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農村中國小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7W

摘要: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就是課程主體根據自身發展在課程教學活動中的價值選擇。揭示農村課程現存的問題,強調農村課改對促進學生智力開發,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以致用,服務農村建設、使課程內容更具現實價值的重要意義。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為農服務和多元發展的價值取向才能確保農村課改的正確方向。

談農村中國小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論文

關鍵詞:農村中國小;課程改革;價值取向

“價值”,多數研究者是從哲學角度進行分析的,認為價值就是活動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用。關於價值取向主要有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心理傾向說”,即主體在內在需求的驅動下對價值選擇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傾向。“客觀標準說”,即主體在進行價值選擇時共同遵守的客觀標準。“行為趨向說”,即價值主體在進行價值選擇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趨向。王德如博士指出:“價值取向就是價值主體按照當前的認識水平,以一定的客觀標準為依據,在價值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與行為趨向”[1]。課程的價值取向,就是課程主體在課程教學活動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進行價值選擇時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傾向與趨向。換言之,是主體在面對多個課程方案和意向時,從特定的背景和立場出發,選擇或傾向於某課程方案或意向,從而實現自身需要和追求的價值目標與理念。在農村課程改革實際中,要立足農村現有條件,按照農村發展對教育的需求來選擇課程,以期實現農村中國小課程教學的價值目標。

1、農村中國小課程的問題

1.1目標價值單一

傳統的課程以追求高分和升學為價值目標,認為中國小隻是一個過渡,最終目標是考上大學,若未能考上大學則認為“讀書是無用的”,顯然這是對教育目標的誤讀,與新課程改革所追求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要求是不一致的.。教師和家長的觀念對課程改革的實施有很大的影響,擔心課程改革之後由於教師和學生不適應而影響學生成績。大多農村中國小的全部教學活動依舊是為升學服務的,重視填鴨式的灌輸、知識的死記硬背,較少關注學生參與力和實踐力的培養,不免使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淪為應試教育,難以使教育積極地迴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

1.2適用性不強

在農村人眼裡,升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但又並非所有的農村學生都能如願考入理想的高中或大學。農村孩子在完成義務教育後不得不面臨就業時,才意識到在職業技能發展和適應社會能力方面極為薄弱,遠遠無法滿足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在就業方面,由於農村地區經濟不發達,農業效益低下,其他產業部門也難以提供數量和效益滿足其需要的就業崗位,普遍存在的供需矛盾表現在“有崗位空缺”與“這部分人缺乏崗位需要的專業技能”,或者“這部分人具備任職條件”與“崗位數量有限”上,課程的適用性遠跟不上社會的實際需求。

1.3改革實施者觀念陳舊

相關資料顯示,主管農村中國小教育部門的領導、教研員和校領導,常以“決策者”自居,“一言堂”的現象比較嚴重,他們往往把課程改革看成是學校的內部事務,難以吸取外部的建議和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設定課程,難以使課程內容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不相信年輕的任課教師有能力研究和開發課程。在許多農村中國小中,教師作為課改方案的“被動執行者”並沒有真正地改變,他們把課程改革理解成“課程專家和校長的事”或者認為課程改革就是“換一套教材”和“開設一些實踐技能課程”等,真正參與課程研究與開發的積極性、主動性比較低。

2、農村中國小課程改革的意義

2.1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習能力

農村中國小課程改革的基本任務就是促進農村學生的身心發展。新課程改革會更多地關注學生髮展,既包括學生身心發展,也包括智力發展,還包括學生個性發展、興趣培養等方面。基礎課程改革從多方面對以往農村課程教學進行了更加科學合理地調整與修補,加強了課程內容對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以往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一系列新要求更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更加強調對學生髮展的適應性,使傳遞知識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

2.2促進學以致用、服務農村建設

農村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提升技能,為農村的各項事業發展服務,為農村建設服務。農村的基礎教育不僅是要提升農村學生的基本文化素質,還應該幫助農村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服務。課程改革後的課程內容會根據當地經濟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開設更多的實踐活動課程,把從事當地農業生產的基本技能技巧與課程學習相融合,通過課程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術,強調學以致用,直接為農村的建設服務。

2.3使課程內容更具現實價值

啟發性和創造性的課程內容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絡的課程內容會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願意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農村中國小的課程改革根據農村社會的變化和發展,設定更具啟發性和創造性的課程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活力與學習意願,能幫助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與進步。當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趣味和成就感時,更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使他們能以一顆平常心去迎接社會生活。增加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內容,能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和互動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適應未來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3、農村中國小課程改革應堅持的價值取向

3.1堅持以人為本取向

堅持以人為本的課程改革價值取向,就是要把學生作為課程改革的第一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課程改革的價值選擇依據。教育為社會服務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為社會培養髮展所需要的人來實現,只有實現了人的發展,才能適應社會向前發展的程序,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實現人的價值。以人作為課程改革的第一價值主體,還意味著重視學生的興趣與個性,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以人為本的課改價值,也不能忽視社會發展的需求,引導農村學生的社會化是農村中國小課程改革的題中之意,正確處理好人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3.2堅持為農服務取向

農村中國小的課程改革堅持為農村服務的價值取向,其核心是為“三農”服務。在新的歷史時期,為農服務突出強調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服務、為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服務,為農民向市民轉變服務,為農村文化向城鎮文化轉變服務。這意味著農村人口結構和農村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化,由農村村民變成城市市民,由自給自足的自耕方式變成產業化農業生產。這種變化不僅要體現在經濟條件方面,更應該體現在精神風貌和文明素養上面,因而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這是教育為農服務的“新內涵”,也是課程改革應該堅持的價值取向。

3.3堅持多元發展取向

多元課程價值更多關注課程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潛能開發、個性展現、適應能力提高、創造活力增強等方面。課程的開發和選擇應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服務,既要考慮到成績優秀學生的升學,又要堅持為農村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務,既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又要為培養合格公民打好基礎服務,還要考慮農村的城市化服務。要增加課程的多元文化意識,結合當地實際設計課程,開發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課程教學的作用不應該僅侷限於傳授給學生某方面的知識,應該激發學生潛能,養成學生愛思考、勤鑽研的良好習慣,尊重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王德如.課程文化自覺的價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6(12):72-78.

[2]王漢江.論城鄉義務教育課程價值取向的“同”與“異”[J].教育導刊,2016(12):9-12.

[3]溫儒敏.對中國小課程改革的幾點看法[J].語文學習,2008(1):4-7.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