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讀書筆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9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個人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1

作為一名一線的國小教師,在30年的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涉及內容最全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衝擊,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裡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裡擊起快樂的迴響。

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

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讓學生靈動的思維火花不斷迸發,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是富有實踐智慧教師的明智之舉。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資訊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絡,迅速地切入正題。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2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些乖巧懂事的孩子總能當上小老師,而對於那些調皮的孩子總是處於“冷落”狀態。如果當一位“頑皮”的孩子向你提出請求當小老師時,作為老師,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在一次餐後活動,孩子們都拿著書本坐在旁邊的空座位上安靜閱讀。這時,我看到教室裡還有兩三個孩子還在加緊地吃午餐。於是我想請一位小老師來幫我管理一下紀律。以前我都會請雨嘉或是沛沛幫忙管理,而這次坐在我身邊的星星突然說道:“老師,我想當小老師。”他邊說著邊用懇求地目光看著我。這次,我能從他的眼神中看出他從未有過的期待。於是我笑著對他說:“好啊,今天就讓你來當小老師吧。可是你要記住,小老師可不能再調皮,得坐好小椅子哦。”說完,我就把手中的書本都交給了星星,然後轉身走向其他的孩子。

在打掃教室衛生時,我時不時地觀察著星星的表現,發現這次他的態度非常認真。不僅能安靜地看書,還會管理其他小朋友,只見他走到正在大聲說話的涵涵身邊,對她一本正經地說:“你不要再講話了,看書。”說完,就重新回到了座位上。看著他當小老師那有模有樣的神情,我開心地笑了,等我安排好另外幾個幼兒,打掃好班級衛生,我還特地在小朋友們面前表揚了星星。在午睡前,星星開心地跑過來和我商量說:“老師,你下次再讓我當小老師好嗎?”我毫不猶豫地點點頭:“今天你的表現真棒,下次再讓你當。”剛說完,星星聽了開心地一蹦三尺高。

我們知道,在小班下學期,孩子們開始表現出強烈獨立行動的願望,開始初步形成意識。他們常常會請求為自己表現的機會。在這次事件中,剛開始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還是按照原本的思想,總會覺得給聽話的孩子當老師是最好的`。但有時我們可以改變一下策略,給調皮的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去學當老師,不僅能讓他們剋制自己的行為,自覺形成遵守規則意識。還能滿足他們的小心願。

作為老師,我們就應該努力創造各種機會均等,讓孩子們表現自我,發展自我,讓他們有一個快樂美好的童年。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3

讀了《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後我深有感觸,“一分鐘批評”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但仍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並且試著自我改正;當孩子身上閃現出點滴的優點時,“一分鐘表揚”讓他們保持長久的快樂,並因此而做得更好;而“一分鐘目標”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自我監督,在反覆的目標的`實踐與重溫中得到進步。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分鐘”所帶來的效果並不僅僅是孩子不良習慣的糾正,更體現出教育的一種良性發展,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教育也變得越來越輕鬆。

優秀是教出來的,你想讓孩子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孩子,關鍵你有沒有用心去做,是不是真誠地面對孩子。給表現不良的孩子“一分鐘批評”,給有進步的孩子“一分鐘稱讚”,給所有的孩子“一分鐘目標”,試一試,或許能夠得到很多驚喜。

表揚孩子之中,要含著期望和要求。我班有幾個小朋友吃飯慢,愛磨蹭或是說話,每次吃飯,我總是不停地催促他們:“快點兒,飯都涼了!”催一下好一點,不催,就又慢下來了。時間長了沒耐心,乾脆瞪眼呵斥孩子,也沒什麼進步。後來,我改批評為稱讚,對他們說:“今天吃飯好,比昨天快了。”孩子們很高興,果然加快了點速度。批評好似命令,孩子執行起來很被動。如果換成讚揚,孩子明白了老師的要求,還會感覺自己距離目標不遠,自信心和輕鬆感會隨之增強。

《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翻開它,慢慢品味,領略書中的經典之出。慢慢地,一個個道理遷移到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對照自己的行為,一定會有很多感悟......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4

背景

閱讀不僅僅是視覺的,也是聽覺的、口語的,甚至是觸覺的。所以從小對幼兒進行早期閱讀的培養,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為以後的正式閱讀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案例

放學後王哲小朋友主動去書架上拿了一本書他從第一頁開始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看了四五頁之後,停了下來,好像在思索著什麼。眉頭緊緊的皺著,然後拿著書去找雅寧幫忙解讀,雅寧把自己的書收了起來,連忙坐到他旁邊給他一頁一頁的講解起來,這兩個小朋友邊講邊交談起來……還不時的有幼兒加入他們的隊伍,一起翻看自己帶的圖書。這是王哲唯一一次看這麼久的圖書。

分析

我們的圖書區半個月從新投放一次幼兒自帶的有趣的圖書。每位幼兒可以從家裡帶圖書到幼兒園,因為家裡的圖書他更加熟悉故事內容,爸爸媽媽已經給他們講了很多遍,帶到幼兒園幼兒自己就成為了夥伴們的小老師,為大家講述,幫助大家閱讀,這對於帶書幼兒及全體都會有很大收益。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及水平都會有相應提高,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熟悉的故事情節仍然是他們主動閱讀的前提與契機。

反思

經過一學期的觀察,我發現王哲小朋友有了很大的進步,從不喜歡閱讀書到喜歡上了閱讀書。更主要是對書裡的內容感興趣了。我們應當讓孩子在自由而愉快的閱讀中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因此,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和寬鬆的氛圍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5

對於成長於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曾經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等,由於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於他的瞭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巨集大感受。近日於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同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並奉行的,由此看來,不論在什麼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為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現在閱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符合他倡導的白話文應該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和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各種演講內容,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同角色轉化中為人,治學的態度,可以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為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讚歎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說,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_”。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政府的同情和對運動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為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禪宗的'發展史,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中國成長髮展的過程。胡先生關於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於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為影響很大,成為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會和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間去考證《虛雲和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於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中國與現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責任、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為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6

我想,老師只有做個有心人,從幼兒心理特點出發,用幼兒最易接受的進行教育,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良效。

一、讀書的快樂

放假和雙休日,你知道我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嗎?不是走親訪友,也不是無休止地看電視,我最大的享受是讀幾本好書。

說實話,以前我是個從不讀書看報的人,對書幾乎有排斥心理。有一次,姜園長推薦我看一本書《特別關注》,我無意中打開了一頁,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從此便陷進去了,不可自拔,我情不自禁地陶醉於其中,我完全沉浸在書中的了,親情、鄉情、戀情、家事、開心事、書中事、天下事——————湧動著真情,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的心情輕鬆了,我的視野開闊了。我陶醉於其中,時而淚珠滾滾,時而忍俊不禁,時而若有所思,我的心態也改變了很多。

今年,幼兒園為我們每位教師訂了許多套刊物,如《思維與智慧》、《青年文摘》、《祝您幸福》、《讀者》等。我如獲至寶,閒暇時便來細細品味。古人說:讀書悅心。是的,快樂莫過於讀書。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一位摯友娓娓而談,當掀開書頁,就能感受到歷史的風煙,人間的冷暖,世事的變遷,人間的美好。正如培根所說: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深刻。

我們常常抱怨,工作太忙了沒空看書,有了好的做法就是寫不出來。知識需要積累,讀書則是積累知識的最好途徑。書讀多了,視野開闊了,詞彙豐富了,思維深刻了,好的便會信手拈來。

二、角色換位

我第一次去給孩子開家長會,七十多名家長擠得是水洩不通,老師姍姍來遲,用小棍在桌上一拍:“啪!”把正交流得熱火朝天的家長嚇了一跳。“不要講話,現在開會。”剛講了兩句,清脆的手機鈴聲迴盪在寂靜的室內,我一皺眉,心想:“是誰這麼沒禮貌?”卻見老師泰然自若地拿起手機:“喂”一轉身出去接電話,把家長擱一邊去了。接下來家長的手機聲和交頭接耳聲不斷,會議效果可想而知。

因為我也是一名教師,所以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修養,這位教師的表現,著實讓我大吃一驚,也感到羞愧。教師是這樣以身示教的嗎?也許這位教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什麼不妥,反而覺得瀟灑,而旁觀者清,作為一名家長,我一下子就對教師失去了信任,儘管只是第一面,只是一個細節。

這次角色換位,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家長對教師的期望程度,教師的每一個動作,一個很小的細節,對家長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日常工作,是不是也是有時不顧細節,孩子穿倒鞋也看不見,有的流著鼻涕,有的衣衫不整,有的孩子彩筆丟了找不到,對家長說話不用普通話,說不出孩子吃了幾碗菜——————你平時工作再好、再努力,但只一個細節沒注意,家長就會記住,失去了信任再想彌補會有多難!

珍視細節,時時處處注意教師的'形象,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謹記在心的。

三、小魚上鉤了

吃飯時,為了激發幼兒食慾,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尤其是有序地送碗,在送碗環節,我把小朋友變成了小魚,採用釣小魚的形式,效果很好。

飯前,我會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食慾:“這是一個美麗的大海,

大海里有許多的小魚,可是他們都累了,餓了,我給小魚兒準備了豐盛的午餐,希望小朋友們進餐愉快!”

孩子們情緒愉快地進餐了,食慾大增,有一部分幼兒已陸續吃完了。

“我要把吃飽的小魚釣上來,誰吃得乾淨安靜,就先釣誰”。孩子們都耐心等待,眼巴巴看著老師釣魚,我把一個手指一釣:“釣上一條大魚!釣上一條小鯉魚。”孩子都會心神領會,一個一個排隊來送碗,非常安靜有序。

我想,任何一個活動,需要我們多動腦筋,採用幼兒感興趣的遊戲方式,師幼情緒愉快,就能真正做到輕輕鬆鬆抓常規。

四、我們班的失物認領箱

經常有孩子丟了東西不好意思找或找不到,還有很多時候揀了東西但找不到失主。其中水彩筆,筆帽丟得最多。老師經常舉著東西問:“是誰的?”效果不好又浪費了時間,於是我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做了一個有趣的“失物認領箱”貼在牆上,上面畫了一個哭臉,寫著:“誰是我的小主人,快把我領回家吧!”

這樣,孩子們撿了東西先問問是誰的,周圍的小朋友,如沒有找到失主,就主動放在失物認領箱裡,丟東西的小朋友也會到失物認領箱裡認領,這樣方便有趣了好多,孩子們更加珍愛自己的東西了。

我想,老師只有做個有心人,從幼兒心理特點出發,用幼兒最易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良效。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7

教育筆記:給孩子做回自己的權利

在幼兒園,當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最常見的就是,老師為了安全起見,疾步上前進行制止,最後在老師主觀調解下“化解”了矛盾。我們能深刻的認識到這樣做既不利於孩子的社會交往,又限制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安全第一的意識總是讓我們不自覺的就進入這個圈套。

今年暑假的'培訓,徐州的徐老師又提出了這個問題,要求老師一定要“管住嘴”“管住手”,當時聽完就覺得特對不起自己班的孩子,什麼事我都替他們做了,什麼問題我都替他們解決了,最後孩子得到了什麼呢?於是九月份開學以來,我努力地控制自己,放下急躁,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耐心的等待,靜靜地觀察,竟收到了不小的收穫。

一次戶外活動,兩個女孩和一個男孩A玩的很融洽,他們按照自己制定的制度進行有序的遊戲,突然闖進來兩個男孩B和C,硬要打破他們的規則,加入他們的遊戲,女孩和男孩A都很不高興,與男孩B和C發生了衝突,我一步上前,正要制止時,突然意識到了什麼,於是悄悄地退了出來,靜靜地觀察,猜想孩子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發現他們竟然停止了爭吵,開始進行協商,雖然最終協商無果,但是男孩B和C卻突然地離開了。沒一會兒他們又回來搗亂,女孩們試圖再一次協商,而男孩A卻選擇了犧牲自己,保護女孩。男孩A對男孩B和C進行挑逗,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然後帶著他們去一旁“跑圈”,兩個女孩有開心的玩了起來。A跑的很快,B和C沒能追上他,體力也耗得差不多了,於是就放棄了追趕,參加其他遊戲去了。最終女孩和男孩A又開始了有序而快樂遊戲。

看到這一切,我很慶幸我控制住了自己!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8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是一本關於教師職業的生命價值的著作,讀完之後,我深深地感到教師這一職業不只是“育人”,從發展的角度講,教師如何“育已”才是對教育質量、教師的生命質量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可以說,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教育創造,因此,只有教師,真正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教師,樹立起發展意識,才能將課程改革不斷引向深入。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迫切呼喚著教師的角色轉換,我們應在新的課程環境下重新審視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職能,使自己逐步從“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向與新課程同步成熟的“平等對話者的位置”作根本位移。

一、由課程知識體系的傳授轉換為教育意義上的對話者。

目前,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要由原來的單純的被動式的.接受轉變為積極的、主動的探究性學習。這樣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就發生了變化。雖然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更需要的是教師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尊重學生對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的選擇,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把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認識。教師就應充分考慮“人本意識”,以人的發展為本,讓學生積極開動思維,在膽猜想,大膽懷疑,去探求科學的真知。

二、由教科書的被動執行者轉換為新課程的創造者。

由於過去的課程編制的特點,教師只能是消極、被動地忠實執行教科書的內容,對教科書內容的自主選擇和重組的可能性極小。而今,在新課程的引導下,教師的創新精神將沿著新課程的成長而得到充分釋放,從而昇華為與學生共建課程的主體,教學過程不再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

三、由課程成績的評價者轉換為課程學習和發展的激勵者。

過去的教學評價,比較注重其區別和選拔功能,教師扮演著課程評價者的角色,學生始終處在一種被評價和被測試的消極位置。而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從“關注人”的發展著眼,重視課程評價的教育發展功能,從而促進教師由評價角色轉向課程學習和發展的激勵者。因此教師必須具有嫻熟的駕馭課程評價的藝術。

總之,今天的教育是為了孩子的明天,托起孩子的明天需要新的課程理念指引,也需要我們教師攜起手來共同做好教師角色的轉換,在新課程的改革大潮中更新觀念,加強反思,實現由現有教師向新型教師的轉化。

(1).把教師看成是知識的搬運工;

(2).把教師的工作看成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3).把教師職業當做尋找“更好”職業之前的跳板

之一,“享受型”的教師――吃苦也是享受

(1).把學生的成長當成教師最大的快樂;

(2).對平凡的工作充滿熱愛;

(3).在付出和給予中獲得內心滿足

之二,“發展型”的教師――創造的幸福

(1).把教師看成是教育活動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2).以終身自我教育作為教師生涯的推動力;

(3).視教師職業為不僅給予也在收穫的有意義的活動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9

最近拜讀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蘇鴻先生《高效課堂》一書,蘇先生在書中試圖從先進理念的引領、課堂系統的優化、教學行為的轉變三個側面來深入剖析和詮釋“高效課堂”。

1、備課,在研究中預設教學的曲調。備課是對教學活動的一種預設,這種預設不僅僅憑藉著教師的經驗與閱歷,更是基於對教學活動的科學研究。

2、上課,在過程中彰顯智慧的力量。上課的質量取決於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理解與把握,上課的過程蘊含著教師課堂教學的複雜技能,同時也彰顯著教師教育實踐的個性化智慧。

3、說課,在交流中論釋教學的意義。說課是交流活動,不僅要說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更要說背後的道理,即對意圖、目的、理論依據、個人立場、文字詮釋等進行深度的剖析。

4、聽課,在觀察中把握課堂的真實。作為科學研究的課堂觀察將教師日常的聽課活動提升為專業活動,並賦予課堂觀察更豐富的內涵與意義。

5、評課,在反思中引領教學的改進。評課是教師教學改進的重要形式,評價的根本目的是教師獲得反饋資訊,以改進教學,促進學生髮展。

目前我校的教研活動面上活動開展的.紅紅火火,究其實效性值得考量。時間久了大家都有應付之嫌,尤其是集體備課,大家的心始終擰不到一起去,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大家能坐在一起談談說說,對教材、對學生有個大概認識,形成的意見也罷、導學案也好總歸是個集體的東西,對個人的二次備課肯定會有很大幫助,我認為集體備課之後的教師針對自己實際情況的二次備課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學機智、教學水平的差距最大程度體現在教師二次備課上。

“備”,繁體字寫作“備”。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備,慎也。”這就要求教師要從精神上、思想上做好準備。可以這麼說,備課首先就是備教師的心態、教師的思想,其次是教師在內心真正去了解學生、熟悉教材等等。至於教案的形成,形式真的可以多樣性,“心備”才是最重要的。年輕教師和老教師備課形式就不能一樣,老教師教的年頭多了,心中自有黃金書,這是年輕教師攀比不來的,但資訊社會的更新速度飛快,老教師也不能忽視,我認為“形神兼備”的備課才是真正的備課。一些流於形式的東西對我們一線教師真的有很多束縛之處,真是費時費力又沒有結果的事。但現實又很骨感,沒有“形”哪來“神”。繼續摸索前行吧。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10

人們總是抱怨生活很平淡,沒有什麼變化。其實什麼都在變,只是我們沒有留意,沒有認真觀察而已,就像在我的眼裡———————————的善良、純真也讓我忘卻了煩惱和憂愁。

我記得有一次,我把孩子們做的.作品———————————這些事情小到不能再小,不值一提,但就是這些小事讓我時時感動,讓我看到孩子那顆純真的心,讓我體會到作為幼兒教師的幸福!

新《綱要》指出:“建立和諧的師幼——————————我們堅持這樣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兒,營造一個師幼平等的空間;賞識幼兒,營造一個個性發展的空間;鼓勵幼兒,營造一個天天向上的空間;關愛幼兒,營造一個互愛互助的空間。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11

《走近教育大師》為我搭設了一個平臺,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作為這次教師主題讀書活動的必讀書目之一,正如編者所言,該書讓讀者一冊在手,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書中共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字應該說不小了,但對於人類20xx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當我合上書本時,稍思片刻,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道老師的好、說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說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作為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麼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這些準則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

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說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並不是真的為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後時代,落後於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著職業生命的結束。----拿什麼去教學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衝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認為視名利為空者得道也,對嗎?誰知道?不知道為什麼,今天這句話老在腦海裡沉浮。反覆玩味,目光流轉,在猜測,這是怎樣一種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價也可以承受。

處於今天的社會中,立於自己的世界裡,我以為“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為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後死亦無憾。

當然,理解為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為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痴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12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裡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

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裡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絡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於是,“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13

昱新是個很內向的男孩。記得小班剛入園的時候他從不大聲地哭鬧,而是一個人坐在小椅子上悄悄地擦眼淚,老師無論怎麼安慰也無濟於事。但過了沒多久,他就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主動和老師小朋友們遊戲,表現得可棒了。

可這段時間他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每天總是無精打采的,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就連他最喜歡的音樂活動也不願參加,嘴裡還總說很累,這是怎麼了?

我馬上和他的家長進行了溝通,瞭解昱新在家的表現。他的媽媽對我們說,這段時間他們很忙,本來很聽話的`昱新這些天在傢什麼也不願意做,就連吃飯都等著媽媽喂,而且有時還說一些奠名其妙的話,什麼媽媽不喜歡我了

我們聽了她媽媽的話,決定要及時糾正昱新的消極心理,同時媽媽對的昱新關心應多一點,不能只顧了工作,我們讓孩子之間聊聊家中有兄弟姐妹的幸福感覺,那是多麼自豪,讓昱新小遠感到自己是快樂,鼓勵和他人一起玩,讓大家喜歡他,願意和他做朋友,讓他感到媽媽、老師都很愛他。

沒想到我們愛的教育很快就得到了回報。媽媽對我們說,這幾天在家可願意聽話了,還經常幫媽媽幹活,又變得和以前一樣聽話了。聽了他媽媽的話,我們很高興。

今天我們戶外活動回來,我的手中抱了好多的呼啦圈,“老師,用幫幫忙嗎?”說著伸手拿走了一部分呼啦圈。我的心一下子暖了,心中有些激動,我們愛的教育在孩子的身上“活”了。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14

音樂遊戲時間,我正和孩子做“拉圓圈”的遊戲。孩子們拉著圓圈,圍著我快樂的遊戲。可是我發現只有依晗一個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著我和小朋友遊戲。

依晗膽子比較小,做事比較慢,總是默默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看得出來她也想參加我們的遊戲,但是又不敢參與進去。儘管我不停的鼓勵她遊戲,她還是不願意。怎麼辦呢?我想再多等她一會,看看她的表現。我邊和小朋友遊戲邊關注著她。當我唱到“看誰最先蹲下”時故意走到她身邊和她親近親近、和她抱一抱、對她笑一笑。孩子們也模仿我的動作,相互擁抱。依晗被我們的氣氛感染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遊戲,在我的邀請下,她終於邁出了第一步和我們一起遊戲。

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抱一抱、笑一笑是讓他們接納別人最好的'方式。何況有的孩子本來就比較內向,適應也有快有慢,就如依晗。而且新年後,和老師的交往才短短的幾周。活動時她不願意參加,自然情有可原,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應該強求她,應該給孩子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然後用自然親密的動作打動她,讓她參與遊戲,讓她邁出勇敢的第一步。

看著她的進步,我也感到無比的欣慰,也慶幸自己沒有因為武斷而傷害孩子。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15

讀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感觸頗深。肖川老師給我們提了個醒:沒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責任擔當的教育是輕薄的。“我們不停地跑,爭取領先,但是總有一刻要停下來想一想:這條路到底通向哪裡?是通向夢想還是通向深淵?”真正的教育不僅應該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靈魂,具有堅定而明確的價值追求。使命與責任賦予教育以高度和靈魂。故而,肖川教授提出:“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應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說穿了,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是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據此,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不就可以簡單化為:如何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游刃有餘,出類拔萃的技能嗎?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但人和動物不同,只有能過幸福精神生活的人,才有可能發現生命的意義,也才能稱之為健康、幸福的人。作為教師,我們都在不斷的追求之中,可我們追求的是什麼?

肖川教授追求的是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肖川教授用他的智慧和真情,告訴我們什麼是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教育理想與信念。

書讀完了,可生活還在繼續,我們的教育理想也在繼續,世界所蘊含的精神也在繼續!

在這個亂象的世界,心浮躁了,情不定了,目標迷糊了,人生難料了。可肖川老師卻讓我們的心寧靜了,情穩定了,目標明確了:教育應是陽光的,充滿希望和力量的陽光文化;教師應是奮發的,充滿激情和智慧的指路者。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理應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理當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思想先導和制度建設的楷模。肖川老師指出:在當前,強調教育的社會責任意識,首先要強調的是通過分享基本的價值觀念,實現社會整合,增強一個日益多樣化的社會的凝聚力。這樣說,有其深刻的教育價值,我們很多具有強烈愛國意識的有志之士,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運動,但大多持續時間不長。為什麼呢?我以為這就是缺少社會凝聚力,缺少一種眾志成城的、為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自覺自願的責任意識。如果我們現在不努力改變這種狀態,也許未來當中國再次面臨危機時,還會出現很多“賣國賊”、“漢奸”的。

當然,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注社會責任,我們還要關注人的生命價值。生命是上天賜給我們最豐盛的禮物。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是一個個對世界充滿新奇感的心靈世界。我們現行的應試教育無助於培養學生的博愛和善良,無助於提升學生的生命尊嚴和生命情懷。看看我們的身邊,看看各種報刊雜誌、部落格網路,我們會發現不尊重生命的現象比比皆是。傷害兒童、兒童傷害他人的案件充斥著我們的耳目。難怪肖川老師怒吼: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和不幸。

熱門標籤