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給孩子上理財課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2W

孩子:

誰來給孩子上理財課

理財與我無關

從城市裡的中學生可支配的資金範圍看,他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貧富差距”。大多數學生僅隨身帶著50元之內的應急款,比如修自行車或補餐費。他們的起居作息全由家長操辦,甚至上學還由父母接送,因此不需要理財,也沒心思理財。也有少數學生錢包裡揣著好幾張泛紅的大面額鈔票,他們的家長往往一次性提供一個月的零花,但父母疏於監督,加之他們本身缺乏計劃性,幾百元錢轉眼就沒了。當被問及理財方案時,還有一些學生表現出不屑:“算來算去好煩人啊,反正也省不出幾個錢的.。”不只是中學生,很多已經成人的獨生子女,因為在學生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消費行為,被戲稱為“月光族”。

家長:

有想法沒辦法

很多父母其實已經在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正面的理財教育,但苦於缺乏有效的正面引導,而往往是通過限制零花或者定期查賬的手段進行督促。“可是管得了小孩管不了老人,他爺爺奶奶太嬌慣他了。我們不給錢,孩子就跟老人要。”而爺爺奶奶也有想法,“現在孩子學習那麼辛苦,起早貪黑,哪能讓孩子受苦啊。”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孩子就是未來,很多收入水平一般的家長,寧可對自身要求嚴格一些,也不敢對孩子的教育投資有任何怠慢。但如果過分忽視孩子的經濟教育,那麼不管今天給孩子提供了多麼優越的物質環境,他們的明天也是灰色的。

學校:

有責任沒義務

被訪老師普遍認為學校並沒有理財教育的嚴格義務。如他們所說:“我們是學校,家長要的是學生的分數。光抓成績還來不及,哪裡還有時間管孩子怎麼花錢!”“家庭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比學校的正式教育更能對孩子產生影響,學校的課程只是一種輔助的教育而已。”十年前的中學生,還能記得關於勤儉節約的課文和訓導,然而同樣的內容,放在一個物資充足的年代,竟顯得如此空洞和無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成績至上的大環境下,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價值觀教育,已被層層剝離。

專家:

你不理財 財不理你

有經濟學家認為,現在的孩子先學會花錢,然後才學會掙錢,是社會大環境決定的。但兩點之間有一個緩衝帶,那就是理財,理財問題處理好了,很多家庭矛盾也就迎刃而解。而一旦家庭理財教育失當,就像《富爸爸窮爸爸》一文所說,“如果你不教育你的孩子理財,將會有很多人教育他們;而且你可以肯定這些人都不會傳授良好的理財習慣給孩子。”消費和理財密切相關,有效的理財手段遠遠大於呆板的消費觀教育,況且現在學生課業負擔較重,價值觀教育課程的開設並不現實。因此專家開出一劑良方:讓孩子親自體會一下掙錢的艱辛,他們也就會格外珍惜手中的每一分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