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草原》教案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4W

教學目標:

《靜默草原》教案設計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並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

2、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學習並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4、通過本課的學習,並比較《敕勒歌》,嘗試探究散文與詩歌的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具:

幻燈片

預習內容和要求:

查詢生字詞。

熟讀課文,以2——5句話來表達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真實感受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複習舊課:

1、背誦《敕勒歌》

2、提問:《敕勒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怎樣的草原風景畫?(蒼茫遼闊)

二、檢查預習,同時匯入新課: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為我們展示了草原的蒼茫與遼闊,氣勢雄渾奔放。同樣的蒼茫與遼闊,在鮑吉爾·原野的散文《靜默草原》中又是怎樣表現呢?它與《敕勒歌》在風格上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要通過對《靜默草原》的欣賞,從中感受散文在抒發情感時所散發的別樣風情。

2、提問檢查預習第2項:談談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體會(按:實際授課時,注重學生的體會,加強互動,總結學生的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體會在講課中或增或刪一些內容。)

(確定:文章總體風格:細膩、柔情、深沉、睿智)

三、學習新課

1、作者介紹:

⑴當們想到蒙古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徵: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⑵幻燈: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注:鮑吉爾·原野成吉思汗後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祕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⑶以上是對作者的簡單介紹。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臺吉父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幻燈:“與友人交往像花牛犢一樣溫順;與親人交往像黑牛犢一樣溫順;與兄弟交往像黃牛犢一樣溫順。”——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溫順的牛犢。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

“平川之臺,告訴我們水源在那裡;

崎嶇之地告訴我們道路在哪裡。”——要尋找智慧

“與敵人對陣要像海青鷹(獵鷹)一樣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詩人安謐

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2、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⑴、生字詞

鮑(b?ao)檔(d?ang)簇(c?u)立迥(jiˇong)然咆哮(p?aoxi?ao)鬃(zˉong)

頰(jia?)摩挲(suoˉ)處境(chu)

⑵、教師範讀

範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裡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侷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裡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②、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

我們現在來具體的看課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什麼句式(設問句,引起讀者的好奇“什麼經歷呢”,就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作者接著就告訴我們是什麼經歷。?(為這種遼遠而驚慌。)這一段總括了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以及你(外來的旅人)對草原的感受(驚慌)。總起全文。板書:特點:遼遠而蒼茫感受:驚慌——(總起)

B、分析3-6段

a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現在請大家默讀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這裡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板書:對比

b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裡?(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眯著,想在眼裡裝填一些蒼茫。)與城裡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後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於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於是,不同於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後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裡的人的思維發生衝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裡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板書:困惑。

這時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