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4.43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三節《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三節《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

第三節《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1

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課文,雖然篇幅長,但內容易懂,學生學習時可運用前面學到的閱讀方法,使已有的語文能力得到鞏固和提高,並從黃河變化這件事受到啟示,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1、教學目標

修訂後的《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大綱》同時也指出,語文教學要注意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絡,因而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認知目標

①瞭解黃河的變化和黃河變化的原因。

②瞭解治理黃河的關鍵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標

①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

②通過閱讀後聯絡實際談體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③利用討論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目標

通過文字、圖片、聲音、電影等各種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從黃河變化這件事中得到啟示,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黃河變化的原因及科學治理黃河的方案。難點是理解“河道、河床、懸河、水土流失”等詞語,弄清黃河變化的兩個原因的相互聯絡。

二、設計意圖

傳統的教學結構,侷限於實現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掌握和鞏固知識的近期目標,而以發展與創新為主題的現代教學結構的目的,在有效地實現此種近期目標的同時,更追求培養學生探索、創造精神、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潛在的智慧,增進民主和競爭意識的遠期教學目標,實現知識教育和發展教育的雙重價值。為此,本課教學主要採用“以學定教”的課堂結構,並輔以“情境教學法”。

“以學定教”的課堂結構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並強調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因此,課堂教學要以學生自我活動為中心,力求引導各層面的學生根據自己知識的“空白”提出疑問,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參與討論、交流、歸納、啟用學生的內在動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變繁瑣的“講”和“問”為適時的“啟”和“導”,變牽著學生走為服務於學生;學生變被動的“聽”和“答”為主動的“說”和“思”,變少數人的發言表演為人人蔘與的主動學習;教學變師生間的單向交流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

三、教學程式

(一)觀看電影,引入課題

在我國南方的學生對黃河雖有所瞭解,卻未親眼目睹過,難以想象黃河變化後的.凶猛暴烈,為此,我在匯入課題時,先播放一段電影,讓學生增強對黃河的感性認識,體會到河水在河床中是那樣的放蕩不羈,要是缺口,後果難以想象。

(二)學生簡要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黃河的知識。

(三)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提問。

課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因此可利用它來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說說想了解什麼。

(四)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自讀課文。

(五)學生彙報讀書所得。

1、學生彙報時要說明自己讀懂了什麼,是從文章中哪裡讀到的,用文章中的語句加以說明。

2、師生評議或補充。

(六)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將問題投影到大螢幕,並以這些問題組織教學。

1、對於難懂的詞語,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利用圖片或電影幫助學習理解。

2、對於綜合性較強問題,如黃河變化的兩個原因之間有什麼聯絡,可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每組學生派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再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加深理解。

3、在學生對黃河變化原因有了深刻的認識後,教師順水推舟,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科學家的治理方案怎麼樣?”

(七)總結延伸

1、我們從黃河的變化中應吸取怎樣的教訓?

引導學生回顧九八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災造成的危害。

2、你讀了這篇文章後想說些什麼,又想做些什麼?

引導學生談體會,讓學生各抒已見,激起學生把環保意識化為具體行為,使課內學習向課外實踐自然延伸。

第三節《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2

“黃河的治理”是國中地理新課改人教版八年級第二章第三節“河流”中的內容。本部分教材主要圍繞著對黃河的整體評價,黃河各河段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方案的研討而展開的。重點在黃河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治理上。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重在獲取圖文資訊的能力、推理分析的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學習“黃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感,而且對培養學生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是有益的,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從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讀圖說出黃河的發源地、流經省區、注入的海洋、長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點。

(二)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學會用地圖等資料,說明黃河的基本概況;能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資訊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分析黃河作為我國的“母親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喚起學生對治理黃河、保護黃河的責任感,並逐步樹立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分析黃河為中華民族所做出的貢獻及帶來的災難,瞭解黃河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探究黃河治理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有關資料和已有知識儲備,探究黃河所產生問題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活動探究法

教學準備:黃河多媒體課件、黃河壺口瀑布等景觀圖片及“中國地形圖”等材料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播放“中央電視臺黃河調水沙特別報道”的聲像資料資料中白巖鬆說:“如果把黃河比作我們的母親,母親病了,我們要對她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間,黃河會治好了病有美了容。”據此提出問題:母親病了,得了什麼病?如何治療?怎樣進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這一節課讓我們來扮演醫生,瞭解黃河,找出“病因”,“治療”黃河。設計理念: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其探究興趣。

二、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為什麼把黃河比做母親?教師提供資料:“我國乾溼區分佈圖”“濟南每年引黃河水5.4億立方米”等飲水資料,劉家峽電站、河套平原、華北平原等景觀圖片。

學生活動交流發言:從教師提供的資料中,感性認識黃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

小結黃河的奉獻: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設計理念:通過了解黃河的奉獻,激發學生對黃河的'感恩之情,為下面“母親病了”做進一步的感情鋪墊。

三、黃河的概況

教師講述:我們現在作為黃河的醫生,想要了解黃河的“病況”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黃河的基本概況。教師提供資料:“黃河水系圖”“中國政區圖”“中國氣候型別圖”等。

提出問題1:黃河發源於哪裡?注入那個海洋?上、中、下又遊是如何劃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學生活動:讀“黃河水系圖”回答問題,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東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為界;中、下游以孟津為界;主要支流遊渭河、汾河等。

問題2:黃河流域地形、氣候分別有什麼特點?中、下游分別流經哪些省級行政區、地形區、氣候區?學生活動:讀“黃河水系圖”“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型別圖”,做出回答。黃河流域以高原、平原為主,氣候型別主要有高原山地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黃河中、下游流經的省級行政區主要是山西省、陝西省、和河南省、山東省;流經地形區主要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流經地區的氣候區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設計理念:通過讀“黃河水系圖”,讓學生學會分層讀圖和提取有效資訊的基本技能。教師提供資料:黃河與世界許多河流比較表和黃河水的景觀圖片。提問:通過讀圖和表,你對黃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學生回答:黃河含沙量大。

教師講述: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這是母親河的病,而且病的很嚴重,急需治療。

四、黃河憂患

教師講述:黃河母親的“病情”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病因”是怎麼產生的呢?讓我們繼續扮演黃河的醫生,一起來探究。

環節1:教師提供資料:黃河的“化驗報告”——“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問題1:黃河個河段泥沙含量有什麼變化?學生活動:讀圖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輸沙量的資料,討論分析資料的變化認識黃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較小、中游劇增、下游略減”的特點。問題2:黃河下游有什麼特點?學生活動:繼續讀圖,仔細觀察,認識黃河下游“流域面積狹窄,無大支流匯入”。

環節2:教師提供有關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的資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視訊“中國地形圖”“黃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佈圖”。

問題:黃河中游為什麼泥沙劇增?下游為什麼流域面積狹窄,並無大支流匯入?學生活動:根據資料和所學知識探究(教師根據學情給予提示)。

探究1:從黃河下游地形特點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減慢,泥沙沉積,河床抬高。正因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積狹窄,無大支流匯入。探究2:問題: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麼危害?學生活動:讀閱讀材料結合活動題,認識黃河水災危害之大,明確“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間的關係。

環節3:學生歸納:黃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環節4:問題:黃河母親還有哪些“病症”?學生活動:在讀“黃河的憂患”圖,及教材P50-52活動中的相關資料,簡單瞭解黃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斷流等問題。

設計理念:本環節採用了探究模式,將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由於內容較多,課堂時間有限,在內容處理上要注意突出重點,詳略得當。過渡:“黃河難治根在泥沙”,請同學們再次扮演黃河的醫生,為母親河開處方。

五、根治黃河

教師提供資料:最新的黃河調水調沙視訊資料及資料,“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圖,黃土高原植被變化資料。問題1:“調水調沙”對黃河治理有什麼作用?學生活動:認識“調水調沙”對治理黃河的重大作用。教師講述:“調水調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標不治本。

問題2:那麼如何為黃河調理治本,治理黃河的關鍵——黃土高原地區呢?學生活動:讀“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圖”,討論分析,得出治理黃河關鍵在於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區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問題3:針對黃河各河段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如何開“處方”?學生活動:針對黃河各河段提出相應的符合科學人地觀的治理措施。河段開發利用與治理措施

上游梯級開發。修水庫、建立水利樞紐工程。

中游陡坡植樹造林、緩坡修梯田,溝壑打壩淤地等。關鍵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師講述:同學們可以通過閱讀黃土高原地表植被變化的相關資料,瞭解治黃的成就。設計理念:本環節重在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地觀,選擇新的熱點素材對知識進行重組。目的有三:

一、啟發學生積極發散思維,水到渠成形成過年:

二、不拘泥於具體的知識框架,突出重點。

三、拉近學生與陌生知識之家的距離,是學生親知善學。

六、課堂小結:短暫的學習也許遠遠達不到你對黃河瞭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黃河更多資訊,詳情可閱讀《黃河兒女》類報刊雜誌或登陸黃河網等,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小論文或演講稿、手抄報等適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說黃河》,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黃河原來的美貌。

七、作業:課後練習板書設計

第三節河流與湖泊——黃河的治理

一、黃河的地理概況

二、黃河的奉獻

三、黃河的憂患

四、黃河的治理

教學反思:黃河的治理一課圍繞黃河治理的措施時,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言,有的學生說黃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樹造林,有的說應不斷加固黃河大堤,有的說應充分利用黃河水來灌溉西北乾旱地區,還有的說應建更多的水庫防止黃河氾濫等等。教師對這些同學一律給予肯定的表揚,反思之後認識到沒有給予深入評價。師生互動教學要體現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上面師生互動活動似乎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對待的原則,其實並未做到:學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處,教師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同時也要進一步提出問題與學生進行探討,這才體現教師在知識,同時教師又畫龍點睛又凸顯出教師的權威性。如上針對有的同學提出將黃河水用於充分灌溉西北地區,師可以表揚其點子不錯,同時又要指出黃河水量有限,目前黃河上中下游河段時常斷流,因而盲目發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黃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學生的認識又向前邁出一大步。課後評價:

1、教師的教學設計能貼近學生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學生能有內容可回答。

2、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注重發揮地理學科的特色,在指導學生讀圖、用圖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緊緊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較好地將“學為主、教為導”課程理念落到了實處。,

4、這節課也可能會出現不足之處:一是教學節奏出現了不夠協調的現象,顯得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二是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還沒有進行充分的預見。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沒有進行詳細的分析,對教師如何進行討論過程的引導關注不夠。

第三節《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3

第二單元主要從我國的地形、氣候、水文三個方面介紹我國的自然環境。在水文方面重點介紹了黃河和長江。黃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也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學習黃河對認識我國自然環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懸河具有重要意義。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是學習氣候的延伸,又是下面學習水資源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目標:瞭解黃河的源流概況及各河段的特徵,掌握黃河存在的問題及治理黃河的措施,通過讀圖、填圖,使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運用地圖等資料,說明黃河的概況,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措施,從而提高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地理資訊的能力。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黃河的貢獻與危害的學習,讓學生學會辯證地分析和看待問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黃河各河段水文特徵及治理措施。

本節課的難點是黃河各河段的環境問題及黃河的治理措施。我確定的依據一是教材內容,黃河的治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複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總結出黃河的治理措施。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詳講的內容是河各河段水文特徵及治理措施。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和圖形圖表演示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整合並顯示在螢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網際網路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網際網路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尋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黃河的水文特徵和治理措施”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一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激趣設懸,採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利於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本節課在匯入過程中,首先設定懸念即黃河容易氾濫,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那為什麼黃河又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呢?然後播放黃河概況的影片,匯入新課,這種直觀的匯入法有兩個優點:一是設定懸念吸引學生激起他們急於探求結果的好奇心。二是使用直觀的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部分內容是黃河的概況,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圍繞著黃河流域輪廓圖來進行講解,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成巨大的“幾”字形曲折東流入渤海。在黃河輪廓圖讓學生找出黃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分界點。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1.黃河有哪些主要支流?2.黃河干流流經哪些省區?3.黃河流經了哪些主要地形區?4.黃河對兩岸人民有什麼貢獻?這樣處理的依據有二:一是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變靜為動,增強了直觀效果。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然後承轉,黃河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了巨大貢獻,但是黃河自古多氾濫,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黃河為什麼容易成災呢?引出黃河的環境問題。

黃河的環境問題也就是黃河危害的根源,在上中下游河段各不相同。這部分內容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如果處理好,下一個難點黃河的.綜合治理就會迎刃而解,在這個問題上我先讓學生看課本找出黃河各河段的環境問題。我再結合圖表進行講解,這樣深入淺出的突破了難點。(如圖)

在黃河上游地區氣候趨於乾旱,植被遭到破壞,荒漠化嚴重,因此水源遭到破壞,而且黃河流域用水量急劇增加,引發黃河斷流。

中游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疏鬆、植被破壞嚴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

下游黃河進入華北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坡度變緩,河道變寬,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大量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形成“地上河”。

凌汛:

然後再結合圖表向學生講解凌汛產生的原因。

這樣處理可以使複雜的多種地理因素,如氣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清晰地在圖表中體現出來,增強直觀效果,變難為易,找出各河段的水文環境及地上河的真正形成原因,還可以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培養了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黃河危害的根源找到了,在處理下一個難點——黃河的綜合治理上,我採用先設疑問,再讓學生合作討論,最後我做歸納總結的方法解決,這樣既可訓練學生髮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上游地區主要問題是水源破壞,因此要植樹造林,修建水庫、防止汙染,保護水源。

在中游地區主要問題是植被破壞,河水泥沙含量大,因此要植樹造林,進行水土保護綜合治理。

下游地區形成地上河,容易氾濫成災。因此要築要堤束水,加固大堤,確保安全。

這樣根據因果關係找出解決對策,一目瞭然,學生容易理解記憶。還可以讓同學們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環保意識,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選擇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圖題,考查學生用圖、填圖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本節課的板書我是如下設計的:

這種網路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更加完整。然後結合板書對本節課進行總結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佈置作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在南陽淅川縣,為了向北京等地區輸送潔淨的水資源,我們應當採取哪些措施保護水源?蒐集相關材料,上交一篇作文。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學習並積極參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