬於內環境成分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血漿中酸鹼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正常的溫度:37度左右

2、(1)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

(2)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3)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區別和聯絡

區別:神經調節快、時間短、作用範圍小。

比較專案神經調節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反射弧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迅速較緩慢

作用範圍準確、比較侷限較廣泛

作用時間短暫比較長

聯絡:體液調節受神經調節的影響。

4、經系統的調節

(1)、反射: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2)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功能單位。

感受器:感覺神經末稍和與之相連的各種特化結構,感受刺激產生興奮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12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應式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

總反應式:CO2+H2O───CH2O+O2

反應式的書寫應注意以下幾點:(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儘管反應式中生成物一方沒有寫出水,但實際有水生成;(2)“─”不能寫成“=”。

對光合作用的概念與反應式應該從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條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糖類等有機物和氧氣來掌握。

2.光合作用的過程

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

②暗反應階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義

1.生物進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產生的O2為需氧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線,減弱太陽輻射對生物的影響為水生生物到達陸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產生的大量有機物為較高階異養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2.現實意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主要應滿足光合作用所需條件,內部條件——植物所需的各種礦質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積(適當密植),外部條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適宜的光照、較長的光合作用時間。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13

1分子與細胞知識點

第1章走進細胞

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生物圈、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系統、器官、組織、細胞。

3原核細胞:分為細胞膜、細胞質、擬核(無核膜,並不是真正的細胞核)[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硝化細菌]

4真核細胞:分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水綿-綠藻/傘藻/草履蟲/變形蟲//酵母菌/蛔蟲]

5科學家根據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將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壁

較小(1-10微米)

較大(10-100微米)

核結構

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擬核,無核膜、核仁

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擬核,有核膜、核仁

細胞器

核糖體

多種細胞器

染色體

種類

原核生物(細菌、放線菌、藍藻)

真核生物(植物、動物、真菌-蘑菇)

6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對光→低倍物鏡觀察(視野亮)→移動視野中央(偏左移左)→高倍物鏡觀察(視野暗):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7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雖然大體相同,但是含量不同。根據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的不同,可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C H O N P S K Ca Mg;微量元素有Fe Mn Zn Cu B Mo等(諧音:猛鐵碰新木桶)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大量元素中,C H O N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其中碳是最基本的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雖然極少,卻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

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差異性。

四、構成細胞的化合物P17

無機化合物

:葡萄糖?脫氧核糖?糖原等;

:卵磷脂?性激素?膽固醇等;

:胰島素?抗體?血紅蛋白等;

有機化合物 : ? 。

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10%);佔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佔細胞乾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佔細胞乾重比例最大的化合物是蛋白質。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14

1、將人的胰島素基因通過基因工程轉入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分泌胰島素時依次經過: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質。

2、形態大小相同、來源不同的染色體才是同源染色體。

3、質粒不是細菌的細胞器,而是某些基因的載體,質粒存在於細菌和酵母菌細胞內。

4、動物、植物細胞均可傳代大量培養。動物細胞通常用液體培養基,植物細胞通常用固體培養基,擴大培養時,都是用液體培養基。

5、細菌進行有氧呼吸的酶類分佈在細胞膜內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細胞膜上進行(如:硝化細菌)。光合細菌,光合作用的酶類也結合在細胞膜上,主要在細胞膜上進行(如:藍藻)。

6、核糖體有遊離的也有吸附在內質網上的,是產生蛋白質的機器。

7、病毒作為抗原,表面有多種蛋白質。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體有多種。即一種抗原(含有多個抗原分子)引起產生的特異性抗體有多種(一種抗原分子對應一種特異性抗體)。

8、每一個漿細胞只能產生一種特異性抗體,所以人體內的B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MHC受體是有許多種的,而血清中的抗體是多種抗體的混合物。

9、抗生素(如青黴素、四環素)只對細菌起作用(抑制細菌細胞壁形成),不能對病毒起作用。

10、轉基因作物與原物種仍是同一物種,而不是新物種。基因工程實質是基因重組,基因工程為定向變異。

11、沒有同源染色體存在的細胞分裂過程一定屬於減數第二次分裂。

12、動物細胞也能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

13、植物細胞質壁分離是指細胞質與細胞壁發生分離。

14、哺乳動物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不產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厭氧型能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植物無氧呼吸一般產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馬鈴薯的塊莖、玉米的胚、甜菜的塊根)。

15、細胞中含量最多的6種元素是C、H、O、N、P、Ca(98%)。

16、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間以共價鍵構成的碳鏈,碳鏈是生物構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生物大學聯考知識點15

名詞:

1、水分代謝:指綠色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

2、半透膜: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

3、選擇透過性膜:由於膜上具有一些運載物質的載體,因為不同細胞膜上含有的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即使同一細胞膜上含有的運載不同物質的載體的數量也不同,因而表現出細胞膜對物質透過的高度選擇性。當細胞死亡,膜便失去選擇透過性成為全透性。

4、吸脹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細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區的細胞和乾燥的種子。

5、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叫做~。

6、滲透吸水:靠滲透作用吸收水分的過程,叫做~。

7、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可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細胞壁不屬於原生質。一個動物細胞可以看成是一團原生質。

8、原生質層:成熟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稱為原生質層,可看作一層選擇透過性膜。

9、質壁分離: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的現象,叫做~。

10、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葉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

11、合理灌溉:是指根據植物的需水規律適時、適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體茁壯生長,並且用最少的水獲取最大效益。

語句:1、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

2、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a.具有半透膜。b、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脹吸水:a、細胞結構特點:細胞質內沒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是指細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細胞壁和細胞質中有大量的親水性物質——纖維素、澱粉、蛋白質等,這些物質能夠從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舉例:根尖分生區的細胞和乾燥的種子。

②滲透吸水:a、細胞結構特點:細胞質內有一個大液泡,細胞壁--全透性,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細胞液具有一定的濃度。b、原理:內因:細胞壁的伸縮性比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小。外因(兩側具濃度差):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細胞吸水,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c、驗證:質壁分離及質壁分離復原;d、舉例:成熟區的表皮細胞等。

4、水分流動的趨勢:水往高(溶液濃度高的地方)處走。水密度小,水勢低(溶液濃度大);水密度大,水勢高(溶液濃度低)。

5.水分進入根尖內部的途徑:(1)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內部層層細胞→導管(2)成熟區表皮細胞→內部各層細胞的細胞壁和細胞間隙→導管

6、水分的利用和散失:a、利用:1%~5%的水分參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動。b、散失:95%~99%的水用於蒸騰作用。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的意義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7、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應該是一個滲透系統,是具有大型液泡的活的植物細胞(成熟植物細胞)在處於高濃度的外界溶液中才會有的現象。(人體的細胞,它沒有細胞壁,也就不會有質壁分離。

玉米根尖細胞沒有形成大型液泡,玉米根尖分生區的細胞和伸長區的細胞,形成層細胞和幹種子細胞都無大型液泡,主要靠吸脹作用吸水,不會發生質壁分離。洋蔥表皮細胞和根毛細胞兩種成熟的植物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