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業基礎從薄弱邁向強大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5.28K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個具體而誘人的目標: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實現這個目標靠什麼?對多數農民而言,提高收入,農業是第一手段。其實不僅僅是促進農民增收,把三中全會提出的任何一項戰略目標變成現實,都離不開農業發展的有力支撐,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程序中的基礎性地位,即在於此。

讓農業基礎從薄弱邁向強大心得體會

“農業基礎仍然薄弱”,三中全會作出的這一判斷,客觀而精準。改革開放30年,中國農業迅猛發展,創造了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20%人口的“人間奇蹟”,農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是,與農民要富裕、農村要繁榮的時代要求相對照,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當承擔的重大責任相對照,農業仍然是一條薄弱的“軟肋”。審視農業發展現狀可以看到,科技水平不高,基礎設施落後,實現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困難越來越大;小規模的分散經營模式,越來越難適應農業市場化、國際化的新要求;對資源投入過度依賴,“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對各種自然災害,農業依舊是弱質產業,“地位雖然顯赫、實力依然單薄”,這是農業發展現狀的真實寫照。讓農業走出困境、邁向強大,讓農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現實課題。

山東是農業強省,優勢地位無可爭議。山東農業之所以能夠在全國競相發展大潮中形成優勢地位,得益於對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的把握,得益於在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化、外向型農業等方面贏得先機。經驗告訴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對改造傳統農業、開闢農業發展新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是當代農業發展的必然取向。當前,我省農業發展已進入突破傳統瓶頸、開創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的關鍵時期,徹底擺脫農業在三次產業中的'弱勢地位,推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再造山東農業發展新優勢,是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新的歷史階段再創山東農業新輝煌,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三中全會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各項部署,充分認識發展現代農業的極端重要性,緊密結合山東農業發展實際,拿出有效舉措,積極開拓進取,努力開創全省農業發展新局面。

牢固樹立全域性意識。山東是農業大省,對於確保全國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是全省國民經濟的一個“大頭”,農業上去了,才能有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格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徹底擯棄就地方論地方、就農業論農業的狹隘思維方式,始終胸懷大局意識、範文TOP100率先意識,不斷增強促進農業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以切實有效的實際行動,為維護全國糧食安全大局,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全面統籌城鄉發展。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新階段,農業發展不再是孤軍深入,只有與二三產業彼此融合、相互促進,才能贏得新發展。因此,再創我省農業發展新優勢,必須儘快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充足的資金、人才和政策支援,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走高效生態發展之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核心就是實現“高效”、“生態”這兩大要求。“高效”就是要實現農業產出的高效益,“生態”就是要實現農產品的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這是衡量一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標誌。再造山東農業發展新優勢,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努力在優勢產業區域化、區域經濟特色化、物質消耗減量化、質量控制標準化等方面下足功夫,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科學手段,煥發全省農業發展的勃勃生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