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效課堂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高效課堂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設計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設計1

一、課題名稱

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

二、課題背景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在我縣的全面鋪開,我校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教改,努力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我們根據市、縣教育局的有關檔案精神,曾經承擔了縣總課題中的子課題《有效教學各學科教學設計》的實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模式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許多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沒有章法,隨意性太強;很多教師仍舊喧賓奪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致使課堂效率低下,三維目標難以落實;教師在教學中,為提高教學“質量”,拼體力,拼時間,形成了高消耗、重負擔、低效率的局面。一句話,落實目標“少、慢、差” ;少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和學生有效溝通,從而使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變成了學困生,給教育教學帶來極大的影響;在新課程實施中,由於種種原因,也出現了新的傾向,如噱頭多,課件多,語文味淡。自主、合作、探究流於形式,沒有達到“內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00後的孩子,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渴望展示自己,而我們的課堂沒能夠給孩子提供足夠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

在問題面前,我們認識到,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我們的教育物件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處在教育改革風口浪尖中的我們,只有與時俱進,大膽進行高效課堂和有效教學研究與改革,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改變“鳩佔鵲巢”現象,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的核心,發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真正實現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此背景下,有縣教體局教研室領導的大力支援,有“有效教學各學科教學設計”課題研究成果作為基礎,我學區全體語文教師願意進一步探索“國小語文高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模式研究”的成功模式,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

三、課題界定與理論支撐

1、課題概念的界定

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具體表現在:讓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一般來說,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會探索新知,願意與他人合作並分享學習成果,教學目標達成且正確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

因此,評價課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高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的。它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基本追求。而課堂能否高效的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在於教師研讀教材的功夫,在於教師對課堂的精心設計,在於教師對教學的科學規劃,在於教師對教學材料的精心取捨與提煉,在於針對學生實際設計出學生能高效自主學習的活動抓手,在於讓學生既能進行長時間的充分實踐活動,又有大量的知識積累,老師又能不失時機的'引導和提升,使得在單位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

2、理論依據

(1)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它意味著三層含義。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緒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行成。

(2)高效教學的相關理論。高效課堂的一箇中心: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

高效課堂符合新課改理念:

A、緊扣“教”與“學”,真正實現了“兩個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灌輸式教學為主”向“以探究式教學為主”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接受式學習為主”向“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轉變。

B、圍繞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詮釋的是“師”與“生”的關係: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實現師生相長。

D、教書育人的完美體現。

E、從傳統到高效的教學比喻:傳統課堂抱著學生走,高效課堂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跑著走。

四、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本課題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行動研究,探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小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本課題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義:

1、以課題研究促進我校教師積極探索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和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出適合長樂學區乃至更大範圍內小語學科特

點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真正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意義:通過本課題的實施與研究,優化小語學科的課堂教學,改變我校現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解決我校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實際問題,總結出小語高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為我校語文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個基本的思路框架,使教學過程科學化,合理化。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發展。意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從而實現終身學習。

3、以研促教,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意義:通過研究與實踐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陳舊的教學模式,樹立高效教學觀,逐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進而優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收集、研究國小語文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教育內容,構建現代國小語文教學中高效課堂的學習模式。

2、探索有關國小生學習方式的規律,構建指導國小生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等有效學習方式的操作方法。

3、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實驗教師教學方式的優化和專業成長;豐富我校的文化內涵,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形成我校的辦學特色。

4、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使廣大語文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深厚的文化素養,具有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提升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課題所反映的內涵和精神實質。

首先,要研究什麼是新課程理念,新課程理念與舊課程有什麼區別,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什麼,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師應採取什麼樣的教學策略。其次,要研究高效課堂的特點、基本點、基本模式、評價、課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學生和教學裝置。

首先要研究教材,教材是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載體。研究對教材把握、處理的度和呈現形式。其二,對學生進行具體分析,要分析學生對教育教學內容的思維能力、接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動機、意志、情感等。其三,是研究學校的教學裝置。互動式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裝置的應用,教學材料的準備等,這些都會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學法。

要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必須要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小組學習、獨學、對學、群學;研究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存異質疑、交流展示等學習方式的組織和引導要點。

4、研究教法。一是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聽評課、教師訪談、學生座談等途徑,調查研究目前我校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二是通過對當前國內有影響的名師課堂教學的觀摩學習,研究他們課堂的特點、基本點、基本模式、課堂評價、要求和管理等,科學取捨,學習優點,為我所用。三是立足於自己課堂的學情和教材,研究運用什麼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和教學策略,才能使學生高效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四是開展上課、觀課、議課等活動,以先進理論為指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探索出切實可行的適合國小語文的高效教學和有效教學模式,在學區內加以推廣。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設計2

一、新授課課堂教學模式

新授課是以知識形成和方法形成立意的一種課型。教學活動是師生認知、情感、意向及自我意識的互動交融過程。通過教學,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能動性與創新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根據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新授課的教學必須體現:

(1)讓學生經歷自主學習的過程,學案引領,問題導學;

(2)讓學生經歷新知與方法的形成過程,獲得親身參與科學探究的體驗;

(3)讓學生經歷思維的展示與碰撞過程,使課堂環境人際關係民主和諧;

(4)讓學生經歷合作與成果的交流過程,通過資訊共享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5)讓學生經歷價值觀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

新授課的基本程式為:創設情景→目標定向→互動探究→應用拓展→達標演練→歸納提升。

(一)、創設情景

1.教師活動根據課題和學生的特點,通過聯絡生產與生活實際、講故事、演示實驗或對已有知識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創設問題情境,匯入研究課題。

2.學生活動

根據教師設定的情景,領會新課研究的意圖和研究的價值,激起學好新課的迫切願望,愉快接受研究課題,以躍躍欲試的心態投入新課學習。

說明:創設情景的目的是使學生對與教學無關的活動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學習中來,並使之得到保持。需要注意的是:

(1)要突出新課研究的必要性和價值性,激起學生迫切學習的積極性。

(2)導語要簡練,意圖要明確,要有新意,有氣勢,有激情,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心態,不要長時間沒有進入主題,使學生在等待中喪失興趣。

(3)情景和問題不能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水平實際。

(4)要突出新課題研究對學生個體發展的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價值。

(5)策略要靈活,對有些課題也可以直奔主題。

(二)、目標定向

1.教師活動立足學生實際,根據教材特點、《課程標準》進行目標定位,並引領學生認定目標和進行必要的鼓勵,使學生明確哪些是本節課必須掌握到位的,哪些是需要在今後的學習中逐步掌握到位的。

2.學生活動

通過自學認定學習目標,明確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主攻方向是什麼,哪些目標自己通過自學已經達到,哪些目標必須通過進一步學習才能達到。根據目標要求和自身條件確定自己的學習策略,籌劃學習過程中精力與時間的搭配和應關注的焦點環節,樹立圓滿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

說明:目標的確定要立足學生實際這一關鍵。需要注意的是:

(1)有些目標不是一次課就能達成的,要就整個學段進行規劃,不可輕易搞一步到位。

(2)要將發展性目標和基礎性目標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注意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考慮,不可將它們割裂開來。

(3)目標應由既定目標和自由目標兩部分構成,既定目標就是《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自由目標就是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與需要確定的目標,它因人、因事、因時而異,即要體現因材施教。

(4)教學目標的投放可以與學案同步進行,也可以在課題匯入後與學生互動投放,還可以融在教學過程中分步投放,但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有目標意識。

(5)目標的認定應該是一個師生互動過程,是一個學生自我審視,明確方向,樹立學習信心的過程。

(三)、互動探究

1.教師活動

(1)創設探究情景,引發探究問題。探究情景包括探究式學習情景和科學探究情景,相關探究情景的創設可從如下幾方面考慮:

①從認知上的不平衡性,通過學生的認知衝突創設情景。

②聯絡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知識的價值性創設情景。

③通過演示實驗或課件展示創設情景。

(2)依據學情發展,調控探究方向。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與調控者,及時把握學情,適時調控學習程序和發展方向,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益。具體應從如下幾方面做起:

①介紹可提供的`研究條件,鼓勵創造條件進行探究。

②巧妙處理課堂突發事件,點撥爭論不休的地方,把學生的自由發展調控在課標要求的範圍之內,使學情朝著學習目標的達成方向發展。

③幫助學生克服困惑,確保把有限的精力用於探究關鍵的問題。

(3)創設互動平臺,整合探究成果。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激起爭辯,捕捉並處理好關鍵資訊(正確資訊和差異資訊),得出一般結論。

2.學生活動

(1)提出探究問題,研討探究方案。

①根據教師創設的情景,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分析,發現並提出問題。

②對問題的特徵、解決策略展開研討,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2)合作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結論。根據形成的方案展開研究,必要時對方法進行調整,得出初步結論,並組織好語言。

(3)互動交流成果,自主完善結論。在教師的調控下,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以接納的心態內化別人的不同見解,完善自己的成果。

說明:學習的過程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尋求答案、累積知識和方法的過程。因此,問題是探究學習的起點,如何創設探究情景是探究學習的重要條件。需要注意的是:

(1)不要把探究式學習與科學探究混為一談。

(2)創設的情景要有探究空間、少而精;創設的情景必須貼近學生實際,使學生能夠親眼看到或感悟到;創設的情景問題意向,學生通過思考或討論能夠領會到。

(3)學生提出的問題意向要明確,問題的表述要準確;對科學探究問題,要在提出猜想與假設的基礎上制訂探究方案,設計出操作流程。

(4)在學情調控時,學生能夠選擇的事,教師絕不越俎代庖;學生選擇不當的事,教師應通過設疑進行調整;學生不會選擇的事,教師應啟發點撥。(5)要關注知識的研究方法的提煉,不要只關注結論。

(四)、應用拓展

1.教師活動

(1)投放典型例題,師生互動解答例題。

(2)評析學生思路,糾正認識誤區。

(3)投放變式訓練題,並適時進行反饋評析。

2.學生活動

(1)仔細審視例題,理清解題思路。

(2)展示解題思路,接受同學和教師的點評。

(3)獨立完成變式訓練,在應用中再度感悟自己的認知觀點。

說明:

(1)題目要從對知識全面、準確理解知識內涵和正確掌握適用條件的角度設定。

(2)教師不能讀題,評析時重在追究學生得出結論的依據。

(3)變式訓練的反饋評析要通過引導學生互動爭辯解決。

(五)、達標演練

1.教師活動

(1)投放達標演練題,並提出解題的時間要求和規範要求。

(2)當堂反饋,進行必要的反饋補救。

2.學生活動

(1)獨立完成教師要求達標題。

(2)展示自己的解題思路,主動評析他人的觀點,自覺接受教師的補救教學。

說明:

(1)達標演練題要控制難度,要有一定的層次,體現因材施教。

(2)要限定做題時間。

(3)補救教學一定要到位,不留教學欠賬。

(六)、歸納提升

1.教師活動

(1)對學生自主回顧全課的知識和研究方法提出要求。

(2)對知識連結提出意見(自主構建或合作構建)和要求(要點和形式)。

2.學生活動

(1)依據新知的研究過程主動回顧全課,與已有知識連結。

(2)感悟新課收穫與還存在的困惑問題。

說明:

(1)不要只關注知識的結論,要關注新知的形成過程和研究方法。

(2)要突出本課內容,不要說(或寫)課上沒涉及到的,避免搞成了拓展講課。

(3)要注重與已有知識和方法的整合,實現能力提升。

(4)要高度概括,結而不散,為下節課埋下伏筆,避免複述、羅列式小結。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需要交替重複操作,教師要根據課題內容、教學條件、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個性特長靈活設計教學環節,切實做到以學定教,以學生動起來、活起來、深進去、有收穫為原則。

二、練習課課堂教學模式

練習課是鞏固知識、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思維能力和正確的思維習慣的有效的、必要的過程。練習課的成敗決定學習的成敗。所以在練習課的教學中,要注意學生能力的提升,要注意習題選擇的梯度性和典型性,既要起到鞏熟練的作用,又要起到提升能力的效果。為此,練習課要具備以下四個環節。練習課的主要環節為:

(一)、出示問題,鞏固相關知識1.教師活動

下發練習題。在下發練習題目的同時,要說明本節課的任務和目標,以及練習的步驟和時間。在練習題目的選擇上要注意梯度性、典型性,要注重一題多解、多題一解。2.學生活動限時、獨立完成練習。限時,是為了培養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準確思維、並能準確表達思維的能力。獨立完成,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二)、學生合作、交流、糾錯,教師發現問題

對於學生不能獨立解決,或獨立解決起來有困難的題目,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過相互交流,找出解決問題的的正確途徑,並且能通過討論、交流發現同學解題中出現的問題,指出並糾正。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聆聽學生,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所在,為下一步的點撥做好準備。

(三)、教師點撥

教師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對本知識點應掌握的基礎知識進行提示歸納,力求系列化、系統化、網路化,明確提出練習的目標要求,特別要引導學生對解題的思路進行總結,側重對解題的方法和技巧等進行指導,努力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化,為學生下一步的自主複習打好基礎。

(四)、鞏固練習

教師出示精選的部分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進行訓練。

要求:

(1)練習的題目要精,有針對性、典型性、層次性和一定的綜合度。

(2)安排部分學生上臺板演,有條件的也可通過視訊來展示部分學生完成的練習,以便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其中的疑難和存在的問題,從中發現錯誤及學生不良的答題習慣,及時予以反饋糾正。

(3)作簡要歸納,使知識系統化,能力昇華。

(4)根據需要,可佈置適量的課後相關鞏固性練習和變式訓練,使學生學會遷移應用,強化鞏固複習效果;也可建議學生將做錯的典型習題收入“糾錯題集”,以便時常複習,避免重複錯誤。

三、複習課課堂教學模式

複習課是以知識整合和綜合應用立意的課型。

基本功能:使學生進一步全面認識概念、規律的內涵與外延,理清知識間的邏輯關係,形成科學的知識網路;深化對重點內容的理解,使知識體系進一步條理化,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建立,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知識內涵及知識之間相互聯絡的理解,使已有知識昇華為新的能力,鞏固知識網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減少遺忘。複習課要注重整合性,要體現鞏固性,著眼發展性。教學的基本原則:讓學生經歷梳理完善過程,突出針對性,實現查漏補弱;讓學生經歷整體構建過程,突出建構性,實現溫故知新;讓學生經歷應用探究過程,突出互動性,提高創新能力;讓學生經歷方法提煉過程,突出方法性,培養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經歷拓展遷移過程,突出開放性,提高實踐能力。方法性、拓展性和遷移性是複習課的重要特徵。

複習課倡導“整合——訓練”教學模式,即“主幹歸類梳理,系統整合構建,要點深化完善,綜合應用訓練”。

教學的基本程式:匯入課題,引領目標——自主梳理,整體構建——主幹剖析,典例導練——自主感悟,變式訓練——交流評析,互動完善——拓展連結,提升歸納。

(一)、匯入課題,引領目標。

複習課的課題匯入,語言要精煉,意向要明確,簡述複習範圍、學習方法及要形成的能力,直奔主題。複習課的目標定位要突出深化完善、邏輯結構和綜合應用,要立足雙基,突出發展,通過整體構建和和綜合應用落實思路和方法的培養;既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又要避免超越學生實際地搞“一步到位”。引領目標要做到讓學生明確要深化、完善的重點及要求,要解決的問題特徵及問題的解決方法。

(二)、自主梳理,整體構建知識框架。

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整的結構把它聯絡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回遺忘的知識。一連串不連貫的知識在記憶中僅有短得可憐的壽命。所以複習課要高度重視調動學生主動梳理,科學構建,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能夠實現條理化、系統化、結構化和網路化,在大腦中進行有序貯存,保證在應用時能夠快速、準確地輸出。梳理和整合要讓學生在學案的指導下自主、互動完成。梳理要根據知識的描述物件(或反映的問題的角度)、方法解決的問題特徵進行歸屬;整合要根據概念、規律和方法解決的問題之間的聯絡尋求結構層次和邏輯關係。結構網路的構建要高度概括,不能搞成了簡單的知識羅列或單純的知識壓縮。教學過程不能搞成了教師的壓縮講課或知識結構的解說,要師生同步互動、鞏固提升。

(三)、主幹剖析,典例導練。

實現知識在溫故基礎上的“知新”,在綜合應用基礎上的‘思路方法和提煉“是複習課的關鍵環節。對主幹中的重點、難點,要從外延和內涵上進行深化和完善,通過例題探究應用方法。深化不是對知識難度的加大,而主要是從內涵上的準確理解;晚上不是對知識內容的增加,而主要是從外延上的全面把握。要強化薄弱環節,澄清認知誤區,深化內涵理解,確保學生頭腦中所積累的知識的正確性。主幹的剖析,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問題的要害環節進行深度剖析,以確保學生準確把握。對主要的概念,要讓學生明確:描述的是現象的哪方面屬性——描述屬性的方法是怎樣的——概念的表述形式是怎樣的——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條件是什麼等;對重要的規律,要讓學生明確:解決了哪些問題——是從什麼角度解決問題的——規律的呈現形式是怎樣的——適應解決的問題情景是怎樣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怎樣的等;不同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絡是什麼——不同規律的內在聯絡是怎樣的——概念與規律之間的聯絡是怎樣的等。例題的設定,要從深化完善值之內容和綜合應用解決問題兩個角度考慮。對知識深化與完善方面,要舊機緊緊圍繞知識的形成和學生的困惑點;對知識的綜合應用方面,要緊緊圍繞知識的重點跟實際問題的聯絡。例題的教學策略必須是師生互動,是學生在教師問題的推動下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發現規律和自身存在的誤區,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加深認識,最終提煉出思路和方法。

(四)、自主感悟,變式訓練。

例題教學所提煉出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是否能準確掌握,理解是否存在誤區,要通過跟蹤訓練進行檢驗,感悟思路和方法的含義、功能與應用注意事項。跟蹤訓練的題目設定要跟例題相近又相異,提高例題教學的指導功能。訓練要規範時間和格式,允許同學之間討論、合作。變式訓練的題目設定要關注學情,做到分層設計,落實因材施教,通過讓學生獲得成功實現能力的提升。

(五)、交流評析,互動完善。

變式訓練的情況落實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通過爭辯實現頓悟,通過交流實現完善。交流要突出不同思路和方法的差異性與相容性,評析要突出不同思路和方法存在的問題,互動要突出不同觀點的互補性與整合性,完善要突出思維規範、表述規範、過程規範。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創設互動平臺,實施調控互動方向,落實思路和方法的完善與昇華,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拓展連結,歸納提升。

全課歸納是複習課不可缺少的一個教學環節,以使學生實現對全課的感悟。拓展要突出課題進一步研究的空間;連結要突出本單元知識體系與前知識體系的連結,本單元方法與已掌握的方法的整合;歸納要突出主線、方法主線、橫向聯絡、問題歸屬;提升要突出知識的綜合應用策略和方法的遷移應用,要“回放”跟例題、訓練題相近的題目,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徵,比較它們的解決思路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通過解決一道題目,學會解決一類問題。

複習課教學要突出知識的整合和應用,杜絕知識羅列式或壓縮講課式複習,明確夯實雙基並不意味著低效重複,立足教材要避免“溫故有餘,知新不足”。要做到知識讓學生自主梳理網路,讓學生參與構建;應用讓學生充分訓練,規律讓學生探究發現,錯誤讓學生互動爭辯。

四、試卷講評課

課堂教學模式試卷評講課是對學生前段學習效果的和學習過程的一個系統總結。為了避免試卷評講中出現重複累贅,試卷評講課應分成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自查糾錯

要求學生明確試題所考查的知識點和錯誤原因,並將糾錯過程寫在試卷上,教師巡視學生查糾情況。

(二)小組討論互糾

要求學生對討論情況做出筆錄,教師要關注小組討論情況。

(三)提出小組不能糾正的問題

要求學生探究疑難問題的解法,啟發學生勇於探究其他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四)各小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儘量把發言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嚴密思維能力。教師要適時進行點撥。

教師要對典型題型進行強化和擴充套件。

(五)考後反思

要求學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養成良好的考後反思習慣。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總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