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有多大》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3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億有多大》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億有多大》教學設計

《一億有多大》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四年級(上冊)第106~107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數一數”“排一排”“稱一稱”和“說一說”的實踐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一億的大小。

2.使學生通過上述實踐活動,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在活動中增強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1.學生每人準備計算器1個,大米25粒。

2.學生每4-5人分成一個小組,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練習簿100本,秒錶1只,天平1架。

3.教師準備捲尺1把,實物投影儀1臺。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板書“100 000 000”,提問:這個數是多少?學生齊答後,教師在該數上方板書“一億”。

談話:大家都已經會讀、會寫一億這個數了。但你們知道“一億”到底有多大嗎?這節課就來開展幾項活動,讓大家瞭解這“一億”究竟有多大。(在“一億”後面繼續板書“有多大”)

二、開展活動

1.數一數。

(1)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數100本練習簿的活動。(如果每組準備100本練習簿有困難,也可只准備10—20本,以迴圈的方式一本一本地從1數到1000)小組內有1人使用秒錶計時,其餘人協助數練習簿和計時。

(2)各小組派代表彙報數100本練習簿所用的大致時間,教師一一記錄。最後用計算器算出全班各組數100本練習簿所用時間的平均數(為計算方便,得到的秒數保留整十數),寫在黑板上。

(3)提問:照這樣的速度數一億本練習簿,大約要用多少秒?

教師用投影儀出示教科書第106頁上的表格,讓學生共同推算,並將逐次推算的結果填在書上。(如果剛才求得的數100本練習簿所用秒數的平均數接近90,則用書上表格中的原數;如果出入較大,如“80”或“100”,則要將表格中前兩欄的秒數改過來,並依此推算填人表內。)

(4)探究。

提問:數一億本練習簿的秒數大約相當於多少年?你們能用計算器算一算嗎?怎樣算?

引導學生將推算出的秒數先轉換成多少分,再轉換成多少時,然後轉換成多少天,最後轉換成多少年。如果學生數100本練習簿所用的時間大約是90秒,則轉換成多少天、多少年就得不到整數的結果,可以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將得數保留整數。如果學生數100本練習簿所用的時間大約是80秒或100秒,則轉換成多少分、多少時也得不到整數的.結果,也要將得數保留整數,書上的等號就要改成約等號。

然後由各組交流計算的最後結果,並交流看了這一結果後有什麼感想。讓學生通過“照這樣的速度數一億本練習簿”大約要用3年的事實,在時間上來實際感受“一億有多大”。

2.“排一排”。

(1)教師請出10個學生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拉手地站成一行(也可在教室內手拉手地分站兩三行)。再請幾個學生和教師一道量出這一行(要從左端學生的左手尖到右端學生的右手尖)的長度大約是多少米(取整米數)。

(2)提問:照這樣計算,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約有多少米長?(要求學生仿照上面的活動採推算,並把逐次推算的結果填在書上。教師用投影儀出示在螢幕上。)

(3)探究。

告訴學生:地球赤道全長是40 000 000米。要求學生用計算器算一算:當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繞地球赤道多少圈?

在這項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①如果剛才量得10個學生手拉手的總長度不是14米,則要將第106頁圖上的資料和第107頁表格“米數”欄中前兩個資料修改為實際資料,並讓學生按實際資料進行推算。

②如果學生所帶的計算器的顯示器上只能顯示8個數位,則在用計算器計算時,要引導學生把被除數、除數的米數都轉化成千米數。例如,10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是140米,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是140000000米,即是140000千米;地球赤道全長40000000米,即是40000千米。140000÷40000=3.5(圈)。由於學生對一位小數已有認識,可以將教科書上的約等號改成等號,商用一位小數表示,不必保留整數。

然後讓學生說說看了這一結果有什麼感想。讓學生通過計算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半的事實,在長度上來實際感受“一億有多大”。

3.稱一稱。

(1)以小組為單位,數出100粒大米,放在天平上稱一稱大約重多少克。由於100粒大米的實際重量大於2克,小於3克,可能有的學生在操作時發生困難。教師發現這種情況後,要及時在小組裡對操作方法作出具體指導,讓學生用移動天平上游標的方法,稱出100粒大米大約重2.5克。然後像上面活動那樣,推算出一億粒大米大約重多少克,填在表格裡。

(2)探究。

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表格下面的兩個問題。在計算前,先要讓學生理解問題的意思。

對於第(1)個問題,要幫助學生理解:求全國一天大約能節省多少克糧食時,為什麼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為全國大約有13億人,每人每天節省1粒米,13億人就節省13億粒米;而1億粒米重2500000克,13億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億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2500000×13就可以了。

對於第(2)個問題,要讓學生理解共有兩問:先求這些節省下來的大米可供一個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約合多少年。對於第二問,由於得不到整數的結果,可取近似值,保留整數或保留一位小數。

通過計算,不僅要讓學生用1億粒大米重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噸)的事實,在重量上感受“一億有多大”,還要讓學生通過計算,體會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從而能自覺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4.說一說。通過以上實踐活動,最後讓學生在小組裡談一談“一億有多大”,交流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切體驗。

三、全課總結(略)

《一億有多大》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7冊p106—10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結合實踐,通過操作活動並藉助推算和計算器的計算,從不同角度感受一億的大小,進一步發展數感。

2、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在活動中增強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計算器。

教師準備

練習本,秒錶,少量大米,天平一臺,捲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活動。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中國大約有多少人嗎那麼你知道一億有多大嗎今天我們就來開展幾項活動,在活動中讓同學們感受一下"一億有多大"。

二、開展活動。

數一數

⑴全班分兩大組,每組選幾人數100本練習本,並選兩人計時。

⑵各組彙報用的時間,然後計算出兩組數練習本所用時間的平均數(為計算方便取近似數90)。

⑶照這樣的`速度數一億本練習本大約用多少秒

⑷讓學生結合放大的表格邊計算,邊校對,邊填寫。

⑸討論:數一億本練習本的時間大約相當於多少年請你們用計算器計算一下。讓學生邊計算邊填在書上,得出大約要3年才能數完一億本。讓學生在時間上實際感受"一億有多大"。

排一排

⑴請出10個學生手拉手排成一行,量一量大約長多少米。

⑵如果一億個學生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約有多長。

按實際量的米數修改表格,再計算填表,單位可用米或千米。

⑶用計算器計算這些學生站成一列可以繞地球赤道多少圈(三圈半)

讓學生從長短上感受"億有多大"。

稱一稱

⑴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仿照上面的活動完成這一內容,教師巡視指導。

⑵學生共同探討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題用什麼去乘13

⑶通過計算要讓學生了解一億粒米大約重2500000克(或2500千克/2.5噸),在輕重上感受"一億有多大",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三、活動總結

通過以上活動,讓學生說一說:一億有多大,你有什麼體會。一億有多大

《一億有多大》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藉助學生熟悉的事物,從不同角度對1億進行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2、經歷課題研究、數學建模的簡單過程,初步獲得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研究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方法來解決,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願意與他人合作,與人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經歷課題研究、數學建模的簡單過程,培養對1億大小的感性認識。

教學難點:

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教學準備:

課件、一包列印紙、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一)猜想1億有多大

師:我們學過了許多大數,看,這個數是多少?(課件出示:)對,是1億,1億大嗎?猜想一下1億有多大?(學生大膽猜想,學生根據不同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能會結合不同的量進行猜想。)

(二)引入

師:從同學們的猜想中可以感覺出,大家都覺得1億是個很大的數,確實是這樣的。1億到底有多大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設計意圖:根學生運用自己對數的認識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想象1億有多大,不同的想象會產生不同的猜想從而使學生對“1億有多大”充滿好奇心,產生去探索、研究的興趣。】

二、活動範例

(一)確定研究課題

1、師:(拿出一張列印紙)這是一張紙,它很薄,1億張紙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師:大家猜的都不一樣,1億張紙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們從1億張紙有多厚研究起。

(二)確定研究方案區域性推算整體

1、師:要想研究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億張紙摞起來直接進行測量?不能直接測量怎麼辦?(可以先測量一部分紙的厚度,再算出1億張紙的厚度。)

2、師:真是個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體,那“一部分”應當取多少張紙呢?(10張、100張、1000張……)

3、師:有沒有想到362張、1510張的?為什麼不選擇這樣的張數?(1億不是362的整倍數,不好推算)

4、師:再說說我們要怎樣研究?(先量出100張紙的厚度,算出1億是100的幾倍,就用幾乘100張紙的厚度,求出的結果就是1億張紙的高度。)

(三)進行實驗:測量、計算

1、師:知道怎麼做了嗎?那大家就以小組為單位,取100張、500張或1000張紙來測量厚度,推算出1億張紙的高度。

2、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成A、B、C三組:

A組:測量出100張紙的高度,然後推算1億張紙的高度。

B組:測量出500張紙的高度,然後推算1億張紙的高度。

C組:測量出1000張紙的高度,然後推算1張億紙的.高度。

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有針對性地指導、幫助。

(四)建立1億表象

1、師:1億張紙有多高?說說你們的研究成果。

(1)A組:100張紙大約厚1釐米

÷100=

1×=(釐米)=米

(2)B組:500張紙大約厚5釐米

÷500=

5×=(釐米)=米

(3)C組:1000張紙大約厚9釐米

÷1000=

9×=(釐米)=9000米

(4)師:為什麼推算出的結果卻不同?(測量的張數越多,誤差就越小。)

2、建立1億表象

師:1億張紙大約有1萬米高,你知道1萬米有多高嗎?

師: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麼?(珠穆朗瑪峰)它有多高?(8844米)與1億張紙的高度比比,有什麼感覺?(比珠穆朗瑪峰還高)

師:我們站在1億張紙上就能爬上珠穆朗瑪峰了。

3、小結:我們是怎麼研究1億張紙有多高的?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實驗研究、得出結論”的全過程。在具體情境中體驗1億的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初步獲得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三、自己設計方案,再次體會

(一)確定主題

1、師:剛才我們研究了1億張紙的高度,你們還想研究哪些有關1億的問題呢?(1億粒大米有多重?1億顆黃豆有多重?1億秒有多長時間……)

2、師:每個小組先確定一個研究課題,設計好研究方案(先測量多少?怎樣推算?),然後開展實驗研究,得出結論。

(二)學生自主設計方案研究

(三)彙報

1、1億粒大米有多重

(1)100粒大米約重2克

÷100=

2×=(克)=20xx千克=2噸

(2)師:如果一個人一天可以吃500克大米,1億粒大米夠一個人吃多長時間?(一年按365天計算)

÷500=4000(天)

4000÷365≈11(年)

(3)師:我國約有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節約1粒米,全國1天就可節省大約13億粒大米,這些大米夠一個人吃多長時間?

13×11=143(年)

(4)師:全國每人每天節約1粒米,就夠一個人吃一輩子還多,你有什麼想法?

2、1億秒有多長時間

(1)÷60≈(分)

÷60≈(時)

÷24≈1157(日)

1157÷365≈3(年)

(2)師:1秒只是1眨眼的時間,1億秒卻有3年多,再說準確些大約是3年62天的時間,你有什麼感想?

師:是呀,1秒鐘的時間很短,僅僅是一眨眼的工夫,它往往不被我們所重視,但1秒1秒地累加起來,我們就在這眨眼之間浪費了3年多的時光,這就是“光陰如箭,歲月如梭”的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課題研究、數學建模的過程,體驗由區域性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學生在活動交流中,從不同的具體情境中感受1億的大小,發展數感。同時向學生進行節約糧食,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四、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1億有多大?

1億確實很大,但它再大,也是從1開始,積少成多。節約應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從節約每一張紙,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