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黃鶴樓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黃鶴樓教學設計(15篇)

黃鶴樓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和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抓住重點句段進行引導、探究,通過課文的學習,領悟古詩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話別的的情景。

難點:品讀文詩,深入體會意境和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1、古箏曲《高山流水》

2、插圖投影片

3、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齊讀課題)25黃鶴樓送別

2、首先我想請同學把時間、人物放到題目中去,把題目更具體化。(指名說)(板書李白孟浩然)

3、在李白為孟浩然送別的過程中誕生了一首千古傳誦的古詩。(出示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自由朗讀詩歌,讀出古詩的節奏。

(3)交流彙報朗讀的效果。

4、合作探究:瀏覽課文,畫出課文與詩句對應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並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一邊默讀一邊作批註,留下你思考的痕跡。

根據詩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劃線並在小組內交流)。

(1)交流前兩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哪個同學願意把你們小組交流的結果向大家彙報以下,誰來說前兩句的意思: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交流後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哪個同學願意把你們小組交流的結果向大家彙報以下,誰來說後兩句的意思: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1)男生讀前面的詩,女生讀後面的詩意;(2)女生讀前面的詩,男生生讀後面的詩意;

5.你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了什麼?誰來說說。(板書依依惜別)

出示合作探究:

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李白和孟浩然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體現在哪些地方,找出有關的語句,寫出自己的體會。

6、交流彙報: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誰來用朗讀表達這份難捨的情意?

離別是他們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對遙遙無期的再次會面,他們誰都不忍心去觸動。我們一起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7、離愁別緒在心頭,情難啟,口難開,可有些話總得說出口,這兩位大詩人是怎樣話別的?自己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吧!誰來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你來敬仰地讀一讀,還有誰聽出了什麼?誰來

真是蘭舟未發已盼君回呀,面對友人的道白,面對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動極了,人生能得這樣的知己,我還有什麼遺憾的呢?他“接過酒杯,一飲而盡。”但畢竟他比李白年長,他得一面將自己的眷戀之情隱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誰來帶著你的'理解,用如兄長,似老師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誰來,誰再來!

“王勃說得好:‘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這句詩,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嗎?是呀,正如他後面講的,我們的分別只是(生:暫時的)雖然分別了,但友誼卻(生:永世不絕)

你能用表演來傳達這份依依惜別之情?先把兩個人說的話讀通順,然後配上動作,自己在下面練習表演,開始。

下面我們要穿越時空隧道來到江邊,再現當時的情景。誰想演李白?孟浩然誰來?老師給配上音樂。

說話時眼睛能看著對方,做著動作就更好了。誰再來!

哪兩組坐得最好,聽得最認真,哪兩組就來!一邊捧起酒杯,一邊讀。

8、剛才我們主要解決了第一句詩句,下面我們看第二句詩。

9、指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0、這句話,誰能用書上的話來解釋?

11、指名說出示第4小節。

12、不忍別,終需別。你看,那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那是在述說這千言萬語,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佇立在江邊——引讀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

B(師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著友情,此時,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隻小船了,他就這樣站著,站著,看著,看著……直到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水天一色,他還在看什麼?想什麼?心裡還在默默地說什麼?

學生交流

多麼真誠的朋友,多麼真摯的友情呀,一齊滿含眷戀之情地讀:(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13、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見面啊!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起讀……

讓我們也一起隨著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送一送孟浩然吧!站起來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4、如果李白生活在現代,他一定會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你能把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

學生反覆誦讀、同桌討論。

三、小結全文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們之間的友誼,就像那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多麼深厚的情誼呀!(板書:情誼深厚)

出示:作業自助餐

1、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向對手挑戰。

2、演一演,與朋友合作,改編課本劇演一演。

3、找一找,找更多的送別詩,摘抄在採蜜本上。

黃鶴樓教學設計2

教材說明:

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都是送別詩,一首描繪的是詩人告別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繪的是詩人送別朋友的情景,體現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意。

古詩語言凝練、準確而形神兼備。課文中的每一首詩都描繪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浸潤著詩人真摯的情感。《贈汪倫》一詩展示出一幅離別的畫面:詩人乘船正要離開桃花潭的時候,好朋友汪倫深情地長著歌來送行,他踏地為節奏,邊走邊唱邊揮手。這幕送別的`情景出乎詩人的意料,使詩人感動不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別的畫面:柳絮如煙,繁華似錦,黃鶴樓下,長江之畔,詩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願離去。孤帆漸漸消失於天邊,長江之水依然浩浩蕩蕩滾滾東去。

教學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孟、帆、唯”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贈汪倫》。

3、瞭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環節:

一、激趣匯入:

學生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句,喜歡的學生可以跟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並匯入新課。

二、授新:

1、出示《贈汪倫》,指讀,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2、自己練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自讀自悟、小組討論交流詩意。(學生先回憶歸納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結合課文註釋、、結合插圖、查閱背景資料等。)

5、大組彙報詩意,其他人補充糾正。師相機點撥引導,理解詩意;並貫穿朗讀指導,結合自身體驗想象人物心情。

6、練習有感情朗讀,感受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7、指讀反饋。

8、指導、練習背誦;默寫。

9、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用剛才的學法,小組內自學。師巡視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自主性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10、大組彙報。

三、拓展

交流積累此類表達友誼的古詩,如《別董大》,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

黃鶴樓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詩,把握詩的節奏美,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等詞語意思。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2、學生會吟誦,養成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學生會根據吟誦知識吟誦,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

讀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學用具

課件吟誦音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贈汪倫》

聽過這首詩,老師的心中有種淡淡的哀傷,這讓我不禁想起畢業時與好友分別的場面。在詩人王維的眼中,離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那麼,在“詩仙”李白的眼中離別又是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同李白一起登上黃鶴樓為好友孟浩然餞行吧!

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題。

二、解詩題,知作者。

師:讀完題目你知道了什麼?(請你來說)(誰送誰、在哪裡送?“之”的含義、誰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板書:送別李白—————孟浩然)

介紹李白情況(PPT),講李白和孟浩然友誼故事。

(看來蒐集資料,是我們理解古詩的一個好方法!)

三、讀詩、誦詩。

過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場千古送別,去感受那濃濃的離情別意。

1、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老師範讀。

3、請李然同學讀古詩,師評價。

過渡:古詩有節奏美,誰來劃分一下節奏。

出示古詩(劃好節奏)指名朗讀,齊讀古詩,拍手讀古詩。

四、吟詩(給詩標註平仄。要求:平長仄短,入短韻長。)

指名兩位同學黑板上標(口訣:135不論,246分明。)平聲用“—”,仄聲用“│”入聲字用“!”韻字最長,用長橫。(標過糾正對錯,手勢吟誦,明白依字行腔)

過渡:老師覺得將古詩標出平仄還不夠,要想有感情地吟誦出來,還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這就是依義行調)請大家藉助下面的註釋,然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它的大概意思。

1、學習一、二兩句。

師:誰來說前兩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

師:這裡的“西辭”你怎麼理解?(PPT地圖)黃鶴樓在西邊,揚州在東邊,老朋友辭別西邊的黃鶴樓,去東邊的揚州,所以詩人說故人—————————(生接)西辭黃鶴樓。

孟浩然要在煙花三月前往揚州,三月的揚州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圖片)你們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美麗的景色?

柳絮如煙、繁花似錦。

師:真是太美了,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詩人卻要與老朋友分別,怎能不讓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傷悲,還有更多的話想要說,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會對孟浩然說什麼呢?

練習說話:

生:孟兄,在這繁花似錦的煙花三月,我們本可以在這黃鶴樓上飲酒作詩,可如今你卻要離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聽了又會怎麼說呢?)

生:李兄,不要太過傷感,王勃曾經說過:“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師:是啊!千言萬語都難以訴說自己心中的'那份離別之痛,帶著這種情感再來吟誦這兩句詩。

2、學習三、四兩句。

師:後面這兩句詩可以說是千古傳誦,其中蘊含的深意你能讀明白嗎?

生: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水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孤船”是誰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長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來來往往的船隻有許多,為什麼詩人只看到了一隻船呢?(因為詩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師:過境千帆皆不見,心中只有孟浩然,這是多麼深厚的友誼啊!誰來吟誦這兩句詩。

師:從你的吟誦中老師聽出來了,好友的船雖已消失,但是對孟浩然的(思念、友誼)卻沒有消失?

過渡:是啊,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所以在李白的眼中:離別就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不捨;

過渡:同學們眼看孤帆漸漸消逝,李白仍然佇立在江邊,久久不忍離去,此時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李白的心情嗎?(依依不捨、難捨難分、依依惜別)

師:你能吟誦出這份依依惜別之情嗎?(板書:依依惜別)(兩名學生吟,師評價。)

3、手勢齊吟全詩。提問吟誦。

五、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在古代,因為交通的不便,人們一旦分別,相聚就遙遙無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送別詩。你們都知道哪些送別詩?

學生反饋,老師相機出示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用剛才學習吟誦的方法唱出來。

結束語:同學們,離別是一段情,離別是一首詩,離別是一支歌,古人離別贈詩,我們再來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我們在音樂中感受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吧。

黃鶴樓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本課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並會背誦這首詩。

2、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用"暫時"、"凝視"說話。

(2)逐步學會基本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3、情意目標: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本課時教學目標:

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本上,學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逐步學會自學古詩的方法。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1、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黃鶴樓送別

2、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想學到什麼呢?

這一設計既符合"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條原理:目標控制原理,又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構建,使學生在最強的學習慾望、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課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依依惜別)

2、李白把這一情景寫成了一首詩:

(1)課件出示詩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2)配樂範讀。

(3)你喜歡這首詩嗎?自己讀讀看。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麼方法?

這樣設計以優美的畫面、抒情的音樂、動情的範讀構成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磁場,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迸發,同時讓學生自己談談"學習這首古詩可以通過什麼方法"更是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具體體現。

3、初步理解詩句:

(1)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並劃出來。

(2)讀:彙報學習體會,你找到了哪些語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與語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4)說:誰願意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課件這樣設計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預測性,而我們設計成網頁形式,可選性強,加強了師生互動,提高了教學效率。

(5)議:互相討論一下,試著把整首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又有利於教學難點的突破。有了第一課時的反覆熟讀課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詩文對應,再加上這一環節中教者的適當點拔,突破難點可謂是水到渠成。

4、師生小結:讀通順並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自由讀的基礎上一生讀。

b、你已經知道這是體現"依依惜別",怎樣才能讀得更好?

c、評讀激勵,再讀。

d、小結:體會"依依惜別"。

(2)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a、生讀中說體會(結合板書:友誼永不絕)

b、體會"依依惜別"。

(1)、(2)兩部分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順序不固定

這兩句的出示並沒有固定的先後順序,而是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使得教學過程更具靈活性,從而使教師從黑板、粉筆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開拓更廣闊的教學領域。同時我認為這一設計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

(3)誰願意分角色讀,請一對好朋友讀。分角色表演。

(4)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品讀談體會。

這樣設計既使學生在閱讀中加深感悟,體會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這一特定形式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自主實踐性活動。

3、感悟三、四句: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別"的語句。

(1)讀:個別讀。

(2)看:課件: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場面。

出示:"岸邊楊柳依依,……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這一課件的設計符合媒體組合教學多感官配合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這一課件的設計同時也體現了現代教育媒體的延伸功能,向學生提供了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現象與過程,加深了學生對"依依惜別"之情的感悟。

(3)悟:

a、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指導"凝視"說話)並在說說感受的基礎上再讀這一句。

b、提問:能談談你讀得好的經驗嗎?

c、配樂朗讀,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4)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拔學生品讀。

2、3兩部分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習順序不固定

綜觀這四步的教學,既展示了媒體組合教學的優化功能,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可謂是一箭三雕。

4、師生小結: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昇華理解,嘗試背誦。

1、讓我們將"依依惜別"之情帶入全詩的朗讀之中。

課件出示全詩及送別動畫場景,學生挑戰朗讀,讀得好的老師給配上音樂。

2、誰能儘快背下來,需要準備一下嗎?

3、師生小結: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貫徹落實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資訊"的要求,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昇華理解,通過背誦把"依依惜別"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並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自我總結,拓展延伸。

1、讀:動畫配合分角色朗讀全文:敘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詩句。

你們願意讀哪兒就挑哪兒的讀,剩下的我讀。(配樂)

2、問:(小博士提問):同學們現在誰願意告訴大家今天你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3、練:(小博士挑戰):同學們,我這兒有一項以小組開展的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

閱讀專題(1):閱讀描寫送別情景的古詩,

閱讀專題(2):閱讀大詩人李白寫的詩,我準備……,你準備怎麼做呢?

這樣設計既體現了師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還貫徹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有利於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課件配合下的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為全課又掀起了一個高潮,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動畫形象更是調動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為學生課後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鶴樓教學設計5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積累少,很難與詩人的作品產生共鳴;其次,由於古詩的語言風格離學生現有的語感相去甚遠,大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於釋義和積累背誦;最後,現在的古詩教學模式陳舊。基於以上幾點思索,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想在以下幾方面做些嘗試。

第一,交流資料,豐富文字。

在課前預習時,我要求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圍繞詩歌的相關內容查詢有關資料。如:關於黃鶴樓的簡介及美麗的傳說,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誼故事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有效地篩選、過濾,整理出有價值的資訊在課堂上和同學交流,讓學生懂得蒐集資訊對理解古詩的內容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學生在大量閱讀相關資料時,對詩歌所表達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瞭解。在課堂教學時,學生才會迸發出火花。因此,對資料的查閱和篩選豐富了文字,解決了古詩教學文字單一、難懂的問題。

第二,瞭解學情,以學定教。

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特別是很多學生已經會背這首詩的情況,作為教者該怎樣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新課程條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在上課開始,老師安排了了解學情、確定重點的環節。這樣處理可以節省時間,增加課的容量。

第三,朗讀感悟,體會意境。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在教學中,老師通過理解詩句意思、交流查閱的資料、教師的範讀、引讀、媒體課件、結合生活經驗去感悟理解詩歌的意境。然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去誦讀,去體會。在教學中,努力調動各種教學因素,把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於是,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就會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參讀,整合悟“法”。

本次教學設計,教師把兩首古詩放在一起教學,其目的很明確,不僅僅是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兩古詩有內在的聯絡,它們同是著名的離別詩,而離別的情感表達卻有所區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精讀一首,略讀一首,重點放在比較兩首詩在表達離別情感上的不同,引導學生了解送別詩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性的東西。這樣設計教學,大大拓展了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豐富了古詩解讀的文化底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背誦第一首詩。

2.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自主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3.通過朗讀,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兩位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4.在兩首古詩對比的學習中,初步瞭解古代送別詩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準確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的意境。

教學資源:掛圖 錄象片

教學流程:

一.情境匯入,揭示題意。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共同學習李白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學習之前,老師問一下:會讀這首詩的同學請舉手,會背的呢?現在老師考考大家,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首詩,誰能背一背呢?既然大多數同學已經會讀會背,那麼同學們想一想,這節課大家想解決什麼問題呢?

師:對,這節課我們學習的重點就是朗讀感悟、瞭解意境、體會感情。

師:誰來讀一下詩的題目,聽老師讀一遍,大家齊讀課題。通過讀詩的題目,我們可以瞭解到關於詩歌的很多資訊,你從題目中知道了哪些資訊呢?(送別的地點在黃鶴樓,要去的地方是廣陵,是李白送孟浩然),把題目的意思完整地說一遍。 [注意強調“之”。“之”的意思是“去”,這種用法和現代漢語是不一樣的。]

二:交流資料,資源共享。

師:那麼通過查閱資料,你還了解到哪些資訊呢?

學生可能彙報的內容:

1.關於黃鶴樓的資料:師:百聞不如一見:(播放錄影)這就是有著動人傳說的黃鶴樓,是中國三大名樓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光顧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這裡分手的,送別的地方多麼富有詩意呀。

2.關於廣陵:舊稱揚州。廣陵在盛唐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是當時的第三大城市,有著“雄富冠天下”的美譽。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麗繁華的揚州,李白多麼羨慕呀!

3.關於黃鶴樓和廣陵:出示長江圖,標出黃鶴樓和廣陵位置。理解“西辭”“下”意思。

4.關於李白和孟浩然: 師: 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寫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

師小結:認真讀詩題,可以從中瞭解到詩歌的很多內容,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知道了更多的知識,這對學習古詩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藉助註釋,弄懂詩意,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師: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結合書中的註釋和手中的資料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可以和別人交流一下。

1、指名讀第一句:指名說這句詩的意思。誰再來讀讀這句詩。你覺得把這句詩的意思讀出來了嗎?你想想,這黃鶴樓可是兩位好朋友經常飲酒做詩的地方,在這裡曾留下他們多少美好的回憶啊!而今天卻成了兩位詩人分別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該怎麼讀?帶著你的感情去讀。聽老師讀。再指名讀,大家一起讀這句詩。

2、指名讀第二句詩,你理解“煙花三月”的意思嗎?(生可能讀書中的解釋)你自己是怎麼理解的?詩中的三月按我們現在的公曆來說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時節,百花盛開,萬紫千紅。這個“煙”字實際上是個比喻,是指繁花似錦的景象,這時的江南,柳絮柳絮隨風飄散,遠遠望去,就像籠罩在煙霧裡一樣。因此稱“煙花三月”,是浩如煙海的美景。另外,“下揚州”是說孟浩然順流而下,這裡的“下”字讀的更輕快一些。聽老師讀“煙花三月下揚”。自己練習讀讀,再指名讀,全班同學齊讀這句詩。

師:這句詩被一位清朝評論家稱為“千古麗句”,老師還記得《同一首歌》走進揚州的大型演唱會主題就是這句詩,真是千古名句!

3.我們把最後兩句連起來讀,誰來試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誰來講講這兩句詩的意思。

(1)品析“碧空盡”和“唯”含義。

師:三、四兩句詩作者描寫了一個感人的場面?你體會到了嗎?(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漸漸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看到這樣一幅動人的場面,你想說點什麼呢?

(2)師: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李白思潮湧動,多麼希望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帶給老朋友啊!這江水不正是李白對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嗎?所以老師建議把“天際流” 的“流”字讀得長一些,師範讀。怎麼樣,感覺到這種情感了嗎?自己試試讀一讀。如果你還感覺不到,請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會找到感覺的。(播放錄象)一起讀這兩句詩。

4.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

四、小結:

同學們,我們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是在黃鶴樓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在煙花三月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送老朋友去繁華而美麗的揚州,這樣的離別少一些傷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們可以說李白和孟浩然的離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李白沒有什麼悲傷和痛苦,而是多了嚮往和羨慕。

五、學習《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師:是不是所有的送別詩表達的主題都是這樣富有詩意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學習王維的一首著名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完全由大家自己學要求:1 先讀詩 2瞭解詩的大意 3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麼不同?重點體會兩位詩人在送別好朋友時的心情和感受有什麼不同?

(一)學生自學

(二)學生彙報

1.指名讀這首詩。

2.說一說詩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習俗。這首離別詩編入樂府,傳唱不衰,即《陽天三疊》。

3.比較兩首詩有什麼不同?

師: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不同於李白送別好友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王維是在簡陋的客棧,在雨後的清晨送別元二去偏僻荒涼的安西,王維有些捨不得老朋友,對老朋友怎能不牽掛。如果說李白對孟浩然的分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那麼,王維和元二的離別是一種深情體貼的離別。

(三)我們試著把這兩首詩連起來讀一讀。把兩種不同的離別之情讀出來。1 指名讀 2全體齊讀。

六、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師:離別詩在唐詩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有所收穫,希望課後同學們再多找些離別詩來讀一讀,看有沒有新的發現。我們找節課再來交流欣賞。

黃鶴樓教學設計6

一、匯入

師:同學們逢年過節的時候有沒有出過遠門走親戚?你走的時候你的親戚是怎樣送你的?說了什麼話?

學生自由交流。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了現代的親友送別的場面,那麼在我國遙遠的古代朋友之間分別時是怎樣送別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書空,老師邊寫邊指導個別字的寫法)

二、新授

1、齊讀詩題

2、自讀題目,想一想讀懂了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來詩題的大意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3、師:同學們已經理解了題目,那麼請同學們讀讀詩文,看能不能讀正確,讀流利。

①生練讀;

②指名讀,指導停頓。

③師範讀

④生自由讀

⑤齊讀

⑥在指名讀。

4、過渡:讀通詩句還不能學到古詩的.精華,接下來我們來體會一下古詩中的那種真摯的感情。

師:“故人”是什麼意思?

生:老朋友。

師:要去哪裡?

生:揚州

師:什麼時間去的?

生:煙花三月。

師:三月是個鮮花盛開的季節,作者送別老友時站在長江邊上,那裡肯定開滿了各色的鮮花,詩人為什麼不寫鮮花三月,而寫“煙花三月”呢?

(師引導,想一想作者此時的心情?送別老友時的心情應該是傷感的,留戀的,那麼眼中不自覺地就有了淚水,有了淚水之後,看東西就朦朧,所以,作者把滿眼的鮮花看成如煙霧一般,那是因為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

想:你能不能體會到詩人那種因為老友分別時的傷感?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開時的那種心情。

讀:把這種心情融入到詩中,讀出來。

(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師:同學們讀的真有感情,我們再學習後兩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由這句詩你能體會到什麼?

(詩人在江邊站的時間很長,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見了,此時,他會像什麼?)

(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齡相差十多歲,當時李白還沒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揚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訪孟浩然。二人一見入故,不久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師,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詠三嘆

a看到那漸漸遠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為良師孟浩然對自己的教誨和指導,不由得吟誦···

生齊誦: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b看著那漸行漸遠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對自己生活上的照顧,又一次吟誦···

生齊誦: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c當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視線裡消失時,李白想到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見時,不覺得淚已流出,此時,他滿懷深情地吟誦

生齊誦: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小練筆

同學們,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傷心,你會對他說什麼?請你寫下來。

結束本課

師,李白和孟浩然之間那種真摯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們用朗誦來表達這種友人之間的深情厚意吧,齊誦全詩,結束本課。

黃鶴樓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誦讀古詩,並背誦。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 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讀熟課文。

2、教師:

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式】

一、揭題、解題

(2分鐘。)

1、揭題,讀題:

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2、解題:

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

(3分鐘。)

⑴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

⑵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⑶ 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4、理解詩意:

(15分鐘。)

⑴ 學生自學古詩:

(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⑵ 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0分鐘。)

⑶ 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同2學講解古詩:

教師注意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5、體會詩境:

(6分鐘。)

⑴ 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⑵ 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麼?

⑶ 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

6、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

7、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9、藉助詩境,訓練說寫:

(14分鐘。)

引導: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會是什麼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指令碼,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寫一個指令碼,指令碼要交待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們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10、學習小組合作撰寫指令碼。

11、學生自願或推薦表演,表演後師生共同評議。

12、根據表演效果,重新修改指令碼。

13、佈置作業:

(1分鐘。)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完成下面的作業:

⑴ 有感情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⑵ 《古詩三首》都寫到了春天,說說三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⑶ 蒐集並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黃鶴樓教學設計8

【設計意圖】

詩的語言的獨特性決定了,在教學古詩時,要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簡單的字眼背後的東西,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筆者認為,在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過程中,應該創設詩中的情景,品悟詩中的蘊涵的深情。讓古詩教學既充滿靈動飄逸、灑脫不羈,又洋溢書畫香氣,且蘊涵深情,是筆者追求的古詩教學的境界。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欣賞詩的能力。

3、感悟送別的不捨情結。

【課前準備】

收集寫送別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初步感受離別詩的情

1、喚起對離別的感受:

過渡:有過與人別離的經歷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2、學習古詩:

王維的《渭城曲》。

過渡:古人與友人相別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們學過一首關於送別的詩,詩是王維寫的.,詩名叫作《渭城曲》誰來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談感受:你能感受王維的心情嗎?

3、小結啟發:

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難過的事情!

二、揭示詩題、解題

過渡:今天我們又要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

1、出示詩題並讀詩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解詩題:

⑴ 通過讀詩題你知道了什麼?

⑵ 補充介紹“黃鶴樓”、“ 廣陵”的知識。

三、讀通詩句,初感詩的意境

過渡:這首詩到底寫了些什麼呢?讓我們自己去讀讀!

1、單個自瀆。

2、正音朗讀。

3、齊讀。

四、再讀探索──明詩眼、尋依據

過渡:通過多次的朗讀,你讀懂了什麼?

1、交流肯定所學。

2、小結提示:全文就記述了自己送別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詩眼:

過渡:本詩是圍繞哪個字寫的?並說說自己的理由!

引導歸納:

⑴ 靜態:

① 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

② 送別的地點──黃鶴樓。

③ 送別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別的情景──長江天際流。

⑤ 送別的心情──孤。

⑶ 動態:

① 送別的原因──故人西辭下揚州。

② 送別的經過──孤帆遠影。

③ 送別的結果──長江天際流。

4、理解感知,配樂讀詩句:

過渡:既然詩是圍繞“送”寫,那就讓我們一起送別這樣一位故友,齊讀!

五、煉情品詩意

1、感受詩中的畫意:

過渡:喜歡這首詩嗎?能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嗎?

注意引導詩的美:

⑴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似乎讓你看到了什麼?

⑵ 煙花是什麼季節,她讓你又想到了什麼?

⑶ 孤帆遠去,你還能見到什麼?

⑷ 長江是怎樣在天際流的?

2、感受詩中的情意:

過渡: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哪裡讓你感受到了情?

⑴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那是不捨。

⑵ 在煙花中送別,那是無可奈何。

⑶ 孤帆遠去,那是孤獨寂寞。

⑷ 長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注意:可畫意先上,然後上情意,(對稱結合上),也可邊說詩中畫意邊說情意(結合)。

六、延伸鞏固入詩境

1、過渡:

這樣的別離,真的讓人難過!古詩中有很多“送別”的詩。你找到了嗎?

2、交流:

⑴ 自讀: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⑵ 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一首詩,解決這是怎樣的別離!

作業:將古詩改寫成現代的散文。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重難點:

1、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欣賞樂曲《送別》,說說自己聽懂了什麼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匯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瞭解這是一首送別詩。)

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會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成為一種習俗。因此許多的送別詩被人們廣為傳誦。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課件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瞭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二、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1、指名拼音較差的學生拼讀生字、新詞。

2、指名個別讀生字,新詞。

3、觀察要寫的生字,重點指導“陵”。

4、學生練習生字的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三、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註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詩的大意再與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詩。

1、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課件出示課件幫助理解。)

2、圖文對照,理解“西辭”。板書:名樓送

3、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想象華美畫面。)板書: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詩。

1、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2、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1)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板書:目光送

(2)想象“盡”了的是什麼,無“盡”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3)討論:滾滾東流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板書:心隨送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聽範讀,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師生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高適的《別董大》。

(理解高適與董大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友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髮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5、你有特別好的朋友嗎,舉一個例子,簡單說說你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五、總結

在家裡,我們享受著親情的溫暖。走出家門,我們又將感受到友情的'快樂。願大家都能尋找到一位能夠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這首《找朋友》送給在座的每位老師與同學們,願我們與自己的朋友友誼天長地久。

六、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收集送別詩

板書: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名樓送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目光送

唯見長江天際流。 心相送

反思: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捨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藉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麼?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於一體。

教學中注重體會二:“帶著朋友的句句叮嚀,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遠望……他望到些什麼?”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啟用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當學生提到“孤帆”一詞時,我馬上設疑:“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為什麼只見“孤帆”? 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這樣用三個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字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後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捨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在古詩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題時,卻忽視了對詩題的理解,使部分學生誤認為黃鶴樓為一人名,同樣的,對於“之”字的理解也過分依賴於書本上的註釋,對於此類難理解的字詞,教師沒有單獨提出,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掌握。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們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注重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把“愛的教育”深深紮根於學生的心靈深處。

黃鶴樓教學設計10

教材解讀: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古詩的擴充套件和闡釋,古詩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話對照,情景同現,是培養學生聯絡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字。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潛心會文的過程,應給足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走進文字,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閱讀品味,領悟內容,體驗情感。通過創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動情地讀。補充部分送別詩,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紮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

目標預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

1、板書:送別

師:同學們在課前已經回憶了不少關於送別的詩。請你與大家一起分享。

學生交流《相送》《別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送孟浩然治廣陵》……

2、板書:黃鶴樓

齊讀課題。

今天我們通過這篇課文來細細品讀李白的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

二、學文悟情

1、學習課文1-2自然段

(1)介紹黃鶴樓

黃鶴樓是李白與孟浩然友情的見證地,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樓高50多米,巍峨聳立,踞山臨江,凌空而起。

出示圖片

課文中有兩個詞語寫出了黃鶴樓的雄偉壯觀。

出示:俯臨長江飛簷凌空

指導朗讀詞語

(2)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設酒送行,(板書:餞行)

a理解“煙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濃,這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可以用一個詞,也可以用一句話來說說。

柳絮飄飛,繁花似錦,春意盎然,這就是詩中所描述的——

“煙花三月”

c結合地圖理解“下揚州”

出示地圖,煙花三月,好友孟浩然從黃鶴樓出發,自西向東,前往繁華的揚州城,揚州那時候也叫廣陵。

(3)絢麗多彩的季節,在巍峨聳立的黃鶴樓上,一對好朋友就要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麼樣?出示1,2自然段

學生交流,抓住“一會兒……一會兒……”“藏”“依依惜別”

李白與孟浩然相視無語,誰也不忍開口道別。配音朗讀1,2自然段。

2、學習課文3—4自然段

(1)不忍別,終需別,終於,李白舉起酒杯說——引讀

課件出示李白的話“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

江東下,前往揚州,不只到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師:灑脫、率直的禮拜將自己滿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裡行間,請你細細品讀李白的話,從他的言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學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對孟浩然尊稱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對那些有才學有人品的人的尊稱。

生:從多個“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看出李白對孟的敬仰之情。

師:通過課外閱讀,你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瞭解?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輯清芬!

指名讀,

師:這首詩的意思是說: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願意給皇帝當欺壓老百姓的官,而在鄉村種菜種花。這樣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讀1、2句

生:孟浩然的詩篇也譽滿天下。他一共寫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僅多,還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曉》《過故人莊》……

師:的確,這些詩篇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誦。

師: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讓李白深深折服。

指導朗讀,

生:我從“兄長”和“老師”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師:孟浩然比年輕的李白大12歲,把他當成自己的朋友,兄長,老師。

齊讀

b、依依惜別之情。

學生交流

就是這樣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的朋友、兄長、老師,此時就要順江東下前往萬里之遙的揚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見面,酒請您——

引讀

為什麼遙滿飲此杯?(這酒中裝著濃濃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師徒之情。)

這依依惜別之情酒在這滿滿的一杯酒中。齊讀李白的話

板書:依依惜別之情

(2)其實孟浩然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畢竟比李白年長,他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來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請你來

品品孟浩然的話,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交流,從孟浩然的話中也體會到依依惜別之情。

a“一飲而盡”飲下去的僅僅是杯中的酒嗎?(是與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師徒情)

b“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究竟是怎樣的朋友才稱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師徒,正因為如此,兩人的友誼才象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此時的分別又算得了什麼呢,只是——(暫時分別)

板書:話別

小組分角色練讀。

(3)引讀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別,終需別。你看,那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那是在述說這千言萬語,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佇立在江邊——引讀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

b(師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著友情,此時,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隻小船了,他就這樣站著,站著,看著,看著…

…直到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水天一色,他還在看什麼?想什麼?心裡還在默默地說什麼?

學生交流

板書:目送

c齊讀第四小節

(4)他的祝福,他的牽掛就讓這滾滾的長江水伴隨友人直到揚州。千言萬語匯成了一句話——

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1)此時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板書:吟誦

配音齊讀

(2)喜歡這一首詩嗎?它是一首千古傳誦,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膾炙人口的名詩。配音背誦。

教後反思::

《黃鶴樓送別》是一首文詩兼美的文包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於“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係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嚮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朗讀這句,既可以品詩,在詩中對應“故人”、“黃鶴樓”、“煙花三月”,人、地、時盡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柳絮翻飛,是煙是霧;繁花亂眼,似雲似錦,正是陽春三月春意最濃時。在此情此景下,年輕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別同是風流瀟灑的孟浩然,別情也如詩如畫。

黃鶴樓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主動積累詩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移情換景,想象畫面,體驗情感。

讀中悟情,讀中生情,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

師:同學們,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別離意味著也許終生都難以再見。多情自古傷離別,在詩人王維的眼中,離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在詩人王勃的眼中,離別是“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樂觀,那麼,在唐代著名詩人,“詩仙”李白的眼中,離別又是什麼呢?

整體感知古詩意思,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二、讀懂詩題

⑴黃鶴樓在哪裡?

出示:黃鶴樓背景介紹。

師: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

⑵揚州是個怎樣的地方?

出示揚州風光圖。

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花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⑶體驗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讀詩題。

三、讀懂詩意

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

⑴李白為什麼要送孟浩然呢?你從哪裡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瞭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吳、越、湘等地漫遊。李白也喜歡漫遊,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的時間裡,比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內。他聽說孟浩然是個大才子,就主動拜訪他,孟浩然雖比李白大11歲,但兩位才子卻因為有著相同的愛好,一見如故,成為知己。

⑶帶著對“故人”的真摯的情誼,指導讀“故人——西辭——黃鶴樓”。

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

⑴出示“煙花三月”

①看著這四個字,讓你想起了怎樣的畫面?

②什麼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還可以說是什麼樣的三月?

③憶往昔,李白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他會和好朋友做些什麼呢?

④誦讀有關江南三月的優美詩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揚州的下換成“去”“往”等詞語有什麼不同?從一個下字你體會到了什麼?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江上總是帆船點點,而此時在李白的眼中,為什麼只看到一隻小船呢?

⑵描述送別畫面。(播放課件:送別)

⑶看了送別場面,有什麼話想對李白說?

四、體驗詩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語言就是詩句,詩是要讀的,還要儘可能地讀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讀古詩(配樂:高山流水)

女同學柔情地送別。(女生齊讀。)

男同學深情地送別。(男生齊讀。)

一起豪壯地送別。(齊讀)

五、拓展延伸

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讓我們誦讀一些送別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濃郁的離別之情。

出示: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板書: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 孟浩然

難捨難分

黃鶴樓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與要求]: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利用多種渠道瞭解武漢黃鶴樓人文景觀及文化底蘊,並通過資訊科技手段獲得資訊。

2、能力目標:能運用搜索引擎(百度搜索)搜尋網上有關介紹黃鶴樓文化的文字、圖片能及視訊等資訊,並能夠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收集整理儲存到指定的資料夾內。

3、情感目標:通過了解黃鶴樓的一些資訊,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道德情操。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武漢黃鶴樓的有關知識

教學難點:將蒐集到的資訊整理,儲存到指定的資料夾

[教材分析與教法建議]

教材分析:話說黃鶴樓(上)是武漢版國小資訊科技教材第5冊第15課內容,教學物件是五年級學生。這節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利用各種資訊科技手段瞭解黃鶴樓的一些人文景觀及文化底蘊,並能夠利用搜索引擎(百度搜索)在網際網路上搜索黃鶴樓的有關資訊,目的是提高學生在網路環境下蒐集、儲存,整理、展示資訊的能力,以及進一步的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建議:

通過學生的知識結構來看,學生已學過網路操作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可利用專題學習網站來組織教學,在網站中,提供黃鶴樓的一些資訊及視訊供學生欣賞和教學使用,也可提供一些技術支援相關版塊,如,百度搜索的使用方法的相關視訊等供學生自學,甚至在對學生的小組分工上老師也可使用專題網站進行展示,讓學生自選,最後在作品的儲存和展示上,建議老師讓學生將儲存的資訊上傳到相關的欄目,然後由各小組推選一人,開啟本組所上傳的欄目進行小組展示(如:傳說、歷史、詩詞、景點)等,最後可組織全班的同學採用各種形式,如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投票等方式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

教 法:創設情境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分組合作

教學資源:主題學習網站等資源

一、激情匯入

專題網站出示黃鶴樓視訊。

師:同學們,看了剛才這段視訊,你們知不知道上面說的是哪個地方呢?你們去過這個地方嗎?你對它有什麼瞭解呢?

生:視訊中介紹的是黃鶴樓。我去過這個地方,我知道黃鶴樓在武昌,他的歷史非常悠久,黃鶴樓裡面有很多的詩和字,站在黃鶴樓的'最上層可以看江長江……

師:你瞭解的可真多呀!

師:同學們,我們武漢的黃鶴樓,可有著“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呢!今天呀,老師想辦一張電子小報專門來宣傳一下我們黃鶴樓的文化,來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黃鶴樓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但是老師手裡所掌握的資料還不夠全面,想請同學們來幫忙蒐集一些有關武漢黃鶴樓的資料,同學們願意和老師一起來完成這個任務嗎?

生:願意!

二、自主學習,相互交流

師:好,要想蒐集資訊使用什麼方法最簡便、快捷?

生:討論(查資料、問老師、親自走訪、運用百度引擎搜尋)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正確,哪種方法最簡便呢?

生:運用百度引擎搜尋

師:請同學們登入我們的專題學習網站中的請跟我學版塊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學到了些什麼呢?

師:請一名學生上吧來跟同學們演示一下百度搜索的方法。

師:剛才這位同學掌握的非常的熟練而且介紹的也非常的詳細,下面同學知道了嗎?

三、明確任務 掌握規則

師:開啟專題學習網站,出示四個任務(主題)[黃鶴樓的傳說、黃鶴樓的歷史、黃鶴樓的詩詞、黃鶴樓的景點介紹]並附說明。

規則:三人一組小組合作

學習任務:

1、各小組討論選擇一項任務作為本組的搜尋物件;

2、在共享文件內建立與任務名相一致的資料夾,將資料儲存在資料夾內;

3、將所搜尋到的相關的資訊上傳到專題學習網站中的相對應欄目中;

4、每組選派一名學生展示本組搜尋的資訊並做簡要的介紹。

四、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師: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分成四個小組。

師:好了,同學們開始行動吧!

教師巡迴指導

師:下面請一個組的同學來展示一下你們組所搜尋的資訊!

師:資訊蒐集的非常全面,同學們你們是不是這樣做的呢?

師:下面請蒐集完資訊的同學將你們的資訊,進行整理然後將他們上傳到我們專題學習網站中相對應欄目。

五、成果交流評價

通過同學們的分工合作,各組基本上完成了任務,下面請各組來展示一下你們成果。

師:組織學生生生評價,教師做總結評價。(或者組織學生瀏覽各組的作品,進行投票)

評比表彰

師:總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都表現的非常出色,通過同學們的幫助,老師獲得了很多有關黃鶴樓的有關資訊,下節課我們將利用這些資訊製作電子小報,向全世界來展示“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的風姿,同學們有沒有興趣!

黃鶴樓教學設計13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絡、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詩人李白在送別朋友孟浩然去揚州時一方面年輕的他一方面嚮往揚州的繁華一方面又捨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匯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已知的關於朋友相送的古詩,並說說你喜歡它的原因,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並通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然後,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裡,我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裡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後,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回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你知道哪些關於朋友送別的古詩?

2、為什麼喜歡它?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朋友相送的古詩,生讀題目。

4、解題:

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裡?“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誰嗎?

6、黃鶴樓在哪兒呢?師生交流,激起同學們對黃鶴樓的嚮往之情。

(出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圖。)

二、流利地讀詩

1、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卡片:鶴浩陵辭州孤帆碧惟際每個字讀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讀這首詩,把它讀流利。

4、認字組詞;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浩:這裡指名字中的一個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聯絡孤帆來解釋;

惟:聯絡惟見來理解。

5、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6、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字音、節奏等);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麼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⑴ 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⑵ 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⑶ 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裡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穫,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煙花:柳如煙,花似錦。

三月:陽春三月。

下:順流而下。

碧空:藍天。

盡:消失。

惟見:只看見。

天際:天邊。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坐著船順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華的揚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華的揚州城裡看看。我站在黃鶴樓上一直看著看著,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飄越遠,慢慢地消失在藍天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麼不一樣呢?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想想作者李白此時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來朗讀這首詩。

3、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

指名背,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給出一首送別的詩:

長江之濱母送別,荊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學成歸,寸草才可抱春暉。

2、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是講什麼的?

3、喜歡嗎?為什麼?

4、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揭示謎底,是老師自己寫的。

5、師小結:

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

六、佈置作業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麼作業?

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

黃鶴樓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5課(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精讀課文,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古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揭示課文中重點語段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黃鶴樓送別》(讀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這裡是誰為誰送行嗎?

3、是啊,朋友即將遠去,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請大家再讀課題。

二、細讀課文,體驗情景。

(一)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現在,讓我們隨李白一起登上飛簷凌空的黃鶴樓送一送友人吧!

2、齊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

3、當時的景色是多麼迷人呀!你能來描繪一下嗎?

結合學生的回答,師小結:對,柳絮飛揚,煙霧迷濛,繁花似錦,這就是煙花三月的美景。

4、引: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在這離別之際,他們是在欣賞這煙花三月的美景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5、或許兩人都不願意去破壞對方的心情,或許兩人心中都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或許……太多的或許,真是耐人尋味!讓我們再讀第一、二自然段,再來體會一下深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過渡: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於,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湧上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

(生接讀)“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2、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後說道:……

(生接讀)“王勃說得好,‘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出示這一段話。)

3、四人小組分角色讀對話。反覆誦讀、討論:哪些詞句體現了兩人間的.深情厚誼?從哪裡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捨之情?

[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又有利於教學難點的突破。有了第一課時的反覆熟讀課文,再加上這一環節中教者的適當點拔,突破難點可謂是水到渠成。]

4、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把這噴湧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用朗讀表達出來。

5、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

[這裡對這一自然段段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

6、指名錶演。

[這樣設計既使學生在閱讀中加深感悟,體會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這一特定形式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自主實踐性活動。]

三、品讀詩文,融入情境。

1、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出示)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這樣設計以優美的畫面、動情的範讀構成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磁場,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迸發。]

2、生自讀,邊讀邊體會,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不捨之情?

3、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師生一起吟詩。

詩句的語言是如此簡練,卻同樣表達了李白對杜甫依依惜別之情。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看看文中哪些語句是詩句的具體寫照,找出來,讀給大家聽一聽。

4、孤帆漸漸遠去,終於融入到碧水長波之中。李白久久地佇立在江邊,剛才分別時的話語仍在耳邊迴響,往日一起飲酒作詩的歡樂場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閃現,一種淡淡的離愁在心間瀰漫著……

如果李白生活在現代,他一定會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你此時會說些什麼?

5、朗讀成誦,深情縈繞。

讓我們一起佇立江邊,目送白帆遠去,深情吟誦這首詩吧,會背的可以閉上眼睛想象情景來輕聲吟誦。

指名背誦。

6、此情此景將如李白的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一樣,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綜觀以上教學過程,既展示了媒體組合教學的優化功能,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可謂是一箭三雕。]

四、小結拓展。

在古詩中像這樣反映朋友離別的詩作還有很多,課前老師佈置了一項作業,請同學們蒐集一些這方面的古詩,現在就請同學們把自己蒐集到的送別詩向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出示並介紹自己蒐集的送別詩或詩句。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貫徹落實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資訊”的要求,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昇華理解,通過背誦把“依依惜別”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並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蒐集資料的方法。]

五、作業。

1、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背誦以下反映送別情的詩句(點擊出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板書:

黃 鶴 樓 送 別

依依不捨

李白 孟浩然

深情厚誼

黃鶴樓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採取多種朗讀形式,感受詩中的氣韻。

2、品味感受詩歌所體現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瞭解詩中涉及的傳說,感受作者對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學步驟

一.匯入:

A.提問: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各名文?

湖北:黃鶴樓 崔顥《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范仲淹《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 王勃《滕王閣序》

B.講故事:傳說李白登臨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詩而作罷,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二.朗讀:

師範讀,生齊讀.

強調注意節奏(音韻兼顧意義),及聲調的抑揚、速度的急緩

(如:讀“空”應低沉婉轉,聲音略為延長;“晴川”句可讀得恬淡自然。)

三.師生探究:

A。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它對仗工整,用詞優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現這麼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一句。“歷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它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生4:我喜歡“白雲千載空悠悠”句。給人一種悠閒適意的感覺。

生5:不。這句我感覺到的不是悠閒,而好像是孤獨寂寞。因為“空悠悠”顯得空空蕩蕩,使人頓時心生惆悵。

生6:我喜歡“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煙霧迷朦,真彷彿人間仙境。

生7:我讀來煙波浩渺,卻又聯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詩人也因此而生離愁別緒吧。

師:(讚賞地)同學們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解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析了詩的韻味,意境。它確實通過描寫詩人登臨黃鶴樓的所見,表現詩人的思鄉愁緒,這從最後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剛才同學們爭論“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敢於有自己的見解。首聯和頷聯中都出現了“空”字,詩人登上此樓,發現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樓宇,天地間也只有漂渺無依的浮雲,理解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點頭)千年已逝,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在這種清廖孤寂中詩人自然生髮歲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點頭)。

(品味與爭論使同學們覺得自已是課堂的主人。)

B.那麼,你對這首詩有沒有不滿意的地方?

生8:“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句,寫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給人清新可人的感覺,為何下句卻突然轉寫“愁”?

生9:頭三句每句中都有“黃鶴”二字,好像顯得重複羅嗦?

生10: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

生分組討論,力求每人都能談出自己的見解。每組推舉一個作中心發言。

生11:連用“黃鶴”三字,我們組認為是在強調黃鶴樓的得名,還可引人想象鶴的翩然身姿,仔細品去,回味無窮呢!

生12:仙人騎鶴西去的傳說讓人神往,三個“黃鶴”不僅讀來不覺累贅,反而不斷強化了傳說給人帶來的飄逸之感,當然更有仙人騎鶴而去的無限悵惘……

生1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有同學認為寧靜,舒暢,是沒有將全詩統一起來讀,詩人在登臨黃鶴樓時,看“白雲千載空悠悠”,心中就有歲月悠悠,世事蒼茫之感,那麼再研究“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我們認為應看作是一種悽美。

生14:我們在研究這一句時,揣測作者是不是一種反襯--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師(感嘆):是啊,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生15:剛才有同學提出“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這個問題,我們討論的結果是:詩人寫作此詩並不是為了表現黃鶴樓的美景,而是表現詩人的悵惘,思鄉之情。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討論的結果並不在於對錯,同學們只要能談出自己的見解,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了品味,解讀,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脫離詩意去信馬由韁,而應在瞭解詩人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盡情去想象,去發揮。

(求異思維,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勇於質疑。)

四、拓展,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訓練學生表達能力。

這首詩不僅寫景,還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每一句都可說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畫,老師選擇了其中的一句,根據詩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體會,寫成一段小文,請同學們也模仿著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充分發揮想象,綴珠成文。

師示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金碧輝煌的黃鶴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愈發顯得巨集偉與壯麗。登臨此樓,仰望長空,一碧如洗,唯有白雲千朵,懸浮於天地之間,沒有一絲雜色,就是那樣不沾煙火氣地潔白,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悠悠地飄蕩。胸中的一切彷彿都被盪滌而去,怎麼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漢水平原黃鶴樓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在風的吹動下,那披著綠衣的生靈也會慢慢地跳起舞來,顯得那樣快樂活潑。再向黃鶴樓的東北角望一望,那彷彿是一個世外桃源。在那個美麗的鸚鵡洲上,鮮嫩的芳草長得極其茂盛,讓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撫摸,聞著它,似乎也正散發著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漸漸向西方墜落,遠處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農具準備回家。想想自己,還在遙遠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霧氣波濤,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時才可走完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兒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兒?天色漸漸暗下來了,心中的歸思,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18:“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鳥歸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團聚,那嘻嘻的笑聲多麼認人羨慕!日暮降臨,一切都模糊起來,陰沉沉的天空中夾著一道道紅霞,如長江之浪一湧而來,又如烈火在燃燒。不遠的江面上,霧氣漸濃,我不知不覺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鄉之念。美麗溫柔的故鄉在我眼前閃過,在我腦中停佇。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滿笑聲的家,回到那能洗淨我腦中胸中愁絲的家!

(片斷寫作,雖有些描寫與詩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並能用優美的文字表達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一首詩,理解了一位詩人,討論了兩個話題,寫了一段文字,收穫可謂大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