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省現代農業產業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6.51K

一、農業大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作用

農業大省現代農業產業論文

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角度分析,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過程也就是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近年來,隨著化肥、農藥、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不斷漲價,農產品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比較效益迅速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嚴重,農村面源汙染蔓延。面對資源、環境、成本的多重製約,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今後我國農業發展的核心任務。毫無疑問,推進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業大省。由於受自身體制機制、發展水平、財力、經營制度等多方面影響,我國農業大省的農業遠沒有走出依靠資源和勞動投入、靠產品數量增加、靠政策保護和價格上漲等單純增長性的發展道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任務極其艱鉅。農業大省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突破口和著力點,有利於促進農業大省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由“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由總量增長向優化結構轉變;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由分散經營向提高組織化程度轉變,從而實現農業大省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二、農業大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制約因素

1.“誰來種地”問題突出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不斷髮展和城鄉差別的持續擴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經商,使農業面臨“誰來種地”的問題日漸突出。據有關部門統計,2012年底,我國農村有2.626億勞動力轉向了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佔當年農村從業人員總數的48.76%。儘管目前在農業中從業的勞動力還有2.7億多人,但其中畢竟是中老年人和婦女佔多數[2]。農業大省大都是人口大省,但也是全國的勞務輸出大省,空心村、留守兒童、老人和耕地拋荒現象在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和廣西等省份的丘陵地區較為突出。種地大都是些老年人,青壯年不願種地,不要說實現農業現代化,今後的吃飯可能都存在問題。“誰來種地”已經成為當前農業大省農業發展的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必須及早考慮、更加重視如何培養農業大省農業接班人的問題。

2.土地、水等戰略性農業資源短缺

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要素,水資源是農業最重要的資源。在我國農業大省中,雖然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的土地較為遼闊,人均耕地佔有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總體上看,全國農業大省的土地資源也不豐富,特別是河南、山東、四川等不僅是農業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人地矛盾的壓力突出,如位於內陸地區的四川,其耕地面積僅佔土地面積的13%,是全國人均耕地最少的地區之一。與全國一樣,農業大省灌溉用水長期以來處於緊缺狀態,區域性缺水與季節性缺水矛盾並存,地處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業大省又比南方突出。從生態環境看,一方面,不少經營主體近年來為追求眼前經濟利益而過量使用農藥、薄膜等投入物比較突出,造成對環境破壞已經顯現,尤其是一些種養大戶在發展規模化的種養業中,對化學投入物和產出廢棄物的處理不是很到位,造成新的環境汙染;另一方面,農業大省的工業化水平比較低,還處於國中期階段,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對農業大省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劇。這些問題的存在,必定會對農業大省可持續發展能力造成嚴重的影響。

3.農地集中流轉比較困難

一般而言,有組織地集中連片流轉土地,才能更好地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基地,也才能以此為基礎構建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近年來,隨著勞動力的不斷轉移,土地流轉也成為農業大省一種重要的趨向,除政府支援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或園區建設以規模化集中流轉土地為主外,其他地區主要以農戶之間零散的自發的流轉土地為主。但是,由於受二、三產業不很發達的影響,相當部分農戶經營農業收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因而不願意放棄土地的現象更為突出,這就使有組織、集中流轉土地更為困難。土地流轉必須遵循農民自願的原則,如果在現代農業產業規劃的集中區域有部分農戶不願流轉土地,這就給基地建設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標準造成了極大困難。

4.農業基礎設施滯後

在農業大省現代農業建設中,基礎設施薄弱是其突出的制約因素。農業大省雖然近年來也修建了一些水利設施,但基本上只是解決了區域性區域的農業生產用水問題,在許多地區尤其是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多年來不僅沒有新的發展,反而已有的不斷老化失修。有些地方的水源雖然也很豐富,但引水工程不足、灌溉渠系不配套是普遍現象,每遇嚴重災害,農業的單產和總產都要受到影響。據統計,目前,農業大省大型灌區骨幹工程完好率僅為60%,中小型灌區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老化破壞率接近70%[3]。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差是農業大省存在的另一突出問題。在農業大省的主產區,大多數道路只通到鄉和行政村,很少把道路連線到“田間地頭”,這不僅影響農作物的機械化耕作,而且還影響農產品的及時運輸。同時,農村基礎設施的管護機制不健全是很突出的問題,常常因一段路、一段溝渠損壞而影響整個設施發揮作用。

5.既有農業結構體系層次低

由於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在原有的傳統體系中發展起來的,不能不受原有體系中產品結構、技術結構、規模結構、區域佈局結構的影響和制約。農業大省農業結構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家一戶基礎上經過長時期的演化而來的,這種一家一戶的結構特點是小而全並具有很強的慣性,進行結構上的根本改變需要付出很大的轉換成本,使得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成長所要求的品種結構、規模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得不兼顧已經形成的結構特點,從而難以從根本上建立起適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所要求的大生產、專業化結構。從目前來看,農業大省的農業產業結構、區域結構雖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低檔次、低附加值農產品的比重仍然很大,農產品功能分割槽不很突出、區域結構雷同化現象比較明顯,因而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所要求的專業化結構的道路還比較長。

6.農業科技支撐不足

農業大省往往不一定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大省。目前,大多數農業大省的科技人員數量並不多,農業自主研發的能力不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不夠,科技推廣的方式比較陳舊,多為技術講座、技術培訓等,缺乏針對性;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少,流失嚴重,老齡化突出;基層組織機構不健全,科技推廣經費少;受制於財力的制約,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渠道單一,基本上只靠財政投入,金融資金、民間資金的投入量很小,農業風險投資資金髮育還未起步。農業科技投入的結構不合理,重點仍集中在常規品種和技術的引進、研發、推廣和培訓,對特色優勢產業投入不足;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科技投入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種養殖業的產前和產中環節,而農產品加工等產後環節的科技投入不足。更為突出的是,農業科技資源很大程度上仍是按行政區劃進行配置的,科技力量重新組合並沒有及時跟上現代農業區域佈局和產業體系發展的步伐,造成現代農業發展與科技資源配置錯位的現象比較突出。

7.要素成本持續上升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髮展,農村土地要素和勞動力要素的價格在不斷攀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也在隨物價的不斷上漲而上漲,這幾方面的因素導致了農業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據統計,小麥、水稻、玉米3種糧食每667m2淨利潤僅為蔬菜的1/10,每667m2成本利潤率為31.7%,比蔬菜低54.1個百分點。雖然糧食價格逐年提高,但遠遠跟不上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土地承包費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幅度。2004年以來,3種糧食平均每667m2生產成本翻了一番,而同比3種糧食平均價格僅上漲60%[3]。由於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導致成本支出的增長明顯加快,這使得即使是發展規模化的現代農業,所獲的利潤空間也很有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靠資本發展起來的,而資本是追逐利潤的,如果資本不能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就很難有內生的驅動力量,尤其是規模化種植糧食和大田作物,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援,很難有自我生存和發展能力。

三、農業大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主要路徑

1.搞好農業功能分割槽和區域佈局

每一個農業大省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優勢不盡相同,這就為不同的農業大省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例如:山東省蔬菜種植和加工業具有較好基礎,是全國知名的蔬菜生產基地;河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省棉花種植業和棉紡加工業發展較好,是全國的棉花基地;內蒙古發展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全國的牛羊肉和奶製品基地,對保障全國的牛羊肉和奶製品的供給起著重要作用;四川(生豬存欄佔全國的11.5%)、河南(佔9.6%)、湖南(佔8.5%)是全國的生豬基地,生豬佔有量為全國的30%左右[4];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是全國的油菜優勢區;廣西是甘蔗主產區。為進一步充分挖掘農業大省資源、品種、技術和現代物質裝備的增產潛能,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必須站在全國整體的角度,搞好農業大省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功能分割槽和區域佈局,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農產品生產集中區。對於養殖業,則可在條件具備的省份推行全產業鏈生產模式發展現代養殖業,將種畜禽生產、商品畜禽生產、飼料加工、畜產品(食品)加工、養殖廢棄物加工利用等產業鏈各環節綜合規劃,集中有限資源支援發展全環控、全自動、智慧化的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畜禽養殖場。

2.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體系建設

農產品加工是農業產業鏈條中增值空間最大的環節,已成為改變農業弱質和低效特性,促使農業產業達到社會平均利潤率的潛力所在。201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由2005年的1.1∶1.0提高到1.7∶1.0[5];2012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了較快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01萬家,產業人員1540.98萬人,完成總產值152147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9323億元,利潤總額10415億元,比工業利潤增速17.4個百分點[6],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具成長活力的產業之一。農業大省更應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這是對傳統農業的一種有機改造和提升,可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進而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農業大省應積極調整農產品加工產業與產品結構,圍繞農產品加工共性關鍵技術、高新技術裝備、重大產品開發、產品質量安全、物流配送等重大產業問題,開發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專利的新技術、新產品和裝備,提升農業大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以食品精深加工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不斷開發適應人們消費需求變化的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閒食品、營養保健食品等多樣化產品;依託優勢農產品、優勢區域和大城市郊區,加快調整和擴張步伐,主動承接產業轉移,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聚,著力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密集區和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如:河南優質專用小麥和肉類加工帶,湖南水稻和飼料加工帶,安徽、江西茶葉加工帶,山東、湖北、河南、安徽果蔬加工帶,河北優質油菜加工帶和水產品加工帶[7],內蒙古牛羊肉加工帶。

3.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加強農業大省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是發揮農業大省在全國農產品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更好為全國大中城市服務的重要途徑。應統籌規劃農業大省農產品市場流通網路佈局,加快發展主產區大宗農產品現代化倉儲物流設施,建立現代化的市場營銷網路和物流中心,完善鮮活農產品收集、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加強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骨幹、覆蓋全國的市場流通網路建設,培育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農產品價格形成和交易中心;積極推進以標準化菜市場、生鮮超市、城鄉集貿市場為主體的農產品零售市場建設,支援產地小型農產品收集市場、集配中心建設,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應積極總結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內蒙古蒙牛乳業的“分散飼養、定點收購、集中加工、統一分銷”中介組織物流模式、深圳筍崗—清水河物流園區農產品物流園區模式等典型農產品流通模式,帶動農業大省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模式創新[8]。

4.開發農業多功能

首先是發揮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育功能。農業大省中的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應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嚴格保護四川、湖北等大江大河源頭、生態敏感脆弱區、優質農產品產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四川、廣西等生態脆弱地區,應建立生態迴圈農業試驗示範區,大力發展迴圈農業和生態農業,實現農業資源的綜合迴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業大省農村人力資源豐富,農民收入相對較低,發展休閒農業不僅滿足市民親近自然、休閒觀光,還能解決農民就業、帶動農民增收、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同時也是傳承農耕與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徑。農業大省在發展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過程中,應充分挖掘農業傳統文化,將其充分展現並傳承下去。農業大省農業副產品、剩餘物、廢棄物資源豐富,開發農業的生物質能源功能要立足於利用現有的農副產品、剩餘物、廢棄物,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變廢為寶,著重加快開發以農作物秸稈等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燃料、肥料、飼料。在農業大省林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活汙水和工業有機廢水、城市固體廢物、畜禽糞便等生物質豐富與集中區,發展沼氣、壓縮成型固體燃料、氣化生產燃氣、氣化發電、生產燃料酒精、熱裂解生產生物柴油等生物質能源,建立大型生物質能源電廠,推進生物質能源發展。四川、湖北、湖南等能源作物豐富的廣大農村,應大力發展沼氣技術,構建生物質能源高效轉化利用的生態產業鏈,實現在農村建立以村為單位的集體沼氣供給系統;河南、河北畜禽養殖場和工業廢水集中區,應建立沼氣工程,提供優質生活燃料。

5.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農業大省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需要更多、更強、更具活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這是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必然要求,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迫切需要。農業大省應把培養職業農民作為提升農業勞動者素質的核心任務,以提升農民的科學素養、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重點,探索培育模式,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培訓力度,造就一支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適應農民分工分業分化的發展趨勢,培植一批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加工大戶、農機大戶、家庭農場,推動農業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發展,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效益。龍頭企業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骨幹力量,應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進行聯合重組,著力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支援農業龍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加強技術整合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援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農戶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使家庭承包經營、企業化經營和合作經營的優勢得到充分疊加。農業大省要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小規模與大產業、分散經營與統一服務的矛盾,必須依靠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千家萬戶的農民組織起來。要鼓勵合作社按產業鏈、產品、品牌等組建聯合社,著力打造一批大社強社,鼓勵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興辦資金互助社,拓展服務功能。

6.依靠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大省應主要面向現代農業的產業需求,加強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切實解決技術瓶頸制約問題;立足農業大省實情,遵循農業科技和市場經濟規律,把提高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作為主要目標,以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同、增產增效並重作為基本要求,促進農業科技的有機整合、勞動過程的機械化及生產經營的資訊化,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要加快推進農業生物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精準農業技術、資訊科技、新材料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究,在良種培育技術、農機裝備技術、節本降耗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迴圈農業技術、新型肥藥技術、疫病防控技術、加工貯運技術等著力突破技術瓶頸,力求取得一批先進實用技術成果。同時,應建設以農業物聯網和精準裝備為重點的農業全程資訊化和機械化技術體系,推進以設施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的新興產業技術研發。

7.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大省應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主體、多樣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格局。公益性服務機構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渠道,農業大省應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著力解決科技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農業大省應大力培育和支援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支援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不斷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形成農業部門與科技、交通、通訊、財政、稅務、金融、保險和貿易等相關部門協同提供服務的合力。創新農業服務模式和機制對提高服務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應通過定向委託、政府購買、招投標等多種方式,扶持涉農企業、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現代農業經營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支援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

四、支援農業大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政策建議

1.加大對農業大省改善農業設施裝備的支援力度

改善農業大省農業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僅靠農業大省自身的投入能力遠不夠,國家應站在全域性高度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支援農業大省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水源工程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努力建設一批新的灌區。同時,應加大農業大省丘陵和山區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國家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應向農業大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傾斜。為儘快促進農業大省農業裝備的現代化,應擴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裝置購置的補貼範圍和貸款貼息規模,實施更加優惠的節水灌溉裝置稅收政策。國家應支援農業大省集中力量開展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建設、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範建設。針對農業大省中東北四省區缺水狀況,加大高效節水農業灌溉工程的實施力度,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繼續實施旱作農業工程,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使耕地的增產能力得到持續發揮。加強對農業大省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範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水產養殖等機械裝備,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促進農業大省加快農業機械化。加大對農業大省的信貸支援力度,調動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種養大戶購置大中型農機具的積極性,制定農機化服務的稅費優惠政策,推動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佈局,支援農業大省產地農產品收集、加工、包裝、貯存等配套設施建設和區域性骨幹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建設一批非營利性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加快發展主產區大宗農產品現代化倉儲物流設施、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和連鎖配送中心。

2.增加對農業大省的補貼範圍和補貼額度

近年來,我國連續出臺10個事關“農業、農村、農民”的中央一號檔案,構成了新時期我國農業政策的制度框架,實施了一系列補貼支援農業的政策措施。對農業大省而言,對農業補貼的需求更大、更強烈,中央的農業補貼政策更應該向農業大省傾斜。要在現有補貼基礎上,加大對農業大省種糧農民的糧食直補,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實現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全覆蓋,擴大油菜和大豆良種補貼範圍。應及時啟動東北、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在農業大省率先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繼續執行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要大規模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補貼範圍覆蓋全國所有農業大省的農牧業縣(場);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加強農業生產成本收益監測,根據農資價格上漲幅度和農作物實際播種面積及時增加補貼;逐步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種糧補貼力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