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師德育論文11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5W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教師德育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11篇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1

國小德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迴歸生活。學生的品德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這一觀點旨在闡明生活與道德的內在聯絡,核心是強調道德教育要回歸兒童的生活。思想道德素質,是衡量一個人素質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學校學生工作的一箇中心環節。作為國小教師我們應該做到:

一、做學生道德成長的同行者

教師要樹立新的德育觀和學生觀,教師不再是一個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兩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相比較而言,學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有比成人更強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這是我們不能漠視的。因此,教師應樹立與學生一同道德成長的觀念,不僅要以身作則,更要在學習和實踐中反思,在教學相長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學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體驗道德感情、發展道德行為,成為學生道德成長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課程的開發者

德育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為養成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國小,主要向學生進行“五愛”為基本內容的初步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社會常識教育。教師是課程的最直接的實施者,是教

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師最瞭解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家庭背景。新課標指出:“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靜態文字,它不是師生課程活動的指揮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教師要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新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者的主體意識,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能夠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下根據不同的教學物件對教科書進行修正、開發和創造。在統籌安排好德育的基本內容的同時,發現和利用好身邊的教育資源,更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學校和教師關注的事情。把課堂擴充套件到了無限豐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個人類社會,讓學生不僅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也學會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地球增強道德意識,學校應以“五愛”為目的,以“五心”教育為中心,以《國小生守則》和《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為藍本,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造就高尚的社會主義新人,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的合作過程應是愉快的,應是對學生的一種啟發過程。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對學生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要與學生平等對話、平等交流,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心理負擔,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學校是育人的專門場所,是傳播知識、生產知識的部門,在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知

識,還要注意吸取來自各方面的新知識,拓展文化底蘊,瞭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使之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教師要置身於學習活動中,通過對問題的診斷、研究和解決來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自我覺察水平和自我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成就感。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善於與學生交流,收集學生資訊,並善於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感性的經驗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為與學生雙向互動的促進者,與學生同時得到提高。總之,教師與學生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能把學生真正納入到一種民主、平等、理解、雙向的師生關係之中。在這種關係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也能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發展自我,獲得成就感與價值體驗,並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嚴,感受到個體存在的價值和心靈成長的愉悅。最終我們的德育課程也才能潛移默化,達到學生自我約束和分辨的目的!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2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方興未艾,國力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教育興,民族興,因此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沒有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就無法造就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就難以提高全民族素質,難以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難以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科教興國戰略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跨越,國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知識貢獻。

一、崗敬業、獻身教育事業是師德的基礎。是底下最崇高的事業。人們常把教師比喻為紅燭、人梯、春蠶、鋪石,意在表達教育這一的無私和偉大。所以,教師從自己執教之日起,就該對教師這一職業有充分的,才能徹底清除拜金主義.仕爵主義觀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業。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昇華。教師最大的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正是這種成就感、感,激勵著千千萬萬的教師不辭辛勞地為教育事業獻身。

二、學生、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學生是的主體。你不愛他,他會愛你嗎?我們教師職業的價值,正是體現在一個個學生心靈的昇華上,教師的教育像涓涓的流,滋潤著一個個個體的心田,從而產生了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的一定性格,培養人的良好品德。通俗地講就是,教師的教最終是為了不教,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有、有、有文化、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品質。這才是真正地生,愛學生,而不是簡單地教會他們認字、計算僅此而已。教師還要平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學生得到不斷的發展。

三、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是師德的新發展傳統意義的傳道、授業、解惑是對為師者職能的概括,今天教師的角色正在發生,從“傳道”者轉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從“解惑”者轉向發現問題的啟發人,從“授業”者轉向解決問題的參與人。目前,一些教師常犯“三多三少”的毛病:對學生現狀看得多,學生髮展看的少;知識要求多,能力少;分數看得多,實際才幹看得少。這種育人的觀念與知識經濟對人才的要求距離甚遠。“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為培養學生,而是應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中認識。教師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設者的素質和德才要求,指導今日的教育教學。教師一定要目中有人,千萬不能“重術輕人”。

任何一名教師都不可能把學生步入社會後幾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識都傳授給他們,但如果學生具備了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動手的能力以及創造的激情與,同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就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終生受益不盡。要讓學生從分數的奴隸變為學習的主人。要從以“教”為出發點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教為學服務,教不是統治學生學、代替學生學,而是啟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課堂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用武之地,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知識、訓練能力、發展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薰陶的場所。教師應是教練員,不是運,要讓學生運用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去學習、去實踐。

四、以身示範,情感育人“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的校風和學風,教師的形象直接關係著學生素質的培養。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因此,可以說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才能真正為人師表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義,學生的和發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無法整齊劃一。而真正能夠給學生以偉大啟迪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細節。一個好受歡迎,其實並沒有什麼法寶,也許就是總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的表揚,真誠地賞識他們。

我們的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心都很強,然而,僅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變單純的“責任”為豐富的“情感”,去面對學生之間出現的各種。教師要模範履行師德規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響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成為一個有公民意識的人,一個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個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師德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受益終生的。“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陶冶學生的,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無任何個性特色”。

這就要求教師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五、終身學習、不斷進取是師德的昇華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更應該是一條清澈的,不斷流動的小溪,吸引著學生到你來汲水。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

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教師更不能滿足於先學於學生,而且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具有勇於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人民教育德為先,在工作中要始終牢記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以培育人才、發展文化和推進社會進步為己任,把的成長進步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絡在一起,並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履行好自己的光榮職責。要向教師學習,學習他們學生、教書育人、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引導,指導學生“做事”,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勞動中創造價值,在與人中學會和發展的本領,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導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他們掌握學習,提高學習能力,會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抓住問題的關鍵,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絡,促進知識和技能的遷移。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依法執教、愛崗敬業,認真貫徹教育方針,積極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工作中要為人師表、艱苦奮鬥、開拓創新,通過不懈努力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3

班級就像是一臺大戲,班主任老師就是這場戲的導演,要根據每個演員,每個場景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班主任老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就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扮演著慈母、嚴父、良師、朋友等種植煌慕巧

愛是教育的基礎―做學生們的慈母、嚴父

班主任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建築師,班主任工作是對學生的身心施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感化。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讓學生在學校有 家 的感覺,在老師的身上感覺到父母的慈愛和嚴厲是我最初的工作思路。童心是一顆由父母用愛的乳汁哺育而成的晶體,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在班級管理中,我把自己的愛心灑向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去感化學生。

用細心的呵護去感化孩子們,當然也要用規定去約束他們。每接一個班級,我首先都要了解班風、學風,瞭解全班主要的優缺點並分析其原因所

在,瞭解家長普遍的文化層次,找到亞待糾正的弱點;還要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徵(包括能力、氣質、性格、愛好等),瞭解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掌握哪些是積極分子,哪些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學生等等。

一個班的集體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幹部決定的,因而要搞好班幹部隊伍建設。一是幫助他們樹立威信,二是要給予細緻的指點,三是要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並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儘快形成合力.形成班級的凝聚力。

良好的常規是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保障,是有效地加強學生的常規訓練。訓練可以通過集體或個人、單項強化或全面優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務必使每個學生具有粗及從集體,服從命令 的思想,具有自我約束力,形成習慣,保證整個班集體隨時表現出 活而不亂,嚴而不死 的良好班風班貌。

平等是發展的橋樑―做學生們的朋友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這是班主任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但是要想讓班級工作有序地落實開展,還要盡心營造朋友般的平等和諧的關係,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信任才有發展。

我曾經帶過一個學生年齡相對偏小的班級,學生們雖然挺聰明,但是和別的班級相比總是在各個方面落後一些,入學三年來一直缺乏凝聚力和自信心。為了增強班級凝聚力,培養集體榮譽感,我決定首先從體育競賽入手,我帶領班裡的運動員進行了一個月的晨練,在運動會上,大家刻苦拼搏,奪得了年組的第一。成績使全班同學欣喜若狂.看出了自身蘊藏的潛力,很快在班級內掀起了一陣體育鍛煉的熱潮。

我趁熱打鐵,帶領學生刻苦練習,先後又獲得了學期長繩比賽、短繩比賽一九 長跑比賽三項年組第一名,這近似神話一樣的轉變,極大地振奮了班級士氣,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大大增強了。學生們更在活動中深深地懂得了一個道理:有付出才會有回報,勤奮是成功的基礎。

此後,我充分利用一切活動,挖掘班級的各方面人才,促進學生能力、興趣的發展。我在校藝術節前夕專門編寫了一個校園題材的短劇《祕密會議》。我還選拔了一些具有唱歌才能的女生,親自帶領她們排練歌伴舞―臺灣校園歌曲《小草》。藝術節上,這一男一女兩隊組合一經推出,立即反應強烈,好評如潮,這兩個節目也前後幾次在不同場合表演,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一次演出的成功,使班級的名聲大震。不僅推出了一批 小明星 ,也極大地影響了班級其他同學,於是越來越多具有表演才能的同學脫穎而出。我就更是想盡一切辦法為學生創造條件:此後的合唱節上,師生共同演唱《讓世界充滿愛》,成為壓軸節目;藝術節上,上演課本劇《晏子使楚》,歌舞《同一首歌》、這些高質量的演出得到了全校教師的一致認可。

多少年來,我執教的班級裡每一次升旗演講都是由我親自撰寫、指導;

班裡每學期的板報都是我和學生們共同合作;我和學生們一起鍛鍊,一起活動 在共同參與中,班級所有成員被緊緊地團結在了一起。全班每一個同學都為有我這樣個和他們共同成長的大朋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創新是教育的靈魂―做學生們的良師

班主任的威信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力量。樹立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我想盡一切辦法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把握教育的契機,達到 潤物無聲 的境界。運用習作培養學生能力,薰陶學生情感就是我幾年來的創新所得。

當學生的作文達到一定水平後,我開始練習讓學生寫詩。班裡許多同學由寫作之初的迷惘,誕生作品的欣喜,再到後來的自信與成熟,經歷了漫長的一段時間。學生也體會到了 詩其實並不神祕,它來自於我們眼中,它來自於我們心底 。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4

1.構建學校與德育基地合作互動工作機制的研究

2.學校德育校本資源綜合應用的研究與實踐

3.蘇教版國小語文寓言教學的道德審視

4.論學校教育中的選擇性尊重

5.品德課教材中公民憲法義務的文字研究

6.國小公民教育實踐研究

7.用冰山理論指導工學結合實踐

8.以社會實踐為德育載體的可操作研究

9.減少師源性心理傷害的對策研究

10.學校德育空間研究

11.蘇北農村留守國中生學校生活幸福感的個案研究

12.“校本德育”的內涵研究與實踐探索

13.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內容與途徑探析

14.中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

15.學校心理團訓的嘗試與反思

16.全員德育中的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的教育職能研究

17.關懷理論在兒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與意義

18.兒童同情喪失與學校教育

19.非連續性教育:學校教育的重要維度

20.課外體育俱樂部--職校“問題學生”轉化的有效陣地

21.國中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消費教育研究

22.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嘗試

23.青少年道德發展環境的研究

24.文化轉型:高職院校技術文化的構建

25.中職生異性交往中的問題及對策

26.道德同一性的心理髮展與建構

27.課程內涵及在德育中的方式研究

28.賞識教育在中職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29.網路德育活動開展的可行性研究

30.高職院校新生和畢業生職業興趣和職業價值觀的比較研究

31.德育與學校網路生活切入點的研究與實踐

32.舍勒人格思想研究及其對當前道德教育的啟示

33.教育中的國家主義及其道德後果

34.人本德育:一種新的學校德育正規化

35.滿園春色更待綠葉襯

36.試論職業學校德育工作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37.對近三年來“UPI”量表普查中“想輕生”新生的分析報告

38.“公共參與的限度”公約下的班級公共生活建構

39.構建和諧德育的思考與實踐

40.新疆維吾爾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研究

41.新課程背景下的全員德育研究與實踐

42.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建立與推廣研究

43.重拾節儉教育

44.中職生“文化休克”症探因及消解對策

45.高職生主觀幸福感與自我評價的相關性研究

46.社會化視野下的大學生基礎文明教育

47.職業學校和諧班級建設的幾點思考

4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國小德育政策分析

49.終身道德學習:道德人的培養路徑初探

50.論“公共人”的培育

51.淺議如何處理和避免學生“不尊敬”事件

52.國小品德課程價值生成研究

53.道德視角下農村兒童閒暇生活的質化研究--以新鄉A國小中高段學生為例

54.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與研究

55.學校裡的病態競爭與道德教育

56.影響教師進行學科德育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問題策略的研究

57.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思考

58.校園網路陣地建設與管理研究

59.生活化德育的研究與實踐

60.從心育入手,抓好職校新生入學教育

61.以繪本為媒介實施品格教育的行動研究

62.社會主義榮辱觀與高職院校學生的品德培育

63.心理健康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模式的研究

64.公民教育視野下的國小班會研究

65.新時期社群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66.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德育的研究

67.對話式德育課堂的研究以“品德與生活”課堂為例

68.“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的個案研究

69.讓遊戲替你說話

70.學校心理教育與新型師生關係的構建

71.蘇教版國小語文教科書中的生命教育探析

72.兒童休閒的缺失與彌補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

73.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綜合德育功能的研究與探索

74.用認知行為理論指導問題學生的轉變工作

75.中職學生習得無助狀態的成因表現及教育對策初探

76.分數崇拜與學校德育

77.道德教育方法,途徑年級層次探索

78.和諧校園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理性思考

79.當代大學生孝道現狀及其教育對策研究

80.國小品德教師專業認同的個案敘事研究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5

一、把握國小生的心理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在教育過程中“以心為本”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朱智賢說過:“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常與行為品德有關。不從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掌握好學生的心理活動,從實際出發,找到問題的緣由,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認可。比如,學生之間鬧矛盾,作為班主任不能從主觀意識上去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來判斷誰對誰錯,不能有偏袒心理,要讓學生講清楚前因後果,然後指出雙方的不對之處,讓他們互相向對方道歉,不要讓其中一方感到委屈。

二、做好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作為班主任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學生,時常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心理變化、學習困惑等問題。針對每一個同學,要研究其性格特點、個人愛好與專長,關心他們的家庭環境,適當地去跟他們聊天談心,也可以通過其身邊的朋友來全面瞭解他們的性格,從而能因材施教,挖掘出每個學生的潛能。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學生。班主任要用真誠的愛打動學生,以“親”為主,以“勤”為輔。當學生思想或行為出現異常的時候,要及時與學生談心,幫助他解決困惑;當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要幫助學生分析問題,鼓勵學生樹立堅定的意志與信心;當學生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用愛驅走他們的自卑心理,幫助他們及時調整心態努力學習。要帶好學生,班主任的“勤”也必不可少。對待班級工作,班主任應該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勤觀察,勤思考,勤交流,勤學習。無論上課還是課外時間,班主任要時常觀察學生的行為動向,分析他們心理變化,及時進行溝通與交流。學生出現的問題千變萬化,要勤思考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方法,以便防患於未然。最後,在多變的時代中,要想跟上時代潮流,班主任自己必須勤學習以適應變化的社會,做到與時俱進。

三、調整德育目標

班主任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正確調整德育目標,既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要培養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學生。學校應該注重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雙向培養,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增強國小生的社會責任感,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提高國小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國小生的風險意識,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找到自信。國小班主任應該根據國小生的知識水平和身心特點,選擇適合國小生的德育目標,鼓勵國小生努力學習、積極向上、保持良好心態。

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首先是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班級是國小生開展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國小生的品格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打造良好的班級環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為了培養學生班級管理的“主人翁”意識,可以讓學生集體討論制定班級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定,提高學生的自覺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自我教育;要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和優勢,選好班級幹部,鍛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獨立開展工作;可召開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

其次是營造良好的網路環境。當今社會網路無孔不入,對學生封殺網路是不現實的。網路雖然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路。建立國小生專屬的網路平臺,是一個發揮網路積極作用的有效方法。在學校網站上可設立班級專區,展示學生的文學、繪畫作品,提高學生參與網路的積極性;開設聊天專區,方便學生之間交流;增設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及遊戲,方便學生在學習之餘進行休閒娛樂。通過網站,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還可以藉助網站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五、適應教育發展要求,不斷探索德育新方法

國小班主任要緊跟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對於德育教育新方法進行不斷探索。首先,為人師表。國小班主任要通過教書育人和授課過程中的言行突出個人魅力,以人格力量感染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其次,以情感人。國小班主任對學生要充滿愛心,要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想方設法地為學生解決學習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再次,建立德育評價機制和規章制度。國小班主任要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在嚴格管理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兩者緊密結合,把規章制度的要求變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從而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機制和制度上的保證。

德育工作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工作如春風化雨,於無聲處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只要每一個為師者心中有愛,用我們博大的胸懷去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善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片綠葉都閃光!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6

摘 要:德育教育是班級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愛的力量是偉大的,神聖的。愛在國小德育教育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級管理中,國小教師應努力以愛進行德育教育,讓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感動中進行,充分發揮好愛的作用。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德育教育中“愛”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在國小班級管理過程中,國小教師應該用真誠的“愛”打動學生,這樣國小生們才容易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國小教師應該用無私的“愛”感化差生,愛護孩子幼小的心靈,使其健康的發展;國小教師應該寬嚴相濟,顯露真愛,向每一名國小生傳播愛的雨露;國小教師應將心比心,以愛換愛,充分發揮愛的作用。

關鍵詞:國小教師;愛;德育教育;策略。

1 用真誠的愛打動學生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她的所有學生,愛是學生們的基本需要,是心理寄託、內心渴望。在班級的德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真誠真心付出自己的愛,國小生們能夠感受到愛的溫暖,被教師真誠的愛而深深的打動。愛能夠滿足國小生們心理需求,師生之間的感情得到增進,真正的實現親其師,信其師,樂其師。在每一班級裡,學生們的情況是不相同的,有的學生在學習方面表現好,有的學生在特長方面表現好,有的學生在才藝方面表現好等等。往往表現好的孩子在大家會將他們確定為優生,受大家的喜歡和寵愛。但是這種孩子的抗挫能力非常差,因為他們一直都是在大家讚許的目光和激勵的話語中生活的。承受困難和失敗的能力非常的差。

因此,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挫折教育,必要的時候,教師應該給予這樣的孩子一些適當的批評。例如:班級裡有一名學生,她的學習成績很好,遵守紀律,才藝好,有特長,是個比較全面發展的孩子,但是通過課下我的觀察發現,這個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學生們一起玩,而且說話的聲音小,膽子小。以後我就很注意培養她的膽量,主動給她提供和其他孩子溝通合作的機會,經常用真誠的愛鼓勵她,幫她有勇氣戰勝膽怯的毛病。經過老師愛的教育和孩子的努力,最後終於克服了,孩子更加開朗了。愛可以幫助學生們充滿信心,積極主動的改進,努力提高,性格得到優化,用真誠的愛去對待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打動學生接受教育。

2 用無私的愛感化差生

愛是純潔的感情,不能強制或者利誘的方式的給予學生,作為一名好的老師,一定要愛每一名學生,無論是學習好的還是學習不好的都要愛,無論是聰明的愛是反應遲鈍的都要愛,無論是聽話的還是調皮的都要愛,因為作為一名教師,在班級的管理中,需要教師無私的愛。在每一個班級都會有行為習慣也不好、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如果老師總是給予批評,這樣孩子會非常容易產生叛逆的心理,有時候會更加的不努力,會向相反的方向去做。所以我經常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鼓勵和肯定,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自然就會有資訊並配合老師去改進。例如:我們班級裡有一個這樣的孩子,他特別淘氣,成績不太好,經常打架,在班級的管理中,對他的教育真的是一個難題。我平時很關注他,發現這個孩子很重情義,而且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他跑得特別快。於是在運動會的時候,多鼓勵他參與不同的專案,全班同學為他鼓掌,為他加油,他的眼裡充滿了喜悅,充滿了自信。

然後在運動會後我有主動的找他去談,給予他無私的關愛,幫他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並一起努力去改進,這個孩子在無私的關愛中真的有很大的改變,而且開始主動積極的學習。對於班級裡這樣的孩子,我們千萬不要放棄,不嫌棄、不歧視,要給予更加多的愛,去無私的關心他,感化他。幫助差的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體驗到成功的自豪感,使他們對學習充滿了信心,感化他們的心靈。

3 寬嚴相濟,顯露真愛

國小生們的年齡都比較小,很容易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作為一名教師,不應該總以嚴厲的態度去批評,或者讓家長寫保證書等。這樣的做法是簡單粗暴的,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寬容與嚴格是矛盾的統一體。從另一種角度說寬容也是嚴格,寬容是一種教育藝術,教師可以將嚴格的批評轉換成寬容的愛,發自內心的去關心孩子,愛孩子,使孩子感受到愛。在愛的力量下變得上進,變得聰明。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推心置腹,以誠相見。例如:我們班有一名學生,他特別不愛完成作業,每天留的作業幾乎都不完成,忘性比較差,經常忘記帶學習用品,課上總是不認真聽,無精打采,總是困。

看到孩子的這個情況,我沒有馬上給予嚴厲的批評,我先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情況,原來是孩子的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他和爺爺奶奶生活,老人為了生計開了一個小倉買,每天沒有時間、沒有能力檢查孩子的作業,而且每天倉買關門時間很晚,孩子睡得比較玩。通過了解情況,我先和孩子的家長溝通了一下,商量出改進辦法,然後再鼓勵孩子,雖然環境差,但是咱們更加應該努力去做才是,平時多給予他提醒和鼓勵,效果很明顯。作為老師應該允許孩子們犯錯誤,我們應該做到嚴中有愛,愛而有方,一定會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 將心比心,以愛換愛

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首先老師一定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有其注意在師生之間溝通的時候,教師每說一句話都要考慮學生們的感受,不要因為自己是老師,就可以隨便說,甚至是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做個有心人,將心比心以愛換愛。有個孩子總是惹是生非,當有活動時,老師們都不願意帶他,孩子也感受到了,因此他總是犯錯更多的錯誤來對抗老師。當我注意到這點時,有活動的時候我會第一個叫他,並給予他足夠的信任和尊重,學生感受到了我的愛,漸漸的這位學生願意主動的找我聊天,遇到問題能夠主動和我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心與心的交流,孩子真的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那麼叛逆了,在學習中也能夠積極的主動了,很少惹事了。看到孩子的改變將心比心,以愛煥愛收到了效果,我真的很欣慰。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是班級管理的靈魂,教育的本質是愛。愛在德育教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經過多年實際工作經驗的總結,本文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國小教師以愛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愛是相互的,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在德育工作中國小教師要充分的發揮愛的作用,採用有效的措施懂得愛自己的學生,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愛孩子的教師才是合格的教師,才能有巨大的熱情去愛事業,有充足的愛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自己,堅持不斷的自我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教育好孩子,每一位選擇教師職業的人,都應該懷著一顆為學生無私奉獻的心,帶著滿滿的愛走上講臺,應充分發揮好愛的作用,讓學生們在愛中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馮美銘。淺談國小德育教育的策略[J]。新校園旬刊,20xx(12)。

[2]王育忠。國小教師德育教育中有效實施激勵策略的途徑分析[J]。讀與寫:上,下旬,20xx,13(5)。

[3]王志成。國小低年級開展德育教育策略淺析[J]。讀寫算:教師版,20xx(26)。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7

為了解當前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德育狀況,筆者自編《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德育狀況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班主任教師比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德育工作的總體評價和具體實施情況(包括關於班級管理制度、家委會產生方式、班會課的開設情況、主題班會的內容、班主任教研活動、班主任科研課題型別、德育工作反思形式、對學生教育與引導的方式)。

調查物件為天津市785名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實際統計時剔除了未填寫社會人口統計資訊的問卷)。其中,城市教師409名、農村教師372名(缺失值為4);男教師108名、女教師668名(缺失值為9);擔任班主任工作1~3年的教師181名、4~6年的99名、7~10年的120名、11年以上的373名(缺失值為12);具有區級及以上“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的教師212名、無此榮譽稱號的教師563名(缺失值為10)。

一、中國小班主任比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

調查資料顯示,中國小班主任比較看重的德育能力的要素依次為:瞭解班級學生(97.1%)、轉化後進生(92.2%)、處理偶發事件(90.9%)、溝通家長(90.0%)、開展班級活動(89.5%)、設定班級管理崗位(89.3%)、制定班規(88.9%)、溝通科任教師(86.7%)、創新德育方法與途徑(82.2%)、開展德育科研(72.6%)。可見,中國小班主任最為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依次是:瞭解班級學生、掌握德育方法(如,轉化後進生、處理偶發事件)和溝通學生家長。這符合中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學生為中心的要求。

二、中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總體評價

1.班主任對中國小生成長的影響力

調查資料認為,中國小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非常大的佔51.8%,比較大的佔28.4%,基本有影響力的佔10.1%,不太有影響力的佔6.6%,沒有影響力的佔3.2%。可見,近九成多中國小班主任認為自己對學生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力。

資料表明,中國小班主任對學生成長影響力的自我評價存在極其顯著的工作年限差異(X2=44.40,p<0.001)和學段差異(X2=21.31,p<0.001),優秀班主任與普通班主任存在顯著差異(X2=5.17,p<0.05)。工作年限為11年以上的中國小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顯著高於工作1~3年、7~10年的班主任;國小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顯著高於國中班主任;優秀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顯著高於普通班主任。

2.對德育工作崗位的認同感

班主任是中國小德育工作的重要實施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德育工作認同感如下:完全認同的佔66.7%,大部分認同的佔17.9%,基本認同的佔13.1%,大部分不認同的佔1.4%,完全不認同的佔0.9%。可見,近七成的中國小對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強烈的認同感,但也有近三成的中國小班主任德育認同感較低。

3.班主任實施德育的自覺性

調查結果表明,在班級管理工作中,中國小班主任教師有意識地實施德育的情況如下:完全可以的佔76.4%,大部分時候可以的佔15.6%,有時可以的佔14.1%,完全不可以的佔1.0%。可見,七成多的中國小班主任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實施德育。

資料表明,中國小班主任有意識地實施德育存在顯著的工作年限差異(X2=19.66,p<0.001)和學段差異(X2=7.66,p<0.01)。工作年限為11年以上的班主任有意識地實施班級德育的比例顯著高於工作年限為1~3年的班主任;國小班主任教師有意識地實施班級德育的比例顯著高於國中班主任教師。

4.對班級德育工作的滿意度

調查資料顯示,對自己的班級德育工作非常滿意的佔47.6%,比較滿意的佔24.2%,基本滿意的佔13.4%,不太滿意的佔10.0%,非常不滿意的佔4.6%。可見,七成多中國小班主任對自己的班級德育工作持滿意態度。

資料表明,中國小班主任對自己的班級德育工作滿意度存在極其顯著的工作年限差異(X2=34.45,p<0.001)和學段差異(X2=14.37,p<0.001),優秀和普通班主任存在顯著差異(X2=4.12,p<0.05)。工作年限為11年以上的班主任對自己班級德育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工作年限為1~3年的班主任;國小班主任對自己班級德育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國中班主任;優秀班主任對自己班級德育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普通班主任。

三、中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施情況

中國小班主任以班級為載體開展德育工作,在班級管理中實施德育。班主任班級德育工作的具體情況主要包括:關於班級管理制度、班級家委會產生的方式、班會課的召開情況、主題班會的內容、班主任教師的教研活動情況、班主任教育科研課題型別及論文發表、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的方法。

1.關於班級管理制度

在制定班級管理規章制度方面,班主任和學生一起制定的佔88.2%,班主任制定的佔8.5%,學生制定的佔2.3%,其他佔1.0%。在班幹部任用模式方面,固定式與輪流式相結合的佔72.9%,輪換式佔17.4%,固定式佔8.6%,其他佔1.5%。

資料表明,中國小班主任在班幹部任用模式上存在顯著的學段差異(X2=4.45,p<0.05)。可見,隨著學段升高,中國小班幹部任用模式傾向於採取固定式與輪流式相結合的方式。

2.班級家委會產生方式

中國小班級家委會產生方式依次是:由學生家長自薦的佔39.1%,選舉產生的佔27.4%,由班主任指定的佔26.3%,其他佔6.5%。

資料表明,中國小班級家委會產生的方式存在極其顯著的學校型別差異(X2=16.67,p<0.001)。與農村家長相比,城市學生家長參與班級工作的意識更強,多采取自薦方式參與班級事務。

3.班會課的開設情況

1998年,國家教委頒佈《中國小德育工作規程》,以規章的形式規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國小校應切實保證校會、班會、團(隊)會、社會實踐的時間”。班會是專門分配給班主任的教育時段。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小每週都上班會課的佔79.7%,偶爾上的佔18.8%,經常佔用的佔1.5%。可見,近20%左右的中國小不能上齊班會課。

資料表明,中國小班會課開設情況存在極其顯著的學段(X2=10.47,p<0.01)和學校型別差異(X2=7.072,p<0.01)。可見,隨著學段的升高,每週上班會課的比例卻在下降,國小高於國中學段;農村學校每週上班會課的比例顯著高於城市學校。

4.主題班會內容

主題班會是中國小班主任實施班級德育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說,主題班會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德育類、智育類、體育類和勞動類。顯然,中國小主題班會的主要內容以德育為先。調查結果顯示,在主題班會活動中,德育類的佔97.3%,智育類的佔78.9%,勞動類的佔56.3%,體育類的佔42.2%。可見,德育類內容是主題班會活動的核心,其次是智育,再次是勞動教育和體育。

資料表明,中國小主題班會勞動類活動內容存在極其顯著的學段(X2=16.07,p<0.001)、學校型別差異(X2=4.81,p<0.05)和工作年限差異(X2=20.37,p<0.001)。勞動類班會活動內容國小顯著高於中學;農村學校顯著高於城市學校。

資料表明,中國小主題班會體育類內容存在極其顯著的學段差異(X2=14.56,p<0.001)。隨著學段升高,體育類班會活動內容逐漸減少,國小顯著高於國中。

5.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動

調查資料顯示,學校裡中國小班主任工作中根本沒有教研活動的佔0.6%,每學期有1~2次的佔29.1%,每學期3~4次的佔27.6%,每週1次或1次以上的佔42.7%。可見,只有四成多的中國小每週開展關於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動。與頻繁的學科教學活動相比,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動時間明顯不足。

資料表明,中國小班主任教研活動存在極其顯著的學校型別差異(X2=25.30,p<0.001),農村學校班主任教研活動顯著高於城市學校。

6.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

反思是班主任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堅持德育反思有助於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總體上,中國小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為:與其他班主任交流佔87.4%,觀摩其他班主任佔81.4%,分析典型個案佔77.3%,閱讀教育資料61.9%,寫班級日誌佔46.9%,整理學生成長檔案佔36.9%。可見,交流、觀摩、個案分析與專業閱讀是班主任教師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而多數中國小班主任教師不擅長通過撰寫班級日誌和整理學生成長檔案來反思德育工作。目前,中國小班主任撰寫班級日誌和整理學生成長檔案的工作量較大,一邊從事繁重的教學任務,一邊擔任班主任,往往不堪重負。

7.教育科研課題型別

教育科研課題是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的主要途徑。總體上中國小班主任所參與的教育科研課題型別中學科教學研究佔70.9%,班主任工作研究佔66.5%。可見,參與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科研課題的比例略低於學科教學類課題。

資料表明,中國小班主任參與班主任工作研究類科研課題存在顯著的學校型別差異(X2=2.45,p<0.05)、學段差異(X2=3.09,p<0.01)和工作年限差異(X2=15.18,p<0.01),優秀班主任與普通班主任存在顯著差異(X2=9.88,p<0.01)。在班主任參與班主任工作研究類科研課題方面,城市學校顯著高於農村學校,國小班主任顯著高於國中班主任,擔任班主任工作7~10年和11年以上的班主任顯著高於擔任班主任工作1~3年、4~6年的班主任;優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更多地承擔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科研課題。

8.德育論文發表情況

論文撰寫是班主任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調查結果顯示,近1~2年發表班主任德育工作方面論文0篇的佔22.8%、1~2篇的佔44.1%、3~6篇的佔27.3%、7篇以上的佔5.8%。可見,中國小班主任的科研意識顯著增強,八成左右的教師將班主任德育工作經驗提煉成論文進行發表。

資料表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論文發表方面,中國小優秀班主任與普通班主任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66.95,p<0.001)。可見,優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具有更強的科研能力。

9.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的方法

德育引導的方法是班主任對學生實施德育的關鍵。調查資料顯示,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的方法依次為:談心佔95.4%、討論及辯論佔66.3%、講故事佔59.8%、各種閱讀活動佔50.1%、參觀及實踐活動佔42.6%、遊戲活動佔39.3%、影視欣賞佔37.0%、角色表演佔35.2%、其他佔4.3%。可見,以談心為主的說服教育是當前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的最主要方式,然而德育效果較好的體驗性和實踐性較強的教育和引導方式則運用不足。

資料表明,中國小班主任的德育引導之討論及辯論法存在顯著的學段差異(X2=8.88,p<0.01)和工作年限差異(X2=12.68,p<0.01)。國小班主任教師顯著高於國中班主任,擔任班主任工作11年以上的班主任顯著高於擔任班主任工作低於11的班主任。

參考資料

[1] 黃正平.保障班主任合法權益的重要制度——學習《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規定》的體會[J].人民教育,20xx(18).

[2]龔耀南.師範生德育能力的現狀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9(6).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8

摘 要:國小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在數學教學中如何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呢?

關鍵詞:德育論文

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理所當然承擔著重要的德育任務,但數學學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教育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一名數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麼怎樣才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呢?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在數學課堂中實施德育教育,我的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以身示範,以情激情

教師豐富的情感對學生產生的移情作用,教師的言行舉止散發出來的師韻,無疑都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古人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這一點在數學教育中尤為重要。在數學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對此深有體會,並且在教學實踐充分發揮我作為教師的德育功能。

要使學生品德高尚,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儘管我們對學生施以積極影響的因素是多層面、全方位的。然而,教師是國小生崇拜的人物,兒童又慣於模仿。有資料統計有29%的少年兒童表示“目前最要好的朋友是教師”。因此我覺得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個人的範例能對學生產生悄悄的、微妙的、強有力的影響並具有曠日持久的魅力。

教師的示範作用體現在,教師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感染學生,以自己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例如,教師的儀表和言行、課堂上的板書設計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樸素大方的穿著影響著學生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教師不需要太濃妝豔抹和衣著怪異超前的打扮,因為這樣會造成學生盲目地追求時髦,影

響學生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課上得有聲有色的,學生不僅學習愉快,還會在心裡對教師產生敬佩之情,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待教學的責任,這樣對以後的學習工作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身教重於言傳”,教師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學生,勢必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交相呼應,起到強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勵學生以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對待學習。

二、創設和諧課堂,促進積極心理形成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實施五育的載體,德智體美等幾育的實施都要通過課堂來完成,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德育的實施,那麼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是偏頗的。課堂實施德育的內容是寬泛的,數學課堂的德育教育,包括情感態度、興趣愛好、數學思想、行為習慣等,在課堂上、在每一個環節上我們教學知識的同時也在進行著德育教育。

在教學中,我注重營造良好輕鬆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我也會虛心地聽取學生的意見,總之課堂上我們都能在愉悅和諧的氛圍中度過快樂的40分鐘。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心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適時適度地採用評價制度,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採用鼓勵性語言能讓學生更大膽、更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應該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成功的體驗,給學生多一點的欣賞和表揚,少給學生束縛和要求,使學生在和諧的數學課堂學習上找到自信,收穫成功,體驗快樂!

三、挖掘教材德育因素,發揮道德情感功能

在國小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並不佔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貫穿於對知識的分析中。教師只有依託教材,充分捕捉和發掘其內含的道德情感因素,讓其在課堂上“彌散”“流動”,使學生受到強烈的薰陶和感染,才能為最佳完成數學課道德情感培養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外,還應注重滲透德育。當然,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也要注意其策略性,不能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覆性。我們相信只要各科教師合力,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長期精心地培養,堅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恆地滲透,定會綻開燦爛的德育之花!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9

國小德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迴歸生活。學生的品德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這一觀點旨在闡明生活與道德的內在聯絡,核心是強調道德教育要回歸兒童的生活。直面新課程,思考課程改革對我們提出的挑戰,使筆者深深感到: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也應在這種變革中產生新的變化。以前教師“照本宣科”的“灌輸者”及忠實的教材執行者的角色已完全不適應新課標要求了,需要徹底地轉變。教師的素質、態度、適應和提高是課程實施中最關鍵的因素,在新的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正確理解國小德育課程,轉變德育權威的理念,扮演好德育課程的開發者、兒童活動的支持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一、做孩子道德成長的同路人

首先,教師要樹立新的德育觀和學生觀,教師不再是一個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兩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相比較而言,學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有比成人更強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這是我們不能漠視的。因此,教師應樹立與孩

子一同道德成長的觀念,不僅要以身作則,更要在學習和實踐中反思,在教學相長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體驗道德感情、發展道德行為,成為孩子道德成長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課程的開發者

教師是課程的最直接的實施者,是教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師最瞭解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家庭背景。新課標指出:“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靜態文字,它不是師生課程活動的指揮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教師要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新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者的主體意識,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能夠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下根據不同的教學物件對教科書進行修正、開發和創造。同時,發現和利用好身邊的教育資源,更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學校和教師關注的事情。把課堂擴充套件到了無限豐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個人類社會,讓學生不僅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也學會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地球從這個層面來講,課程內容已經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教師已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課程內容的創造者。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與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能力,

讓課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滿足學生的真實心理需要。所以,教師要走出傳統被動的課程忠實執行者的誤區,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潛在的創造能力。

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的合作過程應是愉快的,應是對學生的一種啟發過程。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對學生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要與學生平等對話、平等交流,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心理負擔,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學校是育人的專門場所,是傳播知識、生產知識的部門,在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注意吸取來自各方面的新知識,拓展文化底蘊,瞭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使之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教師要置身於學習活動中,通過對問題的診斷、研究和解決來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自我覺察水平和自我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成就感。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善於與學生交流,收集學生資訊,並善於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感性的經驗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為與學生雙向互動的促進者,與學生同時得到提高。總之,教師與學生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能把學生真正納入到一種民主、平等、理解、雙向的師生關係之中。在這種關係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也能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信任中,

全面發展自我,獲得成就感與價值體驗,並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嚴,感受到個體存在的價值和心靈成長的愉悅。 作為國小德育教師,應努力實現角色的轉變,順應德育課改的要求,以真情為葉,智慧為花,生活為根,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達到教育無痕的目的,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10

摘要: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於對學生成長的關愛和負責,對學生的缺點,錯誤進行批評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但如何在“責”的同時讓學生從情感上感受到愛,從心裡上樂於接受,就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責”的目的,分寸,時機,方式。

關鍵詞:教育活動批評指正樂於接受

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於對學生成長的關愛和負責,對學生的缺點、錯誤進行批評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但如何在“責”的同時讓學生從感情上感受到愛,從心理上樂於接受,就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責”的目的、分寸、時機、方式。

一、明確批評的目的

批評是為了讓學生完善自我形象。“責”可指為批評,作為教師,要使批評奏效,既達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對立,首先,要從自身的角度明確地樹立起一個觀念,批評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一儆百”,不是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為了有利於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並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評是為了幫助學生不斷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

所謂自我形象,是指學生對自己整體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批價,許多研究表明,一個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學生更富於自信,在學習活動中更容易自覺督促自己,取得進步與成功,因此,批評既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進學生完善自我形象。

二、堅持批評的原則

根據不同批評物件和不同批評內容要分別堅持如下兩上原則:

1、公開性

可以就班級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普遍性不良現象或學習中的不良風氣開展討論活動,班隊活動,讓正確的集體輿論代替教師單一的批評,形成正氣,這樣,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就在活動中驚覺,反省並悄悄地加以改正,從而消除與教師情緒上的對立,達到師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隱蔽性

對於個別的錯誤行為,或在公開活動中不能自覺改正的行為,應本著保護學生自我形象的原則,採取一對一的批評教育方式,注意隱蔽性,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並告之這樣做的原因,學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師愛的同時自然也就從心理上接受了老師的批評,並願意為了改正錯誤付出努力,也達到了師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三、講究批評的藝術

批評的方式有很多,但當眾不留情的數落,苦口婆心的勸說,粗暴的訓斥,無聲的責罰,都將給批評罩上一件冷漠、無情的外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感,導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對立的不良後果,因此,要注意批評的藝術與技巧。

1、談話式代替指責式

學生犯了錯,教師常嚴厲地——指出其錯誤之處,並陳之以利害、曉之以利弊,希望學生明白錯誤對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責讓學生在心理上與教師產生距離,他在被動中聽,但未必主動地從心理上接納。

談話式以“我們來談談……”,“你能把今天的情況說一說嗎……”,“我想聽聽你對這件事的看法”等語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實現平等對話,消除對立情緒,這時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師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聯手克服缺點、改正錯誤的同盟,學生更容易在這樣的交流中認識錯誤,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愛,尊重和信任,從而產生改正缺點,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決心。談話起到了批評的作用,收到可能較批評更好的效果。

2、幫助法代替責罰法

學生在成長的階段中,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教師過多地橫加指責,或告之家長加以懲罰,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既於事無補,又影響了他們健康成長。

當學生出錯時,教師要深入地瞭解出錯的原因,當時當地的情況,甚至於家庭狀況,誠懇地就學生所需去幫助他們。如:對於習慣性犯錯的學生,老師甚至可以幫助制訂改正計劃,幫助實施,幫助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也許是物質上的,也許是精神上的真誠的幫助能解開他們心裡的疙瘩,解決實際問題,去除導致學生犯錯的根源,進而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評

學生的表現,常受他們粗淺的是非觀,好惡感所左右,常從“自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逞一時之勇,求一時之快,對自己的缺點視若無睹。假如:

不珍惜時間,做事不嚴謹,學習不刻苦等等。

這種情況,可以採取遊戲,小品表演,諷刺與幽默,設計師之家等活動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適當地調換角色,成為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參與者,當他們感受到因自己的缺點導致活動的不成功或失敗時,教師再抓住時機幫助他們分析得失,啟發他們教育自己,這比教師命令、教訓、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泠處理代替熱處理

批評,在學生犯錯誤時立即進行,學生情感上難以接受,這時各種方式用盡也難奏效,使老師覺得采用紀律處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紀律處分只是一種強制性的措施,它能讓學生認識到錯誤的後果,讓學生害怕、畏懼,卻不一定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其原因。這樣,紀律處分可能起到壓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須以冷處理代替熱處理,耐心等待、觀察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再通過班幹部、好朋友、家長一起疏導,水到渠成的批評,可能更能奏效。

四、批評的注意點

1、要“批評”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項十分複雜細緻的工作,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和千變萬化的情況,教師一定要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一把鑰匙一把鎖”,在進行思想教育時,不僅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師的批評應該是及時地“指點迷津”,析事論理,以理服人,對症下藥,才能切中學生心理矛盾,改變學生情緒狀態,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2、要“批”而有情

古人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教師要使自己的“批評”為學生樂於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曉之以理,而且要動之以情。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達。否則,理雖直,情不通也是難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蘊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這樣的批評才能起到警策,激勵,鼓舞,教育的作用。

3、批評註意分寸

批評有的宜在課堂上或大庭廣眾中公開“說”;有的宜在課後個談心時悄悄“說”;有的宜點到為止,留點“空白”,讓學生自己去思索領會;有的宜條分縷析,講清利弊教會學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評於尊重之中,於表揚之中,於談心之中,於諒解之中,於自責之中,於關懷之中,於希望之中,於玩笑之中,於幽默之中,於激勵之中。這樣的批評,沒有疾言厲色的指責,沒有錯一罰百的處罰,但是被批評的學生在汗顏愧疚的同時萌生的是知錯改錯的決心。

4、批評還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批評是為了幫助改正自身缺點,完善自我形象。批評時,教師還要注意適時地點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預定目標前進,才能達到教師批評的真正目的——改正缺點,完善自我。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11

【摘要】教育不應止於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應以形成完整的人格為最終目的。國小階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啟蒙智力與能力、培養優良品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最佳學段。國小教師的品德修養尤為重要, 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於對學生成長的關愛和負責,讓學生成為德育主體,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與明辯是非能力,力求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懂得進行自我教育,培養學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並尊重德育主體的“個性”,因人施教。

【關鍵詞】德育;自我教育;個性教育;主體;教育活動;樂於接受

前言:

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關鍵。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育的關鍵是要將學生成為德育主體。德育往往是旗幟鮮明地提倡或反對某種觀念或行為。學生生活環境除學校還有社會與家庭。在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學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預想和控制,支配學生行為的是其道德的判斷能力。道德判斷的發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1、熱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

由於國小生年齡小,必須有老師的“大”愛來呵護學生的成長。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教育根植於愛,愛心是開啟國小生心扉,開啟國小生道德與智慧,塑造國小生美好人格的金鑰匙。在和藹可親、笑容可掬、民主寬容、公平無私、剛柔相濟的教師面前,國小生會覺得自由愉悅,與教師心靈相通,情感交融,國小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面對升學競爭、面對分數第一的教育現實面前,老師一碗水端平,賞識好學生,喜歡“壞”學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換回學生真心的擁護和愛戴。對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更要持寬容的態度,不厭棄,誨人不倦,耐心幫助,期待進步。愛學生就不會發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事情。

2、理解是熱愛學生的基礎

理解學生就是要走進學生的心裡,洞悉學生的喜怒哀樂,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適應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理解學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學生,教師以孩子的心態看待孩子,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學生就是不對學生的所作所為求全責備,而是對學生的一點點成績給予充分的肯定,在學生的學習或者生活出現困難時及時送上精神和物質的援助。教師真正理解了學生,在學生學習成長中出現困難時給予理解與幫助,就能化解學生一時的焦慮和膽怯,學生也必定會把教師視為自己永遠的朋友。

3、尊重學生是成為優秀教師的前提

國小生是公民,他們有一定合法權益和人格尊嚴。尊重學生首先要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也就是承認學生作為“人”的一種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蹲下來跟學生說話”,要少一點教育者的威嚴,多一點慈母般的溫和;少一點公眾場合的批評指責,多一點兩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滿腔熱情地給予鼓勵和肯定,使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品嚐成功的喜悅。尊重學生還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要徹底改變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使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要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給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自己安排學習時間的機會。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的主體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4、言談舉止的榜樣示範是師德的具體表現

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國小生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偶像”示範作用影響學生的一生。學校裡的國小生、小事、小節,必須用教師的大德來哺育和感染,才能培養出參天大樹。

因此,無論是數學教師的簡單的加減乘除,語文教師的聽說讀寫,美術教師的畫畫寫寫,體育教師的蹦蹦跳跳,音樂教師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當成為楷模。一是儀表示範,教師隨時隨地都要給學生留下端莊的儀表、樸素乾淨、整潔大方的形象。二是語言示範,臉上表情寫滿了一個人的情緒。我們工作物件是有生命、會思想的孩子,教師應時時要以飽滿的情緒、高漲的熱情去感染每一個學生。三是性格示範,教師良好的性格是積極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師對現實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師有穩定的情緒,有助於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師堅韌的意志,有助於學生形成堅毅的品格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四是行為示範,教師的行為應充分表現其教育性,在講課時應體現語言美,操作時表現出協調美,板書時表現出文字美,教態中展現氣質美,運動、勞動和其他活動中的動態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五是人格示範,學生是教師的鏡子,教師的人格時時處處影響著學生。教師要做到誠實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師行為準則的要求。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凡是學生能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凡是答應學生的事情一定保證做到、做好,決不失言。

國小教師的事業就如同泰戈爾說的: “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國小教師就應像那最早露出泥土的一片嫩葉,在點點滴滴中體現教師的高尚師德,促進學生的發展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