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4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

《荷葉母親》是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文,下面是七年級語文下冊《荷葉母親》教學設計,為大家提供參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多種方式品味本文樸實、清麗的語言。

3.學習詩歌託物抒情的寫法。

4.體驗人間真情,受到美的薰陶,在生活中學會感恩。

教學重點

1.體味詩歌思想感情,把握詩歌託物抒情的寫法。

2.體驗人間親情並能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

深層品位詩歌語言,體會字裡行間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構想

以“情”牽引,以“讀”強化,以“問”貫穿,以“悟”延伸。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疏通字詞,瞭解作者,並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課前播放閻維文的《母親》,渲染氣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聆聽母愛

1976年7月28日深夜,唐山,在一間溫馨的小屋裡,年青的母親正在縫補衣服,九個月大的孩子已經熟睡。忽然,一陣地動山搖,一聲巨響過後,房屋垮塌了,母子倆被埋入廢墟中。所幸的是,房頂的預製板是斜壓下來,他們都沒有受傷。但是房屋垮塌嚴重,只能等待救援。三天過去了,由於嚴重脫水,母親的奶水沒了。孩子的哭聲漸漸微弱。年青的母親心碎了,這時候,她摸索著將身邊的縫衣針,毅然的刺進自己的手指。然後將刺破的手指放進孩子嗷嗷待哺的小嘴。第八天清晨,救援人員終於掀開了壓在他們頭頂的預製板,那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啊,孩子臉色紅潤,寧靜而安詳,在早已死去的母親懷裡,睡得正香。在他的嘴裡,還含著母親已經僵硬的、發白的手指……

母愛是偉大的,很多文學作品都對母愛做過熱情的謳歌。有首歌詞寫得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冰心的散文詩《荷葉母親》,一同感受作者所要歌頌的偉大無私的母愛。(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母愛

1、走近作者,瞭解冰心。

師:冰心,大家熟悉嗎?

生(介紹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詩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國小時學過冰心的作品《憶讀書》《山中雜記》《再寄小讀者》。

師補充:看來,同學們都是有心人,課外已經對作者做了全面瞭解。冰心的創作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母愛、童真、自然美。以宣揚“愛的哲學”著稱。(學生批註)讀冰心的的文章,猶如欣賞晴朗的夜空中晶瑩透亮的星星,簡單清澈,讓人心醉,而後在胸中留下一些美好的情思,餘韻悠長。

2、範讀課文。

師:《荷葉 母親》就是這樣的一篇美文,她是一首散文詩。既有散文的形式和內容,又有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美文就應當美美地朗讀,下面聽老師朗讀課文,在聽讀的過程中,請大家做好三件事:①勾畫出本課生疏的字詞。②注意聽老師朗讀的語速、節奏、感情的變化。③標示出自然段的序號。

3、積累生字難詞。

師:在聽讀的'過程中,有沒有難以理解的生字詞?查一下工具書,對照註解,同桌之間討論一下。

生(學習理解):並蒂:瓜、果等跟莖、枝相連的部分。瑞:吉祥的。菡萏(hàndàn):荷花,本文應該指含苞待放的荷花。徘徊(páihuái):在一個地方來回的走。欹(qī):傾斜。廕庇:遮蔽。花瑞:花開的好預兆。蓮蓬:蓮花開過後的花托。適意:舒適。亭亭:①形容高聳;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遮攔:zhē遮擋,阻擋。

4、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師:聽老師美美地朗讀了一遍,大家想不想也來美美地讀一讀,請大家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全文。

(生讀課文。)

師:讀完全文,你認為這篇文章究竟是重在寫荷葉,還是母親?(母親)表達了什麼感情?(對母愛的讚美。)

三、研讀賞析,品味母愛

1、品味重點語段,品味情感。

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師:作者是怎樣由“荷葉”想到“母親”的,找到作者心靈受到很大觸動的句子,或者說,找到“過渡句”。(“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師:作者為什麼而感動?(因為荷葉保護紅蓮。)

師:荷葉是在什麼情況下護紅蓮的?(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

師:荷葉是怎樣護紅蓮的?(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了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

師:作者怎樣描寫荷葉的?抓住了哪幾個關鍵詞?

(“慢慢”“傾側”“覆蓋”……。)

師:我們品讀語段,就要學會抓住那些具有感染力的詞語,飽含感情的語句,或從修辭等角度去賞析。誰來讀一下這句話,讀出輕重。

(學生朗讀此句,讀出輕重的處理。)

師:作者看到這一幕,感情有了怎樣的變化?

(“不寧的心緒散盡了”--繼而“深深的受了感動”。

師:作者被誰感動?用了一個什麼詞描寫它?

(荷葉 “勇敢慈憐”。)

師:“勇敢慈憐”的意思是勇敢、慈祥、憐愛、憐惜,它常常用來形容人還是物?(人)形容哪一類人?(母親)

師:梳理一下,在看紅蓮被荷葉保護的過程中,作者的情感發生了哪些變化?(煩悶→不適意→散盡→感動)

師小結過渡:繁雜的雨聲,濃陰的天,感到煩悶;白蓮凋謝,紅蓮亭亭,害怕紅蓮也遭受白蓮的命運,不適意;紅蓮被雨打的左右敧斜,無法可想;紅蓮被荷葉保護,不寧的心緒散盡,深深地受了感動。

②“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

師:此時,作者剛好依偎在母親身邊,於是作者由“荷葉保護紅蓮”聯想到什麼?(母親愛子女)

文章寫到這裡,你覺得作者應該情不自禁的高聲讚美誰了?(母親)

師:課文在哪一段讚頌母親的?(最後一段。)

師:一起來朗讀一下最後一段。

生讀:“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

師:讀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樣的柔情,要用溫婉的語調,要讀出對母親的依戀。讀快了是讀不出味道來的。 (範讀後學生再讀。)

師:誰能對這段話進行賞析?(兩個修辭,一種是比喻,把母親比作荷葉,把“我”比作紅蓮,寫出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還把人生中的挫折比作心中的雨點。最後一句是反問,語調也非常好。)

師:嗯,用了比喻,反問的修辭,寫出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賞析文章,就應該從內容、情感、語言等方面進行賞析。再加上四個字,直抒胸臆。你們看,母親啊--這是呼告(旁批)。還有--你是荷葉,我是紅蓮,這裡人稱變化了,直接抒情。

師:“心中的雨點”指什麼?(生活中的困難,磨難。)

師:對了,自然界的雨點是可見的,有形的,“心中的雨點”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能不能聯絡實際說說你“心中的雨點”?(運動場上的淚水,成績考砸後的憂傷,同學之間的摩擦……)

師:“廕庇”是什麼意思?(母親對我們的呵護,幫助,鼓勵,支援……)

師:當心中“雨點”來臨的時候,我們的母親就給我們呵護,幫助,鼓勵,支援。你能談談母親都給過你怎樣的“廕庇”嗎?

(生講述:雨中的守候;一杯溫溫的牛奶;發燒時額頭溫柔的手……)

2、品味文章寫作的妙處。

①文章最後一段話其實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主題在這兒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你能不能用“語文術語”說說這段話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文章的主旨段、畫龍點睛、昇華情感、篇末點題、卒章顯志。)

②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師:作者通過寫荷葉護紅蓮,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母親對自己的呵護與關愛,從而抒發對母愛的讚美。老師再介紹一個術語:這種借托某種事物抒發自己感情的寫作方法,就叫做“託物抒情”。 如果借托某種事物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志向,則叫做“託物言志”,如國小學過的課文《落花生》。

另外,作者把荷葉比作母親,把紅蓮比作我,這種寫法叫做“借物喻人”。

思考一下:這種“借物喻人”的寫法,在文章的前面,有沒有鋪墊?(祖父的話:“我們園裡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歡喜,說是應了花瑞。”)對了,前面的“借花喻三姊妹”為後文的“荷葉喻母親,紅蓮喻我”做下了鋪墊,形成完美的“前後照應”。

四、感情朗讀,頌揚母愛。

師:這篇文章文辭兼美,情意濃濃。讓我們感受到:母愛就是那口渴時候的一杯清茶,是夏日的一絲涼風,是冬日的一束暖陽。如此的美文,大家想不想和著音樂,懷著對母親的敬意,再來激情朗讀一下。在讀的過程中,把你認為最感人得句子,多讀幾遍,讀出母愛的味道。並試著背誦課文6--9自然段。

(播放背景音樂《母親》,學生誦讀課文,抽生朗讀並點評)

五、拓展延伸,抒寫母愛

師:大自然中的荷葉在風雨中呵護紅蓮的情形感動了作者,也感動了我們,生活中的母親又何嘗不是這樣,也許母愛並不驚天動地,歌唱家閻維文在《母親》中唱到:“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

是啊,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感情,無論是一次回眸,還是一個撫摸,每一個平凡的動作都會牽動為人子女的情思。情鬱於中,發之於外。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妙筆,模仿本文藉助某一種具體的事物抒發對母親的愛。如:母親啊,你是____,我是____。四人為一組,比比看誰想像最豐富,寫的最好最美。

學生討論,抒寫,展示。

母親啊,你是港灣,我是小舟,除了你,誰是我避風的地方?

母親啊,你是雨露,我是禾苗,除了你,誰能滋潤我乾枯的心靈?

母親啊,你是大地,我是種子,除了你,誰能讓我茁壯成長?)

師:大家寫得都很好,再認真修改一下,就成了一首小詩,把它送給你的母親,她肯定會樂開花的。因為老師我也是一位母親,我正在付出母愛,同時,我也是一個女兒,我還在享受著濃濃的母愛。

六、課堂小結,珍藏母愛

母愛是純潔的,總在你遇到風雨時悄然而至,給你慰藉和力童,冰心的《荷葉 母親》,晶瑩璀璨,耐人尋味。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想對你的母親說什麼?(謝謝!媽媽,你辛苦了!媽媽,我愛你!)

其實,一聲“謝謝”遠不足以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老師提一個小小的建議:讓我們將“母愛”珍藏心間,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到家,幫母親洗洗腳,刷刷碗,拖拖地,再陪母親散散步,說說話,聊聊天,以我們的寸草心,略報三春暉吧!

最後,讓我們一起表達我們的祝願:祝我們的母親,祝天下所有的母親平安,幸福!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積累優美的語句。

2、認真修改課堂練筆,寫成一首小詩送給母親。

3、課外閱讀《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

板書:

荷葉 母親

冰心

荷葉 護 紅蓮

對母愛的讚頌

母親 愛 子女

( 託物抒情 借物喻人)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2

備課時間 .5.10 執教時間 .5.11~12教案總序號:46、47

教學目標:

繼續瞭解掌握說明文的基礎知識,學習《洲際導彈自述》瞭解有關洲際導彈的知識,瞭解我國核武器的發展現狀,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說明文中的擬人手法的運用及作用,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理解科普說明文《洲際導彈自述》嚴謹的科學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教學過程:

 1. 解題:這是一篇介紹核武器的.知識的科普說明文。“自述”是作者採用擬人化的方法,讓導彈自己講述自己,類似人的自我介紹,實際還是作者介紹。這種寫法使得文章生動活潑,形象具體,易於讀者接受。

 2. 結構:全文有15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導彈的誕生。

第二部分(2—8):導彈的型別。

第三部分(9—15):洲際導彈。

3. 內容:先從洲際導彈的誕生說起,介紹了它的誕生時間、地點和巨大作用;接著介紹了它的型別、構造、使用的動力燃料,在這裡用了分類別、做比較的說明方法;又詳細的說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發展變化,最後又指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軍備競賽是導致洲際導彈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在這裡作者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4. 瞭解洲際導彈:

構造:它由發動機、制導系統、彈體結構三個部分組成。

效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飛得高,命中率高(誤差小)。

發展過程:1957年在蘇聯誕生;20世紀60年代從地面發射改為地下發射,後又改為機動發射;70年代發展為“分導式多彈頭”。

型別:地對地、地對空,空對空、空對地,彈道式、巡航式,近、中、遠端洲際。

 5. 中心:這篇科普說明文,以擬人的手法,親切自然地介紹了導彈的型別、構造及功能、威力,具體地說明了洲際導彈的外形、速度和威懾力量,並指出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是洲際導彈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

6. 順序: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

 7. 特點: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相結合,從不同角度對洲際導彈作了全面、簡要而又通俗的說明。生動,表現在用擬人手法,採取洲際導彈“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讀者與洲際導彈這一陌生事物的距離,這樣就使說明更加具體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讀者喜愛。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

2、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3、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4、閱讀遷移訓練。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2、深層理解文字,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ppt教學課件flash課文配樂朗讀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

導言:同學們,每到週五,你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如果將來你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在遙遠的異地工作生活,最容易產生一種什麼感情?

(思鄉之情)

“遊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恆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麼,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

有關作品:

1、馬致遠的`曲:《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李煜的詞《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5、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遊子思鄉,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遊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幻燈片]

二、簡介作者,瞭解寫作背景:[幻燈片]

展示幻燈片後補充:

1928年餘光中出生於南京,1949年隨國民黨軍到臺灣,臺灣與大陸由於人為的長期隔絕,有近四十年不通來往,漂流到孤島上去千千萬萬的同胞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祖國和親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臺北的辦公室靠著臺灣東海岸,他說:“我看太平洋和美國有什麼意思?這也許是天意,我憑窗而立,就可以直視海峽,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著我的大陸。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這一番話讓我們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園情結是多麼的濃烈!1972年,飽嘗了23年鄉愁之苦的余光中終於按捺不住,在臺灣的寓居內,用了僅僅20分鐘時間創作了《鄉愁》,唱出了兩岸人們共同的思鄉曲。1992年餘光中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圓了43年來的思鄉夢;xxxx年春節,余光中在中央電視臺親自朗誦了這首詩。現在就請同學們聽聽這首詩的配樂朗讀,感受詩人的濃濃鄉情。

三、朗讀

1、課件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朗讀節奏與重音的劃分。(展示幻燈片)

四、賞析全詩:

1、思考討論:[幻燈片]

(1)、詩中有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像一條紅線貫穿全詩,請找出這幾個詞語。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這種難以言盡的情感?那麼作者的這四個人生階段又各因什麼而愁呢?

(3)、有人說把詩歌的第四節刪去會更好,你認為呢?

2、歸納板書(幻燈片)

補充講解:

(1)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

(2)詩人將抽象的鄉愁描寫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使鄉愁有了寄託,變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小時侯外出求學,“小小的郵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來寄託對母親,對故鄉綿綿的思念;

長大後,出外謀生,為生活而奔波,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與愛人團聚,了卻作者無盡的牽掛。

後來,“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生死相隔,永生無緣再見,也許,在母親臨死時還滿含熱淚盼望著團圓!

現在,“一彎淺淺的海峽”(指什麼?指臺灣海峽)使多少骨肉同胞兩地相隔,日夜思念!詩人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萬萬人的家國之思。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主題更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畫龍點睛,把個人的思鄉之愁昇華為普遍的家國之思了(國愁與民愁)。

五、欣賞歌曲《鄉愁四韻》。

(現在,音樂家已經把這首詩譜上樂曲,賦予了鄉愁更深刻的含義,請同學們欣賞音樂,體會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愁)

插入:兩案形式分析

遊子的思鄉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目前,我們黨和政府正積極採取相應措施,促使兩岸和平同一。臺灣政界重要人物(連戰、宋楚渝)也頻頻訪問大陸,兩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臺灣人民思鄉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遠了。

六、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愁寄託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覆手法(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讓學生再次深情朗讀課文。

七、課堂練習(幻燈片)

八、欣賞其他詩人寫的“鄉愁詩”。(幻燈片)

九、作業佈置(幻燈片)

教學後記:

1、用音樂匯入及薰陶效果非常好。

2、朗讀還可以延長一些時間,多讀幾遍。

3、多聯絡目前的兩岸關係。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注意積累重要字詞;在課堂學習中學習能結合文意品味語言,解釋詞義。

2、通讀課文,能把握文章情節,概括文章內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領悟作者寫作意圖,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個性化的解讀。(難點)

教學流程預設:

一、導:

師:貓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動物。今天課前,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關於貓的視訊材料,請大家欣賞。

生看視訊“世界上最搞笑的貓”。

師:看了這段視訊,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覺得貓是怎樣的小動物?--生談看法。

師: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先後養過三隻小貓。從這三次養貓的經歷中,他又感受、領悟到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貓》。

二、讀

1、請速讀課文,思考:文章到底寫了些什麼?讀完文章後,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麼?

2、生談自己最想搞明白的問題。

3、師: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問題,請思考:文章寫了什麼人?寫了什麼物?又寫了什麼事?--師生互動明瞭

三、議

1、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幾隻各不相同而又活靈活現的小貓躍然紙上。如果有這麼一個機會讓你選擇,你會領養哪一隻小貓?

生獨立思考後交流,在師生互動中追問如下問題:這隻貓有什麼特點?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然後引導學生朗讀、品味關鍵語句。

以下為備用材料:

(1)關於第一隻貓

特點:活潑可愛

關鍵語句: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陽光裡滾來滾去。/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詞語滾來滾去等)

(2)關於第二隻貓

特點:更活潑更有趣

關鍵語句: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裡晒太陽。(品味其中的動詞)

(3)關於第三隻貓

特點:憂鬱懶惰

關鍵句:它不活潑,也不像別的小貓之喜歡遊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憂鬱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品味若有若無)

2、師:然後,這三隻貓的結局各不相同:他們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隻貓的亡失讓我刻骨銘心。為什麼?也許就是因為這隻貓的憂鬱懶惰,也許就是因為它的外表醜陋,讓人既可憐又可厭,這隻貓最終被冤死在鄰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從頭再來,你認為文中的“我”會更願意再養哪一隻貓?

1、對第一隻貓

“我”的態度:感覺到它的可愛,討人喜歡,對它的病亡感到一縷酸辛、可憐,表示要再要一隻。

2、對第二隻貓

對它的被捉感到悵然、憤恨並咒罵,對它的丟失很不高興,心裡牽掛;好久不養貓。

3、對第三隻貓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小動物,決定自此,永不養貓。

五、辯

然而,雖然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貓終究是貓,它是不能說話的,生活也無法從頭再來。因此,作者只有用質樸的語言、動情的敘述告訴我們他的教訓和反思。那麼,我們能不能從中讀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讀了文章後得到了這樣的啟發:從第二隻貓的討人喜歡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讓自己活潑些開朗些,這樣才能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尤其在注重團隊精神的今天,更應善於與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體中去。

2、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發?師生互動中完成對文章主題的多元解讀。以下為備用說法:

(1)從第三隻貓的死,我們應該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觀臆斷,妄下斷語;否則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2)從家裡人對待第三隻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改變自己的性格,要活潑開朗,有真才實學;應該適當地注意自己的外表,這樣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不好印象。

(3)從家裡人對三隻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對人時不能以外貌和性情來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

(4)三隻貓都是社會中的弱小者,命運都掌握在別人手中。因此,作為社會中的弱者,應該自立自強,這樣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人。

六、結

1、師:正如剛才同學們多樣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訴我們的那樣,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樣的收穫。但《貓》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有善於反思、勇於自責的精神,要學會從生活和經歷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這一點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樣,讀了文章後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這麼一首小詩表達我的感受:活潑可愛小貓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憂鬱懶惰醜陋貓,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詩填寫並交流。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朗讀課文,積累字詞,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瞭解全文,概括並比較幾隻貓的不同點,體會作者對貓的感情,感悟作者對最後一隻貓死後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2、過程與方法: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品味精彩語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含的哲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客觀公正地待人處事方法。

(2)激發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感情。

教學重點:

瞭解全文,概括並比較幾隻貓的不同點,體會作者對貓的感情,感悟作者對最後一隻貓死後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對最後一隻貓死後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幫助學生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法學法:

點撥法、勾畫圈點法、朗讀體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匯入。

2.出示教學目標。

二.走進作者,瞭解作品。

1.作者簡介。

2.寫作背景。

三.檢查預習,作好鋪墊

準確讀出下列粉色字的讀音。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採取自己喜歡的方式速讀課文,思考:文中一共寫了幾隻貓,你分別看到了一隻怎樣的貓?

2.學生按句式說話:“讀(可以是句子或段落),我看到了一隻貓。”

3.學生再讀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標記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結局的語句,完成下列表格。

五.品讀課文,探究問題。

1.小組合作共同審理“芙蓉鳥被害案”。

犯罪嫌疑人:第三隻貓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發前的表現: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

(2)案發後的表現:躺在露臺板上晒太陽,態度很安詳,嘴裡好像還在吃著什麼。對犯罪嫌疑人的懲罰方式: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兩個月後,突然死在鄰家的屋脊上

殺死鳥的真正凶手是:一隻黑貓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後,“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3.重點品讀“我心裡十分難過”一段。

(1)指名讀。

(2)朗讀指導:讀出“我”的難過、後悔、自責之情。

4.現在我們知道,這宗命案實屬冤案,因為“我”的主觀臆斷,斷定鳥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無處辯訴,最後死在鄰家屋簷上。那麼這件“芙蓉鳥被害案”給我們怎樣的血的教訓呢?

六.主題探討,思想昇華。

1.學生按句式說話:“對於,我想說:。”

2.小結:這些對作品深層次的感悟,其實就是作品的主題。有許多作品,從不同角度看,對主題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是所謂主題的多義性。

七.總結昇華。

八.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貓

鄭振鐸善待生命同情弱小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寫為小說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導學生了解小說景物描寫的特點。

三學習小說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教學設想:

一以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為教學重點。

二採取閱讀、討論、講解、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寫作能力。

三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進一步熟悉課文,對易讀錯的字正音,梳理結構。

二體會、揣摩小說在安排材料上詳略得當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用投影幻燈出示詞語,給加點的字注意: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二、補充註釋:(可先讓學生查詞典,養成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煙霧。

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著。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開闊。

糾葛:指糾纏不清。

三、結合預習分段,歸納段意。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然後進行討論,指名回答。教師明確:

這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為依據,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來到平橋村後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其中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我”隨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簡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緣由,同時介紹了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夥伴們到趙莊看社戲。這是課文主體部分,可分四層:

第一層:(從“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到“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看社戲前的波折。小夥伴們幫助“我”實現了看社戲的願望。

第二層:(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小夥伴們愉快地架櫓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和途中的見聞。

第三層:(從“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在趙莊看社戲的情況。

第四層:(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戲後深夜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到全文結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對昨夜看戲、吃豆的懷戀。

四、作品在組織材料上做到了有詳有略,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地體會、揣摩。

(一)教師提問:小說的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是詳寫還是略寫?不寫這些內容行不行?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摘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後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這部分寫了三個內容:

1、“我”跟隨著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因為這裡不僅能免讀《詩經》之類的書,還能看到社戲。

2、這裡有與“我”年紀相仿,不拘行輩,嬉戲玩鬧的小夥伴們(正是這些小夥伴實現了“我”看社戲的願望)。

3、平橋村這塊樂土上可以釣蝦、放牛、無拘無束、趣味無窮。

然而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略寫,雖是略寫,卻又不能不寫,因為這些內容跟看社戲有不可分的聯絡,它們為看社戲做了有力的鋪墊。

(二)教師提問:看社戲出發前遇到了一些波折,這裡是詳寫的,為什麼?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後回答詳寫的原因。教師明確:

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夥伴們解決了: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小夥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敘事非常詳實,這樣寫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三)教師提問:在看社戲的途中,作者詳寫了什麼?各採用了怎樣的筆法?

要求同學討論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寫了小夥伴們開船,側重於寫動作:

點、磕、後退、上前、出,採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們的精明能幹;還寫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側重人的感覺寫;寫山,以動襯靜地寫;寫漁火,由遠及近地寫。這些描寫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幅江南水鄉夜景圖,讀後彷彿使人置身於江南水鄉之中。

(四)教師提問:“在趙莊看社戲”這一節中,作者詳寫中又有略寫,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要求學生在書上摘出內容,作比較後回答。教師明確:

詳寫的內容是:雙喜述說鐵頭老生翻筋斗的本領,“我”喜歡看“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個紅衫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捱打的一折,讓孩子們厭煩的老旦的踱來踱去不停的唱。總之,作者抓住了孩子們看戲的興趣和對臺上表演的反映進行詳寫。

在詳寫中也有略寫,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詳略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根據中心主題的需要,做到詳中有略,略中有詳,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師提問:看社戲夜歸途中,作者可寫的東西很多,卻只詳寫了“偷吃羅漢豆”的情節,應如何理解?

要求同學們能夠複述這一段(因為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然後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作者濃墨重彩敘寫了小夥伴們偷吃羅漢豆,著意刻畫了小夥伴這個群體,他們天真、淳樸、熱情、聰明、能幹。另外,究其實,那夜的戲讓小夥伴們看得失望,僅讓“我”看社戲的心願得到了滿足;偷吃的羅漢豆,不是珍饈美味,不過是普通的豆,卻構成了“我”的極大快樂,這樣寫又與小說的結尾緊緊呼應起來,“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五、佈置作業:

(一)背誦“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並加以體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認真學習小說對人物的刻畫。

二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

三檢查作業,複習鞏固上一課時所學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集體背誦、個人背誦相結合,課上背誦、課下背誦相結合。

二、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投影幻燈片,要求學生做在筆記本上。)請按照敘述的先後,重新編排給出的情節的順序,並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F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

2、詳寫的是:

3、略寫的是:

[參考答案]

1、G、F、C、B、A、D、E

2、A、B、C、D

3、E、F、G

三、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的段落和語句。

(一)教師提問: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描寫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二)教師提問:雙喜是小夥伴中的'代表人物,試分析雙喜這個形象,從中瞭解他的性格特徵。

要求同學們討論後自由發言。教師明確:

雙喜這個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看戲前,當“我”因為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援。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夥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幹。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後,雙喜認為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得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採用了白描的手法,運用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很成功。

(三)對於小說中的其他幾個次要人物,教師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夥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麼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夥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著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為準確、生動。

四、教師引導學生領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色。

(一)教師提問:作者幾次描寫景物的立足點在哪裡?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小說中的“我”,在船上描寫了月夜行船、船頭觀戲、深夜歸航幾個畫面,景隨舟移,情隨景遷,彷彿使讀者身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師提問:“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寫景段落,它有什麼特色?

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認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

(三)教師提問:至於“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另外,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五、教師提問:小說的結尾應如何理解?(作為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點問題處理。)

要求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並不怎麼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藉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夥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課堂寫話。

學習了“偷吃羅漢豆”一節後,請同學們寫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課上時間不夠,課下繼續完成。)

七、佈置作業:

完成書後練習二中的1、3兩題和練習四的1、2兩題。

[參考答案]

1、(1)免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2)我在這裡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

(3)可以釣蝦、放牛,有許多生活樂趣。

3、拔、點、磕、退、上、架,表現了小夥伴們駕船嫻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幹的性格和去看社戲的愉快心情。

1、不直接寫船,寫岸邊的景,反襯船走得快。

2、這個比喻能使人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寫老漁父喝采是從側面烘托船走得快,搖船的本領高。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

一、授課內容

11、《愚公移山》

課 時

2課時

授 課 時 間

20xx年6月

教 學 目 標 ( 知 識 , 技 能 , 情 感 態 度 、 價 值 觀 )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有感情地、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工具書,準確翻譯文章內容。

(3)分析人物和寫作特點。

(4)領會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現實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藉助工具書把握文意。

(2)小組探究,對比人物言行,分析人物特點。

(3)探究、分析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愚公精神,正視生活中的困難。

二、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匯入新課

教師談話匯入:《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典籍,這是列子及弟子以及後學著作的彙編,一共八篇,一百四十章,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善於用寓言來表達精微的哲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預習準備:1、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2、藉助工具書初譯課文,劃出疑難。

課堂交流:1、朗讀比賽。

2、介紹生字詞。

3、介紹列子。

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師學友藉助工具書,通譯全文,探討疑難。

2、從文中找到橘子來回答:

①愚公為何要移山?

②愚公移山面臨著哪些困難?③愚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按要求口譯課文,

探討有疑問的句段。教師適時點撥。

3、尋找、分析,回答提問,學生整理成板書。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查詢工具書的習慣。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對比課後第二題,同樣是對愚公年齡大和挖出的土石無處安放存在疑問,兩人的用詞、態度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學生探討、交流。

學生彙報探究結果。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4、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小結:概括事件主要內容。

學生自由交流。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回顧匯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

學生回顧生字詞;快速口譯課文

鞏固基礎知識。

2、分層提高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梳理本課一字多義現象和通假字。

一字多義:且、始、其

2、愚公的和智叟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是什麼?你如何評價愚公和智叟?

3、對智叟和愚公的妻子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學生按要求整理,交流。

探討兩個問題

(愚公挑戰遠勝於己的自然界困難,儘管自己享受不到自己努力的便利,但他有遠見,大智若愚;智叟從現實利益出發,目光短淺。)

培養學生的整理習慣和理解能力。

3、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小結:

1、看課後第三題,你怎麼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為?

2、這個故事給予你什麼樣的啟示?

學生自由表達。

參考:文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下定決心、不懈奮鬥才能克服困難的道理。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4、拓展提高

教師安排任務:

1、收集表現“困難”的名言警句。

2、以《困難》為題,完成作文。

學生收集整理,完成作文。

學生展示。

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板書

愚公 畢力平險、達於漢陰 勇於挑戰

聚室而謀曰 發動群眾 正面描寫

愚公移山 箕畚運於渤海之位 思慮周全

愚公妻 疑 君 其如土石何 (關愛、擔憂)

智叟 笑 汝 甚矣,汝之不惠(嘲諷) 側面襯托

四、反思

列子,本名列禦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著有《列子》。 “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他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列子故事:杞人憂天、薛譚學謳、疑鄰盜斧、高山流水、楊布打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4、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5、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6、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克服困難:知其不可而為之!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背誦這4首詩歌。

2.再次領會長江黃河在詩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賦予的民族精神。

3.本單元的四首詩歌以及《長江》各自表達了對祖國母親怎樣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誦這幾首詩歌。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領會作者的情感,感受長江的形象。

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可以放歌進入主題,比如《長江之歌》《黃河頌》《一條大河》。

二.作者簡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廈門大學讀書時開始詩歌創作。1950年隨家人到臺灣,1952年出版第一本詩集。1958年赴美,獲藝術碩士學位。1959年返臺開始任教講學,一邊繼續詩歌創作。1997年當選為臺灣筆會會長。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鐘乳石》《蓮的聯想》<《白與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繆斯》《聽聽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詩題材豐沛,形式靈活,風格多樣,從現代古典到民歌,從政治抒情詩新古典詩詠史詩到鄉愁詩,走出了一條富有獨創性的藝術道路。

2.光未然(1913-xxxx),原名張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紀30年代投身文藝運動。1935年發表抗日愛國歌詞《五月的花海》,廣為流傳。1939年創作著名的《黃河大合唱》歌詞,由冼星海譜曲,是有國際影響的傑作。著有詩集《五月花》《惜春時》。

三.詩歌朗誦訓練:

1.小組討論這幾首詩應採取的朗讀節奏語調,應持有的情感。

2.個人試讀,小組試讀片斷。

3.推薦小組優秀同學班級朗讀。同學評價。

4.教師示範朗讀。

四.佈置作業:背誦第一首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作者介紹,進入本課。

二.齊誦《當我死時》。賞析這首詩。

1.死亡本來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這裡卻變成了一種滿足,甚至有一種幸福的.美感,為什麼?

條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活著的時候不能回鄉,只指望死後的安葬。

這種美感,是由長江黃河衍生出來的意向表現出來的。先把長江黃河之間的大陸轉化為“最寬闊的床”,死也自然轉化為“睡”。再是把黃河長江的濤聲轉化為音樂(安魂曲),這樣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為什麼要對現實的軀體聽覺作如此誇張的想象?

表達了詩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徹底的擁有祖國,全身心的融入祖國的情感。

3.全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母親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對祖國的無限思念,表達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學生誦讀這首詩。

四.賞析光未然的《黃河大合唱》:

1.《黃河大合唱》內容簡介:共分八個樂章。

第一樂章:黃河船伕曲,依次是: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

2.黃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具有英雄的氣魄。

3.研討:為什麼用黃河而不是長江代表我們的民族的英雄主義精神傳統?

4.如何展示黃河合格者的形象?總結主題。

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頌歌,歌頌了偉大堅強的民族英雄主義氣概。

黃河的英雄氣概:洶湧澎湃、一瀉千里的氣勢。(表象)

蘊含的民族精神:不氣不撓、堅韌、執著、無私奉獻的韌性。

五.佈置作業:1.繼續背誦。2.完成《中華一題》課內部分。

第三、四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作者簡介。並解決生字詞。

埋葬頭顱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前夕。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戰役。但作者並沒有描寫硝煙瀰漫的主戰場,也沒有寫正義之師如何勢如破竹,節節勝利,而是選擇了諾曼底登陸的前一天,寫了大戰前的平靜,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節,出人意料的結局,表現了戰爭中閃現的人性美——讓侵略者無法理解的“勇氣”。

學情分析:

勇氣對於六年級的學來講並不陌生,但文章所說的勇氣並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勇氣,它所表現的是一種智慧的勇氣,一種由信仰產生的勇氣。通過本課的學習,就是讓同學們從語境中感受這樣的勇氣。在教學中,教師要適度引導、點撥,讓同學們體會到這樣的勇氣,理解勇氣的真正含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擴大詞語掌握範圍。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簡要複述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題目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自學討論法、品讀感悟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中表現出的兩種勇氣以及對這種勇氣的歎服。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難點:理解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犯了錯誤敢於承認,是一種勇氣;面對犯罪敢於站出來,是一種勇氣……然而勇氣的內涵,遠不止於此。現在就讓我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去感受那位法國女性和美國傘兵演繹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氣吧。

二、請學生開啟書快速閱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對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對不理解的`詞根據反覆讀課文進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決。

2、讀書要認真,不但要要通順流暢,而且還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課文的內容。

3、檢查預習:

你知道下邊詞語的正確讀音嗎,讀給大家聽聽

勳章 綬帶 頎長 盟軍 諾曼底 熹微

一棟 槍斃 門閂 蜷身 吆喝 寡婦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不丟字,不落字;不讀破句,語句通順。

三、熟讀課文概括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歸納總結

課文敘述了二戰中一位美國傘兵的經歷,歌頌了美國傘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讚揚了法國婦女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國傘兵。

第二部分(2—8):法國女人因為藏美國傘兵,丈夫被德國兵槍斃。

第三部分(9—10)美國傘兵逃走,德國人追擊搜尋。

第四部分(11—13):法國女人再一次把美國傘兵藏了起來。

第五部分(14):兩個人靠自己的勇氣戰勝了敵人。

四、佈置作業:同桌之間或給家長複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一、導言

通過上課時我們對《勇氣》一文的品讀,我們已對勇氣有了新的感悟。這節課,我們就在此基礎上,再次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對勇氣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細讀課文品味課文

出示思考題:

“是兩種勇氣打敗了他們——用智慧戰勝他們的美國青年的勇氣和那位毫不猶豫地給了美國傘兵第二次機會的法國女人的勇氣。”他們的勇氣分別是什麼?你是從哪裡體會到的?

學習過程:

1、先自學,注意邊讀邊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再四人小組交流,然後班上交流,歸納總結。(讓學生先說一說,再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總結:

文章題目是“勇氣”,這勇氣體現在兩個人身上: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前者側重的是因智慧而產生的勇氣;後者側重的是信仰而產生的勇氣,通過體會,我們更敬佩的是後者的勇氣。

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

從“她長得並不漂亮,雖不是笑容滿面,但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

正是這“善良而鎮定”讓我們找到了其後來的一系列行為的依託。

從面對美國傘兵的求援,法國婦女只是簡單的幾個字的回答:“哦,當然啦。”然後就把他帶到屋裡,這種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猶豫的行動,讓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內心的堅定。

從“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我們體會到了法國婦女因失去丈夫內心巨大的痛苦。

“哦,當然啦。快!”。這是法國婦女面對美國傘兵再次求助時,給予的同第一次毫無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樣毫不遲疑的行動。從中,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美麗而高貴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讀有關段落,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

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

從“他懂得,必須馬上找個地方隱藏起來”、“他不知道住在裡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總得碰碰運氣呀。”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在危急時刻還是比較鎮定,不放過任何獲救的機會。

從“突然,傘兵轉身拼命往會跑,避開敵人,離開樹林,跑進田野,又一次來到這戶人家,”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的機智勇敢和勇氣。更能體會到美國傘兵對法國婦女直覺的認識與信任。正是這一切使這位美國傘兵的冒險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為法國婦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有關段落,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

三、佈置作業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勇氣的含義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寫一寫。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

1.知識與技能

(1)記憶本課中出現的新的生字、生詞。

(2)能夠有感情地、流暢地朗讀課文。

(3)瞭解事件發生的背景,能夠概括文章中的主要事件。

(4)學習作者通過神態、語言、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分析人物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閱讀課文,瞭解並概括故事內容。

(2)小組探究,分析人物描寫的作用。

(3)感受人物高尚的品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偉人在逆境中的精神境界。

(2)培養勇於面對困難的品質。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匯入新課

教師談話匯入:本單元學習主題是什麼?本文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什麼樣的?

權延赤:當代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多欲之年》、長篇紀實文學《走下神壇的毛澤東》、《走下聖壇的周恩來》、《紅牆內外》、等。

1、預習準備: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瞭解故事背景;收集“逆境”話題的名言警句。

2、課堂交流。

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用簡潔的語言複述故事。

2、哪些內容突出了題目中的“險”,找出相應的描寫並梳理。

3、面對這樣凶險的局面,毛澤東做出了什麼樣的決定?他依靠哪些條件作出了這樣的決定?

1、複述故事,交流。

2、找到相關的'語句並做標記。

3、彙報、交流。

學生板書、整理。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3、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小結:結合課文,說說你眼中的毛澤東。

學生自由表達。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回顧匯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

朗讀課文指定片段。“點菸吸菸”

1、複習生字詞。

2、分角色朗讀課文。

鞏固基礎知識。

2、分層提高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表現歷史人物的思考是本文的重點,而人物的思考卻又最難展現,作者是通過什麼來表現毛澤東的思考的?複述相關內容,想想哪些細節不該漏掉。

2、李銀橋的舉動矛盾嗎,你怎麼理解?

3、分角色讀任弼時和毛澤東爭論的部分,要讀出兩個人的語氣。說說兩個人的性格特點。

4、選擇具有表現力的描寫進行分析並交流。

學生朗讀,思考,交流。

參考:

1、作者巧妙的運用了煙的可視性來表現不可視的思想活動。菸灰的伸長和跌落寫的是思考的時間,也是戰士的期待;從鼻孔中流出又吸回的青煙,聯想到反覆的斟酌;“撞碎、瀰漫、閃耀”既是煙的形態,又是思想的活動。

2、李銀橋的萬分緊張和沉重的責任感的突然釋放使疼痛都變成了舒服。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3、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小結:文中的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印象,說說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由表達。

4、拓展提高

1、寫毛澤東罵人的場景有損於他的形象嗎,為什麼?

2、推薦閱讀:毛澤東傳。

3、收集毛澤東詩詞名句。

學生自由表達。

三、板書

險前有天塹不可逾越

後有重兵緊追不捨果斷、堅定、倔強、樂觀、能言善辯

黃河化險(對比)

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厚道、認真、真誠、直爽、責任心強

化知己知彼善用計謀

四、反思

背景資料:1947年,國民黨幾萬大軍緊追我中央機關的幾百人,從綏德直到葭縣(今佳縣)黃河邊,形勢十分嚴峻。在大兵壓境的險惡局勢下,毛澤東首先考慮的是他自己決不能離開陝北。儘管各方面建議他儘早東渡黃河,使中央有個安全的環境。但是,他認為黨中央留在陝北,一則在政治上,不但粉碎了蔣介石打擊我黨的陰謀,滅了敵人的威風,而且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二則在軍事上,只要黨中央留在陝北,蔣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的幾十萬大軍投入到別的戰場;三則黨中央在延安住了十來年,現在一有戰爭就走,對不起陝北的鄉親們。因此,毛澤東決定和陝北的軍民在一起,不打敗胡宗南就決不過黃河,事實證明,這正是毛澤東的高明、偉大之處。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數學

1、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及用法,積累文學知識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能力訓練

1、提高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2、條理清晰地複述三個場景

二、教學重點:

1、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描摹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1、堅持以“讀”為本,加強閱讀指導,2、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3、寓教於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四、教學時間:

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嗣(sì)頃(qǐng)傾(qīng)囈(yì)絮(xù)

叱(chì)鼻句(hu)間(jiàn)許許(hǔ)曳(yè)

幾(jī)

2、閱讀課文,根據註解翻譯全文

(二)匯入

1、讓學生聽一段口技錄音

討論:這段聲音像什麼?中間表現了什麼情節?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一下剛才所聽到的聲音,有沒有人能學一下。

學生髮言,明白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讓學生表演一下,創造一下氣氛

2、什麼是口技: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是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的技藝,是藝人在長期的生活中觀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今天,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欣賞的。

3、作家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虞初新志#8226;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林嗣環,字鐵崖,福建晉江人,清代順治年間(1649年)進士,著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課

1、聽讀課文,注意節奏,語音、語氣,領會作者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教師糾錯,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

善:擅長廳事:大廳、客廳

施:設定安放少頃:一會兒

但:只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伸:伸懶腰

既而:不久乳:餵奶

畢:全絕:極點,最

意:心情舒:伸展,放鬆

中間:中間夾雜曳:拉

雖:即使名:說出奮:捲起

股:大腿幾:幾乎,差點兒走:逃跑

3、再次朗讀課文

4、小結:本堂課我們瞭解了口技這種民間藝術,並且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

5、佈置作業:

1、思考:課文真正寫口技表演的`是哪幾段?寫了幾個場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2、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橫線上

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發生:

表示同時發生:

表示相繼發生:

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疏通了全文,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口技過程中的幾個場景。

(二)正課

1、提問:課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個字?

討論並歸納:“善”

2、課文真正寫口技表演是哪幾個段?寫了幾個場景?

討論並歸納:是第二、三、四段,寫了3個場景

3、請三位同學分別複述這三個場景。

4、分析三個場景

提示:學生可以注意表現時間的詞語

①第一個場景:夜深人靜,一家人驚醒的場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並歸納:

遙聞遠→近

便有外→內

夢中驚醒既而小→大

當是時分→合一時齊發

②第二個場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並歸納:

未幾大→小

再次入睡:

微聞密→疏以動襯靜

③第三個場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並歸納:

忽小→大

俄而響聲齊作

火起群亂中間百千齊作

又夾無所不有

5、這三個場景描寫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還有其它方面的描寫嗎?如果有,請找出來!

討論並歸納:有,寫了聽眾的反應

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意少舒稍稍正坐

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6、這些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側面描寫,作用是烘托口技藝人技藝高超

7、以上三個場景,既從正面突出描寫了“善”,又從側面反襯與讚美了藝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再寫聽眾的情緒變化,這種正面描摹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8、提問:在這三個場景中,作者除了描寫口技者高超技藝和聽眾的反應外,作者有沒有直接進行評論?

討論並歸納:有,中在第二段中說“眾妙畢備”;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處”。

9、提問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兩段相互呼應,既突出了舞臺道具簡單,也反襯了口技表演的熱鬧,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藝,而不是藉助於外物,突出“善”。

10、總結

口技表演者技藝“善”,作者對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繪聲繪色,亦善,這種描寫方法,給人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

11、知識拓展:課外閱讀《老殘遊記》選段《絕唱》,小說中有些精彩的音響描寫,揣摩兩文中有關語句。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2

一、指導思想

年七年級語文下冊

普安初級中學校

郭亞梅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以及七年級語文教學計劃,為了提升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興趣,為此特別制定了以下計劃。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級為7級3班,共有50名學生。學生學習基礎一般,行為習慣差,表現在課堂上思維不夠活躍,發言不是很積極;閱讀能力較差;作文興趣不濃,語文綜合素養不強。

三、本學期教材分析

1.教材格局

本套教材的單元佈局改變了鄂教版按文體安排單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課程的不再強調語文的文體知識的要求,更加註重學生的人文體驗。以下是單元安排:

第一單元:人與自我之一:歷史星空

第二單元:人與自然之二:家國情懷

第三單元:人與自然之一:優秀品格

第四單元:人與自然之二:陶冶情操

第五單元:人與社會之一:哲理光彩

第六單元:人與社會之二:探險世界

這本教材力圖構建語文綜合實踐體系。按人與自我(人類、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與社會(社群、群體、家庭、民族、國家等)、人與自然(自然環境、生態等)三大板塊組織教材,每個板塊分若干單元(主題),每個單元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兩大部分。採用這種編排體系,注重教材的實踐性,自始至終把語文學習置於實踐活動之中;突出教材的綜合性,減少頭緒,突出重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語文基本功的培養與個性發展、人格養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過程中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力圖在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同時,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

3.積極倡導和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學內容和設計上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進取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各自的發展空間。閱讀部分,選文的練習和提示,都尊重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主發現、自主建構文字意義,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理解。以便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僅是獲得資訊、汲取知識、而且是發現自我、充實自我。寫作、口語交際部分,注意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展示獨特個性、使學生的學習寫作和口語交際,成為他們健康人生重要開端。尤其是綜合性學習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自主選擇確定活動內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培養創新精神。

4.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學習的過程,變成讀寫聽說的不斷實踐的過程,在語文實踐中受到薰陶感染的過程。

四、教學任務

新課程教材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材的教學目標,而是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於學生的情感體驗。

1.掌握七年級(上)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並學會運用。

2.學習本冊書上的課文的教學,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3.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

4.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矗抓實書寫,從書寫方式方法、書寫習慣的養成等方面指導和督促他們寫好每一個字。

5.大量閱讀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外讀物,增加閱讀量。

6.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章的主題含義和豐富的思想感情。

7.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貫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學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慧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其次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第四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儘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不僅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而且讓他們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融會貫通,爛熟於心。

第五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資訊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裡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第七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就是要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言語世界,與此同時,構建或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

1.勤摸索多鑽研,精心備課,認真設計每一篇;

2.多學習常讀書,探究教學方法和藝術,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3.及行文重反思,多寫教育教學案例、隨筆或教育,在反思中成長;

4.錘鍊課堂教學能力,增長教育智慧,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信的舞臺。

5.提高學生和自己的綜合素質,讓每個學生都形成自我的學習品質和風格。

為了實現我的發展計劃,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工作:

1.自我加壓,繼續探究新課程新理念;回顧專業知識,把古代文化和現在文化成體系的加以整理,並在此基礎上再認知;

2.參加教師培訓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3.關注教育教學網站,提高利用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4.爭取發表論文或案例,論文爭獲獎勵;

5.積極參與中國小過渡銜接的課題的研究。

我將著重關注教育網站,利用網路與優秀教師群體交流,積極參加教師培訓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爭取每月書寫三篇論文或案例,論文爭獲獎勵。進一步錘鍊課堂教學能力,爭取有一定知名度,不斷鑽研反思,提高撰寫教育案例的能力,積極投身教育網站論壇,多寫文稿與同行交流探討,參加中學一級教師的職評爭取順利晉升技術職務。

具體落實措施:

1.鑽研中學語文教材,爭取精通各冊內容;

2.在學習和實踐中探究教育教學的方法和藝術,提高應變能力;

3.紮紮實實參加課題研究,通過科研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4.勤於動筆,善於思考,多寫案例隨筆及教育故事,積極投稿;

這一年我將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能力,在先進理念的引領下,以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變革語文課堂教學,使人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並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德育工作爭取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爭取在學校課程開發和實施工作中發揮較重要的作用。

成為一個智慧的實踐者,能很好地駕馭新教材,理解新教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放飛學生的心靈,為他們鋪設全方位的交流渠道,為他們搭設平臺,引導學生開展全面對話。教學中求“熟、透、新”,能熟練掌握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並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程開發和實施上有自己的特色。

具體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永葆真情。我將永遠懷著一顆愛生之心,真真正正公平對待每個學生,給每個人一個寬裕的成長空間,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更關注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

2.飽讀書本。針對自身的文化底蘊還有所不足,特別是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方面,我要強化終身學習的理念,用教育理論武裝自己。

3.同伴互助。善於學習的優秀教師,我也要積極向同伴學習,多走進同組教師和優秀教師的課堂,多向同學科教師學習,不恥下問,並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及時做好教學感悟反思,把握組內開展的研究課,交流課,邀請課的機會向他們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4.嘗試改革。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學,我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切實投身於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不斷學習與反思,勤動筆,勤動腦,要整合自己的課堂,使學生能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真真正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並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教科研活動,及時總結思考,寫出有質量的教學設計、教案和教學論文。

5.反思促進。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階梯,會使我們保持一種積極探究的心態。我會經常觀察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與觀念進行深層的認識,使自己業務水平再上新臺階。“我不能肯定努力了一定成功,但有一點我能肯定,那就是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今後我會時刻對照目標,揚長避短,使自己在三年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我要能夠對自己的階段性的教育教學進行總結,而且能夠有所成就。爭取取得中國小過渡銜接課題的本質上的督導的見解和成就。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感受“最後一課”的異樣氣氛,為下文蓄勢。

2、抓住文中精彩語段,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教具準備:

班通

教學過程:

一、誦讀文章標題

投影: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係多麼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都德(法國)

1、師讀第一句,生齊讀第二句。 2、板書課題

3、理解“最後一課”指什麼?把“最後一課”還原到文字中誦讀。

投影: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引導:抓住不同的重點誦讀此句,感受沉痛、悲傷地內心。

二、走進異樣課堂

1、過渡: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份沉痛走進這“最後一課”,先來感受這課堂的氣氛。

投影: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後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2、學生自讀,說說讀出了怎樣的資訊?

交流:請用你的朗讀來表現這課堂與平時的不同。

3、今天的課堂這樣的異樣,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1871年,法國戰敗,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了普魯士。普魯士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個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

《最後一課》就反映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內心

1、過渡:這就是他們的最後一節法語課了,可憐的'孩子們呀!可憐的韓麥爾先生!他們該怎樣度過這一節課呀!

2、他們學習了那些內容?

交流:生說,投影

說到這裡,他就翻開書講語法。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

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

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bi,bo,bu。

交流:請同學們關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話真真切切表達了他們的這種內心。

投影: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送)我們的腦子裡去。

4、聆聽韓麥爾的內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交流1、“只許”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們能不能把“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此兩句去掉?

交流2、這裡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表達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內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

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裡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交流:你讀出了小弗朗士怎樣的內心?

6、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放學了,一切就要結束了,

他們不得不告別這難忘的最後一課。

他們不得不告別 。

他們不得不告別 。 (仿寫)

四、肅立告別定格

1、師範讀結尾。

交流:你又怎樣的感受?請帶著你的理解讀。(難過、悲傷、沉痛……)

2、他為什麼而沉痛?他的沉痛具體表現在哪兒?

3、讓我們再次懷著沉痛的情感齊讀向韓麥爾致敬。

五、小結

投影:

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係多麼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都德(法國)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理解歌詞大意。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誦課文。

2、難點:理解歌詞大意。《黃河頌》語言上的特點。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一二兩班學生少部分愛回答問題,勤思考,愛動腦;但

三分之二的學生思想懶惰。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匯入新課

同學們到過黃河嗎?(生回答)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黃河。(出示黃河資料)這就是黃河,1938年9月,我國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出隊,來到了黃河岸邊,看到了壺口瀑布,感慨不已,於是寫下了歌頌黃河母親的豪邁頌歌《黃河頌》。

三、感性認識並瞭解作者:

1、師生共同欣賞黃河照片和錄象,並請一兩個學生談觀後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現老河口市),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著作頗豐。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國小教員,享年89歲。

四、朗讀詩歌,掃除生字詞:

1、劃分朗讀節奏。

2、①教師範讀。 ②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③學生齊讀。

3、可能認錯的字:

氣魄pò山巔diān狂瀾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擊,比喻聲勢浩大,氣勢雄偉山巔:山頂

浩浩蕩蕩:形容水勢大,引申為廣闊或壯大哺育:餵養,比喻培養

狂瀾: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動盪不定的局勢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擊,比喻聲勢浩大

4、朗讀要求:

(1)、詩歌分為朗讀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

(2)、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3)、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4)、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五、小結:

A學生能夠積極把握字詞;B學生閱讀興趣濃,善於發表見解;

C學生樂於有感情地朗讀。

六、作業:抄寫生字詞。

第2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匯入:關於黃河的著名詩句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2)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3)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4)白日衣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三、內容研討

1、這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歌頌黃河,在歌頌前對黃河進行了一番描繪。你覺得這些句子表現了黃河的什麼特點?(一往無前,無堅不摧。)

2、歌頌黃河的.部分能分為幾個層次?分別是從那些方面進行讚頌的?

提示:以“啊!黃河!”為標誌分為三層,分別從黃河的歷史貢獻,地理特徵,自然特點這三方面歌頌了黃河。

3、詩人在歌詞前還加了一段內容,這段內容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邊思考:朗誦詞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鋪墊、概括、總起、提示】

4、歌詞中,哪些詩句集中寫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哪些詩句集中讚頌了黃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寫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的地方。用聲音來表現它的英雄氣魄(指名讀)

問:在哪些詞句上我們需要特別的注意,把它讀好?

“望”、“奔”、“掀”、“劈”、 “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小結:我們要讀好詩歌,一定要讀好關鍵詞句。(生齊讀)

(2)你發現最能體現詩人對黃河讚頌之情的詩句有哪些?

【三個“啊,黃河”。】

①提示“三個‘啊,黃河’”讀法是不是一樣處理的呢?為什麼?

第一個“啊,黃河!”應讀的舒緩深沉(重點詞:搖籃)。第二個“啊,黃河!”應讀的堅強有力(重點詞:屏障)。第三個“啊,黃河!”應讀的高亢激昂(重點詞:臂膀)。最後兩句“像你一樣偉大堅強!”號召我們向黃河學習,充滿戰鬥決心,要讀的鏗鏘有力。

②指三名學生讀,評點。

③齊讀,提示:語氣逐漸加強,感情逐漸加深,深情、堅定、激昂,讀出變化!

5、總結讀好詩歌的方法: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抓住關鍵詞句。

6、分角色朗讀。

7、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8、再次朗讀: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齊讀詩歌,共同讚頌黃河,讚頌偉大的中華民族。

四、總結:

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沒有強大到無人敢欺凌。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在用各種方式來欺負我們。所以,我們今天仍然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五、作業設計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二、三

板書設計: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唱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教學反思:隨著詩人行進在黃河岸邊,感受黃河的氣魄,回想著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的戰士抗擊敵人的氣概,是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黃河頌》給了學生一個瞭解先烈精神的機會。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5

預習積累:

1.朗讀課文,瞭解有關筏子的知識。

2.蒐集有關黃河的知識、古詩詞。

相關課程標準:

1.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

2.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學習作者全方位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2.學習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的品質,培養勇於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評價任務:

1.跳讀課文,找出並體會運用襯托和對比的句段。

2.理解以艄公為代表的“黃河的主人”們的勤勞勇敢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

一、走近黃河,瞭解筏子:

1.欣賞《黃河頌》視訊歌曲,感受黃河洶湧澎湃的氣勢。

匯入: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袁鷹的散文《筏子》,看黃河的主人們是怎樣利用羊皮筏子戰勝自然,造福一方的。

交流有關黃河的古詩詞、圖片、視訊、地圖等,瞭解黃河: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其一》)

寄泣須寄黃河泉,此中怨聲流徹天(孟郊《聞夜啼贈劉正元》)

2.交流有關羊皮筏子的圖片、視訊,瞭解筏子的製作過程:

猜一猜:“竄死一隻羊,剝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層油,曝晒一個月,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可賽洋軍艦,漂它幾十年,逍遙似神仙。”——謎底:羊皮筏子。

筏子是水中的一種簡單的.原始的交通工具。分為木筏,竹筏,皮筏。筏子製造方便,航行平穩,裝載面積大,至今還用在內河運輸和捕魚等。羊皮筏子的製法是,將21-23根2-4公分粗的圓柳棍用繩紮成約兩米寬、三米長,隔成許多小格子的長方形框架,再把十四個充氣的羊皮排列整齊,一併拴牢於架上,渡河時將羊皮一面置於水中。擺渡時皮筏順流而下,返回時,則由筏客扛於肩頭,步行至上游。古語說:“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3.瞭解作者和背景:

袁鷹,原名田復春,又名田鍾洛,1924年生,江蘇淮安人。現當代著名作家。曾在中學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報》任記者,1947年初編輯上海《聯合晚報》文藝副刊。其間寫了很多反映青年學生生活的小說、散文和詩。上海解放後,任《解放日報》記者,1952年調北京《人民日報》工作,曾任文藝部主任,《人民文學》編委,《散文世界》主編等。著有散文集《第一個火花》《風帆》《留春集》《京華小品》《袁鷹散文選》《秋水》等。袁鷹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議論的手法和排句、疊句的形式,渲染氣氛,點化主題,詩意濃郁。

這篇散文寫於1961年,正是我們國家的“困難時期”,即“三年自然災害”。在文中作者強調“勇敢和智慧,鎮定和機智”,是有針對性的。

4.展示並解讀學習目標:理清文章脈絡,學習作者全方位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學習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的品質,培養勇於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二、朗讀課文,感受筏子:

1.範讀:感悟黃河之美和筏子之巧。

2.朗讀:對比體會黃河之洶湧和筏子之輕快。

3.賞讀:感受作者對艄公等“黃河的主人”們的讚美之情。

4.析讀:領悟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5.書寫積累以下生字詞,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1-3題。

筏(fá)子 膽驚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艄(shāo)公瀏(líu)覽

一瀉千里 萬馬奔騰 濁浪排空 風平浪靜 乘風破浪 提心吊膽

目不轉睛 馬不停蹄 驚濤駭浪 化險為夷(yí) 如履(lǚ)平地

三、跳讀課文,欣賞筏子:

分小組合作探究:課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襯托手法,具體有什麼作用?

歸納參考如下:

1.第1段,以膽驚心悸反襯黃河之大、快、深、急、險。

2.第2段,以水車之大正襯黃河之大,以水車之緩緩反襯黃河之滾滾。

3.第3-5段,以筏子之小、輕反襯黃河之大、之洶湧湍急。用小小的浪頭吞噬筏子,既正襯了黃河的凶險,又反襯了征服自然的人們的勇敢。筏子的出場是在滾滾黃河的遠大背景下慢慢拉近鏡頭,通過設定懸念,引人注意,最後定格在放大特寫鏡頭下而躍入讀者眼簾的,寫法獨具匠心,結構巧妙,當學之。“一,二,三,四,五,六”一句,生動傳神地刻畫了岸上人逐個點數筏子上的人數時的驚歎、感佩之情,朗讀時注意停頓和抑揚。

4.第6段,風平浪靜的小艇和乘風破浪的輕騎屬於對比反襯寫法,也是側面描寫艄公高超的撐篙技術。

5.第7段,筏子體積小與載人載物多屬於對比手法,也襯托出黃河之深,側面寫出艄公撐篙的安全與沉穩。

6.第8段,岸上看的人的提心吊膽與皮筏上的乘客的從容談笑形成對比,側面表現艄公高超的技藝。沉著而目不轉睛地撐篙、小心地注視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則是正面描寫艄公的沉著老練和勇敢。

7.第9段,乘坐筏子須小心和大膽,用“緊貼著腳的就是深不見底的黃水,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是連眼睛也不敢睜一睜的”襯托要大膽,用“如果只憑衝勁,天不怕地不怕,就隨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會出大亂子”襯托要小心,暗示著要征服自然就要有意志、毅力和細心。用“馬不停蹄,順溜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灘”再一次正面描寫了筏子的輕快,映襯出艄公嫻熟高超的撐篙技術。

四、誦讀課文,讚美艄公:

朗讀10-11自然段。

1.找出對比的句子:小小的筏子、一根不粗不細的篙子,與幾個乘客的安全、面前險惡的黃河風浪形成對比,工具簡單,主要靠人的力量和智慧戰勝險惡風浪,襯托出艄公的技藝高超,確實值得景仰和讚頌。

2.誦讀中心句,體會對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富有經驗和判斷力的讚美之情,黃河的驚濤駭浪與艄公的化險為夷、如履平地形成對比,讚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內的“黃河的主人”們的勇敢和智慧。歌頌了征服自然、戰勝困難的勞動人民,激勵人們征服自然,創造祖國美好未來。

“雁灘近了,近了”反覆句寫出了筏子在激流之上輕快奔跑的動態美,擬人化了的筏子更顯安詳美。

3.交流學習啟示:只有大膽鎮靜與小心智慧相結合,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4.比較探究:從選材、主題、表達方式等方面比較《長江》《筏子》的異同。

《長江》一文中,長江是祖國的象徵,利用長江繁忙的現代化的建設和運輸景象,通過抒情議論,來讚美祖國的新時代、新生活。

《筏子》裡的黃河只是敘事的地點、人物活動的背景,選取“筏子”這一原始簡單的交通工具作為描寫物件,通過敘述、描寫,來讚美艄公等“黃河的主人”,讚美征服自然、戰勝困難的人們,激勵人們創造美好未來。

五、達標訓練

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4-9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