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9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主要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和隨筆。本文是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倫理學方面的隨筆。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它其實是一篇議論文。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也就是“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此類論述性文章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探究、審美與應用能力。學生能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絡,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這之前接觸到的關於父母之愛類的文章側重於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會科學論文,它把父愛、母愛上升到哲學高度來理性分析,學生以前未接觸過,又加上是外國人寫的,他的西方思維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對學生來說十分陌生。所有這些都會造成閱讀文章時理解上的障礙。但是可以說學生對父母是最為熟悉,對父愛、母愛也體驗最深,所以如果學生聯絡自己、同學乃至同齡人的實際閱讀這篇文章,應該能夠讀懂。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者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

2、理清作者思路,瞭解作者的觀點,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篩選資訊,區別父愛與母愛,重新審視愛。

2、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解讀評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享受愛的同時,學會付出愛,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教學重點:

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聯絡實際,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營造情境,匯入新課。

圍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話題來談談,大家學過的詩詞,唱過的歌曲,聽過的故事……

預設:孟母三遷

《遊子吟》

歌曲《燭光裡的媽媽》

歌曲《父親》

賈政與賈寶玉

周樸園與周萍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

二、簡介作者,背景探尋。(多媒體展示)

弗羅姆,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人。弗羅姆的母親整天抑鬱寡歡、情緒低落,父親性情暴躁、喜怒無常,是個只知賺錢的商人。弗羅姆說:“我之所以著手心理學的研究,恐怕是當時我變得越來越神經質的緣故。那樣謹小慎微地在父母身邊,我沒有發瘋,這就要感謝上帝和歸功於其他方面對我的影響了。

《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這本專著闡釋了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從而學到手的一門藝術。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藝術一樣,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三、課文導讀

本文是《愛的藝術》中“愛的理論”的重要章節,作者從心理角度闡述了自己的“愛”的理論。文章從兒童成長過程的角度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係,揭示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本文不是簡單的父愛與母愛的頌歌,而是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他在文章中將愛看成是維繫社會的根本所在,“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同是也將愛看成自己付出的一種回報。全文分析鞭辟入裡,說理有條不紊,深入淺出,把讀者領進了他所醉心營構的愛的藝術的理論大廈。

四、速讀課文,篩選資訊。

在預習的基礎上給學生5分鐘時間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文章旨在告訴我們“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脫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權威,他成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闡述這個問題的?(引導學生篩選資訊,找出關鍵語句;通過小組內部討論交流,能達成共識的小組內部解決,解決不了的,向老師請教。後教師予以點撥)

明確如下:(多媒體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愛的能力的發展。

成長過程:被人愛——愛別人——創造愛

第二部分(第4~7段):愛的物件的發展。(母親父親)

現象:先理解母愛,再認識父愛

原因:母愛無條件,父愛有條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總結全文:構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快速閱讀,明確文章的思路,為下一步質疑做準備)

五、深入研讀,質疑探究。

1、細讀第一部分內容,從文字中篩選資訊,認識成長過程中人對愛的情感變化情況。

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對愛情感變化特徵表(多媒體顯示)

年齡段特徵

剛出生階段(嬰兒期)無愛的意識,不具備感受愛的能力

8歲以下(幼兒期)有被愛的意識,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

8—10歲(童年期)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成長期)通過努力去喚起愛(克服自我中心階段)和學習愛別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成熟時期(成熟期)愛別人,創造愛“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通過以上的閱讀歸納,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愛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2、母愛與父愛各有哪些特點?二者有何區別?母愛與父愛有哪些積極性與消極性?(引導學生尋找關鍵句)

明確:特點與區別:

母愛:無條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無法贏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從身體上和心理上給孩子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愛: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紀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優缺點:

母愛:(優點:)偉大,為人所渴求。(缺點:)不需努力,無法贏得。

父愛:(優點:)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點:)必須努力獲取,否則會失去。

3、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裡?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前者是一種不成熟、幼稚的愛,後者則是成熟的愛。“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得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並不難,難的是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4、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5、作者認為:“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而“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這兩個觀點你同意嗎?聯絡實際,談談你的見解。(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讀課文,旨在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

6、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難的詞句,請提出來,大家互相探究解決。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

六、拓展延伸,體會表達。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題設定主要是幫助學生如何健康地成長,並能從父母之愛延伸為他愛,由小愛向大愛昇華。)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談感受。可由剛入學時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母(聯絡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後,有什麼啟發,今後該怎麼去做——父親節剛過,讓同學說說他們為父母所做的事——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七、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風風雨雨,大家已走過了十六七載了,在這中間,總有許多的愛包圍著大家,有來自你們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著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溫馨時,我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讓我們對所有關心和幫助我們的人大聲地說聲:“謝謝!”(《多媒體播放《感恩的心》)

2、欣賞龍應臺《孩子,我為什麼打你》或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

以上任欣賞一篇,並寫下不少於300字的讀後感或觀後感。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2

活動目的:

1、

2、

3、 讓學生感受爸爸媽媽無私的愛。 教育學生用實際行動愛爸爸媽媽。 學會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

活動形式:

遊戲 唱歌 情景表演 朗誦繪畫等

活動準備:

1、

2、 PPT課件。(包括歌曲、文字) 彩紙若干張。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課

1、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先來做一個“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好不好?(選老鷹、雞媽媽、小雞們)

2、學生快樂遊戲。

3、師:雞媽媽為什麼要張開翅膀?雞媽媽就不怕被老鷹吃掉嗎?

4、小結:雞媽媽多麼愛自己的孩子啊!你們的爸爸媽媽更愛你們呀!你們愛爸爸媽媽嗎?(愛)大聲說你的愛:(出示課題)我愛爸爸媽媽。

二、感受爸爸媽媽的愛

1、聽歌《我有一個家》。正像歌裡唱的那樣我們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媽媽是怎樣疼愛你的呢?(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2、媽媽多麼關心你,媽媽多麼愛你呀!世上誰最好啊?我們一齊來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3、世上不僅只有媽媽好,爸爸也好!誰想說一說爸爸是怎樣愛你的?(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爸爸打你,就是不愛你嗎?

4、當你犯了錯時,爸爸可能會打你罵你,爸爸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讓我們來聽一首歌《好爸爸 壞爸爸》

5、媽媽愛你,爸爸愛你,你幸福地成長。一起高興的讀:“爸爸是一棵大樹,媽媽是一課大樹,我是一隻快樂的小鳥,在兩棵大樹之間飛來飛去。”

三、用實際行動愛爸爸媽媽

1、爸爸媽媽愛你,你又是怎樣愛爸爸媽媽的呢?(情景劇表演)星期天,媽媽正在洗衣服,晴晴走過來說:“媽媽,你累嗎?我給你捶捶背吧。”

2、晴晴做的.對嗎?

引導學生說愛爸爸愛媽媽的事,師及時點撥點評總結。

四、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

1、同學們都談了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能說到做到,去愛你的爸爸媽媽。為了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感激之情,我們一起朗誦詩歌《獻給爸爸媽媽的歌》。

2、課前,老師發給你一張彩紙。你可以折愛心、折千紙鶴、畫一幅畫、寫幾句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送給親愛的爸爸媽媽。

五、總結

爸爸媽媽為了你們快樂成長甘願辛苦地工作,為了你們健康成長時刻把你放在心上。回到家裡,大聲地對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我愛你”。

從今天起,為了表達你們對爸爸媽媽的愛,每天幫爸爸媽媽做一件事,以表達你們對他們的一片愛心。同學們你們能做到嗎?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3

一、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

2、感受孩子不同階段的愛

3、母愛與父愛的比較

(二)過程與方法

1、人本原則: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2、交往原則: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小組合作互動,加強課堂交流。

3、開放原則:通過拓展遷移,拓寬教學內容和教學空間。

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以下學法:

1、勾畫圈點法:在瀏覽課文的過程中,學會尋找關鍵詞句。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探究交流。

3、情境聯想法:師生共創,設立情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並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2、享受愛的同時,試著學會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熱愛生活、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2、如何理解成熟的愛以及人的成熟

三、教時(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教師用近期發生在身邊的(或報刊上登載的、電視節目中播出的)父母對孩子關愛的典型小故事自然引出課文。)

(二)學一學

學生速讀全文,自主解決有關字詞句篇等方面的問題。

(教師提示:學生劃出生字詞,自查字典解決,掃清文字障礙;勾畫重點語句,並揣摩語意;理清文章思路結構,瞭解課文內容要點及大意。也可合作完成。)

(三)試一試

(學生交流、展示學習成果,教師視情況要求學生將相關內容板書在黑板上,便於教師在下一環節展開有針對性的點撥。)

1、教師板書下列字詞,要求學生注音

罪孽秩序剎那給予惶恐

咄咄逼人休慼相關歸根結蒂

2、教師板書下面的詞語,要求學生解釋

休慼相關(休:吉慶,歡樂;戚,憂愁。形容彼此間禍福互相關聯。)

歸根結蒂(蒂:花或瓜果連線枝莖的部分。歸結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驚奇的聲音。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3、教師提出如下問題,指名回答

(1)文章題目能否換成“父母對孩子的愛”?

(2)母愛、父愛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3)母愛、父愛各自的積極面與消極面是什麼?

(4)作者說母愛是無條件的,你同意嗎?請用自身經歷的生活小事說明。

(5)你是否感受到父愛的嚴厲?哪一件事讓你記憶猶新?

內容要點點撥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的,代表自然世界,不需要爭取,無法贏得;父愛是有條件的,代表思想世界,努力才能取得。

(2)如果只有母愛,孩子可能會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階段,把他人當做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不會去愛別人。

如果只有父愛,孩子可能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喜歡暴力、走極端等。也不會去愛別人。(3)成熟的人應具有獨立、溫和、自信、理智的特點。前兩點來自母親,後兩點來自父親。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獨立溫和)、又是自己的父親(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母愛與父愛的結合,既要發展母親的良知,又要發展父親的良知。也就是有母親的愛的祝福,又要有父親的愛的原則。

故母愛與父愛這兩種不同型別的愛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互補的,缺一不可的。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應是相互的,同理,人與人之間的愛也應是相互的。

難句點撥

(1)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並相互補充成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

(形象地描述了孩子與人最初的交往,通過這種描述得出一種結論和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然後用“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一句引出對母愛特點的描述:“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最終得出結論:母愛是無條件的。)

(2)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併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五)練一練

請同學們寫一個自己對父母或他人(物)具有愛心的小故事。(要求真實可信,生動感人。)

設計目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倫理學方面的隨筆。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這篇文章的教學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所以在文字的解讀中,最終又迴歸了生活。

這個問題的設定,有以下幾層目的:一方面是讓學生加深對弗洛姆觀點的認識;另一方面相信通過這些思考,學生對“愛”的理解與追求都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第三,由文中的父母之愛昇華到大千世界的種種愛,激發他們培養健康而成熟的心靈。第四,明確愛的內涵,不光是愛自己還要愛他人,在享受愛的同時也要學會愛他人。並能學會珍惜每一份情感,學會感恩。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大家已經風風雨雨地走過了十六七載了。在你們成長的路上,總有許多的愛包圍著你們,有來自父母的,有來自朋友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著去關心愛護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溫暖的時候,我相信,這時的你是最幸福的。

六、作業

完成校本教材中的本課練習。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2、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3、父愛與母愛的比較。

4、區分“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委我愛你”。

能力目標:

1、比較法,通過對父愛與母愛的比較,重新審視愛。

2、問題探究法,以時間和邏輯順序分析“愛是一種能力。”

3、討論法,聯絡自身,感悟生活,獲得愛的真諦。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並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2、享受愛的同時,試著學會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如何理性地看待愛。

教學難點:

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的分析。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在進入今天的主題之前,給大家說兩個真實的事例。舉秦怡和史鐵生母親的例子。(略)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我們成長的風風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遠是無怨無悔的。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美國作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傾聽他是如何理性地審視人間最真最濃的情!

二、弗羅姆及《愛的藝術》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使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集體朗讀)

三、知識積累,預習檢查

1、給下面劃橫線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剎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慼相關、歸根結蒂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愛情:(狹義)男女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廣義)人與人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同性戀等)

節外生枝: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定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歸根結蒂:蒂,花或瓜果連線枝莖的部分。歸結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驚奇的聲音。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迅速,給人壓力。

三、推進新課。

誦讀文字,感知文脈。

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給學生5分鐘時間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來敘述母愛與父愛在他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

(一)解題,理清脈絡

物件:母親、母親、孩子

內容:愛

層次:母愛、父愛、孩子

明確:

1、體驗母愛(1—3)

2、感受父愛(4—7)

3、完善自身(8—10)

(二)閱讀一、二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母愛與父愛分別有那些特點?

問題二:母愛與父愛有哪些不同?

問題三:母愛與父愛有哪些積極性與消極性?

學生自主解決,主要是尋找關鍵語句。

明確:

特點與區別:

母愛①無條件。祝福、和平,不用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鄉。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愛①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紀律等。

優缺點:

母愛①偉大,渴求。②不需努力,無需贏得。

父愛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須努力,否則會失去。

問題四:比較分析,說說兩者差別的原因。

母愛——童年時期以時間區分

父愛——成長時期

母愛——被人愛、無條件以能力區分

父愛——通過努力、有條件

小結:(初步得出弗羅姆觀點,集體朗讀)

愛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藝術。

問題五:什麼樣的愛才是成熟的愛?

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比較:前者因為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是被動的,這種愛是幼稚、不成熟的。

後者是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是主動的,這種愛是成熟的。

通過此段說明,引出最後一部分。(問題引入)

第二課時

(三)閱讀最後一部分,思考

問題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②樹立起兩個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學會自立。

④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理智和判斷力上。

對文章進行小結,以時間和邏輯的順序,分析了愛是一種能力。(對照板書)

四、合作探究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題設定主要是幫助學生如何健康地成長,並能從父母之愛延伸為他愛,由小愛向大愛昇華。)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聯絡名人大家經歷談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母(聯絡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後,有什麼啟發,今後該怎麼去做——恰逢母親節,不少同學說了具體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離世五個月的年輕的母親。這不在我的教學設計範圍內,是課堂上本人有感而發的)——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聯絡電視劇《親情樹》,大姐孫雨欣用無悔的青春換來了弟弟妹妹永遠的尊敬和永恆的親情。

3、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人民的總理愛人民,人民的總理人民愛。

通過以上的討論和層層推進,希望讓學生明白:

①愛的途徑——努力和奮鬥

②愛的內涵——愛他人,愛自己

③愛的昇華——珍惜情感,感恩

4、嘗試回答問題:

為什麼文章的題目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雙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兒期是接受愛,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應該學會去愛別人,給與愛!這樣孩子才會趨向成熟!

(暢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位王子愛上了一個森林女妖,女妖病了聲言吃了王后的心臟病就會好。王子義無反顧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際剖開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親的心。捧著熱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樹根絆倒,把母親的心摔了出去。這時母親說話了:孩子你摔疼了沒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啊!我們從呱呱墜地一直到長大成人都被愛所包裹著,有時我們竟然因為周身的瑣事將父母的關愛忽略了。學了這篇文章,難道我們的心絃沒有與作者的某些觀點產生共振嗎?結合你的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感受到的父愛或者母愛。

我們再來聽聽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語段

五、課堂小結

在我們成長的磕磕絆絆中,總有無數的愛包圍著我們,不關有來自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著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溫馨時,我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讓我們對所有關心和幫助我們的人大聲地說聲:“謝謝!”(《感恩的心》音樂聲響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書寫(課後作業)

弗洛姆想教會我們愛的藝術,那麼我們現在就學著去愛別人,先從我們最親的人開始。給親愛的父母寫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頭,或直接讀給他們聽。

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母愛——童年時期以時間區分

父愛——成長時期

母愛——被人愛、無條件以能力區分

父愛——通過努力、有條件

教學反思: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四節課上得讓我很辛苦,原因之一是這篇課文字身比較難,課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較晦澀,讓學生難以讀懂,課文中所體現的弗羅姆的某些觀點還值得商榷;原因之二是學生課前沒有預習,這就讓我的教學程序變得比較困難,在課堂上得給他們大量的時間去讀這篇課文,由於對文字的不熟悉,所以他們在回答問題時就有些困難;原因之三是我自己在課堂上的引導度不夠,在丟擲問題後沒有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所以這也是讓課堂出現偶爾冷場的局面。(修改後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更有話說,話題更廣,學生紛紛踴躍發言,冷場的局面變得熱鬧起來了!)。在讓同學們討論“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這兩種愛的區別時,他們辯論得很激烈,達到了我預設的活躍課堂的目的,但是後來他們的辯論有些偏離主題,我沒有及時的把線收回來,以至於這一個環節比較散,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的。

首先介紹《愛的藝術》這部理論專著的主要觀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節選自《愛的藝術》,通過對這部著作的介紹,學生知道了這部書主要討論的就是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一種與人成熟程度有關的事情,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知道這些,對於學生理解本篇課文有指導意義。

其次讀課文,讀課文我昂學生分三個步驟。第一遍粗讀,知道課文的大概內容,課文的思路。第二遍精讀,第三編結合黑板上板書的問題在去讀課文。關於這一課,我設計瞭如下三個問題:1、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愛的能力呈現出怎樣的特徵?2、文章中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這兩種區別在哪裡?3、母愛和父愛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的表現是怎樣的?有什麼區別?4、什麼是成熟的人?

前兩個步驟需要一節課的時間,我的課都是兩節連排,所以第二節我就趁熱打鐵展開第三個步驟:

學生互動,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發言一直是我兩個班上語文課的主要形式,根據學生的座位分佈特點,我分成了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人數在4——6人之間,我認為小組人數不宜過多,過多一是不好組織,二是容易流於形式,同桌,前後桌三四或五六個人,討論起來比較方便,意見也容易集中,。這一節課學生討論的內容就是我上節課佈置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我精心設計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節課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有了上一節課讀和思考的積澱,學生在討論起來就有話可說。學生討論氣氛很活躍,而且也在切實地討論,五分鐘後討論結束,一結束就有小組站起來展示他們對第一個問題的理解: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愛的能力呈現出怎樣的特徵。這個問題考察的是同學們對課文歸納和概括的能力。第二位同學回答的不錯,但還不全面,接著就有同學補充,這個問題很快就清楚了。接著是第三個問題…………大家發言很踴躍,語言流暢、精煉,而且很有思路。這節課就在大家熱烈的討論和踴躍的發言中結束了,學生們很愉快,我也很愉快。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以及行文特點。

2、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掌握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3、區分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理解有關句子的含義。

4、由父母之愛聯絡周圍其他多種形式的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培養自己博愛、仁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2、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

2、父母對自己世界的影響。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同學們,我們在父母之愛的呵護下不斷長大,但我們是否研究過父愛、母愛呢?最起碼思考過?至少關於母愛的文章我們是寫過的!

美國有一位心理分析學家不僅思考過,而且深入研究過父愛、母愛。他有哪些獨到的見解?有多少和我們的感受吻合?今天我們就隨弗洛姆先生見解去探討一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板書)

二、作者簡介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用人本主義調合二者,從而實現二者的“綜合”,這一研究不僅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本文節選自該書。

三、解讀文字

(一)第一部分研討。

運用“中心突破法”,理清一、二兩部分之關係及基本行文特點。

1、平時我們常說,看書看皮,看文看題。文章題目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可是文章從哪一段才開始正式寫到父母之愛的?請同學們速讀文章,找出答案——閱讀時要抓住關鍵句,如段落的中心句,過渡句等。

針對分歧,教師結合文字加以點撥。明確:第四段段首句“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物件的發展”,承上;段尾句“後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係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慼相關的重要性,而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了”,啟下。【板書】

第五段首句“為了理解這種變化,必須瞭解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別”,照應上文,提示下文主要內容是闡述父母之愛的區別。【板書】

2、那麼此前幾段寫了什麼內容?抓關鍵句加以概括。

明確:根據第四段首句,可以概括為“愛的能力發展”。【板書】

3、“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在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請賞析這句話!

明確:以假設的方式開頭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色。開始的這句話很明顯是一個假設的句子,使這個句子和後面的文字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母愛的重要性。

4、《愛的藝術》一書要使讀者相信:“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情感”,找出相關的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嬰兒時期,嬰兒出生一段時間後同他出生以前沒有大多區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意識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童年時期,他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起來成為一種經驗:我被人愛。8-10歲,兒童到了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情感,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第一次感到要送母親一個東西……

5、“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試從這句話分析“母愛”的作用。

明確:正是母愛的潛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靈由索取趨向奉獻,由被熱愛到愛別人;母愛的無私使子女在獲得滿足與快樂的過程中意識到給予的重要性,愛他人不僅給人帶來幸福,也讓自己體會到幸福和快樂。這是母愛的真諦。

6、請嘗試解讀第三段加點字句子——與課文後的另一版本比較。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別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問:句式上有什麼特點?還運用了什麼手法?這兩種愛的原則區別在哪裡?

明確:課文運用了因果倒裝句,意在突出“果”句的意思。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進一步表明作者的觀點,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前一種是不成熟的愛,後者才是成熟的愛,才是作者所提倡的愛。

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身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在它和社會中才能實現。給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樂。愛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種愛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愛,受到別人的愛,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後一種愛是成熟的愛,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

7、那麼前三段有什麼作用?

鋪墊。為下文引出父母之愛的區別打下伏筆。本文其實按兩條線行文,一條寫孩子的成長,一條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孩子的成長、愛的能力的發展,源於父母之愛。

教師過渡:我們循著文章的寫作思路繼續瞭解文章的主體部分內容,把握母愛父愛的區別。

(二)第二部分研討

1、默讀五、六段並概括主要內容。(抓關鍵句)

2、探討:母愛真是無條件麼?你對母愛有哪些認識?

明確:母愛確實很少有需要報償的明顯動機,但作者忽視了另一方面,即母親之所以愛孩子,是因為孩子給她以慰藉和希望。這種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場合是潛意識的,或是無意識的,但並不能否認它的存在。無論多麼偉大的母親,都會因為孩子的離去而感到空虛,也都會有望子成龍的思想意識。這種空虛正是由於他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這種望子成龍的意識正是母親寄希望於孩子的反映。

母愛比較細膩;母愛比較著眼於眼前;母愛有時不如父愛理智。

3、學生朗讀第七段並概括主要內容。教師對朗讀進行評點。(抓關鍵句)

教師用不同語調朗讀第四行:

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讀後讓學生辨別哪一種讀法是最準確的。(讀體現的是對文章的理解,這個環節意在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根據文意對此處排比句的表達意圖做出正確判斷)

4、探討:你怎麼看父愛是有條件的?

明確:其實父愛和母愛一樣,也有一定的`無私性,生活中不少父愛也是無條件的。相對於母愛來說,父愛往往更理智。

教師:這一部分作者清晰地闡述了母愛、父愛各自的特點和二者的區別,似乎已無再寫下去的必要。合上書本,猜猜下文應該寫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猜讀後面內容。然後帶著問題了解文章最後一部分的內容,以驗證自己的猜測。

(三)第三部分研討

1、齊讀第8-10段,瞭解主要內容。(抓關鍵句)

第8段:隨著孩子的成長,對父愛、母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分條回答理想的父愛是怎樣的?

明確:能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會遇到的種種困難;應該寬容有耐心不要盛氣凌人甚至專橫;應該使孩子能對自身產生自信心成為自己的主人。

(2)結合文章,分條回答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擁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綜合了同父母親的關係,並能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這樣寫就深化了文意。

(3)第9段那幾句話顯得論述辯證而嚴謹呢?

明確:如果一個人只發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

(4)《愛的藝術》一書指出,愛是一種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學到手的能力,這一點對父母來說意味著什麼?

明確:一個好家長應該希望孩子成長、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他應該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緒;一個好父親在指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寬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漸相信她最機並最終把握自己,這些都需要學習。

四、總結性研討

1、請同學們最後整理一下文章結構,體會其行文特點。

明確:

第一部分(第1~3段):孩子愛的能力的發展,母親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第二部分(第4~8段):母愛的性質,父愛的本質和原則,母愛和父愛的不同作用。

第三部分(第9~10段):總結全文,成熟的人應該同時擁有父母的良知。

一個人從需要父母之愛,到逐漸發展了愛的能力,理解了父母之愛,最終成為一個綜合了父母愛的特點成熟的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逐層深入的結構。

2、本文到底意在表現什麼主旨呢?

明確:文章闡述了一個嬰兒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其心理結構逐步變化的過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應該能夠綜合母愛與父愛,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本文從兒童成長過程的角度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係,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力量的心理基礎。

3、我們再來探討一下文章論證方法。

學生研討後明確:

(1)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式

首先運用比較的方法,去說明父愛和母愛的不同。第5段作者主要講母愛的性質,而第7、8段則主要說明父愛的性質及其重要意義,這兩項進行比較使母愛和父愛的特徵更加明晰,在讀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用形象的比喻來闡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大特色都在這一段中得到體現。“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與歌頌母親的詩歌裡的句子看起來差不多,其實是作者獨到的安排:喻體“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愛的性質——無條件、不需要爭取就可取得。

文章還採用了總分的說明方式,使文章的脈絡更加清晰。如第8、9段都是採用先總說再分說的方法,即開頭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後面再加以詳細說明。

(2)視角新穎、富有哲理

本文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上升到一個哲學高度,且辯證地闡述父愛與母愛的不同以及父愛與母愛在孩子心中的不同感受,極具哲理性。

五、作業拓展: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1、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聯絡名人大家經歷談感受。

2、結合生活中父愛母愛現象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5個生字,認識9個生字。讀寫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學文,理解有關媽媽的愛的句子,體會感受媽媽的愛。教育學生也要像媽媽那樣,去愛我們的媽媽,愛我們的祖國。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有關媽媽的愛的句子。

教學難點:

體會感受媽媽的愛,教育學生也要像媽媽那樣,去愛我們的媽媽。 課前準備:

課件、課文錄音帶、歌曲碟。

教學過程:

一、抓住字眼 談話匯入。

匯入新課:

師板書“愛”字,提問: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些什麼?指名回答(爸爸媽媽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同學之間的友愛、愛勞動、愛祖國??)教師小結:在這麼多的愛中,有一種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那就是媽媽的愛。今天,讓我們走進愛的話題,學習第二單元第一課《媽媽的愛》,補充板書,並齊讀課題。

(評價:學生在匯入時融情入境,談到愛的話題,無人不感到心裡溫暖。增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理解課文 培養情感

(一)初步感知 激發情感

1.播放課文配樂錄音,激發情感,讓學生初步體會書中從哪幾件事描寫了媽媽的愛。

2.學生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認識生字,新詞和長句子要多讀幾遍。

3.劃出課文中的生字,用已經掌握的方法識字。

(評價:培養學生獨立識字得能力,鼓勵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記字、認字,並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促進學生間的合作。)

(二)檢查學情 及時反饋

1.開火車認讀生字並組詞帶讀。

2.自由讀全文,分小組討論:課文把媽媽的愛比作什麼?

5.指名說一說,引出並板書媽媽的愛是:

清涼的風滴落的淚 遮雨的傘責備的目光 親切的教誨

三、細讀課文 體會情感

(一)再讀全文,想一想課文中寫的是什麼事把媽媽的愛比作清涼的風、滴落的淚、遮雨的傘、責備的目光、親切的教誨?

(二)你們從小長這麼大,你覺得那件事使你親身感受到媽媽的愛。指名回答,學生選哪一節,就從哪一節開始學,重點指導讀好一節。

指名讀,學生評讀。再自讀自悟後四人小組討論:讀了這一節還有沒有不懂的詞、句。指名回答後再討論:每一句詩應怎樣讀才能充分表達出感(教師先範讀、然後學生試著體會讀,再指名讀,評一評。

(評價:通過朗讀,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學生懂得媽媽的愛是無私的。)

1.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第一節。想一想:在這一節裡,媽媽的愛指的什麼?(媽媽的愛指的是清涼的風)

(2)提問:媽媽拿著扇子,汗水怎麼會溼透了她的衣裳?(在一個很熱很熱的夜晚,是媽媽坐在床邊為孩子扇扇子,儘管天氣炎熱,她不顧自己,一心想著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溼透了媽媽的衣裳。)

理解“溼透”、“衣衫”的意思。

(3)告訴學生:啊,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這是孩子親身感受到的清涼的風就是媽媽的愛。

讀時讓學生體會出享受媽媽的愛的這種幸福溫馨的.感情。

(4)教師範讀、指名讀、齊讀。

2.採取以上學習方式,讀好另外幾節。

(1)指名讀。想一想:在這一節裡,媽媽的愛指的什麼?(媽媽的愛指的是遮雨的傘,媽媽的愛指的是滴落的淚)

(3)理解“遮雨”“很燙”“額頭”的意思。

(4)要求學生讀出一定的語氣,感受媽媽的愛是那樣真摯。讀第三節的最後一句要讀得慢些,教師範讀。

男生讀第二節,女生讀第三節。

師:學到這裡,我們知道了夏天媽媽給我扇風,雨天媽媽為我遮傘,生病了,媽媽為我著急。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多麼平常的小事。師問:你能再說說生活中媽媽對你的愛嗎?(四人小組討論,相互說說)體會媽媽的愛在這些小事中是多麼的無私,多麼的偉大。

3.學習第四節略。

4.學習第五小節。

(1)小組討論學習:體會媽媽教育我們都是祖國的孩子,我們要從小愛我們的祖國。

(2)小組間進行朗讀比賽

(三)出示問題:四人小組討論:媽媽為我們付出這麼多,我們應該怎樣回報媽媽的愛。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師小結板書:愛媽媽

三、總結全文 激發情感

同學們想的、說的都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愛裡成長起來的,夏天,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雨天,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我們生病的時候,媽媽的愛是滴落的淚;當我們做錯事了,媽媽的愛是責備的目光,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媽媽的愛更是親切的教誨。媽媽給了我們許多許多的愛,我們也要用愛回報媽媽,我們永遠永遠地愛我們的媽媽。

四、深化朗讀 薰陶情感

學生有感情地品讀課文,並利用寫小詩、寫親情日記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五、齊唱歌曲表達情感

(播放歌碟)師生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六、作業

1.寫一篇親情日記,思考:怎樣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2.利用這次教育機會,召開家長親情會,並請孩子在家長會上把自己寫的小詩讀給媽媽聽。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2、掌握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二、能力目標

1、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以及行文特點。

2、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3、理解有關句子的含義。

三、情感目標

1、感受母愛和父愛的無私、博大與精深,體會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與偉大。

2、由父母之愛聯絡周圍其他多種形式的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培養自己博愛、仁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教學難點】 :品味父愛、母愛的區別,認識父母之愛的偉大無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師生探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20xx年我的世界中多了一個小天使,自此我的生命變得更加生動、有意義。每晚她最喜歡的就是和我一起看這本《猜猜我有多愛你》,裡面講了一隻小兔子和一隻大兔子的故事,小兔子該睡覺了,可它緊緊的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不放,說“猜猜我有多愛你”......

這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感性、溫情,充滿濃濃的愛意。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羅姆將這份愛上升到了一種理性的高度,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弗羅姆,走進這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理性審視這份愛!

二、作家與作品簡介

弗羅姆(1900—1980)

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人物。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

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三、自主預習檢測

(一)疏通字詞

1、給下面字注音

罪孽秩序剎那咄咄逼人惶恐

休慼相關歸根結蒂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愛情:(狹義)男女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廣義)人與人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

節外生枝: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定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歸根結蒂:蒂,花或瓜果連線枝莖的部分。歸結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驚奇的聲音。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迅速,給人壓力。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結構(提示:抓住文章關鍵句,如:段落總結句,過渡句等)

段落內容

第一部分(1——3)愛的能力的發展

第二部分(4——8)愛的物件發展

第三部分(9——10)健康成熟的愛

四、理性認識愛——小組合作

1、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對愛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各階段的特徵又是什麼?完成下列表格。

(提示:找到相關段落1-3段,篩選文中資訊——勾畫要點——提煉觀點)

年齡段特徵

剛出生階段

(嬰兒期)無愛的意識,不具備感受愛的能力

8歲以下

(幼兒期)有被愛的意識,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

8—10歲

(童年期)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成長期)通過努力去喚起愛(克服自我中心階段)和學習愛別人,“我愛,因為我被人愛”

成熟時期

(成熟期)愛別人,創造愛“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

總結規律: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愛是一種能力。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五、分析愛——探究學習

1、伴隨著這種成長,愛的物件也在發展,大家看第四段開頭齊讀第一句“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物件的發展”。這種愛的物件的是如何發展的?

明確:母愛父愛

2、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同愛的能力緊密相關的“母愛”和“父愛”是如何具體發展的,小組合作探究。

(提示:閱讀5-7段篩選關鍵資訊)

父愛與母愛的特點及其積極面、消極面

型別特點積極面消極面

母愛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愛是無條件的。

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父愛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父愛是有條件的。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3、作者認為父愛是有條件的,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母親就一定溫和,父親就一定嚴厲嗎?學生舉例談談

明確:學生闡明明自己觀點舉例說明

老師小結: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的父母之愛也在成長。母愛不單單隻有溫和,父愛也不單單隻有嚴厲

母愛:溫柔(給孩子一種安全感)理智讓孩子獨立

父愛:嚴厲(給孩子權威和指引)寬容、耐心讓孩子有自信心

4、思考:作者認為怎樣才算擁有成熟的健康的靈魂?齊讀(9——10段選讀部分)

明確:樹立二個形象——母親的良知+父親的良知

5、區分愛的二種原則——連線題:幼稚的愛?成熟的愛?

會愛上你,因為我寂寞

因為你有錢,所以我愛你幼稚的愛

愛人者,人恆愛之

授人玫瑰,手留餘香成熟的愛

你不愛我,我也不愛你了

明確:幼稚的愛——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先獲得愛才給予愛

成熟的愛——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先給予愛再收穫愛

六、本課收穫(小結):

1、文字資訊篩選方法;定位—篩選——整合——提煉

2、關於“愛”——愛的途徑——努力,奮鬥

愛的內涵——愛他人,愛自己

愛的昇華——珍惜情感,學會感恩

七、傾訴愛——拓展延伸

1、為什麼文章的題目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可以換成“父母對孩子的愛”嗎?

明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雙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兒期是接受愛,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應該學會去愛別人,給與愛!這樣孩子才會趨向成熟!

2、寫一小段詩歌或者一小段文字向我們的父親母親表達我們的愛

明確:學生分享自己創作小詩或文字——老師適合點評

八、總結語——是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趁著時光正好,我們不老,珍惜現在和未來的日子,愛就大聲說出來,愛就從行動開始,畢竟所謂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有且僅有這一輩子了,,,,讓我們在這首《時間都去哪了》中結束今天關於愛的探討,探討暫時結束了但愛在一直延續......

推薦閱讀:龍應臺《目送》

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

推薦電影:《美麗心靈》

《海洋天堂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2、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3、父愛與母愛的比較。

4、區分“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委我愛你”。

過程與方法

1、比較法,通過對父愛與母愛的比較,重新審視愛。

2、問題探究法,以時間和邏輯順序分析“愛是一種能力。”

3、討論法,聯絡自身,感悟生活,獲得愛的真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並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2、享受愛的同時,試著學會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1)用資訊整合的方法加深對於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語句很難,影響對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難句很重要。

教學方法:

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適時的啟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之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設計理念:

這個設計主要是按照課本單元訓練的要求來實施,在學生一般的閱讀經驗中往往對於一些說理成分較大的文章缺乏興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畏懼之心,關鍵問題就是對於文章結構和思路的理解不夠,無法體會發現文章條理與思路的快樂。其實理趣,也是一種趣味,甚至其發現的快樂更甚於其他文體,因此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著重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質疑法等指導學生如何閱讀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難句,體會文中深刻的道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情感鋪墊:

當搶救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透過那一堆廢墟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禮,只是身體被壓得變形了,看上去有些詭異。

經過一番努力,人們小心地把擋著她的廢墟清理開,在她的身體下面躺著她的孩子,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裡,大概有三四個月大,因為母親身體庇護著,他毫髮未傷,抱出來的時候,他還安靜地睡著,他熟睡的臉讓所有在場的人感到很溫暖。

隨行的醫生過來解開被子準備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裡,醫生下意識地看了下手機螢幕,發現螢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卻在這一刻落淚了,手機傳遞著,每個看到簡訊的人都落淚了。感動有讓我們感受了母愛光華的絢爛!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我們成長的風風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遠是無怨無悔的。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美國作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傾聽他是如何理性地審視人間最真最濃的情!

二、弗羅姆及《愛的藝術》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這篇文章就是從《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使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集體朗讀)

三、誦讀文字,感知文脈

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給學生5分鐘時間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來敘述母愛與父愛在他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

明確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自戀階段被人愛階段

成長過程被人愛—愛別人—創造愛

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物件現象:先理解母愛,再認識父愛

原因:母愛無條件,父愛有條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總結全文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四、再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母愛與父愛分別有那些特點?

問題二:母愛與父愛有哪些不同?

問題三:母愛與父愛有哪些積極性與消極性?

學生自主解決,主要是尋找關鍵語句。

明確:

特點與區別

母愛①無條件。祝福、和平,不用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鄉。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愛①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紀律等。

優缺點

母愛①偉大,渴求。②不需努力,無需贏得。

父愛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須努力,否則會失去。

問題四:比較分析,說說兩者差別的原因。

母愛——童年時期以時間區分

父愛——成長時期

母愛——被人愛、無條件以能力區分

父愛——通過努力、有條件

小結(初步得出弗羅姆觀點,集體朗讀)

愛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藝術。

問題五:什麼樣的愛才是成熟的愛?

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比較:前者因為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是被動的,這種愛是幼稚、不成熟的.。

後者是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是主動的,這種愛是成熟的。

通過此段說明,引出最後一部分。(問題引入)

問題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②樹立起兩個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學會自立。

④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理智和判斷力上。

對文章進行小結,以時間和邏輯的順序,分析了愛是一種能力。(對照板書)

第二課時

一、鼓勵學生積極質疑,可在閱讀過程中畫出難以理解,一知半解的語句來。

預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備學生):

預設1文章第一句

雙重假設,說明孩童在幼兒期無意識,自然無愛的意識。

預設2母親的愛真的是無條件的嗎?

也不完全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預設3馬克斯,韋伯方式是什麼?

理想典型,理想中設定的模樣。假定孩子是大有作為的,便無可附加給與孩子大量的愛!

預設4愛是能力問題?

愛不與生俱來的,愛是一種與人相處的能力,它與人的成熟程度有很大關係。

預設5“無論兒童還是成年都牢牢地保留著對母愛的渴求”怎麼理解?

因為母愛是有原則無條件的,不是通過努力贏取的,通過換取的愛往往叫人生疑,而母愛是純粹的不含任何雜誌。

預設6文章第九段“超我”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意識存在三種形式:本我(原我,遵循簡單快樂原則),自我(一部分是潛意識,一部分屬於意識狀態;意識上它使人變成有道德的人),和超我(遵循社會道德原則)

二、教師質疑,深入感知

1、母愛和父愛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起什麼作用?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從而擺脫對父親的依賴而自立。

2、弗洛姆認為怎樣的狀態才算擁有成熟的健康的靈魂?

成熟的人不依賴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兩個世界,樹立兩個形象:在母性的良知即就是愛的能力之上同時具備理智和判斷。

3、面對父愛與母愛各自的特點,談一談你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面對母愛,我們應該成為健康、善良、快樂、有安全感;而面對父愛,我們應該變得有責任感,堅強,理性,自立,大有作為。

4、嘗試回答問題:

為什麼文章的題目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雙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兒期是接受愛,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應該學會去愛別人,給與愛!這樣孩子才會趨向成熟!

三、合作探究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題設定主要是幫助學生如何健康地成長,並能從父母之愛延伸為他愛,由小愛向大愛昇華。)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聯絡名人大家經歷談感受。

例子:

感受父愛:朱自清《背影》節選

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母愛無疆: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位王子愛上了一個森林女妖,女妖病了聲言吃了王后的心臟病就會好。王子義無反顧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際剖開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親的心。捧著熱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樹根絆倒,把母親的心摔了出去。這時母親說話了:孩子你摔疼了沒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啊!我們從呱呱墜地一直到長大成人都被愛所包裹著,有時我們竟然因為周身的瑣事將父母的關愛忽略了。學了這篇文章,難道我們的心絃沒有與作者的某些觀點產生共振嗎?結合你的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感受到的父愛或者母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