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2W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業科技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科技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篇

農業科技發展情況調研報告1

為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我於2月1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建立示範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範村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著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紮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範,土地深鬆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蘊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適宜於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十二五”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巨集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後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為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為先導引領,政策為主導推動,利益為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17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農業科技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

根據市政府研究室和區政府相關領導的指示,7月下旬,鶴城區政府經調室組織相關人員,對鶴城區的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通過調研發現,經過多年努力,鶴城區農業科技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鶴城區農業科技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不足,必須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採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使農業科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發揮更大的基礎性作用。

一、鶴城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建區以來,鶴城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作用,要求科技部門加強指導、農口各部門積極支援配合,全區積極開展科技支農服務活動,科技支援新品種的開發選育,加強科技推廣示範基地建設,做大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取得較好成績。

(一)領導重視,部門合作,農業科技發展的氛圍良好

區委、區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作用,把農業科技的研究、創新、推廣滲透到效益農業的各個產業。一是制定多項規劃。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相繼出臺《鶴城區“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圈發展規劃》、《鶴城區林業發展規劃(20__—20xx)》、《關於進一步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的若干意見》等多項政策,把農業科技工作被納入《鶴城區經濟社會十一五發展規劃》、《鶴城區科學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使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20__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了51﹪。二是實施多項重點工程。幾年來,全區集中力量,開展了城郊高效農業精品工程、“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圈建設工程、生態經濟園建設工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程等,初步形成了石門高效農業示範園、楊村綠色農業示範園、鴨嘴巖良種畜牧繁養小區三大科技農業板快,培育了林果、蔬菜、畜牧、藥材等四大支柱產業,完成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認定5.2萬畝、產品認證15個。三是加強部門配合。各部門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農業科技的發展。科技部門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專案,農業部門開展農業科技的示範和推廣,新聞媒體積極傳播農業實用技術,宣傳科技致富典型,從各個環節保證鶴城效益農業在科技的推動下快速健康地發展。

(二)隊伍健全,素質提高,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紮實

目前,全區共有農業科技科研、推廣、服務機構47個,農技人員683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01人,畜牧獸醫技術人員45人,林業技術人員130人,農機、農經等技術人員80人;有高階職稱11人,中級職稱163人,農業科技隊伍較為健全。近年來,農技部門想方設法努力提高農技人員的專業水平。一是抓業務培訓。由農廣校舉辦了大專、中專後繼續教育大專、中專等學歷教育培訓班6期,493人。同時,還經常性地邀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為農口局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崗前、崗中、崗後專業素質培訓。到目前為止已開辦畜牧獸醫、農業推廣、農學、園藝、植保等專業18個,畢業學員376人。二是努力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引進智力和技術。先後與湖南農大、省農業科研院、省蔬菜科學研究所簽訂了科技、教育方面的協議,聘請了15名外地專家作為顧問,並邀請專家來我區講課,傳授拱架高產禮品西瓜、無公害蔬菜培植等專業技術。目前,全區100﹪的農技人員已達到中專或大專以上學歷。三是加大經費投入。將農業科技研究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通過各種渠道,確保農業科研經費不少於10萬元。

(三)機制創新,體制創新,農業科技攻關的力度加大

一是加大優良品種的培育力度。建區以來,全區共培育新型雜交水稻品種鶴城1號、鶴城2號兩個;培育新型花卉品種紅桂花、紅葉石楠、金森女貞、日香桂、黃花槐等8個,推廣種植面積2500畝20萬株,培育油茶、無核棗、金秋梨等經濟林品種4個,推廣種植400餘畝6萬餘株,實現產值220萬元,果農年均增收726元;培育雪峰雞、鶴城青腳雞、快大青腳雞、湘黃雞等優質家禽品種5個,年出籠106萬羽,20__年產值達2600萬元,實現稅收12多萬元,利潤80多萬元,帶動300餘農戶年戶均增收400餘元,培育三元雜瘦肉型豬等新家畜品種2個,年出欄8萬餘頭,20__年產值達到9100多萬元,實現利潤750多萬元。

二是加大農業科技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建區以來,全區共引進推廣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新品種4個,分別為優良牲豬,年產量達6萬頭,年產值4800萬元,優良水產品如加州鱸魚、工程鯽、美國大口鯰等,產量630噸,產值1200萬元,全區農民年均養殖業收入1176元,超級稻系列新品種,種植面積達到4.8萬畝,產值達到3860萬元,為農民年戶均增168元,蠶桑種養生產加工,種植面積1500畝,產值750萬元。建區以來,引進先進技術27項,其中畜牧15項,林業3項,農業4項,農產品加工企業5項,均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平均每年實施市級星火計劃2—3項,市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計劃3—5項。

三是積極扶持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壯大。截止目前,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28家,其中畜禽15家,蔬菜10家,水產2家,林木198家,中藥材3家,實現總產值2.2億元,其中規模企業15家(具體情況見表格),省級示範龍頭企業3家,總產值1.6億元。

鶴城區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一覽表

加工單位名稱年產值(萬元)利潤(萬元)稅收(萬元)

區山水膠合板廠105102

瑞幫森工木業20__20__0

林融木業有限公司50010020

天揚床具有限責任公司100010020

福湘木材加工廠100102

懷化市金氏木業加工廠100102

綠興源糖業16000(預計)5000(預計)1000(預計)

盛源油業120__012

富園油業1400408

懷化鴻大禽業260060020

“湘西情”臘製品公司600808

鑫龍魚腥草公司3439903

石門清水井蔬菜加工廠1000501

春芳中藥(正在籌建)3000(預計)1200(預計)98(預計)

懷仁製藥(正在籌建)8000(預計)4500(預計)400(預計)

四是加大對科技示範戶的扶持力度。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單位幫扶等措施,全區科技示範戶數量增加較多。目前,全區有農村科技示範戶689戶,其中年收入50萬的有146戶,其中從事農業開發的科技示範大戶有8戶,分別是楊村的彭先文,主要從事魚腥草種植、加工和銷售,年收入達90萬元,創稅收3萬元;盈口的單戰剛,主要從事畜禽養殖和良種開發,年收入達53萬元;楊村的陳漢平,主要從事花卉生產,面積達300畝,年銷售收入達200萬元;黃岩的楊英蘭,主要從事花卉生產,面積達80畝,年銷售收入達60萬元。

(四)強化推廣,示範先行,農業科技發展的手段更加豐富

在發展我區農業科技的過程中,突出抓好三個層次的示範樣板。一是抓好示範基地建設。在石門清水井、鴨嘴巖溪坪、坨院的坨院村等地分別建立1000畝示範基地,對示範基地內的田、溝、渠、路、林進行綜合治理,建成高標準農田,引進高新技術、新品種和新種養模式,開展試驗、示範。在楊村、石門、鴨嘴巖等地分別建立萬畝高效農業示範園,“萬元田”模式已經呈現,並輻射帶動了全區農產品基地建設,推動了全區效益農業的發展。截止目前,全區共有規模高效農業示範基地18個,主要是:石門清水井無公害蔬菜基地3000畝,產值1200萬元;羅家灣生態農業示範園1000畝,產值300萬(預計);楊村魚腥草種植基地5000畝,產值2500萬元;楊村桑蠶養殖基地1400畝,產值700萬元;楊村花卉苗木基地300畝,產值240萬元;紅巖溪特種水產養殖基地100畝,產值500萬(預計);黃岩金銀花種植基地3000畝,產值900萬(預計);大康牧業養殖基地年生產商品豬50000頭,種豬10000頭,產值1100萬元;花背麻鴨養殖基地年出籠麻鴨18萬羽,戶平103羽,產值180萬(預計);鴻大禽業養殖基地年孵化種雞160萬羽,產值2600萬;石門力頭元優質楊梅生產基地1000畝,產值1000萬(預計);鳳坪楊梅生產基地3000畝,產值300萬(預計);黃金坳無公害蔬菜基地1000畝,產值300萬(預計);蘆坪禮品西瓜基地3000畝,產值120萬(預計);蘆坪八角界吳茱萸藥材生產基地200畝,產值200萬(預計);黃岩反季節蔬菜基地400畝,產值320萬(預計);鴨嘴巖長遠鵪鶉養殖基地,年生產種鵪鶉6000對,產值18萬(預計);鳳坪的牲豬養殖基地年出欄生豬10000頭,種豬3000頭,產值130萬(預計)。二是抓科技示範村建設。根據我區主導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盈口鄉團結村、紅星村,石門鄉金海村、清水井村、雙村村等為市級生態科技示範村,全面實施改水、改廁、改路、改氣,建立專家諮詢大院,加強生態技術知識培訓,健全農技推廣服務網路,抓好鄉鎮成校、村農民學校培訓陣地建設。三是抓好科技示範戶。各產業均建立了一批科技示範戶,以科技培訓為先導,以農技人員“聯大戶(示範戶)、增效益”活動為載體,推廣先進種養技術76項,培養了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科技骨幹860多人,帶動了千家萬戶效益農業的發展。

(五)加強培訓,建立網路,農業科技服務的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區農民素質教育辦公室(區農校)負責區鄉農技人員及區級科技示範戶培訓,10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則成為傳播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負責農業技術人員和各類種養大戶的培訓,38所村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室作為村級培訓陣地,廣泛開展“一戶培一勞”工程、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等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建區以來,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523期,受訓人數達78152人次,發放《農業科技資訊》等種養技術資料8.7萬份,開展各類技術諮詢服務8.9萬人次。“一戶培一勞”共開設了無公害蔬菜培植、“豬—沼—果(菜)”、水果套袋、測土配方等30多個專業,110個教育班,培訓243期,受訓學員16770人次,發放教材1.2萬套。發放科技資料35240份,接受技術諮詢25060人次。通過多層次、多專業、大規模的科技教育培訓,使全區農民由勞力型向智力型轉變,大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全區已有90﹪以上的農民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到目前為止,全區有100餘名農民獲得了農民技術職稱,農函大畢業學員有100多人,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有6個,會員246人,區級以上科技示範戶689戶。形成了以區、鄉鎮科協為樞紐,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為基礎,廣大科技工作者、農民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戶為骨幹,鄉鎮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為陣地的社會化農業科技推廣網路。二是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區委、區政府為確保農業科技下鄉服務活動制度化、規範化、經常化,區裡自20__年以來,從相關職能部門抽出100名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組建了園藝、農作、花卉、特種水產養殖等6個科技下鄉,每年下鄉開展大型的科技服務8—10次,為群眾提供科技諮詢和麵對面地為農民群眾傳授農村種養技術。

二、鶴城農業科技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強化農民科技增收觀念是基礎。建區以來,鶴城強化農民科技增收觀念的轉變,重點在城郊的石門、楊村、盈口、鴨嘴巖等“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區,大力傳播現代農業新科技,推廣農業科技新專案、新品種,使農民真正認識到科技給自身帶來實惠,使農業新專案、新品種的推廣由過來政府強推轉變為農民自覺自願,由過來的盲目跟風轉變為現在的市場運作,在不同程度上使農民的科技增收觀念得到了加強。據調查,在上述四個鄉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建區時的1980增加到4200元,而科技意識相對薄弱的北部四個鄉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仍只有1400元,相差較大。

(二)強抓科技示範基地和示範戶的帶動是關鍵。1999年,楊村彭先文試種魚腥草0.8畝,收入達6000元,比種水稻的收入高出10倍以上,20__年,彭先文擴大種植面積20畝,收益10萬元,在他的示範帶動下,目前,全鄉共發展魚腥草種植面積5000餘畝,創產值3000萬元,帶動5個村410餘戶戶均增收7200餘元。20__年,利用國家農業開發資金,啟動楊村花卉苗木基地建設50畝,20__年擴大到300文祕站版權所有畝,引進花卉苗木種植大戶16戶,在示範基地和外來種植大戶的帶動下,目前楊村鄉共有本地花卉種植戶90餘戶,種植面積達到3000餘畝。

(三)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黃岩地處高山臺地,溫度較低,發展返季節蔬菜和特種藥材很有潛力,但由於交通不便,一直沒有形成規模,自20__年拉通楊黃水泥公路以後,交通條件得到改善,返季節蔬菜迅速擴大到400畝,形成特種藥材種植基地2個,面積達到1.3萬畝,為當地農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黃金坳鎮裡三元、潭家村等地有優質金秋梨500餘畝,年產量達850萬斤,優質高山葡萄50餘畝,年產量達到30萬斤,雖然達到了栽培技術要求,但由於交通不便,運輸過程中損壞較多,只能賤價賣給批發商,與市場相差1—2元/斤,有些只能爛掉,農民損失較大。

(四)形成規模農業是農民增收的保證。在我區過去農業生產中,由於沒有形成規模生產,農產品缺乏品牌和市場影響,農民收益不大。近年來,鶴城十分注重將農業科技的推廣與規模農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以規模生產和科技生產打造地方品牌,形成了魚腥草、金秋梨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農產品。如楊村魚腥草已經發展到5個村400餘戶5000畝,成為南方地區最大的魚腥草生產基地,9月份將申請國家藥監局GAP基地認定,由於產品規模較大,質量和管理水平較好,已大開了兩廣、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的.市場,產品外銷率達到50﹪,四川雅安、江西上饒等地的藥廠紛紛前來定貨,並主動提供資金、技術、人員,要求與當地建立新的種植基地。

三、我區農業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各級各部門對科教興農的認識不一,各地農業科技發展的不平衡。

(二)全區缺乏資金充裕、技術力量雄厚、管理先進的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服務機構。僅有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生存艱難,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體制不完善,沒有發揮應有的科技服務功能。部分鄉鎮農技、農機、畜醫等站所人員老化、經費奇缺,基本上沒有開展相應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三)科技人員數量不足,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目前,全區共有具有專業技術職稱人員3820人,其中教育、衛生3225人,涉農部門只有170餘人,且大部分分佈在相應的區直機關,真正一線從事農業科研、推廣、服務的人數只有20餘人,自20__年以來全區沒有引進農學本科畢業生。全區農民只有100餘名獲得了相應的技術職稱。

(四)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科研、推廣、培訓設施簡陋,經費短缺。如全區各鄉鎮涉農服務機構25﹪的人員為自收自支,35﹪的為差額撥款,沒有工作經費保障,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由於我區財政壓力特別大,科技三項經費每年只能安排13萬,只佔財政支出的0.09﹪,與規定的1.2﹪差距較大,遠低於長沙等地2﹪的標準。

(五)目前農民科技素質仍然較低,對諸如無公害生產技術等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尚難以接受,農技人員的知識結構、人才結構不盡合理,適應不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新形勢的需要。

四、加強鶴城農業科技工作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一)建設和完善新型的農業科技發展體制

為切實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必須進一步深化對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加快建設和完善新型的農業科技發展體制。

一是改革和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切實提高服務能力。穩定和發展區、鄉兩級專業農技推廣組織,鼓勵和扶持專業大戶、農業企業興辦各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服務組織,逐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科技人員、農民、農業企業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進一步轉變農技推廣機制,應大力發展各級各類農業科技示範場。切實加強對現有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逐步推行農技推廣從業資格證書制度,從根本上保證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加快以“農技110”和農業資訊網為重點的農業資訊服務體系建設。

二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元化、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農技推廣是一項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公益性事業,要依照《農業技術推廣法》規定,增加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鼓勵工商企業、農民投資效益農業,加強科技與金融的對接,拓寬農業科技特別是高新技術的融資渠道,逐步建立起國家、企業、農民等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市場化體系,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的狀況。

三是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努力建立名牌農產品,提高我區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建立健全農科教結合的農業科技發展機制。按照“統一目標、各有側重、互相配合、協作攻關”的原則,針對生產和科研中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以農業科技專案為載體,以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農業科技示範場及基地為依託,集科研、教育、推廣單位的優勢力量於一體,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全面提高我區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水平。

(二)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

一是圍繞調整農業結構和提高農產品品質,開展以種子種苗為重點的技術創新。根據糧油、瓜菜、花木、畜禽等種子種苗產業的發展需要,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目標,選育、引進、推廣一批優質、高產、專用的動植物新品種,研究、開發種子種苗的快速繁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技術;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產業化發展的種子產業體制,實現種子種苗生產專業化、管理規範化、育繁推一體化的目標。糧油作物重點推廣優質、高產晚粳稻,高含油量高產量雙低油菜新品種。蔬菜、水果新品種的引進關鍵要注重特色、優勢和品質,其中蔬菜重點選育適於設施栽培的專用品種,水果重點選育早熟、鮮食和加工兼用品種。畜禽重點是豬的肉質遺傳改良、三元雜交商品豬推廣應用、優質食草動物的引選、優質高產家禽良種引進及地方優良品種的開發利用。

二是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省工、節本和高產、高效為目標,開展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主要包括機械化配套的輕栽技術,設施農業和工廠化生產技術,優質、低耗、高效種養結構及規模化生產等技術的研究推廣。深化輕型栽培技術,進一步推廣拋秧、旱育秧、直播等水稻生產技術。開展水稻高產增效節水栽培技術的試驗和示範,研究推廣稻田養魚、蝦、鱉等綜合豐產技術。研究推廣機械穀物收穫、烘乾技術,機械化肥深施、(精少量)機直播、機開溝技術,水稻工廠化育供秧及機械化插秧技術,設施農業配套機具及大棚作業機械。研究推廣設施農業的新型覆蓋材料、週年綜合利用技術(包括保溫栽培、避雨栽培、降溫栽培、立體栽培、基質栽培)、新型棚架材料結構、高效節水微灌技術、二氧化碳施肥技術等。

三是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以保障食物安全、科學利用土地及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開展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推廣蔬菜、水果、大米等作物的無公害生產技術,綜合運用設施栽培、有害生物治理和平衡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防蟲網、滴噴灌、生物防治、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等實用新技術。抓好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建立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知名品牌。推廣高效安全施藥技術,開發和引進生物防治、設施防治等技術,加快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的試驗、示範、推廣;大力推廣應用新型手動和機動噴霧機械及技術,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確保農產品安全,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汙染。推廣農產品農藥殘毒速測技術。推廣土壤改良培肥技術,繼續實施“沃土工程”,應用秸稈還田、冬種綠肥、豆科作物輪套種等技術。研究推廣平衡施肥技術,推廣應用各類作物專用肥、有機無機復混肥、多功能複合肥、高效葉面肥、肥、CA肥、酵素菌肥等。

四是圍繞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和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為重點開展技術創新。主要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重點是稻、米的貯藏、包裝,果蔬產品保鮮;水產品保活、保鮮及運輸;畜禽產品的保鮮、保質;特色農產品的保鮮及包裝。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包括糧油精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果蔬的精加工及綜合利用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