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的要訣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9W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

教學設計的要訣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同和教師在課堂上會演繹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儘管有規定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內容以及要求,卻沒有固定的臺詞。課堂教學給予教師充分的時空,可以自由馳騁、自由探索,其關鍵在於把學生引向何方,這需要教師潛心研究,對課堂教學開展精心設計。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變化的過程,學生是生動的獨立的主體,在課堂上他們主動求知,主動探索;教師是這一動態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長期以來,教師在教學中較少地考慮學生的需求,而將注意力較多地放在自己如何教方面。關心的是自己的教學思路。課堂教學設計則要求教師系統而全面地關注和解析教學的方方面面。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那麼,課堂教學設計究竟是什麼呢?

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在創造性地思考、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實施方案,為成功教學繪製藍圖的過程。這也是教師發揮創造才能的過程。完整的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設計、教學起點的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選用設計、教學評價設計、課堂教學結構設計等等。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呢?

一、解讀教材、分析教材是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一步

解讀教材就是要吃透教材,要尋找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尋找和識別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材因素。在此基礎上選擇、組織需要講授的內容。

解讀並分析教材還要注意研究教材的學科學習方法。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必要的學科學習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從問題的提出,到假設,再到提出模型,確定研究物件,通過實驗或例項使學生形成表象,再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規律、方法等等,有其自身特殊的記憶體規律。

通過解讀和分析教材,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的作用在於:導向---外顯、起動--溝通;凝聚---合作。一個有效的教學目標可以有助於教學內容的組織、材料的選擇、教學方法的調適、教學手段的優化,從而減少教學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瞭解學生、關注學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二步

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自主發展有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根據學生已有水平來設計教學。教師還要全面瞭解學生心理髮展的一般特點,以學生的特點為依據,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安排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營造適合於學生內在條件的外部環境。通過測驗、談話等方式來關注學生的知識準徵和能力水平,教師要悉心觀察、關注學生活動,不斷研究怎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進入最佳狀態。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是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三步

設計教學方法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把握主體性原則以及知識與情感並重的原則。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個性智力差異及能力發展水平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以學生髮展為本。而教師,則應揚其所長,發揮自身優勢,主動積極地適應學生的發展。教學方法的設計既要設計教的方法,又要設計學的方法,兩者有機結合,層層推進,一方面不斷學習、研究教的'方法,另一方面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和調控。

新課改特別強調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為情境建構的教學方式。首先,設計問題情境。在研究學生學習心理過程的基礎上,創設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充分參與,以此獲得個體生命的體驗,在體驗基礎上獲得個體的發展。其次,設計協作情境。學習是社會性的活動,是師生的交往互動。設計創作情境,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途徑。教學媒體的選擇要以當時當地的實際教學設施為基礎,並考慮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群資源,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隨著學校教學條件的普遍改善,者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教學媒體越來越豐富,而且越來越先進。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創造更為豐富的物質條件,並重視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給學生提供廣泛參與的機會,使教學媒體實實在在地服務於教和學,是教學媒體選擇應把握的原則。

四、教學評價設計是教學設計的第四步

教學評價應以目標為依據來設計,要注意教學評價的完整性,它包含認識目標評價、操作目標評價、情意目標評價等。教學評價設計可以從以下角度去思考:學生的投入程度和參與情況如何;學生的活動量和思維量是否足夠;學生是否都在其不同層面上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功感;師生互動狀況如何;學生知識的掌握及其拓展狀況怎樣等。

五、把握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是教學設計第五步

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應注重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將自學操作引進課堂,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部分。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應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獨立實驗、獨立工作的能力。

2. 設計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的課堂教學結構,使課堂教學結構適應於學生認識發展規律和心理活動規律。例如,一般新課,首先從複習舊知或演示、操作入手,經過分析比較、討論研究、概括歸納上升為理性認識,再通過演算操作、朗讀等練習或訓練性環節加以鞏固並轉化為能力。這就是認識規律對於課堂教學結構的規定性。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運用認知衝突、表揚鼓勵等方式,使課堂教學適應學生心理狀態的需要,從而達到教學發展和學生心理活動發展的同步。

3. 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應注意其針對性和適應性,即把握教材特點並注重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可以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學習特點的學生設計層次分明、教學策略各異的課堂教學結構。

4. 建立反饋機制。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從有利於教學反饋的角度出發,強化課堂教學結構的反饋性。比如,對重點教學內容的研討和評論,集中和分散作業相結合的課堂練習及評析等,都是有利於課堂教學雙向反饋的結構環節。

5.注重課堂教學結構整體效應的有效發揮。設計課堂教學結構,要關注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絡及關係銜接的自然,環節與環節協調有序,從而組成具備整體性功能的有機結構。成功的教學設計,是獲得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要切實改變教學觀念,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潛心鑽研教學設計,勇於開拓創新,啟用學生學習主體精神,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六、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還應注意幾個問題

1.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要避免完全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非弱化教師主導地位,要避免極端、片面地以學生為中心的傾向。

2. 面向全體學生並重視個體差異。如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有所提高和發展,這是作為教師始終要思考的問題。其基本準則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起點是不一樣的,課堂教學起點的設計就是要保證學生在其自己的層次上吃飽、吃好。

3.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由知識本位向注重學生髮展轉化。教師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本。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分析學科知識對於學生獨特的發展價值,服從並服務於促進學生有個性的、持續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教師還要有全人觀念。要把學科知識的增長過程同時看成為學生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此外,還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要將學生的差異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4. 課堂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各個學科的綜合,考慮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同活動。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認識時間》後佈置了這樣的作業:關於時間老人還有許多故事,請同學們運用查閱資料、上網查詢、詢問長輩等方式來了解更多關於時間的知識,並寫一篇介紹時間老人的週記。這一份作業綜合了數學、天文、地理、語文等多方面的知識,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因而深受學生的歡迎。綜上所述,我們誠懇建議:當我們沉浸於課堂教學設計時,除了考慮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等等之外,還要考慮如何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使得各個教學環節和整個系統有機地、和諧地動作。讓我們多問自己幾句:這樣的設計可行嗎?這樣的設計究竟有利於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還有更恰當更合適的設計嗎?這樣的設計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若出現了,該如何處理?這樣深入地思考,精心地準備,潛心地研究,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理想才能成為教學實施後的現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